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心理韧性的探索研究——以XX大学为例〔一〕[论文本文关键词语]:心理韧性大学生[论文内容摘要]:采取心理量表对23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在面对生活压力、挫折、创伤、丧失、逆境时的适应能力情况;通过探寻求索心理韧性的构造来寻求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减少恶性事件发生的途径和方法。经过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龄、民族、专业以及城乡之间、独生后代与非独生后代的大学生,其在心理韧性上存在着差别;经过进一步讨论发现各种因素对心理韧性产生影响是通过社会化来完成的,大学生对不良应激事件的反应不是单一的心理活动,而是心理韧性各因子反应的组合。[keyword]:psychologicaltoughness,universitystudent[abstract]:psychologicalscaleoftheuseof230collegestudentsconductedasurveyinordertounderstandthecurrentstateofuniversitystudentslivinginthefaceofpressure,frustration,trauma,lossofabilitytoadapttoadversitywhenthesituation;byexploringthestructureofmentaltoughnesstoseektoimprovecollegestudentsmentalqualityandtoreduceincidentsofviciouswaysandmeans.aftersomeresearchandfoundthatgender,age,ethnic,professional,aswellas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onlychildofuniversitystudentsandnon-onlychildren,theirmentaltoughnessinthattherearedifferences;beenfoundtofurtherexploreavarietyoffactorshaveanimpactonthementaltoughnessthroughthetocompletethesocializationofuniversitystudentsontheadversereactiontostressisnotasingleincidentofpsychologicalactivity,butmentaltoughnessresponsetoacombinationoffactors.一、前言八十年代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讯捷的信息资源、广泛的沟通平台,创新性的思维理念。同时,在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大转型时期,经济构造和人力资源正面临侧重新分配,传统需求与时代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变更下,人们都面临进行从新洗牌,每个人都特别看重本身的专业技能,忽视了心理韧性、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有一些大学生更是由于本身的心理韧性差,导致在生活、学习、工作环境的发生改变时而适应不良;在碰到失败、丧失、创伤时应对欠妥,有的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偏激行为。例如留美大学生卢刚在面对生活压力时无法自处,于1991年11月5日开枪打死了自己的导师和单林华等5人,然后当场自杀;某大学的一名女大学生,由于想见北京电视台某主持人,在无法达成愿望之下而割脉自杀;某位男大学生由于玩游戏机而输光了而钱割腕自杀;某男老师由于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而羞愤自缢;25岁的女大学生张甲在某大型企业职位应聘失败后,就开煤气自杀身亡……。这些都是心理蒙受能力弱,心理韧性差的表现。在各种学习、生活、工作压力面时,许多大学生都极易感到困惑、抑郁,目的迷失,产生厌学情绪,觉得自卑、孤单,以至感到恐惧。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大学生往往以酗酒、网聊等不健康的方式消磨光阴;有的做出了各种偏激行为;有的以至走上了违法犯罪、死忘的道路。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需看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探寻求索其心理韧性的构造,寻求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和途径,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自若的应对各种压力。二、文献综述2.1心理韧性的概念对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美国,但其他国家引入这个概论时,却出现了翻译上的困难。台湾学者将其译为“复原力〞,香港学者译为“抗逆力〞或“弹力〞,大陆学者译为“心理弹性〞[5]。一些中国学者以为从心理学意义上来看,resilience不仅仅意味着个体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能恢复最初状况,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忍不拔,而是愈加强调个体在挫折后的成长和新生。因此译为“心理韧性〞。当前国外对心理韧性的概念界定重要有三种:〔1〕结果性定义〔即重点从结果上定义〕:心理韧性是个体经历高危后适应和发展仍然良好的积极结果[1];〔2〕经过性定义〔即是将心理韧性看成一种动态经过〕:心理韧性是压力、逆境等生活事件与保卫性因素时作用的动态经过[2]。如心理韧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经过,心理韧性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遇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经过。〔3〕品质定义:心理任韧性是个体应对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或特质[3]。也即是将心理韧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如,心理韧性是个体能够蒙受高水平的毁坏变化并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心理韧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而且灵敏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结果说、经过说、特质说都反映了心理韧性的实质属性,都应归入到心理韧性的概念范畴中。相对于另外两种说法,经过说对于进行心理干涉更有积极的意义,了解心理韧性是什么虽然主要,但怎样促进心理韧性发挥起其积极的效果更是人们亟须了解的。研究者之所以对心理韧性的理解不同,关键的问题就是该理论的研究是不是沿着理论到实证的路线展开的。即心理韧性研究是先出现了抽象的理论,然后才进行实证研究;还是研究者先发现了现实中存在着的现象,然后从现象下手展开相关理论的实证研究的。因而,研究者切入心理韧性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对心理韧性的理解也就不同。在大多数实证研究中,研究者一般把心理韧性看作是个体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但最近几年很多学者倾向于将心理韧性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心理经过。在本次研究中:心理韧性〔resilience〕就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的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4],这也是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2.2心理韧性研究历史心理韧性的研究始于2070年代美国ruttier对母爱褫夺进行的研究[6]。之后anthony对精神疾病家庭儿童的追踪发现跨越半数儿童在其后的个人发展中健康成长[7]。由此引发考虑:为什么有的儿童暴露在高危环境中,仍能良好适应?似乎存在某种“保卫因子〞使这些青少年在压力和挫折下免除身心障碍的危机。80年代是研究保卫因子的繁荣时期,以werner的夏威夷30年追踪调查[8]以及germany的伦敦贫民区研究[9]为代表,发现了积极人格特质、家庭支持系统、社会支持和外在资源等保卫因子。90年代后,resilience的研究重心从保卫因子,逐步转移到了已经遭遇危险和创伤的个体如何从负性事件中迅速恢复[10]。从“保卫因子〞到“心理韧性〞的变化反映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不再强调防御而将关注点放在了自动应对。2.3心理韧性的理论模型1、系统模型[11]〔organizationalframeworkofresilience〕mandelco和peery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关于儿童的心理韧性模型,如此图1所示。shape\*mergeformat图1心理韧性系统模型内部因素是指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详细来说,生物因素包含身体健康、基因素质、气质和性别等。外部因素是指家庭内因素和家庭外因素,家庭内因素包含家庭环境、教养方式、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外因素包含成人、同伴、学校、教堂、幼儿园、青少年组织、保健/社会公益机构等。各种因素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不仅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间互相影响,而且各内部因素之间、各外部因素之间也发生着互相作用。比方,在内部资源缺乏,假如外部资源能及时补偿的话,也能够到达良好的心理适应,进而表现出心理韧性。例如,固然一个儿童的智力和问题解决技能不算优秀,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假如能给他提供支持和关爱,他可以能会具有较高心理韧性。2、心理韧性动态模型〔frameworkofresilienceinaction〕shape\*mergeformat图2心理韧性动态模型为了更好地进行心理韧性的实证研究,从1998年开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科研机构联合一批心理学家来研究心理韧性,他们于2003年提出了心理韧性动态模型[12]〔图2〕。该模型以为,心理韧性是青少年的一种天生潜能。青少年在发展经过中具有安全、爱、归属、尊重、掌控、挑战、能力、价值等的心理需要,而这些需要的知足依靠于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和同伴群体的保卫性因素或外部资源,这包含亲密关系、高期望值、积极参与等。假如外部资源为青少年的心理需要提供了知足,青少年就会很天然地构成一些个体特征,这些特征包含合作、移情、问题解决、自我效能、自我意识、自我觉察、目的与志向等,它们构成了个体的内部资源。这种内部资源就会保卫青少年免受危险因素的影响,并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3、坚韧性人格的理论模型〔tenacitypersonalitytheoreticalmodel〕madder等提出了一个复杂的人格坚韧性与健康和绩效关系的模型[13]。坚韧性模型同时包括了攻击和维护健康的各种因素。对于攻击因素,该模型被简洁的描绘叙述为急性和慢性的应激源,这个应激源导致个全心理上的紧张和身体上的能量发动,即引发个体的“战役或逃跑〞反应。当急性的或慢性的应激连续增长,机体的疲惫感过于强烈或连续时间过长,就会耗尽了个体的应对资源,个体健康的瓦解就成为可能。健康维护因素构成一个瓦解防御系统,其中一个主要的缓冲因素就是个体的健康习惯,包含身体锻炼、放松和营养。另一个主要的缓冲因素就是个体的应对。在每一种应激的情景中,积极的应对牵涉到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所面临的问题,从一个更深条理上对问题加以理解,再来决定需要采用什么样的行动。除此之外,社会支持也是一个主要的缓冲因素。4、心理韧性的经过模型richardson以为重大压力之后,个体所到达的状况就是加强心理韧性的保卫性因素与加剧个体软弱性的危险性因素之间力量较量的结果[14]。5、心理韧性的条理模型hunter和chandler以为心理韧性自己是具有条理的,并不是纯洁意义的完美状况,具备最低层面心理韧性的个体是通过暴力和进犯来保卫自已,中间层面的个体通过回绝来防御,高级层面的个体则是通过地积极调动资源来灵敏处理的[15]。2.4国内外心理韧性的相关研究1、国外的研究〔1〕、kabana(1979)和middy(2002)以为坚韧性人格能够缓冲压力对身心健康的不良作用,使处于高压情境下的个体坚持身心健康[16]。坚韧性人格是指个体具有强烈的目的感和自我主宰感,不畏困难,在逆境中成长、成长的特性。它包含三个维度:承诺、控制和挑战。承诺指个体能全身心地投入生活和工作中去,并积极探寻其中的乐趣和意义,而不是逃避;控制指个体相信,通过努力他/她能够对环境施加影响,而不是无能为力;挑战指个体希望从积极的和消极的经历体验中进行学习,把变化看成是生活的常态,是促进自己成长的机遇和挑战而不是对安全的威胁。〔2〕、hannah在其研究中发现,韧性与年龄呈现负相关,韧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在青年时期,女性要比男性坚韧得多;但在老年时期,男性要比女性愈加坚韧[17]。〔3〕、olsson等人的一篇综述[18]整理了研究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的诸多报告,将之归为三类:〔1〕个人能力和人格特质〔individual-level〕,其中能力包含体质、智力、社交等,特质包含自尊、自我效能感、控制感、诙谐感等。〔2〕家庭支持系统〔familylevel〕,包含父母的鼓励和帮助、亲密的关系、家庭内部的和谐、非责难的态度、物质支持等。〔3〕社会支持系统〔socialenvironment-level〕,包含社会经济地位、学校经历等。2、国内的研究心理韧性的研究在中国是刚刚起步,但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内容却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逆境观〞有侧重叠。受辨证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对逆境和不幸持一种乐观和辨证的态度,以为逆境是“天将大任〞的考验,祸事则是“焉知非福〞。对于重大压力的应对,儒家思想重视依靠自己来解决困难,在处理问题时采取中庸之道,不外分表达情绪[19];道家思想则是提倡在窘境面前的柔韧性[20]。近期应对方式的跨文化研究也证明中国人的行为形式的确存有独特之处,表现为初级控制〔改变〕和次极控制〔承受〕策略的同时使用[21];在认知上对事件采用一种乐观的看法;以及集体主义的应对方式[22]。中国人这些应对特点很可能会在他们面对重大压力和逆境的经过之中反映出来,构成中国人心理韧性的独特成分。当前我们国家对心理韧性的研究仍然处于概念引入阶段,发表的论文也是以文献综述为主,仅有少量研究报告,如王坚杰等人使用加利福尼“亚健康儿童问卷修订版〞中的学生心理韧性问卷来讨论小学生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23],李晓文等人发现青少年理想自我表征丰富性对心理健康的调节重要是通过心理弹性作为中介而发挥作用的[24],孙晓玲等人发现自我的复杂性也是影响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22]。林锐之的研究发现:女老师的的坚韧要比男老师的高[25];雷万胜等人的发现女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比男大学生好,更具有耐受力,而曾生活在较为困难环境中和非独生后代的大学生表现出更高层次的韧性,更具有挑战性,更能看到事物的积极面[25]。三、研究设计3.1研究设想众所周知,人的心理学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但大致说来,有内潜的、外现的两类。这两类就其来源而言,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包含天然现实与社会现实〕的反映,这里所谓的反应就是指人凭仗其脑的功能对天然现实和社会现实的认同和内部化,其中对社会现实内部化尤为主要,这也使人〔个体〕不断的承受社会化。根据的理论,人的心理活动绝不是单纯的生理性神经活动,由于人的实质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从其出生之日起,就是生活在特殊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塑造;人类的简单神经运动也在这里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承受各种社会因素进而发展成复杂的心理活动。详细的说来,人〔个体〕从出生之日起,经婴儿期→儿童初期到最后的老年期,无时不在父母、老师、同伴或同事、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这些社会化的重要媒介作用下生活;无时不在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规范、经济状态、风俗、民族、职业、信仰体系、价值体系、农村或城市、社会团体、两性群体等社会条件之下生活,并受其影响和塑造。因而,本次研重要探寻求索了心理韧性在不同性别、民族、年级、专业等几个因素下的状态或差别情况。3.2被试2009年2月到3月期间,对xx各学院23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以随机抽样方式170名,分别是历史、电气、信计、物理、国际贸易、泰语的7个专业7个班的学生;以天然抽样的方式调查了另外60名在校大学生。总共发放问卷230份,收回199份,有效问卷为191份,其中男75人,女116人;城市42人,农村148人。3.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改进工具》(教学设计)安徽大学版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 2024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 第二章 染色体与遗传 第一节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教学设计3 浙科版必修2
-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 记 铭 说 志四篇《爱莲说》教学设计1 长春版
- 18《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课 神奇的汉字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 《第一单元 第5课 一、“弹力球”动画简介》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
- 七年级英语上册 Module 4 Healthy food Unit 2 Is your food and drink healthy教学设计 (新版)外研版
- 7 看谁学得好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北师大版)
-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9.2 溶解度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 07FK02防空地下室通风设备安装图集
- 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甘肃财贸职业学院
- 体外培育牛黄介绍-呼吸科课件
- 全国行政区划代码表
- 光伏-施工安全培训
- 6人小品《没有学习的人不伤心》台词完整版
- 餐饮公司负责人经营管理目标责任书
- 安全经验分享:中石油触电事故安全经验分享课件
- 第四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PPT习概论2023优化版教学课件
- 2023年新修订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规定课件PPT
- 配电安全知识配网典型事故案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