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作文最新文化时评素材:百年雄心铸伟业_第1页
2022届高考作文最新文化时评素材:百年雄心铸伟业_第2页
2022届高考作文最新文化时评素材:百年雄心铸伟业_第3页
2022届高考作文最新文化时评素材:百年雄心铸伟业_第4页
2022届高考作文最新文化时评素材:百年雄心铸伟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作文最新文化时评素材---百年雄心铸伟业目录:01红色经典音乐是怎样“红”起来的02如何借助IP让红色文化“出圈03红楼:见证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04一份尘封八十年的珍贵见证05百年雄心铸伟业正文:01红色经典音乐是怎样“红”起来的作者:刘辉《光明日报》(2021年07月03日

11版)【热点观察】《唱支山歌给党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爱我中华》……最近一段时间,在机关、在学校、在公园里、在高铁上,这些熟悉的旋律总会不经意地飘进我们的耳朵。多少年来,这些红色经典音乐,将民族的记忆化在音符和旋律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旋律里流淌着时代记忆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每一首红色经典音乐作品,都是在时代的激荡中产生的,在作用于时代的同时,又成为记录时代的符号,它们的旋律里天然地留存着历史的印记。不管是聆听欣赏,还是开喉放歌,都是对历史的重温。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当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土地革命的目标和任务,这投射到音乐创作中,便产生了一系列土地革命主题歌曲。这一时期,苏区音乐人才匮乏,再加上斗争形势紧张,很多红色歌曲都采用“旧曲填新词”的方式创作,即曲调借用民歌、学堂歌甚至外国歌曲的旋律,再配上自己写的词。比如,《土地革命歌》就套用了法国儿歌《雅克兄弟》的曲调,也就是儿歌《两只老虎》的旋律。其歌词为:“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真欢喜,真欢喜。”简单明了的歌词,直白地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诉求。随着工农革命运动的开展,这首歌很快在根据地广泛流传开来。随着日寇侵略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黄河大合唱》等抗日救亡歌曲相继诞生。这些歌慷慨激昂,催人奋进,如同战斗的号角,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士气。比如,上海沦陷后,手无寸铁的学生面对日本宪兵,高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走上街头为抗战募捐。台儿庄大战期间,中国军队唱着《大刀进行曲》与日军血战。这些歌曲的意义早已超越作品本身,它们是时代强音,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正因如此,2015年,在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起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中,上述歌曲全部入选。文艺源于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歌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反映到歌曲中,自然是一片欢快、喜悦的旋律。《我们走在大路上》《社会主义好》等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场景。《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我和我的祖国》,则表达了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的那种喜悦以及对未来的信心。音符中镌刻着红色基因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时期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精神财富,赋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自信气质,让我们行走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步伐从容而铿锵。红色经典音乐,以艺术化的方式对党史国史进行记录,对红色精神进行阐释讴歌。对红色经典音乐的每次聆听和传唱,对个体都是一次精神洗礼,能够为我们继续前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1965年,萧华将军根据自己参加长征的经历和真实感受,创作出一组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长诗,共12首。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长征组歌》。这10个部分描绘了完整的长征过程:从瑞金出发的《告别》到《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等一系列艰难曲折的激烈斗争场面,最终迎来《祝捷》《报喜》和《大会师》的全面胜利。歌曲中的战斗生活场面环环相扣,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表现了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今天,哪怕对长征历史一无所知的人听了《长征组歌》,也会被旋律中闪动着的革命激情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所感动。同样,《红梅赞》之于红岩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之于抗美援朝精神,《学习雷锋好榜样》之于雷锋精神,都是在用音符为今人架设与历史对话的桥梁,都是在用旋律对红色精神进行传递和弘扬。今天,很多地方和单位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唱红歌活动。一些年轻人可能不明白,为何要反复咏唱红歌。红歌不同于其他歌曲,其蕴含着红色基因,承载着革命精神,也许少了些个体的小悲欢,但却是对历史的大书写。唱红歌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文娱活动,而是在跟历史对话。在对历史的一次次回眸中,一些红歌渐渐深入人心,成为经典。歌声里散发着艺术之美长期以来,总有人对红色音乐心存误解,觉得它们的功能主要是宣教,在艺术上缺乏特色。其实不然。红色音乐中既有号子、田歌、小调、多声部民歌,也有儿歌、风俗歌、灯调、牧歌、船歌、渔歌、叫卖歌,并受到不同地域风俗、语言的影响,所以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一些红色音乐作品,囿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在艺术上可能稍显粗糙,但能流传至今的作品,每一首都经过千万人传唱,经受住了时间的淘洗,有的还经过艺术家不断改造,取得了不小的艺术成就,因此才成为经典。20世纪40年代,王大化等人创作的《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秧歌剧,一经演出就受到陕甘宁边区军民的热烈欢迎。《兄妹开荒》的音乐以陕北民间音乐为基础,并在演唱形式上进行创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深受群众喜爱,引领了陕甘宁边区的艺术潮流。据史料记载:当时延安的老百姓,经常一面跟着秧歌队跑,一面高声邀约:“去看王大化!”他们看了一场又一场,王大化成了延安老百姓心中的明星。还有一些红色经典音乐作品,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突破性的,成为民族艺术长廊里永恒的丰碑。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背景,用高超的创作技法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语言,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国发出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这部作品共有八个乐章,采用了七种不同的演唱形式,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懂,创作手法多样新颖,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时至今日,它仍然被广泛传唱,闪耀着灿烂的艺术光辉。此外,被誉为民族歌剧里程碑式作品的《白毛女》,在音乐上创造性地将西方歌剧的歌唱形式与我国传统戏曲中的板腔体相结合,并吸收利用了大量民歌元素,为中国民族歌剧开辟出新的道路。改革开放后,一些声乐作品,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春天的故事》,甫一面世迅速传遍全国,成为演出舞台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演唱的歌曲。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创作手法、演唱方法等方面均大胆创新,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与催生大量红色经典音乐作品的革命战争年代相比,当今世界虽没有硝烟弥漫,却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们思想观念的震荡丝毫不亚于革命战争年代。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需要更多贴合时代的红色经典音乐来鼓舞民众斗志、振奋民族精神,同时带给人美的感染力。(作者:刘辉,系声乐艺术家、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沈阳音乐学院前院长)02如何借助IP让红色文化“出圈”作者:汤文靖《光明日报》(2021年07月03日

11版)“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这首《我的祖国》婉转动听的旋律一飘出,人们就会想起电影《上甘岭》,想起杨根思、邱少云,想起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六十多年前,这首乔羽和刘炽专为电影《上甘岭》创作的插曲,某种意义上已成为标记抗美援朝那段历史的一个符号。用今天时髦的话说,《我的祖国》已经成为一个IP。IP即Intellectual

Property,原意为知识产权,最早指适合二次或多次改编开发的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动漫等。现在的IP概念已远远超出知识产权的范畴,明星、品牌、创意,甚至一句话、一个符号、一个名字,都可以被冠以IP的名义进行开发。IP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优质IP不仅能为文艺创作提供丰富素材,更是价值观传输的有效载体。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发生了太多值得书写的红色故事,涌现出太多值得铭记的英模人物。文艺界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大量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如电影《地道战》《地雷战》《林海雪原》等,这些作品就像一道道深刻的年轮,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奋斗史、创业史,也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上述经典作品,每个都可以成为优质的红色文艺IP。然而,几十年过去了,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改编作品、衍生品,但并未形成多少系统的“作品链”或“产品链”,这导致很多经典红色文艺作品多存在于人们的回忆中,而非当下人们文化消费的“菜单”上。历史从来没有走远,红色文化是上一代人的记忆,更要成为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记忆。红色题材文艺创作,目前存在着力量分散、对相关素材开掘不够、主题创作系列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集中力量打造红色文艺IP。打造红色文艺IP必须树立整体的创作观。具体言之,围绕同一个主题,在同一个名称的统领下进行创作,形成聚合效应,让不同作品产生“1加1大于2”的传播效果。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伟大事件。长征本身是一个超级IP。长征题材文艺作品不计其数,涵盖报告文学、小说、连环画、京剧、舞剧、电影、电视剧等不同类型,但系列化的作品太少。比如,有了电影《长征》后,并未出现电影《长征2》《长征3》《长征4》,不断迭代的电影观众无法通过系列化的电影作品深化对长征的认知。反观国外,电影《速度与激情》在二十年中推出了9部,据说第10部也在制作中,这就使“速度与激情”这一IP取得了世界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过,我们也在改变。电影《战狼》已推出两部,初步形成了“战狼”IP,也开创了当代红色题材电影叙事的新模式。IP的主要竞争力体现在延展力、链接力、转化力和辨识力四个方面。延展力是指在网络上形成可传播内容的能力;链接力是指在特定人群中进行圈层化表达的能力;转化力是指运用跨界元素生产新内容的能力;辨识力是指形成可供辨识的IP特征的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媒介化的社会环境中,IP要想获得上述四种竞争力,必须经受不同媒介和时空环境的洗礼,得到市场和受众的认可。在这方面,打造红色文艺IP亦不例外,且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曾红极一时,但在2014年徐克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出现之前,没有人会相信80后、90后观众会对京剧中的故事感兴趣。当徐克用现代动作片和谍战片的华丽外壳对老故事重新包装后,竟然神奇地俘获了年轻观众的心,在取得商业成功的同时,也擦亮了“智取威虎山”这一红色招牌。电影《智取威虎山》成功的一大启示是,红色文艺IP的开发和打造可以使用商业化的手段、市场化的方式。电影《智取威虎山》满足了年轻人的需求,但一部分老年人可能仍怀念“杨子荣”那经典的京剧唱段,而孩子们能接受的可能是同类题材的绘本、小人书。分层消费、差异化消费将是IP时代文艺作品的最大特点,任何IP都很难再靠“一招鲜”老少通吃。因此,打造红色文艺IP,就要让IP作品灵活多变,以适应在不同媒介语境中传播,满足不同受众人群的需求。一些红色经典之所以被反复改编,成为具有生命力的IP,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其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情怀、理想主义气质具有穿越时空的深邃力量。打造红色文艺IP,就是要将这股子力量持续不断地传递下去。打造红色文艺IP,方法不同,路径各异,但有一点须谨记:商业化也好,市场化也罢,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切莫为了市场而走“抗日神剧”那种过度娱乐化的歧路,更不能走打着红色题材旗号肆意歪曲党史国史、污名化革命先烈的邪路。(作者:汤文靖,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03红楼:见证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评“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丛书”作者:杨明伟《光明日报》(2021年07月03日

12版)“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丛书”

杨胜群

李良

主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壮大历史,离不开她的起点,绕不过北大红楼。这里既有大家周知的事情,又有大家不熟悉的侧面;既有大家都关注到的人和事,又有大家不一定完全了解的历史内情。这就是建党百年之际,学术界和社会上回望北大红楼并以此为切入点,观察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的一个重要视角。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奋斗历程。百年中国沧桑巨变,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回首百年征程的起点,在那个民族觉醒的伟大时代,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主阵地,最早喊出“劳工神圣”口号的是北京,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酝酿始于北京,党创建初期领导北方地区革命斗争的中心是北京……这一切,都使北京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也成为海内外关注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起始地。100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时代背景下。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积极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但均以失败告终。1915年,以《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出版为标志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发端于上海,兴盛于北京,影响到全国,成为划破旧中国漫漫长夜的一道曙光。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为主阵地,向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发起猛烈冲击,推动各种新文化、新思想如海水般潮涌,各种社团刊物如春笋般萌发,这些轰轰烈烈的行为惊醒了华夏大地,震撼了社会各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马克思主义快速传入中国,“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先进分子更是深受震动,思想文化界开始深入地关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1919年,面对巴黎和会上强权对公理的肆意践踏,面对社会上的尊孔复古思潮,面对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爱国青年们呐喊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走向天安门广场。一个沉睡的民族被唤醒了,一个屈辱已久的大国奋起了——以爱国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席卷全国。源于爱国,无数热血青年,踏上追求救国强国真理之路。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表现出极大热情。以李大钊、陈独秀为引路人,以北京大学进步师生为主体,以北大红楼为主阵地,在北京较早形成了一个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群体。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能够改变近代中国山河破碎、任人欺凌的命运,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能够指导中国人民创造出一个人人幸福的美好社会。他们成为在中国坚定地持马克思主义火种的播火人,并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和广大劳苦民众相结合,催生了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了一个逻辑的起点。北京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骨干人才的孕育地。在党的一大召开前,有7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者出自北京或者与北京有密切的关系;在全国的58名早期党员中,有30名成员在北京各大中学校求学或任教,或在北京由团员吸收入党。他们都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淬炼,把五四运动点燃的革命薪火传递到全国多地乃至欧洲、日本的留学生中。北京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紧密相连,在党的创建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这里有闪耀着思想光芒的灯塔北大红楼,也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高地《新青年》编辑部;有点燃五四爱国救亡怒火的赵家楼,也有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长辛店;有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故居,也有青年毛泽东来京居住期间研读《共产党宣言》从而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地方;有蒙古族共产党员的摇篮蒙藏学校,还有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旗帜北京女高师……这些革命旧址,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气壮山河的奋斗历程,书写了觉醒年代一批仁人志士献身革命事业的感人故事。这里的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折射出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铭记着那个催人奋进的觉醒年代;这里的一个个重要历史人物,闪耀着初心使命的家国情怀,浇筑成共产党人的信仰底色;这里的一个个革命旧址,固化为永不磨灭的红色文化符号,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这些侧面,真实折射出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逻辑。上述这些,正是学术界特别是党史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上,深入研究北京、关注北京的理由。由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策划编写的“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丛书”,正好承担了这一学术重任,在深度挖掘北京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上,开拓了又一片新领域。这套丛书围绕“中国共产党创建”这一鲜明主题,聚焦以北大红楼为代表的北京在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和重要地位,重点讲述了在北京这片红色沃土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其所承载的历史内涵。这8本书看似相互独立,又互相勾连。书中既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工人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建活动的翔实描写,又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瞿秋白等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生动记录;既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向导》《京报》等进步报刊等全景描绘,又有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少年中国学会、文学研究会、工读互助团、觉悟社等进步社团的真实写照。丛书生动呈现了在那个民族觉醒的伟大时代,中国先进分子们向着光明进发,唤醒沉睡的同胞,冲破黑暗的统治,终于找到一条中国革命的崭新道路,谱写了一部觉醒年代的壮丽史诗。以红楼为视角展开宏大叙事和生动说理,是北京特有的优势。这里是蔡元培时代北京大学的中心,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元培、胡适、鲁迅等都曾在这里工作或学习。新文化运动从这里席卷全国,五四游行队伍从这里出发,中国共产党北京早期组织在这里诞生。作为孕育中国共产党的衣胞之地,红楼是一座丰碑,见证着觉醒年代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也预示了百年中国的历史选择。虽然历经百年风霜雨雪,透过这部厚重的历史著作,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脉搏律动。这套丛书系统梳理了党的创建史的来龙去脉、内在逻辑,全景式呈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早期工人运动、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的历史画卷。透过历史长河的风云变幻和波澜壮阔,昭示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作为一部面向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大众的普及性、通俗性党史学习读物,丛书采用史话体叙事方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简洁明快,是一部权威翔实、可读可学的精品力作。尽管时光荏苒,沧桑巨变,但当我们随着这套丛书所描述线索探寻北京的红色印迹时,却有着一种强烈的感受:先辈的足迹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红色记忆并没有随着历史走向深处而褪色。这种感受和印记,一定会催促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沿着先辈一路走来的这条坚定的道路,继续奋勇前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作者:杨明伟,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04一份尘封八十年的珍贵见证——《1937,延安对话》出版始末作者:孔令燕《光明日报》(2021年07月03日

12版)2019年1月,《当代》编辑部收到一篇散文投稿,作者是居住在加拿大的中国作家李彦。这篇题为《校园里那株美洲蕾》的散文,讲述了一位命运与中国息息相关的美国学者的跌宕人生。而文中的这位学者,就是《1937,延安对话》一书的作者托马斯·亚瑟·毕森。我们传阅着“校园”一文,为其中主人公毕森在抗战前夕的延安之行和后来一生的命运辗转而感动。文中透露,1937年6月“卢沟桥事变”之前,在《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的帮助下,毕森和其他几位美国同行一起到访延安,亲眼见证了当年中国社会的动荡现实和革命圣地的烽火岁月,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毕森将这些见闻与采访用铅笔记在两个笔记本上,整整齐齐地记录了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虽然毕森后来命运多舛,被迫离开美国踏上漂泊之路,但是他一直珍藏和保护着这两个薄薄的笔记本,“在过去的几十年岁月里,我曾辗转流离,多次搬迁,但是,这两本笔记却一直完好无损地保存在身边,跟随着我,浪迹天涯。仅此一点,便足以证明,它们在我心中所蕴含的意义有多么重大”。的确如此,这份珍贵的笔记,这些特殊的经历,使毕森在思想上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他从一名信仰上帝的传教士,转变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读完这篇承载着珍贵史实的文章后,我们除了对早期革命者的感佩、对学者命运的感怀之外,更对文章中反复提及的当年毕森用铅笔写的两册笔记本产生了巨大的兴趣。直觉中,我们相信这是极具史料价值的笔记,因为与延安、与斯诺等有关系。当时想,这也许是有待发现的另一部“红星照耀中国”。但是仅仅有想法还远远不够,一些关键问题还有待确认:不知道这两本笔记是否已经在美国出版?如果已经出版,是否曾经引进到中国?如果已在中国出版,因为已经时隔80多年,是否已经超过版权保护期?如果超过版权保护期,是否可以再引进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所有这些疑问归根到底只有一个愿望: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延安笔记》的中文版。寻找版权的同时,我们开始在网上搜索关于毕森、关于这次访问之行的各种信息,但不如人意,收获非常少。除了一些记录当年他们到达延安时的信息之外,没有更为详尽的记录了。如此看来,李彦文中提到的这本《延安笔记》将更加稀缺和珍贵。旋即,我们与文章作者李彦取得联系,一番询问之后发现了巨大的惊喜:《延安笔记》自写作以来,除毕森在他的一些专著中引用过以外,只在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后,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出版过一次,至今再未出版,而且更没有授权中国的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中文版。天遂人愿,我们大喜过望。一部从未发表过的珍贵史料,对一家出版社和一个图书编辑来说,更是一件巨大的幸事。我们先是决定将“校园”一文留作《当代》刊用,同时于2019年3月前后向出版社申报了图书选题。接下来,开始了漫长、辗转却充满惊喜的编辑出版过程。因为这是一本80多年前写下的笔记,而且版权在国外,又是英文版,从动意出版到付梓成书,仅仅依靠编辑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此后,在多方鼎力相助之下,我们陆续完成了确认版权、购买版权、确认翻译、史实审定、校对和设计等环节。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方面商讨购买版权事宜,大体从2019年10月持续到2020年3月。真正谈妥是在2020年初,当时正赶上国内外疫情最严重之时,所有事情都只能通过电子邮件沟通联系。沟通本身很顺畅,到了最后签订纸质合同的时候,合同却无法递送。没有签字的纸质合同,我们就根本无法出版。又经过一番商量,双方采取了一个办法:各自打印、签字、拍照、扫描,然后再通过邮件传给对方,最后确认。终于,在2020年3月,我们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签订了版权合同,同时也收到了李彦教授翻译的中文书稿和《延安笔记》在1973年出版时原书的扫描件。2021年3月,我们又如期地收到了党史专家的审定意见和高度评价。于是,80多年前那本铅笔记录的《延安笔记》,经过多次讨论,最后定名为《1937,延安对话》与中国读者见面了。而且出版的时间,正是84年前毕森到访延安、正在与革命领袖们深入交谈的日子。这本书前后历经三年,是我20多年编辑生涯中历时最长、投入情感最多的一本书。用时长,是因为客观原因,从发现尘封的史料到寻找在中国出版可能性,再到购买版权、寻找翻译、审定史实,进而到出版过程中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编校和琢磨,与设计师探讨封面方案时每一个元素、每一种色彩的运用、封面前后每一句宣传语的提炼,都是精心思考和反复推敲的。我们就是希望用一本好书,完成自己作为编辑的初心。另外,投入情感多,是因为在编辑书稿的过程中,真正被中国革命者的忘我精神和敢打敢拼所感动,被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众多革命者的精神信念和理想光芒所震撼。毕森记录的时代正是全面抗战爆发的前夜,身居延安的中国革命队伍刚刚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长征,这些领袖们虽然衣食简陋、身居陕北的山区,但是他们眼中的光芒、心中的信念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所坚持的所有的纲领、号召和治国理念,都是站在全民族的立场上,号召全国人民抵御外侮,坚决抗战。所有政策都是以人民为中心,解决根据地百姓的实际生活问题,如减租减息等。所有这一切,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说,这本书所记录的一切,切实证明了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正义性,证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我们通过一本西方学者写于80年前的笔记,看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成立28年的时候取得胜利,能用70多年的奋斗把一个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中国带到今天,能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平、富足、安宁,不再有动荡、贫困和战火。(作者:孔令燕,系《当代》杂志主编)05百年雄心铸伟业——评大型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作者:汤荣光《光明日报》(2021年07月03日

07版)兴盛的历史必然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伟大的时代必然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时代。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宣部等单位联合摄制了大型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该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史论结合,全面展现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入反映党团结带领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让中华大地发生沧桑巨变,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该片情景交融,寓情于理,娓娓道来,深刻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以大历史观,丈量历史长河、洞察世界风云、紧跟时代大潮、探究历史规律;生动诠释百年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精彩再现百年大党践行初心使命、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该片一经播出,旋即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百年奋斗史,在人们的视觉中铿锵行进;辉煌历程,在你我的听觉中震撼回响;历史伟业,在观众的脑海中激荡共鸣。该片大气庄重,镜头语言沁人心脾,堪称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影像“大传”。纵观整部文献专题片,百年大党立下雄心壮志,铸就历史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百年仍在风雨兼程,留给我们强烈而持久的观看体验。主题突出,思想伟力迸发。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该片生动诠释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以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第一集《开天辟地》中,1921年党的一大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在第四集《中流砥柱》中,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第十一集《举旗定向》中,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第十一集《举旗定向》中,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第十三集《科学发展》中,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第十九集《文化自信》中,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部专题片思想之魂跃然而起,精神之旗猎猎飘扬,讲清楚一个道理——思想就是力量。党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形成并发展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进程,生动解析思想之惑,回答时代之问,解开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实践奥秘,指引我们党在苦难中铸就辉煌、探索中收获成功、转折中开创新局、奋斗中赢得未来百年,持续不断地汇聚起“永远跟党走”的历史最强音和时代主旋律。结构严整,历史脉络清晰。百年大党的雄心壮志犹如一根红线贯穿始终。这部文献专题片聚焦党的初心和使命,尽显历史通透感。24集的设计,犹如一块块晶莹玉石镶嵌成璀璨夺目的雕像,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新时代的惊天动地;镌刻着中国人民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一主心骨和领路人,前所未有地迸发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镌刻着中华民族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一时代先锋和民族脊梁,洗雪百年屈辱,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篇章,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该片在历史叙事中贯穿理论逻辑,在逻辑推演中呈现历史原貌,论点正确鲜明,史料翔实丰富,既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又有生动感人的历史细节,展现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共产党形象。选材精当,故事情节感人。精选历史素材愈加显现文献专题片的功力和魅力。这部文献专题片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