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以科学家为偶像让青春拔节成长_第1页
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以科学家为偶像让青春拔节成长_第2页
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以科学家为偶像让青春拔节成长_第3页
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以科学家为偶像让青春拔节成长_第4页
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以科学家为偶像让青春拔节成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以科学家为偶像,让青春拔节成长目录:1.开学第一课:探苍穹之秘、追“科学之星”2.为少年寻“星”为科学寻“根”“科技星光”点亮人生梦想3.寻访“强国青年科学家”强国一代当追“科技之星”4.追科技之星,让星光照亮人生前程5.以科学家为偶像,让青春拔节成长正文:开学第一课:探苍穹之秘、追“科学之星”2021-09-0813:50:14来源:\t"/n/20210908/_blank"科技日报编辑:罗淼责编:周经韬“原来我们都来自尘埃”“‘婴儿’恒星的喷流就像是它出生时的‘嘹亮啼哭’”“星星从最冷最冷的气体里来”……9月1日,在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校区举行的“遨游宇宙铸梦想”开学科普第一课上,中国天文学会射电天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天眼”时间分配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邱科平用浅显通俗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给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宇宙观和“中国天眼”的最新发现。邱科平团队刚在《天体物理学快报》上发表了基于FAST望远镜(“中国天眼”)“发现银河系中距离最远的大尺度结构”成果,这是“中国天眼”完成的首个中性氢谱线成图工作,也是“中国天眼”除了探测脉冲星以外探秘宇宙的一个重要维度。课堂上,邱科平把这一成果巧妙地融入宇宙演化理论的讲解。宇宙中的气体越冷,越容易聚在一起,一团冷气体云,在几十万年到几百万年间可以聚集、收缩形成恒星。天文学家利用“中国天眼”刷新近邻宇宙气体分布的图像,正是为了探究宇宙演化的奥秘。基于“中国天眼”超群的灵敏度,邱科平团队在距离银河系中心22kpc(1kpc约为3262光年)的地方发现了一条长度达5kpc的中性氢结构,根据其形态将其命名为“香蒲”。根据分析,这可能是目前银河系中距离最远、尺度最长的巨纤维结构,或者是一段新的旋臂。我们所在的银河系是典型的棒旋星系,一位同学问“银河系到底有几根旋臂”?邱科平说,近几年最新研究认为是4条,但争论并没有停止,因为在这些旋臂更远的距离上人类看得并不清楚。“中国天眼”的最新发现恰恰印证了这一点。随后,同学们又提出“为什么我国科学家提出在月亮上建望远镜”等问题。邱科平回答说,月基天文台不仅不受大气和电磁干扰,而且如果跟地球上的望远镜组成干涉阵列,还将极大提高望远镜的分辨率。关于望远镜的分辨率,邱科平打了个比方,单个望远镜的分辨率可以让他在南京分辨贵阳并排站的两个人,而阵列望远镜的分辨率可以让人从地球上分辨月球上的人做出的“剪刀手”手势。邱科平说,将来“中国天眼”也会组阵提高分辨率。目前“中国天眼”的观测时间申请竞争非常激烈,但不排除今后会有让中学生接触和使用“中国天眼”的机会。课后,不少同学上台找邱科平合影、签名,有的还立下了报考天文系的志愿。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晓祥说,举办开学科普第一课,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又启迪了同学们树立崇尚科学的理念和乐学善思的探索精神,还能激发他们将来投身科学的热情和兴趣。据了解,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教育厅、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科技馆和贵州中科天文教育与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未来会邀请更多“科学之星”探苍穹之秘,并采用“线上、线下”双课堂模式向公众开放。(新华社记者

齐健)为少年寻“星”为科学寻“根”“科技星光”点亮人生梦想海淀融媒09-24·

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中心官方账号“作为注重社会效益的科技出版社和展示中国科学家奋斗史的展陈馆,有责任为青少年当好‘星探’,帮助他们寻找真正的人生榜样。”在中关村村史馆,中关村街道与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负责人在交流中一致表示。9月14日,第2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召开之际,北京中关村村史馆联合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举办了《科技“星”光——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新书首发暨全球推介会,发布会不仅有专家学者交流图书策划创编故事,更有科学家亲属讲述科学家的奋斗历程。为孩子们找到应该追的“星”据介绍,《科技“星”光——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一书由知名作家边东子撰稿,知名摄影家侯艺兵担任总摄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图书以中科院首批归国科学家为灵感,讲述了李四光、郭永怀、李佩、钱学森、钱三强、杨嘉墀、吴孟超、孙家栋、袁隆平、屠呦呦,王永志、南仁东等52位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太空中52颗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小行星以他们的名字命名,这也是图书以科技“星光”档案的形式进行梳理的灵感来源。发布会上,图书作者边东子以“追星”为话题,讲述了编撰图书的初衷,“追什么样的星,为什么追星,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价值取向,而且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帮助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未来在星空中出现更多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星,这就是我们出版这部书的初心。”边东子说。书中除了有大量的科学家真实的故事,还有非常珍贵的老照片,记录了科学家们求学、生活、科研的方方面面,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科学家们最朴实无华又最璀璨的人生。真实的故事总是最感人活动中,多位学者专家和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王淦昌、郭永怀、李佩、杨嘉墀、郑哲敏的亲属,应邀参加了新书首发推介会。他们作为科学家的后人,讲述了他们所知的名人先辈的故事。郭永怀先生在从抗美援朝战争中看到的民族气节和希望,郑哲敏鼓励儿子郑仰泽从小动手制作,一起做漆包线、收音机的生动故事,让众人了解到科学家们充满生活气息的鲜活一面。活动同时进行了网络直播,来自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的教师和学员们,深情朗读了书中的部分篇章,同现场及线上的参与者们分享了中国科学家感人至深的故事。发布会上,与会嘉宾一同为新书揭幕,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丁凌云代表出版方向中关村村史馆赠书。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云表示,这本书中有27位科学家曾经在中关村居住、生活和工作过,新书发布会选在中关村村史馆举办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关村是公认的中国现代科技的“根”。为少年寻“星”,为科学寻“根”,为未来思以往,为明天种希望,正是这本书和中关村村史馆共同的使命和追求。“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些星光璀璨的名字,仰望苍穹时聚焦科技之星,追寻科技之星,用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对标前行航向,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许云说。(记者陈乃禾)寻访“强国青年科学家”强国一代当追“科技之星”发稿时间:2021-09-2406:01:00作者:王一迪来源:\t"/gn/202109/_BLANK" 中国青年报新时代的科学家在追哪些“星”?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一中的一场分享活动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杨永飞向中学生列举了他心中的榜样——“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等科学家,并解释道:“这些为中国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我前进的方向,我是成千上万名石油人的代表之一,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这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主攻数字岩心与纳微渗流技术在油气田开发工程中的应用,成功解决了油气水三相渗流规律难以准确预测的基础难题,用国际领先方案为油田创下数十亿元新增利润的经济效益。“杨教授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科学家,正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与默默坚守,才有祖国的日益繁荣昌盛。”顺德一中高一学生尹翀斌在听了杨永飞的成长故事后,也找到了自己要追的“星”——以科学家为榜样,学好本领。今年8月,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顺德区人民政府等相关单位,开展2021“强国青年科学家”寻访活动,旨在弘扬科学精神,致敬科技先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更多青少年知道“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杨永飞就是寻访到的10名“强国青年科学家”之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不能只有娱乐明星,更要有‘科技明星’。”中国青年报社相关负责人在近日举行的2021“强国青年科学家”寻访活动颁奖分享会上说,对“科技明星”的追求能够使青少年感受到科学家们热爱祖国的献身精神、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可以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和报国的信念,激励他们积极投身强国事业,勇担强国使命。会上,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陈锐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激发新时期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氛围,树立一批切实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明星榜样。”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对于我国建设科技强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钱学森的校友,“强国青年科学家”、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孙剑始终以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的报国精神和西交大的西迁精神为动力,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将青春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在国外学到了知识,应该为祖国贡献一分力量,尤其是从西部走到东部,再走到发达国家,让我看到了家乡与国外在科技上的差距。”“强国青年科学家”、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冯晶2015年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响应国家号召,选择回到祖国、回到西部、回到母校。冯晶带领团队制备了新型超高温稀土钽酸盐热障涂层材料,应用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包括冯晶在内,这些“强国青年科学家”正处于科研事业的上升期,国家的许多重大创新成果、重要科研突破中,无不活跃着他们创新奉献的青春身影。作为时代的造梦者、追梦人,他们把青春华章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是这个时代“最亮的星”。学成即归国的“强国青年科学家”还有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李媛。致力于研究功能食品与精准营养,李媛攻关食品产业瓶颈难题,突破药食同源小分子体内靶向吸收核心技术,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潘时龙,不断推进我国微波光子学的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工作。2010年,他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推开了国内微波光子学的大门,成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在剑桥大学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选择回国,专注于与国家信息安全密切相关的量子信息技术,使我国成功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科研的道路不仅漫长,而且会经常遇到难以预测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怀有爱国奉献的精神和科研报国的使命。”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黄陆军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和学生,“有困难才有进步,只有不断克服困难,才能不断取得进步”。面向航天国防领域,黄陆军将耐热钛基复合材料作为研究方向。他设计制备出网状结构钛基复合材料,解决了传统钛合金耐热温度无法突破600℃的瓶颈问题,取得了大量创新成果。“一想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可能让我国飞行器飞得更快、更远、更高,即使遇到瓶颈,第二天我也能‘满血复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脏外科副主任医师高强,是很多年轻医生和医学生心中的“偶像”。他在肝胆外科和肝脏移植的工作中,每年主刀完成近300例各类肝脏手术,已累计完成各种肝肿瘤切除手术2000余例和肝移植手术200余例。这些青年科学家都有“强国”精神,即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用“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帮助祖国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程群峰看来,“强国青年科学家”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只有将自己热爱的事业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才能肩负起新时代科学工作者的使命。“科研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工作遇到低谷时,团队协作也至关重要”。程群峰主要从事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入行10余年来,他瞄准轻质高强纳米复合材料国际研究前沿,制备了一系列轻质高强的复合材料,性能媲美碳纤维复合材料,为未来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把青春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意味着不仅要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还要真正将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事业密切结合在一起,将个人所学服务国家需求,将青春的汗水洒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朱军说。作为制造业高地,顺德已连续10年稳居全国高质量发展和综合实力百强区榜首。“顺德的新机遇在于继续笃定心智发展制造业,在毫不动摇地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的基础上推动科技创新,使我们的制造业更强。”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勇邀请在场的“强国青年科学家”,希望未来能推动更多企业家与科学家交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追科技之星,让星光照亮人生前程来源:\t"/2021-10/12/_blank"光明网-时评频道2021-10-1211:07作者:王石川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应达成一个基本共识,青少年不能追什么样的星?那些只有颜值而无正向价值的星不能追,只有流量而无正能量的星也不能追。那些所谓的星,越有人气就越气人,对青少年的误导也就越大。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期,更容易追逐明星、崇拜偶像,追星称得上青少年的情感“刚需”。因此,在追星之路上,需要价值引领。青少年该追什么样的“星”?追那些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星。比如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等人。这些科学家都是学成归国,做到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以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为例,他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这样的星,该追!科技之星值得追,在于他们身上有澎湃的爱国情,“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1950年10月,邓稼先取得博士学位不久即回到中国,“带着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1955年,钱学森突破重重险阻,终于回到祖国……一批批科学家为何那么渴望回到自己的国家?那是因为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最需要人才,正如华罗庚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所说的:“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拳拳报国心,何等炽烈!科技之星值得追,在于他们身上有深沉的报国行,为了祖国强大,“虽九死其犹未悔”。有个细节令人动容,当邓稼先领到原子弹研制任务,向妻子许鹿希告别,许鹿希问他“去哪?”“做什么?”“去多久?”邓稼先的回答是“不能说”。为了中国核科学事业,以荒漠为家,隐名埋姓长达30余年,邓稼先真正做到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种付出和牺牲令人感佩不已。爱国是情感,也是行动。“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这是《感动中国》写给邓稼先的颁奖词,也是对所有“两弹一星”元勋的致敬。科技之星值得追,还在于他们淡泊名利,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举凡那些受人尊敬的科学家,无不坚守学术操守和道德理念,把学问和人格融合在一起,既赢得崇高学术声望,又展示高尚人格风范。他们不仅善养浩然之气,发扬我国科技界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还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在攻坚克难、崇德向善中做到学为人师,令世人崇敬。这样的科学之星自带光环,具有强烈的感召力。青少年该追什么样的“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身上洋溢着富有感染力的正能量,一言一行都让人受到触动,都给人力量,都让人向善向上,都激励人们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真正的星,是大写的人。这,就是精神的力量,也是人格的魅力,吸引更多的青少年爱上科学,争当科技之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贡献,让熠熠星光照亮前行的人生之路,则青少年未来可期,则国家和民族未来可期。(王石川)以科学家为偶像,让青春拔节成长来源:\t"/2021-09/30/_blank"光明网-时评频道2021-09-3012:26作者:谢伟锋偶像是一个社会的选择,代表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方向。对于青少年而言,偶像自带着“长大之后我要成为你”的潜意识作用。不可否认的是,在利益多元、观念多样、表达多变的当下,对于“偶像”的定义也越发模糊起来。引领风气之先,镜头一定要对准走在时代前列的人。9月29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扎根黑土地,他带领团队从零起步、艰难探索40年,为中国的万里海疆修筑了一道“海上长城”,刘永坦院士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中引起热烈反响。“时代楷模、薪火相传”“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网友纷纷留言点赞。越是“人人都有麦克风”,越需要激发主流价值的力量。刘永坦院士在青少年群体中圈粉无数,也让我们对“偶像”一词有了重新的思考。只有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会有可期的未来。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正是一大批优秀科学家敢为人先、架构未来,才使我们这个国家有了世界领先、匹敌强国的卓越成就。完成“两弹一星”伟大工程的钱学森,把目光投向外太空的南仁东,向世界展示中医药魅力的屠呦呦,一辈子与卫星打交道的孙家栋……回溯中国“当惊世界殊”的发展长卷,正是一代代科学家在高精尖领域撑起了大国脊梁,激励引领着无数青少年紧随他们的步伐接力奋斗。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这些科学家所闪耀的光芒,照亮了国家筑梦圆梦的壮阔征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