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_第1页
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_第2页
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_第3页
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_第4页
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友好型社会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西塞罗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毕达哥拉斯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强制,一部分靠榜样的效力。——格老秀斯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那么法律作为一件无用之物自己就会消灭。——洛克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西塞罗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西塞罗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毕达哥拉斯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强制,一部分靠榜样的效力。——格老秀斯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那么法律作为一件无用之物自己就会消灭。——洛克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西塞罗走进社会,0→走进我们的家!目录引言和谐社会篇资源节约篇环境友好篇分析三者关系总结学贵有疑,教贵设疑。所谓“问题情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疑”、设“障”,有效地诱发和唤起学生的认知期待,激励学生去探求、去思维,然后在教师适当的诱导和学生的相互启发下转化为思维的火花,从而使课堂取得显著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如根据所授知识和课型的要求,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相应情景,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用而生乐。例如,CO2的性质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如果单纯的将知识一一列举,机械而又不容易理解。这时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打开汽水、啤酒瓶时会有大量气泡逸出;夏天啤酒瓶容易爆炸,喝了汽水会打嗝,等等。学生自然地就知道CO2的密度、溶解性受压强和温度的影响。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不容易遗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联系生活实际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如,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可从身边常见的现象入手,以一系列的问题引入,如:①酒精灯里面的酒精在用过一段时间后变少了,为什么?②煤球烧过以后剩下的煤渣质量也变轻了,为什么?③蜡烛燃烧时会越来越短,最后消失,为什么?从而在教学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根本不以为然,轻而易举的回答道:因为它们都烧掉了。这时适时地亮出问题④:镁条燃烧后生成了氧化镁,一称质量却变大了?该问题的提出必然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样是烧掉了,为什么质量却变大了。自然而然的进入新课的讨论: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质量是变大、变小还是不变?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社会中的化学问题为素材创设学习情境,可有力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兴趣,更有效的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二、悖常质疑,精心布局采用悖常质疑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能对大脑皮层具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人一时猜不透也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尤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促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加深。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恰当设置有悬念的问题,能紧扣学生心扉,启迪他们认真细致的钻研问题,激励他们探索的欲望,对提高课堂教学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讲到“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实验:取一溶液(标签背向学生),加入几滴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然后面向学生发问:“这种溶液里有无硝酸根?”大多数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有。”这时教师拿起该试剂瓶,并把标签面向学生,标签为AgNO3。学生一楞,转而恍然大悟,学生进入兴奋状态,适时提出问题:“该怎样检验这种溶液中有无硝酸根?”使学生明白用BaCl2检验硫酸根的前提条件:必须要先排除Ag+。采用悖常质疑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平时“不屑一顾”问题的研究兴趣,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实效,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三、制造陷阱,解惑释疑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时期学生的思维特点,虽然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但是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思维品质还未完全成熟,看问题欠全面,讨论问题容易出现武断、偏激,缺乏冷静的态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碰到这种情况。有些学生很聪明,接受能力也很强,老师一讲就通,一讲就懂,自己一看就会,但一做就错,究其原因在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还未完全形成,凭“想当然”解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首先了解、预测学生意识上可能的欠缺,有意识、有计划地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弱点,通过选择合适的例题找出似是而非的各种观点,并设计看似合理的推理过程或利用学生思维心理的缺陷诱发出轻率的判断,在容易犯错误的节骨眼上设置“陷阱”,诱发学生上当、出错,再通过反思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样既可以提高记忆的效果,又能优化思维品质,并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在讲解习题时碰到有一道题:如何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的CO?在学生思考后,老师和学生进行了如下的对话:师:CO有哪些化学性质?生:可燃性、还原性。师:CO2有无可燃性?生:没有,它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师:将CO点燃后,产物是什么?生:CO2。师:很好,所以除去CO2中的CO就可以用燃烧的方法。既能除去CO,而且又能转化为要提纯的CO2。一举两得,这种思路不错吧,有相同观点的同学请举手。全班几乎全部都举了手。然后教师宣布:“凡举了手的同学都错了。”学生先是大笑,然后感到惊讶,进而小声讨论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恍然大悟:CO2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少量的CO是不可能在大量的能用来灭火的CO2中点燃的。教室里充满了欢快的气氛,每位学生脸上都流露出一种满足的表情。通过该题目,使学生明白考虑问题要深刻、全面,不能想当然。从而在以后做题目的过程中做到深思熟虑,不能只考虑其一,忘了其二,使错误率大大降低。四、设置问题,理清概念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景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情景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自主、自动的学习。同时,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情景能使学生容易收到情感的震动,自身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在情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教学中只有将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糅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突破口。加强小学生的孝德教育,对于教育和引导小学生从小树立孝德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特别是孝德教育基础薄弱和教育缺失的农村小学,更是要充分发挥孝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切实抓好孝德教育。一、制定好孝德教育的实施计划“孝德教育”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需要代代传承和弘扬的中华美德,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仅靠开展一两次教育活动就能完成的,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孝德教育的开展,不但要有学期、学年计划,更要有长远的规划。学校要在村党支部的指导下,根据村情制定好工作计划。二、提高学生的孝德意识认识深度决定行动力度。要使孝德成为学生的习惯行为,首先要提高他们的孝德意识。学校要坚持课内学科教育渗透和课外活动实践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孝德教育。要以主题班会为载体,通过开展学习名人“行孝”故事,朗读家庭情感主题的文学名篇佳作,讲述父母的爱心故事,吟唱歌颂父爱母爱的歌曲,观看表现父爱母爱主题的电影等多样化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和家人带来的亲情温暖,从而对孝德教育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三、教会学生“行孝”的方法1、对学生提出“行孝”的具体要求。⑴了解父母,亲近父母;⑵关心父母,体贴父母;⑶理解父母,尊重父母;⑷会料理个人生活;⑸生活节俭,不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⑹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2、教学生如何“行孝”。如:结合母亲节、父亲节开展“孝敬父母月”活动;记住父母的生日,送父母一张生日贺卡;每学期给父母写一封信;利用双休日为父母做一顿饭菜、给父母洗一次脚、与父母谈一次心、承包一项家务劳动,以及唱一首好歌送给父母,为父母制作一件礼物……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理解父母、体贴父母、孝敬父母。特别是笔者工作的村里,绝大多数学生是留守儿童,有的甚至几年见不到父母,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和父母交流,对于他们亲情的培养更具有现实意义。四、培养学生孝德行为实践的主动性和习惯性为巩固学校孝德教育的成果,学校教师必须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学孝”、“行孝”的感受和体会,深化认识,提高学生“行孝”的主动性,并逐渐养成“行孝”的良好习惯。如:举办孝德征文竞赛、演讲赛、手抄报等,丰富学生亲情与爱心方面的理性认识。同时,不断地发现典型,并加以表扬和鼓励。如:选举学生孝德标兵,让孝敬父母的同学担任旗手,以及利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栏等各种渠道宣传孝敬父母的典型事迹。同时,及时批评制止那些不尊敬父母和长辈的行为。总之,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村小学孝德教育任务更为艰巨。开展好农村小学孝德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配合,更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恒心。环境友好型社会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西塞罗环1走进社会,0→走进我们的家!走进社会,2目录引言和谐社会篇资源节约篇环境友好篇分析三者关系总结目录3引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我们今天主要谈的是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引4和谐社会篇、为何提出和谐社会?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2)这是我们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篇5二、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调发展安定有序团结利完蓍管理和谐文化平正义社会活力人安充诚公民与定满信平主自有活友正法努力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然序力爱义治和谐相处二、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6三、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体质机制尚不完善,民主大致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任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机国家安全宏伟社会稳定三、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7“我爸是李刚”事件图一是李刚的儿子李启铭(李一帆)201月0日晚,河北大学校园飙车撞人叫嚣“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此事一出,“我爸是李刚”一语迅速红遍网络,在各大论坛和微博上,“我爸是李刚”各种版本的诗文正在兴起。可以看出目前一些腐败现象很严重图2“我爸是李刚”事件8就业情况年份毕业人数就业(万)数据反映2001-2009每年大115学生毕业人数2002及就业状况,毕业人数从01年的115万2004280到09年的611万,就业率从80%降到62%,2006413毕业人数逐年上升就业率200495却逐年下降,68%可以看出200966162%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情况9佘祥林杀妻冤案事件内容:1994年1月2日,佘妻张在玉失踪,张的家人怀疑张在玉被丈夫杀害。同年4月28日,佘祥林因涉嫌杀人被批捕,后被原荆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后因行政区划变更,佘祥林一案移送京山县公安局,经京山县人民法院和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1998年9月22日,佘祥林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2005年3月28日,佘妻张在玉突然从山东回到京山4月13日,京山县人民法院经重新开庭审理,余祥林三宣判佘祥林无罪这一案件体现了中国法治的不完善,同时也帮助了中国的法治进一步完善佘祥林杀妻冤案10中国人口现状人口问题人口数量大净增人口多人口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加快中国人口现状11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12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13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14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15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16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17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18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19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20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21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22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23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24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25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26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27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28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29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30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31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32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33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34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35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36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37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38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39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40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41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42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43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44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45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46环境友好型社会课件47END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END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48环境友好型社会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西塞罗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毕达哥拉斯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强制,一部分靠榜样的效力。——格老秀斯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那么法律作为一件无用之物自己就会消灭。——洛克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西塞罗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西塞罗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毕达哥拉斯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强制,一部分靠榜样的效力。——格老秀斯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那么法律作为一件无用之物自己就会消灭。——洛克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西塞罗走进社会,0→走进我们的家!目录引言和谐社会篇资源节约篇环境友好篇分析三者关系总结学贵有疑,教贵设疑。所谓“问题情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疑”、设“障”,有效地诱发和唤起学生的认知期待,激励学生去探求、去思维,然后在教师适当的诱导和学生的相互启发下转化为思维的火花,从而使课堂取得显著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如根据所授知识和课型的要求,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相应情景,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用而生乐。例如,CO2的性质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如果单纯的将知识一一列举,机械而又不容易理解。这时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打开汽水、啤酒瓶时会有大量气泡逸出;夏天啤酒瓶容易爆炸,喝了汽水会打嗝,等等。学生自然地就知道CO2的密度、溶解性受压强和温度的影响。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不容易遗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联系生活实际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如,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可从身边常见的现象入手,以一系列的问题引入,如:①酒精灯里面的酒精在用过一段时间后变少了,为什么?②煤球烧过以后剩下的煤渣质量也变轻了,为什么?③蜡烛燃烧时会越来越短,最后消失,为什么?从而在教学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根本不以为然,轻而易举的回答道:因为它们都烧掉了。这时适时地亮出问题④:镁条燃烧后生成了氧化镁,一称质量却变大了?该问题的提出必然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样是烧掉了,为什么质量却变大了。自然而然的进入新课的讨论: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质量是变大、变小还是不变?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社会中的化学问题为素材创设学习情境,可有力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兴趣,更有效的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二、悖常质疑,精心布局采用悖常质疑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能对大脑皮层具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人一时猜不透也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尤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促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加深。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恰当设置有悬念的问题,能紧扣学生心扉,启迪他们认真细致的钻研问题,激励他们探索的欲望,对提高课堂教学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讲到“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实验:取一溶液(标签背向学生),加入几滴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然后面向学生发问:“这种溶液里有无硝酸根?”大多数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有。”这时教师拿起该试剂瓶,并把标签面向学生,标签为AgNO3。学生一楞,转而恍然大悟,学生进入兴奋状态,适时提出问题:“该怎样检验这种溶液中有无硝酸根?”使学生明白用BaCl2检验硫酸根的前提条件:必须要先排除Ag+。采用悖常质疑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平时“不屑一顾”问题的研究兴趣,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实效,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三、制造陷阱,解惑释疑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时期学生的思维特点,虽然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但是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思维品质还未完全成熟,看问题欠全面,讨论问题容易出现武断、偏激,缺乏冷静的态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碰到这种情况。有些学生很聪明,接受能力也很强,老师一讲就通,一讲就懂,自己一看就会,但一做就错,究其原因在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还未完全形成,凭“想当然”解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首先了解、预测学生意识上可能的欠缺,有意识、有计划地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弱点,通过选择合适的例题找出似是而非的各种观点,并设计看似合理的推理过程或利用学生思维心理的缺陷诱发出轻率的判断,在容易犯错误的节骨眼上设置“陷阱”,诱发学生上当、出错,再通过反思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样既可以提高记忆的效果,又能优化思维品质,并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在讲解习题时碰到有一道题:如何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的CO?在学生思考后,老师和学生进行了如下的对话:师:CO有哪些化学性质?生:可燃性、还原性。师:CO2有无可燃性?生:没有,它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师:将CO点燃后,产物是什么?生:CO2。师:很好,所以除去CO2中的CO就可以用燃烧的方法。既能除去CO,而且又能转化为要提纯的CO2。一举两得,这种思路不错吧,有相同观点的同学请举手。全班几乎全部都举了手。然后教师宣布:“凡举了手的同学都错了。”学生先是大笑,然后感到惊讶,进而小声讨论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恍然大悟:CO2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少量的CO是不可能在大量的能用来灭火的CO2中点燃的。教室里充满了欢快的气氛,每位学生脸上都流露出一种满足的表情。通过该题目,使学生明白考虑问题要深刻、全面,不能想当然。从而在以后做题目的过程中做到深思熟虑,不能只考虑其一,忘了其二,使错误率大大降低。四、设置问题,理清概念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景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情景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自主、自动的学习。同时,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情景能使学生容易收到情感的震动,自身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在情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教学中只有将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糅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突破口。加强小学生的孝德教育,对于教育和引导小学生从小树立孝德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特别是孝德教育基础薄弱和教育缺失的农村小学,更是要充分发挥孝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切实抓好孝德教育。一、制定好孝德教育的实施计划“孝德教育”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需要代代传承和弘扬的中华美德,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仅靠开展一两次教育活动就能完成的,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孝德教育的开展,不但要有学期、学年计划,更要有长远的规划。学校要在村党支部的指导下,根据村情制定好工作计划。二、提高学生的孝德意识认识深度决定行动力度。要使孝德成为学生的习惯行为,首先要提高他们的孝德意识。学校要坚持课内学科教育渗透和课外活动实践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孝德教育。要以主题班会为载体,通过开展学习名人“行孝”故事,朗读家庭情感主题的文学名篇佳作,讲述父母的爱心故事,吟唱歌颂父爱母爱的歌曲,观看表现父爱母爱主题的电影等多样化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和家人带来的亲情温暖,从而对孝德教育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三、教会学生“行孝”的方法1、对学生提出“行孝”的具体要求。⑴了解父母,亲近父母;⑵关心父母,体贴父母;⑶理解父母,尊重父母;⑷会料理个人生活;⑸生活节俭,不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⑹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2、教学生如何“行孝”。如:结合母亲节、父亲节开展“孝敬父母月”活动;记住父母的生日,送父母一张生日贺卡;每学期给父母写一封信;利用双休日为父母做一顿饭菜、给父母洗一次脚、与父母谈一次心、承包一项家务劳动,以及唱一首好歌送给父母,为父母制作一件礼物……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理解父母、体贴父母、孝敬父母。特别是笔者工作的村里,绝大多数学生是留守儿童,有的甚至几年见不到父母,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和父母交流,对于他们亲情的培养更具有现实意义。四、培养学生孝德行为实践的主动性和习惯性为巩固学校孝德教育的成果,学校教师必须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学孝”、“行孝”的感受和体会,深化认识,提高学生“行孝”的主动性,并逐渐养成“行孝”的良好习惯。如:举办孝德征文竞赛、演讲赛、手抄报等,丰富学生亲情与爱心方面的理性认识。同时,不断地发现典型,并加以表扬和鼓励。如:选举学生孝德标兵,让孝敬父母的同学担任旗手,以及利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栏等各种渠道宣传孝敬父母的典型事迹。同时,及时批评制止那些不尊敬父母和长辈的行为。总之,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村小学孝德教育任务更为艰巨。开展好农村小学孝德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配合,更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恒心。环境友好型社会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西塞罗环49走进社会,0→走进我们的家!走进社会,50目录引言和谐社会篇资源节约篇环境友好篇分析三者关系总结目录51引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我们今天主要谈的是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引52和谐社会篇、为何提出和谐社会?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2)这是我们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篇53二、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调发展安定有序团结利完蓍管理和谐文化平正义社会活力人安充诚公民与定满信平主自有活友正法努力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然序力爱义治和谐相处二、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54三、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体质机制尚不完善,民主大致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任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机国家安全宏伟社会稳定三、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55“我爸是李刚”事件图一是李刚的儿子李启铭(李一帆)201月0日晚,河北大学校园飙车撞人叫嚣“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此事一出,“我爸是李刚”一语迅速红遍网络,在各大论坛和微博上,“我爸是李刚”各种版本的诗文正在兴起。可以看出目前一些腐败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