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之为什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不是乡土社会?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附上期成语填空答案_第1页
高考语文备考之为什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不是乡土社会?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附上期成语填空答案_第2页
高考语文备考之为什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不是乡土社会?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附上期成语填空答案_第3页
高考语文备考之为什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不是乡土社会?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附上期成语填空答案_第4页
高考语文备考之为什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不是乡土社会?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附上期成语填空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为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费孝通构建的乡土中国理论,实际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而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乡土中国即指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确切地说,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从历史变迁的经验事实看,从20世纪40年代到今天,中国乡村社会已经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历史变迁,即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如今,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去,后乡土性色彩越来越明显。“后乡土中国”是对“乡土中国”理论的发展,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用后乡土性来概括和解释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要说明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代。变迁之后的乡土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村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上,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由此看来,如今的乡村社会,虽然村落共同体依然存在和延续,但共同体内的主体构成以及主体的社会行动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迁。后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迁就是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尽管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农业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模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十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从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来看,较多农户的主业其实已从农业转型为非农业。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和多元化。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规范和价值系统,随着现代性文化不断向乡土社会的渗透,村民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向乡一城两栖生活,社会经济的转型驱动着乡土文化的变迁。(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1.

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B.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C.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D.

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

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C.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D.

“后乡土中国”是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出的一个概念,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3.

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一项是(

)A.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C.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D.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4.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乡村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特征变化。(4分)5.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6分)1.A

B.“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曲解文意。根据“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可知,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乡民个体之间的,而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是研究乡民个体关系的前提,并不是结果,因此选项的因果关系也不成立。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所说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而“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不是乡土社会,而是法理社会。D.“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曲解文意。原文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可见“固守乡土,终老于斯”不是人们主动的选择,也无需选择。故选A。2.C.

“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有误,曲解文意。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选项意思恰恰相反。故选C。3.A

“乡土社会”特征包括: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但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人口流动率小,生活富于地方性,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与外界完全的隔绝状态,而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可知,乡土社会的隔绝不是绝对的。故A项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B.“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体现了“乡土社会”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的特征。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体现出“乡土社会”的“在乡下离不了泥土”的特征,体现出“乡土社会”的“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的特征。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体现出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故选A。4.

①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②农业已经不再是农民主要的生计模式。

5.

①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靠种地谋生,离不了泥土。②乡土社区间人口流动率小,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③乡下人的生活方式、乡土社会的习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三:根据内容提示写成语51、(

):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贬义词)

52、(

):通过竹管子的小孔来看豹,只看到豹身上一块斑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有时同“可见一斑”连用,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53、(

):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54、(

):形容百姓慑于暴政,在路上相见,不敢交谈,敢怒不敢言,只能以目示意。55、(

):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56、(

):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常跟“阳春白雪”对举。57、(

):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顺从别人,跟着人家走。多用作贬义词。58、(

):指戏曲表演非常沉稳,既不沉闷乏味,也不火爆。59、(

):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多用作贬义。60、(

):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61、(

):比喻胡乱模仿,效果很坏。多用作贬义。62、(

):指为人坦率真诚,不用心机。(褒义词)

63、(

):形容食物鲜美,吃得很满意。(注意形容的对象)

64、(

):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65、(

):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多用作贬义。66、(

):比喻灌输智慧,使之从迷惑中醒悟或彻底觉悟。67、(

):形容人不识字,没有文化。68、(

):一个钱也没有。69、(

):早起晚睡,形容人勤劳。(褒义词)70、(

):形容恳切地教导。多用于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褒义词)71、(

):形容见得多了以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72、(

):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73、(

):忍不住笑了出来。74、(

):指行医救助生灵。75、(

)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贬义词)上一期成语填空答案(三)51、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贬义词)52、管中窥豹:通过竹管子的小孔来看豹,只看到豹身上一块斑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有时同“可见一斑”连用,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53、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删去。)

54、道路以目:形容百姓慑于暴政,在路上相见,不敢交谈,敢怒不敢言,只能以目示意。55、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56、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常跟“阳春白雪”对举。57、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顺从别人,跟着人家走。多用作贬义词。58、不瘟不火:指戏曲表演非常沉稳,既不沉闷乏味,也不火爆。(注意使用的对象)59、色厉内荏: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多用作贬义。60、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61、东施效颦:比喻胡乱模仿,效果很坏。多用作贬义。62、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真诚,不用心机。(褒义词)63、大快朵颐:形容食物鲜美,吃得很满意。(注意形容的对象)64、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65、评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多用作贬义。66、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之从迷惑中醒悟或彻底觉悟。6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