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3课件_第1页
平面构成-3课件_第2页
平面构成-3课件_第3页
平面构成-3课件_第4页
平面构成-3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形的分解与重构1.形态融合把基本形组合起来的方法,有单一基本形的组合与混合基本形的组合两种。单一基本形组合,因为其基本形相同,所以组合形式较为单纯,统一大于变化(图4-4、图4-5)。图4-4单一基本形的组合图4-5单一基本形的组合2.间隙空间所谓间隙空间,是指基本形之间围合所造成的空间形态,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负形”或“虚形”。一般有两种形式,即分离组合间隙与环状组合间隙。分离组合间隙,顾名思义就是基本形两两相离,其中空间所形成的间隙形式。因为没有围合,所以间隙空间无外轮廓,外形不明确,具有延展性(图4-8)。图4-8分离组合间隙环状组合间隙,就是基本形连接而形成的中空间隙。这种空间负形整齐,且形体轮廓清晰,具有完全的空间填充性(图4-9)。图4-9环状组合间隙二、基本形的组合形式在单元式造型中,一旦决定了某一种(或几种)基本形后,将它们组合而成的形体的变化形态是无限的。然而,把基本形组合起来还是有章可循的。一般来说,形的组合方法有三种,即分离、连接和重叠,由此三种类型可以再引申出不同的单元式造型方法。当两种以上的形相遇时通常可产生八种形式:(1)分离面与面之间互不接触,始终保持一定距离(图4-10)。图4-10形的分离(2)接触面与面在互相靠近的情况下,其边缘线恰好相接(图4-11)。图4-11形的接触(3)覆叠面与面靠近时,接触更近一步,一个或一些形象覆盖于另一个或另一些形象之上,产生或上或下、或前或后的空间关系(图4-12)。图4-12形的覆叠(6)联合面与面互相交叠而无前后之分,可以联合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形象。联合的形象常处于同一空间平面,而其色彩与肌理必须保持一致(图4-15)。图4-15形的联合(7)减缺面与面覆叠时,前面的形象并不画出来,只出现后面的减缺形象。减缺可使原有形象变为另一新的形象(图4-16)。图4-16形的减缺第二节基本形的群化图4-18由基本形按照一定的变化形式构成的画面(2)基本形群化,一般均为将基本形围绕某个中心进行集中、有序排列,组成重复的群化图形。基本形既可以进行平行及旋转对称排列,也可采取不对称的自由排列。基本形的排列原则如下:①线状排列。排列有很强的方向性,发展成为线状图形。可以水平方向或斜线方向发展。②面状排列。基本形以二次方向排列,构成面状图形。③环状排列。把基本形线状的排列发展成为曲线,使两端连接。④放射状排列。基本形由中心向外排列,构成放射图形。⑤对称排列。基本形左右对称排列,排列有规律、整齐。

(3)排列组合时,在方向、位置等方面可灵活多变,且充分运用接触、透叠等多种组合关系,但需紧凑严密而不松散。(4)所构形态独立完整并具有美感,特别要注意整体效果,黑白、虚实等关系应得当。(5)基本形群化后所形成的图形各部分结构力求稳定、平衡。在进行基本形群化的过程中,由于形态多变,有时很难事先在头脑中预想出其最后的组合效果,所以为求得最佳效果,可以事先将设计好的基本形用剪刀剪下若干个(包括正形和负形),然后进行随意的排列组合,对基本形排列组合之方向、位置、距离、正形、负形以及形与形的组合关系应多尝试。但排列一定不是单纯的元素罗列,而是有意识地加以组合、配置、构成。二、基本形群化的构成形式基本形群化的方法有很多,如对称、平衡、平移、反映、旋转、扩大、错位、回旋等,但其形式可分为三大类(图4-20、图4-21)。图4-20基本形的群化图4-21基本形的群化1.对称放置将基本形对称放置,两个形象可以是相交对称、分离对称、边缘相接对称、局部重合对称。在方向和位置关系上,可以运用反射、移动、回转、重叠、透叠、交错等形式。依据不同的基本形,可采用不同的对称放置方式(图4-22至图4-24)。图4-22对称放置图4-23对称放置图4-24对称放置图4-25旋转放射式放置图4-26旋转放射式放置图4-27旋转放射式放置图4-28旋转放射式放置3.按不同的方向自由放置只要画面中的图形具有较为稳定的平衡关系,基本形的位置关系在符合形式美法则的前提下,可相对灵活地运用(图4-29至图4-32)。图4-29按不同的方向自由放置图4-30按不同的方向自由放置三、基本形群化构成作品例释图4-33、图4-34所示为多种特定形的群化设计。将渐变、发射等组合形式与基本形的特点搭配,形成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设计作品。图4-33基本形群化构成作品图4-34基本形群化构成作品图4-35、图4-36所示为圆形的群化设计。将自由的组合形式与基本形的特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两种相同风格、不同表现的设计作品。图4-35圆形的群化设计作品图4-36圆形的群化设计作品第三节空间与基本形一、基本形形成空间感的基本方式平面构成中的空间,是立体形态在二维平面中的空间表现。空间是先于形而存在的,但是形决定空间的性质。没有形,空间是一张白纸;形象的出现占据了空间,使空间成为有设计意义的空间。空间感与立体感虽有共同之处,但是立体感通常注重的是个体的立体效果,而空间感则以多数个体来表现画面的深度及空旷的效果。立体是以一种空间形式存在的,这种存在也使空间成为立体。立体空间感的构成虽然也应用透视法的原理,但并不完全按照透视法去复制一个以固定视点出发的客观空间,而是打破视觉经验的束缚,人为地改变其固定的消失点,变成多交点、多方位的不合理空间或违反透视法的幻觉空间,给画面创造新的视觉空间效果带来另一种可能性。其设计目的就是在二维平面内创造一个多维的视觉空间。在二维平面上形成空间感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重叠一个形象复叠到另一个形象之上时,就会产生一前一后或者一上一下的感觉,这就产生了平面的深度感(图4-39)。图4-39重叠法(2)大小变化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由于透视的原因,物体在人们的视觉中会产生近大远小、近清楚远模糊这种变化感觉。同样,视觉中平面形象的基本形的大小变化愈大,产生的空间深度感就愈强(图4-40)。图4-40大小变化法(4)弯曲变化因为弯曲本身具有起伏变化,因此在平面的形象中如果有类似弯曲的形状,就会产生有深度的幻觉,从而造成空间感(图4-42)。图4-42弯曲变化法(5)肌理变化由于在人的视觉感受中,物体是近看清楚、远看模糊,所以粗糙的肌理比细密的肌理有更近的感觉,因而肌理的变化也可以形成视觉上的空间感(图4-43)图4-43肌理变化法(6)明度变化由于透视的原因,近处物体明度对比较强烈,而远处物体一般消失在背景明度之中,因此就显得比较柔弱。所以,明度变化也具有深度感,即和背景明度相近的物体有隐退之感,和背景明度差异大的物体则会有突进之感。这就是由明度的对比变化而造成的形的空间感(图4-44)。图4-44明度变化法(7)投影效果由于投影本身就是空间感的一种反应,所以投影的效果也能形成一种视觉上的空间感(图4-45)。(8)透视效果在真实的空间中,由于人的视点是固定的,视野是有限的,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的眼睛都只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并且是愈在前面愈大,愈在后面愈小,所以透视关系也可造成空间感(图4-46)。图4-45投影法图4-46透视法(9)面的连接在平面设计中,面的连接可形成体,面的弯曲可形成体,面的旋转也可形成体,而体是空间中的实体,因此能够形成体的面都具有视觉上的空间感(图4-47)。(10)交错空间两个平面相互交叉,平面的二维空间就会因为它们的交叉而转为三维空间,空间感由此产生(图4-48)。图4-47面的连接法图4-48交错空间法二、基本形形成的空间形式与矛盾空间1.基本形形成的空间形式(1)平面空间平面空间(二维空间)是通过平面形象来表达的,形象与画面平行,没有前后之分。在平面上并列形象的大小比例变化并不影响空间的深度。如平面上的图与底或正负形(图4-49)。图4-49平面空间(2)幻觉空间形象不与画面平行,在平面中产生立体幻觉。如覆叠的形象可产生前后排列的空间感(图4-50)。图4-50幻觉空间(3)暧昧空间有些幻觉空间是暧昧性的、模棱两可的,形象忽前忽后,时凸时凹,把二维的关系扩大到三维关系中来,使人产生闪动的错觉(图4-51)。图4-51暧昧空间(4)矛盾空间每个局部都符合视觉经验的空间效果,而组合后的整体却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完成的,仅仅是在平面上创造的特殊空间关系。这种空间打破了正常的自然规律,可在空间关系上制造出奇特、不合理的错视效果(图4-52)。图4-52矛盾空间(5)多视点空间同一立体,可以设计多个视点,并置在同一平面上,是一种理念的空间,而不是真实自然的空间(图4-53)。图4-53多视点空间2.矛盾空间(1)矛盾空间的定义与构成方法矛盾性的空间实际上也是一种错觉空间、幻觉空间。矛盾空间是在实际空间中并不能够存在的空间形式,利用平面的局限性以及视觉的错觉,可以形成在现实中无法存在的空间(图4-54、图4-55)。图4-54矛盾空间图4-55矛盾空间反转形是矛盾空间的一种形式。这些图形的构成可以使人感知到两个互相逆转的形象。一般来说,构成矛盾空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图4-56、图4-57):图4-56矛盾空间①共用面。大多数矛盾空间的构成,都是采用共用面的形式因素来完成的。所谓共用面,是将两个不同视点的立体通过一个共用面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此构成视觉上既俯视又仰视的空间结构,给人一种闪动不定的错觉。②前后错位。这种方法也是矛盾空间构成中较为常见的。可以利用前后左右的错位连接,使画面产生一种矛盾的视觉因素。图4-57矛盾空间③矛盾连接。矛盾连接的方法,是利用直线、曲线、折线在平面中空间方向的不定性,使形体矛盾地连接起来。它看上去使原来平面化的形变成了空间立体性的,而实际上这仅是一种错觉。以上对矛盾空间的几种构成形式的分析,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它们。在实际运用中,这些方法常常是融为一体的,不能机械、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方法。(2)矛盾空间作品例释图4-58、图4-59为立方体的矛盾空间设计,设计者很好地把握了立方体的特点,形成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设计作品。图4-58立方体的矛盾空间设计图4-59立方体的矛盾空间设计图4-60、图4-61为单体的矛盾空间设计。设计者对组成空间的线形结点表现得尤其令人注意,形成了两种不同表现特色的设计作品。图4-60单体的矛盾空间设计师图4-61单体的矛盾空间设计师图4-62、图4-63为自由空间的矛盾设计。利用点、线、面的不同特点,形成了两种不同特色的设计作品。图4-62自由空间的矛盾设计图4-63自由空间的矛盾设计第四节分割与打散重构设计的目的不同,设计的形式不同,相应的对空间的设计要求也不同。如广告设计要求图面中的元素安排主题突出、虚实相间;而标志设计则要求设计元素整体紧凑。把图面空间根据需要进行划分并作适当安排,这就是分割。分割就是划分平面空间的区域,以确定它们合理的比例和形态。分割是版面设计、编排设计的基础。在设计中,一个新想法是旧成分的新组合,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所以,所谓的设计中每一个方面的创新、突破,都是旧成分的新组合。而打散重构就是这种组合方式,它将已有的所有视觉元素解构,按设计者的意图切断,重新排列构成。但这种构成不是单纯的元素罗列,而是有意识地加以组合、配置,通过重组来创造自己未知的形象。具体表现形式有同质切断构成、异质切断组合、散点组合和不同元素组合。一、分割1.等形等量分割等形分割要求分割后空间的各部分形态相同、面积相等;而等量分割则不要求形态相同,只要求各部分面积比例相同。分割的形态可以是具象形也可以是抽象形(图4-64至图4-70)。图4-64等量分割图4-65等量分割图4-66等形分割图4-67等形分割图4-68等量分割图4-69等量分割图4-70等量分割但这类分割形式对分割线的要求较多,分割线的形态、位置的不同,直接导致分割后的空间形式差异很大。因此在选择形式上要反复地体验和积累,以求获得良好的视觉感受。2.自由分割自由分割是不规则、自由的分割方法,不同于数学规则分割产生的整齐效果,它的随意性分割可给人以活泼、不受约束的感觉(图4-71至图4-74图4-71灰树蒙德里安(荷兰)图4-72自由分割图4-73自由分割自由分割虽然没有限制,但仍应该用形态空间的形式美法则来调整画面。

图4-74自由分割3.比例分割设计中将等形和等量分割的结果消除一部分分割线,使部分形态融合,这样处理的空间暗藏着整数倍的比例关系,视觉上比较舒服,利用比例完成的构图通常具有秩序、明朗的特性,给人以清新之感。分割通常依据一定的法则,如黄金分割法、数列等。(图4-75至图4-78)。图4-75等比例分割图4-76等比例分割图4-77红、黄、蓝的构图蒙德里安(荷兰)图4-78等比例分割4.黑白灰分割在比例分割的结构中,加入黑白灰不同的层次,使原来线框架的分割关系演变为面的分割关系。也就是说,在数列分割中主要解决构造的内在联系;在加入黑白灰基调后,应适当地控制形与形之间的面积关系,控制整个图形的明暗基调关系(图4-79至图4-82)。图4-79黑白灰分割图4-80黑白灰分割图4-81黑白灰分割图4-82黑白灰分割

二、打散重构打散和重构,是突破原形束缚带有思维运筹的直观操作。从构成原理上说,一是“分”(打散),二是“合”(构成)。打散是一种分解组合的构成方法,即把一个完整的东西分为几个部分,然后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重新组合。这种方法有利于抓住事物的内部结构及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解剖事物,从一个具象的形态中提炼出其抽象的成分,用这些抽象的成分再组成一个新的形态,产生新的美感(图4-83)。图4-83打散重构1.打散(分解)打散构成是以单一的自然形(或几何形)为原形,将其自由分解,或作规则切断,提炼出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全部使用或部分使用这些造型元素,按照某一种形式法则重新组织新的形象的一种方法。打散构成从表面看来是一种“破坏”,实质是为了形的元素化、规律化、单纯化、系列化和群化。

2.重构(组合)重新构成与打散构成的原理相反,是将分解后的最基本的元素,在二维平面内进行作,重新组合。经组合后的形态与原形态可能完全不同或超出了原形态的自身意义,但是它却从中产生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重新构成是对构成形式原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构成能力的一种训练,其目的是获得一个有趣味的图形,也是促成自然形态向抽象形态转化的条件。重新构成更强调重新组合的作用,在集中构成中使用部分打散的元素时,同一性元素的重复组合可以创造出节奏和韵律,效果协调统一;异性元素的对比组合具有跳跃的动态效果,新颖活泼;部分不同元素的自由组合具有强烈的装饰性,能表达多种含义(图4-84、图4-85)。图4-84打散重构图4-85打散重构3.打散与重构的构成方法(1)具象构成。以自然形态为主,有目的地变相构成。(2)关系构成。形经过分解,扬弃原有的形,只保留关系的构成。(3)运动构成。分解后的形按一定方向或规律运动转移,使原有的形态变异。(4)嫁接构成。在一种固定形式上,将其他形态融于其中。(5)移动构成。打破原形结构,将原形部分移动,达到变异的效果。(6)切出构成。这是一种藏露的方法,切出后重新组合,在量变与质变中产生新的形态。(7)多次打散构成。打散—构成—再打散—再构成。(8)多元构成。即多种形态组合。(9)分裂构成。部分分解或原形分裂,在分裂中变异成不规则形。第五章形式美法则及应用什么是形式美?

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或称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

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是指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形式美法则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与分割、节奏韵律和统一与变化等。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人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人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形式美的法则3.3韵律与节奏3.2对称与均衡3.1变化与统一3.4对比与调和第一节变化与统一任何一个完美的图形必须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越单纯,越有美感。但只有统一而无变化,则不能使人感到有趣味、美感也不能持久,这是因为缺少刺激的缘,变化是刺激的源泉,有唤起兴趣的作用,但变化也要有规律,无规律的变化,然起混乱和繁杂。因此变化必须在统一中产生。

变化与统一两者是矛盾的,在平面构成中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一个有机整体。在平面设计中,要运用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原理,掌握好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局部变化服从整体的构成要求,使平面构成达到变化与统一完美结合的审美效果。“变中求整”、“平中求奇”,只有统一而无变化,则不能使人感到有趣味、美感也不能持久,这是因为缺少刺激的缘,变化是刺激的源泉,有唤起兴趣的作用,但变化也要有规律,无规律的变化,然起混乱和繁杂。因此变化必须在统一中产生。1、同种元素的组合。1)统一与变化的原理2、类似元素的组合。3、不同元素的组合。统一什么样的才是“统一”:各组成因素之间在内部联系上的一致性。构成因素的相同或类似,是产生一致性而形成统一的先决条件。如形象、色调、方向、质地等的相同,形状、线型、技法、明度等的相同或类似,都是使图形在构成上产生一致性,达到整体统一的因素。线的统一点的统一A.主从型统一分清主与客的关系,使其处于主导地位,体现出“主”、“实”、“强”等特点;使客体纹样处于陪衬,从属的地位。体现出“从”、“虚”、“弱”、等特点;这样才能以“主”统一“从”,以“实”统一“虚”,以“强”统一“弱”,从而达到主题突出、整体统一的效果。

B.秩序型统一有规律的秩序变化或有秩序的对比变化,都能达到图形在整体关系上的统一效果。如有规律的渐变、有秩序的重复、有规律的对比等表现形式,均能达到秩序型统一。虚与实大与小第2节、对称与均衡均衡是在不对称中求平稳。均衡可分为调和均衡和对比均衡两大类,调和均衡是指同形等量,即在中轴线两面所配列的图形的形状、大小、分量相等或相同。除图案造型的均衡外,还有量的均衡、色的均衡,在标志图形设计时必须相应考虑,以追求图形的视觉张力。均衡的原理1、对称均衡。对称形式是以中轴线或中心点为依据,在固定的中轴线或中心点的上下,左右或多方面配置相应的图形,同量的纹样,以此达到安定,庄重,大方的感觉。对称体现着统一的形式美原理,其特点是端庄、严谨、安定、整齐。如处理不当,又会产生单调与呆板的效果。1、对称B、相对对称指中心线两侧的造型要素完全一致重叠后可形成相同的对称形式指中心线两侧的造型要素基本一致,仅较小部分稍加改动的对称形式A、绝对对称左右对称

(绝对对称)反射(镜像)对称。中心对称。移动对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