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写作指导——作文升格指导例析“较好”的文章如何完成华丽转身变“优秀”不会写文章的同学,最大的期望是——登堂入室,学会写文章,而会写文章的同学,最大的期盼是——凤凰涅槃,完成由“较好”向“优秀”的蜕变,让自己的文章羽化飞升,二次华丽转身。要解决“较好”文章的“升级换代”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好两大难题:哪些因素制约着“较好”的文章向“优秀”的文章华丽转身?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笔下的“较好”化蛹成蝶?一.明确制约写作水平提升的要素和具体问题【例析】秋风落叶秋风无情地将落叶扫走,就像我们将自己不太注意的东西遗忘了一样,虽然你没有感觉,但落叶的心必竟是痛的,无论它多么坚强!我望着站在窗边的母亲,渐渐呆(口语)在了那里,但这一次,我不是来赞颂母亲的,因为颂扬母爱的话已经够多了,今天,我要歌咏的,是被遗忘了的父亲。那一次,是(多余)父亲第一次出差,(应该用句号)可能是(多余)由于时间太短,也可能是(因为)(缺失)父亲(用词重复)平时的(多余)不善表达,父亲(用词重复)回来后,问我想不想他,我几乎是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想”。(少了冒号,引号内部少了感叹号,外面多了句号)顿时我察觉到(多余)父亲呆住(口语)了,他的喉结动了动,转身走开了。(就是)那一刻我才发现(多余)他头顶的黑发无力地(堆在一起),而白发却扎眼地立得笔直,我突然感到了(多余)一股涌上心头的惭愧。(两种头发两种状态,怎么可能?)我和父亲的感情像夹丝玻璃,虽然碎了,但仍连着,而且像网一样紧密地连着,血脉中的浓情,碎了,也是因为父亲的太过严历,我几乎没受到时过他的关心。有一次,我与同学们出去玩,我们飞速地下一长串台阶,我被绊了一下,仰面摔倒,由膝盖为着地点。这下撞击使我的整条右腿都软了,一动不动地爬(应该是趴)在地上,有些个同学下(应该是吓)呆了,(个别)(多余)几个同学来扶(少了“我”)却怎么也扶不起来。这时,父亲刚好下班,见我爬(应该是“趴”)在地上,用别样(用词不准确)的目光看着我,那眼神中分明透着“你知道该怎么做”,我当即迅速爬起来,掸去身上的尘土,甩袖(用词不准)而去。可当他进楼梯口时,不安地回头看看。这一回首,我觉得痴傻得被甩出好远。(怪怪的一句话,啥意思)从这两件事之后(两件事,还是一件事?),我发现(多余)我慢慢懂得了这份爱,从此,我的手机费总会在秋天欠费数次(无数次欠费)。记得那是父亲最近一次出差,第二天,便与我通了话,从声音中,难免听出父亲寂寞、空洞的声音。父亲提到了红豆,说有诗中说此物最相思,带些回来让我看看,我说几颗红豆有什么好,就算是外地也跟这里一样嘛,“此豆非彼豆”,父亲玩笑似得说道,等着我带回来你看吧!其实我也中也明白,父亲不过是想借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压在心底的感情。父亲回来的时候,还问着那老掉牙的问题“想我吗”?我用一种捉摸不透得语调说:“想!”父亲哈哈大笑,说道,怎么也学会撒谎了?总之,请你们学会感悟父爱,并给他温暖得回答。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你的“不想”会给他的心上留下多大的伤痕,你也永远不会明白你的回答会给他造成多大的伤害。(一)优点相对一般作品而言,这篇作文具有许多非常显性的优点:标题用得好。普通学生写这篇文章,会从这个标题的意思出发,用“我伤害了父亲”,或者“我深深伤害的父亲”为题,这样写,文章的标题就显得有些庸俗,缺乏艺术性。作者用“秋风落叶”做标题的好处是:(1)恰当的使用修辞。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形象化为秋风,把父亲形象化为落叶,把父子之间的关系具化为落叶与秋风的关系,语言表达由通俗易懂,提升为生动、形象、具体。(2)恰到好处地选择写作方法。作者运用象征,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而且确定了选材的内容和行文的详略——作者选取的每件事,写我的行为,必须体现“秋风”的特点——一次次伤害父亲;写父亲的行为,必须体现“落叶”的特征——默默接受伤害,一如既往地陪伴秋风、呵护秋风。同时,也确定了每个情节的详略——我伤害父亲的行为、父亲默默承受伤害、仍然无怨无悔地呵护我三个部分,都必须详写。主题定得好。大部分写亲人的文章,都是以情感为主题——通过记述亲人为自己做的小事,直接赞美他们无私奉献的品质,表达亲人对自己的关爱之情,间接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感激感恩、思念、怀念等思想感情。这内容一层不变、主题一层不变的“模式化”文章,读者看了开头,就知道了正文和结尾,读起来味同嚼蜡——老师批阅这样的文章,用5秒钟就能确定评分。而本文的作者,却突破了这一定式:(1)直接表现的写作目的,添加了全新的内容。作者通过记述父亲的行为,直接赞美父亲无私奉献的品质,表达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这些内容依旧是传统定式,但作者却在这种不变的模式中力求新变化——在赞美父亲无私奉献的基础上,增加了父亲宽容的品质,以宽容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这是很少见的。(2)间接表现的终极目的(主题),添加了新内容,并完成了由情感主题向哲理主题的转化。作者在本文主题的确定上,除了表达对父的感恩之情,又增加了愧疚之情。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终极主题定位在感恩、愧疚这两种情感上,而是经过深入思考,将情感升华为理性认识,揭示哲理主题:少一分对父母的伤害,就是对亲人最大的感恩。素材选得好。传统写亲人的文章,在选材上也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从典型事件的选材看选取都是不讲原则的、带有“溺爱”性质的事件;从典型情节的选材看,选取的都是小男人、小女人柔情蜜意的“桥段”;从典型细节的选材来看,选取的都是蜜糖一样肉麻的细节。本文作者在选材上,没有受此惯性思维的束缚,呈现出许多新亮点:(1)选取以德报怨的素材。传统方法选取的素材,都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素材——先写父母如何如何关爱我,为我如何如何无私奉献,然后表达我如何如何感激、感动。而本文选取的素材是:父亲关爱我,问我想不想他(实际写的事是他在外地出差非常想我)而我的回答却是超出常规的”不想“。这种材料,是典型的以德报怨素材,作者借助这样全新的素材,通过记述自己对父亲的伤害,表现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奉献以及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自然令人耳目一新。(2)采用逆向思维选材。常规选材,都是选择父母爱自己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感激之情,而作者选择的却是以父亲行为上的“冷血”表现他内心火热的素材——自己严重摔伤,父亲冷漠无情地命令自己站起来,最后选取传神的细节——回头偷望,表现父亲那份藏在冷面孔下,深藏着有原则的、理性的、火热的爱子之情。(3)选取变化素材。平常的作文里,很少能见到变化素材。作者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变化素材——面对父亲同样的问话,先回答父亲”不想“,在众多经历过后,再回答父亲”想“,这样选材,能充分体现人物情感的细腻变化,富有生活情趣。细节和详写的点选得好。选栋梁的方法是,先从无数棵树木中选出最好的一棵,然后再根据需要去除树杈、枝条、树叶、树根等多余的部分,再去除主干上多余的部分:截去无用的长度,削减超出的粗度。作文选材也一样,要根据写作目的,先选取最能表现写作目的的事件然后再从事件中选取最能体现写作目的的情节和细节。(1)第一件事重点刻画:父亲被伤害后的表现上。(2)第二件事重点刻画:我受伤的程度(反衬部分)、父亲的冷酷命令(形成先后对比、表里对比)和回头一瞥上(正面刻画)。(3)第三件事重点刻画:父亲与我谈红豆以及我的转变。作者选取的这些情节和细节,都能最大限度地表现作者的写作目的——都是应该详写的最典型材料。条理清晰,段落写作目的具体明确。善于写作的人,动笔之前,首要的工作就是做好全文的写作规划:先确定全文的写作目的,明确全文写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重点表达什么;然后确定每个部分写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写作目的是什么。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而且,全文能紧紧围绕一个总的写作目的展开,每个部分有每个部分的内容和二级写作目的,每个自然段有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和三级写作目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主题集中。不会写文章的同学,绝大多数不做总体规划,写出来的文章,部分与部分的内容重复,段与段的内容交叉,读者根本无法读懂全文的写作目的、部分的写作目的、自然段的写作目的,就好像很多东西杂乱地堆在一起,条理混乱,主题不明,读者读这样的”汤泡饭“文章,必然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作者在这一点上完全不同。(1)纵观全文,先总写,然后分写三件事,最后归纳总结,画龙点睛,三部分写作目的明确,内容与目的水乳交融。第一部分,明确本文写作对象——写父亲,同时借助秋风、落叶及其给作者的感受,自然引出下面”秋风扫落叶“的前两件事(一个我”扫“父亲,一个父亲”扫“我)以及第三件事——我与父亲电话里谈红豆,我回答父亲问话的变化。主体部分第一件事,写我对父亲的伤害,表现父亲的宽容;第二件事刻画父亲对我的伤害,表现父亲那份有原则的爱;第三部分写我回答的变化,表达我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恩。文章结尾,揭示主题。(2)中间分写(详写)三件事,采用先并列写两件,然后通过过渡转换,再写第三件事——由不变的事,向变化的事转化,条理也非常清晰。6.详写中笔法细腻传神。叙事过程,情节发展脉络如枝条,每个情节之中能表现写作目的细节如鲜花,记述事件的过程,就是用简练的脉络枝条,串起美丽的细节鲜花,给读者看的是鲜花,情节发展脉络连续即可。不会写作的同学只会写脉络,不会写鲜花,导致记述的事件,只有干骨,没有血肉,读起来索然无味。(1)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心理情感,细腻动人。(2)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是本文用笔细腻、生动、传神的最突出的表现。以上是这篇文章最大的成功之处,不会写作的同学,要从中获得启迪,尽快使自己摆脱”不会写“的泥潭,逐步走向轻松写作的境地。(二)不足与优秀的作品先比,这篇文章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1.写作方法选择得好,但运用水平较差作者选择象征技法之一——借物喻人来写作,运用这种技法,要求物和人要同时兼具“形似”和“神似”两个特点。结合本文的内容,“形似”就是:“我的行为”像“秋风的行为”“父亲的行为”像“落叶的行为”,“神似”就是:“我的行为本质”像“秋风的行为本质”“父亲的行为本质”像“落叶的行为本质“、”我与父亲的关系“像“秋风和落叶的关系”。以上相似要求,作者做到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我回答父亲“不想念他”与秋风扫落叶相似(行为相似);二.落叶默默承受秋风与父亲默默承受我的“不想”高度一致(行为相似);三.我在伤害父亲,秋风在伤害落叶,都是伤害(行为本质相似,我和父亲的关系与秋风和落叶的关系相似)。按照“形似”与“神似”要求,本文存在的问题有三方面:一.我伤害父亲的行为是——无意的,而作者却写“秋风无情地将落叶扫走”,“无情”二字,明显地告诉读者,自己伤害父亲的行为是——有意的,二者截然不同。二.父亲受到伤害后,除了默默承受之外,还有对我一如既往的关爱,而写落叶的部分,却只字未提。三.父亲对我的态度是面冷心热,应该对应刻画落叶对秋的风面冷心热,作者只写了前者,后者也只字未提。另外,在作者选择的几件事中,有的表现父亲面热心热,有的表现父亲面冷心热,运用象征手法,借助落叶来表现父亲一会儿刻画落叶面热心冷的表现,一忽儿又刻画落叶面冷心热的表现,对于作家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我们来说就更难了。2.该详写的情节或细节,笔墨缺乏”酣畅淋漓“和细腻开头表达愧疚之情的部分、父亲受伤害时的表现、父亲家门口回头一望的瞬间以及当时我的内心感受等部分,都是能够集中表现主题的详写点,作者要么详写的不够,笔墨过于吝啬,要么刻画的线条过粗,缺乏细腻。给读者的感受是:该详写的内容,详写了,但详得不够,该刻画的细节,刻画了,但细得不够,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表达了,但程度不够——读者想喝一碗水,作者却只给了一小杯。不该用曲笔的地方,用了曲笔,画蛇添足名家写作,为了使自己的表达效果更好,作者往往采用欲扬先抑、欲人先物、欲事先景、欲主先次、欲正先侧等技法,通过潜在的对比、烘托、渲染、映衬等手段,突出自己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感情,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是非常好的技法,但本文的作者,要写父亲,先说母亲,不过是为了”引起下文“,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目的,却费尽周章,运用曲笔,这就像去商店买酱油,没有任何其他目的,却故意放弃近路,绕道而行,让人费解。缺乏必要的铺垫,故事情节发展突兀,给读者”不符合生活常理,写假事“的感受前文不交代父亲的职业,事前做好铺垫——他经常出差,后面直接写——父亲出差归来,问我想不想他,就会让读者产生质疑:你的父亲怎么老出差,该不是为了表达主题而编造的情节吧?好文章,记叙故事情节发展时,总是在合适的位置提前做好铺垫,保证故事情节发展合理自然流畅,不突兀——下文要写下雨,前面则先交代阴天,后面要写肚子饿得咕咕叫,前面则事前交代“他早晨起床晚了没吃饭”,后面要写“田里的苗一棵也未萌芽”,前面就要交代“有人偷偷给他的种子做了手脚”没有前面这些事前铺垫,后面的情节就不可能发生,直接写它们发生了,就出现了问题:一.这些情节发生得过于突然;二.这些情节在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下,发生了,不符合客观实际,有造假之嫌。写作过程中,很多故事情节的发生是有必要条件的,写这些故事情节,一定要事前做好铺垫。叙事过程中,时间与时态的选择,失误过多在叙事过程中,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表面看起来是个小事,实际上没这么简单。一,时间决定写作内容是否真实。——如果作者在前面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那是一年夏天“,后面写”梅花开得正艳,菊花染黄了山岗“,就是说假话,因为没有夏天开的梅花和菊花。《秋风落叶》的作者写第二件事,用”有一次“交代自己摔伤的时间,显然,这个时间标注的是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可以理解为一天中的任意一个时间点:早晨可以,上午可以中午可以,下午、傍晚也可以,文章后面却写”碰巧父亲下班“,下班时间通常只能是”傍晚“,这就与傍晚以外的其他时间相互矛盾,让人感觉不真实,直接写”有一天傍晚“,或者”有一天放学“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二,时间决定时态。对人物的行为进行描写,必须采用进行时态(无论是过去进行时,还是现在进行时),采用进行时态,时间只能定位在一个时间点上(一天中的某个小时段,或者直接落到某个具体的时间点上——比如下午三点),”有一次“这是一个标注常态的时间,要想进行描写,必须插入一句话,将时间段转化为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完成一般现在时向进行时的转化。如果能直接交代时间点,就没有必要增加这个转化环节。全文的写作目的和局部的写作目的相互矛盾从全文来看,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我虽然无意识的伤害了父亲,但父亲用亲情宽容了我,在心底依旧对我怀着深深的爱。然而作者在第一件事过后的议论抒情部分却说:我和父亲的感情像夹丝玻璃,虽然碎了,但仍连着,而且像网一样紧密地连着,血脉中的浓情,碎了也是因为父亲的太过严历,我几乎没受到时过他的关心。不矛盾的写法应该是:我和父亲的情感,像夹丝玻璃,虽然我一次次用无心的重锤将她击碎,但父亲仍用血脉亲情和博大的宽容,在心底,将这些碎片,紧紧地连在一起,编制成一张永无漏洞的关爱之网。后面的”也是因为父亲的太过严历,我几乎没受到时过他的关心。“与这件事无关——只和下一件事有关,应另起一段,引出下文,放在这里不合适。前后呼应出现错位和缺失现象作者在第六自然段中写道:“从这两件事之后,我发现我慢慢懂得了这份爱”读完第一件事,我们非常清楚,这一刻作者是不懂父爱的,并且一直在无意识的伤害着父亲,如果懂了,就不会这样做,显然这种前后呼应是有问题的,总结的内容和前面的内容要保持高度一致:既不能出现呼应缺失——前面写了三个方面,后面总结两个方面或者前面写了甲,后面却完全丢掉甲,望了呼应;也不能出现呼应错位——前面表现的是甲和乙,后边总结的却是乙和丙。因此这个总结句应该改成:”这件事之后,我渐渐懂得了父亲的这份无言的爱。“我发现”是废话,该强调的父亲的包容却没写,因此加上了“无言”与上文父亲受伤害的无言行为相呼应。同时文章开头以写景开始,运用象征,文章结尾切丢开了秋风落叶,缺少呼应,将写作手法——象征丢在一边,不管不顾,也是呼应上出现的问题。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十分稚嫩(1)细致刻画,要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内心感受多个角度出发,进行细腻刻画,作者的描写角度常常局限在一两个角度上,描写角度单一。(2)在写作过程长,成熟的语言是从不将微观描写角度用文字呈现在字面上的。比如朱自清的《春》描写春之声一段: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这些景物都是从听觉、视觉角度描绘的,却没有一个“我听到”、“我看到”的字眼,而作者在文中却多次出现,比如:我望着、顿时我察觉到、就是那一刻我才发现、我突然感到、这一回首,我觉得、我发现我慢慢懂得了这份爱。(3)用词缺乏灵活,全文主要写我和父亲,出现了无数个“我”和“父亲”,解决这个问题,一可以省略;二可以用同义词或短语替换;三可以用代词代替;四.可以换说法;五可以借其他事物,表达写人的内容。(4)使、令、让、把、将、被这些词表被动,如果不是为了刻意强调什么内容,尽量不要用,一则语感不流畅——习惯的语感是主谓宾依次排列,宣兵夺主用被动,往往读起来别扭,即便用被动,也尽量不用“被”,例如,报纸被印出来了,不说“被”也同样能表达被动的意思。另外,不擅长语法的人,使用这些词,写出来的绝大多数句子,都是主语残缺的病句。(5)的、地、得、着、了、过等词胡乱使用,导致语感别扭,像日本人的语言表达,或者导致时态错误。(6)因为、所以、但是、然而等关联词语滥用、多用,导致语言的描写性减弱,议论性增加,写出来的细节描写既不像描写,也不像议论——不伦不类,画虎类猫。(7)描绘事物应该虚实兼备,先实写,后虚写。因为虚写的内容是由实写的内容生成的。比如:他长得又爱又胖,皮肤黝黑,身上常常散发着难闻的臭味,就像一头猪。后面“像一头猪”是作者的联想、想象,是虚写,正因为他“长得又爱又胖,皮肤黝黑,身上常常散发着难闻的臭味”这些实写的内容,才给人“像一头猪”的感受,二者不能颠倒顺序。实写和虚写兼顾,才能刻画细腻,实写虚写顺序安排合理,才符合思维逻辑,有了虚写,语言才更细腻,更生动。二.具体修改与详解秋风落叶【第一部分原文】秋风无情地将落叶扫走,就像我们将自己不太注意的东西遗忘了一样,虽然你没有感觉,但落叶的心必竟是痛的,无论它多么坚强!我望着站在窗边的母亲,渐渐呆在了那里,但我一次,我不是来赞颂母亲的,因为颂扬母爱的话已经够多了,今天,我是来歌咏被遗忘了的父亲的。【修改解析】写常规开头,首先要保证它的三个最基本功能:(1)开篇点题,(2)自然引出下文,总领全文。(3)首尾呼应。确保“点题”功能。对于本文而言,就是要点到“秋风”、“落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点明“秋风”如我,“落叶”如父,将真正的写作对象点明白,让读者明白,这篇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法,表面写秋风、落叶,实际写我和父亲,写发生在我和父亲之间的故事,避免读者理解错误。确保“自然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功能。主要采用借景生情,睹物思人、思事的方法。先写窗外秋风扫落叶之景,自然就引出了我和父亲,以及发生在我和父亲之间的事。确保首尾呼应。开头写秋风扫落叶之景以及我对父亲的怜爱、感激和愧疚之情,结尾也要写这两个内容,这是前后内容一致的呼应形式。原文的问题:一.点题部分,借窗外之景,直接点到秋风、落叶,但由物及人,作者没有点明。二.自然引出下文,总领全文功能犯了画蛇添足的毛病。触景生情,见景思人思事,是最自然的写法,作者却凭空插入对母亲的刻画,然后通过母亲过渡转化到父亲身上,此举不但多余,还会给读者造成误解,似乎下面的事与“我”没多大关系,是发生在父亲和母亲之间的事,同时因为没有点明秋风如我、落叶如父,会让读者认为文中的秋风落叶是指母亲和父亲。三.确保首尾呼应功能,作者的结尾只抒发了与开头相同的情感,却没有再提“秋风落叶”,用俗语来评价,就是“顾头不顾腚”。另外的问题:(1)运用借物喻人,人和物的相似性在刻画上出现了偏差。秋风如我,落叶如父,秋风扫落叶就如我伤害父亲,我的行为是无意的,作者写“无情地”,就变成了故意的父亲在受到我的伤害后,自己默默承受伤害,依旧对我奉献关爱有加,也应该通过刻画落叶的状态表现出来,作者却只字未提。(2)抒情部分,只写两句,表达情感程度不够。修改后把它放到写景之前,变成了四句,以诗歌形式呈现,力求形式新颖,情感表达玲离尽致。【第一部分修改后】无论你的神情怎样坚毅,你的心,也会在瑟瑟的风中流泪;无论你的意志如何刚强,你的魂,也会在枯黄的亲情里受伤!窗外,秋风陡起,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肆无忌惮地蹂躏着奉献了自己青翠欲滴青春即将随着时光渐行渐远的黄叶。而落叶,没有丝毫的抱怨,默默承受着这一切,仿佛上天创造它就是为了陪伴秋风、呵护秋风。我在日记里写下上面几行诗的时候,心境早已被无限的酸楚和歉疚淹没了。因为,这冷风,就是曾经年少的我,而落叶,恰是我那棱角分明被我有意无意伤害过无数次的父亲。【文章主体部分】【第一件小事原文】那一次,是父亲第一次出差,可能是由于时间太短,也可能是父亲平时的不善表达,父亲回来后,问我想不想他,我几乎是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想”,顿时我察觉到父亲呆住了,他的喉结动了动,转身走开了。就是那一刻我才发现他头顶的黑发无力地堆在一起,而白发却扎眼地立得笔直,我突然感到了一股涌上心头的惭愧。我和父亲的感情像夹丝玻璃,虽然碎了,但仍连着,而且像网一样紧密地连着,血脉中的浓情,碎了,也是因为父亲的太过严历,我几乎没受到时过他的关心。【修改解析】(1)作者对自己选择的典型事件,缺乏深入思考和理解。第一点是没有深刻理解父亲对“我”的问话——“你想我吗?”这句话,表面看起来,是父亲在意儿子想不想自己,实际传递的是两方面信息:其一,父亲在外一直牵挂着自己的儿子;其二,希望儿子也能像自己一样思念他——但作者只知其二。第二点是把常态事件当成了偶发事件来写。父亲是经常这样问,每次回来都这样问,作者却只写了第一次出差。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常态更能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那不是偶尔心血来潮,也不是当着外人的面在作秀,而是一种恒定的情感,因此化常态为一次,这是把泰山当作鸡蛋用。(2)不懂得细节如何选材。选材分为三步:第一步,是针对文章标题,选出适合题目的事件;第二步是先确定写作目的(主题),将所选事件分成若干情节,根据表现写作目的的力度,选出最能表现写作目的的情节。第三步,根据写作目的,从精选的情节中,选出最能表现写作目的的细节,进行细腻刻画。作者第一步选材没问题——也就是说选取的是典型事件;第二步也没问题——选取父亲出差回来和我见面的瞬间,这一瞬间最能表现父亲对我牵挂的情节;第三步却出现了大问题——要表现父亲对我的牵挂、关爱之情,核心细节有四个:一是父亲问我想不想他(正面表现);二是我伤害父亲(侧面突出);三父亲受到深深的伤害,依旧对我关爱有加(如果受到伤害就改变了行为,说明父亲对我的情感很浅);四是我伤害后的内心感受。这四个细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作者只抓住了第三个细节的一半以及第四个细节进行了细腻刻画,其他的都采用了轻描淡写的概述法。(3)细节描写技法还没有真正掌握。第一是每个细节要着力表现的核心点作者非常糊涂。对于父亲的问话细节而言,要着力表现父亲问我的次数多,内心期待的程度深;对于我伤害父亲这一细节而言,要着力表现我的“无意识”、“轻描淡写”以及伤害程度之深;对于父亲受伤害这一细节而言,要着力表现其受到的伤害之深,更重要的是突出他没有记恨我的宽容情怀对于我的内心感受这个细节而言,就是要着力表现此后父亲对我的关爱如故。只有围绕这些核心点来表达,才能综合表现父亲对我至高无上的关爱。第二是缺乏刻画细节的技能。语言描写要用直接引语(用冒号、引号形式)选取典型语言,同时关注说话人说这句话的神态、动作、心理、声音特点等等。神态描写——要着眼人物整体神态、面部神态、细节神态及其给作者的感受,表现人物的心理、情绪、情感、性格、品质。心理描写——有以下两种形式:或者刻画人物的心理感受、心理状态、心理想法;或者刻画人物的心理语言(没说出口的心语)。动作描写——要抓住动作自身的特点(速度、力度、方向、状态、动程、声音、次数、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伴随此动作的小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4)不会做铺垫。一个情节的发生,必然有其前提条件。下雨之前天必阴、做饭之前先备米,不会铺垫就是事前不写天阴、不写买米,直接写下雨、直接写做饭,情节发展突兀,让人怀疑情节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一个经常出差在外的父亲,才会深深地思念儿子,才会期望儿子也像自己牵挂牵挂儿子一样思念自己。作者写偶尔出去一次,时间又短,一个大男人回家就这样,未免有点“娘娘气”,人物行为与冷脸父亲的性格特征相互矛盾。(5)内容杂糅。写文章,同类的内容放到一个特定的位置,其他的内容放到它该放的位置不能把洗脸盆、洗脚盆、汤盆放在一起。这一部分,作者主要要表现的核心是父亲在我深深伤害过后,依旧对我关爱有加。但作者在结尾却加了一句“也是因为父亲的太过严历,我几乎没受到过他的关心”,从内容上看与本段表达的内容是对立关系,读完下文,才知道,这些内容和下文关系紧密。因此应该另起一段,放到下一段的开头或结尾更好。【第一件小事修改后】父亲是个生意人,经常出差,一家人聚少离多,绝大多数时间老爸都是在异乡奔走的孤寂与牵挂中度过的。(铺垫)“你想我吗?”每次归来,他总是热切的望着我,一遍遍问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语言细节描写)“不想!有啥好想的?!”也许因为重复的次数过多,我的内心早已填满了厌烦,亦或是因为游戏机更有趣,父亲带回的糖果很甜,心底早已没了父亲的位置,我一边没心没肺地吃着一边兴奋异常地玩着,回答得常常干净利落、斩钉截铁。(伤害父亲的细节描写)游戏玩尽兴了,点心吃光了,回头的瞬间,才惊奇的发现,父亲一直僵硬地、怪怪地站在身后,满脸失望的灰色,喉头抖动着,最后神色黯然地离开了我的房间。(父亲被伤害后的神态细节描写)那时我还小,不懂得山一样的父亲,也需要亲情的慰藉,也需要子绕膝下的温暖,回报他的——只有一次次无情的伤害。(回忆当年故事,刻画此时我的心理细节)然而父亲似乎很健忘,每次回来,依旧会带回香甜可口的糖果,依旧那样望着我,问同样的问题。(当时,我的心理细节描写)在数不清的伤害过后,我渐渐长大了,成为六年级的“大”学生。(过渡引起下文)(将父亲受伤害后,依旧对我关爱有加这一细节,藏在我伤害父亲的细节内部——亦或是因为游戏机更有趣,父亲带回的糖果很甜。)【第二件小事原文】有一次,我与同学们出去玩,我们飞速地下一长串台阶,我被绊了一下,仰面摔倒,由膝盖为着地点。这下撞击使我的整条右腿都软了,一动不动地爬在地上,有些个同学下呆了,个别几个同学来扶却怎么也扶不起来,这时。父亲刚好下班,见我爬在地上,用别样的目光看着我,那眼神中分明透着“你知道该怎么做”,我当即迅速爬起来,掸去身上的尘土,甩袖而去。可当他进楼梯口时,不安地回头看看。这一回首,我觉得痴傻得被甩出好远。从这两件事之后,我发现我慢慢懂得了这份爱,从此,我的手机费总会在秋天欠费数次。【修改解析】一.不会运用“对象交替转换法”叙事。当一个故事的主脉络,始终由矛盾的双方交替推动完成的,最好的叙事方法是“对象交替转换法”。例如,两个人打架:甲踩了乙的脚,乙甲逼着甲道歉;甲坚持不道歉,乙破口大骂;甲恼羞成怒,一拳打在乙的脸上,乙抬脚还击,一脚揣翻了甲,结果甲受重伤住院,乙赔偿了4万元住院费。整个事件的过程都是矛盾对立的双方——甲乙彼此推动来展开的,叙述这类事件,首选的写法是“对象交替转换法”。运用“对象交替转换法”叙事,必须明白以下几点:(一)叙述事件不是叙事的核心。整个事件应该略写,能够集中表现写作目的的细节才是叙事的核心。(二)人物交替转换的过程一定不能“乱套”。要坚持甲...乙...甲...乙...甲...乙这种模式和顺序,不能混乱,特别是插入侧面描写的过后。(三)不能处处详写。能够实现这件事的叙事目的的部分,才是作者详写的部分。(四)切入每个详写点,必须先点明这一细节对应的“小时间点”,用它引出下面的细节描写。没有小的时间点引入,这个细节对应的时态依旧是一般现在时,无法运用描写进行刻画因为描写对应的时态必须是现在进行时。这个“小时间点”可以用表示时间的短语来点明——例如“下午三点四十五分”,也可以用人、物的行为或状态来注明——例如“他一进门”,就是借助人物行为交代时间,指他进门的那一刻;再如“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就是借助事物当时的状态交代时间。(五)适当插入侧面描写必不可少。在不同情节中额外插入的侧面描写(对矛盾双方以外的人、物、环境的刻画部分),必须与主要人物构成对比或衬托,能突出主题。(六)正确理解“事件结果”的内涵。事件的结果,既包括最终的客观结果,也包括主观结果——即事件带来的影响——心理感受、心理状态、心理想法、心理情感。不能只关注客观忽略主观。主观结果的表现力往往更强。“对象交替转换法”的具体运用:第一步——从时间切入,概述整个事件,具体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一天下午放学,父亲到学校接我回家。这部分千万不要啰嗦,交代明白即可,整件事要高度概括。第二步:交代事件的起因。起因部分,如果与写作目的无关,要高度略写,交代明白即可如果能够侧面突出写作目的,则详写。事件的起点由矛盾双方的哪一方引起的,则从哪一方落笔。本文是由“我”受伤引起的,则从“我”写起——刚出校门,我就摔倒在台阶上。膝盖擦去了一块皮,血顺着伤口一点点地渗出来,模糊一片,钻心的疼痛瞬间弥漫了整个心底。这部分既然是交代事件的起因,那么写第一句即可,为什么还要刻画自己的伤口,突出摔得重呢?因为我摔得重,父亲仍命令我自己站起来,能突出父亲讲原则而理性的形象——他要教会我坚强。这一环节,作者原来写的摔伤的哪些原因和过程——我与同学们出去玩,我们飞速地下一长串台阶,我被绊了一下,仰面摔倒,由膝盖为着地点,没有丝毫用处,虽然写得生动,也要删除。第三步:确定每一环节,是否需要适当增加侧面描写。如果哪一环中的侧面人、侧面物、侧面环境能够与主要人物形成对比或衬托,更好地突出主题,则要加入侧面描写。我摔倒的这一环,对应的是侧面人物的行为——同学们关心我,上来扶我,替我包扎伤口,写不写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同学们对我这样关心,这样热情,正好和后面父亲冷冷的命令形成鲜明的对比,能够突出父亲的理性情感,因此,这是必须刻画的侧面细节——面对痛苦无助的我,身边的同学,有的用面巾纸为我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业销售人员招聘与服务合同(2024年度)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水果种植基地节水灌溉技术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防盗门安全性能检测与认证合同
- 2025年度厂房租赁合同消防安全责任书4篇
- 2025年智慧探矿勘察合同示范文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龙门吊租赁项目设备安全检测与认证合同4篇
- 个人分期贷款合同范本(2024年版)版B版
- 2025年度短视频内容创作与演员表演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环卫保洁员聘用及绩效考核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股东借款与公司供应链优化合同
- 《阻燃材料与技术》-颜龙 习题解答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1-10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英语真题(含解析)
- GB/T 44561-2024石油天然气工业常规陆上接收站液化天然气装卸臂的设计与测试
-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2016-20210810154931
- 网球场经营方案
- 2024年公司保密工作制度(四篇)
- 重庆市康德卷2025届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成果
- 双梁桥式起重机小车改造方案
- 基于AR的无人机操作训练系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