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述文章《六国论》《伶官传序》-知识讲解-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_第1页
历史论述文章《六国论》《伶官传序》-知识讲解-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_第2页
历史论述文章《六国论》《伶官传序》-知识讲解-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_第3页
历史论述文章《六国论》《伶官传序》-知识讲解-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_第4页
历史论述文章《六国论》《伶官传序》-知识讲解-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论述文章——《六国论》《伶官传序》编稿:王娜审稿:姜虹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缜密的构思。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文言句式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简介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相传“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达到通六经百书、下笔顷刻数千言的程度。学成后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的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也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三人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吉水人。欧阳修是北宋中叶文学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提倡古文,批评北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写作背景《六国论》: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输多胜少。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伶官传序》:五代的后唐国君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致使伶人重权在握。后来后唐发生兵变,而拥有兵权的伶人拒不发兵平叛,庄宗只得亲征,但败北,这时众叛亲离,伶人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字词汇总《六国论》词类活用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副词作动词,坚持到底)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古今异义词其实百倍(古:那实际上。今:实际上)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始速祸焉(古:招致。今:指速度快。)可谓智力(古:智谋和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古: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率赂秦耶(古:全都,一概。今:率领,不慎重)一词多义现象“以”的用法(1)不赂者以赂者丧(2)秦以攻取之外(3)以地事秦(4)洎牧以谗诛(5)至丹以荆卿为计(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兵”的用法1)非兵不利“为”的用法1)非兵不利“为”的用法2)斯用兵之效也3)而秦兵又至矣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当与秦相较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当与秦相较伶官传序》1.通假字及仇雠已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C.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至丹以荆卿为计(3)邯郸为郡“始”的用法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2)始速祸焉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通“曝”,暴露,冒着通“餍”,满足。通“倘”,如果。“雠”同“仇”,仇敌“无”通“毋”约:订立盟约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B.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名词作状语负而前驱前:向前B.仓皇东出东:向东C.一夫夜呼夜:在夜里D.乱者四应四:在四面动词作名词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

使动用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形容词作动词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形容词作名词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古今异义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今义:程度副词或表另提一事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名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一词多义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TOC\o"1-5"\h\z归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顺)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而其归书也必速(还)告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祈使语气)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反诘语气,同“岂”)还是,表商量语气)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重点句式《六国论》还是,表商量语气)判断句判断句

判断句判断句

被动句被动句省略句省略句介宾后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洎牧以谗诛举以予人至丹以荆卿为计赵尝五战于秦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其势弱于秦伶官传序》判断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此三者,吾遗恨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状语后置请其矢,盛以锦囊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而告以成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省略句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请其矢,盛(之)以锦囊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被动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课文精要理解主旨《六国论》主要是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在于讽喻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要“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统治。《伶官传序》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理清结构《六国论》的结构第一步,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步,将中心论点转化为两个分论点:一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三步,总结历史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四步,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伶官传序》的结构第一步,总起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第二步,将中心论点转化为正反两个分论点:一是通过后唐庄宗得天下,说明忧劳可以兴国;二是通过后唐庄宗失天下,说明逸豫可以亡身。第三步,得出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把握重点《六国论》文中的三组对比:【高清课堂:前事不忘后事师——苏洵《六国论》析读396072四、分析课文——(二)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第一组对比:攻取与割地。“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秦国侵占别国土地的最主要方式是什么?通过六国的割地。因为六国的败亡,一直有两种观点:一是战败而亡,这是军事实力不行;一是不战自败,这是策略不对。在苏洵看来,策略不对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第二段阐述分论点时依然扣住“弊在赂秦”这个核心,先来了一组对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苏洵用了“百倍”这个强烈的对比,指出了秦国获得土地,六国丧失土地,不在于战争,就在于割地。我们知道,土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象征,因为土地有最重要的三个功能。第一,土地提供粮食等物资。打仗打的是什么,打的是钱粮,土地广阔与否,钱粮等后勤物资供应充足与否,是决定战争的最重要因素。第二,土地提供兵员。古代地广人稀,兵源是战争的重要因素,有土地才能有人居住,才能繁衍生息,才能提供壮劳动力和兵源。第三,土地提供战略纵深。两国开战,胜负乃兵家常事,失败了还可以从头再来。但是,能从头再来的重要因素是必须有战略纵深,不至于一仗下来,整个国家领土就全沦陷了。举例:科威特太小,被伊拉克一下子就全占领了。中国,抗日时期,战略纵深大,南京不行有武汉,武汉不行有西南,有四川。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土地对于一个国家何等重要,但是六国却对土地视之不甚惜,拱手让给秦国,秦国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获得大量土地,六国的国力能不亏吗,能不最后灭亡吗?以上是第一组对比。第二组对比:艰辛先祖与败家子孙。“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但是他们的子孙呢?败家子一帮。“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夸张的写法。子孙真的不甚惜吗?不是,是没办法?六国割地没有那么迅速,割地求和的效果也不是只能获得一夜的安眠。但是苏洵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通过对比,用强烈的感情来批判六国的割地政策,嗤之以鼻,强烈谴责。第三组对比:赂秦效果。“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割地赂秦并没有效果,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无法满足,你送给秦国的好处多,他们就越蹬鼻子上脸,侵略你侵略越厉害。通过以上三组强烈的对比,苏洵得出了结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伶官传序》【高清课堂:历史的政治化书写——欧阳修《伶官传序》析读394515三、政治、历史意义上的《伶官传序》】欧阳修写《伶官传序》的原因:欧阳修的开篇很有意思,什么话还没有,上来就是呜呼,如此强烈地感慨,这又是为什么呢?简单说有两个原因。第一,五代变乱,殷鉴不远。唐朝晚期,社会动荡,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五代,50多年间换了5个王朝——梁唐晋汉周。五代相当于殷纣王统治下的殷商、秦始皇统治下的暴秦、隋炀帝统治下的隋朝。而后唐李存勖的事就发生在北宋王朝的不久之前。我们往往会有一种感觉,对遥远的事情的感触不是很深,总觉得那离我们太过遥远,但是刚刚发生不久的事情却历历在目,触目惊心。宋朝和西周、西汉、唐朝这三个朝代的初期一样,都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加上宋朝的独特性:国力不强,生存于辽、西夏包围圈之中,所以忧患意识更加强烈,总是试图总结前代败亡的经验,使自己的王朝江山一统万万年。这是欧阳修强烈的把历史政治化的现实原因。第二,伶官亡国是典型事件。伶官,代表着皇帝身边的娱乐圈,皇帝如果沉溺其中,必然会荒废朝政,最后亡国。皇帝娱乐一下不可以吗?当然可以,可是娱乐圈这些伶人太不靠谱。举例:伶官“狗胆包天”庄宗尝与群优戏于庭,四顾而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何在?(李存勖的艺名)”(敬)新磨遽前以手批其颊。庄宗失色,左右皆恐,群伶亦大惊骇,共持新磨诘曰:“汝奈何批天子颊?”新磨对曰:“李天下者,一人而已,复谁呼邪!”于是左右皆笑,庄宗大喜,赐与新磨甚厚。庄宗的心理:只要被认定自己是出色的演员,怎么都行。伶官的心理:投其所好,没大没小。庄宗“体统”失尽(1)戏谑宫廷皇后刘氏素微,其父刘叟,卖药善卜,号刘山人。刘氏性悍,方与诸姬争宠,常自耻其世家,而特讳其事。庄宗乃为刘叟衣服,自负蓍囊药笈,使其子继岌提破帽而随之,造其卧内,曰:“刘山人来省女。”刘氏大怒,笞继岌而逐之。宫中以为笑乐。(2)宠信伶官,乱封官职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完全不靠谱。官僚系统是否得力是一个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随便封官,其他人怎么办?这样的朝廷还能长久?一个皇帝可以娱乐,但是要恪守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所以,欧阳修沉痛地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像庄宗这样前期智勇、神勇的君主,最后还不落得个乱箭穿身?这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最后一句,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把亡国的原因推展开去,认为不仅仅是伶人可以乱国,只要沉溺一件事情,那便肯定亡国。其实,欧阳修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北宋王朝亡在宋徽宗之手,而宋徽宗恰恰是一个沉溺于歌舞、绘画的人。李存勖是一位优秀的演员,宋徽宗是一位优秀的画家,但历史赋予他们的身份却不是这些,而是一国之君,只要沉溺其中,那一定是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知识迁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谏成帝营陵寝疏[西汉]刘向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注】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1.下列语句中加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离:遭受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急促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回头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棺椁之作,自黄帝始下锢三泉,上崇山坟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以北山石为椁积土为山,发民坟墓D•始营初陵,其制约小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译文:.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译文: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译文:.参考答案1•选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顾,反而。2•选B。【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能力。A项“棺椁之作,自黄帝始”只交代渊源。C项“以北山石为椁”是文帝最初的想法,属厚葬的范畴。D项“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是作者得出的结论。只有B项,“丘陇皆小,葬具甚微”为尧的薄葬,“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为始皇的厚葬。3•选Ao【解析】据原文,文帝最终决定薄葬,是因为明白了“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的道理。4.(1)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做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2)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3)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参考译文】我听说圣贤的君王,广博地观察事物的始终,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身和情理,这就能是非分明。孝文帝住在霸陵,反而对群臣说:“用北山的山石作为棺椁,哪里能动得了啊!”张释之进言说:“假使棺椁中有让人想要的,即使用金属溶液填塞南山还是会有空隙;假使棺椁中没有让人想要的,即使没有巨石做成的棺椁,又有什么担忧的呢?”死去的人没有终点,而国家却有兴亡,所以张释之的话,是保证国家千秋万代的计划啊。孝文帝明白了,于是选择薄葬,不修建如山般高峻的陵寝。《周易》说:“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做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棺椁的制作,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埋葬在桥山,尧埋葬在济水的南边,坟墓都很小,随葬的东西都很少。文王、武王、周公埋葬在毕,秦穆公埋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不在山势高耸的地方。这些圣明的帝王、贤明的国君和聪明之士,是为国家的千秋万代深远的总体谋划,独到的考虑啊。等到到了吴王阖闾,违背周礼进行厚葬。十多年后,越国人挖开了他的坟墓。秦始皇埋葬在骊山的山顶,下面用三泉禁锢,上面堆上高高的坟土,那高度达五十多丈,周边环绕有五里多,他用水银做江海,用黄金做水面的大雁。天下被他的劳役所困苦而反抗他,骊山的墓地修建还没有完成,而周章的百万军队已经到了骊山脚下了。项羽焚烧了他的宫殿和新修的庙宇,前往的人都进行发掘。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从古到今,厚葬没有像秦始皇那么丰厚的了,然而几年之间,外部遭受了项羽焚烧的灾难,内部遭受了牧童失火的祸患,这不是太悲哀了吗?因此,道德越是崇高的埋葬越是简单,智慧越是高深的埋葬越是微薄。只有那没有道德缺少知识的,他的埋葬越丰厚,建立的坟墓越巍峨,修建的宫殿庙宇越高峻,被挖掘就一定最迅速。从这里看来,明白和蒙昧的不同效果,埋葬的好与坏,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了。陛下即位之后,亲自践行节俭之风,最初修建陵寝,那规模限定很小,天下人没有不称赞君王贤明的。得到迁移到昌陵,增加墓地的高度,积土形成山陵,挖开百姓的坟墓,累计起来要用万来计算,修建起居住的城池,限定时间加速完工,耗费了上百万多的钱财。修墓死去的在地下怨恨,活着的在地上愁怨,他们的怨恨之气感动了天地,于是天地降下饥荒,死去和背井离乡的人要用十万来计算,我很是为他们伤心啊。陛下您的慈祥仁爱十分美好而深厚,聪明智慧旷达超过世人,应该弘扬汉朝天子爱民的美德,提高刘姓天子的美政,光大显耀五帝三王的遗风,却反而和残暴秦国暴虐君主竞逐做奢侈的事,比拼谁的墓地更高大,这违背了贤明智者的心意,也失去了国家千秋万代的安宁,我私下里替陛下您感到羞耻。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做为榜样;秦始皇增加陵寝的高度,埋下优厚的宝物,因为奢侈产生祸患,足够用来作为警戒的。修建墓地的规模,应该听从大臣们的公议,而让万民得到休息。拓展阅读《六国论》参考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打仗不擅长,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就使国力削弱,灭亡的原因啊。有人说:“六国相互灭亡,全(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是:“不贿赂的国家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失去了有力的后援,不能够独自保全自己。因此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秦国除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可以获得小城,大的就得到大城。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的土地,和因战胜而得到的土地,实际上多百倍;诸侯由于贿赂所失去的土地,跟战败中失去的土地相比,实际上也多百倍。所以秦国很想得到的,诸侯很担心的,原本就不在于作战啊。回忆六国的先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其)子孙却对待土地不很爱惜,拿来给别人,如同抛弃小草(比喻轻贱的东西)。今日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然后得到一夜的安稳睡眠(比喻短暂的时间)。起来看看四周的边境,而秦国兵马又到了。这样下去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奉送(秦国)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所以不须作战,强弱胜败已经分明了。终究灭亡,理应如此。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如同抱柴禾去救火,柴禾不用完,火就不熄灭。”这话说对了。齐人未曾贿赂秦国,最后跟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结交秦国却不帮助五国啊。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赵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卫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这是用兵抗敌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用荆轲(行刺)作为策略,才招致了灾祸的来临。赵国曾五次对秦作战,二败而三胜。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杀,邯郸才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最后啊。况且燕赵是处在秦(把别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