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heHistoryofTranslationTheoryinChinaLecturerPanXuzhouIntroductiontothecourseBasicrequirementsRecommendedreferencebooksReferenceBooks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Lecture1DifferentviewsonthedevelopmentoftranslationtheoryinChinaFourstagesdiscussedhereAncienttime古代LateQingDynasty晚清Theyear1911民国Theyear1949建国后周代有关翻译的明确记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交趾之南,有越裳国以三象胥而献白雉,曰:“道路遥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周代对翻译人员的不同称呼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同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礼记·王制》寄,言传寄外内语言;象者,言放象外内之言;狄鞮者,鞮知也,谓通传夷狄语与中国相知;译,陈也,谓陈说外内之言。象寄、鞮译“反舌,夷语与中国相反,因谓反舌。”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职也。“翻译”说法的来由“疑汉以来,多事北方,故‘译’名烂熟矣”--《宋高僧传》“翻”字出现于东汉摩腾之译《四十二章》“翻译”连用则于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孔子的翻译思想《大戴礼·小辩》公曰:“寡人欲学小辩,以观于政,其可乎?”子曰:“否,不可。……天子学乐辩风,制礼以行政。诸侯学礼辩官,政以行事,以尊事天子。大夫学德别义,矜行以事君。士学顺,辩言,以遂志。……如此犹恐不济,奈何其小辩乎?"公曰:"不辩则何以为政?"子曰:"辩而不小。夫小辩破言,小言破义,小义破道,道小不通,通道必简。是故循弦以观于乐,足以辩风矣;《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辩言矣;传言以象,反舌皆至,可谓简矣。佛经翻译理论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148-316)最早的两位翻译家安清,字世高,西域安息人。“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支娄迦谶,西域月支人,简名支谶“辞质多胡音”之谦的佛经译论之谦一名越,原为月支人,故姓支。受业于支亮,支亮受业于支谶,人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诸佛典皆在天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维祇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用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义,实宜径达。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传,故有脱失,多不出者。’(《法句经序》)之谦的翻译风格“谦辞旨文雅,曲得圣意”“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故其出经,颇从文丽”《法句经序》在中国译论史上的意义一首次提出译事之不易“名物不同,传实不易”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317-617)自东晋开始,到隋末结束。代表人物:(释)道安;鸠摩罗什;慧远;僧睿;彦琮等道安论五失本三不易梁启超:“新本日出,玉石混淆。于是求真之念骤炽,而尊尚直译之论起.”“或辞句出入,先后不同;或有无离合,多少各异;或方言训诂,子乖趣同;或其文梵越,其理亦乖;或文义混杂,在疑似之间。”--《合维摩诘经序》道安生平简介东晋高僧、般若六家七宗之一“本无宗”的代表。(314-385)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人。(今河北冀县)钱钟书:“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詠,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及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未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十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道安的翻译风格?其序称:“赵郎谓译人曰:‘《尔雅》有《释古》、《释言》者,明古今不同也。昔来出经者,多嫌胡言方质,而改适今俗,此政所不取也。何者?传胡为秦,以不闲方言,求知辞趣耳,何嫌文质?文质是时,幸勿易之,经之巧质,有自来矣,唯传事不尽,乃译人之咎耳。’众咸称善。斯真实言也。遂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也。”道安“质直”的原因一译经意识二僧人造诣三不通晓梵文与华文的特点鸠摩罗什论西方辞体鸠摩罗什,后秦僧人,华名童寿。祖籍天竺,生于西域。与真谛、玄奘、不空齐名,称为四大佛经翻译家。梁启超:“鸠摩罗什者,译界第一流宗匠也。”鸠摩罗什的翻译情况与义学沙门千二百人,于长安大寺请罗什法师重译正本。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尽寰中,又善方言,时手执胡文口自宣译,道俗虔虔,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法师手执胡本,口宣秦言,两释异音,交辩文旨。秦王(姚兴)躬览旧经,验其得失,谘其通途,坦其宗致,与诸宿旧,义业沙门五百余人,祥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鸠摩罗什的翻译风格“时有僧睿法师,甚为(姚)兴(所)知,什所译经,睿并参政。昔竺法护出《正法华•受决品》云:‘天见人,人见天。’什译至(此),曰:‘此语与域义同,但在言过质。’睿应声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乎’?什大喜曰:‘实然!’“天竺国俗,甚重文藻,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鸠摩罗什主张“文饰”的原因一他的时代,佛经翻译传播广泛,经验积累,开始注重译文的藻味。二本人博学多文,通晓梵,汉,对两种语言的文辞特点有所了解,取舍变通较大。三对初期太注重“质直”的纠正。慧远其人慧远,俗姓贾,雁门人(今山西)。少时学儒,“博综六经,尤善老庄”。21岁时和弟慧持于太行恒山(今河北省曲阳县西北)迂见道安,听其讲《般若经》,颇有领悟,感叹说:“儒道九流,皆糖秕bǐ耳。”与弟慧持俱投道安门下,出家为僧。道安很赞尝慧远的聪明和勤奋,说:“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慧远对于佛典译传的贡献一请僧伽提婆翻译法胜的《阿毘pí昙心论》(Abhidharmahrday’sastra)“释和尚昔在关中,令鸠摩罗跋提出此经。其人不闲晋语,以偈jì本难译,遂隐而不传。……其年冬,于寻阳南山精舍,提婆自执胡经,先译本文,然后乃译为晋语,比丘道慈笔受。至来年秋,重复与提婆校正,以为定本。时众僧上座竺僧根、支敏纯等八十人,地主江州剌史王凝之,优婆塞西阳太守任固之为檀越,并共劝佐而兴立焉”。二、请僧伽提婆翻译《三法度论》(tridhaka’sastra),并作序言。提婆于是自执胡经,转为晋言,虽音不曲尽,而文不害意,依实去华,务存其本。自昔汉兴,逮及有晋,道俗名贤,并参怀圣典,其中弘通佛教者,传译甚众。或文过其意,或理胜其辞。以此考彼,殆兼先典。后来贤哲,若能参通晋胡,善译方言,幸复详其大归,以裁厥中焉。”三慧远曾把《大智度论》节抄成二十卷,已佚dié,同迭,更替《大智论抄序》童寿以此论深广,难卒精究,因方言易省,故约本以为百卷。计所遗落,殆过三倍。而文藻之士,犹以为繁,咸累于博,罕既其实。譬太羹不和,虽味非珍;神珠内映,虽宝非用。信言不美,固有自来矣。若遂令正典隐于荣华,玄朴亏于小成,则百家竞辩,九流争川,方将幽沦长夜,背日月而昏逝,不亦悲乎?“于是静寻所由,以求其本,则知圣人依方设训,文质殊体。若以文应质,则疑者众;以质应文,则悦者寡。是以化行天竺,辞朴而义微,言近而旨远。义微则隐昧无象,旨远则幽绪莫寻,故令常训者,牵于近习,束名教者惑于未闻。若开易进之路,则阶藉有由;晓渐悟之方,则始涉有津。远于是简繁理秽,以详其中,令质文有体,义无所越。”厥中论的意义僧睿论翻译名实问题僧睿,魏郡长乐人(河南安阳),18岁出家为僧,24岁游历各方。曾师从道安,后入长安,受秦王姚兴礼遇,参与鸠摩罗什译场助译,为其主要弟子之一。夫宝重故防深,功高故校广,嘱累之所以殷勤,功德之所以屡增,良有以也!。而经来兹土,乃以秦言译之,典摸(谟)乖于殊制,名实丧于不谨,致使求之弥至,而失之弥远,顿辔pèi重关,而穷路转广。不遇渊匠,殆将坠矣--《大品经序》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名谬者,定之以字义。不可变者,即而书之。是以异名斌然,胡音殆半。斯实匠者之公谨,笔受之重慎也。幸冀遵实崇本之贤,推而体之,不以文朴见答、烦异见慎也对于前人的批评鸠摩罗什“法师于秦语大格,唯译一往;方言殊好,犹隔而未通。苟言不相喻,则情无由比;不比之情,则不可以托悟怀于文表;不喻之言,亦何得委殊于一致?理固然矣!”之谦“恭明前译,颇丽其辞,仍迷其旨,是使宏标乖于谬文,至味淡于华艳。”彦琮其人彦琮,俗姓李,出身士族,赵郡柏人。(今河南)十岁出家,通梵语。隋初开皇三年(583),开始参加译经。开皇十二年,奉诏入京,居大兴善寺主持译经。至大业二年,又去东都洛阳,进上林园翻译馆,仍从事整理与翻译佛经。《彦琮传》“琮久参传译,妙体梵文。此土群师,皆宗鸟迹,至于音字训诂,罕得相符。乃著《辩证论》,以垂翻译之式。”彦琮《辩证论》思想“胡本杂戎之胤yìn。梵惟真圣之苗。根既悬殊。理无相滥。不善谙悉,多致雷同。见有胡貌,即云梵种。实是梵人,漫云胡族。莫分真伪,良可哀哉。语梵虽讹,比胡犹别。改为梵学,知非胡者。”翻译十条“安之所述,大启玄门;其间曲细,犹或未尽。更凭正文,助光遗迹。粗开要例,则有十条。字声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呪zhòu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异本十。各疏其相,广文如论。”《辩证论》之八备《辩证论》之八备《辩证论》之八备佛经翻译第二阶段特点佛经翻译第三阶段(618-906)玄奘其人玄奘,通称“三藏法师”,姓陈名祎,洛州人(今河南)。他不仅在印度钻研了瑜伽行学说,还兼学了唯识、中观,以及小乘各部的毗昙、因明(逻辑)、声明(文字音韵)诸学。参加多次佛学辩论,所向披靡,“名震五天”。玄奘翻译的质与量20年间,先后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最后住玉华宫。共主持译出经论75部,1335卷。译经质量也达到佛经汉译以来的最高水平。“自前代以来,所译经教,初从梵语倒些本文;次乃回之,顺同此俗;然后笔人观理文句,中间增损,多坠全言。今所翻传,都由奘旨,意思独断,出语成章。词人随些,即可批玩。”(《续高僧传》)”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梁启超玄奘译场的翻译职司玄奘译场的翻译职司玄奘译场的翻译职司玄奘译场的翻译职司玄奘之五不翻其一为秘密故,如“陀罗尼”(直言,咒语)。其二为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其三为无此故,如“阎浮树”(胜金树),中夏实无此木。其四为顺古故,如“阿耨nòu菩提”(正偏知),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其五为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迷浅。而七迷之作,乃谓“释迦牟尼”,此名“能仁”。“能仁”之义,位卑周孔;“阿耨nòu菩提”,名“正偏知”,此土老子之教先有无上正真之道,无以为异;“菩提萨埵duǒ”,名“大道心众生”,其名下劣。皆掩而不翻五不翻的理解角度玄奘的翻译技巧一补充法compensatione.g.大德复作是言大德法救复作是言。e.g.为对治彼故,世尊宣说八万蕴。为对治彼八万行故,世尊宣说八万蕴。二省略法omission玄奘的译文删略原文之处极少,而且限于无关紧要之处。如在“adi,等”之前删节一些“等”字可以包括的字词。三变位法rearrangementofwordorder改变梵文的次序,如《集论》“avinirbhayarttyatiniyatamupadaya”,玄奘译成“随转我所故,不离我所故”,颠倒了两句的次序四分合法division&combination玄奘运用此法翻译梵文复合词,有时“分”,如《集论》中“satcetanakayahcaksuhsamsparsajcetanasrotraghranaphvayamanahsamsparjacetana”,被译成“六思身,眼触所生思,耳触所生思……”,在原来的“耳鼻舌身”每个字后添加“触所生思”;有时“合”,如《集论》中“yascapurvantaklpikadrstayahyascaapararrakalpikadrstayah”,直译应为“计前际见,计后际见”,但玄奘合译为“计前后际见”。五译名假借法使用另一种译名来改译专门术语,使含义格外清楚。如一般使用“识”来译“vijnana”,但玄奘有时用它来译“citta”(心);“心”字一般用来译“citta”,但他有时用“心”来译“dharma”(法)。六代词还原法把原文中的代名词译成代名词所代的名词,有时在名词前加“此、彼”等字样。赞宁总结译经理论赞宁,俗姓高,祖籍渤海。精于南山律,时人称之为“律虎”。主持编撰了《宋高僧传》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易所无也。譬诸枳橘焉,由易土而殖,橘化为枳,枳橘之呼虽殊,而辛芳干叶无异。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树,即东夏之杨柳,名虽不同,树体是一。自汉至今皇宋,翻译之人多矣。晋魏之际。唯西竺人来,止称尼拘耳。此方参译之士,因西僧指杨柳,始体言意;其后东僧往彼,识尼拘是东夏之柳。两土方言,一时洞了焉。唯西唯东,二类之人未为尽善。东僧往西,学尽梵书,解尽佛意,始可称善传译者。宋、齐已还,不无去彼回者。若入境观风,必闻其政者,奘师、净师为得其实。此二师者两全通达,其犹见玺文知是天子之书,可信也。《周礼》象胥氏通夷狄之言,净之才智,可谓释门之象胥也欤yú。《宋高僧传》中观点“有缘则遇,无道则违”“周、秦輶yóu轩使者,秦籍通别国方言,令君王不出户庭坐知绝遐异俗之语也.”“懿乎东汉,始译《四十二章经》,复加之为‘翻’也。’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由是‘传教士的翻译理论Missionaries’TranslationTheoriesBackgroundintroduction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四个时期明末清初基督教传入的原因该时期翻译的特点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四个时期一唐代景教的传入,即聂思脱里派;Nestorius二元代也里可温派,即蒙语之福音教;Evangelism三明末清初罗马教,即天主教;Catholicism四清朝复元新教,即耶稣教。Protestantism该时期翻译特点“学术传教”时间、译者、及数量上无法与佛经翻译相比自然类科学著作的翻译传教士翻译的目的“原利子之译《司铎日课》,……盖欲为培植中华本籍神职班;即因中华外教人之众多,传教须有大宗之中国神夫;而欲达到此目的,非多选择品学兼优之壮年学者不可而壮年学者学习拉丁文势又不能,……又清初之际,圣教根基未固,一旦风波暴起,西士驱逐,中国始初之圣教,危险极大,为此宗旨,教皇保禄第五明颁谕旨,准耶稣会士多译《圣经》、《弥撒经》等等,以便中华司铎以中国经言作祭,行圣事诵日课。”传教士翻译所见一译事之难“中华语言文字,迥不相通,苦心习学,复似童蒙;近稍晓其大略,得接讲论。”--庞迪我D.dePantoja《七克》“东西文理,又自绝殊,字义相求,仍多阙略。了然于口,尚可勉图,肆笔为文,便成艰涩矣。”--利玛窦MatteoRicci《几何原本》“对译”之可行“自惭才智庸陋,下笔维艰,兼之文以地殊,言以数限,反复商求,家增新语,勉完第一支数卷,然犹未敢必其尽当于原文也。”--利类思L.Buqie《超性要学》翻译的信达问题“中西音阻,辞未达意,朴陋寡文,所不能免。幸谅我于语言文字之外可也”--罗雅各J.Rho“会撮要略,粗达言义,言之无文,理可长思,令人心会身体。虽不至陨越经旨,然未敢云译经也。”--艾儒略重视翻译的“俗语常言”“所虑理本精微,辞多华藻。……既难应对亲朋,何以兼通雅俗?若欲得心应口,必须俗语常言。……得此一编,各人自己批阅,既与听讲无异。……正所谓书中有舌,如获面谈也。”--冯秉正直译“本文文意”“翻译圣经的人,虔诚敬慎,惟恐背离圣经本意。圣经大道即错乱了,那翻译的名士,也知道各国有各国文理的说法。他们不按各国文章的文法,完全按着圣经的本文文意,不图悦人,惟图保存圣经的本文文意。自古以来,圣贤既然都是这样行,我亦效法而行,共总紧要的是道理,贵重的是道理。至于说的体面,文法奇妙,与人真正善处有何裨益?”--贺清泰徐光启论翻译与超胜徐光启其人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死后谥shì文定,上海人。《几何原本》“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梁启超他的翻译思想“由显入微,从疑得信。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私心自谓,不意古学废绝二千年后,顿获补缀唐虞三代之阙典遗义。其裨益当世,定复不小。因偕二三同志,刻而传之。”“此书为用至广,在此时尤所急需。”“臣等愚心以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历书总目表》CommentsonXuGoodEvening晚清民初/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译学理论一双向流动的历史过程二当时国内的四大政治势力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曾国藩等代表的洋务派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字无抚,一字少穆,晚号竣村老人,福建候官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范文澜“钦取翻译第一名”,曾编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讲求外国情况之始”--康有为冯桂芬的《采西学议》冯氏(1809-1874)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官至右中允。曾参与组织攻打太平军活动。早年受教于林则徐,又接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的影响,主张“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对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有影响。在上海曾“设广方言馆,求博通西学之才,储以济变”。《采学西议》中的翻译思想顾今之天下,非三代之天下比矣……驺衍谈天,中国名曰赤县神州,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当时疑为荒唐之言。顾氏炎武,不知西海。夫西洋,即西海,彼时已习于人口,《职方外纪》等书已入中国,顾氏或未见,或见而不信,皆未可知。今则地球九万里,莫非舟车所通,人力所到。《周髀》、《礼》疏、驺衍所称,一一实其地。据西人舆图所列,不下百国。此百国中,经译之书,惟明末意大里亚及今英吉利两国书,凡数十种,其述耶稣教者,率猬鄙无足道。此外如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等,皆得格物至理。舆地书备列百国山川厄塞风土物产,多中人所不及。昔郑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子产能举晋国实沈台骀之故。列国犹有其人,可以中华大一统之邦而无之乎?亦学士之羞也。《采西学议》中关于翻译人才的看法今之习于夷者曰通事。其人率皆市井佻tiāo达游闲,不齿乡里,无所得衣食者,始为之。其质鲁,其识浅,其心术又鄙,声色货利之外,不知其他。且其能不过略通夷语,间识夷字,仅知货目数名,与俚浅文理而已。安望其留心学问乎?惟彼亦不足于若辈。特设义学,招贫苦童稚,兼习中外文字。不知村童沽竖,颖悟者绝少,(余尝于吾乡村塾义塾中物色异敏之士,数十年无所得。)而又渐染于夷场习气,故所得仍与若辈等。今欲采西学,宜于广东、上海设一翻译公所,选近郡十五岁以下颖悟文童,倍其廪lǐn饩xì,住院肄业,聘西人课以诸国语言文字,又聘内地名师课以经史等学,兼习算学。三年之后,诸文童于诸国书,应口成诵者,许补本学。诸生如有神明变化,能实见之行事者,由通商大臣请赏给举人,如前议。中国多秀民,必有出于夷而转胜于夷者,诚今日论学一要务矣。《采西学议》中对翻译工作的看法通市二十年来,彼酋之习我语言文字者甚多。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我朝章吏治舆地民情类能言之。而我都护以下之于彼国,则懵měng然无所知。相形之下,能无愧乎?于是乎不得不寄耳目蠢愚谬妄之通事,词气轻重缓急,转辗传述,失其本指,几何不以小嫌酿大衅!夫驭夷为今天下第一要政,乃以枢纽付之若辈,无怪彼己之不知,情伪之不识,议和议战,汔qì不得其要领。此国家之隐忧也。《采学西议》中的美好愿望“至西人之擅长者,历算之学、格物之理,皆有成书,经译者十之一二耳。必能尽见其未议之书。如能由粗迹而入精微,我中华智巧聪明,必不出西人之下。安知冰寒于水,青出于蓝。”鸦片战争后的翻译情况介绍甲午战争之前甲午战争之后洋务派的翻译主张一恭亲王奕于咸丰十年提议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至同治七年设同文馆。“臣等伏思: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各国均以重资聘请中国人讲解文义,而中国讫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同文馆的翻译活动一同文馆情况简介二同文馆翻译书籍丁韪良翻译《万国公法》、《陆地战役新选》、《西学考略》及《格物入门》毕利于M.A.Billequin译《法国律例》、《化学指南》,编有《汉法词汇》汪风藻译《新加坡律例》、《富国策》德贞Dudqeon译《全体通考》及《药材通考》欧礼菲C.H.Oliver译《电理测微》……洋务派的翻译主张二同治二年,李鸿章要求在上海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即广方言馆。三1865年,洋务派办起了“江南制造局”,该局于次年成立了翻译馆。“枪炮火药与轮船相维系,翻书与制造相表里,皆系今日要图,不可偏废。”翻译馆的译书方法“至于馆内译书之法,必将所欲译者,西人先熟览胸中而书理已明,则与华士同译,乃以西书之义,逐句读成华语,华士以笔述之;若有难言之处,则与华士斟酌何法可明;若华士有不明处,则讲明之。译后,华士将初稿改正润色,令合于中国文法。”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张之洞十年以来,各省学堂尝延西人为教习矣,然有二弊。师生言语不通,恃翻译为枢纽,译者学多浅陋,或仅习其语而不能通其学,传达失真,豪厘千里,其不解者则以意删减之改易之,此一弊也。即使译者善矣,而洋教习所授,每日不过两三时,所教不过一两事,西人积习,往往故作迟缓,不尽其技,以久其期,故有一加减法而教一年者矣。即使师不惮劳,而一西人之学能有几何,一西师之费已为巨款。以故学堂虽建,迄少成材,朱子所谓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者也,此二弊也。前一弊学不能精,后一弊学不能多,至机器制造局厂用西人为工师,华匠不通洋文,仅凭一二翻译者,其弊亦同——《广译》若能明习中学而兼通西文,则有洋教习者,师生对语,不惟无误,且易启发。无洋教习者以书为师,随性所近,博学无方,惟是翻译之学有深浅,其仅能市井应酬语,略识帐目字者不入等;能解浅显公牍、书信,能识名物者为下等;能译专门学问之书,[如所习天文、矿学,则只能译天文、矿学书]非所习者不能译也,为中等;能译各门学问之书,及重要公牍、律法深意者为上等。下等三年,中等五年,上等十年,我既不能待十年以后译材众多而后用之,且译学虽深,而其志趣才识固未可知;又未列于仕宦,是仍无与于救时之急务也。是惟多译西国有用之书,以教不习西文之人译书之法有三一、各省多设译书局,一、出使大臣访其国之要书而选译之,一、上海有力书贾、好事文人,广译西书出售,销流必广,主人得其名,天下得其用矣。夫不通西语,不识西文,不译西书,人胜我而不信,人谋我而不闻,人规我而不纳,人吞我而不知,人残我而不见,非聋瞽而何哉?学西文者,效迟而用博,为少年未仕者计也;译西书者,功近而效速,为中年已仕者计也。若学东洋文,译东洋书,则速而又速者也。是故从洋师不如通洋文,译西书不如译东书。傅兰雅论科技翻译科技翻译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明末至清雍正初,代表人物徐光启、利玛窦,标志为1607年翻译的《几何原本》前六卷。第二阶段道光末年1848年起继续中断已久的科技翻译标志为李善兰与英国人伟烈雅力翻译的《几何原本》后九卷。两个阶段的对比一相似性传教士的参与,如傅兰雅、伟烈亚力、林乐知等。二不同点1 “虽创始于客卿,继起者则均国人”2 基本与宗教脱离关系傅兰雅JohnFryer简介傅兰雅(1839-1928),出生于英格兰的一个牧师家庭。1861年,22岁大学毕业即任香港圣保罗书院院长。翌年,京师同文馆成立,赴北京任教习。1868年,转至江南制造局编译馆人编译;1885年,创办格致书院。1896年离华赴美,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学教授。傅兰雅的译学主张一“然推论此说,实有不然。盖明时利玛窦诸人及今各译书之人,并未遇有甚大之难,以至中止。译西书第一要事为名目,若所用名目必为华字典内字义,不可另有解释,则译书事永不能成。然中国语言文字与他国略同,俱为随时逐渐生新,非一旦而忽然俱有。故前时能生新者,则后日亦可生新者,以至无穷。”驳斥了汉语难译科技书的说法,指出中国也可创造科技新词汇从理论上阐明了汉语与世界上其它发达语言一样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与自新力。傅兰雅的译学主张二“初译格致各书,须留意于名目,互相同意,则用者初时能稳妥,后亦不必大更改。”“若翻译时配准各名,则费功小而获益大。”“用相同之名,则所译之书,益尤大焉。”傅兰雅的译学主张二最早倡导科技译名统一,并制定了译名的具体规则。一华文已有之名设拟一名目为华文已有者,而字典内无处可察,则有二法:1 可察中国已有之格致或工艺等书2 可访问中国客商或制造或工艺等应知此名 目的人。二设立新名1 以平常字外加偏旁而为新名,仍读其本音如:镁、钾、矽2 用数字解释其物,即以此解释为新名,而 字数以少为妙如:养气、轻气、火轮船、风雨表3 用华字写其西名,以官音为主,凡前译书 人已用惯者则袭之三作中西名目字汇译书时所设新名,无论是事物、人名、地名等,都要附录书末,最后编成总汇,“制成大部,则以后译书者有所核察,可免混名之弊”。傅兰雅的译学主张三“至于馆内译书之法,必将所欲译者,西人先熟览胸中而书理已明,则与华士同译,乃以西书之义,逐句读成华语,华士以笔述之;若有难言之处,则与华士斟酌何法可明;若华士有不明处,则讲明之。译后,华士将初稿改正润色,令合于中国文法”傅兰雅的译学主张三“平常选书法,为西人与华士择其合己所紧用者,不论其书与他书配否。故有数书,如植物学、动物学、名人传等尚未译出。另有他书虽不甚关格致,然于水陆兵勇武备等事有关,故较他书先为讲求。”论述了翻译科技书的选择方法,以及中西译者的配合问题傅兰雅的译学主张四论述了中国必将靠翻译西方进步有用之书而获得新生与进步“况中国书文流传自古,数千年来未有或替,不特国人视之甚重,即国家亦赖以治国焉。有自主之大国弃其书文,而尽用他邦语言文字者耶?若中国为他邦所属,或能勉强行以西文;惟此事乃断不能有者,故不必虑及焉!”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康有为的翻译思想一 时代背景介绍二康有为,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诒, 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 1879游香港,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1882到上海,精心研读西学译著1888以各人名义上书清帝1895“公车上书”上海强学会建立“最要者四事:译印图书、刊布报纸、开大书藏、开博物院.”“道莫患于塞,莫善于通。互市者,通商以济有无;互译者,通士以广问学。尝考讲求西学之法,以译书为第一义。……凡自明以来所译西书,并许著录,以译书为根,得其本矣。”维新派与洋务派不同的译学思想“今此会先办译书,首译各国各报以为日报取资;次译章程、条教、律例、条约、公法、日录、招牌等书;然后及地图暨各种学术之书。……并设译学堂,专任此事。”强调翻译东籍的便利“若因日本译书之成业、政法之成绩而妙用之,彼与我同文,则转译辑其成书,比其欧美之文,事一而功万矣。彼与我同俗,则考其变政之次第,鉴其行事之得失,去其弊误,取其精华,在一转移间,而欧美之新法、日本之良规,悉发现于我神州矣。”梁启超的翻译思想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一关于“翻译强国”思想 “今日之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昭昭然也!” “欲救斯敝,厥有二义:其一,使天下学子,自幼咸习西文;其二,取西人有用之书,悉译成华字。斯二者不可缺一。”论述诸国强盛之原因“且论者亦知泰东西诸国,其盛强果何自耶?泰西格致性理之学,原于希腊;法律政治之学,原于罗马。欧洲诸国各以其国之今文,译希腊、罗马之古籍,译成各书,立于学官,列于科目,举国习之,得以神明其法,而损益其制。故文明之效,极于今日。” --《论译书》译书“三义”“一曰,译当译之本”洋务派弊病 “中国官局旧译之书,兵学几居其半” “当知西人之所强者兵,而所以强者不在兵” 当译之本一 当以尽译西国章程之书,为第一义二 当译学校用之教科书“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三 当译政法之书“夫政法者,立国之本也。”四 当译西国史书“史者,所以通知古今,国之鉴也。”二曰,定公译之例“译书之难读,莫甚于名号之不一。同一物也,同一名也,此书既与彼书异,一书之中,前后又互译,则读者目迷五色,莫知所从。”人名、地名音译“以京语为主,以天下所通行”官制,“有义可译则译义,义不可译乃译音。”名物,“必以造新字为第一义。”“译书有二弊:一曰徇华文而失西义,二曰徇西文而梗华读。夫既言之矣:翻译之事,莫先于内典;翻译之本,亦莫善于内典。故今日言译例,当法内典。自鸠摩罗什、实叉难陀,皆深通华文,不著笔受。玄奘先游身毒,学其语,受其义,归而记忆其所得,从而笔之。言译者当以此义为上;舌人相承,斯已下矣。凡译书者,将使人深知其意,苟其意靡失,虽取其文而删增之,颠倒之,未为害也。然必译书者之所学,与著书者之所学相去不远,乃可以语于是。”三曰,养能译之才“通学通文说”“凡译书者,于华文西文及其所译书中所言专门之学,三者具通,斯为上才;通二者次之;仅通一则不能以才称矣。”“三者之中,又以通学为上,而通文乃其次也。”二关于“翻译文体革命”思想“严氏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此书(《原富》)复经数年之心力,屡易其稿,然后出世,其精美更何待言!吾辈所犹有撼者,其文章太务渊雅,刻意摹仿先秦文体,非多读古书之人,一翻殆难索解。夫文界之宜革命久矣。欧、美、日本诸国文体之变化常与其文明程度成正比例。……况此等学理之书,非以流畅锐达之笔行之,安能使学童受其益乎?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也,非为藏山不朽之名誉也。”--《新民从报》三关于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梁氏小说理论的弊端 “小说决定一切”四关于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凡一民族之文化,其容纳性愈富者,其增展力愈强,此定理也。我民族对于外来文化之容纳性,惟佛学输入时代最能发挥。”“近代文学与大乘经典,实有如是之微妙关系”“佛恐以辞害意且妨普及,故说法皆用通俗语。译家惟深知此意,故遣语亦务求喻俗。”严复杰出的译论建树个人简介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后升为总办(校长)。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严复翻译思想的灵魂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西学“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严复的“体用一致”思想“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和”严复翻译八大名著赫胥黎《天演论》亚当·斯密《原富》约翰穆勒《群已权界论》《穆勒名学》孟德斯鸠《法意》斯宾塞尔《群学肆言》欧克斯《社会通诠》耶芳斯《名学浅说》《天演论》EvolutionandEthicsItwaswrittenbyBritishbiologistT.H.Huxley.揭示生物进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是维新派的重要理论基础。近代引进的第一部哲学理论著作,改变了中国古代“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哲学观念。“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康有为《原富》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oftheWealthofNationsWrittenbyBritishAdanSmith“《原富》者,计学之书也”“扩而充之,为邦国天下生食为用之经。盖其训之所苞至众,故日本译之以经济,中国译之以理财。”《群学肆言》StudyofSociologyWrittenbyBritishH.Spencer“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肆言何?发专科之旨趣,究功用之所施,而示之所以治之方。”《穆勒名学》ASystemofLogicWrittenbyBritishJ.S.Mill“此书一出,其力能使中国旧理什九尽废,而人心得所用力之端。”“得转汉文,死不朽矣”《社会通诠》HistoryofPoliicsWrittenbyBritishE.Jenks讨论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名学浅说》PrimerofLogicWrittenbyBritishW.S.Jevons西方逻辑学名著《法意》DeL’espritdesLoisWrittenbyFrenchBarondeMontesquieu西方资产阶级法学经典《群己权解论》OnLibertyWrittenbyBritishJ.S.Mill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重要著作八大名著的历史意义“非为天地人三学,则无以尽事理之悠久博大与蕃变也,而三学之中,则人学为尤急切。”“西人之所以立国以致强盛者,实有其盛大之源。”“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天演论》“信”与“达”“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信”与“达”与“雅”《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已也。“雅”的三层含义一译作的文学艺术价值“所谓‘雅’,不是高深或讲修饰,而是文学价值或艺术价值比较高。”--郭沫若二代表桐城派文人的雅俗观,“雅”是为“达”“理之精者不能载以粗狂之词,情之正者不可达以鄙倍之气。”三与时俱进的理论框架严复译名、译作分析Economics经济学日译:理财学、经济学 梁译:平准学复译:计学“顾必求吻合,则经济既嫌太廓,而理财又过狭,自我作故,乃以计学当之。虽计之为义,不止于地官之所掌,平准之所书,然考往籍,会计、计相、计诸语,与常俗国计、家计之称,似与希腊之聂摩较为有合。”Philosophy哲学复译:理学、爱智学“理学,其西文本名,谓之出形气学,与格物诸形气学为对,故亦翻神学、智学、爱智学。日人谓之哲学。顾晚近科学,独有爱智以名其全,而一切性灵则归于心学,哲学之名似尚未安也。”《天演论》首段译文对比ITmaybesafelyassumedthat,twothousandyearsago,beforeCaesarsetfootinsouthernBritain,thewholecountry-sidevisiblefromthewindowsoftheroominwhichIwrite,wasinwhatiscalled"thestateofnature."Except,itmaybe,byraisingafewsepulchralmounds,suchasthosewhichstill,hereandthere,breaktheflowingcontoursofthedowns,man'shandshadmadenomarkuponit;andthethinveilofvegetationwhichoverspreadthebroad-backedheightsandtheshelvingsidesofthecoombswasunaffectedbyhisindustry.Thenativegrassesandweeds,thescatteredpatchesofgorse,contendedwithoneanotherforthepossessionofthescantysurfacesoil;theyfoughtagainstthedroughtsofsummer,thefrostsofwinter,andthefuriousgaleswhichswept,withunbrokenforce,nowfromtheAtlantic,andnowfromtheNorthSea,atalltimesoftheyear;theyfilledup,astheybestmight,thegapsmadeintheirranksbyallsortsofundergroundandovergroundanimalravagers.Oneyearwithanother,anaveragepopulation,thefloatingbalanceoftheunceasingstruggleforexistenceamongtheindigenousplants,maintaineditself.Itisaslittletobedoubted,thatanessentiallysimilarstateofnatureprevailed,inthisregion,formanythousandyearsbeforethecomingofCaesar;andthereisnoassignablereasonfordenyingthatitmightcontinuetoexistthroughanequallyprolongedfuturity,exceptfortheinterventionofman.1971年现代译本可以有把握地想象,二千年前,当凯撒到达不列颠南部之前,从我正在写作的这间屋子的窗口可以看到整个原野是一种所谓“自然状态”。也许除了若干突起的坟墓已在几处破坏了连绵的丘陵的轮廓以外,此地未经人工修葺整治。薄薄的植被笼罩着广阔的高地和峡谷的斜坡,还没有受到人的劳动的影响。本地的牧草和杂草,分散在一小块一小块土地上的金雀花,为了占据贫乏的表面土壤而互相竞争着;它们同夏季的烈日斗争,同冬季的严霜斗争,同一年四季从大西洋或北海不断吹来的狂风斗争;它们尽其最大可能来弥补为各种地上和地下动物所造成的破坏。年复一年,在本地植物中不停的生存竞争,在不平衡的状态下,维持了它们自己的通常种群数量。无可怀疑,凯撒到来之前的几千年,在这个地区主要的是类似的自然状态占优势;除非由于人的干预,也没有可以申明的理由来否定它能够经过同样长的将来继续生存下去。严复译文: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各据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莫可究详。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年年岁岁,偏有遗留。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莽莽榛榛,长此互相吞并,混逐蔓延而已,而诘之者谁耶?“信、达、雅”思想的历史局限性一盲目崇古的错误倾向二雅与俗的绝对对立,有违辩证法林纾的翻译思想林纾(1852年11月“译才并世数严、林”--康有为“今人长于译学者有二人:一严又陵,一林琴南。严长于伦理,林长于叙事。皆驰名海内者也。”严复V.S.林纾一相同点 擅长古文,古文翻译二不同点1 精通语言 2 翻译方向 3 各自贡献林纾译西方文学作品早期(1897-1907)特点:思想生气勃勃;译作名著多,政治小说多;译笔精湛。翻译思想:译书强国1897年,与王寿昌合译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AlexandreDumasfils,TheLadyoftheCamellias“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严复林纾翻译的政治小说: 《黑奴吁天录》 UncleTom’sCabinbyHarrietBeecherStowe 《伊索寓言》 《雾中人》林纾翻译的战争小说: 《滑铁卢战血余腥记》 《利俾瑟战血余腥记》林纾翻译的探险小说: 《鲁滨孙飘流记》(RobinSonCrusoe) 《鬼山狼侠传》《斐洲烟水愁城录》 林纾的爱国主义翻译思想“今欲与人斗游,将驯习水性而后试之耶?抑摄衣入水,谓波浪之险可以不学而狎xiá试之,冀有万一之胜耶?不善弹而求鴟chī灵,不设机而思熊白,其愚与此埒liè耳!亚之不足抗欧,正以欧人日励于学,亚则昏昏沉沉,转以欧之所学为淫奇而不之许,又漫与之角,自以为可胜。此所谓不习水而斗游耳!吾谓欲开民智,必立学堂;学堂功缓,不如立会演说;演说又不易举,终之唯有译书。”林纾译西方文学作品中期(1907-1911)翻译特点:郑重、热情、投入主观感情翻译思想:“实业”翻译作品: 《块肉余生述》DavidCopperfield 《贼史》OliverTwist 林纾以情译情的译法“言哀则读者哀,言喜则读者喜。至令译者啼笑间作,竟为著者作傀儡之丝矣。”“和他翻译的东西关系亲密,甚至感情冲动得暂停那支落纸如飞的笔,腾出工夫来擦眼泪。”--钱钟书“且泣且译,且译且泣”林纾译西方文学作品后期(辛亥革命后)特点:重点转向诗歌小说创作,翻译已成“钝笔”翻译作品: 《魔侠传》即《唐吉诃德》 林纾译作一览《巴黎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林纾、王寿昌合译(1895)《吟边燕语》,莎士比亚著,林纾、魏易合译。(1903)《伊索寓言》,希腊伊索(1903)《利俾瑟战血余腥记》林纾、曾宗巩译(1904)《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斯托夫人,林纾、魏易合译(1905)《迦因小传》,英国哈葛德(1905)《埃及金字塔剖尸记》,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英孝子火山报仇录》,林纾、魏易合译(1905)《鬼山狼侠传》,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斐洲烟水愁城录》,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玉雪留痕》,林纾、魏易合译(1905)《埃斯兰情侠传》,林纾、魏易合译(1905)《撒克逊劫后英雄略》(1905)《洪罕女郎传》,林纾、魏易合译(1906)《雾中人》,英国哈葛德,林纾、曾宗巩合译(1906)《蛮荒志异》,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1906)《橡湖仙影》,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红礁画桨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海外轩渠录》,英国斯威夫特,林纾、魏易合译(1906)《拊掌录》,英国欧文,林纾、魏易合译(1907)《金风铁雨录》,林纾、魏易合译(1907)《滑稽外史》,英国狄更斯,林纾、魏易合译(1907)《剑底鸳鸯》,英国司各德,林纾、魏易合译(1907)《神枢鬼藏录》,林纾、魏易合译(1907)《旅行述异》,英国欧文,林纾、魏易合译(1907)《大食故宫余载》,英国欧文,林纾、魏易合译(1907)《空谷佳人》,英国博兰克巴勒著,林纾、魏易合译(1907)《双孝子喋血酬恩记》,英国大畏克司蒂穆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7)《孤星泪》,法国嚣俄(雨果)著,林纾、魏易合译(1907)《旅行述异》,英国欧文,林纾、魏易合译(1907)《爱国二童子传》,法国沛那,林纾、李世中合译(1907)《花因》,林纾、魏易合译(1907)《孝女耐儿传》,英国狄更斯,林纾、魏易合译(1908)《贼史》,英国狄更斯,林纾、魏易合译(1908)《块肉余生录》,英国狄更斯,林纾、魏易合译(1908)《块肉余生述后编》,英国狄更斯,林纾、魏易合译(1908)《新天方夜谭》,斯蒂文森(1908)《髯刺客传》,柯南达利著,英国柯南达利,林纾、魏易合译(1908)《恨绮愁罗记》,柯南达利著,英国柯南达利,林纾、魏易合译(1908)《电影楼台》,柯南达利著,英国柯南达利,林纾、魏易合译(1908)《蛇女士传》,柯南达利著,林纾、魏易合译(1908)《西北亚郡主别传》,马支孟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8)《荒唐言》,林纾、曾宗巩合译(1908)《大侠繁露传》,林纾、魏易合译(1908)《钟乳骷髅》,林纾、曾宗巩合译(1908)《不如归》,日本德富健次郎著,林纾、魏易合译(1908)《黑太子南征录》,英国柯南达利,林纾、魏易合译(1909)《玑司刺虎记》,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陈家麟合译(1909)《藕孔避兵录》,英国斐立伯倭本翰著,林纾、魏易合译(1909)《西奴林娜小史》,安东尼‧霍普,林纾、魏易合译(1909)《芦花余孽》,林纾、魏易合译(1909)《慧星夺婿案》,林纾、魏易合译(1909)《歇洛克奇案开场》,英国柯南道尔《玉楼花劫》,法国大仲马(1908)《凯撒遗事》,英国莎士比亚《鹯巢记》,瑞士威斯《鬼山狼侠传》,英国哈葛德《洞冥记》,菲尔丁《梅孽》,挪威易卜生的《鲁滨孙飘流记》(RobinSonCrusoe),英国笛福,林纾、曾宗巩译《利俾瑟战血余腥记》林纾、曾宗巩译《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林纾、曾宗巩合译《天囚忏悔录》,林纾、魏易合译(1908)《脂粉议员》,林纾、魏易合译(1909)《三千年艳尸记》,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1910)《古鬼遗金记》,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陈家麟译(1912)《离恨天》,森彼得著,林纾、王庆骥合译(1913)《哀吹录》,法国巴鲁萨(巴尔扎克)著,林纾、陈家麟合译(1915)《薄辛郎》,林纾、陈家麟合译(1915)《鹰梯小豪杰》,林纾、陈家麟合译(1916)《织锦拒婚》,林纾、陈家麟合译(1916)《香钩情眼》,林纾、王庆通合译(1916)《奇女格露枝小传》,林纾、陈家麟合译(1916)《橄榄山》,林纾、陈家麟合译(1916)《诗人解颐语》,林纾、陈家麟合译(1916)《社会声影录》,林纾、陈家麟(1917)《痴郎幻影》,林纾、陈家麟合译(1918)《现身说法》,林纾、陈家麟合译(1918)《恨楼情丝》,林纾、陈家麟合译(1919)《铁匣头颅》,林纾、陈家麟合译(1919)《赂史》,英国亚波倭得著,林纾、陈家麟合译(1920)《颤巢记》,林纾、陈家麟合译(1920)《金梭神女再生缘》,林纾、陈家麟合译(1920)《欧战春闺梦》(续编),林纾、陈家麟合译(1920)《戎马书生》,林纾、陈家麟合译(1920)《炸鬼记》,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陈家麟合译(1921)《僵桃记》,林纾、毛文钟合译(1921)《马妒》,林纾、毛文钟合译(1921)《双雄义死录》法国预勾(雨果),林纾、毛文钟合译(1921)《情海疑波》,林纾、林凯合译(1921)《魔侠传》,即《唐吉诃德》,林纾、陈家麟合译(1922)《矐目英雄》,林纾、毛文钟合译(1922)《情翳》,林纾、毛文钟合译(1922)《情天补恨录》,林纾、毛文钟合译(1924)林纾的翻译理论一“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存其旨而易其辞,本意不亡失”译书非著书比也。著作之家,可以抒吾所见,乘虚逐微,靡所不可;若译书,则述其已成之事迹,焉能参以己见?彼书有宗教言,吾即译之,有胡能讳避而铲之?故一一如其所言。”林纾忠实翻译三原则一要求合作者“逐字逐句口译而出”,首先“形似”二要求“二人口述神会,笔逐绵绵延延,至于幽眇深沈之中,觉步步有意境可寻。文字至此,真足以赏心而怡神矣!”三“于讲舍中敦喻诸生,极力策勉其恣肆于西学,以彼新理助我行文。” 译语归化domestication与思想异化foreignization 译文赏析WhetherIshallturnouttobetheheroofmyownlife,orwhetherthatstationwillbeheldbyanybodyelse,thesepagesmustshow.Tobeginmylifewiththebeginningofmylife,IrecordthatIwasborn(asIhavebeeninformedandbelieve)onaFriday,attwelveo'clockatnight.Itwasremarkedthattheclockbegantostrike,andIbegantocry,simultaneously.大伟考伯菲而曰:余在此一部书中,是否为主人翁者,诸君但逐节下观,当自得之。余欲自述余之生事,不能不溯源而笔诸吾书。余诞时在礼拜五夜半十二句钟,闻人言,钟声丁丁时,正吾开口作呱呱之声。林纾的翻译理论二“文心”论“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即“文之枢纽”,“纲领” “纾不通西文,然每听述者叙传中事,往往于伏线、接笋、变调、过脉处,以为大类吾古文家言。”--《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译序 “是书开场,伏脉,接笋,结穴,处处均得古文家义法,可知中西文法,有不同而同者。”--《黑奴吁天录》例言“吃透”作者的“用笔”和“用心”“英文之高者曰司各得Scott.W.,法文之高者曰仲马,吾则皆译之矣。然司氏之文绵褫chǐ,仲氏之文疏阔,读后无复余味。独迭更司先生。临文如善弈之著子,闲闲一置,殆千旋万绕,一至旧著之地,则此著实先敌人,盖于未胚胎之前已伏线矣。故虽一小物小事,译者亦无敢弃掷而删节之,防后来之笔,旋绕到此,无复以应”林纾的翻译理论三“支点”论“我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时,总是努力在俄罗斯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这并不是说我在鼓励自己或别人‘照葫芦画瓢’,我是要寻找一个支点”--柳比莫夫林纾以中国文章魁率司马迁、韩愈为支点“哈葛德之为书,可二十六种。言男女事,机轴祗有两法,非两女争一男者,则两男争一女。若《情侠传》、《烟水愁城录》、《迦茵传》,则两女争一男者也。若《蛮荒志异》,若《金塔剖尸记》,若《洪罕女传》,则两男争一女者也。”林纾的翻译理论四“足音”论“林氏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文章之流派,如辩家人之足音。”“没有血肉般联系的翻译不会酷似。”予尝静处一室,可经月,户外家人足音颇能辨之了了,而余目固未之接也。今我同志数君子,偶举西士之文字示余,余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亦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之足音。其间有高厉者、清虚者、绵婉者、雄伟者、悲梗者、淫冶者,要皆归本於性情之正,彰瘅dàn之严,此万世之公理,中外不能僭jiàn越,而独未若却而司·迭更司文字之奇特。--《孝女耐儿传》TheOldCuriosityShop序林纾的历史贡献一 开创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二中国新文化运动所从而发生的“不祧之祖”三二元性文学语言观:促进中国文学语言的进化TheEnd“五四”新文学时期的翻译思想翻译文体的彻底革命一关于“直译与意译”二关于“信与顺”三关于“形似与神似”一关于“直译与意译”观点一:直译用白话,意译用文言“直译若不用白话,则译俱不得称为十分完备;意译若用文言,则汉文之美可以自由表出。”观点二:直译意译皆用白话“文言为传统习惯所缚,较难针对愿意,不适直译。白话则与两种皆无困难。”观点三:直译意译无关白话文言“只求意义明了,无关白话文言。总须看材料。”“须依译者的文言或白话程度而定。”直译法的主流时代代表人物:周作人主要译作: 《伊索寓言》 《希腊神话》 《日本小说集》 《现代日本小说集》 《浮世澡堂》周作人的翻译观点“我现在还是相信直译法,因为我觉得没有更好的方法。但是直译也有条件,便是必须达意,尽汉语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存原文的风格,表现原语的意义,换一句话说就是信与达。”--《陀螺》序E.g.Lyingonhisback直译:“仰卧着”死译:“卧着在他的背上”胡译:“坦腹高卧”或略去不译“卧北窗下自以为羲皇上人”死译和胡译(曲译)死译--陈西滢先生说:“他们非但字比句次,而且一字不可增,一字不可先,一字不可后,名曰翻译,而‘译犹不译’,这种方法,即提倡直译的周作人先生都谥之为‘死译’。”“死译”这个名词大概是周作人先生的创造了。曲译--曲译诚要不得,因为对于原文太不忠实,把精华译成了糟粕,但是一部书断断不会从头至尾的完全曲译,一页上就是发现几处曲译的地方,究竟还有没有曲译的地方;并且部分的曲译即使是错误,究竟也还给你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也许真是害人无穷的,而你读的时候竟还落个爽快。死译就不同了:死译一定是从头至尾的死译,读了等于不读,枉费精力。况且犯曲译的毛病的同时决不会犯死译毛病,而死译者却有时正不妨同时是曲译。所以我以为,曲译固是我们深恶痛绝的,然而死译之风也断不可长。--梁实秋二关于“信与顺”顺派观点:“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梁实秋“我以为译书应为读者打算;译得错不错是第二个问题,最要紧的是译得顺不顺。”--赵景深信派观点:“我是至今主张‘宁信而不顺’的”--鲁迅“翻译绝对不容许错误。可是,有时候,依照作品内容的性质,为着保存原作精神,多少的不顺,倒可以容忍。”--瞿秋白三关于“形似与神似”代表人物: 矛盾、陈西滢、曾虚白父子翻译思想: 陈西滢“形似、意似、神似” 曾虚白“神韵与达”鲁迅翻译活动的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03-1919)日本留学阶段翻译作品:《月界旅行》--凡尔纳(法国)《哀尘》--雨果《斯巴达之魂》《域外小说集》翻译思想:“呼号、战斗”“后来我看到一些外国小说,尤其是俄国,波兰和巴尔干诸小国的,才明白了世界上也有这许多和我们的劳苦大众同一命运的人,而有些作家正在为此而呼号,而战斗。”第二时期(1920-1927)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思想翻译作品:文艺理论作品:《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厨川白村 《文学与革命》--托洛茨基俄国东欧和北欧的文学作品: 《小约翰》--望·霭覃(荷兰) 《桃色的云》、《爱罗先珂童话集》--爱罗先珂(俄国) 翻译思想:“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第三时期(1927-1936)翻译作品都是“战斗的作品”《艺术论》--普列汉诺夫《毁灭》--法捷耶夫《小彼得》--至尔·妙伦(匈牙利)《死魂灵》(1935年,最后一部译作) --果戈理(俄国) “与翻译为终始,毕生以之的了。”鲁迅关于翻译的目的与宗旨一科学的文艺理论和革命的文学作品“为什么而译”——“我的回答是:为了我自己,和几个以无产文学批评家自居的人,和一部分不图‘爽快’,不怕艰难,多少要明白一些这理论的读者。”“为起义的奴隶搬运军火,是直接为革命服务的.”“窃火”与“煮肉”“于是我想,可供参考的这样的理论,是太少了,所以大家有些胡涂。对于敌人,解剖,咬嚼,现在是在所不免的,不过有一本解剖学,有一本烹饪法,依法办理,则构造味道,总还可以较为清楚,有味。人往往以神话中的Prometheus比革命者,以为窃火给人,虽遭天帝之虐待不悔,其博大坚忍正相同。但我从别国里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的,以为倘能味道较好,庶几在咬嚼者那一面也得到较多的好处,我也较不枉费了身躯……然而,我也愿意于社会上有些用处,看客所见的结果仍是火和光。”二翻译各种作品“如果读者长期不能获知外国的精神生活方面的事,就会变成精神上的“聋”,最后就会招致“哑”导致“聋”和“哑”的原因:五四时代的翻译界“急于事功,竟没有译出什么有价值的书籍来。”有的人“故意迁怒,至骂翻译者为媒婆。”“甘为泥土的作者和译者的奋斗,是已经到了万不可缓的时候了,这就是竭力运输些切实的精神的粮食,放在青年们的周围,一面将那些聋哑的制造者送回黑洞和朱门里面去。”鲁迅的翻译理论一“易解、丰姿”双标准论与“移情、益智”双功能说……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日本文的译者上田进君,是主张用前一法的。……所以他的译文,有时就化一句为数句,很近于解释。我的意见却两样的。只求易懂,不如创作,或者改作,将事改为中国事,人也化为中国人。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面当然力求其易解,一面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惯了。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我是不主张削鼻剜眼的,所以有的地方,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双标准的意义一对“信、达、雅”理论的传承和发展真谛所在“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和形式这个统一体,包括对构成原作一切要素的全面忠实。”二解决了外国作品“归化”还是“洋气”的问题“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二“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思想¡°我是至今主张¡®宁信而不顺¡¯的。自然这所谓¡®不顺¡¯,决不是说¡®跪下¡¯要译作¡®跪在膝之上¡¯,¡®天河¡¯要译作¡®牛奶路¡¯的意思,乃是说,不仅不像吃茶淘饭一样几口可以吃完,还必须费牙来嚼一嚼。¡¡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作联营合同范文
- 吕金遥借款合同分析
- 房屋交易居间服务协议书
- 2024版旅游合同书编写
- 工厂转让合同关键条款
- 浙江省建筑业农民工雇佣合同模板
- 仓库租赁合同 附加协议
- 技术股权合作格式模板
- 农业合作社贫困户精准帮扶协议
- 医生间合作协议书参考样本
- 浙江省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无答案)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浏览器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2024-2025学年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题
- 《珍爱生命远离火灾》消防安全教育课件
- 店铺门面转让合同协议书2024年
- DL∕T 618-2022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现场交接试验规程
- 外事实务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 中医治疗“伤筋”医案57例
- 云存储培训版课件
- XX大学“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暂行)
-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