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配电系统接地隐患的探究与根除课件_第1页
低压配电系统接地隐患的探究与根除课件_第2页
低压配电系统接地隐患的探究与根除课件_第3页
低压配电系统接地隐患的探究与根除课件_第4页
低压配电系统接地隐患的探究与根除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低压配电系统接地隐患的探究与根除一、低压配网的隐患(一)、低压配网现存的三个客观现实及其内在联系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得知,低压配电系统存在如下三个客观现实:

1、五个状况:(1)线路长、分布广、布局乱、欠规范、多变动;(2)带电体通过绝缘件支撑于地,与地相近相随;(3)绝缘老化,污染腐蚀,年久磨损,外力破坏;(4)低压电网大多归用户,涉电非专业人员很多;(5)大多数低压电网中性点接地,接地故障积累。

2、三种故障:(1)开路故障;(2)短路故障;(3)接地故障。

3、五大问题:(1)电能损耗大;(2)涉电事故多;(3)电能质量不稳定;(4)电网很难管理;(5)漏电保护器大量失效。三者间的内在联系如下图:

开路故障和短路故障都是显性的,应对它的技术、设备、方法都很成熟。接地故障不同,是隐性的,和人为(主要是中性点)接地搅在一起,带来了很多、很严重的问题,很值得研究。

2、人为接地及其电气特征

人为(主要是中性点)接地,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习惯性的故意可靠接地。

它使大地成为电源的一极,且阻抗小,载流大,存在五个问题:

1)为发生触漏电事故准备了条件,是人为的事故隐患;

由于中性点接地,一旦相线触漏电,立即形成电击(IaDN),造成事故。

2)为产生接地损耗预设了通道,是漏电损耗的主因之一;

由于电网中性点已经接地,一旦相线发生接地故障,立即形成回路,产生漏地电流,给地球加温,造成漏电损耗。

接地故障RD通过大地D、中性点接地线、零线与负载RL、变压器线圈构成并联,使接地故障很难查找排除,造成积累,致使电网劣化,很难管理。

3)掩盖了接地故障造成了积累,是电网劣化和难管理的根源;

由于中性点接地,零(N)与地(D)等电位,雷电压加到相、零线之间,易损坏电器设备。

4)为雷电侵入电网打开了门户,是雷击电器事故的通道;

(三)、电网接地造成的两种现象

1、“同异同接地”现象

在同一电网中,不同的线,同时接了地,简称“同异同接地”现象。且可以长时间存在,使电网不断劣化。

3、电网接地的后果

“同异同接地”和“多电源接地”两个现象带来五个后果:1)造成电能浪费;2)带来安全问题;3)降低电能质量;4)增加电网管理难度;5)造成漏电保护器大量失效。

这五个后果,恰是前述五个问题。“同异同接地”和“多电源接地”,是低压配网现存主要问题的基本原理和主要隐患。

显然IDN是低压配网三相对地漏电的不平衡电流。

IDN的存在,说明该配电系统长期存在接地故障,其电流最小是20安培(只有一相有接地故障时),如果a、b、c三相都有接地故障,漏地电流应该是IDN再加上IaDb、IbDc、IcDa,实际漏可能比20安培大得多。按20安培计,年接地损耗电量为:

20(A)x0.22(kV)x24(小时)x365(天)=38544(kwh)。假设配电变压器容量为100kVA,按24小时满负荷运行计,损耗所占比例为:

{20(A)x0.22(kV)/100kVA}x100%=4.4%实际损耗比例还要大。“20安培”现象所造成的电量损失是相当可观的。在同一场雪后,同时看到:

没有安装配电变压器的电杆根部的雪没有很快熔化。安装有配电变压器,且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的电杆根部的雪很快熔化。

雪,进一步证明“同异同接地”现象客观存在,蕴含着一个巨大的节电空间。具有有三个特点:①.总是悄然发生,无人知晓;②.大多长期存在下去;③.人们默认,无奈。可见,重点研究、彻底弄清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予以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证据之二:带来严重的安全问题通过对大量触漏电事故案例产生原因的分析,了解到,造成某单启触漏电事故的原因很多,而且各有不同。让人吃惊的是:几乎所有的触漏电事故都有一个共同的直接原因,就是在发生事故之前电网就已经存在(主要是中性点)接地。如果将电网与地隔离开来,即拆除人为(主要是中性点)接地,有效监控并及时排除接地故障,使电网与地绝缘,“悬空”运行,就掐断了发生触漏电事故的因果链,也就意味着可减少触漏电事故95%以上。资料显示,使用“悬空”电网,可以少电死很多人:◆1980年,某县供电局采用了配变中性点不接地,共1604台,全县农民触电死亡人数大量减少。◆1972——1980年,每年平均死亡13人,1981年只死2人。◆1983年,某省推广农村配变中性点不接地,共达6785台,当年触电脱险达359人次。◆其中某县效果显著,1982年触电死亡8人,1983年全县配变中性点改不接地328台,触电14人次均未发生死亡。

证据之三:增加配网管理难度配网中性点接地,相当于全电网(通过变压器线圈、负载)都接地,即中性点接地把接地故障RD与配电变压器低压线圈、电网负载RL相并联,使其很难判断和查找。

人为接地掩盖了故障接地,使接地故障更隐蔽,形成接地故障积累,因此,中性点接地,是加速电网劣化,造成电网难管理的根本原因。

按照此图,对15个行政村的28台配电变压器的中性点接地线电流IDN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

证据之四:中性点接地使漏电保护器出现漏洞

三幅图说明:由于系统中性点接地,使漏电保护器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稳定性受到重大影响,还导致大量漏电保护器被人为解除失效、损坏失效和剩余电流分流失效,使其陷入自相矛盾不能自拔的怪圈。因此,中性点接地,是漏电保护器的“症结”。二、低压配网隐患的根治

表面上看,低压配网的隐患是“涉电事故多、电量损耗大、电网难管理、电源质量不稳”等问题,实际仅是表面现象,技术层面,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配网接地。应充分认识到,配网的薄弱环节在低压,问题的要害是接地,焦点是中性点接地。应该把监控和及时排除接地,作为配网管理工作的新常态。应该把保持配网与地绝缘,“悬空”运行,作为配网管理工作的新目标。这才是根治上述老大难问题的良方。

3、大幅度减少触电伤亡、漏电火灾和雷击电器事故;4、大幅度减少电能的接地损耗;

触漏电时,只存在很小的电容电流,无大碍。雷电压只加在电网线与地之间,无大碍。

5、电网悬空运行,少受接地故障影响,稳定可靠;6、电网各自独立自洁,减少相互干扰,电能质量好;

7、电网对地电压低,对防污闪、延长电网寿命有好处;

8、限制利用大地窃电、放电,对维护用电秩序有好处。

“悬空”的配网,与大地只有绝缘支撑关系,没有低阻抗连接。使各电系统之间相互独立,把它们对外施加影响的能力降到最低,同时也把它们抵御外来影响的能力提到最高,用以减少电系统之间的相互干扰。电网与地之间没有低阻抗电势关系,可减少对地闪络,可阻止单线窃电、水中电鱼和破坏性放电。(二)、电网管理理念的飞跃

1、“悬空”、接地监控下的配网有三种运行状态:

电网运行状态电网接地状况接地损耗安全问题控器状态a.正常状态电网对地绝缘无无 休眠b.隐患状态电网一点接地无 有 工作c.事故状态异线同时接地有 有 工作

一是正常运行状态,配网对地绝缘,无问题;

二是隐患运行状态,出现了第一个接地点,具备了可能进入事故运行状态的条件,应及时排除,使配网回到正常运行状态;

三是事故运行状态,如果在另一线又发生了新的配网接地,形成了“同异同接地”现象,便进入事故运行状态,是有害的,应及时处理。

3、变事故管理为预防管理

只要拆除人为接地,对配网进行有效监控,及时、有计划的排除接地故障,举手之劳,就可以变事故管理为预防管理。使管理工作目标明确、简便易行。所谓目标是:保持配网与地绝缘,“悬空”运行。所谓简便易行就是:只要抓好消灭接地,根本问题就解决了。于是产生了低压配网技术管理的新观念:靠接地监控,保网地绝缘,靠网地绝缘,保安全节电。4、两种管理的比较

比较内容事故管理预防管理工作目标:降低事故损失。保持电网悬空。工作重点:尽快处理事故。监控排除接地。工作方式:跟着事故走。盯着接地干。工作结果:处理大量事故。可以避免事故。结论:由于中性点接地,使漏电保护器频动、损坏、对N线接地故障不起作用,久而久之,失去其接地保护功能。但中性点接地还在,是人为的事故隐患。中性点接地掩盖故障接地,使接地故障积累,产生“同异同接地”和“多电源共地”现象,于是“涉电事故多、电能漏地损耗大、电源质量不稳定,配网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就产生了。这就是问题的根本。

拆除人为接地,做好接地监控,消灭接地故障,保持与地绝缘,“悬空”运行,问题就解决了。(三)、我国著名电气技术专家王厚余的见解在其所著《建筑物电器装置500问》一书中说:“IT系统的电源端不做系统接地,在发生第一次接地故障时由于不具备故障电流返回电源的通路,….不致引发电击事故。….所以发生第一次接地故障时不需切断电源而使供电中断”。“发达国家电器安全要求高,….重要的控制回路等都采用IT系统。我国对IT系统不甚了解,还不习惯采用IT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