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生:尹志轩学号:20066578石船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2006级环境工程1班PAGEPAGE281前言 11.1设计目的 11.2设计题目 11.3设计要求 12主要设计原始资料 22.1垃圾组成成分及基本性质 22.2地形图 22.3地形地貌 22.4地质构造 22.5水文地质条件 32.6地基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 32.7交通、给排水、供电条件 32.8气候条件 32.9封场覆盖粉壤土 42.10设计依据 43垃圾处理工艺方案的比较 53.1国内外垃圾处理技术概况 53.2焚烧处理工艺 53.3堆肥处理工艺 63.4卫生填埋工艺 73.5综合处理技术 83.6方案比较 84场址选择和所选场址自然条件的评价 94.1场址选择 94.2所选场址自然条件评价 95填埋工艺设计 115.1工程设计计算 115.2填埋操作操作与封场 205.3辅助工程设计 215.4垃圾填埋场监测 226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57个人体会 268参考书籍、手册、标准、规范 27
1前言1.1设计目的训练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垃圾处理方案的比较,垃圾填埋场的步骤,对所选场址的评析以及填埋工程的设计。通过设计,学生应掌握垃圾填埋场设计的一般原则,步骤和方法,了解如何查阅相关资料,手册以及规范,掌握垃圾填埋场主体工程的设计以及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和设计图的绘制等的基本方法。1.2设计题目石船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根据《御临河流域污染整治规划》,需在石船镇建立一个服务人口为10万人的垃圾卫生填埋场,以消纳渝北区统景、石船、龙兴等7个乡镇的城镇生活垃圾,垃圾填埋场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6年。1.3设计要求(1)绘制设计图纸3张,包括: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后)总平面布置图一张(1号);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收集填埋气输导平面布置图一张(1号);垃圾卫生填埋库区纵剖面图一张(2号)。(2)设计说明书一份,内容包括:前言,主要设计原始资料,垃圾处理工艺方案的比较,场址选择和所选场址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等)的评析,填埋工艺设计(包括工程设计计算,填埋操作方法以及辅助工程的设计),设计中存在问题及个人体会。(3)完成时间;一周
2主要设计原始资料2.1垃圾组成成分及基本性质垃圾组成成分及基本性质见表1、表2。表1某市垃圾组成成分成分变化范围平均值A:有机物(%)45.0——50.047.5动植物(%)纤维类(%)40.0——45.53.0——5.0B:无机物(%)40.0——46.043.0灰砾(%)砖石(%)35.0——37.05.0——9.0C:可回收物(%)7.0——12.09.5纸、塑料(%)玻璃(%)金属(%)5.8——9.51.0——2.00.2——0.5表2某市垃圾的基本性质物质性质变化范围平均值含水率(%)40.0——45.042.5—容重(kg/m3)520.0——580.0.550.0热值(kJ/kg)3600———400038002.2地形图拟选垃圾卫生填埋场地形图(1:1000)一张。所选场址位于石船镇东南方,距石船镇约1公里,距北侧渝长公里约1公里,场址附近无较大河流,场址以南约0.8公里处是御临河。2.3地形地貌工程区属河谷浅丘山区。最高高程约272m,最低处约170m,相对高差约100m。场区为宽缓“U”型,坝址处右岸较较陡,平均坡角23°,左岸较缓,坡角18°。2.4地质构造拟建场地位于石船向斜,地层属侏罗系地层,岩层属沉积岩类。工程的主要物理地质现象为岩石的风化及裂缝破裂。谷底第四系冲洪积土,面积约占填埋区面积的45%,渗透系数K=1.5×10-6cm/s,基岩裸露部分约占填埋面积的55%,其中泥岩渗透系数K=3.0×10-7cm/s,砂岩渗透系数K=8.0×10-42.5水文地质条件场址地下水主要分布基岩(红层)裂隙水,含水层为下沙溪庙组。地下水储量较差,赋存于不稳定的砂岩发育较差的裂隙中,旱藏深度一般较浅。场区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和强风化岩中的孔隙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孔隙潜水,水位一般低于地面0.2~0.3m;基岩裂隙水,埋藏了不同深度的节理裂隙中,强风化层平均为2.0m,弱风化层平均为8.0米;地下水稳定水位平均位于地层下2.6地基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填埋区呈宽缓“U”型槽沟,两岸及谷底无大的堆积体存在,岸坡自然稳定,无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填埋区场地稳定,两岸山体雄厚,岩体较完整。填埋垃圾后不会诱发滑坡等灾害地质现象。工程区具有较好的构造稳定性。建筑物抗震设计按Ⅵ度考虑,场地适宜建设。2.7交通、给排水、供电条件拟建场地北侧约1000m处有渝长公路通过,交通条件较为便利。场区给水、供电可以引自石船镇引入,场区雨水可通过附近的冲沟,就近排入御临河,场区污水可通过新建800m管道输送至拟建污水处理厂处理。2.8气候条件场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冬冷夏热,雨量充沛,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风力小等特点,常年平均气温17—18℃,年平均降水量986—1282mm,30年一遇最大小时降雨量为10.5mm/h,连续降暴雨日数年最高达5—8日,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多年统计降雨资料见表3。平均湿度在80%左右,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表3某市多年平均降雨量月份123456789101l12降雨量(mm/d)2.33.03.34.06.05.01.73.02.72.9封场覆盖粉壤土为了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要求填埋封场后表面覆盖粉壤土,坡度为2%,表面种植野草,不同地形及地表状况的径流系数见表4。表4不同地形及地表状况的径流系数经验值地表状况径流系数ψ粉壤土种植牧草,平坦——2%坡度0.32——0.52粉壤土种植裸草,平坦——2%坡度0.62——0.82表层土较厚的丘陵山地0.50——0.70表层土较薄的丘陵山地0.60——0.80陡峭山地0.75——0.902.10设计依据主要标准规范:1.《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2.《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操作技术规范》;3.《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4.《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l6889—2008);5.《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无害化等级评价标准》。其他依据:1.《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固体废物卷》化学工业出版社,聂永丰编;2.《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设计指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李颖主编;3.《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现场运行指南》化学工业出版社,赵由才编。
3垃圾处理工艺方案的比较3.1国内外垃圾处理技术概况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高温堆肥和焚烧等,这三种主要垃圾处理方式的比例,因地理环境、垃圾成份、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同而有所区别。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技术对策是:以卫生填埋和高温堆肥技术为主,提倡有条件的城市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焚烧技术。建设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显示,截止至2005年底,我国垃圾填埋、堆肥和焚烧的无害化处理能力所占比例分别为82.4%、4.7%和12.9%。近10年来我国城市垃圾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明显的,特别是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开始逐步得到应用。例如,在近几年建设的许多填埋场中,为提高填埋场的防渗水平,采用高密度聚乙烯膜作为防渗材料;为提高填埋作业效率,一些大型的填埋场采用了填埋压实机;一些城市如杭州、广州、深圳等的填埋场开始对填埋气体进行回收利用。垃圾焚烧处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深圳市于1985年从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成套引进两台日处理能力为150吨/日的垃圾焚烧炉,成为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垃圾焚烧厂。国内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如上海、广州、北京等都建设了较高标准的垃圾焚烧厂,这些焚烧厂多为通过利用国外资金、引进关键技术或设备、按照较高污染控制标准来建设的现代化大型垃圾焚烧厂。堆肥处理是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使用最早也是在早期阶段使用最多的方式。堆肥处理主要采用低成本堆肥系统,大部分垃圾堆肥处理场采用敞开式静态堆肥。“七五”和“八五”期间,我国相继开展了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动态高温堆肥研究和开发,并取得了积极成果。当前,垃圾处理的投入与垃圾处理的需求相比仍明显不足,垃圾处理的水平还很低,从总体上讲,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还处于由粗放到处理的发展阶段。3.2焚烧处理工艺焚烧,又称为燃烧,是指具有强烈放效应,有基态和电子激发态的自由基出现的并伴有光辐射的化学反应现象。从焚烧过程的表象来看,焚烧是一种伴有火焰发生的快速放热反应。从焚烧处理的最终结果来看,它是物质间的一种能量转换过程,它将燃料的内能转化为热能。(1)优点①减量化:固体废物经过焚烧,可以减重80%以上,减容90%以上,与其他处理技术相比较,减量化是它最为卓越的效果。②无害化:与卫生填埋和堆肥所存在的潜在环境危害相比,其无害化特性具有明显的优势。固体废物经过焚烧,可以破坏其组成结构,杀灭病原菌,达到消毒除害的目的。③资源化:固体废物含有潜在的能量,通过焚烧可以回收热能,并以电能输出。(2)缺点①投资,运行费用高。②操作和运行复杂。③容易造成二次污染。(3)热值与可然性的关系对生活垃圾来说,当QL<3344kJ/kg时,不满足焚烧条件;当3344kJ/kg<QL<4180kJ/kg时,理论上不借辅助燃料可以燃烧,但废热的利用价值不大;当4180kJ/kg<QL<5000kJ/kg,供热和发电均可进行;当QL>6000kJ/kg时,可以稳定焚烧,供热发电皆稳定。根据已经获得的该镇垃圾的热值数据:物质性质变化范围平均值热值(kJ/kg)3600———40003800当QL=3800kJ/kg,介于3344kJ/kg<QL<4180kJ/kg,理论上不借辅助燃料可以燃烧,但废热的利用价值不大。(4)分析与结论垃圾焚烧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工艺流程短,可以用垃圾焚烧发电,在填埋、堆肥、焚烧技术中,是投资较省的一种。且由于国家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优惠电价补偿(前15年可享受0.25元/千瓦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补偿),但必须具有一定规模,通常在600吨/天—1000吨/天以上,才会有较好的商业价值。该工艺的缺点是由于垃圾焚烧炉技术不过关,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生活垃圾仍是混合收集,特别是小城市、县城和乡镇的生活垃圾中煤灰及灰土含量较高,垃圾热值低。由此可见,在垃圾分类收集不普及的情况下对焚烧技术的应用有较大制约。且由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复杂,含水量高,炉内温度达不到800度以上,且可能产生二噁英等致癌物质。综合以上焚烧处理工艺处理的优点和缺点,本设计不宜采用焚烧处理工艺来处理该镇的垃圾。3.3堆肥处理工艺垃圾的堆肥处理指的是指在自然通风的条件下,利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微生物使可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的生物化学过程。该法使垃圾最后形成一种类似腐殖质土壤的物质,用作肥料或改良土壤。堆肥工艺是一种古老的有机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技术。早在化肥广泛使用于农业之前,堆肥一直是农业肥料的来源。(1)优点①对城市固体废物进行消纳,实现稳定化,无害化,可以避免或减轻垃圾的大面积堆积。②可以将固体废物中的适用组分尽快的纳入到自然循环系统中,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与人类社会物质循环的统一。③可以将大量的有机固体通过某种工艺转化为有用的物质和能源。④堆肥化可以减重,减容约50%。(2)堆肥工艺对原材料性质的要求堆肥工艺对原材料的性质要求较高,堆肥化原料特性的评价指标如下:①密度,适于堆肥的垃圾密度应为350~650kg/②组成成分(湿重)%,其中有机物的含量不得少于20%。③含水率,适于堆肥的垃圾其含水量为40%~60%。④C/N,垃圾的C/N为(20:1)~(30:1)。该镇的生活垃圾的相关性质如下:物质性质变化范围平均值含水率(%)40.0——45.042.5容重(kg/m3)520.0——580.0.550.0成分变化范围平均值有机物(%)45.0——50.047.5从上表可以看出,该镇的生活垃圾满足堆肥的相关条件,可以采用堆肥化工艺处理。(3)分析与结论垃圾堆肥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在垃圾处理的过程中,能产生有机肥料。它除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其缺点是工艺流程长,投资大,对处理设备要求运行稳定、可靠。同时,该工艺不能一次性达到最终处理,要辅以焚烧和填埋。同时,堆肥产生的肥料在中国现今销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本设计不宜采用垃圾堆肥工艺来处理该镇的垃圾。3.4卫生填埋工艺卫生填埋是用工程手段,采取有效技术措施,防止渗滤液及有害气体对水体和大气的污染,并将垃圾压缩减容至最小,填埋占地面积也最小。在每天操作结束或每隔一定时间用土覆盖,使整个过程对公众卫生安全及环境污染均无危害的一种土地处理垃圾方法。工艺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处理量大,能适应各种类型的城市生活垃圾,并能适应冲击负荷。此处综合比较各种处理工艺,根据石船镇生活垃圾的特点与具体情况,地质条件与地理位置,考虑处理过程的经济性和技术性,我们能够看出该镇选用卫生填埋工艺经济合理,技术可行。3.5综合处理技术所谓综合处理,就是将多种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技术以适当的方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处理系统,每种处理技术或设施仅处理事宜的生活垃圾组分,从而改善生活垃圾处理效果,降低生活垃圾处理费用,在生活垃圾无害化的基础上,实现生活垃圾的资源化。生活垃圾成分复杂,是一种含有大量厨余物及无机废料的混合物,因其物杂量多,单一的填埋、堆肥或焚烧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综合处理对垃圾的分类要求较高。然而,实行垃圾从源头分类至今没能全面展开起来,原因是源头配合不力,群众还没有看到分类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其次是分类后收集转运问题和合回收技术落后,此处不适合采用综合处理。3.6方案比较对垃圾处理方法的应用不仅与垃圾成分有关,而且还取决于技术经济水平等因素。从垃圾成分来看,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焚烧法;无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填埋法;可降解的有机物多宜采用堆肥法;但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处理方法也有差异。如美国国土面积大主要采用填埋法处理垃圾,因填埋法较焚烧法便宜;而日本、瑞士、荷兰、瑞典、丹麦等土地资源少技术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则大多采用焚烧法处理垃圾。在我国考虑到土地资源有限,城市人口不断膨胀的现实。采用焚烧法来处理城市垃圾的比例将逐年增大。但焚烧后仍有30%左右无机渣未能进行有效处理,其对环境将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此处综合比较各种处理工艺,结合石船镇生活垃圾的特点与具体情况,地质条件与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处理过程的经济性和技术性,本设计对石船镇采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
4场址选择和所选场址自然条件的评价4.1场址选择1)填埋场选址,应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条件对周围环境、工程建设投资、运行成本和运输费用的影响,经过多方案比选后确定。2)场址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要求;②环境保护的要求;③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以增大填埋容量,使用年限应达到相关要求;④交通方便,运距合理;⑤征地费用较低,施工较方便;⑥人口密度较低、土地利用价值较低;⑦位于夏季主导风下风向,距人畜居栖点500m以外;⑧远离水源,尽量设在地下水流向的下游地区。3)选址应按下列步骤进行:①场址初选。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区域地形、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确定多个候选场址;②场址推荐。对候选场址进行踏勘,并通过对场地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植被、水文、气象、交通运输、覆盖土源和人口分布等对比分析,征求当地政府意见,确定2个以上(含2个)的预选场址;③场址确定。对预选场址进行技术、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比较,提出首选方案,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选址报告),通过审查确定场址。综合考虑石船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地质构造特点,气象条件,水文条件,地基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交通、给排水、供电条件的便利性和稳定性,考虑生活垃圾的总产量与所需库容的关系,考虑该工程未来能够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选择了本工程所在的场址。具体布置参见总平面图。4.2所选场址自然条件评价根据所提供的相关资料特对该工程选址的自然条件做出评价。1)周边环境场址周围居民较少,对于场址周边500m范围内的居民予以搬迁处置。场址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不大,周边自然条件的环境容量大,植被茂盛,具有较好的自净能力。2)用地条件本场地建设为山谷型填埋场,西南部为平坦狭长地段,地下水储量较差。该选址除雨季的大气降水可用设立截洪沟排出外,填埋场可以基本上不受山洪的影响。3)交通、给排水、供电条件拟建场地北侧约1000m处有渝长公路通过,交通条件较为便利。场区给水、供电可以引自石船镇引入,场区雨水可通过附近的冲沟,就近排入御临河,场区污水可通过新建800m管道输送至拟建污水处理厂处理。4)土料来源垃圾填埋作业需要大量覆盖土,周边粘土土料来源广泛。
5填埋工艺设计5.1工程设计计算5.1.1(1)确定库容V式中:V——填埋库容(m3);W—垃圾产率(kg/人·d),为1.1~1.2;P——人口(人);D——压实垃圾密度(kg/m3),一般可取800(kg/m3);C——每年需要的覆盖土体积(m3);T——填埋场使用年限(年),设计为16年。该镇人口为10万,垃圾填埋场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6年。覆土体积与垃圾量的比值为1:5。设该镇的垃圾产生率以每年0.005kg/人·d增长,第一年的垃圾产生率为1.0kg/人·d,到16年末垃圾产生率为1.075kg/人取沉降系数K为1.1,可以得出填埋场的库容为826227.3(2)确定面积A式中;A——填埋场面积(m2);H——平均填埋高度(m)。根据填埋区地形布置图可得:H=15m填埋场平均填埋高度为:5.1.2填埋场范围确定(1)垃圾坝址选择及垃圾坝高确定表5库容确定计算表年份垃圾产率垃圾年产量覆土后体积年总体积㎏/人.dm3m3m3第1年145625912554750第2年1.00545853.139170.62555023.75第3年1.0146081.259216.2555297.5第4年1.01546309.389261.87555571.25第5年1.0246537.59307.555845第6年1.02546765.639353.12556118.75第7年1.0346993.759398.7556392.5第8年1.03547221.889444.37556666.25第9年1.0447450949056940第10年1.04547678.139535.62557213.75第11年1.0547906.259581.2557487.5第12年1.05548134.389626.87557761.25第13年1.0648362.59672.558035第14年1.06548590.639718.12558308.75第15年1.0748818.759763.7558582.5第16年1.07549046.889809.37558856.25总计757375151475908850根据本设计所提供的地形图,选垃圾坝地址为坝顶标高200.00m,坝底水平处的标高为187.00m处,坝高200.00-187.00=13(2)垃圾场填埋方式见图1示意。(3)垃圾填埋场分层布置垃圾填埋场分层布置如图2所示。各层体积按下面公式计算:计算数据见表6。(4)垃圾体分为7层,第一层高即为坝高,为13米,第二至第七层高为5米,顶盖高为5米,第2到第6层设计坡度为1:3,顶盖坡度为5%-10%3m5m3m5m山体山体15m15m2m垃圾坝2m垃圾坝2m2m图1垃圾场填埋方式示意图图2垃圾填埋场分层布置图结论:,考虑人口增长和人均垃圾产量的变化,作为预备库容,达到设计要求。5.1.3场区防洪与排水设计计算(1)截洪沟位置根据地形图,划定填埋场所在流域分水岭,对环形截洪沟,库内分区截洪进行定线,参见图3。(2)截洪沟流量计算表6垃圾填埋场分层体积计算表层数编号s上(m2)s下(m2)H(m)每层体积v(m3)111462.76340.00001349671.9747217431.330111462.7634571715.9215325717.110017056.36755106195.3718432929.865125296.94455145148.3026539994.654332547.12375181035.0162644286.628039541487070.000044286.6280573811.0467总体积837035.1205图3截洪沟布置图按表7中数据中K按重现期为25年取16。由地形图可以估算出封场后填埋场所在地的汇水面积,可得F=121934.3584m20.12km2。带入公式得:Q=16×0.12(2)截洪沟尺寸的确定表7流量模数Kp值频率(%)华北东北东南沿海西南华中黄土高原Kp值508.18.011.09.018.05.52013.011.515.012.014.06.01016.513.518.014.017.07.56.718.014.619.514.518.07.7419.515.822.016.019.68.5223.419.026.426.423.510.2截洪沟采用矩形构造,采用细致浆砌碎石渠,粗糙度n=0.012截洪沟所在处平均地形坡度约为7%,此处取i=5%取边坡系数m=0,沟宽取1m,有效水深取h=0.①水力半径的计算公式为:式中:R—水力半径(m);m—边坡系数;b—倒梯形断面下底宽(m);h—有效水深(m)。带入数值得:②平均流速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v—平均流速(m/s);i—管路坡度;则③计算流量>1.92计算流量与封场流后实际流量比较,比封场后的实际流量大,符合设计要求。该矩形渠道的尺寸为:取超高h1=0.4m(一般取0.3~0.6m),宽=2m,高为H=0.3+0.4=0.7m。5.1.4(1)设置纵横倒渗盲沟和竖向石笼,有组织的排除渗滤液和垃圾产生的气体,具体布置方式参看渗滤液收集填埋气疏导平面布置图。竖向石笼采用40m纵横网格确定。(2)填埋气的计算产气量Q=0.013~0.047m3/kg(挥发性有机固体),本设计取为0.03m3/kg(挥发性有机固体)W—垃圾产率(kg/人.d);P——人口(人);T—填埋场使用年限(年)。表8产气量计算表年份垃圾产率kg/人.d垃圾年产量kg挥发产量有机物kg产气量m3第1年13650000017337500520125第2年1.0053668250017424187.5522725.63第3年1.013686500017510875525326.25第4年1.0153704750017597562.5527926.88第5年1.023723000017684250530527.5第6年1.0253741250017770937.5533128.13第7年1.033759500017857625535728.75第8年1.0353777750017944312.5538329.38第9年1.043796000018031000540930第10年1.0453814250018117687.5543530.63第11年1.053832500018204375546131.25第12年1.0553850750018291062.5548731.88第13年1.063869000018377750551332.5第14年1.0653887250018464437.5553933.13第15年1.073905500018551125556533.75第16年1.0753923750018637812.5559134.38总计6059000002878025008634075由表8可得,总挥发性有机固体为2.88×108kg,总产气量为8.6×产生的气体用导气石笼收集,石笼半径为1.5m,布置方式参见导气系统布置平面图,收集到的气体采用直接燃烧的方法处理,以降低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5.1.5本次课程设计不进行详细计算。5.1.(1)渗滤液产量计算如图3所示,在205m,215m等高线处设置场内设置临时截洪沟,在225m等高线处设置永久性渗滤液产量计算公式如下:带入数值,计算如表9:(下渗系数,封场区(采用人工防渗)取0.1;操作区取0.8。)表9渗滤液产量计算表阶段封场区面积(m2)填埋区面积(m2)平均渗滤液产生量(m3/d)最大渗滤液产生量(m3/d)1019317.316951.0092.7221583.925938690.7842102.67186.6736542.078152484.8285140.72255.85459026.9066019.4835.42经过比较计算可得:取A1=52484.8285m2,C1=0.8,A2=6542.078m2,C2=0.Q平均=(0.8×52484.8285+0.1×6542.0781)×3.3/1000=140.72(m3/d)Q最大=(0.8×52484.8285+0.1×6542.0781)×6/1000=255.85(m3/d)收集的渗滤液进入调节池,然后进入预处理后送入附近的污水厂进行处理,预处理池的日处理能力为185(2)渗滤液管道计算取A1=52484.8285m2,C1=0.8;A2=6542.0781m2,C2=Q最大=(0.8×52484.8285+0.1×6542.0781)×10.5/1000=447.7(m3/h)=124.373管道采用多孔HDPE管,查水力计算表,取管径d=400mm。主盲沟管道布置的位置地面坡度较为平缓。(3)调节池容积计算 根据得到的多年降雨资料,计算所需要的最大浸出液调节池容积,见表10。表10调节池容积计算表月份降雨量天数封场区面积m2填埋区面积m2渗滤液产量m3渗滤液处理量m3富裕水量m3调节池mm/d容积m312.3316542.078152484.82853040.3805735-2694.6203042.73623283581.9345180-1598.06633.3314362.2845735-1372.71644305117.0485550-432.95256317931.42557352196.42565306396.3115550846.31174.3315684.1885735-50.81282.3313040.3805735-2694.62092302558.5245550-2991.476101.7312247.2375735-3487.763113303837.7865550-1712.214122.7313569.1415735-2165.859由表10可得所需要的最大浸出液调节池容积V=3042.736m(4)调节池及截污坝位置截污坝采用矩形,细致浆砌碎石坝,由于坝底标高较低,不能直接利用地形,需要开挖。调节池及截污坝的位置及形状见总平面布置图。由于渗滤液采用非淹没式入流方式,所以调节池水面标高因小于垃圾坝的坝底标高(187.0m),取调节池的水面标高为186.5m,有效水深h=4.5m调节池的容积由平面布置图可知=547.6223m2,=791.7077m2,H=计算得V=3329.635m3由于地形原因,需在截污坝处向下挖深,截污坝顶标高187m,则坝底标高182m,坝高5m,坝宽3m。采用浆砌石坝,坡度1:0.85。5.1.(1)防渗方式的选择防渗方式包括自然防渗和人工防渗两种,自然防渗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根据本次设计选址来看,应选用人工防渗的方式。人工防渗又包括:单层衬垫防渗系统:单层衬垫系统只有一个防渗层,其上是渗滤液收集系统和保护层,其下是地下水收集系统和一个保护层。该类衬垫系统构筑简单、防渗性能较差,一般用在防渗要求较低、抗损性低的场合。复合衬垫系统:复合衬垫系统是由两种防渗材料紧密铺贴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防渗层。它的两个防渗层可以是由相同或不同的防渗材料构成。一般情况下,第一层常使用由人工合成有机材料制成的柔性膜,如HDPE土工膜;第二层用天然黏土构筑的黏土层。复合衬垫实际上有两层防渗保护,因而防渗效果好。复合防渗层的上方为渗滤液收集系统,下方为地下水收集系统。复合衬垫的关键是使柔性膜紧密接触黏土矿物层,以保证柔性膜的缺陷都不会引起沿两者结合面的移动。双层衬垫系统:双层衬垫系统包含两层防渗层,但在两层之间设有排水层。因此,它的两层防渗层是分开的。排水层用于控制和收集防渗层之间的液体或气体。同样地,衬垫上方为渗滤液收集系统,下方为地下水收集系统。双层衬垫系统有其独特的优点。透过上部防渗层的渗滤液或者气体受到下部防渗层的阻挡而在中间的排水层中得到控制和收集。在这一点上它优于单层衬垫系统,但从施工和衬垫的坚固性等方面上看,它一般不如复合衬垫系统。双层复合衬垫系统:双层复合衬垫系统相对于双层衬垫系统而言,不同之处在于上部防渗层采用的复合防渗结构。防渗衬垫上方为渗滤液收集系统,下方为地下水收集系统。防渗系统综合了单层复合衬垫系统和双层衬垫系统的优点,具有抗损坏能力强、坚固生好、防渗效果好等优点,但是造价较高。由于本次设计的垃圾填埋场为多为生活垃圾,综合多方面的因素,选择复合衬垫系统进行防渗。(2)防渗衬里材料及防渗做法按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要求,底部及边坡采用复合衬里结构HDPE膜厚度为2mm。防渗结构如图4、图5所示。本工程采用的防渗结构的具体布置方式请参见设计图纸剖面图中有关部分的相关内容。5.1.8图4库区底部复合衬里防渗结构图5库区边坡复合衬里防渗结构浸出液的控制是填埋场设计,运行和封场的关键性环节。浸出液的处理并达到相关标准排放就显得很重要。因场区外800m处为污水处理厂,故本工程的污水经过预处理达标后排入污水处理厂进行最终处理。根据《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排入设置城市二级处理的厂的生活垃圾渗滤液,其排放限值执行表11所示标准。5.2填埋操作操作与封场5.2.1确定填埋方法表11生活垃圾渗滤液排放限值序号控制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1色度(稀释倍数)40常规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2化学需氧量(CODCr)(g/L)10常规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3生化需氧量(BOD5)(g/L)30常规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4悬浮物(g/L)30常规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5总氮(g/L)40常规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6氨氮(g/L)25常规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7总磷(g/L)3常规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8粪大肠菌群数(个/L)100常规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9总汞(g/L)0.01常规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10总镉(g/L).1常规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11总铬(g/L)0.1常规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12六价铬(g/L)0.5常规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13总砷(g/L)0.1常规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14总铅(g/L)0.1常规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填埋应该实行单元分层压实的操作方法,本工程每个单元为2层,每层为2.5m(包括垃圾和覆土),每层总高为5m,实际填埋过程中宜采用每日覆土一次。车辆通过填埋区道路和卸料台对垃圾进行分层分区填埋。5.2.2填埋场主要的机械设备本填埋场的主要作业机械是推土机、垃圾压实机、挖土机、装载机、车辆、地衡等。5.2.3填埋作业区划分分为封场区和填埋区,实行边封场边填埋的方式。以场内截洪沟不同的布置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封场区和填埋区。按区填埋,直至填完封场。5.2.4卫生填埋应采用单元作业法,作业工序为卸车、推铺、压实、覆盖,并应编制科学合理的填埋作业计划。5.2.在某一填埋区或填埋单元填埋高度达到设计最终标高时,应按设计要求对该填埋区或填埋单元及时进行终场覆盖,覆盖后还应及时绿化。做及时终场覆盖和绿化的目的就是尽量减小雨水的下渗,尽快恢复填埋场的植被。终场覆盖层的结构由保护层、隔水层、排水层及耕植土层等组成。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要求,封场覆盖采用人工材料覆盖结构,如图6。排气层采用粗粒或多孔材料,厚度大于30cm;膜下保护层的粘土厚度宜为20~30cm,HDPE土工膜,厚度为1.5mm;膜上保护层、排水层宜采用粗粒或多孔材料,厚度宜为20~30cm;植被层采用营养土,厚度根据种植植物的根系深浅确定。图6人工材料覆盖结构示意图5.3辅助工程设计5.3.1道路工程道路工程的具体布置参见总平面图,道路采用双行道形式,道路宽度按相关标准取7.0m。最大坡度为11%,最小转弯半径为6m。5.3.2包括办公楼、职工宿舍、食堂、实验中心、地衡、水质化验室、地衡、加油站等。具体布置方式参见总平面图。5.3.3具体布置方式,参见总平面图。5.3.4为了保证填埋场的正常运行,需要为填埋场供应稳定的动力,水,电,通讯等,以保障填埋场安全稳定运行。5.4垃圾填埋场监测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GB/T18772—2002)和《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规定5.4.11)通过对垃圾填埋场中主要污染物质的定期或连续的监测,判断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对判断垃圾填埋场的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价提供依据。2)为研究垃圾填埋场及其周边的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为研究环境中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情况提供基础资料。3)为政府或环保部门执行环境法规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5.4.21)大气监测:总悬浮物,甲烷气,H2S,NH3,NO2,CO,SO2;2)填埋气体监测:CO2,O2,CH4,H2S,NH3,CO,SO2;3)地下水监测:pH,肉眼可见物,浊度,嗅、味,色度,总悬浮物,COD,硫酸盐,硫化物,总硬度,挥发酚,总磷,总氮,铵,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大肠菌群,细菌总数,铅,铬,镉,汞,砷;4)填埋场外排水监测:pH,总悬浮物,色度,BOD5,COD,挥发酚,总氮,铵,硝酸盐氮,大肠菌群,硫化物;5)渗沥液监测:pH,色度,总悬浮物,总磷,总氮,铵,挥发酚,硫酸盐,BOD5,COD,总硬度,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铬,砷,汞,铅,镉;6)填埋物的物理性质监测:垃圾成分,垃圾容重;7)噪声监测;8)苍蝇密度监测。5.4.31)大气监测:填埋作业区上风向布1点,下风向布1点,填埋作业区内按面积大小确定采样点数,填埋场大气监测点不应少于6点;2)填埋气体监测:气体收集输导系统的排气口和甲烷气易于积聚的地点设置采样点;3)地下水监测:地下水监测点一般不应少于5个监测井,其中包括本底井1个,污染扩散井2个,污染监视井2个,监测井的孔径不小于110mm;4)填埋场外排水监测:填埋场污水处理后,应在排出场外边界排水口处设排水取样点;5)渗沥液监测:采样点应设在渗沥液收集井或调节池的进水口处;6)填埋物的物理性质监测:按照城市生活垃圾采样和物理分析方法中规定执行;7)噪声:场界;8)苍蝇密度监测:填埋场内监测点总数不应少于10个,依据填埋作业区的特征确定位置,宜每隔30m~40m设一点,每个监测点上放置诱蝇笼诱取苍蝇。5.4.41)大气监测:每月监测1次;2)填埋气体监测:为掌握气体产生和积聚情况,应随机采样监测;3)地下水监测:根据各地的情况,按丰、平、枯水期每年不少于1次;4)填埋场外排水监测:监测频率按污水处理方法确定监测次数3水处理后连续外排时宜每日监测一次,其他处理方式宜每旬监测一次;5)渗沥液监测:根据污水处理工艺设计的要求及降水情况,每月监测大于1次;6)填埋物的物理性质监测:按照城市生活垃圾采样和物理分析方法中规定执行;7)噪声:按照GB12349,《工业企业场界噪声测量方法》执行;8)苍蝇密度监测:根据气候特征,在苍蝇活跃季节每月测2次。5.4.5按照现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执行。5.4.6按照现行《生活垃圾填埋场监测技术要求》以及现行的相关监测方法标准中规定的监测方法对监测项目进行分析监测。本工程采用的污染浓度监测方法见表12。表12污染浓度测定方法标准序号污染物项目方法标准名称方法标准编号1色度(稀释倍数)水质 色的测定GB193-1892化学需氧(CODCr)水质 化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盐法GB194-1893生化需氧量(BOD5)水质 五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 稀与接种法GB788-974悬浮物水质 悬物的测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重点中学2024年中考数学押题试卷含解析
- 广东普宁市下架山中学2023-2024学年初中数学毕业考试模拟冲刺卷含解析
- 2024-2025新进厂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达标题)
- 2024-2025新进厂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附完整答案(网校专用)
- 2025年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预热题
- 2025年班组安全培训考试试题答案必考
- 2025年新入职工入职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突破训练】
- 2025部门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b卷
- 2025年中国光伏组件背板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2025年岗前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培优B卷】
- 北师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特殊平行四边形中的旋转、最值、动点问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 2023山东能源集团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机关部分岗位公开招聘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四调)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 英语试卷(含答案)
- 保险市场调查与分析实训三任务一2.3.1任务一运用Excel整理市场调查问卷数据
- zxv10iptv v3.05.01多媒体解决方案系统描述
- DB13 5325-2021 生活垃圾焚烧大气污染控制标准
-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完整版
- 流动资金自动测算表(内自带计算公式)
- 教案 - 种子生活力测定
- 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ppt课件
- 蓄水池施工专项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