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 专题2.6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练习)(解析版)_第1页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 专题2.6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练习)(解析版)_第2页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 专题2.6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练习)(解析版)_第3页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 专题2.6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练习)(解析版)_第4页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 专题2.6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练习)(解析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6讲中国古代赋役制度1.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唐律·户婚律》规定“父母在,子孙别、异财者,徒三年”;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外出……我国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为抵御外族人侵提供足够兵源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答案】D【解析】材料所述为古代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历代都比较重视户籍管理,户籍是征收赋税、征派徭役和兵役的依据,故D正确;人口流动不一定会导致社会动荡,故A不正确;B、C只是目的之一,概述不全面,排除。2.在今湖北云梦睡虎地所发的秦墓竹简中,出土了一些法律文书,其中一份资料记录户籍,写着:“某里的无爵平民甲的家外、妻子、子女、奴婢、家财、畜产如下:家屋一栋二屋,各有人口,室皆瓦盖,设有木造的门;种有桑树十株;妻某在逃,不予查封;成年女儿某,未婚;未成年男子某,身高六尺五寸;奴婢:未成年女子某;雄犬一只。该制度旨在A.保障政府赋役征调B.促进小农经济成长C.巩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D.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某里的无爵平民甲的家外、妻子、子女、奴婢、家财、畜产如下”对于平民家里财产等进行统计主要是加强管理的目的是保障政府赋役征调,加强对人民的管理,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增长也是征收赋税的依据,故B项错误;巩固大土地制度不是秦朝管理户籍主要措施,故C项错误;封建社会国家是压制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3.更赋,是汉朝的制度,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更赋的实行A.成为了汉朝敛财的重要途径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反映了汉朝商品经济的发达D.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答案】B【解析】更赋是指政府拿到钱后雇人服役,而不是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故A错误;材料“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这一做法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正确。材料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是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故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更赋的实行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而是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D项错误。4.下表反映了西汉农民家庭平均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这说明该时期项目数量(钱)收入粮食8500支出赋田租(实物)+算赋和口赋(货币)283+406役兵役和徭役2300日常开支食+衣+祭祀等仪式4918+2732+300A.农业生产力得到普遍提高 B.农民的收入不敷支出C.农民的收入主要供给官府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答案】B【解析】农民的粮食收入8500钱,但是支出总额是10939钱,说明农民的收入入不敷出,B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变化,排除A;从数据来看,农民日常开支的收入占比明显较高,排除C;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农民的支出主要是满足自身需要和国家赋税需要,说明农民和市场的关联不强,即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排除D。5.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大量的“佛图户”存在导致了A.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B.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答案】B【解析】题干中“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可知政府对“佛图户”缺乏有效监管,不利于政府的赋役征发,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生产耕作方式改进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农副业产品面向市场,所以不能得出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的结论,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的信息,排除D。6.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中实行“分异令”,汉代鼓励生育,唐朝“劝勉”早婚共同点是通过增加政府控制的人口,从而增加政府收入。A项只符合汉初,C、D项“兼并”、“改善质量”不能通过增加人口实现,所以B项是正确的答案。7.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规定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后来转向“田亩税”,说明政府对“人丁”的控制削弱,故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正确。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征税从人丁转向土地无关,故排除AC项。“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是宋朝政策,故排除B项。8.《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同。”明朝此规定意在A.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C.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D.严格限制人身自由【答案】C【解析】材料“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表明明代严格户籍管理,旨在规范户籍登记和管理,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元朝的户籍制度问题,A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尊卑等级,B不正确;材料只是强调规范户籍制度,不能体现严格控制人身自由,D不正确。9.下表是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的政府收入构成情况(单位:两)。表中现象印证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 B.政治统治较为清明C.税收对象以土地为主 D.海禁抑制商业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照亩加派,亩征一分”可知,当时政府征税以土地为主,故选C;明朝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BD表格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0.清朝江浙的农村地区出现了甩卖土地现象。“有力之家,以田为累,不敢置买”,已买者,或者直接卖给佃户,或者以之“投送缙绅,以图脱累”。其中以城市商人地主为多。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税制调整引发了社会异动C.租佃关系在日益普遍化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据“以田为累,不敢置买”并结合所学可知,清代改革税制,实行摊丁入亩,赋税负担较重,由此带来材料中的现象,故选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应该是带来购买土地,排除A;租佃关系普遍化与题意无关,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当时清政府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故选B。11.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谕令“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每地银(田赋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不等”。这一举措A.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B.扩大了人丁税的征收范围C.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户负担D.刺激了广东海外贸易的发展【答案】C【解析】在广东地区推行的赋役改革举措是将广东地区固定的丁银摊入土地税一并征收。因其缴纳标准不再依据实际人丁而是依据土地的多少,因此无地、少地的农户的丁银负担减轻,故选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广东地区的赋税制度改革,无法体现土地兼并状况得到缓解,故排除A项;赋税制度改革的内容是要将丁税并入田亩征收,而不是扩大人丁税的征收范围,故排除B项;清朝厉行海禁政策,赋税制度的改革并不一定促进广东海外贸易的发展,故排除D项。12.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草创于明代,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从社会政治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一制度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C.导致人地矛盾的激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