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学讲义_第1页
脊椎动物学讲义_第2页
脊椎动物学讲义_第3页
脊椎动物学讲义_第4页
脊椎动物学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脊椎动物学(Vertebrata)一共同特征: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区别于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1脊索(Notochord)概念:位于动物消化管背面纵轴的一条不分节的棒状结构,具有支持身体的作用。结构脊索细胞内富含液泡,既有弹性,又富于硬度,在其外面有结缔组织构成的脊索鞘(两层膜)功能:类似骨骼的支持作用。来源:脊索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分化:低等脊索动物(尾索,头索动物)大都终生保留或仅幼体时具有脊索。高等脊索动物(指脊椎动物除圆口纲外)出现于胚胎时期,成体时的脊索即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所替代。2背神经管(dorsaltubularnervecord)位于脊索背面的一条由外胚层下陷并卷褶所形成的管状神经中枢结构。低等终生保留,高等脊索动物的背神经管分化为前端的脑和后面的脊髓两部分,管腔特化为脑室和中央管。(无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则是一条位于腹部的实心神经索)3咽鳃裂(pharyngealgillslits)消化管前段咽部两侧上的左右对称,数目不等的一系列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咽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着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如文昌鱼)陆生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如两栖纲的蝌蚪)具有鳃裂,随着发育成长最终完全消失。(肺)来源于内皮层二脊索动物的其他次要特征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通常具有肛后尾多数有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闭管式的循环系统(尾索动物除外)两侧对称,三胚层,真体腔,分节,后口(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相同的特征)脊索动物与某些高等无脊椎动物相同的特征说明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有亲缘关系。已知4万多种,分3亚门尾索动物门SubphylumUrochordata海鞘脊索,背神经管仅存幼体尾部(被囊类)(无头类)头索动物亚门SubphylumCephalochordata文昌鱼脊索,背神经管纵贯全体背部,终生保留(无头类)脊椎动物亚门SubphylumVertebrata鱼蛙蛇鸟兔脊索只在胚胎期出现,脑和各感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头部(有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属于低等脊索动物,统称为原索动物。脊椎动物则属于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亚门SubphylumVertebrata圆口纲Cyclostomata无颌,无附肢,单鼻孔,终生存在脊索及雏形椎骨,无颌类(Agnatha)鱼纲Pisces上下颌,被鳞,鳃呼吸,成对附肢(胸,腹鳍)本纲与更高等的四足类(Tetrapoda)合称有颌类(Gnathostomata)两栖纲Amphibia皮肤裸露,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五趾型附肢爬行纲Reptilia羊膜类(Amoniota)皮肤干燥,外被角质鳞,角质盾或骨板,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鸟纲Aves体外被羽,具翼,恒温,卵生哺乳纲Mammalia体外被毛,恒温,胎生,哺乳尾索动物亚门(2000多种,我国14种)1主要特征A多数种类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B成体全身包在被囊中生活。C一般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常以出芽形式形成群体,也行有性生殖并有世代交替现象。2代表动物——海鞘⑴生活方式与外形海产,在海底岩石,贝壳,船底等物体上营固着生活(幼体可以游动)成体外形为壶状,入水管孔如壶口,出水管孔似壶嘴,壶底为身体基部。⑵内部结构与功能体壁由外向内依次为被囊(含被囊素,类似植物的纤维素)外套膜(上皮细胞,内有肌肉纤维)可分泌被囊消化与呼吸系统消化道口→咽→食道→胃→肠→直肠→肛门口开口在入水孔咽最发达,具特化的缘膜触手,鳃裂,及内部沟状的背板和内柱(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可推动食物入胃。水流在鳃裂处进行气体交换,经围鳃腔,出水孔排出体外。循环(可逆,开管式)和排泄神经系统因营固着生活而退化,仅在入水管与出水管之间的外套膜上有一个神经节(脑),由其发出一些神经到出入水管,神经节腹侧有一腺体,称脑下腺,具内分泌作用。生殖雌雄同体,生殖腺在肠管的转曲处,分别以单一的导管开口于围鳃腔。异体受精,也行出芽生殖幼体蝌蚪状0.5mm,具尾,神经管和脊索,逆行变态过程:体前-附着突起—尾+脊索+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感官成神经节,咽扩张,鳃裂增多,围鳃腔形成,附着突起背面生长口孔推向背方,内部器官转动90-180度,分泌被囊素。逆行变态在海鞘的变态发育中,失去了一些重要的复杂结构,使成体比幼体变得更为简单,固称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尾索动物包括三个纲1尾海鞘纲(Ascidiacea)又称幼型纲海产,自由生活,形似蝌蚪,鳃裂一对,终生保留尾和脊索,无变态,故又称幼态纲(Larvacea)。雌雄同体,行有性生殖。如住囊虫,巨尾虫。2海鞘纲Ascidiacea单体或群体生活,有变态,幼体自由生活,成体多营固着生活。被囊厚,鳃裂数目多。如单体的柄海鞘,玻璃海鞘及群体的菊海鞘,在我国的烟台,青岛,厦门等海均有分部3樽海鞘纲Thaliacea深海中自由生活。体成园桶形,单体或群体,成体无尾。被囊薄而透明,其上有环状肌肉带,入水孔,出水孔位于体前,后端,雌雄同体,生活史复杂,有类似腔肠动物的世代交替现象。如单体的樽海鞘和群体的磷海鞘(火体虫)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1主要特征脊索,背神经管纵贯全身,且脊索伸延至神经管的前方,并和咽鳃裂一样终生存在。2代表动物白氏文昌鱼(Branchiostomabelcheri)又称双尖鱼,海矛生活习性与外形无头,体侧扁,两端尖,半透明,鱼形的脊索动物,生活时常半埋于浅海泥沙中。厦门,青岛等地浅海,以小型藻类为食。体长约5㎝,鳃裂60多对。无偶鳍,背鳍长,与尾鳍相连,肛前尾(臀前鳍),腹褶,腹孔(围鳃腔孔)皮肤薄而透明,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的表皮和冻胶状结缔造者(中胚层)的真皮构成骨骼,脊索(扁盘状细胞,似肌细胞),纵贯全身结缔组织,非真正骨骼鳍条,鳃条,触须,触手,轮器,肌隔肌肉,肌节,肌隔﹤﹤﹤形,两侧不对称,腹面横肌,口缘膜上括约肌肌节的数目是分类的依据。如白氏文昌鱼6663个侧口有漏斗形带触须的口笠(防沙粒入口)底部有指状器官—轮器(有纤毛,击动水流入口作用)口周有缘膜触手(过滤作用)消化和呼吸食物↓口→(咽→咽下沟→围咽沟→咽上沟)→肠→肛门(左侧)水流↓鳃裂↑↓围鳃腔肝盲囊↓(与脊椎动物的肝脏同源,有细胞内消化)腹孔文昌鱼血循环路线示意图←←←←背大A根(2)→→背大A→→→→→→→↓↑↓↓↓↑↓↓体前各器官鳃A肠及内脏体后各器官↓↑↓↙↓↓↑肠下V←←←尾V↓↓↑↓↓前主A(2)腹大A(1)肝门V后主V↓(心脏)↓肝盲囊↓↓↑↓↓↓静脉窦←←←←←肝V↓↓↑↓→→→→→总主V(2)←←←←←←←←←←←←(居氏管)排泄器官由约100对肾管组成。每一肾管是短而弯曲的小管,管的一端有具纤毛的肾孔开口于围鳃腔,另一端有45组特殊的有管细胞。有管细胞浸在体腔液中,靠渗透作用收集代谢废物,经有管细胞内一长鞭毛的拂动,驱使废物到肾管,再经由肾管的肾孔排入围鳃腔最后随水流由腹孔排出体外。神经系统神经管前端扩大为脑泡,,并发出二对脑神经,分布在体前端。脑泡后为脊髓,按肌节分出脊神经。每一肌节都有一对背神经根和数条腹神经根,但背,腹神经根不合并为混合脊神经。感觉器官:神经管两侧有系列大的小黑点,为脑眼,光线感受器。眼点:神经管的前端有单个大于脑眼的色素点,无视觉作用。是退化的平衡器。此外,有散布在皮肤,口笠触须和缘膜触手等处的感觉细胞。生殖系统雌雄异体,约26对生殖腺按体节排列在围鳃腔壁的两侧,没有生殖管道,成熟的生殖细胞直接排入围鳃腔,随水流经腹孔到体外。体外受精。3头索动物的主要类群包括1纲1科2属30余种头索纲(狭心纲),鳃口科(文昌鱼科)2属文昌鱼属体两侧均有生殖腺偏文昌鱼属仅体右侧有生殖腺,他们分布在非洲东海岸、澳大利亚等地,我国的汕头、珠海、海南及渤海沿岸也有发现。4头索动物的重要价值原始性特征:无头、脊椎骨、偶鳍、心脏,表皮由单层细胞构成,终生保持原始分节排列的肌节,具有分节排列的肾管和生殖腺。进步性特征:终生具有脊索,闭管式血循环,神经系统为管状并在前端扩大成脑泡。研究价值:因其终生具有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并以最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其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可以反映出动物界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是典型的脊索动物缩影。由于文昌鱼兼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结构,因此,可根据文昌鱼推测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亲缘关系。脊椎动物亚门概述脊索动物门中数量最多,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的类群。生活于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较其他动物有更高级的有机结构和更大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他们除了具有脊索动物主要特征外,尚有以下几方面进步性结构1有明显的头部结构,又称有头类2脊索被脊柱取代3鳃呼吸过度到肺呼吸4出现上下颌(圆口纲除外)5产生了完善、高效的循环系统。心脏结构高度发展。恒温。6肾脏代替肾管7出现成对的鳍或附肢作为运动器官8具有较发达的神经系统及感官系统以联系体内各部9有性生殖,卵生,卵胎生或胎生二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圆口纲无颌,皮肤裸露,脊索终生存在,出现雏形的脊椎骨。如七鳃鳗、盲鳗2鱼纲出现上下颌,皮肤被鳞,有成对附肢(胸鳍和腹鳍各一对),用腮呼吸。如鲤鱼,鲈鱼3两栖纲皮肤裸露润湿,幼体用腮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心1脏3腔,出现五趾型附肢。如黑斑蛙、蟾蜍4爬行纲皮肤干燥,具角质鳞或角质盾片,心脏二心房一心室或接近二心室,出现羊膜卵。如蜥蜴、海龟5鸟纲体表被羽毛,前肢为翼,心脏四腔,完全的双循环,恒温,卵生。如家鸽、丹顶鹤6哺乳纲身体被毛,心脏四腔,完全的双循环,恒温,胎生(单孔类除外),哺乳。如家兔,东北虎。脊椎动物分类常用名词无头类指脊索动物中脑和感官尚未分化出来‘因而没有明显头部的类群,即原索动物中的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无颌类指没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即圆口纲动物,(无颌类亦称圆口类)如七鳃鳗,盲鳗等。其他通称为颌口类。羊膜类指在胚胎发育中,具备有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变温动物或外温动物指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如圆口类,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亦可称外温或冷血动物。恒温动物或内温动物指体温较高,相对恒定,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体温的动物。其机体内具有调节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如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又可称为内温或温血动物。原口动物胚胎时期的胚孔(原口)发育成动物的口,肛门是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的,节肢动物以前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属于原口动物,原口动物的另一特点是以裂体腔法形成体腔。包括: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后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发育成动物的肛门或封闭,而相对一侧形成新的开口发育成动物的口。具有这种发育方式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包括:棘皮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圆口纲Cyclostomata现代脊椎动物亚门中最低等,最原始,最特殊的类群,无颌,无偶鳍,单鼻孔,七鳃鳗、盲鳗两类,70多种。海洋淡水寄生,半寄生吸食鱼血肉,鱼害。外形鳗形,分头,躯干,尾三部,单鼻孔(单鼻类),松果眼(皮下),口漏斗(口腺),角质齿,无上下颌,无偶鳍,无肩带,腰带皮肤裸出无鳞,表皮:多层上皮细胞,单细胞粘液腺,真皮:结缔组织(不分层),色素细胞骨骼软骨(无硬骨),终生保留脊索,脊索鞘,软骨弧片(雏形脊椎骨)头骨(未形成完整脑颅)鳃盖支持鳃囊的咽骨,9对横软骨弧+4对纵软骨条编织而成,包住心脏,不分节,与鱼类等咽弓不同源。肌肉体肌:肌节,肌隔,横W形肝肌:鳃囊环肌,舌肌等。消化角质齿锉舌,口→口腔(口腺,防血凝)→咽(背)→食道(无胃)→肠(螺旋瓣)→肛门;咽(腹)为呼吸管,缘膜,肝2叶,成体无胆囊及胆管,无胰腺。呼吸7对鳃囊(源于内胚层,不同于其他鳃)囊鳃类呼吸管(咽腹面盲管)通内鳃孔—外鳃孔,鳃丝(毛细血管)盲鳗共同管通外鳃孔,无呼吸管。循环心脏(1心房,1心室,1静脉窦)血管似文昌鱼,多了2颈动脉和2颈静脉。有肝门静脉无肾门静脉,血红色(红血细胞)排泄成体中肾,幼体前肾(盲鳗成体有前肾和中肾)肾脏2(中肾)自体中达近肛门→输尿管2(中肾管)→泄殖窦→泄殖孔神经脑5部分(大、间、中、小和延脑)在同一平面(无弯曲)小脑和延脑未分离;10对脑N,大脑顶部全是上皮细胞(无灰质)脊髓背腹根间隔,不合为混合N(脊N)周围神经:交感神经不发达,背根上有神经节嗅觉单个外鼻孔,嗅囊1→嗅神经2→嗅叶2→大脑半球2视觉眼2松果眼1(鼻孔后中央皮下,光感受器)顶体1(松果眼腹面,松果旁体,古脊椎动物常见,原始)听觉内耳1—2(前后)个半规管,缺水平管;椭圆囊和球状囊分化不明显味觉咽部鳃囊间有味蕾侧线头部及体两侧各有一列感觉小窝(感觉细胞群),为水流感受器内分泌幼体(沙隐虫)经3—7年成体,其内柱(咽下沟)变成了成体的甲状腺生殖系统与发育雌雄异体(七鳃鳗幼体沙隐虫和盲鳗同体),生殖腺单个,无输出管。成熟时,生殖腺破裂,精子或卵排入体腔,经泄殖窦的生殖孔进入尿殖窦,再经尿殖孔排出体外。生殖季节,海产或淡水的七鳃鳗均游到江河上游的溪流中产卵排精。亲鱼随后死去。受精卵经一个月左右,发育为约10mm的幼体,其整体埋栖泥沙里,仅头端露出,呼吸和摄食均似文昌鱼,称为沙隐虫。沙隐虫经3—7年才变态为成体。约70多种,鱼害,分两类七鳃鳗目:海、淡水,半寄生。大西洋、日本、我国黑龙江、松花江幼体称沙隐虫(与文昌鱼相似)经3—7年才变态为成体盲鳗目:海产,内寄生,4触须,眼退化于皮下,内耳1半规管;雌雄同体;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美大湖区危害严重总结圆口纲的主要特征1无上下颌,口为吸附形,故称无颌类。2只有奇鳍,无偶鳍,是脊椎动物中唯一没有成对附肢的类群。3脊索终生存在,无椎骨,仅有雏形的椎弓。4鼻孔单个,位于头部背面。5鳃位于特殊的鳃囊中,鳃囊有鳃笼支持,鳃丝来源于内胚层。6脑不发达,内耳仅有1—2个半规管7生殖腺单个,无生殖导管。圆口纲的分类概述现存的圆口纲动物,分为两个目七鳃鳗目Petromyzoniformes具吸附形口漏斗,漏斗及舌均具角质齿,脑下垂体囊为盲管,不通咽部,鳃囊7对,分别开口于体外,鳃笼发达。卵小,发育有变态,成体营半寄生生活,海水,淡水均有分布。习见的有海七鳃鳗,海产:产大西洋沿岸海中。我国东北常见三种,日本七鳃鳗,七鳃鳗,雷氏七鳃鳗,均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等水域,但日本七鳃鳗海栖,仅春季溯河产卵。盲鳗目Myxiniformes无口漏斗,舌有发达的角质齿,具吻须4对,脑下垂体囊与咽相通。眼退化,埋在皮下。外鳃孔1—16对,鳃笼退化。内耳仅一个半规管。雌雄同体,卵大,有角质卵壳,直接发育无变态。全部海产。营寄生生活。习见的如盲鳗,产于大西洋。分布于日本海和我国黄海、东海具有六个外鳃孔的蒲氏粘盲鳗。鱼纲2.2万余种,脊椎动物最大类群,鱼类学Ichthyology何谓鱼?体外被鳞,腮呼吸,鳍运动器,上下颌摄食,变温水生脊椎动物。海洋约六成,淡水约四成,软骨鱼,硬骨鱼两大类。重要食物资源,中国海鱼2000多种,淡水1000多种,人工养殖70多种,鱼产量(人工养殖)产量世界首位最低等的有颌类,系统形态结构适应水生环境表皮(同)复层上皮(腺层+生发层),单细胞粘液腺(润滑体表,减少摩擦)真皮疏松层、致密层(进步性),表面有外膜层,纤维(胶原,弹性)结缔组织鱼鳞数目终生不变,年轮(另脊椎骨,鳃盖骨,耳石)估计鱼龄。鳞式:鲤鱼34—385/8,侧线鳞侧线上鳞/侧线下鳞,横列数纵咧鳞鱼类的骨骼系统此前动物为脊索,鱼纲成真正的骨骼系统(软骨和硬骨)包括:1中轴骨头骨+脊骨;2附肢骨鳍骨,带骨头骨(脑颅,咽颅+鳃盖骨)脑颅保护脑,听,嗅,视等感官(分鼻,蝶,耳,枕区)咽颅(脏骨;鳃弓)7对弧形软骨,位于消化管前段,保护支持咽部进化中趋于减少,功能变化(哺乳类中耳听骨)颌弓(1)构成软骨鱼上下颌,最原始的颌称初生颌;次生颌硬骨鱼+其他脊椎动物,上下颌由前颌骨+上颌骨+齿骨等形成的次生颌替代。原来的初生颌退变成听骨。舌弓(2)舌颌骨2+角颌骨2+基舌骨舌颌骨上端固着于脑颅鳃弓(3—7)支持鳃,最后一对演化为咽下骨(无鳃,生有咽齿)(鳃弓的形态数目用于鲤科的分类)鳃盖骨:3—4块,鳃腔脑颅,咽颅连接方式双接式:舌颌骨+腭方软骨(颌弓上半段)与脑颅相连(原始远古鱼)舌接式:只舌颌骨与脑颅相连(多数鱼类)自接式:仅腭方软骨与脑颅相连,舌弓与脑脱离(肺鱼、陆栖动物)脊柱(躯椎,尾椎)脑颅后从头到尾按节排列椎骨(关节突)关联,支持体轴,保护脊髓神经双凹椎体(前后两端凹入)椎体间球形腔内脊索残留(念珠状)躯椎:椎棘,神经管,椎弓(髓弓),椎体,横突,尾椎:脉弓,脉脊鳍骨:奇鳍骨—有担鳍骨支持背,臀鳍条,尾椎骨愈合—尾杆骨支持尾鳍偶鳍骨—支鳍骨支持偶鳍(四肢)运动带骨:肩带(挂胸鳍)软骨鱼—乌喙骨棒,硬骨鱼几块,有肩臼(关节面)腰带(挂并关节腹鳍)坐耻杆头肌:眼肌:6条,控制眼球转动鳃节肌:附在颌、舌和鳃弓,控制上、下颌,鳃盖开关和呼吸动作躯干肌:

大侧肌:最大,M型,体侧,水平骨隔:轴上肌(背),轴下肌红肌:含肌红蛋白和血液,适合长距离游泳。白肌:无肌红蛋白和血液,适合急速运动,不持久。棱肌和附肢肌:支配鳍动作发电器官:肌细胞特化,电鳐(胸鳍内),电鳗(尾部)南美,可电死牛真皮腺体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肠—肛门口(上位、下位、端位)消化腺:肝脏(鲨),胰脏,肝胰脏(鲤)咽喉齿:肉食性尖锐(带鱼,同型齿)杂食性且刀形(河豚)食浮游生物者细弱(鲢)鳃耙:鳃弓内两排突起,滤食(疏—肉食、杂食;密—浮游)胃肠:植食性者长(草鱼)动物食性者短(黑鱼)幽门垂(盲囊):十二指肠与胃幽门间突起,小盲管(辅助消化吸收);鲳、鳜鱼螺旋瓣:软骨鱼;增加吸收面积,减缓食物移行呼吸系统鳃呼吸为主,皮肤等辅助呼吸鳃:(鳃弓鳃耙鳃丝(鳃片、鳃小片))辅助呼吸器官:皮肤:鳗鲡,鲶,弹涂鱼等鳃上器(褶鳃):第一鳃弓背面鳃上腔,有骨支持,外有一层富血管的上皮,干旱时钻泥中呼吸(斗鱼,乌鳢)鳔:有鳔鱼类如肺鱼肠:泥鳅鳔肠管背面囊状构造,1—3室,N2O2CO2白色(鸟粪素结晶)功能:调节鳔内气体,使鱼上下或悬浮于限定水层中(调节沉浮),同时参与辅助呼吸。管鳔类(喉鳔类)—有鳔管通食管(鲤形目),气体来自消化道闭鳔类—无管鳔类,幼体鳔管存在,后闭合(鲈形目石首鱼科黄花鱼)红腺—气腺与迷网(动,静脉毛细血管网),可分泌气体卵圆窗(闭鳔类)可排放气体无鳔类:快速游泳者无鳔(鲨),底栖的没有韦伯氏器—联系鳔和内耳,体外音波震动鳔内气体,通过4对小骨达内耳;听觉,平衡;鲤形目。循环心脏:1心房,1心室,静脉窦动脉圆锥(软骨鱼)心脏一部分,心室向前延伸部分可搏动(有瓣膜)动脉球(硬骨鱼)—腹大动脉基部扩大(非心脏部分)瓣膜: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球,提高血压,防止逆流血液循环—单循环singlecirculation心室—腹大A—入鳃A—(鳃)—出鳃A—背大A—(体各部)—前主,后主V—总主V(顾维尔氏管)—静脉窦—心房—心室—肝门V,肾门V(园口纲无)特点:心脏小,心搏慢(18—20次/分),血量少,心脏内为缺氧血神经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脑:五部脑,基本在一水平面上(鸟、哺乳已不存在),体积小,四个脑室端脑(嗅脑,大脑(I、II):调节嗅觉;腹面纹状体发达(本能)古脑皮:大脑背壁只有上皮组织,无神经细胞(同七鳃鳗)。间脑(III):N元有神经分泌现象,调节温度,心血管,摄食,垂体分泌背部:脑上腺(松果体),腹部:视交叉,脑漏斗,脑下垂体中脑(中脑腔连III、IV脑室)一对视叶发达,主司视觉。小脑:发达,司运动平衡,小脑卷联系内耳和侧线,是听觉、侧线感觉中枢延脑(IV):也叫菱形沟,迷走叶,面叶(味觉),脉络丛(血管网),菱形窝,第四脑室,听觉皮肤侧线感觉、代谢和呼吸中枢。“生命中枢”脊髓:脊神经在臂丛和腰丛明显,支配胸鳍和腹鳍。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皮肤,肌肉,内脏器官感觉冲动—中枢—运动冲动—皮,肌,内脏1.脑神经(10对)I.嗅N:神经胞体位于嗅囊,嗅觉II.视N:神经胞体位于眼视网膜,视觉III.动眼N:(中脑)眼球活动IV.滑车N:(中脑)眼球活动V.三叉N:(延脑)颌动作,接受来自吻,鼻及颌的感觉刺激VI.外展N:(延脑)眼球活动VII.面N:(延脑)头部,舌弓肌肉运动,接受皮肤,舌及咽鳃感觉刺激VIII.听N:(延脑)分布到内耳,听觉,平衡IX.舌咽N(延脑)分布到咽,鳃裂,头部侧线X.迷走N:(延脑)最粗大,分布鳃弓,心脏,消化器官,鳔,侧线,支配咽部和内脏活动。接收皮肤及咽等感觉刺激。I,II,VIII:纯感觉神经III,IV,VI:纯运动神经V,VII,IX,X:混合神经2.脊神经每节1对,鱼36对背根:感觉神经纤维(皮肤,内脏)向心传导—中枢腹根:运动神经纤维(肌肉,腺体)离心传导—中枢冲动—效应器背,腹根穿出椎骨前合并为脊神经节,椎孔外分三支(混合神经)背支:背部肌肉,皮肤腹支:腹部肌肉,皮肤内脏支(交通支):分布胃,肠,血管等内脏器官偶鳍(胸,腹)脊神经腹根吻合成神经丛(臂丛,腰丛)控制复杂协同运动植物性神经系统鱼类初级阶段控制内脏,腺体,血管,不随意肌(平滑肌,括约肌);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同时分不想通气管,作用拮抗交感神经干(脊柱两侧):不直达作用器官,节前纤维—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作用器(两栖明显)侧线Lateralline(水流感受器)头部及体两侧由皮肤内陷形成沟状(黑线银鲛)或管状构造,有分支穿过鳞片通外界。管内有粘液,感觉细胞,具纤毛,当外界水流动时水压变化通过开管影响侧线内液体流动,刺激感觉细胞(可感受到低频率震动),经7、9、10对脑N→延脑,侧线中枢,产生感觉。侧线鳞—侧线器官穿孔的鳞片罗伦氏器(壶腹)(AmpullaofLorenzin)软骨鱼头部(吻,颌丰富),盲管末端膨大,有腺细胞和感觉细胞,过去(水流水压);(也有)水温;(近来)电感受器听觉和平衡器官鱼只有一对内耳(膜迷路);球囊,瓶状囊(听觉中心,有听斑),椭圆囊,3哥半规管(平衡中心),囊及半规管壶腹内有感觉细胞并充满淋巴液,液内有悬浮(钙盐结晶)耳石(石首鱼类—大)位置改变—水流波动影响耳石移动—刺激感觉细胞—听神经—脑—产生平衡感觉韦伯氏器(Weberianorgan)鲤形目,前三块躯椎一部分变化而来,4对小骨,舟骨(蹬),间插骨(砧),三角骨(槌),体外音波振动鳔内气体,通过小骨达内耳,感受高频率,低强度的声音(类似陆生脊椎动物听觉),与陆生脊椎动物3块听骨不同源。视觉(眼)无活动眼睑,无瞬膜(鲨鱼有),无泪腺,从不关闭。角膜近扁平,晶体大球形,无弹性,靠近角膜,适合近视,最远不超过15米,借后方镰状突(硬骨鱼特有)。晶体缩肌(铃状体)收缩调节移动晶体位置聚焦。视网膜感觉细胞—视神经—中脑(成像)。盲点(视神经网膜间)排泄系统功能为泌尿和调节渗压,鱼类通过肾脏排泄。肾脏(中肾)位于腹腔背壁,块状,头肾(拟淋巴组织、免疫)肾小球(入球,出球动脉血管)—原尿肾小体肾单位

肾球囊(鲍曼氏囊)2层,中为肾囊腔肾小管(滤出蛋白质,糖,冲吸收)终尿—输尿管2—膀胱1—尿殖管渗透压调节:淡水鱼:肾小球多,体液高渗,排出大量尿液(95%水),维持平衡。海鱼:肾小球少,体液低渗,少量尿液,吞饮海水(以鳃排盐)泌盐细胞。生殖、发育♀♂异性,少数同体,鳍脚(鲨鱼,交配器),产卵管(鳑鲏鱼等)性逆转(黄鳝)生殖腺胚胎—成熟为卵巢,产国第一次卵后逐渐变为精巢。在生殖期雄鱼婚装(婚色,珠星)精巢(鱼白)、卵巢(黄)生殖腺分6期。硬骨鱼输精(卵)管由体腔膜延伸形成,体外受精。软骨鱼输尿管(中肾管)即输精管,鳍脚交配器管,行体内受精。生殖发育类型卵生:A体外受精体外发育—产大量卵,保种(硬骨鱼)B体外受精体内发育—尼罗非鱼,雌口内发育,口含卵卵胎生:体内受精体内发育(营养来自卵黄)—柳条鱼,热带鱼胎生(假胎生):体内受精体外发育(前期营养来自卵黄囊)后期卵壁破裂,卵黄囊与子宫结合(卵黄囊胎盘),胚胎可利用母体营养—真鲨水生动物(遗传特性,生理变化,产卵场)周期性定向,群体,迁徙满足生殖,索饵,月动摇i,后返回原地。江河下游→上游淡水鱼生殖洄游近海:远洋→浅海黄鱼(向产卵场)溯河(海→河上游)鲑,鲥,银,鲟降河(河→海)鳗鲡索饵洄游产卵前,生殖后恢复;或产卵后(补充营养)越冬洄游秋季→深水低纬度分类:世界已知约22000种,中国3200多种,分软骨和硬骨鱼两大类软骨鱼类Chondrichthyes软骨,盾鳞,鳃孔5—7对,外露,歪尾,无鳔,消化道有螺旋瓣,生殖腺与生殖导管不相连,有鳍脚,体内受精,多分布热带亚热带海洋。板鳃亚纲Elasmobranchii鳃栅板状(非鳃丝),5—7鳃孔,各自开口体外,无鳃盖。鲨形总目(侧孔总目):体纺锤形,鳃裂孔在体侧(侧位),肉食,攻击性强,体多大型,鲨。鳐总目(下孔总目):背腹扁平,鳃裂孔在体下(腹位),背鳍位于尾上,无臀鳍。水底生活,尾毒刺。鳐,电鳐。全头亚纲Holocephalii体表面光滑无鳞,总鳃孔,膜质鳃盖,黑线银鲛。硬骨鱼类Osteichthyes硬骨,骨鳞或硬鳞,鳃孔一对,正尾,有鳔,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无鳍脚,体外受精。内鼻孔亚纲Choanichthyes(肉鳍亚纲)口腔有内鼻孔,偶鳍肉质,肠内有螺旋瓣。总鳍鱼咧:骨鱼类(古生代—中生代种多),南非矛尾鱼(活化石)中轴骨骼为脊索,无椎体;有鳔可呼吸,偶鳍骨与陆栖四足类动物相似,可爬行,陆生—两栖类。肺鱼类:似软骨鱼(软骨,动脉圆锥,无次生颌),残存几所,偶鳍鞭状或桡状,有内鼻孔,鳃与鳔呼吸,淡水鱼,化石广分布,现生3属,分布在南美、非洲、澳洲。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硬骨;无内鼻孔,鳍由辐射状鳍条支持,占鱼类90%以上,共计9总目,36目;中国有8总目。(1)硬鳞总目硬鳞歪尾吻长,动脉圆锥,螺旋瓣;中华鲟,白鲟,青海湟鱼(5米2000斤)(2)鲱形总目背鳍无棘,无侧线,有鳔管腹鳍腹位鲑(大马哈鱼)银鲱鲥(长江,镇江)(3)鳗鲡总目圆筒形三奇鳍相连无棘鳗鲡(降河)海鳗(4)鲤形总目多淡水种,韦伯氏器,圆鳞或无,有鳔管,第二大木5000多种,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鲇多淡水养殖品种(5)银汉鱼总目背鳍和臀鳍对生,颌针鱼,上下颌延长(6)鲑鲈总目腹鳍喉位,鳍无棘,背鳍2—3个,颌有口须;鳕,明太鱼(7)鲈形总目鳍有棘;常披栉鳞,也有骨板。最大目,多海洋,中国85科,金眼绸;刺鱼;海龙;海马;黄鳝;带鱼;鲈大,小黄鱼;鲷(加吉鱼);鳜;豚:河豚毒(肝脏生殖腺)比目鱼:鲆,蝶,鳎,(左鲆右鳎,左舌右鳎)(8)蟾鱼总目体粗短,皮肤裸露,有刺突出,拟态底栖;鮟鱇:背鳍棘末端肉质,“钓鱼”两栖纲蛙蟾蜍大鲵等世界4200种,中国268种+亚种=280世界第六位水陆两栖,成体陆生的四足动物,繁殖和幼体发育仍在水中,需变态才能上陆。3.5亿年前古生代泥盆纪,由有“肺”古总鳍鱼进化而来,用肉质鳍,成功爬上陆地。两栖类外部形态特点体分成:头躯干尾四肢四部分头:口,外鼻孔1对,上下眼睑,瞬膜,鼓膜,声囊(雄)躯干:头后—泄殖孔四肢:蚓螈退化,鲵螈细弱,蛙蟾不匀,前肢四指,后肢五趾。体形:蚓螈型—穴居(蚓螈目,无足目)眼,四肢退化(蠕虫状)鱼螈鲵螈型—水生(蝾螈,有尾目),四肢短小,尾发达,蝾螈,大鲵(鱼状)蛙蟾型—陆生(蛙形,无尾目)宽短,四肢强健,无尾,幼体水生,蛙状两栖类de皮肤及其衍生物皮肤裸露,富含多细胞腺体(湿润体表)和色素细胞表皮:角质层(单层扁平状细胞)生发层(柱状细胞)真皮:疏松层:粘液腺,毒腺,色素细胞,蟾蜍耳旁腺(蟾酥)致密层:胶原纤维,弹性纤维,血管,神经皮下组织:淋巴腔隙骨骼系统头骨+脊柱(颈椎、躯椎、荐椎、尾椎)+附肢骨(带骨,四肢骨)头骨:宽扁,枕髁2哥,平底(颅)形,脑腔狭小,骨块少,骨化弱(眼眶周围膜性硬骨消失);上下颌为次生颌,脑颅与咽颅连接为自接型(颌弓连接脑颅)舌弓中的舌颌骨入中耳腔→耳柱骨(听骨)(两栖纲爬行纲鸟纲)脊柱:蛙蟾类9块:颈1(寰)躯椎7荐椎1+尾椎杆1;有尾类数目多椎体:低等两凹;高等前或后凹型,参差型(1—7前凹,8+荐椎双凹)附肢骨带骨:肩带不连头骨(鱼连接)增进头和前肢活动,腰带借荐椎与脊柱相连,肩带—肩胛乌喙上乌喙锁骨等,肩臼—肱骨腰带—髂骨坐骨耻骨髋臼—股骨两栖类有胸骨(软骨),无肋骨,没形成胸廓固胸型(蛙):左右上乌喙骨平行愈合弧胸型(蟾蜍):左右上乌喙骨彼此重叠四肢骨:为五趾型,前肢第一指骨退化,后只有超长数趾(前拇指骨)前肢:肱骨桡骨耻骨腕骨掌骨指骨后肢:股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青蛙属于固胸型肩带(左右上乌喙骨在腹中线处相互平行愈合在一起)蟾蜍属于弧胸型肩带(左右上乌喙骨在腹中线处彼此重叠)两栖类肌肉系统分节消失:肌腱化腹直肌:有分解遗迹背最长肌:使脊椎向背方弯曲附肢肌:腓肠肌,三头肌……颌下降肌:辅助呼吸体肌(运动N支配)脏肌(植物N支配)两栖类de消化系统口咽腔内部构造包括声囊(雄蛙)底部的共鸣囊,蟾蜍无。声囊孔舌末端分叉(蟾蜍不分叉),可翻出捕食内鼻孔上颌两侧,气体入口咽腔齿上颌齿、犁骨齿(蟾蜍无齿)喉门咽的腹面,通喉气管室。耳咽管一对,通入中耳,调节内外压力平衡。消化腺:唾液腺(无消化作用);胰脏(内分泌腺)分泌胰液→胰管肝脏分泌胆汁→(胆囊)→输胆管→总输胆管→十二指肠两栖类de呼吸系统呼吸方式比其他任何动物更多,开始适应陆生,但仍不完善肺呼吸:陆生成体蛙2叶肺:薄壁囊泡状肺:皮肤面积比,两栖类=2:3哺乳类=50—100:1外鼻孔→鼻腔→内鼻孔→口腔(鱼不通盲管)→喉门→喉气管室→肺呼吸方式:口咽式呼吸(颌下降肌升降口腔底部)腮呼吸:幼体(蝌蚪)有外鳃—内鳃,有尾类成体终生保留鳃呼吸皮肤辅助呼吸2/5,蛙冬眠期;蝾螈肺消失终生水生,全靠皮肤;口腔黏膜(毛细血管)树螈无鳃,无肺,只靠口腔粘膜和皮肤。两栖类的循环系统幼体和鱼类一样1心房1心室单循环成体:心脏3室,原始(不完全)双循环(体循环,肺循环)心脏:2心房,1心室,静脉窦,动脉圆锥(螺旋瓣)混合血:多氧+缺氧血动脉系统:(A=动脉)总颈动脉弓(第三动脉弓)外颈+内颈A,颈腺,压力感受器,向头部供血体动脉弓(第四动脉弓)锁骨下动脉(前肢),背大动脉(后肢),肠系膜动脉(内脏)肺皮动脉弓(第六动脉弓)肺动脉(肺)皮动脉(皮肤)静脉系统:(N=静脉)前大静脉2→静脉窦→右心房→右心室腹静脉→肝门静脉→(后大静脉1)←肾静脉←肾门静脉肺循环(小循环)流程短(缺氧血)心室右侧→动脉圆锥→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心室左侧体循环(大循环)流程长(含氧血)心室左侧→动脉圆锥→身体各部动脉→器官组织毛细血管(物质、气体交换)→静脉→静脉窦→右心房→心室右侧淋巴系统是血循环的一个辅助系统(辅助静脉血回心),具有运送养料、代谢废物及免疫功能。但两栖类不具有淋巴结。淋巴管分布广泛,在身体各组织中淋巴窦(淋巴腔隙)分布在皮下与肌肉间,其连接疏松并有间隙。淋巴心(淋巴心脏)是淋巴管通入静脉的膨大部分,能搏动,内有瓣膜,使淋巴液流向静脉而不致倒流。蛙类有两对(前淋巴心位于第三椎骨两横突后方,后淋巴位于尾椎杆骨尖端两侧)。脾脏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直肠腹面,兼有造血机能。两栖类de排泄系统肾脏为终肾:肾→输尿管→膀胱(泄殖腔壁突起,贮存,重吸收)→泄殖腔形成尿液的器官,从发生上动物肾分前中后三种类型,低等—高等肾演变前肾:盲鳗成体,其他纲胚胎期,两栖类幼体(蝌蚪)位于体前部,排泄小管(肾小管),肾口(纤毛),血管球(肾小球)过程:肾小球滤出液→体腔→肾口→前肾小管→前肾管→泄殖腔→体外中肾:鱼类,蛙成体,七鳃鳗成体体中部,排泄小管呈双层壁,包氏囊(肾球囊),肾口退化,废物不经体腔原来的前肾导管纵裂为二:吴氏管(中肾导管,输尿管):♂成为尿殖(精)管;♀输尿米氏管(输卵管):♂蛙退化♀输卵过程:废物(不经体腔)→肾球囊→肾小管→中肾管→泄殖腔→体外后肾:位于体后部,羊膜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肾脏肾口退化至无,中肾管无数尿功能,后肾导管—中肾导管基部突起形成肾单位大量增加(兔28.5万个,在皮质;人约130万个)♂雄性:原中肾管(吴氏管)为输精管;米氏管退化♀雌性:原中肾管(吴氏管)退化,米氏管为输卵管两栖类de神经系统五部脑(同一水平面上)大脑半球完全分开,原脑皮(顶部内侧零星神经细胞),嗅叶,嗅束间脑(丘脑):背面:脑上腺(松果体)腹面(下丘脑)视交叉,脑下垂体中脑:背面:视叶(与鱼想死),内腔(中脑水管)视觉腹面:大脑脚(发达),前后连接大,延,脊(通路)小脑:不发达(与不活泼运动有关),狭带状,运动平衡中心延脑:顶部为菱形窝,生命中枢(呼吸,循环,糖代谢等)脊髓(同鱼纲想死)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N10对(N=神经)脊神经10对:1—舌2,3—臂神经丛,前肢4,5,6—体壁7,8,9,10—腰荐神经丛植物性神经:(哺乳纲详述)交感神经:脊柱两侧2条纵行交感神经干,连接交感神经节,以交通支与脊神经相连—控制内脏副交感神经3,7,9,10脑N;脊髓荐段发出(首次)两栖类de感觉器官听觉:有中耳和内耳(鱼只有内耳,只感受水中震动)鼓膜—耳柱骨(听小骨,舌颌骨演化)卵圆窗—内耳—听神经—脑

中耳腔—耳咽管(使鼓膜内外压力平衡)—口咽腔视觉:眼视角广,角膜凸出,晶体与角膜相距远(远视)有下眼睑和泪腺。视觉调节:晶体牵引肌移动晶体;辐射状脉络膜张肌(似睫状肌)侧线:感受水流压力感受器,蝌蚪,水生种类有的终身保留嗅觉:嗅囊,犁鼻器(贾氏器)(位于鼻腔内壁盲囊)嗅粘膜,化学感受器两栖类de生殖和发育生殖:雌雄异体,有同体痕迹,体外受精♂:精巢→输精小管→尿精管(吴氏管)→泄殖腔→体外♀:卵巢→腹腔→输卵管(米氏管)→子宫→泄殖腔→体外脂肪体(营养精卵),蟾蜍属雄毕氏器(位于精巢的前端,退化卵巢)发育和变态:水中受精胚胎发育→蝌蚪(外鳃,尾)→几天后→内鳃蝌蚪→变态→幼体→成体幼体(蝌蚪):侧线,外鳃,内鳃,单循环;前肾,肠长:体长9:1成体:无侧线,肺呼吸;不完全双循环;中肾,肠长:体长3:1两栖纲de分类世界已知约4200种,中国268种+亚种280多种,分三目蚓螈目(无足目,裸蛇目)似蚯蚓,四指和带骨退化,双凹椎体,无尾或极短,穴居,版纳鱼螈蝾螈目(有尾目):似蜥蜴,四肢细弱或仅有前肢,尾发达,有终生有腮。大鲵,蝾螈蛙形目(无尾目):具四肢,后肢粗大,有变态,尾杆骨,双凹,前,后,凹椎体,中国林蛙(哈士馍),各种蛙,蟾蜍。爬行纲蜥蛇龟鳖鳄恐龙dinosaur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2.25—1.8亿年前繁盛是皮肤干燥、缺乏腺体、体被角质鳞、具羊膜卵的变温陆生羊膜动物(Amniota)由古代两栖类进化而来,是鸟、兽演化的祖先。适陆生,完全脱离水,从水中受精发展为体内受精繁殖。皮肤干燥,缺腺体,股腺(臭腺):泄殖腔附近,生殖器发达衍生物:来自表皮:角质鳞,角质盾(龟)防止水分蒸发来自真皮:骨板(龟);骨板(鳄),富含色素细胞蜕皮:分块蜕(龟鳖);整片(蛇蜕,中药)变色:保护色,体温调节爬行类de骨骼系统骨化程度高,多为硬骨头骨,高颅型,颅腔大,脑容量增大次生腭(前颌,上颌,腭骨拓展延伸形成),内鼻孔后移,使呼吸、消化分开,鳄类发达单枕髁与颈椎关联,使头部转动灵活颞孔(颞窝):颅骨两侧眼眶后方1—2个颞部内陷形成的孔,附着肌肉(咬肌);咀嚼食物无颞孔类:古爬行类+现生海龟(次生)无颞孔,颞弓,原始上颞孔类:鱼龙类(古);单个上颞孔合颞孔类:兽齿类(古);头每侧一个颞孔,现生哺乳类双颞孔类:现生爬行类;头两侧有上下2个孔,鳄,楔齿蜥爬行类de骨骼系统脊柱:颈(寰,枢)椎,石龙子8块,鳄9块;颈部明显胸椎与肋骨关节,连成胸廓;(颈,胸,腰椎均有肋骨)荐椎:增至两枚;尾椎:数目多(蛇、蟒)蛇椎骨约500块断尾(自残)尾椎中部断开,可再生(蜥蜴)椎骨:前凹,后凹型;喙头蜥双凹型,有脊索残留胸廓(胸椎+肋骨+胸骨),附肋间肌,肋呼吸。附肢:带骨,五指型四肢骨,同两栖类;蛇退化,蟒保留髂骨和股骨残迹(泄殖孔两侧)骨化程度高,出现爪。爬行类de肌肉系统皮(肤)肤发达:肌肉一终端止于皮肤,蛇发达(腹鳞)牵拉鳞片,适合爬行背最长肌:发达,翻身,弯曲身体咬肌:发达,有助于吞咽。肋间肌:附在肋骨间,改变胸,腹腔体积,辅助呼吸爬行类de消化系统口腔、咽分开,龟鳖类无齿,有角质鞘牙齿:可再生,同形齿(大多数);异形齿(鳄)端生齿(沙蜥);侧生齿(多数蜥蜴,蛇);槽生齿(鳄);毒牙:沟牙(齿面有浅沟),管牙(有口通毒腺)口腔腺(唇,腭,舌,舌下腺),湿润食物;毒腺(管):毒蛇上唇腺演化而来消化道,肝胰等同两栖类,食道较长(颈长)大小肠间出现盲肠(植食性明显)如陆龟爬行类de呼吸系统气管,支气管,长,软骨支撑,肺2肺蜂窝状,具复杂间隔;气管长,分支多,支气管首次出现,胸腹式呼吸为主,口咽式呼吸为辅辅助呼吸(水栖种类):咽壁;副膀胱(肛囊):龟鳖类,泄殖腔两侧突起,富有血管爬行类de循环系统心脏(2心房,1心室)不完全双循环心脏间隔不完全,鳄类完整隔膜,有潘氏孔通左右心室。静脉窦退化,部分并入右心房;无动脉圆锥静脉腔—心室间隔不完全处由肉柱形成动脉:心室右侧→肺A(缺氧血);心室中部→左体A弓心室左侧→右体A弓大→总颈A弓→头部肺静脉(含氧血)→左心房→左心室→静脉腔→心室中部(含氧同心室左侧)静脉系统似两栖类,肾门V退化,尾和后肢血液一部分直接入肾爬行类de排泄系统适应陆地生活肾脏(后肾):胚胎期前、中肾,成体后肾后肾单位数目多,后肾管专排尿,雄性肾管与生殖器分开。有的泄殖腔腹面有膀胱(尿囊膀胱)。排泄物:尿酸,尿酸盐(白色固体)(输尿管、直肠、膀胱、泄殖腔)均可重吸收水分肾外排泄(盐腺):海龟眼后方(渗透压调节)爬行类de神经系统大脑—大脑半球发达(纹状体增大);原脑皮位于顶壁和两侧,新脑皮(灰质)出现光滑无沟回间脑—小,松果体,顶器(顶眼):有类似晶体和视网膜构造中脑—视叶一对;小脑—小脑耳(鳄类)(平衡),鸟类的小脑的蚓部和小脑卷。延脑—明显弯曲,脑弯曲(颈弯曲);脑N12对:增加了脊副N和舌下N(第11对和第10对还没有完全分开)XI脊副N:延髓发出,运动神经;控制咽喉和肩部肌肉XII舌下N:延髓发出,运动神经,控制舌肌和颈部肌肉爬行类de感觉器官嗅觉鼻甲骨,溴粘膜,嗅N,感觉细胞犁鼻器:口腔顶部,鼻腭管通口腔,嗅粘膜,产生嗅觉;蛇的舌末端分叉,回收后舌尖达犁鼻器囊粘膜感受化学信息。红外线感受器(热能感受器)颊窝(蝮蛇),唇窝(蟒)—鼻眼间凹窝(表面有薄膜,密布神经末梢),可在几尺内感受,千分之一摄氏度,利于捕食视觉—眼具有眼脸(蛇类缺)、瞬膜、泪腺;睫状肌为横纹肌(同鸟),调晶体凸度和位置锥状突:后眼房脉络膜形成,有血管,营养眼球巩膜骨:为古爬行类遗迹,与现代鸟类共有。顶眼(顶器)源于松果旁体,楔齿晰头正中皮下,结构似眼,可感光,不成像。多数爬行类颅顶封闭,顶器成痕迹器官。听觉—出现短外耳听道,鼓膜内凹形成,接受外界声波中耳:中耳腔,耳柱骨,鼓膜,椭圆窗内耳:似两栖类,鳄类的瓶状囊扩大成耳蜗鼓膜→耳柱骨→椭圆窗→正圆窗→内耳(膜迷路)爬行动物的嗅觉器官较蛙类复杂,犁鼻器非常发达。蛇的舌前端分叉,舌上无味蕾,所以无味觉作用,它经常伸出口外,接收周围环境中的“气味”化学分子,送入口腔顶部的“犁鼻器”中去,产生嗅觉。爬行类de分类世界约6550种,中国382种+亚种=418;分为四或五目:喙头晰目:楔齿蜥1种,新西兰“活化石”头鸟喙状,双凹椎体,残留脊索,无交配器,双颞孔,端生齿,顶眼。鸟巢中(共栖)龟鳖目:特化,背、腹甲,外角质板或软皮,无颞孔,颌缘角质鞘,无牙齿:♂具单个阴茎,温热带。玳瑁,棱皮龟,鳖(甲鱼)蜥蜴目:鳞片,“有鳞目”+蛇类;活动眼睑;四肢发;五趾有爪;尾部可自残。壁虎,蛤蚧,巨蜥,鳄蜥,避役(树栖),变色龙)蛇目:体细长,无颈部,皮肌发达;四肢消失,带骨,胸骨退化,无活动眼睑,无泪腺;蝮蛇;眼镜蛇,金环蛇;蛇毒、蜕、胆世界毒蛇约600种,中国50余种。鳄目:大方形甲,尾侧扁,次生腭发达,2心室,潘氏孔;横隔;槽生齿,双颞孔型,多分布热带,亚热带;全球22种;扬子鳄(短吻鳄科)鸟纲Aves鸟类是由古代双颞孔的爬行类演化而来,身体被羽,产羊膜卵,有翅,适应陆地和空中飞翔的恒温(温血)脊椎动物鸟类de皮肤及衍生物皮肤特点:松,软,薄,干;缺腺体,尾脂腺(水鸟发达)羽区,裸区,“孵卵斑”羽毛:与爬行类鳞片同源功能:体温,体形,体色,保护,浮力,飞翔正羽:大型(飞,尾羽),羽干(轴),羽片,羽根中空,末端小孔(下脐)通真皮乳突,从真皮血液中获营养绒羽:正羽下,羽轴退化,羽小枝不成片,棉花状,鸭绒纤羽:毛状,羽轴纤弱,羽枝退化(触觉)须羽:退化的纤羽,喙,眼,鼻处,触觉换羽:一年两次(冬羽(浅白),夏羽(婚羽,鲜艳)与甲状腺分泌活动有关鸟类de骨骼系统轻而坚,长骨中空有气囊,无骨髓,愈合,结构紧凑;头骨重/体重:鵰0.2%;狐狸1.25%头骨:高颅型,轻、薄,中空,愈合为一;颅腔大,眶间隔狭窄。上下颌形成喙,无牙齿;单枕髁(同爬行类)脊柱:颈椎:异凹(马鞍形)椎体,8—25枚,鸡14块;颈长易活动;头可转动180—270度(猫头鹰)胸椎3—10块(鸡7;鸭9,鸽5)+肋骨(钩状突)+胸骨→胸廓龙骨突:供胸肌(飞行肌)附着;不善飞者(鸵鸟):平胸愈合荐骨(综荐骨):胸+腰+荐+尾椎+骨盘愈合,鸟类特有尾综骨:尾椎愈合形成带骨和附肢骨:肩带:肩胛骨2+乌喙骨2+锁骨1锁骨左右愈合→“V”形叉骨,弹性防止飞行时左右肩碰撞乌喙骨发达,界于椎骨和胸骨之间,支柱腰带:(髂2,坐2,耻2)开放式骨盆(盘)左右耻骨退化成两条附在坐骨边缘弧形骨片两耻骨在腹中线不愈合。适合产大型硬壳卵。上肢(翅):指骨退化,无爪;腕、掌、指部分愈合—初级飞羽,尺骨——次级飞羽;肱骨——三级飞羽(短)后肢:单一骨块关节,腓骨退化成刺状,四趾(拇指向后,便于把握),一般三趾向前,一向后鸟类的肌肉系统肌退化,缺少背最长肌胸(飞)肌发达,胸大,小肌,附于龙骨突颈部肌肉发达(颈椎数多)栖肌:后肢栖树握枝(肌腱+肌腱鞘+骨骼)鸣肌(特有):气管两侧条状肌,改变鸣管和鸣膜紧张度,雀形目鸟类发达鸟类的消化系统食量大,消化力强,代谢旺盛,鸭半小时可通过消化道排便口(无牙)舌(角质鞘)→食道→嗉囊(鸟特有)→胃(腺胃、肌胃(砂囊),革质层“鸡内金”,研磨食物)→小肠(12指、空、回肠)→盲肠(纤维素,水重吸收)→直肠→泄殖腔唾液腺(含酶);筑巢;“燕窝”金丝燕(糖蛋白,滋补,免疫肝,胰脏;嗉囊:贮存软化食物,“鸽乳”,♀鸽分泌腔上囊(法氏囊)——泄殖腔背方,淋巴,免疫鸟类的呼吸系统特化:气囊:双重呼吸气囊:分布于内脏,骨腔,肌肉间与肺气管连通,辅助呼吸,减重,减少内脏和肌肉摩擦,冷却肺——海绵状少弹性,由初、次、三级+微气管(毛细血管)构成的网状管系统。双重呼吸——吸气和呼气均在肺内行气体交换,共2次。鸣管——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膨大变薄管壁(鸣膜),外附鸣肌改变鸣管形状和鸣膜紧张度鸟类的循环系统心脏4室(2心室);完全双循环,无静脉窦,房室间肌质瓣动脉:只有幼体动脉弓,左体动脉弓退化,肾门静脉退化;大量尾部血通过股V直接→后大静脉尾肠系膜V(鸟特有)集内脏血液→肝门V→肝→肝V→后大V替代两栖和爬行类的(腹V),使血液快速回心,适飞行。心脏体积相对大(脊椎动物首位,鸟0.4-1.5%,人0.4%)心跳快,血流快,飞行中供氧胸导管:收集躯体淋巴液,注入前大静脉鸟类的排泄系统似爬行类,中肾(胚胎期),后肾(成体)体积相对大(占体重约2%)肾小球数比哺乳类多2倍,代谢旺盛,可迅速排泄废物,维持水盐平衡。肾脏→输尿管2→直达→泄殖腔(无膀胱,随时不停排泄)排泄物——尿酸(减少水分散失)肾外排泄——盐腺(海鸟,驼,隼)眼眶上部,开口鼻中隔,平衡渗透压.鸟类的神经系统脑弯曲明显,体积大大脑:半球发达,占大脑体积;部分新脑皮;纹状体发达(运动,本能和“学习”中枢),嗅叶退化(鸟嗅觉机能弱)间脑: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恒温(温血动物)中脑:视叶(视觉)发达小脑:发达,分化蚯部(中)、小脑鬈(侧)与快飞翔有关延脑:似爬行类脑神经12对,第11对副N(支持肩部)不发达鸟类的感觉器官视觉发达,听觉次之,嗅觉退化视觉:眼大(1/50体重),视觉力为人的2倍。鹰>人8倍巩膜骨——环形薄骨片,支持眼球(同爬行类)栉膜(栉状突)后眼房内,视N背方,调眼压,营养视网膜,识别迅速移动物体。睫状肌为横纹肌(同爬行类)双重调节:前巩膜角膜肌——调节角膜屈度后巩膜角膜肌——晶体屈度(形状)听觉:似爬行类,单一听骨(耳柱骨)短外耳道耳羽(猫头鹰):收集声波嗅觉:退化,食腐生物种(兀鹫),保留嗅觉鸟类的生殖体内受精,多数无交配器(鸵、雁特有)♂性睾丸、输精管——泄殖腔♀性卵巢、输卵管(左侧保留,右侧退化)输卵管分泌蛋白,壳膜,卵壳——泄殖腔繁殖:行为复杂,性成熟(3月-12年)占区与领域:保证后代食物筑巢:卵集中孵化,保温;护幼雏;地面巢;水面浮巢;洞巢;编制巢等产卵与孵卵:1卵或多卵,定数,不定数育雏:早成鸟(雏);晚成鸟(雏)鸟类的迁徙定期定向集体,每年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周期性迁居留鸟:终生不离生活区,喜鹊,麻雀候鸟:夏候鸟——夏季繁殖,秋末往南飞,燕;冬候鸟——冬季越冬,春季北去繁殖,雁.旅鸟“过路鸟”:漂泊鸟迁徙原因:光、温、食物、遗传等内外因,多刺激连锁反射(冬季条件恶化,冰川)定向——本能,训练记忆;视觉定向;天体导航;地球磁场;外信息素等鸟纲的分类世界9000多种,中国1200种,2151(亚种);第十位分类依据:喙形状;食鱼:长,钩,栉状喙;食谷物:锥状羽毛:翼形;尾形;飞羽数趾:趾数,排列趾形:离趾:1后3前;异趾:3、4前1、2后;对趾:1、4后2、3前;并趾:前3趾并连;前趾:四趾全向前蹼形:全蹼;半蹼;瓣蹼胸骨:龙骨突发达程度,突胸类,平胸类雏鸟:早成鸟;晚成鸟鸟纲的分类古鸟亚纲:始祖鸟;原鸟三叠纪-晚侏罗纪;中国:孔子鸟,中国鸟;华夏鸟,“热河生物群”今鸟亚纲:齿颌总目(化石):槽生齿,黄昏鸟,鱼鸟平胸总目:无龙骨突,胸肌不发达,翅退化不适飞;善奔跑,趾两个,粗壮;鸵鸟,鸸鹋,几维鸟企鹅总目:企鹅(南极)前肢鳍状,适游泳;骨不充气,但龙骨发达;尾短,鳞片状羽毛;两后肢极度后移——直立;足,趾间都有蹼;突胸总目:35目,8500多种,龙骨发达,适飞翔,翼发达,尾椎成尾综骨,气质骨,羽毛分成羽区和裸区哺乳纲哺乳纲的皮肤及衍生物包括:皮肤;毛发;腺体;角;爪;蹄;指甲结构致密,抗水性强,除保护外,感觉,排泄,调温等功能皮肤:表皮——角质层加厚;几十--几百层(象,犀牛)真皮——致密结缔组织,厚,韧性强,血管,神经感觉末梢;用于制革部分皮下脂肪层——厚,保温隔热;色素:表皮、真皮都有,体色被毛:表皮角质化产物毛干:皮质部(外),色素;髓质部(内)毛根;毛球;毛乳突(真皮,血管营养);竖毛肌体毛种类:春秋季换毛;人发每天生长1、3mm针毛——硬长,有毛序(向),保护作用;绒毛——无毛序(向),保温;触毛——特化的针毛,吻部,(猫胡须)触觉皮肤腺:发达,多细胞腺体皮脂腺:开口毛囊,滋润体毛;汗腺:皮内盘曲,开口表皮:汗(水+代谢产物),调温排泄乳腺:雌泌乳,雄雏形,腹部(猪),胸(灵长类),鼠蹊部(牛羊)乳房:1对(灵长);2对(牛羊);4-5对(猪);25个(袋鼠)泪腺:湿润眼味腺:臭腺(肛门腺)黄鼬;麝香腺(腹部);蹄腺(羊,信息)角:表皮,真皮特化,有蹄类防卫;犀角,羚羊角:中药洞角(虚角):头骨外突骨角+表皮角质鞘,中空,不分叉,终生不更换;牛角实角(鹿角):真皮骨化穿出皮肤形成,实心骨质,分叉,雄兽发达;鹿茸:刚生出鹿角外包富有血管的皮肤爪(食肉类),蹄(有蹄类),指甲(灵长类)哺乳纲的骨骼系统发达,坚固,支持,保护,运动(人206块)头骨特点;1骨化,愈合,数量减少(人22,其他兽类35块)2脑颅大(高颅)3顴弓:颌骨与颞骨及颧骨形成,与上颌和颞骨关节,附着咀嚼肌,与口腔消化有关。4合颞窝(每侧一个)5双枕髁(同两栖类)6次生颚完整(后鼻孔),消化、呼吸完全分开7三听骨(镫,砧,锤);中耳8鼻甲骨卷曲成迷路状,鼻黏膜,嗅觉9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化石鉴定重要)脊柱特点:颈C、胸T、腰L、荐S、尾CY椎,数目不同人椎公式:712553-41双平椎体,椎间盘,髓核(退化脊索)2颈椎7块(寰1,枢椎2);长颈鹿?块3胸椎(12-18枚)+肋骨+胸骨形成胸廓,胸腔4胸椎强大,3-5块荐椎愈合为一5尾椎:真肋:上连胸椎,下连胸骨假肋:上连胸椎,下与真肋软骨关节(间接连胸骨)浮肋:腹面游离,后2-3根带骨和附肢骨1肩带:乌喙突;锁骨退化;肘关节(向后)2腰带——髂骨荐骨愈合3关闭式骨盆:左右坐骨,趾骨在腹中线愈合4膝关节向前弯曲;膝盖骨5着地面:跖行性(人,掌跖骨);趾行性(狐、跗趾骨),蹄行性(趾端,有蹄类)膈肌——哺乳类特有,圆形,位于胸腹腔间,隔成胸腔与腹腔,呼吸肌质部(左有主A孔;右有食道孔);腱质部(中央,结缔组织),后腔V孔皮肤肌——牵动皮肤(刺猬),牛马防虫皮肤抖动面部肌(表情肌),人,灵长类发达咀嚼肌——闭口肌:咬肌,颞肌,嚼肌;开口肌哺乳纲的消化系统分化高,肌肉质舌;口腔咀嚼和初步口腔消化作用,肉质口唇,口裂,唇裂颊囊:存食物,猕猴,仓鼠硬腭,软腭:(口腔顶壁)与鼻甲骨形成呼吸和消化两个相对独立的通道。舌:肉质,搅拌,吞咽;辅助发音;味觉牙齿(槽生,异齿型),齿尖数,分类依据,与食性有关;结构:齿冠,齿根(分支),齿腔,齿髓,釉质,牙龈异齿型:门齿(切齿),犬齿(再生齿,撕咬),前臼齿(齿根,齿尖少),臼齿(无乳齿,咀嚼面),乳齿:刚出生后;恒齿;再生齿;智慧齿门犬前臼臼齿人齿式:一侧(上颌)2.1.2.3(下颌)2.1.2.3X2=32咽交叉:后鼻孔(上)食道(背)咽口腔(下)喉腔(腹)进食时会厌软骨盖住胃:单胃;复胃(反刍胃):牛,驼等食草兽瘤胃、网胃(蜂窝)、瓣胃(食道变形),皱胃(胃,泌胃液)反刍过程:瘤胃内食物通过逆呕反射返回口腔,再次入胃小肠绒毛:(指状突起,柱状上皮)分泌消化酶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门盲肠:草食类发达,痕迹器官(人);阑尾蚯突(兔):淋巴组织消化腺:唾液腺3-5对;耳下、舌下、颌下、眶下腺肝脏、胰脏、十二指肠哺乳纲的呼吸系统鼻腔:嗅觉,呼吸通道喉:会厌,甲状,杯状,杓状软骨声带(甲状,杓状软骨间膜皱襞,发声)肺:海绵状,分叶:“支气管树”肺门——支气管——细支气管1mm——终末细支气管0.3-0.5mm——肺泡(呼吸性细支气管盲囊,单层上皮;微血管)气体交换场所。人7亿肺泡,表面积60-120平方米哺乳纲的循环系统心脏:2心房,2心室,完全双循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