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大谋略完美_第1页
中国地理大谋略完美_第2页
中国地理大谋略完美_第3页
中国地理大谋略完美_第4页
中国地理大谋略完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地理大谋略(完美Word版)第一章地理思维创新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地理科学的特点,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术方法的前提下,注重地理思维创新,发展空间分析能力,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从地理素质教育来看,应立足于挖掘潜能,启迪心智,养成创新思维,促进自我提高。一、综合思维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组成,是地球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宏观系统。地理事物通常是复杂的,地理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就地理论地理,必须从大地理的角度,从学科融合和空间综合的角度,去了解地理事物,去分析地理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对地理学科综合性的要求日益突出。就综合分析而言,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核心问题,弄清地理事物的关键所在。对于区域分析来说,综合分析更是不可缺少的。综合型地理思维的创新,在于把握全局、分清主次、归纳总结和整体提升。我们的综合课程考试,不能够只考“拼盘”型的试题,把政治、历史、地理试题简单地罗列起来,而一定要考“炒菜型”的试题,即大胆打破学科界限,考核学生综合分析和全面理解的能力。比如,一道20分的综合试题,就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考核,从时间角度考历史,从空间角度考地理,从世界观角度考政治,从三者结合的角度考综合。东方人总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得很复杂,而西方人则往往是把复杂的问题搞得比较简单。在高考命题的过程中,东方人往往设置许多陷阱,或者实行错误的导向,千方百计扰乱视听,引诱考生去犯错误,这又是何苦呢西方人则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核。这也许是东、西方文化观念的重要差异。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为东部与西部,东部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北方与南方;西部则以昆仑山为界,分为大西北与大西南。我国南方气候暖湿,植被葱郁,可称为“绿色中国”;我国北方有广阔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可称为“黄色中国”;大西北荒漠、戈壁面积广大,黄沙漫漫,瀚海无边,可称为“金色中国”;大西南有雄浑的青藏高原,冰川绵延,雪峰皑皑,可称为“银色中国”。关于国土整治,可作如此描述:“黄色中国”向“绿色中国”转变,“金色中国”向“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转变,“绿色中国”应更加碧绿可人,“银色中国”则主要是保护好原生环境。由此可见,这位德国地理学家对中国地理区域特征具有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并进行了很好的提炼与综合。学习中国地理,不能把中国自然地理与中国经济地理人为地割裂开来,而要从综合分析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重大问题和未来发展。我国大致上可分为三大综合自然地理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决定这三大地理区内部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决定东部季风区地理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纬度地带性,归根结底是热量;决定西北干旱区分异的是经度地带性,关键是水分;决定青藏高原区分异的是垂直地带性,关键是热量及水分。从全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东、西部的差异远大于南、北方的差异。因此,就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而论,水分因素比热量因素要显得更为重要。在当今形势下,水资源的地位日益突出,水资源的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也越来越紧迫。怎样看待地理科学地球表层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相互作用组成的世界,地理学对我们生活的世界进行深入的探究,因此,地理学是一门既有趣更博大精深的科学。当今世界,资源短缺、环境变化、人口激增、发展失衡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尖锐。为了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挑战,我们需要培养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地理学帮助企业进行规划布局和市场营销,为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为能源政策、经济调整、技术创新、减灾防灾、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所以,地理学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人地关系是指地球表层作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动态的作用。地球表层及其上的人类活动包含很多要素,而且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因而需要认识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在各地的不同表现和规律,这就是区域综合分析。地理学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方法进行研究。野外调查是最基本的观测,于是就有“读千卷书,行万里路”、“融入大自然”之说。对于地理科学来说,分析、解释、归纳、概括、演绎、模拟、描述、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地理科学可通过评价、规划、设计等手段为实践服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需要打破各分支学科的界线,进行全面和综合的研究。如今,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大幅度地拓展了,环境、旅游、海洋、城市、灾害、地理信息技术等都成为当代地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南、北方的发展差异近千年来,我国的政治重心在北方,经济重心在南方。前者主要是历史传承和长期发展的结果,后者则与历史上政权与人口的多次南迁密切关联。明清以来,南方经济逐渐崛起,对外贸易发达,陆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与此相比,北方则逐渐地落后了。但北方长期以来大多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南方地理环境优越,适宜经济发展和贸易交流。由于南方与外界保持较为频繁的交流,能够接受到比较多的新鲜事物,相对开明的政治环境也有利于南方的发展。汉、唐时期“丝绸之路”商贸发达,促进了北方社会文化的繁荣。但后来“丝绸之路”衰落了,南方的海上贸易随之兴起。历史上的贸易大港多分布于东南沿海,如泉州、广州、厦门、宁波等。数百年来,北方战乱频繁,成为沙俄、日本等列强侵略的重点。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北宋,文化名人多出自于北方;但南宋以后,科举状元则以南方为多,这与国家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分不开的。 二、创新思维地理创新思维在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用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去看待地理事物,去解决地理问题。其中,最重要者当属观念创新。需要贯彻一系列新的理念,比如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环境友好、节约型社会、数字地球、经济全球化、绿色GN2006艾尔曼2005年10月9日8844.43米1.5℃4℃5001800东门送,1958年上升到3150.6℃-5.8℃400毫米-30一米-25千米300020042001142公里4000米5072米200克-40厘米101867米33120021050612.0957米22.5℃18501987年4月13日394千米142千米3997米7500℃王昭400公顷2000图图5长株潭全省区位图200539公里2310米185米175米5亿立方米5亿立方米1992年4月3日1994年12月14日1997年11月8日4200千米1.5米1150公里740公里-1000立方米1241.2公里142公里131公里289公里30公里2000年8月19日2005年10月15日4000米965公里;600公里134.4公里87公里47.4公里120公里424公里407公里30公里6公里36公里33米100公里200320057万公顷92004mericaagricuture)多位于新开发地区,耕地面积广大,采用机械化粗放耕作方式,作物产量大,农产品价格低廉,尤为适合种植小麦等大宗农作物。(5)地中海式农业(Mediterraneanagricuture)主要分布于地中海气候区,属于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混合农业,农地主要为谷地和缓坡地,农作物自谷地到坡地依次为蔬菜、谷物、果树等。(6)热带栽培农业(troadicherding)和放牧(ivetocranching)等类型。综观世界各国农业的发展,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发展差异和生产方式差异。发达国家以现代化大农业和集约农业为主,发展中国家则各有不同。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由传统农业上升到现代化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可划分为两大类型:一是现代化大农业,利用比较多的土地,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为代表,注重机械化,使用比较多的化肥和农药。二是集约型农业,以荷兰、日本、以色列等为代表,因地少人多,注重生物工程和高效高产,农业生产过程投入劳动力较多。美国农业是典型的现代化大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水平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也相当高,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每年都出口大量农产品。美国农业不断向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大部分农业生产环节表现出明显的专业化特征。农业生产部门、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部门、从事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部门已经形成联系密切的一体化大系统。长期以来,美国农业生产单元以农场为主,并表现出逐渐集聚的趋势。美国农业地域分工非常明显,比如乳酪带、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混合农业带等。日本农业现代化水平很高,但由于传统农业的深刻影响,又表现出一些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比如,一般农户经营规模较小,农业机械也是以中小型机械为主,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低于美国和加拿大,农业经营精细,农产品品质优良。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达,有利于中小型农户的集约经营。因地形和气候差异,欧盟农业表现出多元经营和多样化的特征。西欧以农牧业为主体,南欧以地中海农业为主体,北欧以牧业、渔业为主体,东欧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体。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欧盟农业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和关税同盟。近些年来,欧盟农业健康成长,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为了适应环保和消费者的需求,欧盟大力推广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以色列的节水灌溉农业非常发达,用比较少的农业用水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并且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成功之路。目前,以色列1位农民可供养98人。以色列十分重视农业科技,把科技兴农当作基本国策,鼓励农民采用各种农业高科技。以色列广泛推广滴灌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通过不懈的努力,以色列农业逐渐形成了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高产出的特色,建成了一整套符合本国国情的节水灌溉、农业科技和工厂化现代管理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农业表现出若干新的发展趋势:(1)农业大国都在抓紧研究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特别是在基因工程方面,力争有大的突破。(2)努力解决食物供给问题,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尤其是积极发展绿色农产品。(3)大力推进可持续农业,即环境良性循环,资源永续利用,技术合理,经济可行,不但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而且确保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4)积极推行农业现代化教育,对农民的从业素质和经营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力求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良性运行,并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外部条件。(6)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发达国家和比较多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应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在互联网上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进行农产品交易活动。(7)积极发展绿色农产品,大力推广和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建立专门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二、我国农业发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广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许多农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最新年,我国的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茶叶产量居第二位,甘蔗产量居第三位,大豆产量居第四位,牛奶和乳制品产量也从1989年的世界第18位上升到现在的第8位。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强,农业生产结构有了显著改善,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和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农民收入逐步增加,农业科技园区日益壮大。表7-1最新年我国重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种类数量种类数量粮食蚕茧谷物桑蚕茧稻谷茶叶小麦水果玉米橡胶豆类肉类薯类猪肉油料牛肉花生羊肉油菜籽奶类棉花牛奶麻类绵羊毛黄红麻山羊毛甘蔗禽蛋甜菜水产品烟叶海水产品烤烟淡水产品资料最新,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表7-2最新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单位:公斤年份粮食棉花油料猪牛羊肉水产品牛奶19803271985361199039319953872000366最新362资料最新,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但农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帐甚多,大部分农村距离现代化还存在着很大差距。随着我国全面加入WTO,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都面临着严峻挑战。新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粮食生产面临着很大压力。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吃饭问题仍然是头等大事。从1978年到最新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由12059万公顷下跌到10161万公顷,但同期全国人口却增加了33729万人。我国耕地质量逐渐下降,迫使农民不得不施用更多的化肥和农药。因人口惯性的长期影响,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16亿,若按人均粮食400~450公斤计算,粮食总产量需要达到~亿吨,也就是说,要在目前的总产水平上再增加~亿吨。但耕地保护却面临着空前的压力。第二,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农产品品质受到影响。随着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尤其是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的无序排放,农业生态环境遭到广泛的破坏。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废渣污染和大气污染直接威胁到农产品的质量,加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农作物遭受污染或品质下降,使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由于难以达到发达国家严格的食品标准,我国许多农产品出口受阻。第三,农业生产结构不够合理,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主要表现是:(1)农产品品质普遍不高,高质量、高效益农产品所占比重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宗农产品的质量尚存在着显著差距。(2)农业经营规模小,直接影响到规模效益和技术推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3)大多数地区尚未形成高效益的产业链,重要是缺乏深加工,也缺少著名品牌。农村生产结构趋同现象严重,使区域优势难以形成和发挥。第四,农业科技研究与应用水平低,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有限。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偏少,农业科研投入只占到农业产值的%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2%~3%的平均水平。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远远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要。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通常为70%~80%,而目前我国仅为35%~40%。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就更为落后,目前有60%~70%的农业科技成果难以及时推广应用,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每万名农业人口只有一位农业技术人员,而德国多达人,美国为人,日本也有5人。在我国许多地方,还没有建立起基本的农业技术服务和推广机构。第五,伴随着全面入世,我国农业正面临着众多的机遇与挑战。。加入WTO后,我国可以享受WTO成员无歧视贸易待遇,改善农产品出口环境。但我国需要逐步削减农产品进口关税,扩大市场开放程度,增加农产品进口。鉴于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的显著差距,农业经营风险逐渐增加。根据我国政府的承诺,农产品关税税率将显著下降,谷物进口配额增加较多,同时削减肉类关税,实现大豆油自由贸易。总之,我国农业生产结构需要进行比较大的调整。目前,我国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糖类等大宗农产品的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入世之后,这些农产品的生产将面临着较大的市场压力。三、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分析农业持续发展,是指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的和谐统一,既满足当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又能够保护好农业用地和生态环境,使农业资源得以永续利用。农业持续发展,谋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共同发生作用,人们只有尊重生态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使农业生产建立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在充分吸取“石油农业”、“绿色革命”的经验教训之后,人们普遍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提出了三个目标:保护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之配套的包括七个方案: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加强食品安全与预警系统;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与生产要素组合,全面发展乡村经济;增大农业投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乡镇中心。我国农业发展战略可侧重于以下方面: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把农业生产、农民增收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走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道路,逐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改造提升乡镇企业,搞好小城镇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严格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要力争耕地的动态平衡。应实行领导责任制,层层抓好落实。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的头等大事来抓,保证每年有足够的粮食种植面积,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的商品粮基地,采取得力措施确保粮食供给安全。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大力开发名优特新农产品,借此提高农业生产层次和农民经济收益,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推进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根据市场需求和比较效益,选择适宜的优势品种和合理的经营方式,注重形成经济规模。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强调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打造高水平和高效益的产业链,并使农民尽可能多得实惠。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建立专业化农业基地和高科技农业园,抓紧配备科技人员和生产装备,通过专业化经营和规模化运作以实现良好收益,并对周围乡村发挥先进示范作用。改造提升乡镇企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进而组建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农工商企业集团,注重拓展资源的加工深度,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积极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重点包括运输、仓储、冷藏、加工、信息等环节,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机制,整顿规范农产品交易行为。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努力减少石油、化肥消费,建立以粮、菜、茶、果、水产品、畜产品为主的高标准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大力开发无公害食品,不断推出绿色食品品牌,努力减少农药、化肥、激素的施用量,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绿色农业属于标准化高效农业,其生产经营具有严格的标准规程,对此可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机构,加强农业生产的生态意识。除了出台有关措施之外,还要加强科普宣传和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广土壤性状和植物营养诊断技术,推广平衡施肥和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复合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还要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制定绿色营销战略,开拓绿色消费市场。绿色农产品营销要主打“绿色”牌,研发推广建立在绿色农业基础之上的有机食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包括建立基层农技推广中心和农技站,创办农业科技市场和农民技术协会,还要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他们培育和带动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示范户。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利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关系,合理组织农业各部门的生产,借以提高产量、改善环境的农业生产制度。它是在生态经济、系统工程、企业管理和现代农业理论的指导下,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以适度规模建立起来的具有良性循环功能的复合生产系统,能够促进结构优化和系统完善,并形成功能显著、布局合理、专业化程度突出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它能够多层次利用自然资源,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和生物转化率,生产出高产、优质、无污染的农产品,并确保良好的生态效益。绿色食品无污染、无公害、安全营养型食品的统称。因国际上对保护环境的事业通常冠以“绿色”字样,为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就称其为“绿色食品”。它强调生态性生产,不使用农药和激素,尽量施用农家复合肥,没有有害物质残留。鉴于我国资源、能源日趋紧张、人口不断增加的被动局面,农业部最近要求,必须建设节约型农业,以解决目前国内农业生产高投入、高成本、浪费严重的问题。在农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环节厉行节约,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多的农业收益。建设节约型农业,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紧紧围绕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强化节约意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手段,结合农业区域资源特性,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保护农业资源,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创新和推广农业技术,建立健全推进节约型农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农业部明确指示,要统筹安排好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各项工作,编制完善相关规划,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生物、工程、农艺、农机、材料技术的集成应用水平,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集约生态养殖、沼气综合利用、户用高效炉灶、秸秆综合利用、农机与渔船节能等“十大节约型技术”,促进我国农业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目标。农业部关于建设节约型农业的工作重点稳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系统,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覆盖等培肥技术,提高复种指数,充分挖掘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积极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深耕、集雨、节灌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耐旱性强、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品种,逐步建立节水型栽培模式和灌溉制度。不断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效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行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努力普及良种选育技术,推广主要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切实抓好农业装备节能工作。加快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设备的更新换代,开发并推广节能农业机械,降低农业生产的能源消耗水平。大力发展集约生态养殖业。推广绿色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推进绿色高效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倡导舍饲半舍饲圈养技术,合理开发渔业资源。巩固提高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水平。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农村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合理利用秸杆。加强乡镇企业节约生产工作。重点抓好轻工、化工、冶金、有色金属、建材、煤炭、电力以及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节能降耗与清洁生产。四、我国“三农”政策的重大变革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有时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由漫长历史时期沿袭下来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至今仍然具有很大影响。在我国人口中,农民仍然占据大多数。与世界上一些大国相比,我国大中城市并不落后多少,明显的发展差距主要体现在广大农村。从宏观上看,我国农村的综合发展水平要大大地落后于城市。这些年来,尽管农业改革力度很大,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农产品产量也取得了喜人增长,但许多地方的城乡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显著地扩大了。总体而言,我国广大农村既有美好的发展前景,但也存在着不少严重的问题。表7-3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年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城镇居民家庭绝对数元指数1978=100绝对数元指数1978=100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197819801985199019952000最新资料最新,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表7-3说明,现阶段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还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差距。最新年,我国农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元,而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答元。在恩格尔系数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在我国许多地方,近十多年来,城乡差别不是缩小了,而是在逐步扩大。在此情况下,国家必须适时调整城乡发展政策,对农村实行较大力度的倾斜,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发展差距。建国以来,国家长期坚持重点发展城市和工业的政策,每年都要从农村收取比较多的税收来支持城市和工业的发展,结果使本来就很明显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二元结构日益突出。大部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长期以来,乡村财政入不敷出,多数属于“吃饭财政”,工农业产品之间明显的“剪刀差”使农民陷于贫困境地。建设新农村是非常必要的,但最大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巨大的资金缺口如何弥补乡村两级财政可谓捉襟见肘,许多地方连维持日常运营都很困难,建设新农村所面临的经济困难是亟待破解的难题。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逐渐缩小。近些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确保农民增收。自最新年起,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及其附加,“一免三补”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但由于农村经济起点偏低,再加上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国家再用类似的办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农民依靠种养业增收困难。从我国农业来看,小农经济的成分仍旧相当突出,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都比较弱,农民增收的不稳定性还比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机械作业、农田灌溉等费用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大多数农产品还维持在比较低的价位,致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增收困难。农业产业化推进难度较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现阶段的困难在于,农民缺少社会化的组织,市场竞争意识薄弱,公司加农户、协会加农户等模式推广力度还远远不够,公司、协会和农民之间尚未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各种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在贷款、纳税、保险等方面困难重重。农村劳动力转移增收有限。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或者就地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对于弥补城市和工矿劳动力不足、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大多数人主要从事低收入的简单劳动工作,而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则比较少。加上不少地方劳动力供过于求,结果使外出打工或者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收入有限,相当一部分打工者经济收入偏低。农产品价格偏低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当种植业得不偿失时,农民就会采用减少投入、甚至撂荒的方式表示不满,结果导致农产品大量减产。资源瓶颈是性质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耕地依然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有限的耕地每年却以数百万亩的速度急剧减少。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仅及世界的四分之一,尤其是北方地区,可用于灌溉的水源日益减少。长期以来,农业领域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民由于负担较重,收入增长缓慢,加上农业用地制度的缺陷,以及信贷困难等原因,农民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向农地投资。这些年来,政府财政用于农业的公共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越来越低,导致大量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帐甚多。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使得习惯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农民难以适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卖粮难、卖猪难、卖菜难、卖果难时有发生,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小规模农户构成直接的威胁,我国全面加入WTO更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缺乏可靠的政策支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必要的,但往往是政府的指令多,领导的指示多,但财政的支持少,科学的决策少。某些优质农产品在种植初期价位较高,但随着大范围的推广,价格往往一落千丈。良种生猪、优质棉花、反季节蔬菜等都难逃厄运。大多数农户通常随波逐流,一哄而起,缺乏理性的决策,政府在此方面更缺少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引导。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我国有2亿多个农户,单体生产规模偏小,技术装备落后,根本无法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政府推行的土地流转制度也对家庭土地承包制形成冲击。实现农场化、专业化经营无疑是合理的发展方向,但在实施过程中会遭遇重重阻力,可能还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一系列新的因素造成农民的贫困。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形下,一些新的因素导致部分农民重新陷入贫困的境地。比如,高额的学费和医疗费,就是一般农民家庭所难以承受的。家人大病而住院治疗,遭遇比较大的自然灾害,往往导致农民家庭濒于破产。对农民的不公正待遇导致“三农”问题难以解决。从理论和法律上讲,无论工人、农民、干部,还是知识分子,我国公民一律平等,农民与共和国其他公民享有同样的权利,决不低人一等。但实际上,农民的实际社会地位要远远低于国家干部和城市居民。甚至在今天,还普遍存在着看不起农民、鄙视农村的社会心理。我国长期奉行的户口政策,对于农民来说,就是非常不公平的。农民缺乏有效的组织,难以维护自身利益。由于农村居住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封闭性、社会联系的局限性以及思想观念的保守性,我国农民并没有形成团结一致的群体,难以发挥集体优势,不足以有效地抵御外来的伤害,结果导致农民利益经常被侵犯,农民的劳动所得与其对社会的奉献严重地不对称。长期以来,我国农民是频繁遭受各种伤害的社会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日益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相继出台了大量的促进农业发展、推进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中国广大农村正在发生深刻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整个社会对于“三农”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农民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情和支持,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有了明确的目标的清晰的发展路线图。中共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乡村的战略方针,为“三农”问题的解决、为新农村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七个“一号文件”

从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在18年以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3年12月30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对我国农村工作发出的第一份一号文件,它打破了实行多年的农村工作的僵化体制。该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3年——《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的第二个一号文件,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出了高度评价,赞扬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文件提出,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

确定承包给农民的土地15年不变,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同时提出社员可以对自己的土地进行转包。文件明确了农村进行商品生产的重要性。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系统化,同时从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产业结构调整、交通、支持乡镇企业、鼓励人才流动、放活金融政策、加强小城镇建设等十个方面活跃农村经济。文件还提出扩大市场调节,进一步把农村经济搞活。

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该文件进一步摆正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肯定原有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同时,强调增加投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同时明确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允许其存在和发展。

最新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该文件的主旨非常突出,即促进农民增收,尤其是各项政策措施要更多地向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倾斜,主要内容共九大部分,表现四大主题。着重解决农民增收中的两个难点和两个重点;即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和贫困地区未解决温饱及未稳定解决温饱的贫困农民;丰富了农民增收的具体途径;同时为农民增收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最新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根据以上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得知:第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七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反映出国家在农村改革和发展方面的政策轨迹,说明了中央对于“三农”问题的充分关注。第二,1982—1986年中共中央的五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真实地反映了亿万农民的心声和要求,成为我国农村改革迅速推进的强大动力。农村生产责任制广泛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最新年和最新年的两个一号文件,则反映出新时期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充分重视,不但注重体制改革,而且强调农民收入的实际增长。第四,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中央正加大向“三农”倾斜的力度,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全国人大决定废止农业税2005年12月29“两免一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从最新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将对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约16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的中小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同时,国家还将逐步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最新年,中西部地区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的中小学生人数将达到3000万人名。国家要求教育、财政部门要切实做好有关工作,真正让家庭贫困的中小学生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在“十一五”期间,这项工作还将大幅度加强。国家规划投入巨额财力,尽快全面实施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2005年12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要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发展很快,农村发展滞后。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重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综合改革问题最新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很不容易,巩固成果的任务更为艰巨。关于乡镇机构改革,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法制型政府;搞好事业单位整合与改革,合理区分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活动,实行分类管理;妥善安排分流人员。粮食问题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粮食生产的基础并不稳固。在粮食问题上必须把握两点:一是基本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给;二是努力保持粮食供求的紧平衡。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关键是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土地问题坚持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有利于而不妨碍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产业化经营等方式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可在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愿、依法、有偿流转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严格控制建设占地,长期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从严控制建设用地的占用规模。农民工问题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抓紧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切实为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问题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让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让每个患病的农民都能得到治疗。国家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农民工是指那些社会身份为农民、但所从事的职业为工人的人,也就是具有农民身份的工人。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估计达9600万人到亿人。这一方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表现。但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根据国家的现行政策,农民工并不是城市正式居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有关待遇,也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救助。在劳动报酬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农民工收入低,并且经常被拖欠。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无钱看病是农民工的普遍现象。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接受正常教育也比较困难,或者无学可上,或者交不起学费。农民工难以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期间实际上不享有休息休假权。我国农民工问题的根源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直接原因是产生于建国之初所形成的户籍管理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大量农民进城,农民工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农民工的身份认证和完全的公民权利保证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刻。最近,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务院会议将农民工问题上升到了“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高度,并明确提出了基本原则和工作重点,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从着力破解“三农问题”,到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具体意见,进一步表明了国家高层对于农民工问题的重视。国家明确指出,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何对待农民工,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大事。高层的重视和推动是解决农民工问题最为重要的前提。近几年来,农民工工资偏低、被克扣和拖欠,劳动条件差,享受公共服务少,缺乏基本社会保障等问题仍然很突出。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不但关系到保护普通百姓权益不受侵犯,保证社会公正公平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吸收和转化,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在广大农村的长期支持之下,才完成原始积累和得以全面起步的。在我国经济结构发展重大转型、也就是国家把发展重点转向农村的时候,工业和城市应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后盾。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全面推进的过程中,我国农村提供了足够的土地和充裕的劳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任务,需要工业和城市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农民持续增收,能够为我国加工制造业开辟广阔的市场;农村大举建设,能够显著拉动城镇工业和配套产业的发展;农民素质提升,能够为工业和城市提供更好的服务;农村综合整治,能够为城市提供绿色的、健康的旅游休闲环境。新农村的建设,还能够提供无限商机和创造大量机会。“三农”问题主要是宏观问题,不仅需要重视农业,更要重视农民。过去,农民问题集中表现为土地问题,如今则转变为就业问题。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因此,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现阶段需要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在农村创建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别,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农业建设主要包括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搞好农村税费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流通体制改革,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通信、电网、饮水、沼气等过程的建设。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日本努力解决“三农”问题日本较早地推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和农业法治化的水平。日本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力支持和妥善保护农业。日本政府大力支持农业生产,目前政府财政支农资金超过农业生产总值。最新年日本耕地476万公顷,农户298万户,如果把政府支农资金平摊到耕地和农户,则每亩土地折人民币2368元,每个农户折人民币56728元。日本农村环境优美,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农田基础设施完备。“四高”是日本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既工业反哺农业程度高、农村经济组织水平高、农业法治化程度高、农村教育水平高。日本农业政策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能够得到广大农户的衷心拥戴。日本农业主要由农户经营,规模不大,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因此,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把农户组织起来,主要方式是农业协同组织。它具有法律规范、政府扶持、组织严密、功能齐全、实力雄厚等特点,能够代表农民利益,又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建设新农村,需要注重以下方面: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三大战略转型:(1)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包括技术基础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组织转型。(2)农村社会的战略转型,实现城乡互动,良性转换,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把一部分农村人口转化成非农产业人口,同时把城市现代文明输入农村。(3)农民身份的战略转型,必须给予农民平等的社会地位,落实农民的国民待遇,在义务教育、户籍管理、市场准入、劳动就业、公共用品使用、民主参与等领域,尽快取消对农民的歧视性限制。打破城乡分割,统筹城乡发展。(1)强调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而不是单纯的城镇化推进。把城市和工业的振兴,把农村、农业的繁荣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放到宏观层面上加以通盘考虑。(2)注重消除城乡之间的流动障碍,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同时采取得力措施,为进城农民提供更为平等的发展机会,使其尽快融入城市社会。(3)把以城市利益为导向的工业化路线,改变为城乡联动、有大量农民参与的工业化路线。鼓励农民创业办厂鼓励农民到工业部门就业。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1)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2)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3)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4)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农村公共事业建设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农民先行,政府扶持,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1)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3)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4)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5)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推进现代农业建设。(1)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3)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4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5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6)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1)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2)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因地制宜实行扶贫开发方式。2改造提升乡镇企业,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柱。发展乡镇企业,其实质就是把乡村的第二、三产业做大做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乡镇企业能够安排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推动农业经济的重要力量。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工作重点包括:(1)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2)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3)从农民的紧迫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4)完善机制、形成合力,加强民主决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5)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地应根据自身实际搞好农村建设。(6)注重抓好试点,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开创新局面。共同富裕──华西村的发展之路几十年来,华西村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最新年全村销售收入达300亿元。华西村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却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两头一致”,一头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一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走共同致富之路,是华西村最大的亮点。村里既没有贫困户,也没有暴发户,家家都是富裕户。中心村村民平均年收入达7万元,资产最少的人家有100多万元,最多的近千万元,村民别墅都超过400平方米,全村仅轿车就有400多辆,家家有人出国旅游过,老年农民可以领到每月近千元的退休金。

近些年华西村成功地推进了两大“共同富裕”工程:一是实施“智力扶贫”工程。华西村先后出资近千万元帮助中西部培训基层干部1万多人,并在宁夏、黑龙江出资援建了2个“省外华西村”。二是实施“扩村计划”。最新年,华西村将周围16个村庄纳入华西村的范畴,共谋发展,共同致富,周边村民都迁入了新居,过去的小华西扩大成有3万多人口的“大华西”。

老书记吴仁宝是华西村的带头人。华西村变富了,但他却廉洁奉公,严格自律。多年来,政府给他的奖金高达5000多万元,他分文不取全部留给集体。华西村民住房已经更新到“第五代”欧式别墅,而他和他老伴仍旧住在上世纪70全国百强县发表“柯桥宣言”2005年9月17推广使用沼气在广大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使用沼气能够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农户在修建沼气池后,可全部消化人畜粪便和庄稼秸秆,还能够生产大量肥料。二是使用沼气有利于农民增收。发展沼气,可直接带动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形成“秸秆饲养牲畜—牲畜粪便生产沼气—沼液沼渣还田—秸秆饲养牲畜……”的生态良性循环。三是推广沼气有利于节省能源。一个农户建一口8-10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节约燃煤1650千克,电第八章新时期我国工业发展谋略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工业化的根本特征是生产的集中性、连续性和产品的商品性,要求产业活动相对集聚,要求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集中并实现优化组合。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劳动力向工业转移,工业经济逐渐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逐步建立起来,有关服务业随之蓬勃发展,城镇化加速推进。一、我国工业发展现状分析长期以来,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业经济占据统治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全面实施工业化。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我国工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大国之一。我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工业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许多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茅。旧中国工业非常落后,绝大部分工业品不得不依赖进口。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大部分工业品能够自给,不少工业品还可以大量出口。从1978年我国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来看,钢居第5位,煤居第3位,原油居第8位,发电量居第7位,水泥居第4位,化肥居第3位,化学纤维居第7位,棉布居第1位,糖和电视机皆居第8位。但到最新年,我国的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电视机和大多数家用电器的产量都居世界首位,发电量居世界第2位,原油产量也上升到世界第5位。第二,初步形成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目前。我国工业门类基本齐全,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制造业、原材料工业、配套工业等都拥有相当大的规模。我国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规模庞大,种类齐全,每年都有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我国沿海发达地区被誉称为“世界工厂”。近十多年来,我国家用电器、轻纺产品、手工艺品、文体用品等的生产发展迅猛,不少门类在世界上居于主导地位。第三,形成一大批综合实力较为雄厚的工业基地。我国现已拥有山西、陕西、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山东、贵州等一大批煤炭工业基地,拥有大庆、胜利、辽河、南疆、四川等一大批油气田,拥有上海、北京、沈阳、哈尔滨、青岛、武汉、广州、重庆等一大批综合工业基地,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一系列规模庞大、特色突出的出口加工基地。第四,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现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门类包括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主要包括上海、北京、天津、沈阳、南京、合肥、武汉、深圳、广州、西安、长沙等,从科技研发、产品生产、市场营销、配套服务等环节来看,均已形成比较大的规模和相对完整的体系。表8-1最新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化学纤维万吨原煤亿吨布亿米原油万吨机制纸及纸板万吨汽油万吨家用电冰箱万台柴油万吨家用洗衣机万台天然气亿立方米房间空调器万台发电量亿千瓦小时原盐万吨#水电机制糖万吨生铁万吨卷烟亿支粗钢万吨彩色电视机万部钢材万吨录像机万部十种有色金属万吨农用氮、磷、钾化肥万吨#铜万吨发电设备万千瓦氧化铝万吨汽车万辆焦炭万吨轿车万辆水泥万吨摩托车万辆平板玻璃万重量箱移动电话机万部乙烯万吨微型电子计算机万部资料最新,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由于粗放型增长方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工业发展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工业资源明显不足。我国许多矿产资源严重不足,比如富铁矿、铬铁矿、铜矿、贵金属等。木材供应也很困难。第二,能源供给长期紧张。在能源矿产中,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但石油、天然气储藏都比较少。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石油供需缺口甚大,不得不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第三,总体层次还比较低。我国工业生产规模相当大,但经济效益不够理想,重要原因在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大,高效益深加工产业体系还未能系统地建立起来。第四,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由于原先基础差,再加上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工业原创能力远远不如发达国家,对于主要工业部门的核心技术把握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工业的经济效益。二、新时期我国工业发展分析新时期我国工业需要完成由传统型向持续型的重大转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布局的优化、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总体水平的提升。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单纯追求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大部分工业废料不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损害。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张是以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污染物的任意排放为代价的,工业废弃物主要依靠大自然的稀释作用和自净能力予以化解。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资源的供给能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都难以支撑,于是,大范围的生态灾难和环境破坏就难以避免了。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模式注重资源节约,强调环境友好,要求工业生产尽可能少排放各种有害的废弃物,设计并制造有益于人类健康和环境生态的工业品,注重人地协调和长远发展。该模式要求工业生产从产品设计、原料选择、技术工艺、生产管理各环节入手,节约使用资源和能源,把工业污染努力控制在生产过程之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新时期我国工业发展需要注重以下方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是指处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前沿、智力密集、研究开发强度高的现代科学技术群。高新技术包括信息、生命、能源、环境保护、新材料、空间科学、海洋科学和软科学等技术门类。高新技术产业可分为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等层次。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以下特点:以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投入为显著特色,高科技人才密集;高新技术产品时效性强,生命周期短,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投资风险较大;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高,投入产出回报大大高于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能够高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并显著减少环境污染。按照国际通用标准设计和生产产品,努力突破发达国家所设置的“绿色壁垒”,与国际市场尽快接轨,切实提高我国工业品的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在全面“入世”之后,我国工业企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在产品标准、生产技术、包装推介等方面都要与国际惯例尽快接轨。众多工业企业的一大任务是从封闭走向开放。改变工业污染防治模式。传统模式是从污染超标到治理达标再到废物排放,侧重于终端管理;持续发展模式是对整个工业生产流程进行全程控制和综合治理,把工业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如果仍有废弃物产生,则把这些废弃料设法作为工业原料,尽可能回收利用。建设高水平的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园是根据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原理,谋求现代工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存的新型工业园区。在园区内,企业废弃物相互利用,形成高效益的产业链,从而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生态工业园区与传统工业园的区别在于:传统工业模式为“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生态工业模式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后者很少产生或者基本上不产生废弃物。生态工业园区对能量和废水进行梯级利用,对基础设施实行共享,具有各种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还有相对完善的信息交换系统。生态工业代表了未来工业系统的发展方向,我国应努力建设高科技、高素质、高效益、低污染的生态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两大方面。就生产过程而言,主要是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努力减少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就产品而言,主要是减少工业产品对于人类健康和环境生态的不利影响。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节能、降耗、减亏、增效”。推广ISO14000标准。ISO14000系列标准是环境管理系列的总称,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2年制定的环境管理的有关国际标准。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管理系统(EMS)、环境稽核系统(EA)、环保标章(EL)、环境状况评估(E1米-20升200立方米300立方米5米2005年0.31公顷0.18公顷0.103公顷;到2004年0.100公顷1986400公斤550公斤5003610.331entaeducation)的概念。1971年,美国国家教育和环境会议明确指出:“环境教育包括传授关于价值判断和对环境的复杂问题清醒思考的能力。这些复杂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政治、经济、哲学问题。”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环境教育定义为:“环境教育是达到环境保护目的一种途径,它不是科学或学习课程的一个分支,而是应该按照终身的原则来进行的整体教育。”1977年,《第比利斯宣言》对环境教育的定义是:“环境教育,应恰当地理解为,是一种全面的终身教育,一种能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的各种变化做出反应的教育。”1970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在内华达会议上阐述环境教育的定义:“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和澄清观念的过程,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为了培养、认识和评价人与其文化环境、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须的技能与态度。环境教育还促使人们对与环境质量相关的问题做出决策,并形成与环境质量相关的人类行为准则。”环境教育大致上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自然教育为主,认知自然界的植物、动物以及支持它们的生态系统。70年代注重环境实践和探险教育,强调资源保护和城市调查,注重野外实习基地的建设。80年代注重全球教育,从更加广阔的角度看待环境问题,重视发展教育和行为研究。90年代则偏重于可持续发展领域,强调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重点是环境实践范畴,强调学生、教师、非政府组织、专家共同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态问题,环境教育学科领域显著扩大。世界环境教育发展历程回顾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通过和采纳了“人类环境行为计划”,指出环境问题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课题。1975年贝尔格莱德“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制订了《贝尔格莱德宪章——为了环境教育的全球规模框架》,阐述了环境教育的主体内容和重要意义。1977年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制订了《第比利斯会议宣言和建议》,阐述了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学科体系。会议最终报告确定了环境教育的目标:进一步认识到并关注城乡地区在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方面存在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为每一个人提供机会以获得保护和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创造个人、群体和这个这会在环境行为上的新模式。1982年内罗毕“UNE一平方米anSettement)1976水:生命的重要源泉(Water:VitaReourceforLife)1977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OoneLaerEnvironmentaConcern;LandLoandSoiDegradation;Firewood)1978没有破坏的发展(DeveoentWithoutDetruction)1980新的十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ANewChaengefortheNewDecade:DeveoicainHumanFoodChainandEnvironmentaEconomic)1982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提高环境意识[TenYearAfterStochomRenewaofEnvironmentaConcern]1983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ManagingandDient)1986环境与和平(ATreeforentandSheter:MoreThanARoof)1988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WhenentFirt,Deveoing;GobaWarning)1990儿童与环境(ChidrenandtheEnvironment)1991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CimateChangeNeedforGobaent-BreaingtheViciouCirce)1994一个地球,一个家庭(OneEarthOneFami)1995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Wetheent)1996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OurEarth,OurHabitat,OurHome)1997为了地球上的生命(ForLifeonEarth)1998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ForLifeonEarth—SaveOurSea)1999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OurEarth—OurFuture—JutSaveIt!)2000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2000TheEnvironmentMiennium—TimetoAct)最新世间万物,生命之网(ConnectwiththeWordWideWebofife)最新让地球充满生机(GiveEarthaChance)最新水——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0.6摄氏度5.8摄氏度巴黎大学2004年12月26Sutainabiit:Aneconomit’arineoiccenterWoodHoeOceanograhicIntitution,78胡鞍钢等21世纪前5年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79叶文虎等中国传统的天人关系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基础,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80张文松等西部生态环境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软科学,81徐勇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云南地理环境研究,82霍雅勤中国能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中国能源,1999,283陈孟平农民城市化与农地非农化城市问题,最新,484蔡运龙等持续农业及其中国态势地理学报,1995,285秦丽云等依靠知识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最新,186王振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科学动态,1998,487陈庆修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最新,288修文群等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最新,389罗伟其等信息化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软科学,2000,290戴怡富工业生态化是我国新世纪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