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者无疆思者无域窃者无德行者无疆思者无域窃者无德行者无疆思者无域窃者无德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单元导语单元导语“数据收集整理”单元包括两个例题,是学生正式接触统计的起始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分类与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统计的起始内容。教材依托学生熟悉的情境,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和呈现数据为主,从中学习调查的方法并初步了解统计表,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统计的价值。例题1和例题2的教学内容各有侧重。1.调查收集呈现数据。例题1创设订做校服的情境,在叙述情境的过程中出示例1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然后提问“选哪种颜色合适?”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能大部分学生会选自己喜欢的颜色,因此五花八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要求,最合理的是选择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的颜色。这就需要确定4种颜色中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引出用统计解决问题的方法,既体现了统计的必要,也体现了统计的作用与价值。针对“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这个问题进行研讨,学习调查法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了抽样的思想,体会调查方式的多样化。2.“正”字记录数据。在学生学会运用调查法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最简单、最基础的方法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本部分知识是对以前非正式的统计表整理和呈现数据知识的延伸,也是学生建立正式的统计表表象的重要环节,更是对今后学习统计知识的铺垫。例题2创设“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我们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这样的情境,提出问题:想一想应该怎样选好呢?师生共同讨论出“投票”选举的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渗透给学生多样化与优化的思想,在出现的画“正”字、画“√”、画“○”等记录方法中,用泡泡语言引导“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让学生比较后感知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整理和呈现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教学内容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2页例1及第4页练习一的1、2题。内容简析例1借助订做校服的情景,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初步了解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值。2.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统计表呈现数据,难点是收集数据的方法。教法与学法1.在教学时,应用谈话、指导相结合,引导学生对情境问题进行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2.在学习时,多说几种调查方法,体会到调查方法的多样化,学会用各种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故事导入法:孙悟空的花果山成了旅游胜地,孙悟空为更好地显示花果山的美,决定要给小猴子们统一着装,小猴子们叽叽喳喳讨论,有的说喜欢红色的,有的说喜欢白色的……到底选哪种颜色的呢?孙悟空也没了主意,小猴嘟嘟说:“你看,不同学校的学生穿不同颜色的校服,他们是怎么选衣服的颜色的呢?咱们去参考一下吧。”于是孙悟空派小猴嘟嘟去学校考察,正巧赶上学校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红、黄、蓝、白4种颜色。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需要订做哪种颜色的呢?【品析:用有趣的故事导入,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课件展示法:播放课件,展示红、黄、蓝、白的校服图片。在同学们惊叹“真漂亮”的语言中,引导出“你喜欢哪种颜色”“全校选哪种颜色订做校服”的问题。由此导入本课课题,鼓励学生由此展开讨论。(详见配套课件部分)【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切,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游戏导入法:两人或四人玩跳棋时,时常采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决定谁先走。如果有红、黄、蓝、白4种颜色的服装,决定选哪种颜色,也可以采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怎样选呢?请4个同学来游戏示范一下。(学生游戏示范)如果我们一个班或全校的同学都来参加选哪种颜色衣服的活动,显然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不行了,那该怎么选呢?(学生讨论交流,提出调查法)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品析:运用学生熟悉的游戏“石头、剪刀、布”引入,顺理成章进入学习内容,很容易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一)提出问题1.出示问题: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学校要订做新的校服,如果有下面四种颜色供选择,选哪种颜色合适呢?师生活动:学生各自回答自己最喜欢的颜色,彼此讨论,教师总结说:很好,大家都有自己心中最喜欢的校服颜色,但学生校服只能选一种颜色,那怎么办呢?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继续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选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从而揭示课题:数据收集整理。2.思考问题: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师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陈述小组讨论出来的方法,然后教师评价总结各小组的方法。【品析: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收集数据如果收集全校同学的颜色喜欢情况,人太多,不容易调查,怎么办呢?如果在班级内进行调查,可以采用哪些调查的方法?哪种调查方法好?师生活动:学生讨论出多种收集数据的方法,比如:投票、举手、站队等。最后教师评价总结出比较简单、快捷、易操作的方法,比如举手方式。师:在举手表示时应注意什么?生1:每人只能举一次。生2:不能都不举手。师:在统计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每人只能举一次。明确了规则,然后让学生代表来执行。【品析:每人只能举一次手(即只能选一种颜色或不能重复计数)。收集数据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每人只能选择一种颜色。】(三)整理数据1.我们已经通过举手的方法调查了大家各自最喜欢的颜色,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加清楚明了地呈现给大家,让大家一目了然呢?师生活动:学生讨论,教师评价总结,最后引出统计表,介绍统计表的一些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表。2.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教师边说边出示统计表:现在把统计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师: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师生活动:学生讨论。找一名学生到前面主持:喜欢红色的同学请举手,台上的学生数出人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得对不对。确认后老师把数据填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统计。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96158师:统计表是在统计原始数据时进行整理制成的表格,在统计表中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四)分析数据刚才大家共同完成了统计表,那么这个统计表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呢?哪种颜色是我们该选择的校服颜色呢?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回答不全或错误的,学生补充校正,最后教师评价总结,讲解各数字代表的意义。【品析:通过提问题、师生活动的形式,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五)解决问题1.全班共有()人。指名说说怎样想的?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就是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2.喜欢()色的人数最多。3.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色合适。全校选这个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全校选蓝色做校服合适吗?这个问题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生: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4.从统计表中,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题。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收集数据的方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质疑一:在例题1中,调查喜欢哪种颜色的校服,用举手法和画○法哪个更方便?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人员集中在一个环境中,用举手法调查数据比较方便。质疑二:你发现我们今天学习的“收集数据”与以前学习的“分类与整理”知识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事物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体验活动和结果在统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分类与整理:侧重按不同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表示分类的结果。收集数据:侧重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统计表呈现数据。【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由于本单元是学生正式接触统计的起始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分类与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统计的起始内容。通过与旧知识的比较,体会新知识的重点,并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统计的价值。】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画记号等很多方法,但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的表格叫作统计表。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后衔接下节课学习任务,给大家留一个思考的话题:如果你在十字口统计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你采用哪种调查记录方法?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回味课堂,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课前参与、课中体会、课后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反思过程,由于担心让学生独立设计调查问卷会占据很多时间,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的内容显得少了点,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的反思:板书设计数据的收集第2课时数据的整理教学内容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页例2、“做一做”及第4页练习一的3、4题。内容简析例2创设“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我们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学习用最简单、最基础的方法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本部分知识是对以前非正式的统计表整理和呈现数据知识的延伸,也是学生建立正式的统计表表象的重要环节,更是对今后学习统计知识的铺垫。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数据,并感知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继续用给定的统计表整理、呈现所收集的数据。2.通过对数据简单的分析,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在预测和决策中的作用,初步培养数据分析观念。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难点是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的意义。教法与学法1.本课时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2.本课时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投票数据的整理,亲历统计的过程,并交流和解释结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问题导入法: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我们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请想一想应该怎样选好呢?揭示课题:整理数据的方法。【品析: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故事情境法:老师拿着一个录音机,在舒缓的音乐中播放灰姑娘的故事,教室里一下子出奇的静,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听……老师关掉录音机问:“故事好听吗?上一次班级讲故事活动中,王明明和陈小菲讲故事最棒。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咱们班要从他们中间选一个参加比赛,选谁参加呢?”在故事引导中,学生一下子情绪高涨,开始讨论选举统计的方法,从而进入“数据的整理”教学中。【品析:通过播放故事,一下子吸引学生目光,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做了铺垫。】课件展示法:用PPT播放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两人中选定一人参加学校故事大赛的公示方案:方案一指定王明明参加比赛方案二让王明明和陈小菲抓阄确定一人参加比赛方案三大家举手表决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人参加方案四大家投票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人参加你认为哪一种方案会得到大家的支持?【品析:把几种方案公示给大家,大家选出合适的方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感受统计是公平竞争的需要。】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收集数据出示例2。师: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师生活动:(1)你会采用哪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两种:①用举手表决法。②用投票的方法。(2)你喜欢哪种收集数据的方法?说一说原因。(3)大家讨论交流,老师归纳总结得出: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我也觉得投票方法比较好。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条,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参加讲故事的选手名字,动笔写在纸条上,并将纸条折叠好(折叠的目的也是为了避嫌保密),由小组长收上来。2.整理数据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条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教师将收上来的纸条放在讲台桌子上。师:同学们票是选完了,怎样才能知道结果呢?学生可能回答:我们来统计选票数。还有学生可能回答:老师我们像选三好生那样进行唱票,有2人在黑板上记录,1人唱票,1人监督,其他同学可在纸上记录。要注意的是每个同学都要认真统计,不能出现错误,数据不准的话,还得重新唱票,那很麻烦。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条里拿出一张,报出姓名,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直到把这些纸条记完。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据?提示学生:纸条很多,老师报的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1)讨论一下,你用什么方法记录纸条上的数据?学生会提出:画“○”、画“丨”、画“√”、画“正”等。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方法,指名到讲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师生开始对投票纸条数进行整理。(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的记录结果)(2)请看上面3个同学统计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种记录方法好呢?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我发现第一个同学是画“正”字记录的,第二个同学是画“√”记录的,第三个同学是画“○”记录的,而且他们都写得很整齐。学生讨论回答:①我喜欢画“√”记录的,这样记录快。②我喜欢画“○”记录的,好数。③我不同意你们的想法,我认为画“正”字记录得最好,因为一个“正”字是5笔,代表5票,5个5个地数又好数又不易错,而且占得地方少还节约纸。师:你说得很有道理。你们都同意吗?下面大家把他们记录的数据整理好,填入教材第3页的表中。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姓名王明明陈小菲票数3.分析数据请学生观察表中数据,我们应该选谁参加比赛呢?学生回答:陈小菲。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教材第3页)(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学生讨论回答:(1)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这两位同学把票都投给王明明,王明明只有17票,可陈小菲的票数还是比王明明多,还是陈小菲参赛。(2)如果这两位同学给王明明和陈小菲各一票,王明明16票,陈小菲23票,还是陈小菲参赛。(3)我是这样想的:这两票无论都给谁都不会影响陈小菲参赛的结果,因为陈小菲比王明明多7票。师:即使把缺勤的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的结果。看来同学们都善于观察思考,才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你们表现得非常好!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下次你统计事物数量时,就可以用上这种记录方法。【品析:由于学生都有选三好生统计票数的经验,在这里我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再次回忆和感知统计数据方法的多样性,并优化记录方法,感受用画“正”字方法纪录的好处。】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在学习例2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质疑一:在收集数据中,常常会有一些少量的统计对象缺失,这会对结果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统计结果相差较大时,少数数据的缺失可能并不影响统计结果。当统计结果相差较小时,少数数据的缺失可能会影响统计结果。质疑二:画“○”、画“∣”、画“正”整理数据比较,哪种方法较好,为什么?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得出:采用举手、起立、画“√”、画“○”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举手既快速又简捷。而用“正”字笔画是横平竖直的,易于书写,而且笔画数是5,便于统计。【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认识到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发言。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同时统计表可以帮我们分析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在教学例2时,没有采用举手的方式收集数据,而是采用投票的方式收集数据,是为了统计数据的公开、公平、公正。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录数据,从四种记录方法当中,比较发现:当我们要记录的数量越来越多的时候,画“√”、画“○”、画“×”的个数会越来越多,这样看上去,就会比较乱,在数的时候不好数,而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的时候,就很清楚,一个正字就代表5个,有几个正字,就有几个5,孩子们上学期还学过了5的乘法口诀,这样算起来,就方便多了。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画“正”字的方法,也是被人们经常用到的。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体会,总结出好的统计方法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必经之路。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数据的整理第一单元复习教案复习内容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2~6页的全部内容。知识梳理1.用调查法收集数据的过程:(1)确定调查对象;(2)确定调查内容;(3)确定调查方式;(4)呈现调查数据;(5)分析调查数据,解决问题。2.整理数据时,一定要有序观察并记录,记录方法:可以用打“√”、画“○”和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3.把统计出来的数据填在一定的格式的表格内,这种表格就是统计表,用统计表来呈现调查数据,可以直接看出数量的多少。复习目标1.通过回顾与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2.使学生在回顾与练习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决策,掌握本单元内容。复习重难点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提出合理化建议。复习方法本课时运用引导法,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梳理知识系统,形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复习过程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复习铺垫法:1.复习铺垫。(1)把调查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叫()。(2)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有画()、()和()等方法。2.揭题明标。(1)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2)质疑明标:你想复习到什么?【品析:虽然这是一种传统的导入方法,但是通过练习,引出复习课题,然后经过质疑进一步明确目标,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因为效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不是花样翻新的形式。】游戏体验法: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石头、剪刀、布”。(先示范告诉学生游戏的玩法,然后告诉学生“平”是什么意思。)提出要求:做20次,每完成一次在统计表内画“正”字表示。同桌开始做游戏。独立整理记录的结果,填写下表。赢输平()次()次()次同桌交流,说说输赢情况。比较同桌的表格,说说还想知道些什么,指出:同桌两人的输赢的次数正好相反,否则说明记录结果有误。这个简单的游戏中,也隐藏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知识,想一想刚才的活动中,都运用了我们所学的哪些知识点?【品析:游戏的特点是需要多位学生亲身参与,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拉近了和数学知识的距离,于是,很容易在不自觉中自主的思考问题。】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1.简单的统计表。师:我们在这一单元中首先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你知道什么是统计表吗?统计表的作用又是什么呢?生: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生: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2.收集和整理数据。师:我们在进行统计时,首先要收集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在收集和整理数据时有很多方法,你学会了哪些呢?生: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生: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时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师:看来,同学们学得还真不错。那你们能运用学会的知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三、探索实践,强化提高1.小小气象员。下面是某地区二月份的天气情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1)照样子、数一数、画一画。晴天√多云□阴天○雨天△(2)把统计结果填在下表中。天气晴天多云阴天雨天天数(3)这个月共有()天,其中()天和()天一样多,()天最少。2.完成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5题。学生教材根据统计表完成第(1)、(2)和第(3)小题。对于第(3)小题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3.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6题。(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的表格内。出示统计表。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3)让学生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4.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7题。师:这其实是将统计表制成了统计图。仔细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生:自由汇报。特别要注意每个格子表示1份《电视报》。涂了几个格子就表示有几份《电视报》。学生独立完成第(1)、(2)和第(3)小题。再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参考答案】1.(1)略(2)8758(3)28晴阴2.(1)11(2)漫画(3)答案不唯一,如:多买漫画和童话书籍。3.略4.调本稿18页“习题参考答案”的第7题答案。四、评价总结,提升能力本单元结束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师生一起回顾所学知识,梳理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单元整理与复习课,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与了解,对学生掌握知识有很大的帮助。首先,这一课时的练习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了数据收集整理,能在生活中熟练地应用数据收集整理;其次,对数据收集的整理知识的掌握又得到了巩固。这种课型有益于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数据收集整理调查法收集数据→“正”字记录数据→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单元导语单元导语本单元共包括四个大的知识点:平均分、除法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本单元知识的学习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力求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突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感悟,并逐步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1.平均分。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理解。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此,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引出“平均分”。例1是认识“平均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让学生认识、理解平均分上,进而建立平均分的直观表象。而平均分活动对于突破重点提供直观支持,因此,分糖果的操作活动对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来讲是很重要的,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平均分奠定基础。例2的内容重点是教学“平均分”的方法。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奠定基础。例3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平均分的另外一种情况——包含分(连续的减法),注重揭示平均分的方法:2个2个地分,理解包含分的含义。2.除法含义。“认识除法”是学生在认识了“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除法的起始内容,是学生建立除法表象的重要环节,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是从学生熟悉的操作活动引入,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例4设置了小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接着小精灵提出问题。学生写出算式,说自己所写算式的含义,教师指导学生明晰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中各数量的对应关系,最后再介绍除号以及读法。例5的编排层次与例4基本相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3.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以及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例1“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口诀求商的起始课,例题中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教材安排教学被除数小的除法计算,便于学生充分利用学过的连加、连减、乘法的知识基础和“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探索求商的方法。例2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师傅蒸包子的情境。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求商的方法,沟通乘法与除法的关系,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4.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3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方式表征问题结构,重点是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算法,又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除法运算的含义。通过解答后的回顾与反思,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除法解答的两种情况的问题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进而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教学中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习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做好铺垫。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对于除法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平均分”的学习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是多种分法中的一种。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就是理解“平均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实践、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如在教学第9页例2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分橘子,充分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形成相应的表象,不但关注“分”的结果、“分”的过程,同时更加关注“分”的方法,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第1课时平均分教学内容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7页第8页的例1及“做一做”。内容简析例1同学们想把6颗糖分成3份。有的同学分成1颗、1颗、3颗;有的同学分成1颗、2颗、3颗;还有的同学分成2颗、2颗、2颗。只有每份分的同样多才公平。数学小精灵说“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教法与学法1.本课时通过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感知“平均分”的概念,通过讨论方法明确“平均分”的含义。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实践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问题情景法: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柳树醒了,桃花红了,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们准备明天去参观科技园。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吧。(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课件出示分糖果的要求),“把6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详见配套课件部分)【品析: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这种导入方式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切,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故事描述法:小松鼠贝贝和嘟嘟一起采了6个松果,贝贝要分4个,嘟嘟还剩下2个。嘟嘟说这样分不公平,不同意贝贝的分法,两人争吵起来。嘟嘟请大家评评理,应该怎样公平分配呢?这时学生会提出“同样多”的平均分配方法,每人分3个松果。教师由此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主题图示,老师这里也遇到平均分的分配问题,大家快看一看吧。由此进入新课学习。【品析:有趣的童话故事,给平均分的单调的数学课堂渲染了生活的墨彩,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操作体验法: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你对分配的结果满意吗?说一说你的真实想法,你觉得应该怎样分配合理。【品析:操作体验法,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很容易在不自觉中自主地思考问题。】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动手操作出示例题1:把分成3份,分一分。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品析: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认识积累经验。】2.发现平均分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一样吗?(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学生交流讨论,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发现大家最喜欢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因为这种分法最公平,大家都满意。3.总结平均分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课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吗?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总结归纳: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反过来,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让学生体会到:有同样多的,就可以说每份有多少;没有同样多,就不能说每份有多少。【品析:通过设计此环节,让学生不但在直观上认识“平均分”,而且会用语言表达“平均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什么是“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是怎样的。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质疑一:怎样判断物品的分配是不是平均分?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通过观察比较物品分配结果是不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质疑二:怎样观察和描述平均分的分配过程和结果?这个问题可以指导学生先组内讨论,归纳总结,但是通常不能整理全面,所以这个问题可以先做初步探究,等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2题之后,通过模仿,学会表述平均分的结果语言形式:一共有()个,每()个一份,平均分成了()份。【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由于本课时仅仅是初步认识平均分,要求不能过高,只要能说明白就行。】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要保证每份分得同样多。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平均分》是“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尤为重要。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第2课时求每份是多少教学内容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9页例2、“做一做”及第11页练习一的2、3题。内容简析例2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同学们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画面上,有的同学每次每盘里放一个橘子,有的同学先每次每盘放2个橘子;还有的同学在想:“还可以怎样平均分?”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学目标1.体会“几份”的含义。2.体会平均分过程与方法的多样化。3.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问题,渗透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教学重难点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教法与学法1.本课时把一堆物品平均分成指定的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应用实践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方法具有多样性。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自主探索,使学生体验到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深对“平均分”“每份”“几份”概念的理解。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课件展示法:播放课件,呈现18个橘子和6个盘子的图片,让学生思考:怎样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课件播放暂停,由女孩的问题导入本课课题,鼓励学生由此展开讨论。(详见配套课件部分)【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与教材例题内容贴切,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故事导入法: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在这次聚会中,森林之王狮子给小动物们准备了18个橘子,要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用来招待小动物们。但是狮子不知道怎样把这18个橘子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应该放几个橘子?聪明的你快来帮帮狮子吧!【品析:运用故事导入法,使学生主动参与,牢牢抓住儿童的注意力。】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探究方法。课件出示例2。师:要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分几个?分一分。请同学们用准备的学具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让学生说一说“平均分”的意思,即“每份分得同样多”。(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引导学生用实物进行平均分,也可让孩子用圆片、小棒等代替桔子进行平均分。用圆片、小棒比用实物抽象化程度更高,代替物可由孩子自主选择,让他们自己经历抽象化过程。(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先1个1个地分,每份先放1个,剩下的橘子还很多。可改变分法:再2个2个地分,每份先放2个,还有橘子剩下。还可改变分法:又3个3个地分,每份先放3个,正好分完。再试误,提高认识:再4个4个地分,每份先放4个,橘子不够,不符合要求。【品析: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动手操作、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心理过程。通过操作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情感需求,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让学生操作分学具、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深对“平均分”“每份”“几份”概念的理解。】2.比较发现。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比较各种分法的快慢,分法一最慢,分法二会快些,分法三最快。让孩子动手验证。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平均分”。【品析: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发散思考,然后通过比较找出分法比较快捷的一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同时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在学习完例2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讲述平均分中,求每份是多少的具体操作方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质疑一:在平均分中,求每份是多少时,操作实践的依据是什么?无论是1个1个地分、还是几个几个地分,都必须是“平均分“,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质疑二:在平均分中,求每份是多少时,用哪种方法呢?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求每份是多少时,可以用多种方法操作,只要是平均分就可以,也就是说哪种方法都行。【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通过质疑讨论和解答,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强化思维的要点,理顺知识系统。】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品析:把平均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2.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节课要注意哪些问题?【品析:让学生用自己的视角和语言说一说课堂中的所得所获,使学生能够抓住课堂重点、难点。】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课有几点值得反思的地方: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在动手分发实物的过程中建立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理念,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如“15本练习本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基本都是5个5个地分,因为他们是从结果来考虑的。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可以向学生展示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得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设计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会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同时,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求每份是多少第3课时能分几份教学内容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页例3及“做一做”。内容简析例3借助分果冻的情景,通过学生实践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受包含分的意义。教学目标1.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2.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包含分的表象,经历包含分的过程,探索包含分的方法。3.引导学生感受包含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方法。教法与学法1.本课时应用实践操作法和对比法,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受“等分”与“包含分”不同点,教师应注重加强两种情况的对比,找到隐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多种手段加强含义的理解。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交流、表达等方法来学习“包含分”,运用对比法辨析“等分”与“包含分”的不同点。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情景导入法:欢欢和喜喜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平时俩人的表现都很好。今天是欢欢、喜喜的生日,妈妈拿出8个果冻准备分给姐妹俩,猜猜看,妈妈会怎么分呢?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说。【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与教材例题内容贴切,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游戏体验法:这里有8个果冻,大家扮演小猴子分果冻。如果每1个一份,可以分几个小猴子?如果每2个一份,可以分几个小猴子?如果每4个一份,可以分几个小猴子?大家轮流上台拿,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拿,大家做裁判,比一比,哪只小猴子最聪明?【品析: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多名同学参与,大家在猜测评论中交流,气氛热烈,学生自主思考拨乱反正,自然而然进入到学习状态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10页例题3中主题图片,提取已知信息,并找出待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问题: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学生活动: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2.动手操作师:你能用手中的小棒(卡片)分一分吗?并把你的想法一边摆小棒一边说给同桌听。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操作——同桌交流。3.全班汇报(1)学生活动:指生到板前汇报,其他同学倾听,全班互动。(2)教师点拨,理解含义。师:刚才该同学在分小棒时,你们都看到了他一共要分多少根吗?(一共要分8根)他又是怎么分的?(两根两根地分)结果怎样?(分成了4份)这样两根两根地分,说明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教师总结:也就是把8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4分;还可以说8里面有4个2。(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品析:本环节以分果冻情景为载体,使学生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借助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总结归纳方法、理解含义,即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合作参与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进一步加深对“包含分”数量关系的理解。】4.加强对比在例题2中: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在例题3中: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4)份。师:比较两种分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呢?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小组交流——互动评价。教师小结:虽然分的方法不同,但得到的结果都是每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品析:本环节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情况的平均分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虽然方法不同,但结果相同,都是平均分,加深理解两种活动的数量关系。另外,在学习包含分之后,学生容易混淆“等分”与“包含分”,教师在这里加强两种分情况的对比,找到隐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多种手段加强对含义的理解。】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在学习完例3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等分”和“包含分”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质疑:“等分”与“包含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虽然采取的分的方法不同,但得到的结果都是每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等分”是求每一份是多少,“包含分”是求能分几份。【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由于在学习“包含分”之后,学生容易混淆“等分”与“包含分”,通过比较,让学生真正理解它们的含义。】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活动: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小结。【品析:此环节设计,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构建知识系统,形成网络。借助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思,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8个果冻,每2个一份,就是每份的个数同样多。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说一说,怎样分,分的结果怎样。在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分法不同,但只要正确,都给予了肯定,并比较优化方法。整节课,孩子们认为不难,但语言组织能力还要加强,语言不严谨,常常丢了“平均”两字。虽然对“等分”与“包含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比较教学,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在表述中出现了混淆。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第4课时除法教学内容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3页例题4、“做一做”和第14页例题5、“做一做”及练习三。内容简析例4结合平均分中等分的情况教学除法的含义,引入除法算式,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例5结合平均分的包含情况进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教学。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3.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明确除法算式是对平均分的数学符号表示。教法与学法1.本课时使用启发引导教学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2.本课时学生采用尝试法学习,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究和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课件展示法: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对,是大熊猫。今天熊猫盼盼邀请了几位小伙伴来家里做客,妈妈为他们准备了12个竹笋。课件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师:如果盼盼想把这些竹笋平均分给大家,应该怎样分,你愿意帮助盼盼招待小伙伴吗?(详见配套课件部分)【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切,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故事描述法: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首先看一个动画:白雪公主。(课件动态演示:白雪公主戴着冠军奖牌回宫殿,紧随其后的是四个小矮人,并配以画外音,小矮人:“白雪公主,你今天太美了,天下没有人能和你比。”)噢,刚刚结束的全国舞蹈大赛,白雪公主获得了第一名,四位小矮人是跑去祝贺的。白雪公主决定拿出自己最爱吃的苹果招待她的好朋友。(课件动态演示,小矮人围坐在桌旁,白雪公主拿出12个苹果、4个盘子。)白雪公主怎么分合适呢?(平均分。)【品析:用该童话引入,会吸引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体验法:教师拿1~10红桃心的扑克牌,请一位同学来把这些扑克牌平均分给五位同学,然后这五位同学把自己手上的牌的数字加起来,谁的得数最大,谁就赢了。游戏完了以后,请同学们回忆刚才是怎么分牌的。然后教师告诉大家,熊猫盼盼遇到了一个难题,也是关于分东西的,我们现在一起来帮帮他吧。【品析:游戏的特点是需要多位学生亲身参与,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拉近了和数学知识的距离,于是,很容易在不自觉中自主地思考问题。】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动手操作。出示例题4。引导学生思考:要想帮助大熊猫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注意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得到:平均放在4个盘里,表示每个盘里同样多。请同学们用学具代替竹笋和盘子,亲自动手分一分。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说平均分的过程。(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三个三个分)得出:每份同样多,都是每盘放3个。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教师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品析:利用学生熟悉的操作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接着用语言描述平均分,明确除法的含义,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了基础,也为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作了充足的准备。】2.引入除法。刚才我们帮助大熊猫解决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用除法来表示。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都有自己的运算符号,分别是“+”“-”“×”,除法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读作除号,“÷”表示平均分的意思。板书指导除号的写法。【品析:通过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增强学习除法的兴趣。】3.除法算式。“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引导学生认识得出:因为“÷”表示平均分,所以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就可以用12÷4表示,分得的结果是每盘同样多都是3个,所以最后等于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说一说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除号表示什么?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品析:通过明确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强化对除法含义的理解。】4.算式名称。出示例题5。(1)今天熊猫有个问题想让我们帮帮它,同学们愿意帮助它吗?熊猫想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请你帮帮它。学生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2)教师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品析:先思考分法,再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学生用学具按照提示分一分。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3)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板书,20÷4=5。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4)引导学生根据加、减、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尝试说一说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品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强化平均分的意识,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几个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写出算式后再让学生结合操作完整地说出20÷4=5的含义,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最后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在学习完例4、例5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质疑一:怎样的计算才能用除法计算呢?组织学生回忆例题4和例5的情形,就可以得出: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质疑二: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呢?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1.除法算式的读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不变。2.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结果叫商。【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由于本单元是刚刚接触除法,只要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名称就可以了。】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品析:通过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增强学生主动梳理知识、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意识,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在教学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通过抓住“同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逐步加深认识。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维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除法例4把12个竹笋(sǔn)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用除法表示: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用除法表示:第5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教学内容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8页例1及“做一做”、第20页练习四第1题。内容简析例1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和初步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1.探索求商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2.感受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便利,会比较熟练地使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主动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教法与学法1.本课时采用引导点拨法,在教学时应着重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求商的方法。2.本课时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中感悟新知识。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游戏竞赛法:谁是乘法口诀王?课件出示如“三()十二”的乘法口诀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说得又对又快。【品析: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游戏中复习乘法口诀,为学习本课新知作好铺垫。】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回到花果山,带回了一些鲜美的桃子。回到花果山以后小猴子们看到桃子都想吃。孙悟空想:“糟了,桃子不够分,怎么办?”它灵机一动说:“我考大家一个问题,谁回答对了,就把桃子奖励给它吃!有12个桃子,如果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呢?”【品析: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动的故事比枯燥的数学题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新课伊始,为学生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并把它编成一个小故事,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教学例1。提问:从图上的画面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汇报怎样列式解答。板书:12÷3=2.探究方法。你会计算“12÷3=”吗,先想一想,再把你的好方法和小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小组交流,然后展示算法。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计算方法。如:①我是用学具摆的,把12个小圆片,按每份3个分,可以分成4份,所以可分给4只小猴。②我是这样想的,有12个桃,分给第一只小猴3个后剩下9个,分给第二只小猴3个后还剩下6个,分给第三只小猴3个后还剩下3个,最后把剩下的3个桃分给第四只小猴,正好分完。第1只分3个,12-3=9;第2只分3个,9-3=6;第3只分3个,6-3=3;第4只分3个,正好分完。③我是这样想的,1只小猴分3个,两只小猴就分6个,3只小猴就分9个,4只小猴分的正好是12个桃。1只分3个,3;2只分6个,3+3=6;3只分9个,3+3+3=9;4只分12个,3+3+3+3=12。④我认为这道题也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因为“三四十二”,所以12个桃可以分给4只小猴。想:三(四)十二,商是4。【品析:从具体问题向抽象算理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呈现出算法的多样化。】3.择优算法。同学们可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就想了这么多好办法来帮助猴妈妈。如果你是猴妈妈,你会选择哪个小组的办法呢?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得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最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品析:通过比较让学生悟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便,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总结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具体操作方法,学会系统整理。质疑:怎样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组织学生回忆例题1解决问题的情形,就可以得出:用乘法口诀求商,先想几和几相乘得几,再想对应的口诀,确定商是几。【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在上课时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清晰理解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提问:用乘法口诀求商应该怎样想呢?学生自由发言谈论,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小结:用乘法口诀求商,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再找对应的口诀,确定商是几。例如:10÷5=?想:(二)五一十,商是2。【品析:通过总结方法,提高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也便于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具体操作方法。】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通过计算使孩子感受到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的简便性以及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了以下几点:1.从具体问题向抽象算理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呈现出算法的多样化。2.通过比较让学生悟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便,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理解,沟通了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3.留给学生细心观察、自由交流的活动空间,给学生带来了探索新知的乐趣。这样教学也有效地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发现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4.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同时,我感觉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语言上还欠锤炼。有的环节语言欠精确,以后还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向他人学习,使语言更具感染力。2.探索过程还需要再“放”开手,让学生能在动手过程中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第6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教学内容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9页例2及第19页“做一做”、第21页练习四的第5题。内容简析例2包子装屉。情境图下面有4×6=24、24÷4=和24÷6=三道算式。让学生借助乘除法的关系掌握求商的方法。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2.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会运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法与学法1.本课时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2.本课时学生要自主探索,有序思考,注意用准确的语言、连贯地表述思考过程。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课件展示法:播放冯巩与郭东林《台上台下》小品视频的片段:这个狗不理包子,它究竟好在哪?它是薄皮儿、大馅儿、十八个折,就像一朵花。接着出示主题图,老师配词说:今天咱们来说狗不理包子,每屉装4个,6屉装了24个,你们先别流口水,想一想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尝试解决。(详见配套课件部分)【品析:视频具有较强的渲染力,在学生情绪兴奋之余,老师抛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新课教学之中。】故事描述法:天津包子狗不理天下闻名,为了促销,店主推出猜问题免费品尝包子活动。问题就隐藏在下面的图片中。你能从图片中发现哪些信息,提出哪些问题呢?【品析:在有趣的竞答故事中,学生会认真读取图片中的信息,进入数学学习的情境中。】打工体验法:包子店要招聘一名员工,负责包子装屉工作,面试的方法很简单,有两道题目:(1)把24个包子装入6个屉中,每屉装几个包子?(2)把24个包子装屉,每4个装一屉,需要多少个屉?下面招聘面试开始,同学们快来应聘吧!【品析:打工游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争相面试,让一个学生上台回答,全班同学做考官,气氛热烈。】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进入情景同学们,阳光餐点的张师傅正在出售蒸好的包子,我们来看看他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数学信息?请仔细观察(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主题图)学生可能回答:每屉有4个包子,有6屉。每屉蒸笼装4个包子,有6屉,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吗?(学生回答)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用乘法计算,列式是:4×6=24,引导学生说一说计算这道算式时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2.探索问题教师提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把这个算式转变成除法算式?学生看图,改变题目,教师出示:一共有24个包子,每4个装一屉,可以装多少屉?怎样列式?(24÷4=6)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复述: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装4个,要求可以装几屉?就是求24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24÷4=6,想:四(六)二十四。再度追问学生:还可以怎样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题目: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装多少个?怎样列式?(24÷6=4)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教师总结: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要求每屉多少个包子,就是把24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多少个,所以用除法计算:24÷6=4,想:(四)六二十四。3.对比研究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3道算式,说说什么发现?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乘、除法间的联系,要从算式的变化和算理上理解。)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都有4、6、24这三个数,这三个数表示的意思一样。虽然4、6、24在三道算式中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条件和问题不一样,算式也就不同,请大家想一想,4、6、24在乘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在除法算式中又分别叫什么?很多同学也都发现了刚才我们计算的这三道算式其中有一道乘法,两道除法,都用了哪句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般情况下,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三道算式,如“四六二十四”:4×6=24,24÷4=6,24÷6=4。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在学习完例2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梳理出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质疑:4×6=24,24÷6=4,24÷4=6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可能回答(生生互动,并及时评价):(1)它们都用同一句口诀(四六二十四)来计算得数。(2)第一题求总数用乘法计算,后两道是求每份数和份数所以用除法计算。(3)我们还可以根据第一道乘法算式来计算后两道除法算式的得数。【品析: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并理解和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师: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同时,还发现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另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到这样的关系,我们在计算除法时就可以想乘法算除法了。【品析: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本课所学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总结和概括能力。】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课完成了所有预设的环节,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的活动中,从具体问题向抽象算理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呈现出算法的多样化。最后通过比较让学生悟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便,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理解,沟通了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这样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教师没有更好的利用情境教学,没有将开始所提到的装包子的故事贯穿始终,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在这方面多加注意。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第7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23页例3及第24页练习五的1、2、8题。内容简析例3编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呈现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作用。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广东广州市地震监测中心第二次招聘编制外森林防灭火专业人员5人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企业入驻广告协议
- 二手发电机组买卖协议
- 互联网法律顾问合同范本
- 产学研合作审计服务协议
- 付款协议书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 仓储物流垫资施工合同
- FOB装运货物保险费用合同
- 个性化购物袋设计制作合同
- 个人购房分期付款协议
- 产后尿潴留的护理个案课件
- 中医护理发展史课件(PPT 35页)
- 色彩的基础知识课件.PPT
- 动火作业及动火工作票管理规定
- 桥梁伸缩缝施工及质量保证要点
- 留守儿童一生一档联系卡
- 黑洞白洞和虫洞优质PPT课件
- 城镇5000吨日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含图纸)
- 湿法炼锌的浸出过程
- 新生儿液体疗法PPT课件.ppt
- 个国际音标对应的字母组合new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