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关系研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3f174c1656e2aa5feeeb9a2d4919423/53f174c1656e2aa5feeeb9a2d49194231.gif)
![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关系研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3f174c1656e2aa5feeeb9a2d4919423/53f174c1656e2aa5feeeb9a2d49194232.gif)
![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关系研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3f174c1656e2aa5feeeb9a2d4919423/53f174c1656e2aa5feeeb9a2d49194233.gif)
![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关系研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3f174c1656e2aa5feeeb9a2d4919423/53f174c1656e2aa5feeeb9a2d49194234.gif)
![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关系研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3f174c1656e2aa5feeeb9a2d4919423/53f174c1656e2aa5feeeb9a2d4919423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关系研究
TOC\o"1-5"\h\z摘要 IAbstract Ill\o"CurrentDocument"\h第1章绪论 1\o"CurrentDocument"\h1研究背景与意义 1\o"CurrentDocument"\h1.1.1研究背景 1\o"CurrentDocument"\h1.1.2研究意义 2\o"CurrentDocument"\h1.2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4\o"CurrentDocument"\h1研究的主要内容 4\o"CurrentDocument"\h主要方法 5\o"CurrentDocument"\h1.3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5\o"CurrentDocument"\h1.4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6\o"CurrentDocument"\h1.4.1研究的重难点 6\o"CurrentDocument"\h1.4.2研究的创新之处 7\o"CurrentDocument"\h第2章文献综述 10\o"CurrentDocument"\h2.1城镇化发展相关研究 10\o"CurrentDocument"\h2.1.1城镇化概念界定 10\o"CurrentDocument"\h2.1.2城镇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11\o"CurrentDocument"\h2.2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关系研究 13\o"CurrentDocument"\h2.3人力资本与城镇化关系研究 17\o"CurrentDocument"\h2.4 总结 18\o"CurrentDocument"\h第3章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0\o"CurrentDocument"\h1 相关理论基础 20\o"CurrentDocument"\h1.1 产业集聚理论 20\o"CurrentDocument"\h3. 1.2产业区位理论 21\o"CurrentDocument"\h3. 1.3竞争优势理论 23\o"CurrentDocument"\h3.1.4城市发展理论 25\o"CurrentDocument"\h3.1.5人力资本理论 27\o"CurrentDocument"\h3.2机制梳理与研究假设 30\o"CurrentDocument"\h2.1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及研究假设 30\o"CurrentDocument"\h3.2.2人力资本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及研究假设 33\o"CurrentDocument"\h第4章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的时空演化分析 37\o"CurrentDocument"\h4.1指标测算 37\o"CurrentDocument"\h4.1.1城镇化水平的指标测算 37\o"CurrentDocument"\h4.1.2服务业集聚的指标测算 40\o"CurrentDocument"\h1.3人力资本的指标测算 43\o"CurrentDocument"\h时空演化分析 44\o"CurrentDocument"\h4.2.1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演变历程 45\o"CurrentDocument"\h4.2.2服务业集聚的时空演变历程 47\o"CurrentDocument"\h4.2.3人力资本的时空演变历程 49\o"CurrentDocument"\h初步结论 51\o"CurrentDocument"\h第5章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54\o"CurrentDocument"\h1模型的设定 54\o"CurrentDocument"\h5.2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55\o"CurrentDocument"\h5.2.1变量的选取 55\o"CurrentDocument"\h5.2.2数据说明 56\o"CurrentDocument"\h5.3实证过程与结果呈现 57\o"CurrentDocument"\h1变量描述性统计 57\o"CurrentDocument"\h5.3.2面板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58\o"CurrentDocument"\h5.3.3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呈现 60\o"CurrentDocument"\h5.3.4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呈现 62\o"CurrentDocument"\h第6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73\o"CurrentDocument"\h1研究结论 73\o"CurrentDocument"\h6.2政策建议 74\o"CurrentDocument"\h参考文献 78\o"CurrentDocument"\h附录 85\o"CurrentDocument"\h附录1论文实证分析原始数据 85附录2论文实证源代码(Statal5版) 85\o"CurrentDocument"\h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7\o"CurrentDocument"\h致谢 89
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关系研究摘要:随着我国服务业经济时代步伐的逐渐加快,知识经济比重的日益攀升,使得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与推动力不断发生改变。现阶段,倘若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内涵的思考依旧停留在“工业化驱动”的思维层面上,那么必然会出现对城镇化的推动力把握不准确、机制理不顺、模式摸不透的局面,这将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无法有力的破解困扰社会各界多年以来的“城市病”问题。为了能够使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顺利推进,深挖服务业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城镇化的驱动力与发展模式,本文将从新思维、新高度、新视角、新业态层面对城镇化发展加以研究。首先,本文基于我国已步入服务业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事实引入了人力资本这一核心变量,并在理论层面上详尽梳理了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之间的作用传导机制,提出两大研究假设。假设1:服务业集聚能够促进城镇化发展,但是这种促进作用存在依赖于人力资本变量的门槛效应。假设2:人力资本对城镇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会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而受到强化。其次,为了验证两大研究假设,找出驱动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我国30个省市2000-2017年的历史经验数据,实证分析了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发现:(1)人力资本能够有效的促进城镇化发展,但是并不会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受到强化,否定了研究假设2;(2)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服务业集聚并不会促进城镇化发展,反而具有负向抑制作用,但与城镇化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3)非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表明,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只有在一定人力资本水平区间内才能得以实现,具有“倒U型”关系,论证了研究假设1;(4)在控制变量方面,不管是线性回归模型还是非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中,它们的作用方向均未改变,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具体为:政府干预水平和交通密度有效的推动了城镇化建设,而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水平则显著的抑制了城镇化发展。最后,依据所得结论,分别从政府、产业、教育、金融、外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关键词: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城镇化;门槛效应RESEARCHONTHERELATIONSHIPBETWEEN
SERVICEINDUSTRYAGGLOMERATION,HUMAN
CAPITALANDURBANIZATIONKangLiji(AppliedEconomics)DirectedbyLiuShengxueAbstract:Withthegradualaccelerationofthepaceoftheserviceeconomyinourcountryandtheincreasingproportionoftheknowledgeeconomy,thedevelopmentmodelanddrivingforceofChina'surbanizationareconstantlychanging.Atthisstage,ifthethinkingontheconnotationofthe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inChinastillstaysonthethinkinglevelof"'industrializationdrive",thentherewillinevitablybeinaccurategraspofthedrivingforceofurbanization,unreasonablemechanisms,andpuzzlingmodels.Thiswillnotbeconducivetotheconstructionofanewtypeofurbanization,andwillnotbeabletoeffectivelysolvethe"urbandisease"problemthathasplaguedallsectorsofsocietyformanyyears.Inordertoenabletheprocessofurbanizationtoprogresssmoothly,andtodigdeeperintothedrivingforceanddevelopmentmodelofurbanizationinthecontextoftheeraofserviceindustryandknowledgeeconomy,thisarticlewillstudythe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fromtheperspectivesofnewthinking,newheights,newperspectives,andnewformats.Firstofall,thispaperintroducesthecorevariableofhumancapitalbasedontheobjectivefactsthatChinahasenteredtheeraoftheserviceindustryandtheknowledgeeconomy,andtheoreticallyelaboratesthetransmissionmechanismbetweentheconcentrationofserviceindustry,humancapitalandurbanization,andputforwardtwomajorresearchhypotheses.Hypothesis1:Theagglomerationofserviceindustriescanpromotethe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butthispromotionhasathresholdeffectthatdependsonhumancapitalvariables.Hypothesis2:Humancapitalhasasignificantroleinpromotingurbanization,anditwillbestrengthenedwiththeoptimizationoftheindustrialstructure.Secondly,inordertoverifythetworesearchhypothesesandfindouttheinfluencingfactorsthatdrivethe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thispaperuses2000-2017historicalempiricaldatafrom30provincesandcitiesinChinatoempiricallyanalyzethedifferencesrelationshipbetweenserviceindustryagglomeration,humancapitalandurbanization.Thestudyfoundthat:(1)humancapitalcaneffectivelypromotethe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butitwillnotbestrengthenedwiththeoptimizationandupgradingoftheindustrialstructure,whichnegatestheresearchhypothesis2;(2)theresultsofthelinearregressionmodelshowthattheagglomerationofserviceindustriesdoesnotpromotethe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buthasanegativeinhibitoryeffect,butthereisanonlinearrelationshipwithurbanization;(3)theresultsofthenon-linearregressionmodelshowthatthepromotioneffectofserviceindustryagglomerationonurbanizationcanbeachievedonlywithinacertainlevelofhumancapitallevel,andithasan"invertedU-shape"relationship,whichdemonstratestheresearchhypothesis1;(4)regardingthecontrolvariables,whetherintheresultsofthelinearregressionmodelorthenon-linearregressionmodel,theiractiondirectionshasnotchanged,andtheyhavepassedtherobustnesstest.Specifically:thelevelofgovernmentinterventionandtrafficdensityeffectivelypromotedurbanization,whilethelevel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financialdevelopmentsignificantlyinhibitedthe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Finally,basedontheconclusions,aseriesofpolicyrecommendationswereproposedfromtheaspectsofgovernment,industry,education,finance,foreigninvestment,and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Keywords: serviceindustry agglomerationhumancapitalurbanizationthresholdeffect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数量与城镇人口大幅增加。根据2019年8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系列报告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发展阔步前进》可看出,我国城镇化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至2018年的672个,年均增长3.17%,数量以每年近12个的幅度增加,对应的以常住人口度量的城镇化率从17.92%增长到59.58%o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城镇产业结构也在动态演变。一般来讲,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实质是城镇产业内部结构变迁的结果,是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程度逐渐加深的过程。事实上,一国或地区的城镇化建设都需经历制造业驱动、制造业、服务业双驱动和服务业驱动这一历程。早前,由于我国存在资源禀赋较高、劳动力廉价和人民币汇率较低等三大优势,使得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下的工业发展,并由此产生了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集聚现象。此时,驱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力量是制造业集聚。制造业部门作为促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非农产业部门,在促就业、稳增长、创税收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因此内生出诸多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则是让各地政府感到颇为棘手的“城市病”问题。为了积极应对和解决好“城市病”问题,2014年3月,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我国史上第一部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全局性的规划纲要文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规划文件在关于城镇化建设布局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重点凸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内涵,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城镇化的有序健康发展谋划了一条大有可为的可操作性的路线。随后,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推进新型城镇化联席会议制度,并决定每年召开全体会议,总结上一年度城镇化建设工作内容和研究部署本年度工作安排。这一系列举措无不体现中央、国务院对当前城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2018年4月,国家统计局服务业司发表题为《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一文,文章指出2017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42.70万亿元,占GDP比重为51.60%,高出第二产业11.10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0%,是我国第一大产业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一论断意味着,我国已步入服务业与知识经济时代,城市产业内部结构已从制造业部门为主导转向服务业为主要产业的客观现实,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程度不断加深①。此外,文章还指出服务业对人口就业的吸纳能力也在不断加强,服务业部门就业人员年均增长5.10%,高出全国平均就业增长率4.80个百分点,同时,服务业就业比重在2017年更是达到44.90%,高出制造业部门16.80个百分点。总而言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发凸显,在调结构、转方式、换动能、促发展方面显得至关重要。产业发展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均表明,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必然产物,是企业为追求规模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城市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必然导向。城镇化发展离不开产业的驱动,也同样离不开地区人力资本的支持。当前,我国已步入服务业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比重日益攀升,但是因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制造业的无序发展产生的“城市病”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社会各界,影响着城镇化的持续发展。为了充分适应服务业与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新常态,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发挥人力资本的“乘数效应”,以及解决好困扰社会各界的“城市病”问题,本文将对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三者关系进行探讨,一方面有助于政府部门从以往的“制造业决定论”转向“服务业驱动”思维轨道,充分适应服务业与知识经济时代,为城市产业布局、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优化城镇化发展内涵,并为缩小东中西部人力资本水平差距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与方法。1.1.2研究意义1.1.2.1理论意义丰富了影响城镇化发展的驱动因素。通过大量的对国内外相关文献阅读,发现以往的研究多数只关注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两两之间关系,将它们三者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尚未出现,一方面不利于全面把握推动城镇化的内在因素,造成对城镇化的驱动力理解有所偏差,另一方面不利于协调好三者之间①实际上,如果按照三次产业占GDP比重来计算的话,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占比为45.50%,高于第二产业0.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国在2012年就以步入服务业经济时代。的关系,使之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2) 论证了服务业与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本对城镇化的作用。关于人力资本对城镇化的作用,有部分文献认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会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而受到强化。需要指出的是,得出这一结论的时代背景是制造业驱动时代,此时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如今我国已步入服务业与知识经济时代,这一论断是否依旧成立,有待商榷。(3) 证实了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非线性关系。在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的研究领域中,关于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不同学者持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学者认为是正向促进作用,而另一部分学者则反对这一观点。但不管是正面支持还是反对,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基于两者之间线性关系,并未考虑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这一因素。同时,现如今我国知识经济比重日益攀升,服务业与人力资本之间的融合程度愈发加深,这注定了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作用与人力资本高度相关,简单的线性关系无法准确的刻画其真实的内在联系。这就使得学界对两者关系的研究依然存在一定的空白需要被填补。1.1.2.2现实意义(1) 有利于推动城镇化发展。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因素诸多,相同的影响因素可能会因经济发展环境的不一致而导致结果发生改变,这增加了政府决策的不确定性。本文站在服务业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当下,充分把握经济发展环境,顺应时代大趋势,深入探究了影响城镇化进程的因素,得出较为准确、客观的结论,为政府顺利推进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较为扎实可靠的理论支撑。(2) 有利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一直是中央、国务院历年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及的工作,这一伟大工程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重大举措。本文的研究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见解,为破除东中西地区多年来形成的经济增长“马太效应”起到了一定的帮助。(3) 有利于转变城镇化发展思维。以往的城镇化发展多数是由于制造业的集聚而受到推动,因此,政府部门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地区制造业部门显得更加重视。一方面,制造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同时在税收方面也是主要的贡献者;另一方面,制造业加快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率,提升了城镇化水平。正因为如此,过去政府在推进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只需强化地区制造业集聚的程度,扩大制造业规模,就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但在现如今服务业与知识经济时代下,如果对服务业部门也采用同样的做法,是否会产生如同过去制造业部门那样的效果呢?本文的研究正好回答了这一问题。1.2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1.2.1研究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国已步入服务业与知识经济时代,这标志着经济增长方式更加集约化,知识经济所占比重逐步攀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城镇化的主导力量加速转变,创新要素贯穿社会方方面面。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对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六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以及所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同时表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并进一步指出本文研究的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关于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它们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通过把握现阶段的研究进展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找到可能的突破点,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文献支撑。第三部分为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这部分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文最主要的理论来源,为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的关系探讨提供了理论支持。具体而言,该部分重点阐述了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理论机制以及具体的传导路径,同时指出人力资本在城镇化与服务业集聚之间所扮演的“角色”,并进一步在人力资本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假设,即:1)人力资本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会受到产业结构的升级而受到强化;2)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作用存在依赖于人力资本这一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第四部分为演进历程与客观现状分析。首先本文构建了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的测算指标,并运用对应的测算指标计算得到了2000-2017年间它们的具体数值;其次,利用ArcGIS软件对相应的数值进行了可视化处理,得出演变历程图;最后,根据图片内容进行了客观描述分析与总结。这一部分内容为接下来的实证分析埋下了伏笔,为实证结果的解释提供了更多现实依据。第五部分为实证分析。这部分内容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根据研究所需,构建了核心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测算指标,并建立实证模型;二是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各变量进行检验;三是根据实证模型的设立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验证研究假设。第六部分为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主要根据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意见。1.2.2主要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如下: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大量关于“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城镇化”等关键词句的国内外文献,梳理了三者之间的理论机制及传导路径,总结了目前学者们对三者之间关系探讨的研究进展,发现多数文献未同时将三者关系的探讨纳入同一框架下分析,这对于完善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内涵有所欠缺,同时不利于刻画出目前服务业与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本在城镇化与服务业集聚之间的具体功能作用。正是因为这点,本文的研究应运而生。实证分析法。主要运用对城镇化、服务业集聚和人力资本的测算指标进行数据计算,通过利用计算得出的具体数值进行分析,主要有:一方面,根据数值对我国城镇化、服务业集聚和人力资本的演进历程及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另一方面,根据实证模型进行计量分析与处理,并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终得出本文的实证结果。1.3研究的思路与框架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研究思路与框架1-4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1.4.1研究的重难点1.4.1.1研究重点本文的研究重点是考察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试图找到能够具体刻画出三者之间关系的内在机制,明晰推动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同时,对我国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的演进历程及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展现出三者的历史发展规律。更为重要的是,本文将站在我国已步入服务业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重点探究人力资本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是否会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而受到强化,以及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作用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如果存在,人力资本是否是影响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作用的门槛变量。1.4.1.2研究难点首先,在对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理论传导机制方面的梳理是一大难点;其次,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想要将各影响因素全部加以控制的做法难以实现;最后,对各变量的数据收集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工程,在操作层面上存在一定难度。1.4.2研究的创新之处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是:(1) 方法创新。本文首次将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纳入同一框架下进行探讨,这有利于完善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为政府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2) 视角创新。本文站立在服务业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探讨了服务业集聚和人力资本对城镇化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重新审视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驱动力,另一方面有利于考察服务业自身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3) 结论创新。本文还创新性的指出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关系为非线性关系,存在依赖于人力资本变量的门槛效应,这一观点打破了现有文献普遍的认知,即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关系为线性关系。第2章文献综述1城镇化发展相关研究2.1.1城镇化概念界定“城镇化”一词主要来源于对英文单词“Urbanization”的释义,而在国外,这一英文单词一般被理解为“城市化”。我国“城镇化”的概念有别于国外的“城市化”,主要是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一方面,在城镇数量上,我国存在着数量庞大的乡镇,各个乡镇均设有政府行政组织,每个乡镇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城市空间单元,是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主要集中地;另一方面,在人口流向上,我国农村人口不仅可以往大城市、大都市流动,还可以流向于本地乡镇,具有多重选择性。正是缘于以上两点,使得我国“城镇化”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纵然我国“城镇化”的含义有别于国外“城市化”,但学术界对两者概念的界定并无太多区别(简新华、黄孕昆,2010)七同时,在1998年8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正式颁布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一文明确指出,在城市规划中“城市化”也即“城镇化”。至此,我国“城镇化”的含义基本上在学界和政界层面达成一致。不得不提的是,虽然“城镇化”的含义在大体上并无太多争论,但城镇作为一个承载着产业、社会、文化、习俗以及人口的空间单元,其内部各组织交叉柔和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复杂庞大的生态系统,从不同的视角或以不同的客体为参照物必然可得出有差异化的城镇内涵。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从人口角度出发。人口学家认为城镇化本质是人口的转移,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不断迁徙的过程,在数值上呈现出农村人口占比降低、城镇人口占比显著攀升。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沃思(WirthL,1938)则认为城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意识向城市生活方式、行为意识转变的过程,包含了人的思想、思维、习惯甚至文明向着更高维度“进化”[2]o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地理学家认为城镇化是人口在空间上自由流动的一种现象,伴随着人口与经济高度集聚的过程,同时,他们也认为这一过程最终以城镇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递增来加以表征。总的来说,“城镇化”的含义与“城市化”并无本质区别,但由于不同学科因其研究的必要性,不得不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使得“城镇化”在某一定范围内有些许差异,但他们共同指向人口的城镇化。正是源于此,本文在对城镇化的度量方面将以城镇人口占比来测算,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契合城镇化基本内涵,另一方面也是积极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所提的“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指导思想。2.1.2城镇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纵观现有文献,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方面:一是从城镇化的内涵出发②。正如上文对城镇化概念界定的那般,多数学者从人口的角度出发,认为人口的流动规模是城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他们主要从我国等级严格的户籍制度方面进行阐述。Hertel&Zhai(2003)认为中国严控城市人口规模的等级严格的户籍制度,一方面不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另一方面也剥离了城市中农村户籍人口的社会福利,包括教育、医疗、公共服务以及社会地位⑶。Zhang(2011)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户籍制度产生了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预期效果,此时城市化率基本没变化;但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户籍制度有所放开,使得中国的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4%上升到2009年的46.59%,城市化率显著攀升,因此进一步指出户籍制度的改革是提升城市化率的有效举措七Boskeretal(2012)认为如果中国严格的户籍制度取消的话,那么现有形成的核心一一外围城市体系将受到强化,并且会因劳动力自由流动性的提高大大增强中国大城市(比如北上广)的主导地位”]。Lu&Wan(2014)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即使小城市过多,但大城市依旧不够大,目前的城市化还不够完整。他把这些现象归因于严格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Wen&Xiong(2014)同样认为严格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是影响中国城市化的主导因素七王曦和陈中飞(2015)通过建立影响城镇化水平的均衡模型,利用92个国家的历史经验数据实证检验了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研究发现我国的②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正如上一节对城镇化概念界定那般,由于学术界对“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含义达成一致,两者在本意上并无太大的区别,因此本文所提及的“城市化”也即“城镇化”。后续不再重复赘述。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国际标准,这主要来源于我国实行了诸如户籍管理这样的制度[8]o周文等(2017)学者认为无论是对土地制度还是户籍制度的松绑,都将会使得人口流向城市的规模加快,会改善农村劳动力的福利,提升地区城市化水平回。金宏平等(2016)从系统动力学角度分析了城乡福利差距与户籍制度对我国城市化的影响,研究认为在城市务工的非城市户籍的流动人口成为了城市的“夹心层”,阻碍了城市化水平的提出进程赋。侯新烁(2018)利用全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户籍门槛强度视角出发对285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户籍门槛显著的抑制了城市化发展,并出现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在:东部沿海地区较高的户籍门槛对城市化的抑制作用亦高于其它地区叩。上述学者在关于户籍制度与城市化方面的认识纷纷达成一致,均认为我国严格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这一制度通过社会地位、福利水平、工资收入、教育资源以及人力资本的再投资等方面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不公平待遇,削弱了其就地城市化的能力及意愿。但也有少部分学者并不支持或者部分支持这一观点,他们认为我国的户籍制度对城市化发展的抑制作用被显著的高估了,或者说在评价城市化发展方面户籍制度是否是一项科学合理的指标,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田明等(2019)[12]o二从产业结构角度阐述城镇化的发展。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在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领域方面,诸多学者颇有建树、各抒己见。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Kuznets(1966)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并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产业结构也将跟着变迁,主导产业从农业向制造业再向服务业进行转变,这一过程提升了地区城市化率[13]oCheneryfeRobinson(1986)更加侧重于考察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关系,他们认为正是由于工业化的原因,地区城市化才能得以进行,并指出工业化过程实质上是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成。而Moir(1977)则拓宽了Chenery&Robinson的研究视角,他认为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低区间时,第二产业与城市化的联系较为紧密,但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此时第三产业开始代替第二产业,成为促进城市化的主导力量⑸。Black&Henderson(1999)也持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在规模较大的城市中,以金融、教育、商业、管理等为代表的现在服务业对城市化作用更明显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观点主要是基于发展经济学结构理论视角,侧重于分析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的作用,因此所得结论也均认为城镇化是产业结构的产物,它们之间仅存在单向传导关系。但当学者们将空间元素引入到经济分析框架时,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随之而改变,他们发现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作用,也存在反向作用机制。比如,Kolko(2010)认为城镇化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带来了集聚效应,进而推动了地区产业结构升级Michaels等(2012)表示,城镇化加快了产业内部分工以及结构重组步伐,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带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变迁⑲。干春晖和余典范(2003)认为城镇化能够优化第一产业,推动第二产业结构升级,并支持第三产业发展「⑼。陈昌兵等(2009)认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城镇化形成的集聚效应能够有效的促进二、三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集聚效应所带来的负面拥挤效应提高了地区资源要素的成本,迫使要素需求价格弹性较高的传统产业迁徙或革新,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间。马子量(2016)通过利用西北地区2005-2012年面板数据考察了城市化进程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化进程虽然对产业结构演变的推动作用不高,但整体上呈现出不断加强的态势网。李春生(2018)通过建立VAR模型并利用我国1978-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考察了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研究发现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在短期中,城镇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Grange原因㈣。当然,学术界在对城镇化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时,所考察的范围远不局限于此,研究范式多种多样、视角刁钻独特,比如,有学者从推动模式、要素投入、金融发展以及消费需求等角度进行阐述(李强等,2012;尚娟和童瑶,2019;熊湘辉和徐璋勇,2015;王国刚,2010)皿句。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的探究极为全面,所得成果颇为丰盛,形成了一套体系完备的理论框架。这为本文的研究开展提供了扎实可靠的理论参考。2.2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关系研究关于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最早可追溯到马歇尔提出的MAR外部性,即专业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投入以及技术和知识溢出效应。随后,学界对两者关系的探讨日益丰富,研究成果汗牛充栋。起初,学者们建立在MAR外部性理论的基础上对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关系进行考察,他们发现城镇化的推动力主要取决于产业的区位选择和集聚效应,其中以Mills&Hamilton(1994)为主要代表5」。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如今学者们的研究范式愈发多样,视角层出不穷,所得结论愈加丰富。总体而言,目前对产业集聚与城镇化的考察范围大致可分为两类:制造业集聚与服务业集聚。根据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的变迁历程,早前对产业集聚与城镇化的考究主要集中于制造业集聚,代表性学者有巴顿(1984)、谢治春(2014)以及贾兴梅和贾伟(2015)等学者"河。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以及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动能转变,对服务业集聚的考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追捧与关注。自Scott(1988)率先将服务业集聚进行概念化之后,学界对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关系研究的文献资料开始呈现指数型增长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从服务业整体集聚视角出发考察了其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Park&Nahm(1998)通过对韩国首尔的城市功能分区的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和部门重组已经开始改变首尔的城市内部结构囱。Naoki(2015)利用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数据对工业化结构与城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发现在经济萧条时期服务业集聚有助于推进地区城镇化的进程㈣。鉴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以及城镇化内部空间的复杂性,学者们对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关系的考察更为全面,取得的成果颇盛。同时,我国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出现“东高西低”的客观事实,因此其对城镇化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陈立泰等(2013)采用我国30个省市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服务业集聚显著提升了地区城镇化水平,但其效果却出现空间差异性,具体而言:西部地区效果最显著,东部次之,中部最弱网。张勇等(2013)则从系统耦合角度出发,研究发现我国西部地区的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的耦合效果最好,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反观服务业集聚强度较高的东部地区却表现最差闵。由于交通网络化对地区服务业部门所需的劳动力水平以及产品的技术结构影响较大(Daanetal,2006)®,因此有学者在张勇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引入了交通网络化因素,其所得结论并无太大区别(武勇杰和张梅青,2016)肉。与上述学者观点相反,刘升学和康利机(2020)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00-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并建立PVAR模型考察了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服务业集聚并不能够提升城镇化水平,反而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他们认为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我国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发展程度较低,所形成的产业链条较短,集聚经济效益发挥不明显;二是服务业部门本身对劳动力水平要求较高,易造成结构性失业,对人口的城镇化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三是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出现较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的集聚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容易产生拥挤效应与过度竞争,降低资源的利用效率洌。二是从服务业部门的内部结构视角出发考察了其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在服务业内部结构方面,迄今为止,学者们基本上主要围绕着服务业细分行业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以Venables(1996)和Puga(1999)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学者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其自身产业链的上下游关联效应为下游厂商提供了物美价廉且功能多样的中间服务品,一方面降低了厂商的生产成本,扩宽了企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也强化了生产性服务业与整体经济的联动效果,有利的推动了地区城市化E。】。Aslesen&Isaksen(2007)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高新技术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能够加快城镇化进程["]。杨仁发和李娜娜(2016)采用我国30个省市2004-2013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当前仍旧处于制造业集聚驱动城镇化发展阶段,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并未出现,但从服务业细分行业来看,这一结论有所改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消费性服务业集聚显著的促进了地区城镇化,而公共性服务业集聚却出现抑制作用:气事实上,服务业集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两者并不总是表现出线性的数学关系。赵家羚和姜安印(2016)运用区位炳测算方法对我国35个大中型规模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行了计算,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这种作用受到一定的约束条件,即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其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才能得以发挥雁]。王江波(2019)则利用我国2008-2017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镇化与服务业集聚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城镇化与服务业集聚整体上存在强烈的线性正相关性,但与服务业细分行业却出现非线性关系,具体为:城镇化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存在“U”型关系;城镇化与公共服务业集聚存在倒“U”型关系三是从产业专业化、多样化角度考察了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正如产业结构理论所阐述的那样,当某一产业部门在某地区出现集聚性现象,势必会引起该地区产业分工地位愈加清晰、产业链条愈发完整、地区专业化与多样化水平大幅提升。鉴于此,有学者从专业化与多样化角度探讨了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孙浦阳等(2012)将产业集聚划分为结构上集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和城市经济规模集聚)和行业上集聚(工业化集聚和服务业集聚),考察了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带来的影响,研究认为服务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具有“U”型关系皈。韩峰等(2014)学者从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和空间集聚角度探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通过技术溢出外部性作用于城市化,但较之于多样化集聚而言,专业化集聚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效果更明显,而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则主要通过规模经济作用于城市化响。杨雪锋和陈曦(2016)从城镇化质量发展角度出发,并基于理论逻辑论述了服务业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对城镇化质量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地,他们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1999-2013年的面板数据对理论推导进行实证检验时却发现,专业化集聚对城镇化质量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多样化集聚却表现出负相关现象钟顺昌和任媛(2017)基于SCP分析模式梳理了产业专业化、多样化对城市化进程中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机制,同时采用2006-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集聚结构对城市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化进程的促进作用均不显著®。尽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考察了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的具体关系,形成了较为扎实的理论体系并得出了一系列严谨的结论,但总的来说,关于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目前还尚未形成定论,学者们各抒己见、观点各异,这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同时,纵观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程会发现,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变迁,服务业在城市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将日益凸显,对城镇化的推进作用愈发明显。因此,对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考察一方面有利于完善现有的理论体系,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在当前服务业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有助于学界及政界有关人员充分认识服务业的地位,从而引领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推进作用。2.3人力资本与城镇化关系研究自上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以来,学术界在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开始逐渐攀升③。最先受到关注的领域则是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如Romer(1986)、Lucas(1988)等著名学者心。之后,随着城市经济地位的不断拔高,人力资本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开始受到学者们的青睐。首当其冲的是刘易斯所构建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它重点阐述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基本路径与动因,自此开启了人力资本对城镇化作用的重要篇章。现有文献主要从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角度考察其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Black&Henderson(1999)研究认为人力资本通过知识技术的外溢效应对城镇数量与规模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网。而外溢效应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与企业以及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的互动水平(Moretti,2004)物。此外,要充分吸收知识技术的外溢效应,往往离不开具备基本素质高、学习能力强以及经验丰富的高端人力资本。Diamond(2013)将人力资本、劳动力工资水平、房价以及城镇公共服务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并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其规模的扩张与空间的集聚极大的提升了地区城镇化水平物。Choy&Li(2017)认为高素质人才通过生产生活方式有利的推动了城镇化的建设皿。事实上,随着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带来的人力资本水平大幅提升及其结构的变化,国内学者对人力资本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探讨愈发深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人力资本外部性(肖文和王平,2011)物、人力资本配置论(王金营和王子威,2014)物、人力资本转移论(李富强和王立勇,2014)e以及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姚旭兵等,2017)肉等。虽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力资本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但一致认为人力资本对城镇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提出了人力资本是各国或地区建设城镇化的主要抓手,是后工业化时代推动城镇化建设的一大重要因素的论断。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我国知识经济比重的日益攀升,创新驱动模式正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此时,人力资本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题演讲后,“人力资本理论”正式形成。对城镇化的影响是否依旧为正向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对人力资本与城镇化之间的研究一方面是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找出两者之间的具体作用关系,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够充分利用人力资本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挖掘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潜能,以达到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推动东中西部三大板块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2.4小结纵观上述文献回顾可知,学者们对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范式较为多样,视角刁钻独特,成果汗牛充栋,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城镇化发展理论体系,对于指导城镇化建设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遗憾的是,尽管学界在关于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日趋成熟,但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我国处于服务业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目前学术界尚未有学者站立在这一角度上,深度探讨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这将不利于准确把控城镇化的驱动力,有碍于深度挖掘城镇化发展潜力;其次,未发现有学者将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三者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下进行考察,这将不利于梳理三者之间的传导机制,对把握三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存在一定障碍;最后,也未发现有学者在探讨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关系时,尝试性的思考过人力资本在它们两者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桥梁作用”,这将不利于全面把握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的关系,对充分发挥“服务业驱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具有一定局限性。正是基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则应运而生。第3章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1相关理论基础为了更好的掌握服务业集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明晰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内涵机制,本小节将着重阐述本文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试图为解释城镇化发展的传导机制做出理论层面上的贡献。3.1.1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IndustryAgglomeration)是具有相互关联的同类或不同类的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其往往伴随着资源、要素以及劳动力的集中,对地区竞争力的提升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刘升学等,2019)算。从经济地理学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地理现象,是以产业为载体的空间范畴。另外,产业集聚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地理空间上的聚集;二是产业形态具有多样性;三是过程的动态性。具体而言:产业地理空间的集聚重点突出生产要素的聚集,但忽视了各部门之间的互动性;产业形态的多样性重点强调在交通和信息等要素充分便捷的前提下,区内生产要素之间相互协作、分工明确、互动互促,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忽视了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具体作用路径;产业的动态性旨在说明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具有持续变化的特征,是一种动态调整的过程,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由此会引发出产业集聚的不确定性。学术界对产业集聚相关的研究,最早起源于亚当-斯密在其知名的著作《国富论》中所提的观点,他认为集聚是分工协作极其明确的中小企业为了完成生产而联合在一起的一种经济现象。值得注意的是,亚当-斯密此时并未把这一因生产任务而引发的企业集聚现象定义为产业集聚,他主要从企业层面进行考察,尚未将研究目光上升至产业层面。事实上,首次对产业集聚进行初步探索的学者是马歇尔(Marshall,1890),他在其著作《PrinciplesofEconomics》(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破天荒的提出了产业IX(Industrydistrict)这一概念,这是产业集聚概念的前身物。与亚当-斯密在某种思想上不谋而合的是马歇尔同样是基于企业这一视角,但他则重点考察了企业集聚的动因,并认为企业在空间上能够自发而不受外界因素驱动产生的集群,主要出于三大基本要素: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中间产品的投入以及知识技术的外部溢出效应。正是基于这三大基本要素,使得企业的集群现象具有科学完整的理论解释,也因此成为了影响诸多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体系。自此,对产业集聚现象不仅能够进行科学客观的描述,而且还能够进一步的回答“为什么?”。当然,产业集聚并不仅仅是单一的、无差异的“线性”发展,它也同样具有阶段性特点,表现为“非线性”趋势。韦伯将产业集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级集聚阶段,这一期间企业主要通过简单的规模扩张使得地区出现工业化集群现象,决定此类集聚的主要因素在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能力;第二阶段为集聚的发展提升阶段,这一期间主要通过区内具备完善管理体系的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相关联的中小型企业向本地区集群,决定此类集聚的主要因素在于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如前所述,产业集聚能够产生知识技术的外溢效应,这一观点在学术界普遍形成了共识,但对外溢效应的发挥途径则出现一定的分歧。目前来看,形成了以下三大主流理论:MAR外部性理论(Marshall,1890;Arrow,1962;Romer,1986)35汩、Jocabs外部性理论物及Porter外部性理论「气三大理论围绕着产业专业化还是多样化、竞争性还是垄断性市场有助于地区知识技术溢出与创新这一主题进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MAR外部性理论认为同一产业的集聚有利于知识技术的溢出,同时也指出因垄断行为而使得大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张现象更容易产生知识技术溢出效应oJocabs外部性理论与MAR外部性理论的观点截然相反。而Porter外部性理论则融合了MAR外部性理论与Jocabs外部性理论的观点,认为同一产业的集聚是地区知识技术外溢效应的重要来源,同时竞争性的市场触发了地区创新潜力,提升了整体知识技术溢出效果,加快了技术更新的步伐。3.1.2产业区位理论产业区位理论考察了企业或个体在自身或现有资源条件约束下进行的空间选择与布局的一种理性行为,它侧重于分析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情况,是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科所依赖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最早提出产业区位理论的学者是德国经济学家约翰•冯•杜能(2011),他在其知名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开创性的指出影响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是因生产与消费两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而导致的运输成本差异,并基于此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这一概念"。随后韦伯(Weber,1929)也从地理空间运输差异化角度考察了运输成本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但他所研究的对象为工业企业,因此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响。当然,以杜能和韦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所归纳总结的区位理论可定义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探究了资源要素的空间配置,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则较少涉及。但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成为了世界各国日益关注的一大重点议题,影响着资源的合理配置、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以及公平的财富分配机制等一系列民生工程,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以Isard(1956)与Beckman(1968)等学者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古典区位理论”的基础上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纳入了分析框架,并提出了“现代区位理论”,该理论观点不仅包含了“古典区位理论”的基本要素——对资源要素空间配置的探讨,还考察了现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得出了较为完善的区位理论思想与观点当然,产业区位理论不仅包含“农业区位理论”和“工业区位理论”,还包括“中心地理论”与“空间竞争理论”,这些理论共同组成了“现代区位理论”体系框架,在对产业进行分析时广受学界和政界人员青睐。“中心地理论”的开创者为克里斯塔勒(1998)和勒施(1995)险物。该理论涉及到空间边界、商品销售范围、中心地函数、地区等级系统以及空间需求函数等概念(魏伟忠和张旭昆,2005)e。克里斯塔勒(1998)在其著作《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一书中阐明了农村和城市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为何会出现差异化的等级制度,解释了城镇形成的原因,他的思想观点后来成为了城市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来源倒。勒施(1995)通过其著作《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确立了他在区位理论研究中的特殊地位。他总结了以往的区位理论观点,并汲取了克里斯塔勒的思想,归纳出一套新颖的具有动态性的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勒施不仅将静态的、单一的以杜能为代表的“农业区位理论”和以韦伯(Weber,1929)为代表的“工业区位理论”扩展到动态的、综合性的空间区位理论,还将一般均衡理论应用于空间分析框架下,拓宽了“中心区位理论”的应用范围,使得其广泛应用于对市场区、经济区、国际贸易体系、劳动力分工、区位选择、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考察响。此外,“空间竞争理论”也同样是产业区位理论的重要一份子。Hotelling(1929)通过引入双头垄断区位均衡概念及建立并分析了“冰淇淋卖着模型”后,首次提出了“空间竞争理论”这一区位理论该理论打破了以往对单个主体在区位选择上的传统分析思路,开创性地引入了市场竞争因素,使得分析结果更加贴合现实,在区位理论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总之,产业区位理论内容极为丰富,研究范式多种多样,特点凸出。但由于篇幅所限,本小节并未对各个理论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也没能对各个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适用情形、分析工具、目的指向等细分领域进行过具体详实的阐述,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参考魏伟忠和张旭昆(2005)一文中对相关内容的整理总结,在此不再一一赘述。3.1.3竞争优势理论产业是由一个个具有不同特质的企业所组成,通过企业之间上下分工协同的作用机制,连接要素资源,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与内部结构升级。因此,关于产业竞争力的论述可微观至企业层面。在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方面,思想源泉颇深。最早可追溯到马歇尔(Marshall,1890)学者的观点,他的研究认为企业具有成长性特征,故提出了“企业成长理论”响。该理论被学界视为是企业竞争理论形成的“雏形”,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企业之间的知识、技术、协调度及管理能力将会不断增加,这有利的促进了各个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经营能力,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先导作用。而基于企业规模、生产成本、技术结构、资源禀赋、劳动生产率以及市场份额的不同企业的集群现象,构成了产业的集聚,通过企业竞争力影响着产业竞争力。然而,“企业成长理论”虽是产业竞争理论的重要来源,但真正上对产业竞争优势理论进行了全面总结概括的当属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有时也可直接称之为“竞争优势理论”。波特(Porter,1990)的知名大作^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从根本上扭转了以往学者研究视角的窘境,突破了竞争优势理论的应用边界,拓宽了理论的应用范围,使得人们从宏观层面上对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把控具有相应的理论脉络可寻,填补了之前研究的思想空白「气总体而言,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既是对微观企业竞争理论层面的拓展,又是连接国家或地区竞争力层面的重要桥梁,是微观和宏观的有机结合整体。需要说明的是,“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的结果,在波特对国家竞争力进行研究之前,他考察的主要领域依旧停留在企业战略选择和企业竞争力层面上。但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思想内容的不断完善,他开始将前期的研究心得逐步拓展到产业和国家竞争力层面上,故而形成了现有的“竞争优势理论”,受到学界人员的认可并广泛传播。在具体的实际应用方面,学术界对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与大卫•李嘉图所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经常被视为是一种相互冲突的竞争理论,两者始终处于对立的地位,前者被视为是后者的替代品,这种认识单方面的割裂了两种理论在思想上的逻辑延续与脉络相承,人为的孤立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利于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定出符合地区比较优势的政策建议,严重损害了自身产业竞争力与国家经济整体实力(林毅夫和李永军,2003)切。事实上,“竞争优势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有利承接,思想上一脉相承,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基础,只有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才能建立自身产业竞争体系,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林毅夫和李永军,2003;吴扬伟和王胜,2018)一方面,要发挥“竞争优势理论”的作用需要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前提条件,使得后者是前者的“子集”;另一方面,“竞争优势理论”对本文考察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突出贡献。正是由于以上两点原因,因此,本小节将着重对“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特征进行详细阐述。根据波特的论述,“竞争优势理论”具有四大重要组成部分,即:生产要素;企业战略选择、基本结构及竞争格局;国际国内的市场需求;相关与支持性企业。(1)生产要素。包括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其中初级生产要素一般指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地理位置、一般的人力资源,高级生产要素指的是高等人力资本、掌握复杂知识技能的劳动力、科研技术、基础设施。波特认为高级生产要素对国家竞争力的提升远远超过初级生产要素。(2)企业战略选择、基本结构及竞争格局。该部分指的是企业的管理意识、经营目标、创新结构、员工动机以及同行业的竞争格局。(3)国际国内的市场需求。该部分主要指国际国内的市场需求结构、市场规模大小、未来的需求空间、产品需求质量和国际化程度。(4)相关与支持性企业。该部分指为该行业提供辅助性支持的上下游供应商与销售商以及同行业其它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特别强调高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认为相关和支持性企业在高级生产要素方面的投资将会溢出到本行业,对本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除以上四大重要组成部分之外,波特还认为“政府”和“机会”两大因素也对产业和国家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为政府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竞争优势理论”的四大组成部分,改变着产业和国家竞争力,同时新的市场需求与新的技术和产品的出现将重塑企业的竞争格局,改变企业竞争地位。与此不同的是,波特认为即使“政府”和“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竞争优势理论”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其四大重要组成部分并不会被“政府”和“机会”所替代,他认为两者的出现是一种“锦上添花”的现象,“政府”无法独立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机会”的出现也并不一定能够确保企业及时的抓住。总之,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可直接通过图3.1进行表征。图3.1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图形3.1.4城市发展理论正如第2章对城镇化的概念界定那般,城镇化实质上是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的过程,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直接证据。城镇化必然会对城市内部结构带来诸多改变,总的来说,它会带来利弊两方面的结果。在优势方面,城镇化提高了城市内部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加强了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间接性的创造了劳动力就业岗位,有效的提供了城市公共服务,增强了地区经济整体实力;在弊端方面,过度的城镇化会产生人口拥挤效应、土地价格的攀升以及资源要素的稀缺,更容易产生寻租腐败行为,对地区政治生态圈的良好运作提出了重大挑战。如何在城镇化过程中趋利避害,这成为了各级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然而,城镇化并非是一种无限扩张的空间地理现象,它有其特有的规模范围,只有当城镇化水平处于一定的科学范围内,它对社会经济各方面的促进作用才能得以发挥。学术界对城镇化的适度规模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如王小鲁(2010)和Zhang(2020)等学者由句。但最早对城镇规模进行归纳总结的则是美国经济地理学家诺瑟姆(Northam,1979)学者,他在对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城镇化水平进行考察时发现,这些国家中的城镇化水平出现一定规律,可用一条拉伸的“S型”曲线进行刻画知。后来,该“S型”曲线被我国学者焦秀琦(1987)定义为“诺瑟姆曲线”,自此奠定该曲线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地位,为后续各地区制定城镇化发展思路提供了一条有利的思考路径「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属与金属材料》课件
- 《压力容器零部》课件
- 《焦虑抑郁概述》课件
- 《预防医学基础》课件
- 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培训资料心身性疾病
- 品质管理讲座之品质意识培训
- 2025年湖南c1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下载
- 汽车销售半年总结模板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古诗词大会比赛》精美课件
- 新员工服务技巧培训模板
- 人机料法环测5M1E分析法
- 游泳社会指导员专项理论考试复习题库汇总(附答案)
- 《简单教数学》读书-分享-
- 口腔颌面外科学 功能性外科
- 脊椎动物学知识点归纳各纲特征
- 波普解析PPT质谱教案资料
- GB/T 27476.5-2014检测实验室安全第5部分:化学因素
- 一级医院基本标准1
- 霍乱病例分析课件
- 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课件
-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一般应用题 全国通用(共26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