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7篇_第1页
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7篇_第2页
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7篇_第3页
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7篇_第4页
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7篇《育人三部曲》是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二是《公民的诞生》三是《给儿子的信》。书中他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融成为一曲曲教育乐章,具有浓烈的诗情、画意、乐韵。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1

手捧苏霍姆里姆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越读越喜欢,它具有浓烈的诗情、画意、乐韵,他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融为一曲曲的教育乐章,描绘着学生的成长历程,越读我心中越明朗。

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假如儿童懂得为别人的幸福和欢快而付出劳动并为此而流了汗,手上磨出了老茧,那么他的心地就会变得和善、,敏感、温顺只有通过劳动,一个人才会以热忱的心去待人接物,经历过劳动的孩子比起没有劳动过的孩子,在对待四周人的态度上是完全不同的。劳动首先用于培育“和善心地”这一奠基性品质。

读着这段文字,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班的一个孩子,他高高的个子,白皙的皮肤,一个英俊的男孩,只惋惜父母离异,他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学习无人问津,所以成果有些差。他特殊爱劳动,班级的卫生他抢着干,而且干得十分仔细、到位,扫地片甲不留,拖地一尘不染,黑板槽他用小毛刷子刮的干干净净,去年加盖餐厅,学生吃配餐时,他每日中午带上从家里带来的塑胶手套和我一起给同学分盒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听他亲妈说,他在家也很爱劳动。我真心觉得这是一个和善的孩子,也曾被他的和善感动。可是,时间长了,我更多得是盯上了他学习不好,渐渐地内心对他有些反感,当然他对我也生分了许多,在我面前显得手足无措。

那天,当我读到《育人三部曲》的这部分时,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还有什么比拥有一颗和善的心更重要的呢?我的内心愧疚起来,于是我来到他身边耐心的辅导他,心平气和的给他沟通,交给他抄写的方法,那节课他竟出奇地快,改完了全部的错题。

接近复习,我想对自己说,在关注孩子成果的同时,一定要寻找孩子内心的真善美,给他赞赏,让我们共同度过每一天!

感谢《育人三部曲》,让我在美丽的季节遇见了它,它促我反思,使我成长!

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2

《育人三部曲》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进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而在这个三部曲中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从中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的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他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从没有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从没有想过要通过教育来谋取教育之外的东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读了本部分,两点感受颇深:

1。他把“和谐教育”概念纳入了“全面进展”理论之中。他的“和谐教育”意味着:一是处理好熟悉世界(即理论学习)与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这两者的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二是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的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出类超群三是使学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样的成功。总之,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他产生一股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进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进展。

2。他把“精神生活”范畴补充进了“全面进展”理论之中。他的“精神生活”意味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乐观向上的需求和爱好,能够在其乐观活动中得以形成、满足和进展,使他特有的天赋才能有机会充分显露和发挥。他认为,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其全面进展的一个极重要的标志。他指出,在学校里,不能只有听课、作业、考试而没有精神生活,也不能只有纯体力劳动而缺乏智力因素和精神生活。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日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洪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详细实践。追求真理,忠于心灵,坚守良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质。

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3

我利用空余阅读了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文章内容自己非常感爱好,收获到了很多未知的东西,有些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

这本书是把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作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辑为独特的三步曲即《育人三部曲》。苏霍姆林斯基分解出的教育过程的三个构成部分为:老师—学生—集体,论述了相互的关系。

(1)老师是教育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老师的品行要求:“在精神生活的丰富方面我们应该成为少年的榜样只有这样的条件在道德上我们才有权进行教育。”

(2)学生即受教育者,这三部著作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受教育者的问题,解决受教育者的问题着眼点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每个个体(其性格、气质、智力、爱好、志愿、情感、等等)的进展特点,另一方面是孩子的进展所处的社会关系(家庭、街道、村镇、伴侣、劳动、即他的微观环境)。苏霍姆林斯基写到:“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他不是对将来生活的打算时期,而是真正的、光荣夺目的一种独特的、不行再现的生活。”

(3)集体,以其不断进展的形式呈现于三部曲中。在“快乐学校”中,老师在真诚、知心、怜悯心和互助的基础上建立学生集体,集体为每个人都理解的、感到亲切的共同目标所统一。苏霍姆林斯基断言,“集体的教育力气始于每个个别的人所具有的力气,始于每个人所具有的怎样的精神财宝,始于他给集体带来了什么,他给了别人什么,人们从他那里得到了什么。”

详细读过《育人三部曲》以后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分解出并论证了教学教育过程最主要的构成因素,但是并没有把它们比的作用一成不变地确定为:老师—主导者,集体—手段,学生—对象。这三个构成因素相互作用的规律如同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体系一样,是灵活的,相互关系紧密。书中的教学事例使我感觉到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热爱,对孩子的热爱,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例如: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苏霍姆林斯基把第二年才入学的三十一名孩子组织起来,成立了学前班,苏霍姆林斯基要在孩子入学之前,先教会孩子们会思考、感知和观察事物。这样“快乐学校”成立了:“在绿草地上、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牧场上等都留下了孩子们童年的串串足迹。孩子们生活在“蓝天下的学校”,孩子们幸福地坐在葡萄架下浓浓的绿荫里,并品尝着果实的香甜快乐自由地登上山上,并倾听着虫鸟的鸣叫等等。自己作为一名老师,感觉到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不过我会不断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用爱谱写自己的教育事业。

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4

在看《育人三部曲》的过程中我觉得书的每一页每一段每一句,都不行忽视,不能任意丢下一个字符。看这本书,我除了在书上做一些笔记,我还把其中与我产生共鸣的句子进行了摘记,我想通过读与写来牢记书中的经典之句。由于这些话太有意义了,解开了我很多的教育教学困惑。我越读越被苏霍姆林斯基一系列精辟而又通俗的论述所吸引,我越读越能从中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

本书中,每句话都是经典,记得我之前看一些教育教学著作,都是读了一个章节或是读完整本书再写读后感,可现在我就书中的一句“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我就能写一下我的感受,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也常常会有这种想法。当我的学生某些知识点不会时,我会想起自己读书时不理解某些知识点的场景,这时我会想方法消除孩子心中的担忧,希望他能信任自己,并给他讲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渐渐地我发现,这个方法很有效。而且还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其实再想想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师”有相像之处。我的感受就是我们老师平时要专心观察身边的每个孩子,多和孩子亲近,与孩子成为伴侣,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渐渐让自己拥有一颗童心。一个具有“童心”的老师才能通过童心教育达到心与心的接触,情与情的相融,从而做到真正理解孩子。

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5

记得在儿子刚上幼儿园时,曾花了不少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而在这个三部曲中,《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感觉对自己的育儿工作有很大的启发。

在此书中,我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他对孩子的爱,不仅是一种教育艺术,或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更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巴浦雷什中学后说:“我在这所学校发现一个隐秘,那就是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前去,而这个时候,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出一种孩子般纯真的笑容。”是的,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着纯真的事业,从没有想过要借教育而名扬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和事业却因此而不朽。纵观此部曲,有三点感受颇深:

一、榜样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孩子是父母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如同滴水能够反映太阳一样。”事实的确如此,孩子们和家长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最长,家长是他们最早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并左右着他们。记得有一次,我提前与儿子约定,如能在周五晚上完成回家作业,我就带他去苏州乐园玩。但当我晚上参加一个活动回到家时,竟然发现他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心里一下子就来气了,像头发怒的狮子吼叫起来:“你不是答应过我,在周五晚上完成回家作业吗?怎么说话不算话,竟然还有闲心看动漫?”我一把夺过遥控板关了电视。“我只不过说话不算话一次,你就对我发火。可你已经好多次说话不算话了,我为什么不能对你发火?”儿子委屈地嘟哝着。我越发火了:“你还学会还嘴了!你说,我哪里说话不算话了,如说不出来,我就揍你。”“妈妈,你等着,我都记着呢,你想赖也赖不掉。”说完,果真,从他的写字台抽屉里掏出一本小本子,我狐疑地接过来,不看则已,一看吓一跳。他的小本本上一笔一画地写道:6月10日,妈妈说要给我买个西瓜,但买菜时忘了。8月23日,我默写得100分,妈妈说要奖我玩一下快乐网,但后来她自己要用电脑,就让我改天再说。……看着这本小本子,我像泄了气的皮球。我的脸有些发烫,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和榜样,看来我真得留意了,平常的诺言不能随口许下,一旦许下就必须兑现。其实,那天儿子已完成了作业,他是有“预谋”地为我设了一个“圈套”。我儿子教会了我兑现诺言。

二、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而教育则是艺术。”每个孩子都有求知欲,家庭是孩子求知欲成长和进展的摇篮,求知欲是否持久,和家长、老师等教育者的态度、方法亲密相关。例如,在5。12地震发生后,我家也在学习有关的抗震救灾知识,对于儿子,我完全可以照本宣科,然后让他回答:“地震时,人们可以怎样逃生?”但是,这么讲,孩子就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失去求知欲。因此,更富于启发式的方法是,让孩子观看相关新闻,然后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假如你是志愿者,地震时需要你去救人,但还有余震,你需要怎么做,要带什么工具和设备。”以启发、探究式的问题代替枯燥的问答,这种方式一下子刺激了儿子的奇怪   心,提高了他的学习爱好,又为他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的机会。儿子的回答令人满意。

三、乐观期待。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找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他产生一股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进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孩子的全面进展。也就是要求家长尽力培育孩子的乐观心境。作为家长,要常常表扬孩子付出的努力。众所周知,能力加努力是获得成功的方程式。但是当孩子成功后,家长通常表扬孩子聪慧,很少表扬孩子努力,这样容易误导孩子以为自己又能力就能成功,而熟悉不到付出努力同样重要。因此,当孩子取得成果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全面总结原因:“你有进步,是由于你不但聪慧能干,而且你肯下功夫!”家长还要注意科学的批判方法,那就是一旦孩子范了错,就要帮助孩子分析在什么详细事情上马虎了,在哪个详细环节大意了,指导孩子下次改正的详细问题,这种批判教育不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并蕴含了家长对孩子改错的乐观期待。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笔下,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他对教育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热爱,他总是布满了激情,用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他对孩子们的细心观察,对孩子们的细致了解,都在深深地感动着我,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作为一名家长,我做得还远远不够,但凭我对孩子的爱,凭我努力学习育儿方法,信任将来布满了希望!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日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洪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详细实践。教育决定着国家的将来,而孩子就是国家的将来,所以请我们全部的教育者与家长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为祖国美妙的将来共同努力吧!

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6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最初熟悉他的书是《给老师的100条建议》,给新老师多好的启发建议,受益匪浅,教学过程中处处有用,使我在成为名师的道路上添了翅膀,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部《育人三部曲》,该书由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进展三是《给儿子的信》。我通过阅读收获到了很多未知的东西,有些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他不但给老师提供了教育的理论指导,也给家长指了一条教育的明路。我从中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部《育人三部曲》,我对“教书育人”又有了新的理解。他的所谓“和谐教育”意味着:一是处理好熟悉世界(即理论学习)与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这两者的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二是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的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而不只限于学习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出类超群三是使学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样的成功。总之,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进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进展。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日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洪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详细实践。

全书语言生动,精湛的教育思想通过丰富的事例层层展开,使本书具有了通俗易懂的特点。读着他的书,情不自禁地被这位教育同仁景仰的老人的教育机智和教育灵性所打动。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那浓浓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对孩子真挚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爱好,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爱好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当时也只不过是一个乡村小学的老师,作为一个一般的教育一线的工,我们的确应该反思自身,从书中汲取养分,获得更好的成长。

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的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他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从没有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从没有想过要通过教育来谋取教育之外的东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着纯真的事业,从没有想过要借教育而名扬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和事业却因此而不朽。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所谓“教育”,并不老师单方面地往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灌注“美妙的思想道德”,而是尽量设法点燃儿童心灵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甚至他认为儿童心中本身就蕴含有许多美妙和善的道德萌芽,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扶持,让其茁壮成长。

在他那里,这种教育决不是教条口号式的灌输,而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润物细无声”一般的潜移默化。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把科研的目光老盯着“上面的精神”,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详细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

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对全体的。更重要的是,他爱的纯粹、爱得慷慨、爱得真诚、爱得投入,不是施舍,毫不吝啬,不虚情假义,不掺杂功利。正如大家书中所言:“老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育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伴侣,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快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老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知他。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正由于这样,他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惜,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他们的知心伴侣,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赢得孩子们的心,才真正体会到一个老师全部的幸福和快乐。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7

《育人三部曲》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读他的书,我觉得几乎句句都是经典。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教三十五年,讨论过很多的教育难题,积累了丰富的教育阅历,为我们留下了深远的教育遗产。这部《育人三部曲》,就是其中闪亮的一笔。

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妙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老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他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进展而且,这种和谐进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敬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宝。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还十分注意“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特殊强调集体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他一方面指出,“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这几个基石上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又指出,“假如学生没有个性,那就不会有集体”。

要想用三言两语概括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他全部理论的基石无非就是一个朴素而富有人情味的愿望:把每一个学生培育成幸福的人!他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他的教育信念就是:“要培育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育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那样的通俗,语言是那样的亲切,连书名也布满了“人”的魅力。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

苏霍姆林斯基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个教育观点:

(一)“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和一般的教育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