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讲授PPT课件讲义_第1页
诗歌讲授PPT课件讲义_第2页
诗歌讲授PPT课件讲义_第3页
诗歌讲授PPT课件讲义_第4页
诗歌讲授PPT课件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采薇……《诗经》山鬼…………屈原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蜀道难…………李白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天狗…………郭沫若雨巷…………戴望舒光的赞歌………艾青西风颂…………雪莱综合阅读知识三:朗读的方法第三单元综合练习答案第三单元:诗歌

采薇【学习要点提示】

1.反复朗诵,具体感受诗中表现的意境及思想感情。

2.结合过去学过的有关作品,总结了解《诗经》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如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重章叠句的结构,以四言为主的基本句式等。【作品背景介绍】

《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有民歌的性质,属于集体创作。这首诗选自《诗经·小雅》。雅诗为什么分大小,历来有不同说法。据余冠英说:“可能原来只有一种雅乐,无所谓大小,后来有新的雅乐产生,便叫旧的为大雅,新的为小雅。大雅全部产生于西周,小雅里兼有东周的诗。”另外,大雅多用于朝会宴享,小雅多用于个人抒情。这首诗产生于什么时代,也有不同说法。或认为在周文王时,或认为在周懿王时,或认为是周宣王时。【层次结构分析】全诗共六节,可分为三部分:前三节是一部分,通过写薇的初生到薇的将老,兴起戍期的漫漫无际,从而突出表现士兵因保家卫国而产生的强烈思家情绪;第四、五节是第二部分,以盛开的棠棣花兴起主帅的战车,表现前线战斗生活的残酷和士兵怀念家乡的痛苦;第六节为第三部分,通过离家和归来时的情景对比,表现了士兵回家路上的深沉感慨。【思想内容概括】这首诗写一个服役士兵的艰苦戍边生活,表现他保家卫国与思亲恋家的复杂心理,反映了一种被压迫者的痛苦思想情绪。诗中的外族入侵和阶级对立,真实揭示了奴隶社会的历史本质,使这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复杂了许多。【艺术特色举要】

1.比较明显地使用了赋、兴的表现手法。诗中分别描述了主人公在不同时间里的前线生活,这是赋;而以采薇引起漫漫征途中思人恋家的痛苦,以盛开的棠棣花引出将帅高大气派的车子,这是用了兴的手法。

2.运用了很多的叠字、叠句。前者如“烈烈”、“骙骙”、“迟迟”等;后者如“采薇采薇”、“猃狁之故”、“曰归曰归”等。这些叠字叠句,绘声绘色,形象逼真,声调和谐,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典型的诗经语言格式。四言句式是《诗经》的基本句式,这一点在《采薇》一诗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参考译文】采薇啊采薇,那薇才刚刚生出嫩芽来。说回家啊盼回家,不知不觉年岁已经很晚了。我们之所以没家没室的,都是因为猃狁入侵的缘故!害得我们不能安居休息,也是猃狁入侵的缘故。采薇啊采薇,那薇已长成嫩苗了!说回家啊盼回家,一想到这个心里就难受。想家的痛苦强烈折磨着我,那滋味就像又饥又渴的人吃不上饭喝不到水一样。我们驻防的地方经常换,连捎信给家里问候的机会也没有。采薇啊采薇,那薇已经老得又粗又硬了。说回家啊盼回家,不知不觉岁月又到了十月了。战争没完没了,我们总是不能安居乐业。我心里越来越感到绝望,长期在外征战,恐怕永远回不去了。什么花儿开得那么盛?那是棠棣之花。什么车子那么气派?那是将军的战车。战车已经备好,车上的四匹大公马雄纠纠、气昂昂。我们哪里敢安心驻扎?一月之中不知要和敌人打多少次仗。我们赶着四匹战马,四匹战马多么强壮。将军坐在车上,士兵们只能靠它隐蔽。四匹战马整整齐齐,士兵们背着象牙装饰的弓,佩着鱼皮做成的箭袋。我们怎能不时时警戒,猃狁实在攻得太急了。当年离家远征的时候,碧绿的杨柳随风摇曳(我依依惜别地离开了家人)。如今我回到家乡,大雪下得纷纷扬扬(一个人也看不见)。疲惫不堪地走在回家路上,又饥又渴。我心里好难过啊,没有人懂得我的悲伤!【作品汇评资料】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虽无为而自发,乃有益于生灵。六情静于中,百物荡于外,情缘物动,物感情迁。若政遇醇和,则欢娱被于朝野;时当惨黩,亦怨刺于咏歌。作之者所以畅怀抒愤,闻之者足以塞违从正。发诸性情,谐于律吕。故曰“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序》)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世儒解释终不了。余尝观古今诗人,然后知斯言良有以也。《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其正少,其邪多。孔子删诗,取其思无邪者而已。(〔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宋〕朱熹《诗集传序》)(末章)此章又设为役人预自道其归时之事,以见其勤劳之甚也。程子曰:“此皆极道其劳苦忧伤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则虽劳而不怨,虽忧而能励矣。”范氏曰:“予于《采薇》见先王以人道使人,后世则牛羊而已矣。”(〔宋〕朱熹《诗经集传》卷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思考练习题答案】一、反复朗读吟诵全诗,并回答问题如下:

1.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士兵因久在前线而思念家乡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采摘不同季节的薇这一活动烘托出来的;由于采薇时间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让人感到士兵无时无刻不被念家乡的痛苦折磨着,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化。

2.诗的四、五节主要表现了军队生活的艰苦:住无定所、战事不断、将帅不体恤士兵、精神时刻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这一切都让战士更加怀念家庭的温馨生活,从而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3.诗的开头以采薇这一活动引出士兵思念家乡的情绪,以不断生长的薇表现士兵与日俱增的思乡情绪,以盛开的棠棣花引出气派的战车,这是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全诗由四言句式构成,体现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基本句式结构。这些特点在《诗经》其他作品,如《伐檀》《硕鼠》《关睢》中,也都有同样的表现。二、背诵诗的第六节,并回答问题如下:

1.道理主要有:①用生动的形象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②把多种修辞手法成功熔在一起:1﹚对仗工整;2﹚叠字(“依依”、“霏霏”)形象生动;3﹚借代(用“杨柳依依”代指“春天”,“雨雪霏霏”代指“冬天”)准确而形象;4﹚对比(“阳春”与“寒冬”)鲜明。③文字雅俗共赏。

2.这四句诗通过融情入景和对比的方法,把感情表达得更深刻、形象、含蓄。其中2、4两句分写乐和哀,分别比喻国家的和平安宁与破败纷乱,两相对比,足见主人公前后感情心理变化之大,以及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灾难;1、3两句,前句当哀不哀,强化了战士的参战心情和决心,后句当乐不乐,强化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摧残。三、主要认识和看法:

1.《诗经·采薇》第一节中表现了士兵对敌人入侵使自己不能安居乐业强烈不满,体现了大敌当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习。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时随地接受祖国的召唤。当兵服役,保家卫国,这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2.战争是残酷的,参加战争的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这一点在《采薇》中也有深刻的反映。这一点既让我们在心理上对战争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更激励我们努力争取和珍惜和平的好时光。

3.造成诗中主人公感情痛苦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将帅不爱护士兵,社会不关心军人,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今天,我们国家一方面坚持维护和平的政策,另一方面通过《兵役法》的实施,对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社会拥军优属,因而《采薇》中士兵的悲剧在今天已不会发生了。四、解释下列各句中带“.”的字,注意这些字的用法:

1.莫:同“暮”,一年将尽的意思。

2.莫:没有谁。

3.雨:读yù,下,降落,用作动词。

4.载:又······又······

5.孔:很,甚。

6.靡:无,没有。聘:访,探问。

•【课外阅读资料】

《诗经》阅读网址:/jinbu/13jing/shijin.htm/rbbook/gb/13/3/shijin.htm

20世纪《诗经》研究综述(檀作文):

/zongshu/index.php山鬼【学习要点提示】

1.概括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结合层次分析,把握诗中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

3.比较《诗经》和《楚辞》这两种诗歌类型的不同特点。【作品背景介绍】“《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数,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义异焉。”(王逸《楚辞章句序》)“荆蛮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荒淫之杂。原既放逐,见而感之,故颇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而又因彼事神之心,以寄吾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是以其言虽若不能无嫌于燕昵,而君子反有取焉。”(朱熹《楚辞集注》)【层次结构分析】全诗共三节。第一节写美丽的山鬼以欢快喜悦的心情打扮整齐,准备迎接所爱之人。她衣着不凡,仪表美丽动人,出门的仪仗在威严中透着温馨,满身的香花异草更显出她对爱人的无限忠诚。第二、三节写山鬼等候爱人的复杂心情。她登高远望、伫立山巅,不顾风吹雨打,痴情等待爱人的到来。但爱人始终不来,她开始自我宽解,继而疑虑丛生,最后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伤心孤独。【思想内容概括】屈原在这首诗中以楚国民间传说为题材,创造了美丽的山鬼形象,非常细腻地刻划了山鬼赴约、在凄风苦雨中痴情等待的复杂心态,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忠贞追求。从屈原个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来看,山鬼这个在凄风苦雨中痴情等待的形象,无疑是流放中的诗人忠君忧国、期盼回到楚王身边的个人思想身影。参见【作品背景介绍】。【艺术特色举要】全诗将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以人神结合的方法塑造了美丽的山鬼形象:她披戴着薜荔、女萝、石兰和杜蘅,乘着赤豹拉的辛夷车,车上插着桂枝编织的旗,身边跟着长有花纹的花猫,等等,其衣食住行无不带有强烈的神性和野性色彩,又与山鬼的身份地位相适应;然而山鬼的容貌体态和情感变化又都是正常人的表现,她感叹青春不能永驻,期盼爱人早些到来,不来则忧伤孤独,等等,这种人神合一的形象创造,正是屈原诗歌中的一贯方法。此外,抒情和叙事结合,句式以七言为主,每句中间都含有语气词“兮”字,语言华美而富有文彩等也都体现了屈原诗歌的一贯风格。【参考译文】好像有个人在山角落,身上披戴着薜荔和女萝。眼神脉脉面带笑,小伙子都爱慕我长得好。驾着赤豹带着花猫,辛夷车上桂枝编的旗子随风飘。石兰、杜衡戴得满身是,折下鲜花要送给思念的人。我终日在深山竹林里不见天日,山路难行他大概会晚些时候到。我高高站在山顶上,朵朵云彩在我脚下飘。深沉的天空突然变得昏暗,大风吹起来、雨神哗哗地降雨了。要是他呆在我身边该多好啊,我让他安心逍遥,让他再也不想离开我。岁月不饶人啊,谁能让我青春永葆?山中到处是乱石和葛草,我一年到头就在这里采灵芝。我心里埋怨着你没来,却一点儿不想回去,你是否也思念着我却有事不能如期而至?我在这山里饮着泉水、靠着松柏,像杜若般芳香无比。你心中是否有我?我对此已将信将疑。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猿声响彻在夜空里。大风呼呼地吹,树叶唰唰地落,我思念你啊,白白地忍受着忧愁的折磨。【作品汇评资料】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黄伯思《新校楚辞序》)屈宋逸步,莫之能追。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是则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杨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梁〕刘勰《文心雕龙》)

《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梁〕刘勰《文心雕龙》)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诗教者,或訾而绌之,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九歌》是以娱神为目的的祭歌,表面看来,其中的艺术形象是超自然的神,实际上是现实社会中神化了的人。在《九歌》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杂揉着悲欢离合的爱恋之情,透过神圣肃穆的宗教仪式,神与神、人与神相恋爱的纱幕,我们可以看到人间男女情爱的一幕幕活剧。······艺术上,《九歌》达到了美妙的境界,在感情的表达、环境气氛的描述上,既显得清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庄丽优雅的艺术美。它所运用的高度的想像力,它对真、善、美的热情追求,以及在追求中遭挫折而引起的痛苦与哀怨之情,千古以来,一直感染和吸引着广大读者。(马茂元主编《楚辞注释》)【思考练习题答案】一、屈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志士和诗人,他崇高无私的爱国精神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每年五月端午这一天,许多国家和民族包棕子、划龙船,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作为一位卓有才华的政治家和诗人,无论国家怎样对待他,无论自己的处境多么艰难,他都一心一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决不向黑暗邪恶低头妥协,宁死不肯离开自己的祖国,并用诗歌将自己的心声记录下来,让千秋万代的人们感受他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屈原为什么受到全世界人民尊敬的原因。二、诗中的山鬼是一个美丽痴情的女子形象,她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愿望,精心打扮准备,在凄风苦雨中痴痴等待自己的爱人,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喜悦和痛苦。作者屈原通过塑造这一形象,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忠贞态度,也寄托着自己虽遭流放而心中依然苦苦思念关心楚国、楚王的高尚爱国热情。三、诗中第一节,山鬼在赴约途中的感情是喜悦、兴奋的;第二节,随着等待时间的不断延迟,天空黑暗下来,天上刮起了风、下起了雨,这时山鬼的心情也变得暗淡下来,发出了岁月不饶人的感慨;第三节,山鬼一方面对自己的纯洁和忠贞行为感到自豪,对对方迟迟不至的行为自我宽解,但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不断迁移,她渐渐开始对自己的宽解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伴随着雷电和暴风雨的加强逐渐加深,最终使她陷入了因爱人迟迟不来而带来的极度孤独和忧愁中。诗人通过山鬼从兴奋到忧愁这一心理过程的变化,真实反映了爱情给人带来的缠绵、痛苦和折磨。四、主要表现在:《诗经》侧重于写实,重章迭句突出,语言朴素,民歌色彩很强,句式是以四言为主;而屈原的诗歌则侧重于表现理想,抒情性更强,语言富有变化和文采,句式则是每句七个字,且每句都有一个语气词“兮”字等。五、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及用法:

1.被:同“披”。

2.遗(wèi):赠、送。

3.晏:同“晚”。孰:谁。

4.离:同“罹”,遭受。

•【课外阅读资料】

《楚辞》阅读网址:/jibu/chuci/chuciml.htm

《楚辞》研究(汤炳正):/book/list.asp?id=99屈赋新探(苏雪林):/book/index.asp?classid=8&Nclassid=29

春江花月夜【学习要点提示】

1.了解本诗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本诗的层次与外在线索。

3.弄清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4.领会本诗比喻、拟人、双关、暗示等手法的运用。【作品背景介绍】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其曲调《晋书·乐志》认为创自陈后主:“《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所作。后主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常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不过,陈后主的诗已经失传。有人又认为创自隋炀帝杨广。据杜佑《通典》记载,武则天长安年间,该曲调尚在流传,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录有《春江花月夜》数首,其中杨广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张的两首的写作年月在张若虚此诗之前。杨广等五首诗的内容,大都敷衍题目而描写景色,或稍涉脂粉;形式则或为五言四句,或为五言六句,体制短小,格局拘束。张若虚作此诗,虽说也沿循了前人写乐府诗往往敷衍题目的常例,但却使读者看到了明月笼罩下的江水花林的自然景色,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内容较以前作者有所开拓,篇制大为扩展,格调与境界更是远在同题诸作之上。【层次结构分析】全诗分三个部分: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是分两层写的。第一层为前四句,写月共潮生、光照万里的景色。后四句为第二层,写月照花林景色。第一部分极写春江花月之美,是写景,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主要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抒写诗人心中对人生的迷惘与感叹。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分为三层:第一层(“白云一片去悠悠”至“何处相思明月楼”)总写游子思妇两地相思之苦。第二层(“可怜楼上月徘徊”至“鱼龙潜跃水成文”)写高楼思妇难以排解的相思之情。最后八句为第三层,抒发江湖游子辗转反侧的思归之情。在结构上,这首诗以景物描写、人生思索、思妇游子为基本着眼点,以月亮升起到月亮坠落的过程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思想内容概括】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幽静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和人情难圆的感叹,表现了游子、思妇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一开头,诗人设想自己站在靠近大海的江口,看到潮涨水平,一轮明月随着腾生的潮水涌现出来。接着,诗人又设想自己溯着江流往内陆走去,描绘了月光下的诸般景色。“江流”二句实写郊景,“空里”两句是虚说月光。这都是写整个宇宙笼罩于乳白色的月辉之下。

在这明月当头的静夜,诗人深思着,探问宇宙的奥秘。诗人想到人类一代一代传下去,没有穷尽,而江上的明月年年总是那样,言外多少有点“人生短促”的感慨。接下转到江月待何人的疑问,并从一朵白云的飘动,设想这会勾起游子思妇的情思。“玉户”二句又以虚写月光来烘托思妇的心情。“光”是不可捉摸的实体,“卷”而“不去”,“拂”之“还来”,于是引出“此时”二句,异想天开,想把自己附丽于月光上,去追随久出未归的游子。“昨夜”四句是由春去月斜,比衬韶华易逝,只身在外的游子还不早归。末四句写明月西沉,有人乘月而归,更反衬出游子欲归不得的悲伤。

这首诗为历代传诵,原因有三:第一,在封建社会里,总有无数有才的人被压制。他们为了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到处漂泊;他们只能个人奋斗,因而面对宇宙感到人生的渺小和短暂。这种感伤情绪,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有普遍性,因此它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第二,《春江花月夜》本是陈后主等人的淫靡的宫体诗,诗人借用旧题,洗尽了宫体诗的淫荡浮靡,用来反映封建社会中有普遍性的题材,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作用。第三,它用清丽的笔调来描写景物,在艺术上有较高成就。【艺术特色举要】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绝才也。”第一部分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色,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题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为下面的对景抒情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写江月永照,引发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发人间常别。通过景与情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月圆人难圆的感叹。最后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归、花落、雾漫、月残来引发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这里,景与情相互烘染,离别之苦显得更加浓重。

2.运用多种手法,表达游子思妇相思之情。为了让诗句生动形象,诗中多处用了比喻。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写花林好像披上一层霰雪。这个比喻的妙处是,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而且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了有机的联系。“空里流霜不觉飞”,写空中,是抬头仰望所见。这里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不过,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变化;上句是明喻,这句是暗喻。而且需要指出的是,虽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这就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送”、“待”两字,则是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落月摇晴满江树”,则是运用了双关修辞。“摇晴”双关“摇情”,如同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个双关的“晴”字,正写出了游子思妇相思不得相见的苦情。此外,诗中有许多写景之句,实际上是通过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最后,烘托和铺垫手法的运用,也值得读者注意。第一部分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把“春江花月夜”自然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又反衬着春的忧愁。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宇宙永恒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这种慨叹,以其意味深长的哲理对诗的情调进一步铺陈了感伤的气氛。然后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这是诗的精华、高潮部分。然而,它的形成与诗人层层铺垫、步步烘托有关。汇细流而成江海。读者的欣赏正好沿波讨源,渐入佳境,随步步烘托而达高潮。

3.语言优美自然,韵律婉转。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韵,首句入韵。对仗工整平仄相间,加上顶真与反复的运用,推动了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展现了相互联系而又不断变化的画面与思绪,从而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作品汇评资料】(钟云)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六)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尔成章,令浅人言格局、言提唱、言关锁者,总无下口分在。(〔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张若虚“春江潮水”篇,不著粉泽,自有腴姿,而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出没,令人不测,殆化工之笔哉!(〔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三)首八句使人火热,此处八句(指“江天一色”以下)又使人冰冷。然不冰冷则不见火热,此才子弄笔跌宕处,不可不知也。······“昨夜闲潭梦落花”此下八句是结,前首八句是起。起用出生法,将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结用消归法,又将春、江、花、月逐字收拾。此句不与上连,而意则从上滚下。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绝才也。(〔清〕徐增《而庵说唐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清〕王闿运《湘绮楼说诗》卷一)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孤篇压全唐。(同上)【思考练习题答案】一、参见【层次结构分析】。二、参见【思想内容概括】

。三、参见【艺术特色举要】要点2。四、参见【艺术特色举要】要点2。五、略。【课外阅读资料】

《张若虚诗集》阅读网址:/pcpoet/poem/zhruoxu.htm

《唐诗三百首》阅读网址:/cnread1/gdwx/h/hengtangtuishi/tssb/index.html配乐朗诵《春江花月夜》:/hys/new_page_L233.htm蜀道难【学习要点提示】

1.了解本诗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弄清这首诗的回环往复的抒情手法。

3.找出这首诗运用想像和夸张的诗句,并分析其作用。

4.了解本诗句式与韵律特点。

【作品背景介绍】李白《蜀道难》的写作背景,曾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讽刺蜀地军政长官章仇兼琼的,有人认为是担心杜甫、房琯在蜀地长官严武部下遭遇危险而作,有人认为是为唐玄宗逃往西蜀而作,有人认为是送友人入蜀而作。章仇兼琼在开元二十七年至天宝五年曾以长吏、节度使坐镇蜀中,但并无跋扈之迹,所以唐人范摅已驳斥了讽章仇之说。《蜀道难》被收入唐代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而《河岳英灵集》成书于天宝十二年。杜甫、房琯依靠严武,唐玄宗入蜀,均在天宝十二年之后,因此这两说亦不能成立,只有最后一说比较符合事实,但比较简单,需要加以补充。关于这首诗的作期也有不同看法:一种认是作于开元二十三年春天,一种认为作于天宝二年,后一说较为可信。因此,我们认为,李白《蜀道难》一诗,是于天宝二年,为友人入蜀而作。友人入蜀的起点在今陕西省太白山之东,即长安一带,其终点为四川成都。诗中有“问君西游何时还”的话,有的学者认为这“君”乃是李白。但李白本蜀人,入蜀即是回故乡,而诗中劝其勿贪锦城之乐,快快出剑阁,“早还家”,这“君”显然不是作者自己了。他那么深切地关心着这位远行者,字里行间充溢着诚挚的友情,因此,说它是赠友诗比较合理。【层次结构分析】

《蜀道难》一诗内容的安排,是以由秦入蜀所经历的情景为线索的。根据这个线索,我们认为可分为三部分。开头至“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部分,写蜀道开辟之难。在这一部分,诗人引用了许多神话传说,为蜀道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烘托出艰险离奇的气氛,把读者引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神话般的境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第二部分,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蜀道的艰险和行路的艰难。具体分为四层:第一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猿猱欲度愁攀援”)从鸟兽的感觉来写蜀道山势的高峻和难以攀越。第二层(“青泥何盘盘”至“以手抚膺坐长叹”)从行人的感觉来写蜀道的险阻难行。第三层(“问君西游何时还”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以蜀道的悲凉气氛来衬托烘染蜀道的艰险。第四层(“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具体描绘行人眼中的蜀道。前面从不同高度对蜀道的艰险进行了夸张和渲染。至于蜀道的具体形象如何,却是在这一层才描写出来的。“剑阁峥嵘而崔嵬”至“侧身西望长咨嗟”为第三部分,主要写剑阁的险要、蜀地的险恶,劝远行者早些回来。【思想内容概括】

《蜀道难》以雄健奔放的语言,丰富的想像,大胆的夸张,结合历史情况和神话故事,描写了由秦入蜀道路的艰险、山川的雄奇,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对政治危机的预感和担忧。李白写这首诗的时侯,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转变的前夜。李白在唐王朝表面繁荣的背后,预感到潜伏着的内在危机。他担心形势险要的蜀地,被野心家据以叛乱,使人民遭受“杀人如麻”的灾难,因而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感情。施蛰存先生曾在《唐诗百话》中对《蜀道难》的全部思想内容用原诗句作了概括:“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问君西游何时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施先生认为,其他许多句子,尽管写得光怪陆离,神豪气壮,其实都是这些骨干句子的装饰品。读李白这一派豪放的乐府歌行,不可为一大堆描写的句子所迷乱,应当先找出全诗的骨架子。这个读诗法,施先生称之为剥皮抽筋法。【艺术特色举要】

《蜀道难》充分反映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风格,是他乐府歌行体的代表作。唐人孟棨《本事诗·高逸篇》说,贺知章读了《蜀道难》之后,“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则记载了贺知章读了《蜀道难》之后大为惊叹的话:“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这些记载说明,这首诗刚一问世,就获取了时人的赞赏。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抒情手法。强烈的感情是这首诗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诗人不是客观地、冷静地把蜀道难的面貌描摹在读者面前,而是用浸透着感情的巨笔,抒写他对蜀道之难的独特感受。蜀道上的山水禽鸟、日月星辰,无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感情,成了笼罩全诗的网络。诗人紧扣一个“难”字,反复咏叹。诗一开始就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个带有夸张性的感叹句,来抒写对蜀道的感受,以唤起人们的实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中间,诗人又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来渲染气氛,使读者对蜀道的感受进一步加深。最后,当诗结束时,再次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收住全篇,既能与开头和中间的咏叹相呼应,使结构更加谨严,又能保持着全诗咏叹的基调,含无限遥情。这种反复咏叹,前后呼应的写法,加强了诗的抒情气氛,使诗一唱三叹,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诗人的感情感染下,读者的感情也随同作者一起起伏跌宕,领略蜀道的艰难。二是丰富的想像、大胆的夸张。李白一生并未到过剑阁。他是把丰富的想像、大胆的夸张与神话传说相结合来描绘蜀道上的奇山异川的。本诗一开始就用“蜀道之难,难地上青天”这一夸张的诗句,给人留下突出的印象。下面围绕蜀道难这一中心,写出山势的高峻,山路的艰险,环境的恶劣,都是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像力,运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进行刻画的。说山的高峻,就用“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来描写。蜀道险阻,连给太阳神驾车的龙都无法越过,其山高可想而知。写蜀道之难,则用“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加以渲染。善于高飞的黄鹤不能飞过,最会攀援的猿猱畏难,蜀道之难行,不言自明。关于青泥岭的高峻和行人惊心动魄的情景,诗人用“扪参历井仰胁息”来加以刻画,行人在山巅可以手触星辰,这一夸张更是生动传神。民间谚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来形容山高,作者却说“连峰去天不盈尺”,夸张更进了一步。所有这些夸张的描写,再与五丁掣蛇等神话传说相结合,使这些雄伟壮丽的山川具有一层神奇瑰异的色彩,让读者时而惊诧,时而叹息。三是句式与韵律富于变化。李白《蜀道难》一诗,句式极富变化,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十二言,错综而用,浑然无痕。长句奔放激越之情,如闻登高长啸。短句遵劲有力,如临悬岩峭壁。个别地方诗人还使用了散文式的句子,突破了一般七言歌行的常规。如果按现代词分行排列,这首诗的诗体的建筑美则表现为参差错落中又有整齐。从韵律上看,这首诗也是错综多变的。前人写《蜀道难》这个旧题都是一韵到底,李白这首《蜀道难》则不然,而是多次变换韵脚,具体地说,天、然、烟、巅、连、川、援为平声先韵,盘、峦为平声寒韵,攀、间、山、颜为平声删韵,尺、壁为仄声中的入声陌韵,豗、雷、嵬、开为平声灰韵,才为平声佳韵,蛇、麻、家、嗟为平声麻韵。在一首篇幅并不算太长的诗歌中,换韵这样频繁,这在古代的诗作中,还是不多见的。它和诗中丰富的想像、大胆的夸张、雄奇清新的语言相辅相成,给人造成奇之又奇的印象,所以唐人殷璠说:“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河岳英灵集》)【作品汇评资料】“(李白)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唐〕殷璠《河岳英灵集》)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唐〕孟棨《本事诗》)王士祯云:唐人乐府,惟有太白《蜀道难》、《乌夜啼》,子美《无家别》、《垂老别》以及元白张王诸作,不袭前人乐府之貌,而能得其神者,乃真乐府也。(〔清〕王世祯述何世璂录《然灯纪闻》)

《蜀道难》一篇,真与河岳并垂不朽。即起句“噫吁哦,危乎高哉”七字,如累棋架卵,谁敢并于一处?至其造句之妙:“连峰去天不盈尺······万壑雷”,每读之,剑阁阴平如在目前。又如“一夫当关······化为狼与豺”,不唯刘璋、李势恨事如见,即孟知祥辈亦逆揭其肺肝,此真诗之有关系者,岂特文词之雄!(〔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读太白者,先详其训诂,次晓其典故,次寻其命意脉络及归宿处,而其妙全在文法高妙。······太白当希其发想超旷,落笔天纵,章法承接,变化无端,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如列子御风而行,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威风九苞,祥麟独角,日五彩,月重华,瑶台绛阙,有非寻常地上凡民所能梦想及者。至其词貌,则万不容袭,蹈袭则凡儿矣。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思考练习题答案】一、这首诗的内容是以什么线索进行组织的?试划分这首诗的层次,并概括各层的意思。答案见【层次结构分析】二、找出这首诗运用想像和夸张的诗句,说明其作用。答案见【艺术特色举要】要点2。

三、这首诗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先后三次咏叹,各起到什么作用?答案见【艺术特色举要】要点1。四、找出这首诗中有词类活用的句子,并作具体分析。愁空山。(愁:使动用法,使······忧愁。)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衰谢,憔悴。)砯崖转石万壑雷。(砯:水击石声,这里用作动词,撞击而使之发声。雷:用作动词,像雷声。)五、朗读并背诵全诗。略。【课外阅读资料】

《李白诗全集》阅读网址:/yihe/novels/shici/libai/libai.html中国李白网(李白研究):

/

《蜀道难》朗诵:/upload/down/d2003103113926.swf/edu/jyw/zxxjy/yw/book5/shudao/sucai/shudaols.htm声声慢︵寻寻觅觅︶︶【学习要点提示】

1.了解本词的主旨。

2.分析本词层层铺叙、渲染愁情的艺术手法。

3.划分本词的层次,并分析其具体内容。

4.弄清本词在语言上的突出特点及作用。【作品背景介绍】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之作。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占宋都汴京,次年掳走徽、钦二帝,北宋宣告灭亡,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面对巨大的民族灾难,李清照荒忙随宋室南渡,踏上逃亡的道路。他与赵明诚费尽心血搜集的文化艺术珍品,也在路上丧失殆尽。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城只身奔建康赴母丧时,突患急病,不治身亡,其时李清照46岁。从此以后,她便一直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辗转于浙东各地。作者历经山河残破、故土难回、家破夫亡、孤身漂泊等一系列打击和折磨,内心充满着无尽的哀愁。本词就抒写了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层次结构分析】全词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开篇九组叠字。总写词人的内心感受:空虚、孤独、凄惨、愁苦,统领全篇,定下感情基调。第二部分:从“乍暖还寒时侯”到“点点滴滴”。层层铺叙,渲染愁情。具体又分六小层:①“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通过气侯的反常多变,总写词人烦闷难熬的感受。②“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写酒力难敌晚风,显示愁情深重,不能自已。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由过雁引发国破家亡的感伤。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通过满地堆积憔悴的黄花的描写与自喻,写晚景凄惨、孤苦无依的困境。⑤“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以对窗独守的细节描写,揭示词人寂寞难奈的内心感受。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通过写雨打梧桐,犹如万箭穿心,将从白天到晚上难以排解的愁情推向高潮。第三部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愁”字作结,与开头相呼应。【思想内容概括】本词铺叙词人从早到晚一天的感受,抒写她晚年因国破家亡,孤苦无依的生活景况及内心深处的一种绝望的忧愁。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南渡初期许多背井离乡、骨肉分离的人的共同感受,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艺术特色举要】本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一篇名作,也是一篇力作。明人茅暎所编《词的》中称赞它“情景婉绝,真是绝唱”。所评极为中肯。《历朝名媛诗》中引吴灏之评语,称其它“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认为它的豪气仅在苏、辛两位大家之下。我们认为,本词的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

1.善用叠字,声情并茂。开篇七组叠字,出奇制胜,字字扣人心弦,一下子就把抒情主人公的愁情送上了高峰,并且浓烈地渲染了气氛,从而立刻抓住了读者。“寻寻觅觅”是一种心神无主,若有所失,并竭力寻求寄托的状态。“冷冷清清”,字面上是写环境,实际上是揭示内心世界的空冷。“凄凄惨惨戚戚”,描写了找不到寄托后的情形。“凄凄”是隐痛;这种本来就是内心的隐痛,得不到抚慰,便上升为“惨惨”──剧烈的痛苦;这种剧痛无法抑止,随即转为“戚戚”──脸上呈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下阕“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再次运用叠字,突出愁情缠绵如雨,难以排遣。如此准确地大量运用叠字,前所未有,堪称创举。

2.层层铺叙,渲染愁情。全词采用层层铺叙方法,抒情,以一“愁”字贯穿,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秋风萧瑟,北雁南飞,黄花憔悴,对窗独坐,梧桐飘零,细雨沥沥等几个方面,反复抒写从白到黑都难以排遣的创痛。最后,以“愁”字作结,首尾照应,从而将愁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善用口语,真切自然。这首词采用了“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宋代口语,朴素浅近,明白如话,而又真切自然,意境深远。

4.声韵水平高超,选词押韵体现功力。这首词大量使用齿音字、舌音字,以便更准确地表达词人自己的那种噬裂心灵的郁积忧思。全词97个字,其中齿音41,舌音16,共57字。词的后半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舌、齿两音交互使用,似莺语间关,泉流呜咽,用啮齿叮咛的口吻,写内心忧郁恍惚的情怀,凄凉哀怨,获得了很强的艺术效果。通篇用仄韵体,押入声韵,读来短促幽咽,饮恨吞声,更增添缠绵哀怨之情。【作家作品汇评】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清〕王士祯《花草蒙拾》)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清〕沈谦《填词杂说》)易安在宋诸嫒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清〕李调元《雨村词话》)

《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之矣。(〔明〕杨慎《词品》卷二)叠字之法最古,义山尤喜用之,然如菊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转成笑柄。宋人中易安居士善用此法,其《声声慢》一词,顿挫凄绝。二阙共十余个叠字,而气机流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为词家叠字之法。(〔清〕陆蓥《问花楼词话》)按梦符(乔梦符)又有《天净沙》词云:“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此等句亦从李易安“寻寻觅觅”得来。(〔清〕徐釚《词苑丛谈》卷八)这词是写从早到晚—天的实感。那种茕独栖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清〕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声声慢》)······将这些常见的事物给予不同寻常的描绘,赋予它们以特别浓重的感情色彩,因而就使它们具有了十分独特的格调。我们且不说作者在开头用“寻寻觅觅”等十四叠字对整阕词作所定下的感情基调,仅仅从对这些事物的安排上,即可看出作者在表达感情方面的匠心;写风急时的寒冷,出之以淡酒的难敌;写雁过时的伤心,却偏偏说它是旧时的相识;写菊花的堆积,则责怪无人采摘;写黄昏时的梧桐秋雨,出现了作者孤独地倚窗凝痴。从而,把事物都同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使它们有力地为表达作者的感情服务,把这些常见的事物,钤上了作者独特的感情印记,这大概就是这阕词作的明显特色了,也是它的独特之处了。在这一点上,李清照颇近似李煜,只是他们所表现的感情内涵及其意义不同而已,这大概也是人们往往把他们混为一谈的因素之一吧。(魏同贤《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思考练习题答案】一、这首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处境和心情?答案见【思想内容概括】。二、分别说明词人是怎样通过气候、淡酒、晚风、过雁、黄花和梧桐细雨等景物来渲染愁情的。答案见【层次结构分析】第二部分。三、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答案见【艺术特色举要】要点2。四、分析这首词的语言特点。答案见【艺术特色举要】要点3。五、具体分析开篇七组叠字包含的思想内容与作用。答案见【艺术特色举要】要点1。六、朗读并背诵这首词。略。【课外阅读资料】

《李清照词全集》阅读网址:/gaoguanghou/new_page_35.htm词人李清照:/zhuanti_page/zz/crlqz.htm

《声声慢》朗诵网址:/file/chinese/courseware/20030113/3576/ssm.ram天狗【学习要点提示】

1.结合五四运动对青年郭沫若的思想影响,深入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

2.认识天狗形象的象征寓意。

3.具体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作品背景介绍】

《天狗》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中的名篇,最初发表于1920年2月7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虽身处异国他乡,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五四运动的消息,给诗人精神上以极大的鼓舞,诗人内心那积蓄己久的爱国热情,那压抑多时的争取个性解放、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强烈欲望,如火山爆发般迅速沸腾、燃烧起来。于是,“在一九一九年的下半年和一九二O年的上半年,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创造十年》)。《凤凰涅槃》、《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晨安》、《匪徒颂》等一批激情澎湃、个性鲜明、高扬着时代旋律的诗歌,都是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诞生的。《天狗》也正是其中的一篇优秀代表作。天狗,本是民间传说中的事物,古人常常将月蚀现象称作“天狗吃月亮”。诗人在他的一篇小说《月蚀》中,就曾经写到过他的家乡四川乡下在月蚀时击钟鸣鼓赶走天狗救出日月的风俗:“小时候每逢遇着日月蚀,真好像遇着什么灾难的一样。全村的寺院都要击钟鸣鼓,大人们也叫我们在家中打板壁作声响。在冥冥之中有一条天狗,想把日月吃了,击钟鸣鼓便是想骇去那条天狗,把日月救出。这是我们四川乡下的俗传,也怕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传说。小时读的书上,据我所能记忆的说:《周礼》《地官》《鼓人》救日月则诏王鼓,春官太仆也赞王鼓以救日月,秋官庭氏更有救日之弓和救月之矢。《谷梁传》上也说是天子救日陈五兵五鼓,诸侯三兵三鼓,大夫击门,士击柝。这可见救日月蚀的风俗自古已然。北欧人也有和这绝相类似的神话,他们说:天上有二狼,一名黑蹄(Hati),一名马纳瓜母(Managarm),黑蹄食日,马纳瓜母食月,民间作声鼓噪,以望逐去二狼救出日月。”【层次结构分析】这首诗通篇以天狗的口吻来写,全诗分为四节:第一节,通过天狗的呐喊表现出气吞日月星辰、包容宇宙万物的非凡的胆量与魄力;第二节,写天狗善于融汇宇宙精华、吐故纳新,成为最具能量的生命个体;第三节,写天狗在不断的前行飞奔中,不断对自身进行着反思、改造与更新。如果说前两节侧重对旧事物的破坏、对一切精华的吸收,这一节则是强调天狗通过自我改造,通过“剥”、“食”、“嚼”、“啮”自我的肉体身心来实现个体完善;第四节,写天狗渴望像凤凰涅槃一样在爆裂中得到更生,焕发出新的生机。

【思想内容概括】本诗主要通过天狗形象的塑造,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艺术特色举要】本诗在艺术上,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1.比喻新颖生动。天狗本来只存在于民俗传说中,而诗人却将其拿来作为崇尚歌颂的偶像。诗中的天狗形象,成为旧的时代、旧的传统、旧的世界的叛逆者的象征,成为吐故纳新、具有无限能量的个性解放与新的世界、新的社会、新的未来创造者的象征。这一比喻手法的运用,既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又在诗歌意象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诗人将“我”比作是“X光线的光”、“如电气一样地飞跑”等,也都体现着当时崇尚科学的时代特点。

2.想像大胆奇特。天狗的形象在传说中带有很大模糊性,而在诗中则具化成为有着无限能量、充分得以解放了的个性“我”的形象。他一会儿把月来吞了、把日来吞了、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一会儿成为月底光、日底光、一切星球底光,一会儿又飞奔、狂叫、燃烧,而且在神经上飞跑、在脊髓上飞跑、在脑筋上飞跑,这都表现了诗人想像的大胆奇特。

3.感情奔放激越。诗中全篇都以“我”的口吻来写,诗人以天狗自喻,通过天狗气吞宇宙的非凡之势来抒发内心豪情。诗歌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感情,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4.讲究韵律和节奏感。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也极有特点,诗人多采用简短的句式,并将其与叠句、排比等手法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强烈的旋律、急促有力的节奏和摧枯拉朽般逼人的气势。此外,诗的语言自由而又大致押韵,可以看出诗人对韵律感的重视。【作家作品汇评】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诗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20世纪底时代的精神······《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这首诗(《天狗》)以其丰富的想像、奔腾的气势体现了郭沫若五四时期新诗自由放逸的特点。它的想像丰富奇特。诗中运用了天狗的传说。这天狗不仅吃了“月亮”,而且吃了“日头”、“一切星球”和“全宇宙”然后又代替“月”、“日”、“一切星球”等等放射光辉,发出能量,来表现出它的叛逆精神和无穷力量。这狗既在天体里“如电气一样飞跑”,又在自己的“神经上”、“脊髓上”、“脑筋上”飞跑,来表现他的自由解放。天狗对自己的“剥”、“食”、“吃”、“啮”,则表现他对自己的批判和勇敢的否定,诗人以天狗自比,以天狗来表达自己除旧布新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运用这种奇特丰富的想像,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诗人作为民主主义战士的革命精神和战斗风姿。它的气势奔腾汹涌。全诗共二十六行,句句是“我······”的排比句式,诗意贯通,一气呵成。诗中的天狗,吞了月亮又吞了日头······真是大气磅礴,气吞日月;他在太空中燃烧、狂叫、飞跑,勇猛无比,势不可当。全诗通过排比句式的运用和天狗形象的塑造,烘托了一个奔腾汹涌的气势。这种气势正是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产物,它具有一种激励人们奋勇战斗的鼓舞力量。(臧恩钰、王野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析》)【思考练习题答案】一、为什么说这首诗集中体现了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答案见【作品背景介绍】。二、天狗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天狗形象,是一个敢于扫荡旧的一切、创造新的世界、不断改造自我、锐意进取、爆发出无限能量的新的时代个性的象征。三、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答案见【艺术特色举要】。四、仔细体会诗中的感情,反复朗读这首诗。略。【课外阅读资料】

《郭沫若诗集》阅读网址::8082/novels/mingjwx/igsadkybbh/siji/siji.html郭沫若作品专辑:/cnread1/mjfc/g/guomoruo/index.html

《郭沫若传》阅读网址:

:8080/novels/zhuanji/guomrz/gmrz.html雨巷【学习要点提示】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说明本诗的意象美和古典美。

3.反复朗读本诗,具体感受诗中的音乐美。【作品背景介绍】

1926年,戴望舒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投身于国民革命的浪潮中,从事革命宣传工作。1927年,曾因宣传革命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的通缉,诗人被迫离开上海,住在江苏松江。正是在当时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国家前途堪忧、个人出路难觅的情况下,诗人陷入忧郁彷徨的苦闷中。《雨巷》一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写出的。诗人借“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从“我身旁飘过”,委婉地抒发了因理想美好却只是匆匆闪现难再寻求而产生的哀怨、彷徨、惆怅、迷茫等复杂感受。【层次结构分析】按照情感的发展变化,可以将全诗分为三层:第一层(1至2节):写期盼着丁香姑娘的出现。“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第二层(3至5节):写丁香姑娘静默地走近,又如梦般地飘过。“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走尽这雨巷。”第三层(6至7节):写丁香姑娘走后带给诗人的无限思念与惆怅。“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思想内容概括】本诗通过“我”在“寂寞的雨巷”中独自彷徨的诗意描绘,通过与丁香姑娘从期盼、相遇、到远去后思念的整个过程描述,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凄清寂寞、哀怨惆怅、凄婉迷茫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感情,反映出当时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真实的心理状态。

【艺术特色举要】

1.朦胧含蓄的意象美。诗中最突出的意象是那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既带着“芬芳”又露出“忧愁”、向“我”“走近”又很快地“飘过”远去······这位可望而不可及的丁香姑娘,正是诗人心目中那美好而又难以追求到的理想的象征。而“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也正是当时黑暗阴沉、令人压抑、看不到出路的社会现实的写照。这些意象都不是单纯地反映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中的场景,而是有着浓厚的象征色彩,同时又无法完全排除诗人感情生活体验的影子,因而该诗显得朦胧含蓄,耐人回味。

2.格调清新的古典美。这首诗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技法,以“丁香”与“愁”联系起来,正是古人诗词中常用的写法。如李商隐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也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词语。除了“丁香”,还有“油纸伞”、“雨巷”、“篱墙”等均构成为典型的诗意化的江南雨中景致,烘托出含蓄、深沉的情感氛围,使诗歌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体现出一种古典美的魅力。这在当时的新诗创作中还是很少见的,所以特别能够给人以清新之感。

3.韵律和谐的音乐美。全诗采用自由体形式,押韵灵活,有的行行押韵,有的隔行押韵,有的押韵在句末的韵脚上,有的则又在句中隐含用韵。这和古典诗歌的传统用韵方式不同,很大程度上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仑的影响。加之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大量运用,在结构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产生出和谐的节奏和优美的韵律。对于该诗音乐美的特征,叶圣陶先生在当时就曾给予过高度评价,称赞《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作品汇评资料】叶圣陶先生······称许······《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杜衡《<望舒草>序》)

《雨巷》时期,主要受魏尔仑的影响,追求诗的音乐美和形象的流动性、主题的朦胧性。(阙国虬《试论戴望舒诗歌的外来影响与独创性》)戴望舒······有很高的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这种修养可能作为一种艺术素质成为他的审美理想的重要成份;它甚至更可能作为一种潜在的艺术直觉,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诗人的创作。(同上)

《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能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一种回荡的旋律和一种流畅的节奏,确乎在每节六行,各行长短不一,大体在一定间隔重复一个韵的七节诗里,贯彻始终。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的词藻,却使这首诗的成功显得浅易、浮泛。(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这首诗,发表在20世纪20年代的《小说月报》上,当时编者叶圣陶(绍钧)先生极为赞赏,读者的反应也极好。但是,望舒在编他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的时候,却把这首诗删掉了,这是为什么?这就是说明了这首诗的时代性,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印出了他的《尝试集》,是一种形式解放了的旧诗,北京一群新诗人,如俞平伯、周作人、刘半农、康白情,还有上海的刘大白,他们的诗,用的语言是白话,形式是自由诗体,但精神还是中国旧诗。戴望舒这首《雨巷》,还是继承了这个传统,不过他把“雨”和“丁香”用象征(隐喻)手法来表现,显得有点儿洋气。【思考练习题答案】一、如何看待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答案见【思想内容概括】

。二、诗中的“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答案见【艺术特色举要】要点1。三、试分析这首诗在音乐美方面的特点。答案见【艺术特色举要】要点3。四、体会诗中的感情,反复朗读这首诗。略。【课外阅读资料】

《戴望舒诗选》阅读网址::8082/novels/chinesepeom/ynegfalwd/dws.html戴望舒相关介绍:.gs/daiwangshujian.htm配乐朗诵《雨巷》:/photos/68/232168.swf/zgx/kj150.swf光的赞歌【学习要点提示】

1.结合作品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认识“光”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

3.具体分析这首诗在抒情上的主要特色。【作品背景介绍】艾青是一位对光感受敏锐,一生都在赞颂着光、追求着光明的诗人。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就写出过《向太阳》、《火把》、《黎明的通知》等诗歌。1957年,艾青被错划为右派,先后在黑龙江、新疆的农场生活了近20年,同时失去了创作诗歌的权利。1976年10月,十年文革浩劫结束,诗人也仿佛从漫漫长夜中醒来,重新看到曙光和希望。此时的艾青,无法抑制内心的激情与创作的冲动,重又拿起笔来,歌颂驱走阴霾、战胜黑暗的光明,歌颂新的时代、新的生活。进入新时期后,艾青创作了大量诗歌,《光的赞歌》正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最为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此诗写于1978年8月至12月间,最初发表于1979年第1期《人民文学》,后收入诗集《归来的歌》。

【层次结构分析】全诗共277行,分为九节,可划分为三层:第一层(1至3节):说明光的重要,赞美光的品格。第二层(4至6节):写光明与黑暗的较量,对光明充满必胜的信念。第三节(7至9节):写对光明的追求,对美好理想与未来的展望。【思想内容概括】诗人热情描绘、讴歌赞美了“光”的形象,光使世界“显得绚丽多彩,人间也显得可爱”,“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光“具有睿智而谦卑”,“它是无声的威严,它是伟大的存在”。同时,诗人将对光的追求同人类追求进步、追求理想、为真理而斗争的艰难历程联系起来,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和思考,揭示出人类虽会经历漫长的黑夜而“人类的前途无限光明”的必然规律。【艺术特色举要】

1.富有哲理的象征手法。诗中所歌颂的“光”,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事物的范畴,“光给我们以智慧”,“光能使人觉醒”,“和光在一起前进,和光在一起胜利”,“光给我们送来了新时代的黎明”······

。这里的“光”,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成为丑恶与愚昧的对立面,真、善、美的化身。诗人正是通过对光的赞美,热情讴歌了社会历史的不断进步、人类理想的永恒追求。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诗歌既具有鲜明的形象感,又体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

2.深沉热烈的抒情方式。充满热烈澎湃的激情,一直是艾青诗歌创作的突出特点,而在《光的赞歌》中,历尽沧桑历经挫折的诗人,感情的抒发除了热烈之外又添了更多的深沉。诗人时而歌颂光明,时而鞭挞黑暗,时而展望未来,时而反思回顾历史的过去。

3.宏伟壮观的结构艺术。这首诗有对光的重要性的揭示,也有对光的崇高品格的礼赞;有对光的正面描绘,也有与黑暗的对比,以黑暗从反面对光加以映衬;有对人类追求光明历程的回顾反思,也有对人类社会光明前景的展望等。这样众多的内容交织在一起,277行诗句一气呵成,在结构上造成一种宏大气势,充分体现出诗人对长篇巨作的驾驭能力和纵横开阖的结构艺术。

【作家作品汇评】诗人一面形象地理解着世界,一面又通过形象向人解说世界。(艾青《诗论·形象》)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所忽略。(艾青《诗论·美学》)古典诗歌有含义深邃的特点,现代的优秀新诗同样具有深沉的意蕴美。现代诗人艾青的《光的赞歌》中,有这样的诗句:“我们从千万种的蒙蔽中觉醒/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我是大火中的一个火星/趁生命之火还没有熄灭/我投入火的队伍、光的队伍。”这首战歌中蕴含着巨大的思想深度和丰富的历史内容。诗人在赞美光,但稍有分析能力的读者一定懂得,他赞美的决不仅仅是物理学定义中的光,诗人是站在历史与哲学的高度,概括了光的美学形象。读者都知道,艾青曾走过怎样艰辛的路,但他仍执着地追随着光明坚定地迈步。《光的赞歌》使读者想起那千万种蒙蔽和愚弄的年代,但不是沮丧和沉沦,而是在痛定之后的振作。读者似乎能触摸到诗人被“解放”后的那激烈跳动的脉搏,于是与他一起投入火的队伍、光的队伍,再度燃起那熊熊的生命之火。读这类诗,一定要向认识的深层、灵魂的深处、艺术的底蕴开掘,去鉴赏诗人那独到的匠心和热烈的追求,领悟它的意蕴美。(欧阳周主编《文艺欣赏向导》)(《光的赞歌》)运用象征手法,在意象描绘中融入诗人深切丰富的生命体验,使意象形态多样化、意蕴多层次化,并具有警示作用的哲理意味,是这首长诗又一显著特色。

《光的赞歌》在意与象、理与情的融合上虽未达到诗美之至境,但仍可称得上是艾青诗歌创作道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是“他的宇宙观,真理观,甚至是他的美学观的一篇诗的表述”(徐绍建主编《大学语文》)

1957年,反右派运动后期,王震心里总在想着一件事:定为右派的人,也要给个出路。这些人都是知识分子,他们的知识还是有用的。可以到农垦部门来嘛,我们有能力、有力量收容他们。于是,许多人到王震的兵团里去了。艾青就是其中的一个。

············一个与地富反坏连在一起的人,一路之上受到一位将军这样的照料和保护,铁石心肠的人也要感动,何况是一个诗人。他们没有任何私交,一个是诗人,现在倒霉了;一个是读者,依旧赫赫有名。但是在王震眼中,这位倒霉的诗人,仍旧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在密山,在向荒原进军的动员大会上,王震站在一辆卡车上说:“有个大诗人,艾青,你们知道不知道?他也来了,他是我的朋友。他要歌颂你们,欢迎不欢迎啊?”数月来,艾青一颗仿佛悬吊着的心,在一片“欢迎”的轰鸣声中,落到了完达山的土地上,安稳了,开始了生命的新旅程。“老艾,走,跟我一起去转转。”在三江平原,在新疆,王震一有空就拉着艾青到处跑。满天风雪,王震问了:“老艾,走不走?”当然走,头顶着风雪也走。到了一个水库,房子没有窗户,一条长长的炕。王震又问了:“老艾,我们睡在一起怎么样?”谁也说不清艾青跟王震跑过多少地方,在那些不能发表作品的日子里,生活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