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从狭义来说,指由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组成的科学体系;从广义来说,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构成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疑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其在每一表现中都带着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特性和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1,缘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对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总结得出的结论;延安整风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共识;2,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需要实现其中国化。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先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其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的具体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联系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能产生和发展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结晶和升华;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确立和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毛泽东创新思想的体现: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方面。毛泽东始终认为,马列主义是规定了世界革命的基本原则,但中国革命的具体做法要我们在实践中创造。2.毛泽东还率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认为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和平道路,将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3.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毛泽东对当时全国上下在“学习苏联老大哥”口号下简单照搬照抄苏联建设经验,“一开始就不满意,心情不舒畅”。4.在军事战略战术方面。从一个师范生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毛泽东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他的过人之处,就是比一般人更善于总结经验,更机智灵活,更富有独创性。5.向外国学习方面毛泽东首先充分肯定了向外国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我们应该向他们的长处学习。6.在教育方面。毛泽东青少年时代身受旧教育制度的侵害,对旧教育制度弊端的认识和体会是极深切的。7.相信群众的创造力,依靠和鼓励群众创新。毛泽东充分相信群众的创造力,依靠群众创新,鼓励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行动,构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毛泽东特别重视和鼓励青年人创新。他号召和倡导青年人积极主动创造,不要受名人、权威、有地位的学问家的束缚。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主要思想包括: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科学体系它抓住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中国革命和怎样进行中国革命问题,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内容、动力、领导、前途、步骤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贯穿在上述各个方面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区别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他的伟大品格具有动人的感染力,他的科学思想具有非凡的号召力,他和他的战友们所创造的丰功伟业彪炳史册!”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邓小平理论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主题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主张走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上,主张一切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提出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1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上,强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我国现代化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2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实行台阶式的发展战略。4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主张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要紧紧地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全国各族人民。5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指导意义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2、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力回答和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几个观点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一系列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的思想观点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这一科学理论的最主要内容和集中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整体。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和旗帜。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总之,“三个代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条件。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生产力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要求。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实践中。“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整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1、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2、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3、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整体;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总结了我党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的思想做出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提炼和概括。第五节科学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结果。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二)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五个统筹与科学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二)核心是以人为本(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着一代地永续发展。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抓住机遇,应对风险,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第二章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一)思想路线的含义★思想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毛泽东:实事求是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胡锦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把党的思想路线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从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四、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1、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2、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情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根本任务:十五大报告指出,近代中国鸦片战争中,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任务不能互相替代,但又互相关联着。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社会条件:中国人民斗争(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壮大和工人运动发展思想和文化条件:新文化运动思想武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转折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实现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权问题是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标志问题:新文化运动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分为五四运动前和五四运动后两个阶段,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质是以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因而是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才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因为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成为运动的主流。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党对革命特点、规律的认识有一个过程:1926年前后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1930年前后形成民主革命道路理论。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解放战争时期完整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转变的思想。中国革命的实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观条件。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总路线的提出: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首要力量。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2)封建势力的统治是近代中国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的基本形式:君主专制封建经济制度: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关系:这两个任务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统一的。因为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靠山,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反之,因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如果不推翻地主阶级,就不能彻底铲除封建制度的根基,组织起强大的革命队伍,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决定了对其既要联合又要斗争软弱性、妥协性革命性问题:中国的资产阶级虽然是剥削阶级,但仍有一部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无产阶级为革命的领导力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无产阶级具有承担革命领导权的优点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通过中国共产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率领被领导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翻身农民积极支前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社会性质(半殖半封)革命对象(帝、封、官资)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和革命者(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大众)决定了革命性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革命的“两步走”的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有由资产阶级领导,革命胜利后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只有坐等资本主义发展后,再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只看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忽视两者的联系。另一种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左”错误所主张的“一次革命论”。他们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主张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要反对资产阶级,甚至上层小资产阶级,要在民主革命中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1947年,《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提出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中的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问题:在中国没收官僚资本就其革命性质而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保护民族工商业官僚资本主义:落后的生产关系民族资本主义:进步的生产关系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1、试述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之间的关系。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作业: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具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第四章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社会是属于什么性质的社会?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2.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3.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其中主要的三种经济成分是:
★1.社会主义经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2.个体经济: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3.资本主义经济在此经济基础上形成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1.从中国革命发展的步骤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2.从民主革命胜利后的主要矛盾看: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3.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政治: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国营经济主导,同时包括个体、合作社、私人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主要矛盾土改完成前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残余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土改后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会。思考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1、★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一化三改造”
“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造”,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第一,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由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主要在于: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3、★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谈谈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可能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地进行,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及实质透视过渡时期总路线,可见其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其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的问题。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农业改造
采取互助合作,改造农业和手工业,把个体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开辟了中国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政策和步骤第一,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第二,实行“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消灭富农”的政策第三,确立了积极领导、循序渐进的方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阶段,组织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阶段,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情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2、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方针:“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步前进”手工业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具体来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即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具体三个步骤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形式、方法和步骤与农业合作化大体相同。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和国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把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1)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第一,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二,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第三,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性第一,无产阶级在力量上占绝对优势。第二,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第三,党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了正确的政策。(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形式(4)党和政府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赎买采取了“四马分肥”的利润分配形式,即把企业利润按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赎买采取了定息的形式。把企业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商界人士和广大群众一同欢呼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和意义伟大意义第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基本建立。第二,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剥削阶级被消灭。第三,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第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偏差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造速度方面,急于求成;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工作过于急躁,初级社没有巩固就办高级社,拔苗助长。第二,在管理体制上集中过多;限制了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将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扩大到整个社会,并使之固定化模式化影响了经济发展。第三,在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急于求纯;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应该是以公有制为主体,适当保留部分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
第四,在工作方法上过粗,甚至某些地方采用强制手段。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2.一个长期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3.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4.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5.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6.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和重视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例题:★试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失误和偏差.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至长时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主要原因是当时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就其成绩和失误比较起来,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第五章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1、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制度层面)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了科学的“历史观”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首先,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其次,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再次,是适应当前时代特征的要求强调“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的统一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生产关系)“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共同富裕是在我国初级阶段经过努力能够争取实现的,它是实现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共同富裕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更加容易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同发展生产力相比,它更体现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贫穷”和“富裕”也不能简单地作为区分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志一方面,贫与富是社会历史范畴,其内涵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因此是动态的、相对的另一方面,从横向比较来看,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均收入、生活水平比社会主义国家高得多。社会主义必须是富裕的。但是,一个富裕的社会却不一定就是社会主义。如何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第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只能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前提;第二、要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为其提供物质基础第三、需要一个过程——即在其物质基础创造出来之前,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现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可能性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形态运动规律上的体现。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生产关系上的体现。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主体价值目标上的体现。4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方面的内涵,是一个统一整体。六、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1.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一、发展才是硬道理1.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2.发展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3.发展是硬道理,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4.发展才是硬道理,合乎和适应了时代主题的变化谈谈中国的发展对于当代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有怎样的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的影响首先是静态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国际格局与国际势力的较量方面。第一中国的和平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第二中国的和平发展将推动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其次从动态方面来看主要是对世界和平与国际秩序的维护上。第一对世界和平的维护意义巨大。中国的和平崛起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因为当今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大国第二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明焕发青春并与其他文明共存与交汇必将有助于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和取长补短必将促进世界文明和谐时代的早日到来。第三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已经而且必将继续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的机遇第四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第六章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1.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2.是由我国的现实状况决定的3.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五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个状态:1.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的特征。2.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总的特征。3.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国家4.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5.科技教育文落后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6.由贫困逐步转变富裕7.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8.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9.努力建设精神文明三、确认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一)它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二)它是制定和执行党在现阶段的正确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三)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952年我党提出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我党提出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962年我党提出的总路线: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2.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邓小平认为从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算起,到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这主要在于:第一,历史前提。我国社会主义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直接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生产力,实现别国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二,现实情况。虽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远没有超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第三,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现代化内容不断变化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以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为起点的。这要求我们以更快的发展速度,付出更大的代价,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6.党的十三大1987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具鲜明的特点:◆既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既重视国民经济的发展,又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规定了质的指标,又规定了量的标准◆既强调经济发展,又注重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一、简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169即指国家关于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的、总体的、长期的部署和谋划。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等等。其主要特点:一是根本性,即它所决定的是经济发生子中的根本性而非次要性或细小的问题。二是全局性,即它所要解决的是全局性而不是个别性和局部性的问题。三是长期性,即它所要实现的是长期而不是短期内的任务。二、简述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大区别561.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2.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3.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三、论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意义171把小康水平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个阶段性标志,使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有了明确的内容,从而引导人民群众将建设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与改善自身生活的切实行动统一了起来。把实现经济发展战略作为重要标志,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了具体的体现。如果中国能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路,将不但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可以向世界表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第七章改革和革命有什么区别革命的手段有两种,一种是暴力革命,一种是思想革命.革命是由人民(即下层被统治的社会力量)发动的,完全突破旧的体制,旧体制下的主要既得利益集团被彻底摧毁(不是指肉体消灭)。最初的动因通常是突发的,新旧力量的冲突也更直接、更激烈,都是很自然的。
所谓改革:
(1)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以自我完善或持续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2)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改革可以为新生的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改革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的作用;改革可以推动经济、政治和文化有某种程度的发展。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改革开放功能和目的: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广度和深度: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不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3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判断改革开放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改革开放的意义: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四、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全方位:是指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各类型国家的开放。多层次:是指我们的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沿边和内地这样一个全国范围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宽领域:是指我们的对外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徐州工程学院《服饰配件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邢台学院《模型制作》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师范大学《数据结构及算法(Python)》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建筑物拆除工程招标合同三篇
- 新余学院《U界面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交通大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大学《艺术鉴赏》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01月11255计算机网络(本)期末试题答案
- DB32-T 4736-2024 医疗卫生信用评价规范
- 西昌学院《舞蹈技术技巧》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跨学科实践活动5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 小学生百科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00题)
- 车位租赁合同标准版可打印
- 机械工程技术训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课件】燃料的燃烧第1课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 GB/Z 44789-2024微电网动态控制要求
- 2024年度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投资股权协议2篇
- 枣庄学院《信息可视化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 2024年高考真题-政治(江苏卷) 含答案
- 外研版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英语集体备课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