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工与联系课件_第1页
区域分工与联系课件_第2页
区域分工与联系课件_第3页
区域分工与联系课件_第4页
区域分工与联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区际分工与生产要素流动

A.课时:4课时B.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区际分工的必然性、特点、模式~学习劳动地域分工的主要理论~掌握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作用C.学习重点:学习劳动地域分工的主要理论D.学习难点:学习劳动地域分工的主要理论E.正文6.区际分工与生产要素流动A.课时:4课时16.1.区间差异与区域分工

6.1.1.区间差异是区域分工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一)区间差异的内涵、分类及影响因素区间差异:只不同区域之间的异质性。从内容看,有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差异、经济差异、社会因素差异、技术差异等;从差异的变动特性看,有可以改变的差异和不能改变的差异;从物质形态看,有有形差异和无形差异。6.1.区间差异与区域分工

6.1.1.区间差异是区域分工合2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差异自然条件指环绕人类的自然环境,包括各种自然要素,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自然资源指自然条件中可被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气候和水资源。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势地貌条件决定了一个区域的农业资源的空间结构和开发格局,以及区域中心的位置,决定了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及植被的地域性和非地域性。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差异自然条件指环绕人类的自然环境,包3我国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的总体形式;农业生物资源丰度,有东到西、由南到北逐渐下降,水资源南多北少,能源资源北多南少,西多东少,水能资源集中分布于西南,金属矿产资源基本上分布在由西部高原到东部山地丘陵的过度地带。正是由于自然资源存在区际差异,我国工业布局呈现南轻北重的态势。我国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的总体形式;农业生物资源丰度,有东到西42.社会经济差异包括经济区位差异,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差异及社会历史差异等。上述差异综合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以人均GDP、人均GNP、人均社会总产值来衡量。2.社会经济差异包括经济区位差异,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差异及社5(二)正确认识区间差异区间差异有些是自然形成的,有些是区域发展阶段的产物,要防止将差异绝对化原因有二(1)区域发展条件有些是可以改变的(2)有些区位因素在空间上是可以转动的(二)正确认识区间差异区间差异有些是自然形成的,有些是区66.1.2.区际分工与合作的客观基础1.

要素存的空间不平衡性是区际劳动分工的必要条件。2.

区际劳动分工的直接动力和内在原因是经济利益。区际劳动分工可以带来经济利益——经济性的5个表现6.1.2.区际分工与合作的客观基础1.

要素存的空间不7(1)提高劳动率。区域分工使比较优势涉及到发挥,能较快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又能最大限度合理使用资源,降低成本。(2)共享和节约基础设施(3)集中专业技术人员(4)共享辅助行业的专门服务(5)有利于专业技术的扩散总之,区际分工的经济性表现为单位生产费用的节约,而这种节约的途径为分工带来的规模经济性。(1)提高劳动率。86.1.3.区际分工的特点和规模

特点:(1)地区经济的专业化(2)区间生产要素的联系性(3)区际分工的层次性:(4)区间的专业化分工、区内的劳动分工、局部地区分工6.1.3.区际分工的特点和规模

特点:9模式(1)垂直型分工:不同生产阶段和生产水平之间的分工,如农业区域与工业区域的分工,东部与西部的分工。(2)水平型分工:生产水平基本相近的区间分工,主要表现为部门内部产品专业化分工,零部件分工,工艺专业化分工。(3)混合型分工:既有水平型分工又有垂直型分工的一种分工方式.模式(1)垂直型分工:不同生产阶段和生产水平之间的分工,如农106.1.4.区际合作的原则1.发挥优势原则:分清单项优势和综合优势,把必要性与可能性结合。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6.1.4.区际合作的原则1.发挥优势原则:分清单项优势和116.1.5区际合作的形式从合作的内容上看,有1)物资交换2)商品贸易3)技术合作4)人才合作5)资本合作6)信息合作7)生产合作8)混合合作6.1.5区际合作的形式从合作的内容上看,有12从合作方式上看,有1)区域合作经营2)多区域股份化合作3)异地办独资企业4)三来一补方式5)BOT方式从合作方式上看,有13BOT方式:是一区域在另一区域投资建设,建设方与提供建设用地等资源的一方商定项目建成后建设方运营的期限,在运营期满后建设方条件将项目转交给项目所在区域。这种方式适用于那些资源丰富但开发条件不完备的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我国东西部的合作。BOT方式:是一区域在另一区域投资建设,建设方与提供建设用地146.2.区域分工理论6.2.1.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原则每个国家都应生产并出口成本绝对低的产品。通过交换,将增加社会财富.6.2.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每个国家都应生产并出口成本相对低的产品,通过交换,可获得比较利益,比较利益的实质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即优选法则。6.2.区域分工理论6.2.1.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原则每156.3.3.俄林的价格要素论(要素禀赋论)瑞典的俄林用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的价格差异,来代替李嘉图的生产成本的差异来展开分析。他认为国内要素价格差异,产生国内劳动地域分工及地区贸易;各国要素价格差异,导致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主张各国和地区应生产并出口要素丰富的产品,即劳动力丰富的生产并出口生产劳动密集型,资本丰富的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6.3.3.俄林的价格要素论(要素禀赋论)瑞典的俄林用生产166.2.4.德国李斯特的“扶持幼小产业说”(同前,略)

6.2.5.要素替代理论1965年W。爱萨德在《区位与空间经济》中阐明了要素替代对企业区位决策的影响。古典分工理论与区位理论只强调了相同因素的成本比较,而忽略了有些生产要素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能源之间、原材料之间、资本与劳动力之间都可以相互替代,必须按各区域最有利的投入组合方式下计算出来的成本,进行比较。在要素可替代的情况下,比较优势由要素边际替代率和各种要素再不同地区的价格共同决定。6.2.4.德国李斯特的“扶持幼小产业说”(同前,略)

6.176.2.6.技术差距理论1961年波斯勒提出,能产生大量创新并生产新产品的区域会获得在这些产品中的优势。这种优势不是恒久的,其他区域会仿制这种产品,创新区域会逐渐失去优势及输出该产品的主导地位。同时,某些区域能保持新产品创新能力,在仿制期结束后,仍能创新,并创制新产品以替代以前的优势产品,以保持技术差距。6.2.6.技术差距理论1961年波斯勒提出,能产生大量创186.2.7.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R。沸农于1966年提出,任何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这一周期可分为创新初期(技术创新阶段)、发展期(技术扩散阶段)、成熟期(技术停滞阶段)三个阶段,处在去不同阶段的产品生产的优势区域不同。在初期阶段,创新区域将垄断生产;在发展期,技术开始扩散,该产业在发源地开始衰败;在成熟期,技术要素对区位学选择的影响减小,劳动力阶段的重要性增大,产业在落后地区正增长,在发达地区负增长,新一轮地区开始。6.2.7.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R。沸农于1966年提出,19附:“绝对利益”示意产品A产品B产品投入总量方式地区指标需要量(nb)生产量(nb)单位产品投入量需要量(吨)生产量(吨)单位产品投入量(元)自给自足甲区乙区50100501002元/吨3元/吨10050100503元/吨2元/吨100+300=400300+100=400

甲、乙两地地区总投入量800分工协作甲区乙区50100150-—2元/吨——10050——150——2元/吨300300甲乙两地区总投入量800-600600甲乙两地区区际交换中的投入量(运费)50地区分工合作毛效益:800-600200地区分工合作净效益:800-600-50150图表附:“绝对利益”示意产品A产品B产品投入总量方式地区指标需要20“比较利益”示意

产品A产品B产品投入总量(元)方式地区指标需求量(吨)生产量(元)单位产品投入量需求量(吨)生产量(吨)单位产品投入量自给自足甲区乙区50100501002元/吨4元/吨10050100503元/吨4.5元/吨100+300=400400+225=625甲、乙两地区总投入量1025分工合作甲区乙区50100150——2元/吨——10050501003元/吨4.5元/吨300+150=450100x45=150甲、乙两区总投入量900甲、乙两区区际交换中的投入量(运费)50地区分工毛效益:1025-900125地区分工净效益:1025-900-5075图表“比较利益”示意产品A产品B产品投入总量方式地区指标需求量生216.3.生产要素流动6.3.1.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方式有三类:1)对流:以人和物的移动为特征2)传导区域间的各种交易,如财政交易.3)辐射:信息的流动和新思想新技术的扩散等要素流动的内容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的交流等.6.3.生产要素流动6.3.1.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及其对经22作用:1)生产组合效应,使经济社会组合为整体,秩序化.2)有利于强化区域比较优势和分工.3)有利于降低产品价格和优化资源配置.4)有利于市场分工的扩大.作用:236.3.2.资本流动和区域经济发展1.资本流动的分类1)长期流动和短期流动2)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流入>流出,则为净流入区.3)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间接投资6.3.2.资本流动和区域经济发展1.资本流动的分类242.资本流动的原因:多方面1)经济原因: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分散风险.区际利率差引起流动,保值性资本的流动.资本流动的理论:(1)需求导向区域理论:认为市场和竞争者的分布情况决定投资的地域选择.为防止另一个企业取得夺人之先的优势,每个企业都必须与其他企业亦步亦趋.尽管收益难以保证,但能防止可能引起的失误2.资本流动的原因:多方面1)经济原因:追求经济利益的最25(2)贸易障碍诱发理论:认为区际贸易由于人为的贸易壁垒或运输成本而不能自由实现时,就会引起资本的区域间流动,引起对外直接投资,以此来绕过贸易壁垒和减少运输成本,保护和开拓产品市场.(2)贸易障碍诱发理论:26(3)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为尽可能大地获得经济利益,通过在不同国家设立子公司,并通过控制个公司的活动,把正常的商业交往变成公司内部的利益转移,使公司的业务活动服从于公司的利益.(3)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为尽可能大地获得经济利益,通272)其他原因:政治战略考虑进行的经济与军事援助,国际金融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引起资金流动.2)其他原因:283.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市场统一的均衡利益的形成和资本在全国或全球的合理配置.2)直接投资为资本流入区域造成了就业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3.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市场统一的均294.战后区域间资本流动的现状和特点.1)从资金流动形式上看,直接投资逐步成为区域间资本流动的重要形式.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国际融资的证券化比例日益提高,银行信贷向股票,债券和商业票据等直接融资手段转变.2)从流动时间上来看,短期资本流动不断增加强.由于金融运作工具和手段不断创新,以获得短期利润或保值增值为目的资本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3)从流动方面来看,由原来主要流向发展中国家变为发达国家内部为主.4)从资金提供者看,发达地区是流动资本的主要提供者.4.战后区域间资本流动的现状和特点.1)从资金流动形式上看306.3.3.技术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1.技术流动的特殊性和主要形式技术:指制造某项产品,应用某项工艺或提供某项服务的知识,但不包括仅涉及货物买卖或器物出租的知识.技术融载于以下要素中:1)劳动者2)机器装备和装置3)技术专利和技术秘密4)传播技术的情报信息等.6.3.3.技术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1.技术流动的特殊性和主31技术流动:指一区域的技术持有人把技术的使用权或所有权转让给另一区域其他人的过程.主要形式:根据转让的技术是否有尝,技术流动可分为区域间的技术贸易,技术交流,技术援助,三种形式.1)区域间的技术贸易技术使用权的买卖,是技术流动的主要形式.他分为直接技术贸易,引进成套或关键设备,区域间联合投资三种形式技术流动:指一区域的技术持有人把技术的使用权或所有权转让322)区域间的技术交流:属无偿的技术转让,非市场的科技资源,情报,仪器样品的交换,举办学术会议和国际博览会,举办技术开发中心合共同研究项目,访问,考察或工作等.3)区域间的技术援助:无偿或按优惠条件传授技术知识.形式多样:派遣专家提供技术服务,协助受援区培训技术人员,建立科研机构,职工培训中心,医院,学校和技术推广站,提供技术资源和设备.2)区域间的技术交流:属无偿的技术转让,非市场的科技资源,332.技术流动原因:经济原因有四:1)跨国公司向子公司转让技术,是维持和扩大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2)以技术换市场会引起技术转移3)为获得技术转让费用,尽快收回技术投资4)技术输出可替代或带动其他生产要素的输出.其他原因:出于政治,军事目的考虑,推动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和出口扩大.2.技术流动原因:经济原因有四:343.技术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可缩小区间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2)可帮助技术输出区域尽快收回科研投资,延长技术生命周期并扩大技术效应.3.技术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可缩小区间技术经356.3.4.劳动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1.分类:时间上短期流动(1年以内)\长期流动(1年之内);距离上分为距离这流动和长距离流动;范围看分为省内\省外,国内,国外流动;从方向上分为流入与流出.2.劳动力跨越域流动的原因(1)主要是经济原因.刘易斯认为,城乡在收入上的悬殊差距促使这些人走上了向城市转移的道路.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也认为,影响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因素是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一是城乡实际工资差异;二是在城市中获得工作的可能性大.通常,劳动力的区间流动与实际工资差距成正比,与获得工作的难易程度呈反比.6.3.4.劳动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1.分类:时间上短期流动36(2)其他原因:

政治,民族,宗教压迫,战争,自然灾害等.3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1)

可以缩小区间的劳动工资差别.(2)

提高劳动力资源的整体配置的效益.(3)

促进区域整体的效应的提高.(2)其他原因:

政治,民族,宗教压迫,战争,自然灾害37作业名词解释:区域分工区间差异绝对利益理论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要素替代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BOT方式垂直分工水平分工技术流动作业名词解释:38问答

1.

区域经济关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

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客观基础?3.

区域劳动分工的经济性的表现?4.

区域分工与合作的表现形式?5.

什么是需求导向理论?6.

什么是贸易障碍理论?内部化理论?7.

资本流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其战后资本流动的特点?8.技术流动的形式、原因、作用?9.劳动力流动分类、原因、作用?问答

1.

区域经济关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96.区际分工与生产要素流动

A.课时:4课时B.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区际分工的必然性、特点、模式~学习劳动地域分工的主要理论~掌握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作用C.学习重点:学习劳动地域分工的主要理论D.学习难点:学习劳动地域分工的主要理论E.正文6.区际分工与生产要素流动A.课时:4课时406.1.区间差异与区域分工

6.1.1.区间差异是区域分工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一)区间差异的内涵、分类及影响因素区间差异:只不同区域之间的异质性。从内容看,有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差异、经济差异、社会因素差异、技术差异等;从差异的变动特性看,有可以改变的差异和不能改变的差异;从物质形态看,有有形差异和无形差异。6.1.区间差异与区域分工

6.1.1.区间差异是区域分工合41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差异自然条件指环绕人类的自然环境,包括各种自然要素,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自然资源指自然条件中可被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气候和水资源。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势地貌条件决定了一个区域的农业资源的空间结构和开发格局,以及区域中心的位置,决定了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及植被的地域性和非地域性。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差异自然条件指环绕人类的自然环境,包42我国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的总体形式;农业生物资源丰度,有东到西、由南到北逐渐下降,水资源南多北少,能源资源北多南少,西多东少,水能资源集中分布于西南,金属矿产资源基本上分布在由西部高原到东部山地丘陵的过度地带。正是由于自然资源存在区际差异,我国工业布局呈现南轻北重的态势。我国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的总体形式;农业生物资源丰度,有东到西432.社会经济差异包括经济区位差异,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差异及社会历史差异等。上述差异综合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以人均GDP、人均GNP、人均社会总产值来衡量。2.社会经济差异包括经济区位差异,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差异及社44(二)正确认识区间差异区间差异有些是自然形成的,有些是区域发展阶段的产物,要防止将差异绝对化原因有二(1)区域发展条件有些是可以改变的(2)有些区位因素在空间上是可以转动的(二)正确认识区间差异区间差异有些是自然形成的,有些是区456.1.2.区际分工与合作的客观基础1.

要素存的空间不平衡性是区际劳动分工的必要条件。2.

区际劳动分工的直接动力和内在原因是经济利益。区际劳动分工可以带来经济利益——经济性的5个表现6.1.2.区际分工与合作的客观基础1.

要素存的空间不46(1)提高劳动率。区域分工使比较优势涉及到发挥,能较快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又能最大限度合理使用资源,降低成本。(2)共享和节约基础设施(3)集中专业技术人员(4)共享辅助行业的专门服务(5)有利于专业技术的扩散总之,区际分工的经济性表现为单位生产费用的节约,而这种节约的途径为分工带来的规模经济性。(1)提高劳动率。476.1.3.区际分工的特点和规模

特点:(1)地区经济的专业化(2)区间生产要素的联系性(3)区际分工的层次性:(4)区间的专业化分工、区内的劳动分工、局部地区分工6.1.3.区际分工的特点和规模

特点:48模式(1)垂直型分工:不同生产阶段和生产水平之间的分工,如农业区域与工业区域的分工,东部与西部的分工。(2)水平型分工:生产水平基本相近的区间分工,主要表现为部门内部产品专业化分工,零部件分工,工艺专业化分工。(3)混合型分工:既有水平型分工又有垂直型分工的一种分工方式.模式(1)垂直型分工:不同生产阶段和生产水平之间的分工,如农496.1.4.区际合作的原则1.发挥优势原则:分清单项优势和综合优势,把必要性与可能性结合。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6.1.4.区际合作的原则1.发挥优势原则:分清单项优势和506.1.5区际合作的形式从合作的内容上看,有1)物资交换2)商品贸易3)技术合作4)人才合作5)资本合作6)信息合作7)生产合作8)混合合作6.1.5区际合作的形式从合作的内容上看,有51从合作方式上看,有1)区域合作经营2)多区域股份化合作3)异地办独资企业4)三来一补方式5)BOT方式从合作方式上看,有52BOT方式:是一区域在另一区域投资建设,建设方与提供建设用地等资源的一方商定项目建成后建设方运营的期限,在运营期满后建设方条件将项目转交给项目所在区域。这种方式适用于那些资源丰富但开发条件不完备的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我国东西部的合作。BOT方式:是一区域在另一区域投资建设,建设方与提供建设用地536.2.区域分工理论6.2.1.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原则每个国家都应生产并出口成本绝对低的产品。通过交换,将增加社会财富.6.2.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每个国家都应生产并出口成本相对低的产品,通过交换,可获得比较利益,比较利益的实质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即优选法则。6.2.区域分工理论6.2.1.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原则每546.3.3.俄林的价格要素论(要素禀赋论)瑞典的俄林用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的价格差异,来代替李嘉图的生产成本的差异来展开分析。他认为国内要素价格差异,产生国内劳动地域分工及地区贸易;各国要素价格差异,导致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主张各国和地区应生产并出口要素丰富的产品,即劳动力丰富的生产并出口生产劳动密集型,资本丰富的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6.3.3.俄林的价格要素论(要素禀赋论)瑞典的俄林用生产556.2.4.德国李斯特的“扶持幼小产业说”(同前,略)

6.2.5.要素替代理论1965年W。爱萨德在《区位与空间经济》中阐明了要素替代对企业区位决策的影响。古典分工理论与区位理论只强调了相同因素的成本比较,而忽略了有些生产要素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能源之间、原材料之间、资本与劳动力之间都可以相互替代,必须按各区域最有利的投入组合方式下计算出来的成本,进行比较。在要素可替代的情况下,比较优势由要素边际替代率和各种要素再不同地区的价格共同决定。6.2.4.德国李斯特的“扶持幼小产业说”(同前,略)

6.566.2.6.技术差距理论1961年波斯勒提出,能产生大量创新并生产新产品的区域会获得在这些产品中的优势。这种优势不是恒久的,其他区域会仿制这种产品,创新区域会逐渐失去优势及输出该产品的主导地位。同时,某些区域能保持新产品创新能力,在仿制期结束后,仍能创新,并创制新产品以替代以前的优势产品,以保持技术差距。6.2.6.技术差距理论1961年波斯勒提出,能产生大量创576.2.7.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R。沸农于1966年提出,任何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这一周期可分为创新初期(技术创新阶段)、发展期(技术扩散阶段)、成熟期(技术停滞阶段)三个阶段,处在去不同阶段的产品生产的优势区域不同。在初期阶段,创新区域将垄断生产;在发展期,技术开始扩散,该产业在发源地开始衰败;在成熟期,技术要素对区位学选择的影响减小,劳动力阶段的重要性增大,产业在落后地区正增长,在发达地区负增长,新一轮地区开始。6.2.7.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R。沸农于1966年提出,58附:“绝对利益”示意产品A产品B产品投入总量方式地区指标需要量(nb)生产量(nb)单位产品投入量需要量(吨)生产量(吨)单位产品投入量(元)自给自足甲区乙区50100501002元/吨3元/吨10050100503元/吨2元/吨100+300=400300+100=400

甲、乙两地地区总投入量800分工协作甲区乙区50100150-—2元/吨——10050——150——2元/吨300300甲乙两地区总投入量800-600600甲乙两地区区际交换中的投入量(运费)50地区分工合作毛效益:800-600200地区分工合作净效益:800-600-50150图表附:“绝对利益”示意产品A产品B产品投入总量方式地区指标需要59“比较利益”示意

产品A产品B产品投入总量(元)方式地区指标需求量(吨)生产量(元)单位产品投入量需求量(吨)生产量(吨)单位产品投入量自给自足甲区乙区50100501002元/吨4元/吨10050100503元/吨4.5元/吨100+300=400400+225=625甲、乙两地区总投入量1025分工合作甲区乙区50100150——2元/吨——10050501003元/吨4.5元/吨300+150=450100x45=150甲、乙两区总投入量900甲、乙两区区际交换中的投入量(运费)50地区分工毛效益:1025-900125地区分工净效益:1025-900-5075图表“比较利益”示意产品A产品B产品投入总量方式地区指标需求量生606.3.生产要素流动6.3.1.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方式有三类:1)对流:以人和物的移动为特征2)传导区域间的各种交易,如财政交易.3)辐射:信息的流动和新思想新技术的扩散等要素流动的内容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的交流等.6.3.生产要素流动6.3.1.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及其对经61作用:1)生产组合效应,使经济社会组合为整体,秩序化.2)有利于强化区域比较优势和分工.3)有利于降低产品价格和优化资源配置.4)有利于市场分工的扩大.作用:626.3.2.资本流动和区域经济发展1.资本流动的分类1)长期流动和短期流动2)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流入>流出,则为净流入区.3)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间接投资6.3.2.资本流动和区域经济发展1.资本流动的分类632.资本流动的原因:多方面1)经济原因: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分散风险.区际利率差引起流动,保值性资本的流动.资本流动的理论:(1)需求导向区域理论:认为市场和竞争者的分布情况决定投资的地域选择.为防止另一个企业取得夺人之先的优势,每个企业都必须与其他企业亦步亦趋.尽管收益难以保证,但能防止可能引起的失误2.资本流动的原因:多方面1)经济原因:追求经济利益的最64(2)贸易障碍诱发理论:认为区际贸易由于人为的贸易壁垒或运输成本而不能自由实现时,就会引起资本的区域间流动,引起对外直接投资,以此来绕过贸易壁垒和减少运输成本,保护和开拓产品市场.(2)贸易障碍诱发理论:65(3)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为尽可能大地获得经济利益,通过在不同国家设立子公司,并通过控制个公司的活动,把正常的商业交往变成公司内部的利益转移,使公司的业务活动服从于公司的利益.(3)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为尽可能大地获得经济利益,通662)其他原因:政治战略考虑进行的经济与军事援助,国际金融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引起资金流动.2)其他原因:673.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市场统一的均衡利益的形成和资本在全国或全球的合理配置.2)直接投资为资本流入区域造成了就业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3.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市场统一的均684.战后区域间资本流动的现状和特点.1)从资金流动形式上看,直接投资逐步成为区域间资本流动的重要形式.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国际融资的证券化比例日益提高,银行信贷向股票,债券和商业票据等直接融资手段转变.2)从流动时间上来看,短期资本流动不断增加强.由于金融运作工具和手段不断创新,以获得短期利润或保值增值为目的资本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3)从流动方面来看,由原来主要流向发展中国家变为发达国家内部为主.4)从资金提供者看,发达地区是流动资本的主要提供者.4.战后区域间资本流动的现状和特点.1)从资金流动形式上看696.3.3.技术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1.技术流动的特殊性和主要形式技术:指制造某项产品,应用某项工艺或提供某项服务的知识,但不包括仅涉及货物买卖或器物出租的知识.技术融载于以下要素中:1)劳动者2)机器装备和装置3)技术专利和技术秘密4)传播技术的情报信息等.6.3.3.技术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1.技术流动的特殊性和主70技术流动:指一区域的技术持有人把技术的使用权或所有权转让给另一区域其他人的过程.主要形式:根据转让的技术是否有尝,技术流动可分为区域间的技术贸易,技术交流,技术援助,三种形式.1)区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