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_第1页
《地球的形状》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_第2页
《地球的形状》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_第3页
《地球的形状》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_第4页
《地球的形状》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方叫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你怎么知道它是球形的你见过地球吗在哪里见过亲眼见过吗2.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你们所见到的地球是宇航员从太空中拍下来的图片。那么,在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呢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①古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②古代中国人认为,天象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这就是“盖天说”的观点,也称为“天圆地方说”。但是,有人就设想,如果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地怎样连接起来呢于是,又改为天与地并不相接,而是像一把伞高悬在大地上空,中间有绳子缚住它的枢纽,四周有八根柱子撑着。但是,八根柱子又在哪里呢所以这种观点无法自圆其说。③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他开始提出地球是球形的。④因为条件限制,古代人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⑤课件播放“月食过程”,提问: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你有什么疑问演示月食的过程。⑥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说明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不断用来检验猜想和探究。2、后来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①演示船在伞上航行,观察。②演示船在桌面上航行,观察。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在海边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学生讨论交流。因为地球可能是球体。③那么,地球可不可能是圆柱体呢圆锥体呢为什么④因为坚信地球是球形,1519年9月,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航行,途中经历重重困难,有的船员接受不了,悄悄返回西班牙,有的中途叛变等等。他们途径大西洋,到了南美洲南端的海峡,那里水流湍急,派船员去前面探路,结果他们悄悄返回西班牙,在那里他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走出那条海峡,所以他们把那里命名为麦哲伦海峡。后经过太平洋到达菲律宾,在那里麦哲伦去世。它的船员继续经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于1522年又回到了西班牙。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实验,他们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在事实面前人们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可以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①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搭乘“东方一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地球。1969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清楚地拍摄到了地球的照片。最新年10月,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他说:“为了人类共同的事业,我们中国人也来到了太空。”(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2005年102008年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观点确实是对的。。三、认识地球有多大1.谈话: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很大的,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吗2.学生回答,猜测。3.了解地球的有关数据。课件介绍地球的形状资料。(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形)4.提问:你知道贵阳到北京有多远吗大约2341千米。出示中国地图观察图上的贵阳到北京有多长。再观察地球仪上的中国有多大想象地球有多大。5.既然地球是球形的,为什么我们的地面是平的,感觉不到它是球形的呢我们做一个实验:用一段铁丝,量出小球的弧度。画出图形,在量出大球的弧度,画图,比较。小结:同样的距离,球越大,弧度越小,地球非常的大,它的弧度就很小,所以我们就感觉不到它是球形的了。四、拓展活动:1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2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同时也学习了古人探究科学的方法,同学们,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并不彻底,科学家还在不停地研究,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勤于动脑,仔细观察,也成为一名小科学家。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同学们所熟悉的地球。通过对地球的提问,引起了大家对地球的兴趣,再跟同学们一起探索了从古到今人们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地球是圆的”,更激起了大家做实验的兴趣。本节课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很浓,使得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过程与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不迷信权威;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准备: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融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于一瞬。由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学生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教学活动建议:课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千年历史,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体会典型的历史片段,理解前人的不懈努力。利用教材提供的是几个科学故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其所然还要帮助他们理解其所以然。因此,本课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例如借助地球仪、黑板我们可以让学生理解麦哲伦航海的意义,借助地球仪和粉笔头,可以模拟在海边看远处归来的航船的情景等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1.谈话: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2.学生讨论,交流。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①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②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③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④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⑤课件播放“月食过程”,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你有什么疑问?⑥教师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⑦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说明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①课件出示“海边归帆”,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②学生讨论交流。③利用地球仪和染色的粉笔头演示,模拟海边帆船归来的情景并讲解其中的科学道理,课件播放“麦哲伦航海探险”,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④理解地球可能是圆的猜测产生的基础,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实验,他在证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圆的,这次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事实面前人们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①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观点确实是对的。。②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为什么要一直向西航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什么?③学生讨论交流。④.谈话:不过,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并没有停留在原地不动,科学家还在不停地研究,使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⑤课件介绍地球的形状资料。(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形)三、认识地球有多大1.谈话: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很大的,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吗?

2.学生回答,猜测。3.看教材第16页资料,了解地球的有关数据。4.提问:你知道我们这里到无锡有多远吗坐汽车大约要多久我们无锡到南京有多远坐汽车大约要多久出示中国地图观察图上的无锡到南京有多长。再观察地球仪上的中国有多大想象地球有多大。四、拓展活动: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参考资料:案例参考:精确测量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不是正圆,而是个椭圆,长轴与短轴最大相差430米,地球也不是以赤道面为对称的,北半球稍尖而凸出,较参考椭球面凸出米,南半球稍肥而凹入,比参考椭球面凹入米,南纬45°稍隆起,北纬45°稍微凹陷。关于地球的大小很早就有人进行过测算。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埃拉托色尼,根据几何学原理,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对地球圆周进行了直接的测算。在近代的大地测量中仍然采用相似的方法,只是用测量恒星代替了埃拉托色尼测太阳的方法,测量精度更提高了。近年来从人造地球卫星获得的有关地球数据更加精确了。1979年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会决定,有关地球大小采用如下数据:地球赤道半径a公里地球极半径b公里地球的赤道周长2πR=公里地球的表面积4πR2=4平方公里地球的体积约为10832亿立方公里地球的质量×1027克约为60万亿亿吨。2单元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过程与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不迷信权威;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准备: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融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于一瞬。由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学生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教学活动建议:课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千年历史,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体会典型的历史片段,理解前人的不懈努力。利用教材提供的是几个科学故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其所然还要帮助他们理解其所以然。因此,本课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例如借助地球仪、黑板我们可以让学生理解麦哲伦航海的意义,借助地球仪和粉笔头,可以模拟在海边看远处归来的航船的情景等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1.谈话: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2.学生讨论,交流。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①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②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③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④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⑤课件播放“月食过程”,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你有什么疑问⑥教师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⑦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说明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①课件出示“海边归帆”,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