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源而异”到“殊途同归”的论文-美术论文_第1页
从“同源而异”到“殊途同归”的论文-美术论文_第2页
从“同源而异”到“殊途同归”的论文-美术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同源而异〞到“殊途同归〞的论文_美术论文内容摘要:中国戏曲与中国传统绘画一脉相承,它们崇尚的是“神似〞,也都寻求一种独特的程式美。赋予物象以气韵、以神韵,这种“有规律的自在行动〞的程式化艺术语言,不再是生活中表层的、非实质现象的摹拟和再现,出力表现的是正如黑格尔所言的“有力量的、实质的、显示特征的东西〞。因此在形、神两方面都获得独具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本文关键词语:戏曲;中国画;六法;传神;程式化中国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传统的心理构造和美学原则积淀的产品。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逐步凝聚而成的一种形式;它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十分是特定的人文背景的推力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文化规则、文化构造或文化秩序。同源而异的中国传统艺术中国绘画与中国戏曲不仅在艺术境界、超脱的时空观等方面存在相通类似之处,而且在美学思想或艺术理论的寻求和表述方面更是一脉相承,崇尚“神似〞,“以形写神〞,“虚实相生〞,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为其所寻求的审美品格,都集中具体表现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思想。一“气韵生动〞等“六法〞最早出如今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其构建了一个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构造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一个互相关联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作为中国古代美术品评的标准,“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美学原则之一。“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它要求以生动的形象充足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而“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则是到达“气韵生动〞的艺术和技术表现的需要条件。东晋顾恺之提出了有名的“以形传神〞说,传神最初是对人物画而言,传神是为了“写照〞,即再现对象的气韵。但其发展却超越了最初的范围和本意,由人物画扩大到花鸟、山水画,由“写照〞或“再现〞扩大到“写意〞或“表现〞。而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四工五法〞同样以塑造活生生的能够感染人的人物形象为最高要求,剧中人物塑造方式恰是承继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传神〞理论精华真髓,其之所以看重唱、念、做、打四工和手、眼、身、法、步五法。是由于,连如“六法〞一般,没有四工、五法所包容艺术和技术表现的基础,“形〞的塑培养没可能有“神〞的传递和“以形写神〞的实现。京剧之所以成为京剧,并不仅仅仅是由于技巧,其原因就在于京剧要通过各种特殊的表演手段传递戏情戏理,它不仅让观众欣赏演员表演的精妙,也会通过这些经过“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磨练的“四功五法〞被化用到对剧中人物的表现上,让观众体味人生,给观众以打动;而且让观众觉得非如此不足以出神入化地表现人物。二为了到达“气韵生动〞,到达对象的核心的真实,不管是画家还是戏曲表演艺术家都会充足地展开自己的艺术想象力,这也就是顾恺之论画所言的“迁想妙得〞。一幅画一出戏不仅仅描写外形和传达一个故事,而且要表现出内在神情,这就要依靠艺术家内心的领会,把自己的对表现对象的认知和想象迁入对象形象内部去;经过一番曲折之后,把握了对象的真正神情,能力“妙得〞、“传神〞。戏曲的艺术形式,正如王国维先生在其〔戏曲考原〕一书中所言,“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但要实现“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的艺术理想,依靠的不仅仅仅是“无语不歌,无动不舞〞,还要依循传统文化观照下的为戏之“道〞,也就是对人即表演者的看重;戏曲的艺术中特殊的“以形写神〞方式恰是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传神〞理论遵守和发展。中华民族的长期以来的审美观念里,“神〞是“君形〞,是“形〞的主宰,因而,“神似〞永远要高于“形似〞,写形是为传神效劳;在六法中,“应物象形〞列序在第三,表示清楚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即塑造对象的真实性的看重。但又把它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这表示清楚那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为了达成神似,能够突破、远离形似,即所谓“离形得似〞、“遗貌取神〞。这种美学思想,不仅在绘画上,也在戏曲舞台演出形态上得到了具体表现出,十分是在戏曲人物脸谱上的表现尤为突出。戏曲表演很讲究装谁象谁,但这种“象〞只求传神之似,故才有“粉墨青红,纵横于面〞的表现,而且其“随类赋彩〞的纹饰、色彩都极具意象性。传神论是在中国画论中生成、发展的,并在戏曲艺术理论和理论中被发扬光大。西汉刘安的“君形者〞论、南齐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之“气韵〞都指的是“神〞。而如何传神?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了“以形传神〞说。达成的途径不过乎:一是以充足的形似到达传神,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就坚持这种理解:“形无纤毫之失,则神自来矣!〞但综观中外艺术史告诉我们:这种理想的寻求和实现多是在西方古典油画、戏剧中,而不是在中国画常态的表现中,中国传统戏曲亦是如此;中国画、传统戏曲的“传神〞的达成,一般都是从理论到理论多采用突出重点,脱略形似,为得到画面或舞台的真实的“神〞则可“遗貌取神〞,表现对象之形可从简、夸大,可以作变形。对于这一美学原则,宋代苏轼给了最完好确切的阐释:“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明确品评论画的标准是传神而非形似。以为“传神与相一道。欲得其人之天,法当于众中阴察之〞、“凡人之意思各有所在〞,苏轼还提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即传神应领先在生活中体察对象之神“得其人之天〞,把握住表现对象外形上能传达神情的“意思所在〞。艺术表现上做到不失“常形〞和符合“常理〞,这时的传神之形,既是再现又是表现,其中包括了艺术家对人物的认知感并表现了艺术家主观的情感态度。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情也〞。从前述中,我们不难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神情〞,始终是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理想寻求的最高目的。三中国画和戏曲一直以来都具有鲜明的“程式化〞的因素,而且这两种艺术的程式都已趋完好和规范;同时,这两种艺术中的程式又都是它们寻求“神似〞的重要表现手段和方法。中国戏曲和中绘画的这些程式从根本上说都是生活素材的规范化,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绘画“程式〞就是将生活中的物象经过艺术提炼,抽象美化而成具有相对独立形式的艺术语汇;戏曲“程式〞也是如此,将生活中的常态言行举止进行艺术提炼,经过诗歌化、音乐化、舞蹈化、装潢化而构成的具有相对独立形式的艺术语言。因而,这些程式是创造者和观众群的参与和同创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这种程式化或惯例具有复杂的两重性。一方面“神似〞必需以“程式化〞作为需要的“骨架〞,而“形似〞必需以“摹拟〞物作为“骨架〞一样,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所谓“四功五法〞的“技艺〞就是“程式〞外化的一种表现,深奥微妙无穷的戏曲程式———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段,是前辈艺人们对生活深切进入的体验、久长以来演员与欣赏者在默契中得以创构的智慧结晶。这也是传统戏曲所特有的艺术表现风格所必定产生的相应的美学原则,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戏曲艺术风格的完美发展。正如前述,中国绘画、中国戏曲与其它中国传统艺术一脉相承,它们崇尚的是“神似〞,也都寻求一种独特的程式美。赋予物象以气韵、人物以神韵,这种“有规律的自在行动〞的程式化艺术语言,不再是生活中表层的、非实质现象的摹拟和再现,出力表现的是正如黑格尔所言的“有力量的、实质的、显示特征的东西〞。因此在形、神两方面都获得独具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四顾恺之提出的“置陈布势〞,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中的“经营位置〞,都是关于绘画的构造,即绘画的构图、章法、布局的论题。唐朝张彦远更是强调说:“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清朝的王昱则也明确指出:“作画先定位置,次讲笔墨〞。可见,中国画对绘画的“经营位置〞之看重,以至把它视为首要。戏曲的构造,是指对戏剧中人物的动作情节作出戏剧性的布置,也称“布局〞、“搭架〞等。中国戏曲构造在剧本文学创作、舞台艺术创作、观众想象的三度创造中都具有主要的地位,也是品评鉴赏其艺术成就的主要标准,更是区别剧本是场上之曲还是案头之作的主要界石。李渔推崇“独先构造〞,汤显祖在〔玉茗堂批评焚香记〕中也说“构造串插,可称传奇家从来第一。〞不难看出中国绘画和中国戏曲都非常看重构造布置,以至把它放在第一位。二者在构造美学寻求上有着惊人的类似之处,在构造手法上更有很多相通之法。众所周知,中国绘画是以线和点为造型基础和作画的技巧手段,并辅之以色和墨,采取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法创造出来的二度空间的造型艺术。中国戏曲艺术的构造也是一种线点式构造,是一种自在时空的线状构造形态,是一种流动的分场构造,以线串点,以点显线。在中国传统画论中有“墨到为实,飞白为虚〞之说,画中的形在墨中,神却在白里,以墨而能入于神。这里的“墨到〞之于绘画是形,而于戏曲就是“声〞或“言〞,而“飞白〞则是无形、无声、无言的戏外之意的“审美的妙境〞。传统戏曲的舞台形态和传统诗、书、画一样,形象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欣赏经过中,是从确定的一面见出不确定的一面,进而观众以自己经历体验、想象力及审美标准,把不确定的一面确定化,从单纯“空无〞舞台形态中发现丰富的内蕴和审美意义。古人作画,讲究“气韵天然、虚实相生〞,“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戏曲构造也与此相类,这首先是由于深受中国传统美学及绘画艺术阴阳虚实处理手法的影响;其次,也是出于戏曲场面主次布置的需要。在虚虚实实中布其大局,看重以“空〞的“无〞给观众以“实〞的“有〞的自在、想象空间。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和传统绘画、音乐等艺术一样,都是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为其所寻求的审美品格。恰是在传统文化观照下生成的“以歌舞演故事本体写意性〞的演剧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