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治疗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_第1页
穴位敷贴治疗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_第2页
穴位敷贴治疗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_第3页
穴位敷贴治疗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穴位敷治贴治疗风遗症的效观察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依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临床表现为不同证候病多见于老年人科应用穴位敷贴治疗贴辅助治疗中风后遗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1.1资料中风后患者例,其中半身不遂39例,上肢不遂18例,下肢不6。年龄~79岁,平均年65岁。穴位敷帖治疗贴由云南思茅金利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1.3疗效标准Barthal指数评分见下表

1.2方法63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中药(对照组)30例,其中半身不遂例,上肢不9,下肢不遂例;穴位敷贴+西药中药(治疗组,其中半身不遂21例,上肢不遂例肢不遂3例组病人均为中风后偏瘫恢复期,西药治疗以降脂抗凝、营养神经、控制危险因素、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药以活血化瘀为主穴位敷贴治疗选取的穴位为上肢不遂: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等;下肢不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环跳等。使用时,均为清洁皮肤,贴于相应穴位,24小时后揭除,停至2时后再贴上新的穴位敷贴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日常活动项目进餐洗澡修饰(洗脸、刷牙、刮脸、梳头)穿衣(包括系鞋带)可控制大便可控制小便用厕(包括拭净、整理衣裤、冲水)床椅平移平地行走米上下楼梯

独立105510101010151510

部分独立或部分帮助50055(偶尔失控)*5(偶尔失控)**510105

需极大帮助000(失控)0(失控)0550

完全依赖00*周少于1次,**少于次。总积分由0~100分;按其依赖程度分:分独立;75~95分轻度依赖;50~70分中度依赖;25~45分重度依赖;0~20分完全依赖2结果2.1治疗前,参照Barthal指数(BI)评分

组别

100分

75~95

5070分

25~45分

0~20分对照组(30例)治疗组(33例)

000000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B指数评分无差异。2.2治疗后,参照B数(BI)评分组别

100分

75~95

5070分

25~45分

0~20分对照组(30例)治疗组(33例)

015019治疗~3个疗程后,治组B指数评分分数优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组的轻、中度依赖明显优于对照组,病人3典型病例查××,男,69岁,退休。入院时间2006年125日。患者晨起无明显诱因下自觉头晕头胀,右侧肢体无力,活动不便。就诊时查头颅CT:左基底节多发性腔梗。遂“头晕伴右侧肢体无力小时收治入院入院后西药予以溶栓、降纤、抗凝及支持治疗3后,症情稳定查体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肌力Ⅱ—Ⅲ级。改用西药降脂抗凝控制危险因素营养神经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加用中药以活血化瘀为主穴位敷(云南思茅金利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肢选穴肩髃曲池关、合谷,下肢选穴阳陵泉、足三里、梁丘、环跳。使用时清洁皮肤,贴于相应穴位,小时后揭除,停至2时后再贴上新的穴位敷帖。每日一次。连续使用3个疗程。出院时查体肢体活动不利明显好转Ⅳ—Ⅴ级,基本生活能够自理Barthal指数评分分。嘱其继续使用穴位敷贴治疗坚持功能锻炼西药对症支持治疗门诊随访个月侧肢体活动不利持续改善肌力逐渐恢复正常。4讨论中风属危急重病临极为常见病因以积损正衰为主,病位在脑,常涉及心、肝、肾、脾,其病机多由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外之外论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本为肝肾阴虚血衰少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中风的治疗宜采用综合疗法;而且由于中风病残率高,因此要注意康复训练。加用穴位敷贴治疗贴,可以持续不间断的作用于相应穴位,达到祛风痰、通经脉、调气血、平阴阳。使用时无疼痛便安全对中后半身不遂能够起到积极的治疗作

自主行动能力增强,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用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恢复周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穴位敷贴治疗南思茅金利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采用现代技手段和传统中医经络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设计研制而成通过生物波效应和经络穴位效应发挥作用位敷贴敷于人体穴位后射出生物波,该波作用于人体时,通过“吸收透”等过程,产生“生物共振”效应,从而激发肌体细胞活性有效改善人体微循环提高组织供氧改善新陈代谢加速人体所需要的生物酶的合成增强免疫力当这“生物共振效应持续作用于人体穴位时通过经络传导,可以对相应的疾病发挥作用。参考文献[1]中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诊疗评定标准国中医药学报1986,():56-57.[2]徐,贾少微王.试论现代针灸治疗中风临床研究的新思路国针灸(21:433-436.[3]徐林.痰与脑血管病.上海中药杂志2000,34([4]梁雄,黄培.中风病中医证候特征与脑病理改变的相关关系研究新中医,1999,31(7)[5]麦莎.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近况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