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1页
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2页
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3页
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4页
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总论第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和循环第三章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第四章货币市场的均衡第五章IS-LM模型第六章AD-AS模型第七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八章通货膨胀与失业第一章总论第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和循环第三章简单的国民收1一、经济学的概念三、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经济学简史一、经济学的概念三、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经济学简史21.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抉择,来使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的、稀缺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种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资源的稀缺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一、经济学的概念1.定义一、经济学的概念32.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又名大经济学,收入理论小经济学,价格理论理论来源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需求不足,存在失业资源稀缺,充分就业分析方法总量分析法个量分析法研究对象以整个国民经济为主以家庭厂商等经济个体为主分析重点国民收入市场价格主要目标全社会福利最大个体利益最大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又4二、经济学简史威廉·配第(1623~1687),《政治算术》,《赋税论》(1667)亚当·斯密(1723~1790),《国富论》(1776)大卫·李嘉图(1772~1823),《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二、经济学简史威廉·配第(1623~1687),《政治算术》5此后,经济学的发展出现两个分支:第一个分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1818~1883),《资本论》(1867))→列宁主义→前苏联、中国、东欧。第二个分支:萨伊(1767~1832),《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穆勒(1848~1873),《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马歇尔(1842~1924),《经济学原理》(1890)→凯恩斯(1883~1946),《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936),萨缪尔森(1915~),《经济学》(1948年第1版;1976年第10版,中译本:1979年;1985年第12版,中译本:1992年;1998年第16版)→斯蒂格利茨(1943~),《经济学》(1993年,中译本:1997年)此后,经济学的发展出现两个分支:6三、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发展的三个阶段萌芽时期: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30年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形成时期:从1936年到70年代之前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形成并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争论,以致分庭对抗的时期:70年代之后至今三、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发展的三个阶段72.“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凯恩斯其人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萨伊定律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凯恩斯发表《通论》(1936年)有效需求原理《通论》的贡献2.“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8总需求工资、利润利息、租金收入(供给)消费储蓄投资对消费品的需求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萨伊定律:Supplycreatsitsowndemand

总需求工资、利润利息、租金收入消费储蓄投资对消费品的需求对生9有效需求原理总产量(总供给)收入水平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利率投资消费总需求总就业量有效需求原理总产量收入水平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10突破了传统的充分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把国民经济的决定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建立了以总需求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提出了对实物经济与货币进行总体分析的货币理论;明确提出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通论》的贡献突破了传统的充分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11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的总量指标体系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办法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及其纠正第四节宏观经济结构与国民收入循环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的总量指标体系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12历史上各国所采用的核算体系国民收入核算体系(西方核算体系)SNA:TheSystemofNationalAccounts物质产品平衡体系(东方核算体系)MPS:TheSystemofMaterialProductBalance历史上各国所采用的核算体系13

一、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NP&GDP)(GrossNationalProductsvs.GrossDomesticProducts)G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在国家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的总量指标体系一、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NP&GDP)14两者的区别在于计算原则不同:GNP采用“国民”(常住居民)原则GNP采用“国土”(领土)原则GDP=GNP-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本国投在外国的资本和劳务收入-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收入两者的区别在于计算原则不同:15本国外国投资工作(劳动)利润、利息工资本国常住居民本国外国投资工作(劳动)利润、利息工资本国常住居民16二、国民生产净值(NNP)(NetNationalProducts)

N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NNP=GNP-折旧=工资+利润+利息+租金+间接税

二、国民生产净值(NNP)N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17三、国民收入(NI)(NationalIncome)

NI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用于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NNP=NNP-间接税+政府津贴

三、国民收入(NI)NI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用于生产产品18四、个人收入(PI)(PersonalIncome)PI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个人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收入总和。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利润税+公司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政府对个人支付的利息+政府和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四、个人收入(PI)PI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个人从各种来源19五、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DisposableIncome)PDI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可以由个人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PDI=PI-个人税-非税支付=消费+储蓄五、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可以由个人实20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一、GNP核算的基本方法1.核算的原则2.基本核算方法支出法(产品支出法)收入法(要素收入法)部门法(生产法,增值法)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一、GNP核算的基本方法1.21二、其它国民收入总量的计算三、人均国民收入的计算人均GNP=

二、其它国民收入总量的计算人均GNP=22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及其纠正一、缺陷1.无法计算非市场经济活动2.无法计算非法经济活动3.不能反映人们由生产中所得到的福利变动的情况4.不能反映精神上的满足、闲暇带来的福利5.不能表示分配是否平等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及其纠正一、缺陷1.无法计算非市场23二、纠正P.Samuelson提出用净经济福利NEW(NetEconomicWelfare)从几个方面对GNP进行调整。1.应当加上闲暇2.加上家庭主妇家务劳动的价值3.减去为消除污染所付出的代价4.减去现代城市生活造成的其他损失5.减去国防、警察等支出二、纠正P.Samuelson提出用净经济福利NEW(Ne24第四节宏观经济结构与国民收入循环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循环模型1.两部门经济的假定

没有政府经济是封闭的没有储蓄物价水平不变第四节宏观经济结构与国民收入循环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循环模252.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企业家庭要素市场家庭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产品市场企业向家庭提供产品YC2.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企业家庭要素市场家庭向企业提26企业家庭要素市场产品市场YC金融市场IS如果存在储蓄企业家庭要素市场产品市场YC金融市场IS如果存在储蓄273.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和决定

(1)国民收入的构成①从总供给看国民收入=产量总和=各种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总和=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

Y=AS=C+S

3.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和决定(1)国民收入的构成28②从总需求看:国民收入=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消费+投资

Y=AD=C+I(2)国民收入的决定均衡条件:AS

=ADC+S=C+I

S=I②从总需求看:29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流转与决定1.政府的作用征税(T)通过预算进行政府支出(G)2.收入流量循环3.国民收入的构成(1)从总供给看Y=AS=C+S+T(2)从总需求看:Y=AD=C+I+G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流转与决定1.政府的作用30企业部门家庭部门政府部门要素市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GTYCSI企业部门家庭部门政府部门要素市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GTYCSI314.国民收入的决定均衡条件:AS

=ADC+S+T=C+I+G

S+T=I+G4.国民收入的决定32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流转与决定1.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2.国民收入的构成(1)从总供给看Y=AS=C+S+T+M(2)从总需求看:Y=AD=C+I+G+X3.国民收入的决定均衡条件:AS

=ADC+S+T+M=C+I+G+X

S+T+M=I+G+X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流转与决定1.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33企业部门家庭部门要素市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政府部门GTYCSI国外部门XM企业部门家庭部门要素市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政府部门GTYCSI34第一节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第二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三节乘数原理第四节财政政策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第一节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第二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35第一节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一、消费函数1.影响消费的因素•收入水平•物价水平•预期•利率预期包括:经济预期-价格预期和收入预期非经济预期-战争、政策变更等第一节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一、消费函数1.影响消费362.消费函数与消费倾向(1)消费函数:C=f(Y)

C=a+bY

(2)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APC=C/Y边际消费倾向MPC=ΔC/ΔY(MPC=b)(MPC: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消费函数理论:杜森贝里相对收入理论弗里德曼持久收入理论莫迪里安尼生命周期理论2.消费函数与消费倾向(1)消费函数:C=f(Y)平均消37二、储蓄函数1.储蓄动机企业:投资,获得最大利润政府:收支平衡家庭:教育、住房、防病、防老等2.储蓄函数与储蓄倾向(1)储蓄函数:S=f(Y)

C=-a+(1-b)Y

(2)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APS=S/Y边际储蓄倾向MPS=ΔS/ΔY二、储蓄函数1.储蓄动机383.消费与储蓄的关系Y=C+SAPC+APS=1ΔY=ΔC+ΔSMPC+MPS=13.消费与储蓄的关系39三、投资函数1.投资的概念和种类(1)资本存量与投资资本存量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厂房、机器设备和其他耐用品以及居民住房。投资是在某一时期内用于增加或维持资本存量的支出。投资支出的三个不同范畴:企业固定投资;住房投资;存货投资。三、投资函数1.投资的概念和种类40总投资包括:重置投资:用来补偿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净投资:用于增加原有资本存量的支出净投资=总投资-重置投资(折旧)It=Kt-Kt-1(2)总投资与净投资自发投资是指由于人口、技术、资源等外生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引致投资是指由于国民收入或消费水平的变动而引起的投资。(需求增加引起的)(3)自发投资与引致投资(AutonomousInvestments&InducedInvestment)总投资包括:(2)总投资与净投资自发投资是指由于人口、技术、41(1)货币的时间价值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同一数量的货币在不同时间上的价值不相同,其间的差额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现值:期初的货币价值终值:期末的货币价值终值(Vn)=期初的货币额+增值额货币的时间价值(Vt)=终值(Vn)-现值(V0)一年时,Vt=V1-V0=(V0+V0·i)-V0=V0·in年时(按复利计算),货币终值Vn=V0(1+i)n货币现值V0=2.决定投资的利率因素(1)货币的时间价值2.决定投资的利率因素42设某项投资I的(未来)各年收益为Ri,则所有年度的现值之和若Ri=R,则R一定,i↑,V0↓,I↓I与i反向变化。当n→∞,V0=R/i(债券价格:BP=R/i)(2)投资的利率函数I=-f(i)设某项投资I的(未来)各年收益为Ri,则所有年度的现值43第二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一、总需求不变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1.均衡国民收入的概念

均衡国民收入又称均衡的产量,是指生产出来的产量(即总供给)与所需求的产品(即总需求)相等时的产量。第二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一、总需求不变时均衡国民442.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AD45°Y0AD0YE2.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AD45°Y0AD0YE45非合意的存货(UndesiredInvestment):产品卖不出去时不得不堆在仓库里,这部分不是企业想要持有的存货。UI=Y-ADY=AD,UI=0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Y=AD三点重要结论:•总需求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达到均衡时,非合意存货投资为零;•国民收入的均衡是通过存货的调节实现的。非合意的存货(UndesiredInvestment):产46二、总需求变动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均衡条件仍是:Y=AD

这时,均衡国民收入

二、总需求变动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均衡条件仍是:Y=AD470YY0Y1E045ºADAD1AD0E10YY0Y1E045ºADAD1AD0E148三、均衡条件的另一种表述:S=I1.均衡条件:Y=ADE1E0S,IS2S0S1E2IY2Y0Y1S2>S2>S2Y三、均衡条件的另一种表述:S=I1.均衡条件:Y=A49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2.“节俭的悖论”3.传统经济学家和凯恩斯的不同观点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504.理解“节俭悖论”须注意的几点(1)以往的经济学家把节俭(或储蓄)与投资联系起来,看作两种有直接关联的行为,肯定个人的储蓄必然转变为投资,故储蓄的增多不会导致投资的减少。后代的经济学家将储蓄与投资看成两个并无直接联系的两个行为,认为高消费与高投资二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携手并进的。(2)不要犯逻辑上的“合成推理错误”。(3)“增加消费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的结论仅适应于假设:经济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限制国民收入增加的就不是总供给,而是总需求。4.理解“节俭悖论”须注意的几点(1)以往的经济学家把节俭51第三节乘数原理一、乘数的含义乘数(Multiplier)指自发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投资乘数

第三节乘数原理一、乘数的含义乘数(Multipli52二、乘数的公式推导方法一:设ΔI=100万元,MPC=0.8=b第n轮国民收入增量(Δy)消费增量(Δc)储蓄增量(Δs)11008020280641636451.212.8…………合计500400100二、乘数的公式推导方法一:设ΔI=100万元,MPC53ΔY=100+80+64+…=100(1+b+b2+…)ΔY=100+80+64+…54方法二:均衡条件:ΔY=ΔAD方法二:55三、乘数理论的适用性

乘数作用的发挥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这种条件是:经济中存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具体来说,包括:•消费函数或储蓄函数为既定;•要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可以被利用;•要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被利用。三、乘数理论的适用性乘数作用的发挥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这56第四节财政政策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一、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公式AD=C+I+GC=a+bYD,YD=Y-T+TR,T=t·YC=(a+bTR)+b(1-t)Y

第四节财政政策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一、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57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58二、政府购买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均衡条件:

政府支出乘数:

二、政府购买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均衡条件:政府支出乘数:592.自动稳定器(Automaticstabilizer)

在经济中,能起到自动稳定经济作用的政策因素叫自动稳定器。

如: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失业救济金等。三、转移支付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转移支付乘数:kTR<kG2.自动稳定器(Automaticstabilizer)60四、税收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减税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GEFAD2AD1xY1Y2四、税收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减税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G61第一节货币的定义与货币市场第二节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基本观点第三节货币需求第四节货币市场的均衡及机制第一节货币的定义与货币市场第二节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基本观点62第一节货币的定义与货币市场一、货币的定义及发展阶段1.货币的定义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换媒介的一般商品。2.货币的发展阶段(1)商品货币各种物品→金和银→金银的铸币→纸币(2)纸币(3)银行货币(存款货币,活期存款):支票第一节货币的定义与货币市场一、货币的定义及发展阶段1.633.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1)狭义货币(M1)M1=通货+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2)广义货币(M2,M3)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二、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以金融交易的期限为标准,金融市场划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3.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二、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64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65第二节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基本观点一、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具有不确定性二、货币是一种资产三、资本的边际效率取决于人们对资本品未来收益的预期和资本资产的从置成本四、储蓄与投资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五、利率由货币的供给与决定第二节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基本观点一、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具有不确66第三节货币需求一、货币的交易需求与预防需求

1.交易需求(MDT)

即使用货币进行日常支付引起的货币需求。这种需求产生于收入与支持的非同时性。

MDT=MD(Y)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托宾(J.Tobin)的研究:设某人期初得到收入Y元,并在该时期均匀地花掉这笔收入。该时期平均(每天)持有金额=第三节货币需求一、货币的交易需求与预防需求1.交易需67(1)把钱全放在家里和转入活期存款帐户。平均货币持有额=元(2)期初把收入的一半放在家里,另一半购买生息债券。期中卖掉生息债券,换回货币供下半期开支。那么,平均货币持有额=Y/2元,平均债券持有额=Y/4元又设活期存款无息,债券利率为I,买或卖一次债券的费用为a,则额外收益R

R=(1)把钱全放在家里和转入活期存款帐户。68(3)期初将Y/n的收入放在家里,将(n-1)Y/n的收入用于购买生息债券,以后每过1/n时期卖出Y/n的债券,则平均货币持有额=Y/2n,平均债券持有额=(n-1)Y/2n,额外收益R=Y·i-na为得到最大的额外收益,最合适的债券买卖次数n*在优化条件下,平均货币持有额==货币的交易需求函数的对数形式:lnMDT=0.5ln+0.5lnY-0.5lni(3)期初将Y/n的收入放在家里,将(n-1)Y/n的收入用692.预防需求

即为应付没有预见到的意外事故的货币需求。这种需求产生于未来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简单起见,将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都视为收入的函数,并合起来用MDT表示。MDT=MD(Y)二、货币的投机需求(MDA)即为了获取投机利益而持有的货币量。货币的投机需求根源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它与存款利率的高低呈反向变化。2.预防需求即为应付没有预见到的意外事故的货币需70设目前利率为i,心目中的正常利率为i0,预期的未来利率为i1i<i0,i1将上升,倾向于卖出债券,增加MDAi>i0,i1将下降,倾向于购买债券,减少MDAii0MDAMiMDAM设目前利率为i,心目中的正常利率为i0,预期的未来利率为i171三、货币的总需求(MD)

MD=MDT+MDA

=MD(Y)+MD(i)MD=MD(Y,i)当Y↑,MD↑;当i↑,MD↓三、货币的总需求(MD)MD=MDT+MDA72第四节货币市场的均衡及机制一、货币市场的自动均衡过程

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国民收入和利率,货币供给则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iMSMD0Mi0i1i2M0第四节货币市场的均衡及机制一、货币市场的自动均衡过程73均衡利率为i0当利率I=i1时,MS>MD,BD↑,BD>BS,BP↑,i↓,MDA↑,MD↑,MD=MS结果,i下降到i=i0,

MD=M0=MS均衡利率为i074二、货币供给变动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

货币市场有自动趋于均衡的机制,利用这种机制可以有效地控制货币市场。货币供给增加引起货币市场均衡状态发生变化的传导机制如下(如图):MS↑:MS>MD,BD↑,BD>BS,BP↑i↓,MDA↑由于i↓:I↑,AD↑,Y↑,MDT↑结果:i下降到i1,MD↑,MD=MS二、货币供给变动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货币市场有自动75i1MS1M1i0MMS0i0MD1M0AMD1BCi1MS1M1i0MMS0i0MD1M0AMD1BC76三、从货币到产品市场的传导机制

凯恩斯主义者强调利率变化的重要性MS↑:MS>MD,i↓,I↑,AD↑,Y↑货币主义者认为:利率的变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货币供给量本身或货币供给增长率。MS↑:MS>MD,各种资产的需求↑,AD↑,Y↑三、从货币到产品市场的传导机制凯恩斯主义者强调利率变化77第一节IS-LM模型的重要性和结构第二节IS-LM模型的推导第三节IS-LM模型的操纵第一节IS-LM模型的重要性和结构第二节IS-LM模型的78第一节IS-LM模型的重要性和结构一、IS-LM模型的形成与发展二、IS-LM模型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引入货币和利率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用一般均衡方法概括了凯恩斯的基本理论内容•可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第一节IS-LM模型的重要性和结构一、IS-LM模型的形成79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产品市场总产量总需求利率财政政策收入三、IS-LM模型的结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货币供给产品市场总产量利率财政政策收80第二节IS-LM模型的推导一、商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

均衡条件:C+S=C+IS=IIS曲线的方程:S(Y)=I(i)1.IS曲线的含义

IS曲线是指在商品市场中供给与需求相等时所有实际国民收入和利率组合点的轨迹。

第二节IS-LM模型的推导一、商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812.IS曲线的推导SS=IIS=S(Y)YY2Y1I1I2i2BAi1I=I(i)iS2S1IS2.IS曲线的推导SS=IIS=S(Y)YY2Y823.IS曲线表明的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关系iYIS3.IS曲线表明的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关系iYIS83二、商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

均衡条件:MD=MS/PMD=MDT+MDA=MD(Y,i)MD(Y,i)=MS/P=Const1.LM曲线的含义

LM曲线是指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时所有实际国民收入和利率组合点的轨迹。

二、商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均衡条件:MD=MS842.LM曲线的推导MDTMDT+MDA=ConstIMDT=MD(Y)YY2Y1i2BAi1MDA=MD(i)iLMMDT2450MDA1MDT1MDA22.LM曲线的推导MDTMDT+MDA=ConstIMD853.LM曲线表明的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关系iYLM3.LM曲线表明的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关系iYLM86三、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IS-LM模型1.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的同时决定iYLMISY0i0E三、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IS-LM模型1.均衡收入与均87

2.IS-LM模型均衡的稳定性

iYLMISY0i0EA2.IS-LM模型均衡的稳定性iYLMISY0i0EA88第三节IS-LM模型的操纵一、LM曲线的移动

影响LM曲线移动的外生变量有三个:货币流通速度V,名义货币供给量MS,价格水平P1.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如图)第三节IS-LM模型的操纵一、LM曲线的移动影响LM89iYLMY0i0EY1i1E1iYLMY0i0EY1i1E1902.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影响MS↑:MS/P↑,LM曲线右移,i↓,Y↑MS↓:MS/P↓,LM曲线左移,i↑,Y↓3.一般价格水平P↓:MS/P↑,LM曲线右移。P↑:MS/P↓,LM曲线左移。二、IS曲线的移动

影响因素:G,T,t,a以政府购买支出G增加为例G↑,AD↑,Y↑,MDT↑,MD>MS/P,i↑由于i↑,MDA↓,重新实现MD=MS/P结果,Y↑,i↑,IS曲线右移G↓,IS曲线左移,Y↓,i↓2.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二、IS曲线的移动影响因素:G,91二、双重的调整

为简单起见,仅说明G、MS的共同变化对经济的影响。1.G与MS反向变化(1)G↑,MS↓结果:i肯定会上升,Y的变化不定(2)G↓,MS↑结果:i肯定会下降,Y的变化不定LM1iYi2Y1LM2IS1i1Y2IS2二、双重的调整为简单起见,仅说明G、MS的共同变化922.G与MS同向变化(1)G↑,MS↑结果:Y肯定会增加,i的变化不定(2)G↓,MS↓结果:Y肯定会下降,i的变化不定LM1iYi2Y1LM2IS1i1Y2IS22.G与MS同向变化LM1iYi2Y1LM2IS1i1Y293四、挤出效应(Crowding-OutEffect)所谓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就会减少相应数量的私人投资,从而总需求保持不变或总需求增加量减少。iYi2Y1LMIS1i1Y3IS2Y2四、挤出效应(Crowding-OutEffect)94一、总需求曲线三、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状态二、总供给曲线一、总需求曲线三、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状态二、总供给曲线95一、总需求曲线可由IS-LM模型中推导出来1.总需求曲线的形成(如图)一、总需求曲线可由IS-LM模型中推导出来96Y2Y1ISLM(P1)iYi2i2LM(P2)YP2P1PADY2Y1E2E1Y2Y1ISLM(P1)iYi2i2LM(P2)YP2P1P972.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1)IS曲线的移动引起AD曲线的移动(G2>G1)PYP1AD(G1)Y2Y1ABAD(G2)Y2Y1IS(G1)LM(P1)iYi2i1IS(G2)AB2.总需求曲线的移动(1)IS曲线的移动引起AD曲线98(2)IS曲线的移动引起AD曲线的移动(M2>M1)Y1Y2ISLM(M1,P1)iYi1i2LM(M2,P2)YP1PAD(M1)Y2Y1AD(M2)(2)IS曲线的移动引起AD曲线的移动(M2>M199二、总供给曲线1.总生产函数Y=f(K,L)短期分析时,Y=f(L)Y(K1)Y(K2)L0OLY二、总供给曲线1.总生产函数Y(K1)Y(K2)L0O1002.劳动市场的均衡

劳动需求劳动供给

在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凯恩斯认为名义工资(W)不易下降(工资刚性)LsLdL1L0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W/P(W/P)1(W/P)22.劳动市场的均衡在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凯恩斯认1013.工资刚性时的总供给曲线PY(W/P)1L1L2LLsASY1P3Y2W/P(W/P)2Y=f(L)W’WP2P1Ld3.工资刚性时的总供给曲线PY(W/P)1L1L2LLsA102三、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状态ASAD0Y1Y0PP1P0AD10三、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状态ASAD0Y1Y0PP1P0AD103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104第一节财政政策第二节货币政策第一节财政政策第二节货币政策105第一节财政政策(FiscalPolicy)

所谓财政政策,就是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财政支出对国民经济直接进行干预,以使其达到理想状态的一种宏观经济调节政策。第一节财政政策(FiscalPolicy)所谓财106一、财政支出政策

1.主要内容•政府对公共工程的支出•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2.财政支出乘数•政府购买乘数kG=

•转移支付乘数kTR=3.挤出效应一、财政支出政策1.主要内容107二、财政收入政策—税收政策

1.什么是税收•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起政治权利,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是有政府来征收的•政府征税凭借的是其政治权力•税收是强制征收的•税收的征收有固定限度•税收是为了满足政府经费开支的需要而征收的二、财政收入政策—税收政策1.什么是税收1081.征税的原则(1)受益原则(benefitprinciple):即征税的大小应按个人从政府提供的服务中受益的多少来决定。(2)支付能力原则(ability-to-payprinciple):即征税的多少应考虑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情况,比如社会成员的收入、财产、消费支出等因素。2.税收的种类(1)税收按税负能否转嫁而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2)以课税对象的性质为标准,将税收划分为所得课税、财产课税和商品(劳务)课税。(3)以税收占收入的比重变化为标准,将税收分成固定比例税,累进税和累退税。累进所得税:把收入分成若干等级,收入等级越高,边际税率也越高。1.征税的原则109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级别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1不超过500元的52500元~2000元的部分1032000元~5000元的部分1545000~20000元的部分2052万元~4万元的部分2564万元~6万元的部分3076万元~8万元的部分3588万元~10万元的部分409超过10万元的部分45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级别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110第二节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

所谓货币政策,一般是指各国政府通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信贷条件,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一种宏观调节政策.第二节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所111一、货币政策的种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二、货币政策的内容及运用1.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1)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调节货币供给量的行为.在萧条时期,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入市场,成倍增加货币供给量,引起利率下降,刺激总需求扩大.一、货币政策的种类扩张性货币政策二、货币政策的内容及运用112设中央银行用新发行的钞票向个人购进100万元债券,Δm=100法定准备金率a=20%银行存款者借款者新存款新贷款准备金A甲乙1008020B乙丙806416C丙丁6451.212.8………………银行体系--500400100设中央银行用新发行的钞票向个人购进100万元债券,银113(2)调整法定准备金率(3)调整贴现率所谓贴现率(DiscountRate)是指商业银行用政府债券或其他合格票据作担保,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息率。贴现值=2.货币政策的其他措施(2)调整法定准备金率114第一节通货膨胀理论第二节失业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第三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第一节通货膨胀理论第二节失业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第三节失业115第一节通货膨胀理论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和衡量1.含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物价水平以相当幅度的持续上涨现象。2.衡量通货膨胀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第一节通货膨胀理论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和衡量1.含义116二、通货膨胀的类型1.按通胀的程度划分(1)爬行的通货膨胀:1~3%(2)温和的通货膨胀:4~10%(3)飞奔的通货膨胀:两位数以上(4)恶性通货膨胀:每月通货率以50%的速度持续上升

2.按引起通货的原因来分类(1)需求拉上通货膨胀(Demand-PullInflation)·总需求过度增长所致(如图)二、通货膨胀的类型1.按通胀的程度划分117ASAD0Y1Y0PP1P2AD10AD2P0ASAD0Y1Y0PP1P2AD10AD2P0118(2)成本推进通货膨胀(Cost-PushInflation)·由于生产要素供给加高提高而引起的物价水平上涨。(3)供给混合推进通货膨胀(SupplyandDemandPushInflation)(4)结构性通货膨胀(StructuralInflation)三、通货膨胀的效应1.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对收入分配的效应

•对财产分配的效应

•对产量与就业的效应2.通货膨胀的社会效应(2)成本推进通货膨胀(Cost-PushInflati119第二节失业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一、失业(Unemployment)的定义和衡量

(1)失业的定义

失业者被定义为一个没有工作的人和在过去的4周里曾努力寻找工作,或正等待被雇回原单位,或正等待在4周内向新工作报到的人。(2)失业的衡量最常用的衡量标准是失业率

•失业率=

第二节失业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一、失业(Unemploymen120经济学家们把凡是已经工作和正在积极找工作的人称为劳动力,其中不包括家庭妇女,医院的病人,退休人员和不急于找工作的人。1991年美国劳动力和失业

单位:百万人

工作年龄人口(16岁以上)191.3劳动力126.9就业118.4失业8.4非劳动力64.5•年失业率=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经济学家们把凡是已经工作和正在积极找工作的人称为劳动121二、失业的类型

•摩擦性失业: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或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而离职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某个行业的衰落或某种技术的废弃而产生的失业,或由于劳动力结构与市场需求不一致而引起的失业。•非志愿失业(周期性失业):由于产量低于其充分就业水平而引起的失业。

•自愿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充分就业率的失业率=摩擦性失业率+结构性失业率二、失业的类型•摩擦性失业: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122三、失业的代价

失业的存在会引起总产量的减少。表明失业与产量之间关系的“奥肯定理”(Okun’sLaw)用公式表示:其中,Yf:充份就业的总产量,Y:实际总产量uf:充分就业的失业率,u:实际失业率β≈2.5三、失业的代价失业的存在会引起总产量的减少。表明失123第三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一、凯恩斯对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分析

1.对货币数量论的批评(1)货币数量论。交易方程式:MV=PQP=MV/Q(2)凯恩斯否定在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之间建立直接的,同比例的因果关系的传统分析。他认为:

•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比例变动,只是充分就业实现后的特殊情况。

•一般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变动是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和总产量,从而影响价格。第三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一、凯恩斯对失业与通货膨胀关1242.“半通货膨胀”与“真正通货膨胀”MS↑,AD曲线又移。凯恩斯把充分就业作为通货膨胀的“最后分界点”。ASAD0Y1Y0PP1P2AD10AD2P02.“半通货膨胀”与“真正通货膨胀”ASAD0Y1Y0PP125二、菲利浦斯曲线(ThePhillipsCurve)

•菲利浦斯曲线表明了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ΔW/W→ΔP/P→通胀率

•临界点(CriticalPoint)

所谓临界点(u0,π0)是指政府对于失业率或通胀率的“社会可接受程度”的理解。

•菲利浦斯曲线已不是标准凯恩斯理论的体现。BuAπ0u0二、菲利浦斯曲线(ThePhillipsCurve)126三、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对失业与通胀并存的解释1.新古典综合派托宾最迟早用“工资刚性”和解释“滞胀”。2.货币主义货币主义根据适应性预期理论指出,菲利浦斯曲线在短期内可存在,但长期内是不存在的。3.理性预期学派该学派认为:菲利浦斯曲线甚至在短时期内也不存在。三、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对失业与通胀并存的解释1.新古典综合1270YY0Yf45ºADADfAD0通货紧缩缺口0YY0Yf45ºADADfAD0通货紧缩缺口1280YYf45ºADAD1ADf通货膨胀缺口0YYf45ºADAD1ADf通货膨胀缺口129第一章总论第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和循环第三章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第四章货币市场的均衡第五章IS-LM模型第六章AD-AS模型第七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八章通货膨胀与失业第一章总论第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和循环第三章简单的国民收130一、经济学的概念三、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经济学简史一、经济学的概念三、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经济学简史1311.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抉择,来使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的、稀缺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种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资源的稀缺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一、经济学的概念1.定义一、经济学的概念1322.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又名大经济学,收入理论小经济学,价格理论理论来源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需求不足,存在失业资源稀缺,充分就业分析方法总量分析法个量分析法研究对象以整个国民经济为主以家庭厂商等经济个体为主分析重点国民收入市场价格主要目标全社会福利最大个体利益最大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又133二、经济学简史威廉·配第(1623~1687),《政治算术》,《赋税论》(1667)亚当·斯密(1723~1790),《国富论》(1776)大卫·李嘉图(1772~1823),《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二、经济学简史威廉·配第(1623~1687),《政治算术》134此后,经济学的发展出现两个分支:第一个分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1818~1883),《资本论》(1867))→列宁主义→前苏联、中国、东欧。第二个分支:萨伊(1767~1832),《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穆勒(1848~1873),《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马歇尔(1842~1924),《经济学原理》(1890)→凯恩斯(1883~1946),《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936),萨缪尔森(1915~),《经济学》(1948年第1版;1976年第10版,中译本:1979年;1985年第12版,中译本:1992年;1998年第16版)→斯蒂格利茨(1943~),《经济学》(1993年,中译本:1997年)此后,经济学的发展出现两个分支:135三、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发展的三个阶段萌芽时期: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30年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形成时期:从1936年到70年代之前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形成并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争论,以致分庭对抗的时期:70年代之后至今三、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发展的三个阶段1362.“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凯恩斯其人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萨伊定律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凯恩斯发表《通论》(1936年)有效需求原理《通论》的贡献2.“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137总需求工资、利润利息、租金收入(供给)消费储蓄投资对消费品的需求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萨伊定律:Supplycreatsitsowndemand

总需求工资、利润利息、租金收入消费储蓄投资对消费品的需求对生138有效需求原理总产量(总供给)收入水平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利率投资消费总需求总就业量有效需求原理总产量收入水平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139突破了传统的充分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把国民经济的决定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建立了以总需求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提出了对实物经济与货币进行总体分析的货币理论;明确提出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通论》的贡献突破了传统的充分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140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的总量指标体系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办法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及其纠正第四节宏观经济结构与国民收入循环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的总量指标体系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141历史上各国所采用的核算体系国民收入核算体系(西方核算体系)SNA:TheSystemofNationalAccounts物质产品平衡体系(东方核算体系)MPS:TheSystemofMaterialProductBalance历史上各国所采用的核算体系142

一、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NP&GDP)(GrossNationalProductsvs.GrossDomesticProducts)G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在国家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的总量指标体系一、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NP&GDP)143两者的区别在于计算原则不同:GNP采用“国民”(常住居民)原则GNP采用“国土”(领土)原则GDP=GNP-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本国投在外国的资本和劳务收入-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收入两者的区别在于计算原则不同:144本国外国投资工作(劳动)利润、利息工资本国常住居民本国外国投资工作(劳动)利润、利息工资本国常住居民145二、国民生产净值(NNP)(NetNationalProducts)

N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NNP=GNP-折旧=工资+利润+利息+租金+间接税

二、国民生产净值(NNP)N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146三、国民收入(NI)(NationalIncome)

NI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用于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NNP=NNP-间接税+政府津贴

三、国民收入(NI)NI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用于生产产品147四、个人收入(PI)(PersonalIncome)PI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个人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收入总和。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利润税+公司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政府对个人支付的利息+政府和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四、个人收入(PI)PI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个人从各种来源148五、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DisposableIncome)PDI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可以由个人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PDI=PI-个人税-非税支付=消费+储蓄五、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可以由个人实149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一、GNP核算的基本方法1.核算的原则2.基本核算方法支出法(产品支出法)收入法(要素收入法)部门法(生产法,增值法)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一、GNP核算的基本方法1.150二、其它国民收入总量的计算三、人均国民收入的计算人均GNP=

二、其它国民收入总量的计算人均GNP=151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及其纠正一、缺陷1.无法计算非市场经济活动2.无法计算非法经济活动3.不能反映人们由生产中所得到的福利变动的情况4.不能反映精神上的满足、闲暇带来的福利5.不能表示分配是否平等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及其纠正一、缺陷1.无法计算非市场152二、纠正P.Samuelson提出用净经济福利NEW(NetEconomicWelfare)从几个方面对GNP进行调整。1.应当加上闲暇2.加上家庭主妇家务劳动的价值3.减去为消除污染所付出的代价4.减去现代城市生活造成的其他损失5.减去国防、警察等支出二、纠正P.Samuelson提出用净经济福利NEW(Ne153第四节宏观经济结构与国民收入循环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循环模型1.两部门经济的假定

没有政府经济是封闭的没有储蓄物价水平不变第四节宏观经济结构与国民收入循环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循环模1542.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企业家庭要素市场家庭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产品市场企业向家庭提供产品YC2.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企业家庭要素市场家庭向企业提155企业家庭要素市场产品市场YC金融市场IS如果存在储蓄企业家庭要素市场产品市场YC金融市场IS如果存在储蓄1563.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和决定

(1)国民收入的构成①从总供给看国民收入=产量总和=各种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总和=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

Y=AS=C+S

3.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和决定(1)国民收入的构成157②从总需求看:国民收入=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消费+投资

Y=AD=C+I(2)国民收入的决定均衡条件:AS

=ADC+S=C+I

S=I②从总需求看:158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流转与决定1.政府的作用征税(T)通过预算进行政府支出(G)2.收入流量循环3.国民收入的构成(1)从总供给看Y=AS=C+S+T(2)从总需求看:Y=AD=C+I+G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流转与决定1.政府的作用159企业部门家庭部门政府部门要素市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GTYCSI企业部门家庭部门政府部门要素市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GTYCSI1604.国民收入的决定均衡条件:AS

=ADC+S+T=C+I+G

S+T=I+G4.国民收入的决定161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流转与决定1.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2.国民收入的构成(1)从总供给看Y=AS=C+S+T+M(2)从总需求看:Y=AD=C+I+G+X3.国民收入的决定均衡条件:AS

=ADC+S+T+M=C+I+G+X

S+T+M=I+G+X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流转与决定1.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162企业部门家庭部门要素市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政府部门GTYCSI国外部门XM企业部门家庭部门要素市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政府部门GTYCSI163第一节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第二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三节乘数原理第四节财政政策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第一节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第二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164第一节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一、消费函数1.影响消费的因素•收入水平•物价水平•预期•利率预期包括:经济预期-价格预期和收入预期非经济预期-战争、政策变更等第一节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一、消费函数1.影响消费1652.消费函数与消费倾向(1)消费函数:C=f(Y)

C=a+bY

(2)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APC=C/Y边际消费倾向MPC=ΔC/ΔY(MPC=b)(MPC: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消费函数理论:杜森贝里相对收入理论弗里德曼持久收入理论莫迪里安尼生命周期理论2.消费函数与消费倾向(1)消费函数:C=f(Y)平均消166二、储蓄函数1.储蓄动机企业:投资,获得最大利润政府:收支平衡家庭:教育、住房、防病、防老等2.储蓄函数与储蓄倾向(1)储蓄函数:S=f(Y)

C=-a+(1-b)Y

(2)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APS=S/Y边际储蓄倾向MPS=ΔS/ΔY二、储蓄函数1.储蓄动机1673.消费与储蓄的关系Y=C+SAPC+APS=1ΔY=ΔC+ΔSMPC+MPS=13.消费与储蓄的关系168三、投资函数1.投资的概念和种类(1)资本存量与投资资本存量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厂房、机器设备和其他耐用品以及居民住房。投资是在某一时期内用于增加或维持资本存量的支出。投资支出的三个不同范畴:企业固定投资;住房投资;存货投资。三、投资函数1.投资的概念和种类169总投资包括:重置投资:用来补偿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净投资:用于增加原有资本存量的支出净投资=总投资-重置投资(折旧)It=Kt-Kt-1(2)总投资与净投资自发投资是指由于人口、技术、资源等外生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引致投资是指由于国民收入或消费水平的变动而引起的投资。(需求增加引起的)(3)自发投资与引致投资(AutonomousInvestments&InducedInvestment)总投资包括:(2)总投资与净投资自发投资是指由于人口、技术、170(1)货币的时间价值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同一数量的货币在不同时间上的价值不相同,其间的差额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现值:期初的货币价值终值:期末的货币价值终值(Vn)=期初的货币额+增值额货币的时间价值(Vt)=终值(Vn)-现值(V0)一年时,Vt=V1-V0=(V0+V0·i)-V0=V0·in年时(按复利计算),货币终值Vn=V0(1+i)n货币现值V0=2.决定投资的利率因素(1)货币的时间价值2.决定投资的利率因素171设某项投资I的(未来)各年收益为Ri,则所有年度的现值之和若Ri=R,则R一定,i↑,V0↓,I↓I与i反向变化。当n→∞,V0=R/i(债券价格:BP=R/i)(2)投资的利率函数I=-f(i)设某项投资I的(未来)各年收益为Ri,则所有年度的现值172第二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一、总需求不变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1.均衡国民收入的概念

均衡国民收入又称均衡的产量,是指生产出来的产量(即总供给)与所需求的产品(即总需求)相等时的产量。第二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一、总需求不变时均衡国民1732.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AD45°Y0AD0YE2.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AD45°Y0AD0YE174非合意的存货(UndesiredInvestment):产品卖不出去时不得不堆在仓库里,这部分不是企业想要持有的存货。UI=Y-ADY=AD,UI=0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Y=AD三点重要结论:•总需求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达到均衡时,非合意存货投资为零;•国民收入的均衡是通过存货的调节实现的。非合意的存货(UndesiredInvestment):产175二、总需求变动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均衡条件仍是:Y=AD

这时,均衡国民收入

二、总需求变动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均衡条件仍是:Y=AD1760YY0Y1E045ºADAD1AD0E10YY0Y1E045ºADAD1AD0E1177三、均衡条件的另一种表述:S=I1.均衡条件:Y=ADE1E0S,IS2S0S1E2IY2Y0Y1S2>S2>S2Y三、均衡条件的另一种表述:S=I1.均衡条件:Y=A178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2.“节俭的悖论”3.传统经济学家和凯恩斯的不同观点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1794.理解“节俭悖论”须注意的几点(1)以往的经济学家把节俭(或储蓄)与投资联系起来,看作两种有直接关联的行为,肯定个人的储蓄必然转变为投资,故储蓄的增多不会导致投资的减少。后代的经济学家将储蓄与投资看成两个并无直接联系的两个行为,认为高消费与高投资二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携手并进的。(2)不要犯逻辑上的“合成推理错误”。(3)“增加消费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的结论仅适应于假设:经济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限制国民收入增加的就不是总供给,而是总需求。4.理解“节俭悖论”须注意的几点(1)以往的经济学家把节俭180第三节乘数原理一、乘数的含义乘数(Multiplier)指自发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投资乘数

第三节乘数原理一、乘数的含义乘数(Multipli181二、乘数的公式推导方法一:设ΔI=100万元,MPC=0.8=b第n轮国民收入增量(Δy)消费增量(Δc)储蓄增量(Δs)11008020280641636451.212.8…………合计500400100二、乘数的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