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考点汇总_第1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考点汇总_第2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考点汇总_第3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考点汇总_第4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考点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简答题】TOC\o"1-5"\h\z第一章 2\o"CurrentDocument"第二章 5\o"CurrentDocument"第三章 9\o"CurrentDocument"第四章 13\o"CurrentDocument"第五章 18\o"CurrentDocument"第六章 21\o"CurrentDocument"第七章 22\o"CurrentDocument"第八章 26在下面的考点中,标灰的部分是已考过的真题。红字部分是考材料分析题经常会问到的问题的素材,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些内容,千万不要因为已经考过简答题,就不看了。第一章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表现为教育有助于改变人口的性别结构,保证男女性别比例的自然平衡。也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教育有助于人口城乡结构的改变。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2)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教育在提高人口的质量方面的功能首先表现在对青年一代的培养,其次还表现在对成年人的教育上。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一个国家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其原因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刺激了家庭对教育的需要,而家庭教育需求的提高增加了抚养儿童的费用,这就能起到控制生育率的作用;教育程度的提高,也能改变人们传统的“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和家庭观;教育程度的提高,也增加了育龄妇女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需求,减少了生养子女的时间和精力。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承担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具体体现在: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成为专门的和发达的劳动力;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简单劳动力训练成复杂劳动力;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确定;(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但是,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也有积极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教育的文化功能 (2015年下半年真题)(1)筛选整理。教育对我们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传承。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传承文化。(3)传播交流。教育通过传播文化,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互相交流、交融。(4)创新。教育为文化的更新与发展提供了大量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学制建立的依据 (2015年上半年真题)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以下4个方面:(1)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学校类型单一,规模较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近代学制。当前社会学校类型更加多样化,这些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反映。(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学制中关于学校专业的设置,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目的,学制年限,入学条件等,直接受统治阶级的有关方针、政策的制约,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3)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制的建立和改革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否则就有可能贻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各国在建立新学制时,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的历史沿革,也会吸收其他国家学制改革的有益经验,或多或少地根据国情加以改革。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主张社会本位论的人,看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强调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国家要承担国民教育的主要责任。这对保证教育的地位,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部有积极意义。但其否定个体的兴趣、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对制定教育目的的作用,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也容易造成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压抑。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要从个人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个人本位论的积极意义在于:首先,它确立了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尊重儿童的发展需要,促使其个性的发展,否定了传统教育对儿童的压抑和灌输等弊端,在文艺复兴时期有反对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其次,提出了培养“自由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健全人格的理论体系,倡导民主的教育观,对现代学校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其不足之处在于:首先,以“人性”代替对社会的理性分析,忽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这是不现实和行不通的;其次,过于强调人性中的天生倾向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忽视了学习和社会影响的作用,导致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倾向。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育的意义(1)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2)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3)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4)美育能够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能体验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提高人的整体性的精神素养;(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文与野、优与劣的能力,具有区分美的程度和种类的能力,懂得各种类型美的特性与形态的丰富性,领悟美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并使人格与性情得到陶治;(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既包括艺术美的创造,也包括生活美的创造。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五育之间的关系 (这个考点要注意)(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人的发展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014年下半年真题)(这题虽然已考过简答,但还是要理解,可以用来分析材料分析题中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这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这要求教育要分阶段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上不搞一刀切;(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这要求教育要扬长避短;(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这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学校教育是如何影响人的发展的(2016年上半年真题)•美育是其余4育的情感动力 (2016年上半年真题)第二章活动中心课程论学习来自于经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组学习必须与个人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经验开始打破学科界限活动中学习学生主体,老师协助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足之处:忽略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知识学习,学生只能学到零碎知识。社会中心课程论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学习应深入社会生活教育的价值是社会发展,而非个人发展积极作用:深刻认识到社会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不足之处:夸大了学校变革社会的功能,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学生因素:年龄、知识基础、能力、接受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学科特征

课程标准的含义、内容、作用含义: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制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内容: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作用: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活动的依据、评价的依据、考试命题的依据、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指导教师工作基本理念:三维目标观综合课程观内容联系观学习方式观基本理念:三维目标观综合课程观内容联系观学习方式观发展评价观校本发展观培养学生综合视角和综合能力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重视过程评价,评价是为了促进学习、而非检查验收开发校本课程,增加学生选择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学生观(1)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并且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他们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成长。(2)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作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明白事理,自己把握事情发展变化的规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学习方式观(1)自主学习: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的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2)合作学习: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型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3)探究学习: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促进者研究者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评价观学生评价方面:灵活多样的开放性评价,考试只是评价方式之一教师评价方面:自评促进反思,多渠道评价、多方参与必修课程的内容与特征(2011年下半年真题)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学科中心课程论(2013年上半年真题)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据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加识。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如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课程内容的含义(2012年下半年中学真题)(1)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3)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2012年上半年中学真题)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简述教科书的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2014年下半年真题)(1)接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莫定基础。(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实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综合实践课的内容。 (2013年下半年真题)(2017年下半年真题)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2017年上半年真题)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2016年下半年真题)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2018'F上半年真题)第三章教学过程的本质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交往性。教学活动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特殊的交往活动;教育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这种认识是发展,在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行、意、行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形成;(4)引导性。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5)简捷性。学生通过间接知识认识世界,可以减少探索的实践,避免探索的弯路,能够尽快掌握人类的文化精华,因而是简捷的。教学过程的4个规律。 (2012年下半年真题)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直接经验指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指他人积累并整理而成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的含义及两者的辩证关系(2015年上半年)(这个知识点考过很多次,一定要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能力的发展,并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①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②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②学生在学习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获得发展与进步。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①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②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③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巩固知识就是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复习,对学习过的材料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巩固的联系。.运用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通过联系或有组织地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检查知识。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学校工作的基本环节 (2014年上半年真题).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备课的含义和要求(2015年下半年真题)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如下:.备课包括三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a)钻研教材…要学习学科课程的标准,钻研教材,阅读相关资料。b)了解学生一了解学生要全面,还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c)设计教法…设计教法要考虑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等方面。.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上课的含义和要求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述情绪.组织严密.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课外作业的含义和要求。.含义:课内作业的继教,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加深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要求:作业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的份量要适度,难易要适度。.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教师要经常检查和评价学生的作业。学业成绩检查与评价的含义和要求含义: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后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获得的思维发展、产生的情感态度等进行评价,用来指导和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循评定标准。方向明确,要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这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目的。鼓励学生创新,在评定中,不仅要看答案而且要看思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我国中学的教学原则(8个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该原则的要求含义: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产生生动的表象。贯彻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②教具的演示要与言语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言语直观。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该原则的要求含义: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要求:①加强学习教育的目的性,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的创造性运用于生活;④发扬民主教学。巩固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该原则的要求含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贯彻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作机械记忆(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循序渐进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该原则的要求含义: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④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该原则的要求含义: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个体特征进行教学。贯彻要求: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统一的要求;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③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该原则的要求含义:教学要以传授书本知识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理解知识要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这也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贯彻要求:①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传授书本知识时注重联系实际;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加强教学的时间环节,逐步培养和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第三次学习;④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讯看的关系;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013年上半年真题)含义:教学要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贯彻要求: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量力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该原则的要求含义: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贯彻要求:①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②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谈、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5)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一一发现法。我国当前教学改革中的教学观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教学从“重结果轻过程”转向“重过程更重过程”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观由甄别走向发展由单一走向多元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第四章知觉的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2)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保持相对稳定性的过程。创造性思维的含义与特征。含义:用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思维定势: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思维定势(心理定势)含义,对问题解决的作用)(2)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功能固着含义,对问题解决的作用)(3)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具有启发作用的事务或现象叫原型。(4)迁移: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影响。(5)动机强度: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任务难度不同,最佳动机强度不同。(6)问题的特征及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等也影响着问题解决。学习动机的含义与功能含义: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功能:(1)激活功能。唤起和引发学生学习行为;(2)指向功能。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活动引导向某一特定目标;(3)维持功能。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克服影响、提高努力程度,遇到困难时坚持不懈,直达目标。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2014年上半年真题,2012年下半年真题,可以用来回答材料分析题)(1)首先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方法。(2)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时,在学习任务较简单时,应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学习较难课题时,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尽量心平气和的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3)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归因。无论学习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学习困难或成绩不佳时,一般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将来会取得成功的期望。(4)利用反馈,妥善进行奖惩强化学习动机。通过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看到自己的成功、进步,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知道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可以及时改正并加倍努力,力求获得成功。合理的运用惩罚和奖励能有效的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简述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注意目的性逐渐增强并趋于成熟。有意注意在学习、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无意注意进一步得到深化并达到成人水平。具体来说,有如下表现:(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在教学中应如何应用注意的规律。(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要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简述教师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2015年下半年真题)(1)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的能力。有意注意需要意志力的努力,所以要帮助学生先理解保持注意的目的是什么,比如集中注意力将这一个知识点搞懂是这次注意的目的。然后努力将自己的注意力保持到理解这个知识点为止。经常进行这样的锻炼,会慢慢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的能力。(2)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和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当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乐事时,他们会运用无意注意学习。(3)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力分散作斗争的能力。比如可以要求学生30分钟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然后休息放松5—10分钟,这样可以保持专注于当下的任务。(4)帮助学生理解注意的广度问题。告诉学生,当熟练掌握知识点内容时,就可以提升自己的注意广度,这是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简述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记忆的容量日渐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形记忆要优于词语;(3)有意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能够学会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由自己提出恰当的记忆任务,主动选择良好的记忆方法;(4)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5)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15年上半年真题)(1)学习材料的性质、数量。因为系列位置效应和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的影响,学习材料的前面内容和后面内容容易记起,并且材料内容相似时,前后内容之间会干扰记忆。(2)时间因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学习完的1小时内如果不及时复习,遗忘率会达到56%。遗忘速度先快后慢。(3)识记方法。有意义的记忆会保存的更久,而机械记忆容易遗忘。(4)学习程度的大小。过度学习(在刚刚掌握的基础上,再多学50%)会让记忆更加牢固。不过度学习,容易发生遗忘。(5)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记忆的任务越不重要,遗忘越容易发生。识记者的态度。态度越不重视,也越容易发生遗忘。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有效的复习。 (2013年下半年真题)(1)及时复习和分段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学习完的1小时内如果不及时复习,遗忘率会达到56%。遗忘速度先快后慢。所以,最好是在学习完1小时内及时复习,然后定期复习,防止遗忘曲线下降,让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中。不要一次复习完就再也不复习了,将复习分为小段小段的内容,每次复习一点,效果会更好。(2)可以将重点材料放在开始和结束时复习。因为系列位置效应表明,我们会更容易回忆起最开始和结束时记忆的内容。(3)将复习相似的材料的时间隔开,以免形成记忆干扰。对于相似的材料,要细致的把握区别。(4)适当的过度学习会让知识掌握更加牢固。(5)可以画一些直观的图解辅助记忆。学习策略的类型 (2012年上半年真题)(1)认知策略。指学习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认知策略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有效计划、监控和调节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它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资源利用策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2014年下半年真题)(可以用人本主义观念来回答的主观题很多,所以人本主义观念要记住)(1)真实、真诚:教师表现真我,没有任何矫饰、虚伪和防御。(2)尊重、关注、接纳:教师尊重学习者的情感和意见、关系学习者的方方面面,接纳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3)移情性理解:教师能够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反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任务难度不同,最佳动机强度不同。成就动机理论含义:是一种通过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倾向。.趋向成功倾向(力求成功者);.避免失败倾向(避免失败者)。成败归因理论(维纳)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三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六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只有努力是可控的)、任务难度、外部环境、身心状况、运气归因自我效能感及其功能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其功能如下:(1)决定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对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3)影响学生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4)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如何利用迁移原理有效促进学生学习(1)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技能,让学生能够抽象概括出知识、技能的本质原理。这样,学生就能将从特定知识、技能中获得的一般性本质原理,正迁移到更广阔的领域,同时也可抑制负迁移的发生。(2)选择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在选择这些基本的经验作为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必须包括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并阐明概念、原理的适用条件。(3)结合学科内容具体教授学生如何在运用迁移。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1)正强化:学生表现出被期望的行为后,奖励、表扬,以让学生更多地表现出期望的行为;(2)负强化: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良好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3)惩罚:通过厌恶刺激性的呈现来排除学生的不良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4)消退:学生表现出不被期望的行为,且该行为被给予强化过(表扬或批评)现在撤销强化物,让该不被期望的行为消退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含义: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己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内容:观察模仿、榜样作用、替代性强化。简述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方法有: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方法有: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注重学生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生成;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方法有: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简述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功能(2016年下半年真题)简述动作技能培养的途径。(2016年下半年真题)简述短时记忆特点。(2017年上半年真题)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2017年下半年真题)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功能是什么?(2018年上半年真题)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哪几类?(2018年上半年真题)第五章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2015年上半年真题)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一兴奋”学说。这种理论认为,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境一评估一情绪。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由内导神经上传至丘脑,在更换神经元后,再送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上刺激情境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这就是“评定一兴奋”学说。詹姆斯-兰格理论情绪源于身体的反馈,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坎农-巴德学说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必不可少,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

醒,另一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人格的特征(2013年上半年真题)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一二二性性性性特定体能会独稳整功社人格的结构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2012年上半年真题)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待定的心理危机第一阶段;0-1.5岁左右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第二阶段:1.5-3岁是儿童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主感对羞怯感与怀疑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体验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3~6、7岁是学前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第四阶段:6、7-12岁是学龄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第五阶段:12-18岁是青年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目的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第六阶段:18-25岁是成年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亲密感对孤独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第七阶段:25-50岁是成年中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繁殖感对停滞感,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第八阶段:50岁以后是成年晚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该阶段的目的是自我调整,避免绝望与沮丧。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次要特质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2011年下半年真题)(该考点还考过材料分析题,应注意)(1)过渡性:从幼稚期向成熟期过渡。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2)闭锁性:中学生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大轻易将内心世界表露出来,不愿和家长说,但愿意向同龄人吐露。(3)社会性:青少年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关注,同时与社会环境的接触也越来越多,社会环境对他们的社会化影响出越来越明显。(4)动荡性:思想比较敏感。一方面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当作大人看待(渴望独立)另一方面,因为思想单纯并具有片面性,人生观价值观模糊,性格未定型(不具备独立性)所以他们对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好斗好胜,容易偏激,容易摇摆。情绪调节的方法/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材料分析题也可能用到)(1)敏锐觉察情绪(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3)正确调整情绪(4)有效表达情绪(5)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简述如何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1)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培养意志品质;(3)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4)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困难情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各种意志品质。如何针对不同气质学生因材施教(1)胆汁质:讲明道理,然后耐心说服,尤其注意态度上不能简单粗暴,要避免触怒他们而造成矛盾激化。(2)多血质:要注意严格要求,使之养成做事有计划、有目标并努力落实的习惯,要教育他们保持稳定的兴趣,发扬他们热情奔放、机敏灵活的长处,要求他们做事专心致志和敢于面对困难。(3)黏液质:理智、热心和有耐心。在把学习和活动的任务交代给他们时要讲清具体要求,并鼓励他们主动探索新问题,诱导他们生动活泼、机敏灵活地完成任务。(4)抑郁质:多鼓励他们发挥自己善于思考的优势,鼓励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见解。多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绝不在公共场合批评和指责他们。性格的结构特征(1)态度特征:热爱班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和诚实正直;(2)意志特征:耐久有恒、坚韧不拔;(3)理智特征:比起注重细节来更注重事物的一般特征和轮廓、独创性;(4)情绪特征:保持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热情、整天笑容满面、是个乐天派、乐观主义者。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教育启示。(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这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这要求教育要分阶段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上不搞一刀切;(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这要求教育要扬长避短;(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这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2016年下半年真题)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2016年上半年真题)第六章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品质健全(4)人格稳定协调(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一理性一情绪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合理情绪)主要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不合理观念包括:(1)绝对化的要求。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2)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3)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有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的。压力产生的来源(2015年下半年真题)(1)躯体性压力源躯体性压力源是指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2)心理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是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3)社会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主要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4)文化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是指要求人们适应和应付的文化变化问题。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2017年上半年真题)第七章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伦理道理发展W.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①形成道理信念与道理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②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加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影响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和道德认知;此外,个体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是对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品德的结构 (2013年上半年真题)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认识(核心):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恒心和决心。道德行为(衡量品德最重要的标志):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德育过程的4个基本规律(2014年上半年真题)(1)德育过程是真有多种开端的对学士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学德育的途径(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含义: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贯彻要求: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2)疏导原则(材料分析题均会出现)含义: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贯彻要求: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含义: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要求: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4)因材施教原则含义: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我国的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贯彻要求: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天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5)知行统一原则含义: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贯彻要求:①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含义: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贯彻要求:①坚持正面教育;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7)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2014年下半年真题)含义: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百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贯彻要求: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③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含义: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贯彻要求:①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③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中学生的德育方法(1)榜样示范法含义: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绩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基本要求: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2)陶冶教育法含义: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闻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基本要求:①创设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3)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含义:指导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方法。(4)品德评价法含义:通过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5)说服教育法(2012年上半年真题)含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基本要求:①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②说服教育要有感染性。③说服教育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6)实践锻炼法(2013年下半年真题)含义: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基本要求: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简述德育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的主要内容。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1)首先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即这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2)其次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的内容和基本要求(2016年下半年真题)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其主要内容。(2017年下半年真题)第八章班集体的发展阶段(1)初建期的松散阶段(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课堂管理的原则(1)让全班同学迅速静下心来学习。(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