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精讲专练考点16文言文阅读之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含详解)_第1页
备战202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精讲专练考点16文言文阅读之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含详解)_第2页
备战202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精讲专练考点16文言文阅读之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含详解)_第3页
备战202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精讲专练考点16文言文阅读之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含详解)_第4页
备战202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精讲专练考点16文言文阅读之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16文言文阅读之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命题趋势】文言虚词是文言文的重中之重,北京卷单独命制选择题,再则虚词往往表达某种句间关系,理解虚词的作用和用法是理解文意的关键。平时要注意积累,掌握一些规律。【真题再现】-、(2021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辱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修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可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土不得战也。故以旧,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m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可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躅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考也。国之所以存孝,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义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乃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衣,鄙夫宽。此上化也,非人所见。段干木⑵阖门不出,魏文⑶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齐有高节之士,日狂谪、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此二子解沮⑷齐众,开不多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夫狂谪、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谪、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候,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上下乱画阴阳谬A.上下乱画阴阳谬B.4日礼为无补而去之C.此礼义为业者也D.人民为善故事或无益,则益者须之以此二子解沮齐众国之所以存有开不为上用之路二、【2020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袁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⑵;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日:“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时康子,康子履桓子之附,多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统疵谓智伯日:“韩、魏必反矣。"智伯日:“子何以知之?”统疵日:“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专,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统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日:“主何?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日:"子何«知之?”对日:“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惨。统疵请使于齐。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日:“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黑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争不祀。(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城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下列对句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欲以伐四卿以:凭借B.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以:用C.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以:把、将D.子何以知之以:依据三、【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积微,月不胜⑴日,V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⑵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⑶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月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月,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限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日:“德上⑷如毛,民鲜克举之。“此务谓也。(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分最轻。(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冬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⑴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般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⑵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若秋毫,则大物不过矣。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日:“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疗: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苏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回的一项是A.故善目者王 王者敬目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寻秋毫 甚人拜之以牛【考点详解】一、18个文言虚词的含义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敕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其.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若.用作代词。(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用作连词。(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若夫霭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因.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则.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旦.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河水清且涟漪。(《伐檀》)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己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所.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者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何.用作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用作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表示判断语气的,如: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归逸事》).表示肯定语气的,如: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众日: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表示疑问语气的,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示感叹语气的,如: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乎.用作语气助词。(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用作介词。相当于于。生乎吾前(《师说》)此外,可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焉①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②代词。相当于之。如:容貌甚伟,时人异焉。③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④疑问代词。什么。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⑤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⑥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⑦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如:于我心有戚戚焉。与①给予,授予。与斗卮酒②结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③和、同、跟。竖子不足与谋④参加。蹇叔之子与师⑤赞许。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帮助。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⑥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来写作欤虚词推断技巧(1)语境推断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2)词性界定有些文言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3)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和“而”相对,可见这里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4)句位分析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也”,句末助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5)关照全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作用或表语气.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之”字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用于主谓结构,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在“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句中作定潜后置的标志。这两个“之”均为助词,只能从语法作用上把握。(6)分析搭配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也决定了它的用法。如“以”字的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后面是名词、代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如《兰亭集序》“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中“以”与后面代词“之”构成介词结构,表原因;在《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中“以”用在动同前,为连词表目的。(7)代入检验将判断出来的意义、用法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原诗(节选)叶燮或问于余日:“诗可学而能乎?”日:“可。”日:“多读古人之诗而求工于诗而传焉,可乎?”日:“否」口:“诗既可学而能,而又谓读古人之诗以求工为未可,窃惑焉。其义安在?”余应之曰:“诗之可学而能者,尽天下之人皆能读古人之诗而能诗,今天下之称诗者是也;而求诗之工而可传者,则不在是。何则?大凡天资人力,次序先后,虽有生学困知之不同,而欲其诗之工而可传,则非就诗以求诗者也。我今与子以诗言诗,子固未能知也:不若借事物以譬之,而可晓然矣。“今有人焉,拥数万金而谋起一大宅,门堂楼虎,将无一不极轮奂之美。是宅也,必非凭空结撰,如海上之蜃,如三山之云气。以为楼台,将必有所托基焉。而其基必不于荒江穷壑、负郭僻巷、湫隘卑湿之地,将必于平直高敞、水可舟楫、陆可车马者,然后始基而经营之,大厦乃可次第而成。我谓作诗者,亦必先有诗之基焉。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①)时日、(②)友朋、(③)古人、(④)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为基。如星宿之海,万源从出:如钻燧之火,无处不发:如肥土沃壤,时雨一过,天矫百物,随类而兴,生意各别,而无不具足。即如甫集中《乐游因》七古一篇,时甫年才三十余,当开、宝盛时;使今人为此,必铺陈扬颂,藻丽雕绩,无所不极;身在少年场中,功名事业,来日未苦短也,何有乎身世之感?乃甫此讨,前半即景事无多排场,忽转‘年年人醉’一段,悲白发,荷皇天,而终之以'独立苍茫',此其胸襟之所寄托何如也!“余又尝谓晋王羲之独以法书立极,非文辞作手也。兰亭之集,时贵名流毕会,使时手为序,必极力铺写,谀美万端,决无一语稍涉荒凉者。而羲之此序,寥寥数语,托意于仰观俯察,宇宙万汇,系之感忆,而极于死生之痛。则羲之之胸襟,又何如也!‘'由是言之,有是胸襟以为基,而后可以为诗文。不然,虽日诵万言,吟千首,浮响肤辞,不从中出,如剪彩之花、根蒂既无,生意自绝,何异乎凭虚而作室也!"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则非就诗以求诗者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B.然后始基地经营之鸟倦飞晅知还C.大厦不可次第而成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单日诵万言 里曰爱之,其实害之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孙思邈①,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懈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周宣帝时,思邈》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尝谓所亲日:“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除,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俱鄱阳公主邑司以居之。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亭。照邻有文云:“邈道合古今,学弹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日:“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乃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蜕,此天地之常数也。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②,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③,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症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又日:“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乡里,成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初,魏微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取材于《旧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注】①孙思邈:唐代医学家,人称药王,著有《千金方》。②容卫:中医名词,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③精:实质。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思邈以王室多故/臣以供养无主B.执师资之礼以事帚/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硅硅靠C,和而为雨,怒而为风/自以为得其实D.症发平面,变动乎形/儿之成,则可待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①褚遂良,字登善。贞观中,累迁起居郎。博涉文史,工隶楷。太宗尝叹日:“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魏征白见遂良,帝令侍书。帝方博购王羲之故帖,天下争献,然莫能质真伪。遂良独论所出,无舛冒者。②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帝日:“卿记举唇,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日:“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恶必记,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帝日:“朕有不善,卿必记邪?”对日:“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帝日:“朕行有三:一,监前代成败,以多元龟①;二,进善人,共成政道;三,斥远群小,有②受谗言,朕能守币勿失,亦欲史氏不能书吾恶也。”③于时皇子虽幼,皆外任都督、刺史,遂良谏日:“昔二汉以郡国参治,杂用周制。今州县率仿秦法,而皇子孺年并任刺史,陛下诚以至亲奸四方。虽存,刺史,民之师帅也,得人则下安措,失人则家劳效③。臣谓皇子木竺者,可且留京师,教以经学,畏仰天威,不敢犯禁,养成德器,审堪临州,芾后敦遣。惟陛下省察。”帝嘉纳。④西突厥寇西州,帝日:“往魏征、褚遂良劝我立麴文泰子弟,不用若计,乃今悔之。”帝于寝宫侧别置院居太子,遂良谏,以为“朋友深交者易怨,父子滞爱者多愆。宜许太子间还东宫,近师傅,专学艺,以广学傻。”帝从其言。⑤帝寝疾,召遂良、长孙无忌日:“叹武帝寄霍光,刘备托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若尽诚辅之。”谓太子日:“无忌、遂良在,西毋忧。”因命遂良亭个。⑥高宗即位,封河南县公,进郡公。坐事出.同州刺史。再岁,召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兼太子宾客。进拜尚书右仆射。(取材于《新唐书》)[注]①元龟:可作为借鉴的往事。②有:或许。③抽:gui疲乏。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监前代成败,以为元龟坐事出为同州刺史B.朕能守海勿失 无忌、遂良在,财毋忧C.虽然,刺史,民之师帅也养成德器,审堪临州,缪后敦遣D.不用总计,乃今悔之 太子仁孝,耳尽诚辅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入闹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忽有人日:报马来。王踉跄起日:赏钱十千!俄又有入者日:汝中进士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又移时,一人急入口汝殿试翰林,长班在此。果见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洁。王呼赐酒食,家人又给之,暗笑其醉而已。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橇乡里,大呼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家人笑日:暂卧候,寻他去。又久之,长班果复来。王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长班怒日:措大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王亦倾跌。妻入,扶之日:何醉至此!王日:长班可恶,我故惩之,何醉也?妻笑目:家中止有一媪,昼为汝炊,夜为汝温足耳。何处长班,伺汝穷骨?自笑日:昔人为鬼椰榆,吾今为狐奚落矣。异史氏目:秀才入闹,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情倪,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紫之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 ②老臣?媪为长安君计短也B.①又久之,长班果复来? ②辘辘远听,不知其所之也C.①则瞬息顼骸骨已朽 ②赂秦加力亏D.①大骂:钝奴寄往! ②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罩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赵简子大猎于中山,有狼当道,人立而啼。简子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简子驱车逐之。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十仕,策蹇驴,囊图书,限行失道,望尘惊悸。狼奄至,曰:“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输诚哉!”先生目:“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脱有祸,固所不辞也。”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三纳之而未克。狼请目:”事急矣,惟先生速图!”乃躅蹈四足,引绳内束缚之,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先生内狼于囊,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与过。已而简子至,求狼弗得,盛怒。拔剑斩辕端示先生,骂日:“敢讳狼方向者,有如此辕!“先生旬匐?进,踞而言日:“行道各人何罪哉?且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性贪而狠;君能除之,固当效微劳,又肯讳之而不言哉?’‘简子默带,回车就道。狼度简子之去远,而作声囊中日:“出我囊,解我缚,我将逝矣。’'先生举手出狼,狼咆哮谓先生目:“我馁甚,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先生既墨者,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印,引蔽驴后,目:“狼负我!”狼曰:"吾非固欲负汝,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相持既久,遥望老子杖藜而来,须眉皓芾。先生舍狼而前,拜跪啼泣曰:“乞丈人一言而生。“丈人问故,先生因述始末,顿首杖下。丈人闻之,«杖叩狼曰:“夫人有恩不背之,不祥莫大焉。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为子必孝;又谓虎狼知父子。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亦无矣。“狼曰:“初,先生救我时,束缚我足,闭我囊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是安可不喳?“丈人日:“是不足以执信也。试再囊之,吾观其状果困苦否。”狼欣然从之。先生复缚置囊中,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先生日:“不害狼乎?“丈人笑日:“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解衣以活友【注工于彼计则得,其如就死地何?先生其此类乎!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言已大笑,先生亦笑,遂举手助先生操刃共殖狼,弃道上而去。(取材于马中锡《中山狼传》)【注】左伯桃与羊角哀为友,闻楚王善待士,同赴楚。困于途中,值雨雪粮少;伯桃遂绝食,且解己衣与羊角哀,入树洞中冻饿而死。羊角哀独行仕楚,显名当世;后启树发伯桃尸葬之。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引绳地束缚之;夫人有恩地背之B.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之过;行道之人何罪哉C.简子默然回车就道:须眉皓然D.先生匍匐以进;丈人闻之,以杖叩狼曰【模拟提升】一、(2022•北京西城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光【1]秉政前后二十年。地节二年春病与,车驾自临问光病,上为之涕泣。光上书谢恩日:“愿分国邑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奉兄骡骑将军去病祀。”事下丞相御史,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节选自《汉书•霍光传》,略有改动)孝宣皇帝【2】之时,霍氏【3】奢靡,茂陵徐先生【4】曰:“霍氏必亡。夫在人之右而奢,亡之道也。孔子日:,奢则不逊。'夫不逊者必侮上,侮上者,逆之道也。出人之右,人必害之。今霍氏秉权,天下之人事害之者多矣。夫天下害专而又以逆道行之,不亡何待?”乃上书言霍氏奢靡,陛下即号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于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果灭。董忠等?其功封。人有多徐先生上书者,日:“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日:'曲其突,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居无几何,家果失火。乡聚里中人有而救之,火幸息。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上行,余各用功次坐,而反不录言曲突考。向使主人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无裂地出爵宅费,而国安平自如。今往事既已,而福独不得与其功,惟陛下察客徒薪曲突之策,而使居燔发灼烂之右。”书奏,上使人喝徐福帛十匹,拜为郎。(节选自《说范•权谋》)注:【1】光,指西汉权臣霍光。【2】孝宣皇帝,即汉宣帝。【3】霍氏,指霍光的子孙。【4】徐先生,名为徐福,即后文”向使福说得行''中的“福.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再建的一项是()A.地节二年春病日 笃:沉重B.天下之人年害之者多矣 疾:生病C.陛下即蓑之 爱:偏爱D.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 哀:同情董忠等以其功封人有为徐先生上书者而反不录言曲突有则无裂地出爵之费董忠等以其功封人有为徐先生上书者而反不录言曲突有则无裂地出爵之费A."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B.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C.夫不逊有必侮上D.夫天下害之而又以逆道行之.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奉兄腺骑将军去病祀用来作为祭祀兄长骤骑将军霍去病的供奉B.出人之右,人必害之地位在众人之上,别人一定会害怕他C.见灶直突,傍有积薪发现灶上的烟囱是直的,灶旁堆放着许多柴草D.燔发灼烂者在上行被火烤得焦头烂额的人居于上座.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无聊的一项是()A.霍光的葬礼十分隆重,汉宣帝及皇太后都亲自参加。B.徐福从霍氏子孙的奢靡,预感他们将不逊而行逆道。C.客人向主人建议弄弯灶上的烟囱,搬走灶边的柴草。D.徐福上书劝说霍氏子孙收敛奢靡行为,以防被灭族。.依据上文,成语典故“曲突徙薪'’包含着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二、(2022•北京海淀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昔楚庄王即位,7退僻邪而再思正,能者任事。当是时也,宋郑无道,庄王围宋伐郑,诸侯说服。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日:“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臣敢请罪。”庄王喟然叹日:“非子之罪也。吾闻之日,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①,不谷恐亡无日也。吾闻之,世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乡?”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婷所以存亡,此先醒也。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叹日:“呜呼!吾知所以亡矣。吾被服不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日吾君丽者。吾发政举事,朝臣千人,无不日吾君圣者。吾外内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哧饭,昼学道而夕讲之。二年美闻于宋,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后醒者也。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皆逐,晋师伐之。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日:“吾渴而欲饮。”御者乃进清酒。日:“吾饥而欲食。”御进胺脯粱梭。虢君喜日:“何给也?”御日:“储之久矣。“日:“何故储之?”对日:“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君日:“知寡人亡邪?”对日:“知之。”日:“知之,何以不谏?”对日:“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虢君作色而怒,御渺日:“臣之言过也。”为闲,君日:“吾之亡者诚何也?"其御日:"君弗知耶?君之所以亡者,«大贤也。“虢君日:“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何也?”对日:“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虢君喜,据轼而笑日:”嗟!贤固若是苦耶?”遂徒行而于山中居,饥倦,枕御膝而卧,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食。此已亡矣,犹不寤所以亡,此不醒者也。

(取材于汉代贾谊《新书•先醒》)【注】①不谷:诸侯自称的谦辞。.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项的一项是()A.乃退僻邪而世忠正 进:提拔B.谓先修所以存亡 寤:明白C.谏臣诗逐,晋师伐之 诘:问罪D.御谢日:“臣之言过也。“谢:推辞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吾属今为之虏矣咏顶归越国以鄙远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吾属今为之虏矣咏顶归越国以鄙远A.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若吾生者,何以食为C.吾被服顾立D.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8.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闻之,世不绝贤我听说,世间贤良之人不会断绝.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嶙俊从此之后,洗心革面,改变行为,穿粗布衣服,吃粗糙的饭菜C.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宋人派车马官员去迎接,请(他)重新担任国君,(他)最终成了贤明的国君D.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虢君骄纵,(一边)亲自四处讨伐,(一边)谄媚亲近高位之人.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为现代汉语。①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②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虢君是昏君,其御者竟然称之为“大贤”,对此你怎么看?请从下列《论语》选文中提取你需要的信息,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认识。(1)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①之。”(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②;邦无道,免于刑戮。”【注】①犯:(当面)触犯。②不废:不被废弃,指有官做。三、(2022•北京东城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

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杆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本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曾侯之嗣。陵夷【2】迄于幽、厉,王室东徒,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芸弘P】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吉陪臣之邦,国承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挺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汉有天下,矫秦之行,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失,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取材于柳宗元《封建论》)注释:【1】后:诸侯。【2】陵夷:由盛到衰。【3】凡伯、在弘:皆为周朝大臣。.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群后 邦:分封B.余以为周之学久矣 丧:丧气C.国珍于后封之秦 殄:消灭,灭绝D.矫秦之衽 枉:偏差,错误.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威分于陪臣之邦A.威分于陪臣之邦B.挟中兴复古之德C.裂土田加瓜分之D.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臣闻求木之长者(《谏太宗十思疏》)善刀画藏之(《庖丁解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不亚独的一项是()A.周天子东迁国都后,诸侯势力更强大而指挥不动,王朝统治权已经失去。B.秦朝因实行郡县制,才导致百姓杀郡守劫县令这种事情在全国各地发生。C.汉初沿袭周王朝的封建制,分封自己的子弟和功臣,最终也产生了祸乱。D.秦朝的郡县制比周王朝的封建制要优越,就是再过一百代也还是正确的。14.翻译下列句子。(1)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2)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15.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层层论述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的。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16文言文阅读之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命题趋势】文言虚词是文言文的重中之重,北京卷单独命制选择题,再则虚词往往表达某种句间关系,理解虚词的作用和用法是理解文意的关键。平时要注意积累,掌握一些规律。【真题再现】-、(2021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辱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修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可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土不得战也。故以旧,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m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可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躅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考也。国之所以存孝,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义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乃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衣,鄙夫宽。此上化也,非人所见。段干木⑵阖门不出,魏文⑶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齐有高节之士,日狂谪、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此二子解沮⑷齐众,开不多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夫狂谪、华土,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谪、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土。(3)魏文:魏文候,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上下乱画阴阳谬A.上下乱画阴阳谬B.4日礼为无补而去之C.此礼义为业者也D.人民为善故事或无益,则益者须之以此二子解沮齐众国之所以存有开不为上用之路【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言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两个“以”均为动词,认为。C.代词,……的人;助词,表句中停顿。D.动词,变得;副词,被。故选B。参考译文:儒生讲的是礼义,耕战讲的是饮食。重视耕战而轻视儒生,是抛弃礼义找饭吃。假使礼义被废掉,维持统治秩序的礼法就会被破坏,上下关系一片混乱,阴阳二气也会错乱,天晴下雨违背时节,五谷没有收成,于是老百姓饿死,农民无法耕种,士兵也无法打仗。原以为旧堤防是没用的而把它拆掉,肯定要遭水灾:认为原有的礼义没帮助而把它取消,肯定要有灾祸。儒者活在世上,就是维护礼义的原有堤仿,有他们看来没有好处,但要没有他们就会带来损害。礼义对于人不产生直接的具体效果,但有具体效果的事情都要依靠礼义来完成。就像脚踩着路行走,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被脚踩的地方才能存在:人的身体要靠手脚才能行动,然而行动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所以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好处而好事却要靠它,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直接效果而有直接具体效果的事却要依靠它。儒生,耕战必须依靠他们,要是抛弃而使他们不存在,那怎么行呢?韩非指责儒生,认为他们有害无益。大概是说一般儒生操行不好,举止不重礼义,名义上是儒,行动却和一般人一样,用真才实学作幌子,而提出些有害的主张,一心想做官发达,所以值不得尊重。至于志向纯洁,行为光明,不追求爵位、俸禄,抛弃卿相官位就像脱鞋一样的人,才会居于官位处理政事,即使他们没有建立功绩,但却是以推行礼义为事业的人。国家能存在的原因,是有礼义。老百姓不懂礼义,国家就要灭亡,君主就要遭殃。今天儒者的操行,是重礼爱义的,他们引导不懂礼的人,激励没有义的人,使人民变得善良,喜爱自己的国君,这也是很有好处的。听说伯夷的作风,会使贪婪的人变得廉洁,软弱的人树立志向;听说柳下惠的作风,会使轻薄的人变得敦厚,心胸狭隘的人变得宽宏大量。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

段干木闭门隐居不肯出来做官,魏文侯很敬重他,坐车经过他居住的里巷时也要扶轼俯身表示敬意,秦军听到这事,终于不敢攻打魏国。假使魏国没有段干木,秦兵一进入国境,国家就有被灭亡的危险。秦是强国,打仗没有不胜的。把战争强加给魏国,魏国必败,三军即使苦战,也要血流千里。如今魏文侯向闭门隐居的人表示敬意,就使强大的秦国军队退却,保全了魏国的领土,拯救了三军士兵的生命,论功没有比他更大的,论赏没有能超过他的。齐国有节操高尚的人,叫狂谪和华士。二人是兄弟,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屈从别人的意志,不在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君主那里做官。姜太公吕尚被封在齐,认为这两个人使齐国人士气瓦解人心涣散,开了不为君主效劳的先例,就同时把他俩杀了。韩非赞赏这种做法,认为他俩留着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其实,狂谪、华士、段干木这类人,姜太公杀了他们,并没有排除和得到什么;魏文侯扶轼俯身向段干木表示敬意,退了强大的秦军而保全了魏国,功劳谁的大呢?假使韩非赞赏段干木闭门隐居的高尚节操,那么魏文侯尊敬段干木,就是对的:狂谪、华士的节操与段干木的节操一样,韩非称贽姜太公杀了他们,那就错了。即使韩非指责段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侯对他的尊敬,但段干木正以这样的操行而使国家得到好处,魏文侯正以尊敬段干木的办法而收到了功效,这可见韩非不奖赏功劳,不尊敬有益的人。二、【2020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多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⑴惧,乃奔保晋阳。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⑵;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日:“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附,》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夕希疵谓智伯日:“韩、魏必反矣。"智伯日:“子何以知之?”疵日:“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专,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日:“主何必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日:“子何«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愎。疵请使于齐。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日:“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莪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蜴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组不祀。(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城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下列对句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欲步伐四卿以:凭借B.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以:用C.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以:把、将D.子何以知之以:依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B项,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意思是“因为汾河可以灌魏国的安邑”。以:因为。故选B。参考译文: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鞅、韩不信、魏侈一起把范氏和中行氏瓜分,作为自己的采邑。晋出公非常愤怒,通告齐国和鲁国,想要讨伐智、赵、韩、魏四卿。四卿恐惧,于是反过头去攻打晋出公。出公战败,逃向齐国的时候,死在路上。因此智伯就立晋昭公的曾孙姬骄为晋国国君,这就是晋哀公。那时候,晋国的政事都由智伯决定。智伯愈加骄横,向韩国和魏国要土地,韩国和魏国就划分了土地给他。又向赵国要土地,而赵国没给。智伯愤怒,于是就率领韩国和魏国攻打赵国。赵襄子害怕,于是就逃到晋阳退守。三国围困晋阳,一年多之后,后来引汾河的水灌晋阳城,城墙没有淹没的只剩下三版高了:城中的人只能把锅挂起来做饭,呼唤子女吃掉充饥,但百姓都没有反叛之心。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做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呀。”魏桓子用肘部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背,因为汾河可以灌魏国的安邑,绛河可以灌韩国的平阳。疵对智伯说:“韩国和魏国一定会反叛的。”智伯说:“您怎么知道的?”疵说:“我是根据人之常情判断的。我们让韩、魏两国的军队跟我们一起攻打赵国,赵国灭亡之后,灾难就要落到韩国和魏国头上。现在约定战胜赵国后,三家

瓜分赵国土地,现在,城墙没有淹没的只剩下三版高了,赵国投降指日可待,但是这两人不但没有高兴地心思,反而有担忧的神色,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呢?”第二天,智伯把疵的话告诉了魏桓子和韩康子,二人说:“这是小人想为赵国游说,让您怀疑我们,从而放松攻打赵国。不是这样的话,我们难道不以尽快分到赵氏的地盘为利吗?而要去做那些危险苦难不可能成功并的事吗?”二人走后,疵进来问智伯:“主公怎么能把我的话告诉那两个人呢?”智伯说:“您怎么知道的?"疵答道:“刚才我见他们一见到我就匆匆离开了,这是因为他们已经知道我识破他们的心思了。“智伯没有改变。疵请求出使齐国。赵襄子派张孟谈偷偷去见魏桓子和韩康子,说:“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国和魏国来攻打赵国,赵国灭亡,那么就该轮到韩国和魏国了。”二人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只是拒心事情没有完成而计划先泄露,那么灾祸立即就会到了。”张孟谈说:“计划出自二位之口,只有我听到,又有什么妨害呢?”于是二人秘密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日期就让他回城了。赵襄子派人在夜里杀了守堤的官吏,决开堤口,用水灌智伯的军营。智伯的军队因为救水而乱作一团,,韩国和魏国从侧面攻打,赵襄子率兵从正面攻击,大败智伯的军队,杀了智伯,又将智伯的家族全部诛杀。赵、韩、魏三国分割了智伯的土地。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封赵、韩、魏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掉晋国,瓜分其土地。晋静公被贬为庶人,晋国灭亡。三、【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积微,月不胜⑴日,”■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⑵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⑶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管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日:“德上⑷如毛,民鲜克举之。”此本谓也。(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帼:分量轻。(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多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⑴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勺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⑵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若秋毫,则大物不过矣。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

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若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日:“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故善目者王 王者敬目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再秋毫 耳人拜之以牛【答案】C【分析】题干是“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实词和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匕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A项,“日”:作名词,每天的日常事情;B项,“胜”:作副词,完,全都。D项,“其”,作代词,那。C项,“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不译:助词,表停顿,不译。【参考译文】(1)积少成多之道:一月,一记不如一日一记,一季'一记不如一月一记,一年^一记不如一季一记。人之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奋起振作。于是常常干不过那些专事小事的人们。为什么?因为小事情经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大,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不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很低,所以累计的效果并不大。所以善于从每天的日常事务做起的人可以称王,善于每季统计工作成效的人可以称霸,只会亡羊补牢的人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的人必然灭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每日的事情,霸者注重每个季书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危殆之后才想到难受。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自己要掉脑袋。亡国之祸往往是悔不胜悔。霸者之显赫可以以时记载:王者之功名,每天都记也记不完。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能积微者则速成。《诗经大雅蒸民》上说:“懿德就像鸿毛,人们却举不动它。”说的就是这的道理。(2)假使治乱存亡如同高山与深溪,如同白垩与黑漆,则用不着智慧了,虽愚蠢也可以了,而治乱存亡则不然,似乎可知,似乎不可知:似乎可见,似乎不可见。所以智士贤者共同积心处虑来求得,尚且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所以治乱存亡,其开始时如秋毫,察其秋毫,则大事就不会有过错了。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

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从此以后,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考点详解】一、18个文言虚词的含义之.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糅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其.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若1.用作代词。(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2.用作连词。(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若夫霭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因.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则.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且.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河水清且涟漪。(《伐檀》)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所.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者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何.用作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用作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表示判断语气的,如: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归逸事》).表示肯定语气的,如: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众日: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表示疑问语气的,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示感叹语气的,如: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