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两会提案演讲第七组课件_第1页
模拟两会提案演讲第七组课件_第2页
模拟两会提案演讲第七组课件_第3页
模拟两会提案演讲第七组课件_第4页
模拟两会提案演讲第七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拟两会提案演讲第七组模拟两会提案演讲第七组模拟两会提案演讲第七组提议人:杨小燕、佃佩蕊、陈晓洁正义三人行关于建立助人行为保护机制的提案案例模拟两会提案演讲第七组模拟两会提案演讲第七组模拟两会提案演讲1模拟两会提案演讲第七组课件2模拟两会提案演讲第七组课件3模拟两会提案演讲第七组课件4模拟两会提案演讲第七组课件5

助人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行为,也称利他行为。助人行为的特征: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2、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3、自愿的;4、助人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6影响助人行为原因分析1、自然环境对助人行为的影响;2、旁观者的数量对助人行为的影响;3、功利教育使我们失去了与同伴守望相助的本能;4、没有制定相关奖惩条例。

影响助人行为原因分析7冷漠无情的旁观者

(1)青海省15岁少年董生良乘坐长途班车从西宁前往果洛藏族自治州,竟在所乘坐的车上被人活活打死。当时车上乘客30余名,竟无一人伸出援手。

(2)上海外国语大学大西路校区,一名叫史芸的女生,在校园被其男友活活打死。现场至少有三四十名大学生围观,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制止。冷漠无情的旁观者8旁观者效应

当有人挨打或遇到困难时,那些能够给予帮助的人却袖手旁观。心理学家分析认为这是“旁观者效应”做的孽。

在紧急情况下,只要有他人在场,个体帮助别人的利他行为就会减少。而且旁观者越多,利他行为的减少程度就越高。旁观者效应9提案内容

法律制度上1、加强对助人者的保护力度,建立免责条例

(1)制定“救助人免责条款”

①在紧急情况下,助人者因处于善意的救人行为而被讹诈,被救助人需提供相应证据证明,没有证据证明,助人者不承担法律责任,以此保障施救者的权益。

②在紧急情况下,任何人出于好心而不是为了得到报

偿而施以紧急医疗照顾,不应为其任何(照顾)行为或疏失承担任何民事赔偿责任。

③旁观者在征得被救助人同意的情况下无意造成的伤害,可免除民事责任。提案内容法律制度上10(2)制定“助人行为免于起诉条例”

①若助人者善意救人后被别有用心者诬告或被救助人不能提供证据而对助人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②救助人提供救助行为,除存在重大过失或者故意外,对救助行为的后果不承担法律责任。(2)制定“助人行为免于起诉条例”112、延续助人行为,完善奖励制度

(1)在紧急情况下,助人者对被救助者所实施的救护及时得当,可被列入光荣榜,并授予其光荣称号。

(2)若助人者家庭经济困难,政府可视具体情况并给予相关支持。

(3)建立助人者接受帮助的政策。2、延续助人行为,完善奖励制度123、净化社会风气,有效的惩戒制度(1)政府立法禁止律师向被救助者兜售法律服务。(2)若被救助者的致伤原因与施救者无关却起诉施救者求偿,会被反诉诈骗罪。(3)具有相应社会救助义务的公民(如警察、保安、医生、护士等),在他人需要援助的情况下怠于救治,则所受的相应制裁重于普通公民。3、净化社会风气,有效的惩戒制度131、加大助人行为教育的力度

加强生命观、精神信仰等意识层面的教育力度,并积极普及救助常识和重要技能。

2、提高宣传质量

将救助常识和重要技能纳入公益广告宣传序列。3、发挥媒体积极的引导作用引导媒体正确客观评价热点时事,还原事件的真相。4、适当减少限制,让社会团体奉献爱心呼吁社会爱心人士组成助人奖赏基金会,自发保护施救者。

社会生活上1、加大助人行为教育的力度社会生活上14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

道德滑坡问题日趋严重,国民迫切需要承载正义和公平价值的法例或机制来净化社会风气,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以道德层面的提升为基石。2、中国法律现状

中国现今法律缺失保护救助人的相关条例,救助人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并且没有明确规定对不作为的人进行警告和惩罚。可行性分析153、外国法律蓝本(1)1994年修订《法国刑法典》中“怠于给予救助罪”具体条文:“任何人对处于危险中的他人,能够个人采取行动或者能够唤起救助行动,且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而故意放弃给予救助的,处5年监禁并扣50万法郎罚金。”(2)德国的《德国刑法典》第323条c项就规定,“意外事故、公共危险或困境发生时需要救助,根据行为人当时的情况急救有可能,尤其对自己无重大危险且又不违背其他重要义务而不进行急救的,处1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3、外国法律蓝本16(3)美国的《救援责任法》和《善行法案》

《救援责任法》规定了特殊关系人之间的责任,比如消防人员、急救人员有责任救助危境中的公众,配偶之间互相救援,父母子女之间的救援,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州将此法律延伸到普通百姓,任何人需要对求助的陌生人予以协助。

《善行法案》保护的是施救人员,如果施救人员在帮助他人时造成意外伤害,可以免除法律诉讼。

(3)美国的《救援责任法》和《善行法案》174、社会风尚1、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依然要被不断弘扬,以纠正一些偏失的价值判断。2、社会公德的弘扬需要制度性保障。4、社会风尚18谢谢观看!谢谢观看!19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德谟克利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裴斯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歌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德谟克利特20模拟两会提案演讲第七组模拟两会提案演讲第七组模拟两会提案演讲第七组提议人:杨小燕、佃佩蕊、陈晓洁正义三人行关于建立助人行为保护机制的提案案例模拟两会提案演讲第七组模拟两会提案演讲第七组模拟两会提案演讲21模拟两会提案演讲第七组课件22模拟两会提案演讲第七组课件23模拟两会提案演讲第七组课件24模拟两会提案演讲第七组课件25

助人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行为,也称利他行为。助人行为的特征: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2、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3、自愿的;4、助人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26影响助人行为原因分析1、自然环境对助人行为的影响;2、旁观者的数量对助人行为的影响;3、功利教育使我们失去了与同伴守望相助的本能;4、没有制定相关奖惩条例。

影响助人行为原因分析27冷漠无情的旁观者

(1)青海省15岁少年董生良乘坐长途班车从西宁前往果洛藏族自治州,竟在所乘坐的车上被人活活打死。当时车上乘客30余名,竟无一人伸出援手。

(2)上海外国语大学大西路校区,一名叫史芸的女生,在校园被其男友活活打死。现场至少有三四十名大学生围观,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制止。冷漠无情的旁观者28旁观者效应

当有人挨打或遇到困难时,那些能够给予帮助的人却袖手旁观。心理学家分析认为这是“旁观者效应”做的孽。

在紧急情况下,只要有他人在场,个体帮助别人的利他行为就会减少。而且旁观者越多,利他行为的减少程度就越高。旁观者效应29提案内容

法律制度上1、加强对助人者的保护力度,建立免责条例

(1)制定“救助人免责条款”

①在紧急情况下,助人者因处于善意的救人行为而被讹诈,被救助人需提供相应证据证明,没有证据证明,助人者不承担法律责任,以此保障施救者的权益。

②在紧急情况下,任何人出于好心而不是为了得到报

偿而施以紧急医疗照顾,不应为其任何(照顾)行为或疏失承担任何民事赔偿责任。

③旁观者在征得被救助人同意的情况下无意造成的伤害,可免除民事责任。提案内容法律制度上30(2)制定“助人行为免于起诉条例”

①若助人者善意救人后被别有用心者诬告或被救助人不能提供证据而对助人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②救助人提供救助行为,除存在重大过失或者故意外,对救助行为的后果不承担法律责任。(2)制定“助人行为免于起诉条例”312、延续助人行为,完善奖励制度

(1)在紧急情况下,助人者对被救助者所实施的救护及时得当,可被列入光荣榜,并授予其光荣称号。

(2)若助人者家庭经济困难,政府可视具体情况并给予相关支持。

(3)建立助人者接受帮助的政策。2、延续助人行为,完善奖励制度323、净化社会风气,有效的惩戒制度(1)政府立法禁止律师向被救助者兜售法律服务。(2)若被救助者的致伤原因与施救者无关却起诉施救者求偿,会被反诉诈骗罪。(3)具有相应社会救助义务的公民(如警察、保安、医生、护士等),在他人需要援助的情况下怠于救治,则所受的相应制裁重于普通公民。3、净化社会风气,有效的惩戒制度331、加大助人行为教育的力度

加强生命观、精神信仰等意识层面的教育力度,并积极普及救助常识和重要技能。

2、提高宣传质量

将救助常识和重要技能纳入公益广告宣传序列。3、发挥媒体积极的引导作用引导媒体正确客观评价热点时事,还原事件的真相。4、适当减少限制,让社会团体奉献爱心呼吁社会爱心人士组成助人奖赏基金会,自发保护施救者。

社会生活上1、加大助人行为教育的力度社会生活上34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

道德滑坡问题日趋严重,国民迫切需要承载正义和公平价值的法例或机制来净化社会风气,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以道德层面的提升为基石。2、中国法律现状

中国现今法律缺失保护救助人的相关条例,救助人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并且没有明确规定对不作为的人进行警告和惩罚。可行性分析353、外国法律蓝本(1)1994年修订《法国刑法典》中“怠于给予救助罪”具体条文:“任何人对处于危险中的他人,能够个人采取行动或者能够唤起救助行动,且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而故意放弃给予救助的,处5年监禁并扣50万法郎罚金。”(2)德国的《德国刑法典》第323条c项就规定,“意外事故、公共危险或困境发生时需要救助,根据行为人当时的情况急救有可能,尤其对自己无重大危险且又不违背其他重要义务而不进行急救的,处1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3、外国法律蓝本36(3)美国的《救援责任法》和《善行法案》

《救援责任法》规定了特殊关系人之间的责任,比如消防人员、急救人员有责任救助危境中的公众,配偶之间互相救援,父母子女之间的救援,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州将此法律延伸到普通百姓,任何人需要对求助的陌生人予以协助。

《善行法案》保护的是施救人员,如果施救人员在帮助他人时造成意外伤害,可以免除法律诉讼。

(3)美国的《救援责任法》和《善行法案》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