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_第1页
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_第2页
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_第3页
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_第4页
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第一节含油气盆地及其分类第二节油气聚集单元第三节油气资源分布特征第四节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第一节含油气盆地及其分类1第一节含油气盆地及其分类第一节含油气盆地及其分类2基底基底3以沉积盖层为基底的双层结构盆地基底复合型基底的盆地以沉积盖层为基底的双层结构盆地基底复合型基底的盆地4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5二、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二、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6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7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8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9Ⅰ、冀中坳陷;

Ⅱ、黄骅坳陷;

Ⅲ、临清坳陷;

Ⅳ、辽河坳陷;

Ⅴ、渤中坳陷;

Ⅵ、济阳坳陷;

M、埕宁隆起;N、沧县隆起;O、内黄隆起;渤海湾盆地地质结构图MNOⅠ、冀中坳陷;渤海湾盆地地质结构图MNO10以大地构造理论为基础的盆地成因分类——槽台说——板块构造理论——地球动力学——历史地质学

三、含油气盆地的分类以大地构造理论为基础的盆地成因分类——槽台说三、含油气盆地111、以固定论为基础的分类(槽台学说)

布罗德(1965),以槽台学说为基础,同时考虑到盆地的地貌形态,将含油气盆地分为三大类,七小类。盆地大类盆地类型典型盆地地台平原盆地具前寒武系基底的盆地密歇根盆地、伏尔加-乌拉尔盆地具古生代和不同时代基底的盆地西西伯利亚盆地、墨西哥湾盆地山前盆地与古生代褶皱带山前凹陷有关的盆地阿帕拉契亚盆地与后古生代褶皱带山前凹陷有关的盆地咯尔巴阡山前盆地、波斯湾盆地山间盆地前寒武纪地台活化的山间盆地红海盆地、华北盆地古生代褶皱带的山间盆地松辽盆地、准噶尔盆地后古生代褶皱带的山间盆地台湾西部盆地

以固定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布罗德,1965)1、以固定论为基础的分类(槽台学说)盆地大类盆地类型典型盆地122、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分类

刘和甫(1986)从盆地形成的动力学系统,认为主要有3种应力环境,分为裂陷盆地、压陷盆地、走滑盆地

2、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分类

13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14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153.以板块说为基础的分类Dickinson,1976:3.以板块说为基础的分类Dickinson,1976:16大陆内部裂谷→原始大洋裂谷→新生大洋盆地裂谷型盆地:大陆内部裂谷→原始大洋裂谷→新生大洋盆地裂谷型盆地:17

造山型盆地:造山型盆地:184.含油气盆地的历史地质学分类4.含油气盆地的历史地质学分类19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20四、主要类型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位于褶皱山系与毗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结构不对称。沉降、沉积中心和边缘尖灭线不断迁移。三部分:1)褶皱-冲断带;2)深凹(坳)带;3)稳定前陆斜坡和前缘隆起。波斯湾盆地剖面图一、前陆盆地四、主要类型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位于褶皱山系与毗邻克拉21烃源岩:岩石类型:海相碳酸盐岩、页岩和陆相泥页岩。

成熟的生油气中心:靠近深坳带一侧

油气沿断层、不整合面或渗透层向上or克拉通一侧运移。储集岩:下部:海相碳酸盐岩为主体;上部:陆相碎屑岩为主体烃源岩:22

最主要圈闭:背斜构造圈闭、断层圈闭和地层圈闭。油气分布:主要是受圈闭展布的控制。平面上,油气围绕生油气中心呈条带状分布于平行造山带的构造带上。因构造活跃,油气藏常遭破坏。最主要圈闭:背斜构造圈闭、断层圈闭和地层圈闭。23从寒武系到下第三系都有烃源岩分布。岩性以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含有大量的水生生物为主的有机物质。烃源岩主要形成于裂谷盆地发育的主要时期。烃源岩厚度大、丰度高、分布广、类型多,由于具有较高的地热背景,有机质演化成烃条件优越。同一盆地不同深度段有机质丰度、类型都有明显的变化。1.油气生成特点二、裂谷盆地从寒武系到下第三系都有烃源岩分布。1.油气生24

坳陷型裂谷在稳定沉积环境下储集层发育、规模大、横向稳定、成熟度高,沉积体系以河流-三角洲-湖泊体系为主体,储层以河流相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砂为主。

断陷盆地在块断运动作用下发育的沉积体系规模小、类型多、横向变化大。储层主要沉积相类型为冲积扇、扇三角洲、三角洲、滩坝、湖底扇、浊流扇等。2.储集层特征二、裂谷盆地坳陷型裂谷在稳定沉积环境下储集层发育、规模大、25区域性盖层宏观上控制了裂谷盆地内油气运聚与分布;直接盖层:直接影响了油气藏内油气聚集。盖层岩石类型:主要有泥岩、页岩、盐岩、石膏、裂缝不发育的致密碳酸盐岩。储盖组合:在裂谷盆地发育的不同阶段差别较大裂谷前期阶段:新生古储式组合为主;裂谷期:自生自储式组合为主;裂谷后期:古生新储组合为主。3.盖层与储盖组合特点二、裂谷盆地区域性盖层宏观上控制了裂谷盆地内油气运聚与分布;3.盖层与储26侧向、垂向运移并存,以垂向运移为主,断裂带控制了裂谷盆地中油气田的地理分布。

断裂体系发育,油气纵向运移十分活跃,有多期运聚、重新分配、多期成藏的特点,油气往往沿断裂向上运移,在断裂两侧富集,纵向上含油气井段长。3.油气运移特点二、裂谷盆地侧向、垂向运移并存,以垂向运移为主,断裂带控制了275.油气分布特征

油气藏类型多,主要有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等。坳陷型裂谷盆地中部,一般发育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断陷盆地陡坡带则主要发育滚动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洼陷带岩性油气藏发育,缓坡带则以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断块型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为主。5.油气分布特征28三、克拉通盆地——包括形成在克拉通周边环境的和克拉通内部的盆地

三、克拉通盆地——包括形成在克拉通周边环境的和克拉通内部的盆29

烃源岩:从寒武系到白垩系都有分布,岩性主要为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等,源岩厚度变化大,一般20米到1000米,不同盆地有机质丰度差别很大;有机质类型较好,多为Ⅰ、Ⅱ型。同一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的有机质分布特征可能存在差别。

储集层:分布丰富。下方无裂陷的克拉通盆地储层沿盆缘分布,盆缘形成典型的三角洲和海岸砂岩以及与生物礁有关的碳酸盐滩和台地。下伏有裂谷分布的克拉通盆地储集层分布广泛,纵向上储层与盖层有多种匹配形式,在侧向上,储层可相变为非渗透性岩层,形成侧向储盖组合。

1、沉积特征及生储盖组合烃源岩:从寒武系到白垩系都有分布,岩性主要为泥岩、页302、油气聚集和分布特征大油田数和大油田油当量位居各类盆地的第二。石油占总量的11%以上,所含的天然气占总量的48%以上,即占总油当量的四分之一。

2、油气聚集和分布特征大油田数和大油田油当量位居各类盆地的31A、与基底隆起有关的潜山圈闭油气藏,基底构造横向不均一性决定了克拉通盆地的隆坳构造格局,因此与基底地貌起伏、基底顶面风化有关的油气藏类型也广为发育。B、基底隆起之上的构造,常为同沉积背斜或与基底(断裂)有关的构造。C、岩性圈闭,可分为沉积型和成岩型两种基本类型。D、与基底关系不大的背斜圈闭。E、地层—岩性复合圈闭,最主要的圈闭类型。2.1油气藏类型:以构造/地层圈闭为主A、与基底隆起有关的潜山圈闭油气藏,基底构造横向不均一性决定322.2油气运移特征

油气田大都分布在源岩发育区边缘或外侧,表明盆地内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但也有垂向运移的特征。1.油气田发育具有分区性,油气藏围绕生油凹陷呈环状分布,围绕优势运移方向展布,隆起带为主要油气田发育区。2.油气田分布具有分层性,往往发育多套产油气层。

2.3油气分布特征2.2油气运移特征油气田大都分布在源岩发育区边缘33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34第二节

油气聚集单元第二节油气聚集单元35一、油气田一、油气田36油气田类型砂岩油、气田类油气田类型砂岩油、气田类37碳酸盐岩油、气田类油气田类型碳酸盐岩油、气田类油气田类型38油气田类型油气田类型39老君庙背斜油田综合图◆L层油气藏:不对称背斜圈闭,南翼倾角20-30°,北翼60-80°,被逆断层及横断层所切割。老君庙背斜油田综合图◆L层油气藏:不对称背斜圈闭,南翼倾角40四川盆地卧龙河气田平面及剖面图四川盆地卧龙河气田平面及剖面图41

前苏联库列绍夫油田构造平面图及剖面图

前苏联库列绍夫油田构造平面图及剖面图42大庆油田构造平面及剖面图

大庆油田构造平面及剖面图43东辛油田营13断块区油藏平面及剖面图东辛油田营13断块区油藏平面及剖面图44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45泌阳凹陷双河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平面及剖面图1-Ⅰ-Ⅳ油组含油范围2-Ⅴ-Ⅵ油组含油范围3-Ⅶ-Ⅸ油组含油范围岩性油气田泌阳凹陷双河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平面及剖面图1-Ⅰ-Ⅳ油组含油46油气聚集带是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二、

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是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47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48背斜型油气聚集带断裂型油气聚集带单斜型油气聚集带生物礁型油气聚集带潜山型油气聚集带盐丘型油气聚集带砂岩透镜体型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的主要类型

根据控制油气聚集带的主要地质因素,划分为:油气聚集带的主要类型根据控制油气聚集带的主要地质因素,划分49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50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51含油气系统与其它油气地质单元的关系:

含油气系统是介于含油气盆地和含油气区带之间的一个油气地质单元。它具有一定的空间展布范围,也具有一定的演化时间。含油气系统与其它油气地质单元的关系:52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53油气调查的四个层次油气调查的四个层次54二、含油气系统的命名二、含油气系统的命名55三、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关键:识别有效源岩体(在关键时刻生成和排出石油的源岩连续体)。数目:由有效源岩体的数目决定。三、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关键:识别有效源岩体(在关键时刻生成和56北美洲七个油气系统分布示意图北美洲七个油气系统分布示意图57中杨子区S-C油气系统演化史综合图中杨子区S-C油气系统演化史综合图58四、描述的内容四、描述的内容59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60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61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62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63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64第四节

油气资源分布特点第四节油气资源分布特点65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66全球各国石油储量分布(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制表,2002年12月30日)全球各国石油储量分布(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制表,2002672.油气的地史分布——从震旦系(前寒武系)至第四系,均能生油、气,但不同时代的地层油气分布不均一。中新生代油气储量最大。

2.油气的地史分布——从震旦系(前寒武系)至第四系,均能生油687.2桶原油≈1吨原油7.2桶原油≈1吨原油69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704.油气在深度上的分布4.油气在深度上的分布71油藏平均深度:浅于生油门限深度深1000~2500m——油藏多,平均深:1465m3600~4000m以下——凝析油(气)藏和气藏油藏平均深度:浅于生油门限深度72

5.单井日产量:各国也很不平衡世界主要产油国单井产量统计表1978年年产(万吨)单井日产(吨)科威特10709400美国492323前苏联5718030?沙特412971200伊拉克127501800

5.单井日产量:各国也很不平衡世界主要产油国单井产量统计736.天然气分布比石油更广泛:时间上:Z-Q,Z、Pt~产油少,重要产气层。深度上:Q、浅层~8088m±。(甚至更深)

6.天然气分布比石油更广泛:时间上:747.同一地区、条件相同或相似的两个构造,其含油性却不相同。7.同一地区、条件相同或相似的两个构造,其含油性却不相同。75二、

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点(一)平面分布特点三大区:东部油区、中部气区、西部油气区

(二)时代和深度分布特点时代跨度大,中-新生代为主,陆相碎屑岩含油气为主。二、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点(一)平面分布特点(二)时代和深76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77

第五节

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第五节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78二、盆地内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二、盆地内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79二、盆地内部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二、盆地内部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80盆地构造控制沉积体系及沉积相带的分布。如松辽盆地东部离物源远,水体浅,形成以红色泥岩为主的淤积相。北部发育三角洲沉积;从黑鱼泡开始到松花江,呈一舌状形体,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带齐全。松辽盆地沉积体系面积大、厚度大,分选好,是理想的储油砂体。盆地构造控制沉积体系及沉积相带的分布。如松辽盆81五体复合匹配剖面示意图松辽盆地的长垣,其南部姚二、三段和青二、三段相变为黑色泥岩,在两侧伸入凹陷中生油岩体,储集体与生油岩体紧密连接,使生油层与储集体呈楔状接触,形成底生式和侧生式生储关系,再覆以嫩一段泥岩为区域盖层,形成生、储、盖、运、圈有利匹配。五体复合匹配剖面示意图松辽盆地的长垣,其南部姚二、三82三

、我国陆相大油田形成的主控因素三、我国陆相大油田形成的主控因素831.何谓油气田、油气聚集带、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盆地的主要分类方法?2.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克拉通盆地有哪些主要油气地质特征?3.何谓含油气系统?它与其它的油气聚集单元有何关系?含油气系统主要研究哪些内容?4.控制盆地中油气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是什么?5.我国和世界油气资源分布有哪些主要特点?

思考题1.何谓油气田、油气聚集带、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盆地的主要分类84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第一节含油气盆地及其分类第二节油气聚集单元第三节油气资源分布特征第四节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第一节含油气盆地及其分类85第一节含油气盆地及其分类第一节含油气盆地及其分类86基底基底87以沉积盖层为基底的双层结构盆地基底复合型基底的盆地以沉积盖层为基底的双层结构盆地基底复合型基底的盆地88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89二、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二、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90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91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92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93Ⅰ、冀中坳陷;

Ⅱ、黄骅坳陷;

Ⅲ、临清坳陷;

Ⅳ、辽河坳陷;

Ⅴ、渤中坳陷;

Ⅵ、济阳坳陷;

M、埕宁隆起;N、沧县隆起;O、内黄隆起;渤海湾盆地地质结构图MNOⅠ、冀中坳陷;渤海湾盆地地质结构图MNO94以大地构造理论为基础的盆地成因分类——槽台说——板块构造理论——地球动力学——历史地质学

三、含油气盆地的分类以大地构造理论为基础的盆地成因分类——槽台说三、含油气盆地951、以固定论为基础的分类(槽台学说)

布罗德(1965),以槽台学说为基础,同时考虑到盆地的地貌形态,将含油气盆地分为三大类,七小类。盆地大类盆地类型典型盆地地台平原盆地具前寒武系基底的盆地密歇根盆地、伏尔加-乌拉尔盆地具古生代和不同时代基底的盆地西西伯利亚盆地、墨西哥湾盆地山前盆地与古生代褶皱带山前凹陷有关的盆地阿帕拉契亚盆地与后古生代褶皱带山前凹陷有关的盆地咯尔巴阡山前盆地、波斯湾盆地山间盆地前寒武纪地台活化的山间盆地红海盆地、华北盆地古生代褶皱带的山间盆地松辽盆地、准噶尔盆地后古生代褶皱带的山间盆地台湾西部盆地

以固定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布罗德,1965)1、以固定论为基础的分类(槽台学说)盆地大类盆地类型典型盆地962、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分类

刘和甫(1986)从盆地形成的动力学系统,认为主要有3种应力环境,分为裂陷盆地、压陷盆地、走滑盆地

2、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分类

97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98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993.以板块说为基础的分类Dickinson,1976:3.以板块说为基础的分类Dickinson,1976:100大陆内部裂谷→原始大洋裂谷→新生大洋盆地裂谷型盆地:大陆内部裂谷→原始大洋裂谷→新生大洋盆地裂谷型盆地:101

造山型盆地:造山型盆地:1024.含油气盆地的历史地质学分类4.含油气盆地的历史地质学分类103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104四、主要类型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位于褶皱山系与毗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结构不对称。沉降、沉积中心和边缘尖灭线不断迁移。三部分:1)褶皱-冲断带;2)深凹(坳)带;3)稳定前陆斜坡和前缘隆起。波斯湾盆地剖面图一、前陆盆地四、主要类型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位于褶皱山系与毗邻克拉105烃源岩:岩石类型:海相碳酸盐岩、页岩和陆相泥页岩。

成熟的生油气中心:靠近深坳带一侧

油气沿断层、不整合面或渗透层向上or克拉通一侧运移。储集岩:下部:海相碳酸盐岩为主体;上部:陆相碎屑岩为主体烃源岩:106

最主要圈闭:背斜构造圈闭、断层圈闭和地层圈闭。油气分布:主要是受圈闭展布的控制。平面上,油气围绕生油气中心呈条带状分布于平行造山带的构造带上。因构造活跃,油气藏常遭破坏。最主要圈闭:背斜构造圈闭、断层圈闭和地层圈闭。107从寒武系到下第三系都有烃源岩分布。岩性以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含有大量的水生生物为主的有机物质。烃源岩主要形成于裂谷盆地发育的主要时期。烃源岩厚度大、丰度高、分布广、类型多,由于具有较高的地热背景,有机质演化成烃条件优越。同一盆地不同深度段有机质丰度、类型都有明显的变化。1.油气生成特点二、裂谷盆地从寒武系到下第三系都有烃源岩分布。1.油气生108

坳陷型裂谷在稳定沉积环境下储集层发育、规模大、横向稳定、成熟度高,沉积体系以河流-三角洲-湖泊体系为主体,储层以河流相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砂为主。

断陷盆地在块断运动作用下发育的沉积体系规模小、类型多、横向变化大。储层主要沉积相类型为冲积扇、扇三角洲、三角洲、滩坝、湖底扇、浊流扇等。2.储集层特征二、裂谷盆地坳陷型裂谷在稳定沉积环境下储集层发育、规模大、109区域性盖层宏观上控制了裂谷盆地内油气运聚与分布;直接盖层:直接影响了油气藏内油气聚集。盖层岩石类型:主要有泥岩、页岩、盐岩、石膏、裂缝不发育的致密碳酸盐岩。储盖组合:在裂谷盆地发育的不同阶段差别较大裂谷前期阶段:新生古储式组合为主;裂谷期:自生自储式组合为主;裂谷后期:古生新储组合为主。3.盖层与储盖组合特点二、裂谷盆地区域性盖层宏观上控制了裂谷盆地内油气运聚与分布;3.盖层与储110侧向、垂向运移并存,以垂向运移为主,断裂带控制了裂谷盆地中油气田的地理分布。

断裂体系发育,油气纵向运移十分活跃,有多期运聚、重新分配、多期成藏的特点,油气往往沿断裂向上运移,在断裂两侧富集,纵向上含油气井段长。3.油气运移特点二、裂谷盆地侧向、垂向运移并存,以垂向运移为主,断裂带控制了1115.油气分布特征

油气藏类型多,主要有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等。坳陷型裂谷盆地中部,一般发育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断陷盆地陡坡带则主要发育滚动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洼陷带岩性油气藏发育,缓坡带则以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断块型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为主。5.油气分布特征112三、克拉通盆地——包括形成在克拉通周边环境的和克拉通内部的盆地

三、克拉通盆地——包括形成在克拉通周边环境的和克拉通内部的盆113

烃源岩:从寒武系到白垩系都有分布,岩性主要为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等,源岩厚度变化大,一般20米到1000米,不同盆地有机质丰度差别很大;有机质类型较好,多为Ⅰ、Ⅱ型。同一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的有机质分布特征可能存在差别。

储集层:分布丰富。下方无裂陷的克拉通盆地储层沿盆缘分布,盆缘形成典型的三角洲和海岸砂岩以及与生物礁有关的碳酸盐滩和台地。下伏有裂谷分布的克拉通盆地储集层分布广泛,纵向上储层与盖层有多种匹配形式,在侧向上,储层可相变为非渗透性岩层,形成侧向储盖组合。

1、沉积特征及生储盖组合烃源岩:从寒武系到白垩系都有分布,岩性主要为泥岩、页1142、油气聚集和分布特征大油田数和大油田油当量位居各类盆地的第二。石油占总量的11%以上,所含的天然气占总量的48%以上,即占总油当量的四分之一。

2、油气聚集和分布特征大油田数和大油田油当量位居各类盆地的115A、与基底隆起有关的潜山圈闭油气藏,基底构造横向不均一性决定了克拉通盆地的隆坳构造格局,因此与基底地貌起伏、基底顶面风化有关的油气藏类型也广为发育。B、基底隆起之上的构造,常为同沉积背斜或与基底(断裂)有关的构造。C、岩性圈闭,可分为沉积型和成岩型两种基本类型。D、与基底关系不大的背斜圈闭。E、地层—岩性复合圈闭,最主要的圈闭类型。2.1油气藏类型:以构造/地层圈闭为主A、与基底隆起有关的潜山圈闭油气藏,基底构造横向不均一性决定1162.2油气运移特征

油气田大都分布在源岩发育区边缘或外侧,表明盆地内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但也有垂向运移的特征。1.油气田发育具有分区性,油气藏围绕生油凹陷呈环状分布,围绕优势运移方向展布,隆起带为主要油气田发育区。2.油气田分布具有分层性,往往发育多套产油气层。

2.3油气分布特征2.2油气运移特征油气田大都分布在源岩发育区边缘117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118第二节

油气聚集单元第二节油气聚集单元119一、油气田一、油气田120油气田类型砂岩油、气田类油气田类型砂岩油、气田类121碳酸盐岩油、气田类油气田类型碳酸盐岩油、气田类油气田类型122油气田类型油气田类型123老君庙背斜油田综合图◆L层油气藏:不对称背斜圈闭,南翼倾角20-30°,北翼60-80°,被逆断层及横断层所切割。老君庙背斜油田综合图◆L层油气藏:不对称背斜圈闭,南翼倾角124四川盆地卧龙河气田平面及剖面图四川盆地卧龙河气田平面及剖面图125

前苏联库列绍夫油田构造平面图及剖面图

前苏联库列绍夫油田构造平面图及剖面图126大庆油田构造平面及剖面图

大庆油田构造平面及剖面图127东辛油田营13断块区油藏平面及剖面图东辛油田营13断块区油藏平面及剖面图128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129泌阳凹陷双河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平面及剖面图1-Ⅰ-Ⅳ油组含油范围2-Ⅴ-Ⅵ油组含油范围3-Ⅶ-Ⅸ油组含油范围岩性油气田泌阳凹陷双河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平面及剖面图1-Ⅰ-Ⅳ油组含油130油气聚集带是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二、

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是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131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132背斜型油气聚集带断裂型油气聚集带单斜型油气聚集带生物礁型油气聚集带潜山型油气聚集带盐丘型油气聚集带砂岩透镜体型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的主要类型

根据控制油气聚集带的主要地质因素,划分为:油气聚集带的主要类型根据控制油气聚集带的主要地质因素,划分133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134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135含油气系统与其它油气地质单元的关系:

含油气系统是介于含油气盆地和含油气区带之间的一个油气地质单元。它具有一定的空间展布范围,也具有一定的演化时间。含油气系统与其它油气地质单元的关系:136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137油气调查的四个层次油气调查的四个层次138二、含油气系统的命名二、含油气系统的命名139三、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关键:识别有效源岩体(在关键时刻生成和排出石油的源岩连续体)。数目:由有效源岩体的数目决定。三、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关键:识别有效源岩体(在关键时刻生成和140北美洲七个油气系统分布示意图北美洲七个油气系统分布示意图141中杨子区S-C油气系统演化史综合图中杨子区S-C油气系统演化史综合图142四、描述的内容四、描述的内容143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144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145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146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147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148第四节

油气资源分布特点第四节油气资源分布特点149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课件150全球各国石油储量分布(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制表,2002年12月30日)全球各国石油储量分布(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制表,20021512.油气的地史分布——从震旦系(前寒武系)至第四系,均能生油、气,但不同时代的地层油气分布不均一。中新生代油气储量最大。

2.油气的地史分布——从震旦系(前寒武系)至第四系,均能生油1527.2桶原油≈1吨原油7.2桶原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