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检测(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解析版)_第1页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检测(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解析版)_第2页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检测(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解析版)_第3页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检测(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解析版)_第4页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检测(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检测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地球具有圈层结构,在地表附近各个圈层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下图为小明同学用橡皮泥加手绘制作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小明在图中未标注的外部圈层是()A.生物圈 B.水圈 C.大气圈 D.岩石圈2.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壳圈层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独立占据一定的空间 D.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组成【答案】1.A2.B【解析】本题以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与分布位置。1.地球外部圈层主要包括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图中未画出生物圈,故A正确;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已标注,故BCD错误;故选A。2.地壳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地核是厚度最大的圈层,A错误;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生物圈不独立占据一定的空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C错误;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D错误;故选B。【点睛】第1题,地球外部圈层主要包括生物圈、水圈、大气圈;第2题,生物圈并不独立占据一定的空间,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下图为“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图中甲为()A.地表 B.软流层 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呈正比C.山地、丘陵的地壳比高原的地壳厚 D.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答案】3.C4.D【解析】本题以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为背景,考查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与界面、地壳厚度的一般规律。3.读图可知,甲位于地下30-100千米深度之间,故不是地表,A错误;地壳与地面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在陆地上平均深度为33千米,甲符合此深度,故C正确;软流层位于地下80-400千米深度之间,故B错误;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故D错误;故选C。4.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显示,地壳深度即厚度与地表海拔高度有关,总体来看,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壳厚;青岛海拔低,地壳薄;因此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D正确;与距离海洋的远近关系不大,A错误;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的远近不呈正比关系,B错误;青藏高原处的地壳比山东丘陵的地壳厚,因此山地、丘陵的地壳不一定比高原的地壳厚,C错误;故选D。【点睛】第1题,熟悉选项中各个事物的深度范围;第2题,注意观察地表海拔高度线与地壳深度线的变化趋势。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圈层依次是()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答案】5.C6.B【解析】本题以地球圈层间物质交换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地球圈层的判读、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5.图示,①圈层为③圈层提供水,故①代表水圈;③圈层为④圈层提供氧气,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故③代表生物圈;氧气存在于大气圈中,故④代表大气圈;水能够通过下渗作用进入岩石圈,故②代表岩石圈,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是从生物圈进入泥土,泥土位于岩石圈表层,故体现了生物圈与岩石圈的关系,结合第1题结论,即②③圈层的关系,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第1题,注意图中文字的含义和箭头方向;第2题,落花与春泥,分别代表生物圈、岩石圈。7.读图,回答问题。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岩浆侵入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答案】A【解析】读图,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内,再通过地壳物质循环进入内部圈层,所以说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A正确。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温室气体增多导致,B错误。岩浆喷出,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物质进入大气中,岩浆中的碳释放到大气圈,C错误。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不会使地球内部增温,D错误。故选A。莫霍面深度不一,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度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图中①②③④点中地壳最厚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9.假如有一天我们能“遁地”前往地球另一侧去看看,从③地垂直钻入地下,保持直线前进,在穿过地心前,我们依次穿过的是()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古登堡面B.地壳-软流层-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C.岩石圈-软流层-地壳-地幔-地核D.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答案】8.A9.D【解析】8.等深线是指在海洋或湖泊中,相同深度的各点连接成封闭曲线,读莫霍面等深线图可知,①处厚度38.5—39,②、④处厚度35—35.5,③处37.5—38,所以图中①②③④点中地壳最厚的是①,A正确,BCD错误。故选A。9.地球内圈由外向内可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所以依次穿过的是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外到里分别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之间为莫霍面,地幔和地核之间为古登堡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地震波经过莫霍面时,横波和纵波的速度突然增加,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地震波经过古登堡面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下降。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油气矿藏。回答下面小题。10.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地下储有石油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1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C.纵波只能穿过气态物质D.纵波的传播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变【答案】10.A11.B【解析】10.地震波可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速度快,横波速度慢,纵波可以在三态中传播,横波不能在液体、气体中传播,若发现石油,则横波会消失,纵波波速下降。从图中可以看到,甲图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下降,有可能有石油的存在,A正确,B、C、D错误,故选A。11.地震波的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A错误。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B正确,C错误。纵波的传播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在地面以下2900km处横波消失,D错误。故选B。【点睛】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的特点:横波:穿透能力较弱,速度较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纵波:穿透能力强,速度较快,纵波可以在固态、气态、液态三种态中传播。纵波比横波速度要快,所以一般地震时人总是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纵波影响),然后左右摇晃(横波影响)。2017年8月8日,在我国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下图为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2.图中甲为()A.地表 B.软流层 C.莫霍面 D.古登堡面1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呈负相关C.山地、高原的地壳比平原的地壳薄 D.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答案】12.C13.D【解析】12.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来说,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在陆地上,地表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根据图中信息,大体可判断曲线甲与地形曲线呈正相关,曲线甲为表示地壳厚度的曲线,而地壳是位于莫霍界面之上的部分,进而可判断甲为莫霍面,C正确。从甲所处的深度可知,其不可能代表地表、软流层和古登堡面,A、B、D错误。故选C。13.距海的远近,与地壳厚度关系不大,A错误。读图可知,图中基本上地势越高,地壳厚度越大,地势越低,地壳厚度越薄,故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B错误,D正确。山地、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平原地区为30千米左右,C错误。故选D。【点睛】全球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的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如果是在高原和山地等海拔较高地区,如青藏高原,其地壳厚度可达60至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一般平均厚度只有6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14.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15.关于图中各圈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Ⅰ圈层的根本热源是地面辐射 B.Ⅲ圈层空间分布不连续C.Ⅱ圈层是地核 D.Ⅳ圈层为液态物质【答案】14.A15.D【解析】14.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快,橫波慢,加上建筑物有一定的抗震强度,因此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故A正确,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不是“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BCD错误。故选A。15.读图可知,图中I圈层位于地面以上空中,有云雨现象,应为大气圈,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A错误;图中显示,Ⅲ圈层包括海洋,应为水圈,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因此空间分布是连续的,B错误;图中显示,Ⅱ圈层是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应为地壳,不是地核,C错误;图中显示,IV圈层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应为外核,地震横波不能穿过外核,因此一般认为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态物质,D正确。故选D。【点睛】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公里。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地核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地球内部活动是导致地壳厚度和地势起伏变化的根本原因,地球内部活动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球内部莫霍界面等深线分布示意图。(1)据图说明莫霍界面深度与地势高低的关系。(2)判断图中河流的大体流向,并依据莫霍界面等深线分布说明理由。(3)推测某地质勘探队利用地震波在该地探测是否有油气资源的最简单方法。【答案】(1)莫霍界面深度与地势高低呈正相关。(2)流向:自西向东流。理由:河流沿线的莫霍界面等深线数值自西向东逐渐减小,说明地势西高东低。(3)测量该地是否有横波穿过。【解析】本题以莫霍界面等深线为载体,考查莫霍界面深度分布、河流流向、油气资源勘探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