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常见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课件_第1页
小儿常见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课件_第2页
小儿常见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课件_第3页
小儿常见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课件_第4页
小儿常见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儿常见传染病

流行特点及预防

小儿常见传染病

流行特点及预防

传染病又称感染性疾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病原体种类有:

●细菌

●病毒

●寄生虫

●真菌

●螺旋体等

传染病又称感染性疾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

基本构成因素:

●病原体的侵犯

●宿主机体的反应传染病的传染过程

基本构成因素:

●病原体的侵犯

●宿主机体的反

病原体作用

●毒力荚膜、粘附力、毒素、酶

●数量

●定位与扩散形式直接扩散、血流

扩散、淋巴管扩散

●变异性免疫逃避、药物逃避

病原体作用

●毒力荚膜、粘附力、毒素、酶

宿主机体的防御作用

新生儿与年幼儿的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

●新生儿体内正常的固有菌群少,易发生菌群失调,使保护作用削弱。

●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屏障、血脑屏障均较薄弱。

●胃液酸度低,易致胃肠道感染

宿主机体的防御作用

新生儿与年幼儿的特点

特异性免疫

●IgM不足易致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胎传IgG使婴儿在六个月前对很多细菌、病毒有免疫力。

●IgA、IgE、IgD水平低

特异性免疫

●IgM不足易致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胎传I

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

传染源

●人病人、病原携带者。麻疹、病毒性肝炎、菌痢等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受染动物狂犬病等为人畜共患。

传染源

●人病人、病原携带者。麻疹、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垂直传播)

l胎盘传播:病毒多见,如风疹病毒、CMV、HBV。

l产道传播:CMV、HBV。

l母乳传播:CMV、HBV。

l母婴密切接触传播

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垂直传播)

l胎盘传播:病毒多见,水平传播

l呼吸道经空气、飞沫、尘埃传播如麻疹、猩红热

l胃肠道经水、食物、苍蝇传播如菌痢、伤寒、甲肝、蛔虫病

l

日常生活接触手、玩具、用具传播水平传播

l呼吸道经空气、飞沫、尘埃传播如麻疹、猩红l

血液、血制品、注射等如HBV

l

虫媒传播吸血节肢动物如蚊传流脑、疟疾、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

自身传播

如蛲虫病,雌虫到宿主体外,经搔抓后,虫卵又从口入。

l

血液、血制品、注射等如HBV

l

虫媒传播吸血节易感人群

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

出生六个月以内,自母体获得被动免疫,对麻疹、甲肝等很少感染。

易感人群

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基本特征

●病原体

●传染性

●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免疫性病毒性传染病免疫力常可保持终生(流感例外)。细菌、原虫仅为数月至数年(伤寒长),可再感染或重复感染。

传染病的特征基本特征

●病原体

●传染性

●流行性、地方性、季临床特征

临床分期

●潜伏期

●前驱期

●发病期

●恢复期临床特征

临床分期

●潜伏期

●前驱期

●特殊表现

●发热

●皮疹出现日期、部位、顺序、数目等不尽相同。常见出疹性传染病有猩红热、麻疹、水痘、幼儿急疹、风疹、斑疹伤寒、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等。

●中毒症状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特殊表现

●发热

●皮疹出现日期、部位、顺序、数

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

●早诊断

●早隔离

●早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

●早诊断

●早隔离

●切断传播途径

●肠道传染病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作好水源及粪便管理。

●呼吸道传染病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消毒、戴口罩。

●虫媒传染病药物杀虫、防虫、驱虫及应用防虫设备。

切断传播途径

●肠道传染病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保护易感人群

●计划免疫(疫苗、菌苗、类毒素),提高特异性免疫力。免疫力在接种后1--4周内出现,持续数月至数年。

●人工被动免疫抗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注射后免疫力迅速出现,维持1~2月即失去作用。保护易感人群

●计划免疫(疫苗、菌苗、类毒素),提高特

预防接种

疫苗接种的一般禁忌症

生理状态●某种传染病流行期如乙脑禁百日咳●最近进行被动免疫者不接种活疫苗●特殊生理状态如早孕妇女

预防接种

疫苗接种的一般禁忌症病理状态●发热●过敏性体质●急性传染病●重症慢性疾病如活动性肺结核●免疫缺陷病、应用免疫制剂、脾切除

不接种活疫苗●癫痫、精神病、脑炎后遗症应慎重病理状态疫苗接种反应

一般反应●局部反应红晕、胀痛、硬结、淋巴结肿大●全身反应发热、头痛、乏力、恶心、腹泻●加重反应较一般反应重由于疫苗质量、接种方法、过度劳累等疫苗接种反应异常反应(体质因素)●非特异性反应局部化脓感染●精神性反应癔病、晕厥●变态反应过敏性紫癜、休克偶合其他疾病●某种疾病发病前期●诱发●加重异常反应(体质因素)一般和支持治疗

●隔离、消毒

●护理房间安静清洁,空气流通新鲜

●饮食流质、半流质软食等,保证热量供应,供给各种营养素。

传染病的治疗一般和支持治疗

●隔离、消毒

●护理房间安静清洁抗病原体与免疫治疗

●抗生素疗法

●抗病毒疗法

●免疫疗法抗毒素、免疫调节剂

对症治疗

抗病原体与免疫治疗

●抗生素疗法

●抗病毒疗法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疹退糠麸脱屑,并留有棕色色素沉着。

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小儿常见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课件流行特点

传染源

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潜伏期末2-3天至出疹后5天内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传染性非常强。

经飞沫直接传播入呼吸道。

通过受病毒污染的日用品、玩具、衣物手等传播。

流行特点

传染源

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易感人群

●未患过麻疹、未接种过麻疹疫苗

●幼年时接种过麻疹疫苗,以后未复种

●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0%以上可患病。接种过疫苗的小儿仍有15%再患麻疹。易感人群

●未患过麻疹、未接种过麻疹疫苗

●幼年

发病年龄

●高峰年龄1~5岁

●近年发病年龄上移

●婴儿可从母亲获得免疫力(IgG),持续至8个月左右消失(可发生轻型麻疹)。

发病季节

任何季节高峰在冬春季

发病年龄

●高峰年龄1~5岁

●近年发

控制传染源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隔离与检疫

●隔离至出疹后第6天,有并发症者

延长到出疹后第10天。

●密切接触者检疫14—21天。

预防

控制传染源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保护易感人群

自动免疫

●麻疹减毒活疫苗8-10个月初种,7岁时复种。

●易感者在流行期接触病人后2天接种活疫苗,可预防麻疹发生或减轻症状。

●对1个月内服过脊髓炎疫苗,8周内接受过输血、血制品或其它被动免疫制剂者,推迟接种。

保护易感人群

自动免疫

●麻疹减毒活疫苗8-被动免疫

●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采用。

●肌注丙种球蛋白,接触后5天内注射者可防止发病,6~9天内注射者可减轻症状。

●免疫有效期3周。

被动免疫

●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

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病,发病率高,传染性强,病程短,全身症状轻,预后较好。

妊娠妇女早期感染会对胎儿造成严重损害。

临床特征为前驱期短,3日出疹,耳后、枕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

风疹

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病,发病率高,传染性强

传染源

病人(包括隐性感染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发病前后5天左右均为传染期

传播途径

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

经胎盘传播引起先天性感染。

流行特点

传染源

病人(包括隐性感染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易感人群

高峰年龄5~9岁。极易在幼儿园或小学发生流行。

6个月以下婴儿很少发病。

一次患病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

发病季节

冬春季为高峰季节。

易感人群

高峰年龄5~9岁。极易在幼儿园或小学

控制传染源

孕早期避免与病人接触。

自动免疫

风疹减毒活疫苗抗体可维持7年以上。

接种对象1岁以后儿童及育龄期妇女。

孕妇不宜接受。

被动免疫

高价免疫球蛋白

体弱儿童及孕早期妇女,接触病人后5天内肌注。

预防

控制传染源

孕早期避免与病人接触。

自动免疫

风疹减毒活疫

又称婴儿玫瑰疹,是婴幼儿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突然高热,体温可达40C左右,一般状况较好,高热持续3-4天后热退疹出。出疹时周围淋巴结尤枕后淋巴结可肿大。幼儿急疹

又称婴儿玫瑰疹,是婴幼儿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

●常见于6个月~18个月小儿

6个月内及3岁后少见

●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四季均可发病,春、秋季较多

●感染后有终身免疫力

流行特点

●常见于6个月~18个月小儿

6个月内及3岁预防

病人和易感者分别隔离、检疫15天

治疗

对症治疗

高热可用物理降温或退热药

烦燥不安或易惊时给予镇静剂

预防

病人和易感者分别隔离、检疫15天

治疗

对症治疗

高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

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轻微的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为特征。水痘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

呼吸道传染病小儿常见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课件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染性强。

自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止,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玩具、用具、衣物等。流行特点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染性强。

自出疹前1~2

易感人群

未患过水痘的人群、儿童易患病。

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

6个月前一般不发生水痘。

易感人群

未患过水痘的人群、儿童易患病。

易感者接触患者后

控制传染源

隔离期自发病起至疹痂干为止,接触水痘的儿童留检3周。

自动免疫

水痘减毒活疫苗接触水痘后给予

被动免疫

丙种球蛋体质虚弱、免疫功能低下、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的小儿,在接触水痘72h内给予。

预防

控制传染源

隔离期自发病起至疹痂干为止,接触水呼吸道隔离

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剪指甲、换衣服

皮肤瘙痒止痒镇静剂或炉甘石洗剂

防止庖疹破溃感染

庖疹破溃涂以龙胆紫或新霉素软膏

继发感染者抗生素

激素禁用已用激素者尽快减量停用治疗

呼吸道隔离

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剪指甲、换衣服

皮肤瘙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伴轻度呼吸道症状。

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

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易发生变异,威胁最大,易引起暴发流行,迄今全世界已发生过五次大的流行和若干次小流行,造成数十亿人发病,数千万人死亡。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病人自潜伏期末到发病后5日内均可有病毒排出。传染期约1周,以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飞沫直接传播

玩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流行特点

传染源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病人自潜伏期末到发病后5日内

人群易感性

新生儿易感性与成人相同。

感染后对同一抗原型免疫力维持1-2年。

型与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病毒易发生变异。

流行特征

突然发生、迅速蔓延、发病率高、流行过程短。

无明显季节性,冬春季节为多。

每10~15年可发生一次世界性大流行。

每2~3年可有一次小流行。

人群易感性

新生儿易感性与成人相同。

感染后对同一抗原型

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早诊断、就地隔离治疗1周或至退热后2天。密切接触者观察3天。

切断传播途径

戴口罩

室内保持空气新鲜,可用食醋或过氧乙酸熏蒸。

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2小时。

预防

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早诊断、就地隔离治疗1周保护易感人群

自动免疫

●减毒活疫苗采用鼻腔接种在流行季节前1~3月喷施双侧鼻腔。仅在16-60岁健康人中使用。

●灭活疫苗皮下注射用于儿童及老人。基础免疫后6-8周重复一次,以后每年再加强免疫一次。

药物预防

病毒唑滴鼻、中草药预防等。

保护易感人群

自动免疫

●减毒活疫苗采用鼻腔接种在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一侧或双侧耳下部以耳垂为中心肿大、疼痛),其病毒除侵犯腮腺外,还可累及各种腺组织及心、肾、肝、神经系统等器官。

流行性腮腺炎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

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病例。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内有高度传染性。

传播途径

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通过唾液污染物及尿液等直接接触传播。

流行特点

传染源

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病例。腮肿前6天至腮肿易感性

普遍易感,最常见学龄期及学龄儿童

1岁内婴儿极少感染。

感染后具终身免疫。

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为主。

在儿童集体机构中易造成暴发流行。

易感性

普遍易感,最常见学龄期及学龄儿童

1岁内婴儿极少

控制传染源

隔离病人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易感儿检疫3周。

自动免疫

●减毒活疫苗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喷鼻或气雾。不能用于孕妇、先天或获得性免疫低下以及对鸡蛋白过敏者。

●腮腺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预防

控制传染源

隔离病人至腮腺肿胀完全消

被动免疫

丙球无预防作用。

腮腺炎免疫球蛋白效果不肯定。

药物预防

板兰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每日1剂,连续6天。

被动免疫

丙球无预防作用。

腮腺炎免疫球蛋白效果不肯定。

治疗

对症治疗给予流质饮食,避免酸性食物刺激,保持口腔清洁。

使用中药内外兼治内服普济消毒饮,外用如意金黄散。

干扰素治疗。

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及戊型肝炎。

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疲乏无力、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例出现发热及黄疸。多数为无症状感染者。

乙型,丙型肝炎易发展为慢性,少数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

病毒性肝炎

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及

传染源

甲型肝炎

急性患者和隐性患者。

自发病(黄疸)前2周至发病后2~4周内的粪便具有传染性。

流行特点

传染源

甲型肝炎

急性患者和隐性患者。

乙型肝炎

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病毒存在于患者血液及各种体液中

急性患者发病前2~3个月即具有传染性。HBsAg(+)的慢性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中凡伴有HBeAg(+),或抗-HbcIgM(+),或DNA聚合酶活性升高或血清中HBVDNA(+)者均具有传染性。乙型肝炎

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病毒

丙型肝炎

类似乙型肝炎

丁型肝炎

HBsAg携带者是宿主和主要传染源

戊型肝炎

类似甲型肝炎

丙型肝炎

类似乙型肝炎

丁型肝炎

HBsAg携带者是宿主和

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

经粪、口途径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

水源被污染或生食污染的水产品(贝类,毛蚶),可导致局部地区暴发流行。

不通过胎盘感染。

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

经粪、口途径以日常生活接触乙型肝炎

●母婴传播

通过胎盘、产道、哺乳及密切接触

传播率40-50%,若HbsAg、HbeAg双阳性传播率高达90%。

●水平传播

输血及血制品以及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

密切生活接触

经吸血昆虫(蚊,臭虫,虱等)叮咬传播乙型肝炎

●母婴传播

通过胎盘、产道、哺乳及密切接触

传播率

丙型肝炎

与乙型肝炎相同

母婴传播不如乙型肝多见

丁型肝炎

与乙型肝炎相同,我国不多见

戊型肝炎

与甲型肝炎相同

丙型肝炎

与乙型肝炎相同

母婴传播不如乙型肝多见

丁型肝炎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甲型肝炎

6个月内很少。感染后持久免疫。

乙型肝炎

抗体水平降低和HBV变异株可使已有免疫者再感染。

儿童病例病情一般较轻,病程较短恢复完全。1岁以内婴儿罹患肝炎时病情较重,易于发生为重症肝炎或肝硬化。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甲型肝炎

6个月内

控制传染源

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以及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对急性甲型或戊型肝炎患者的儿童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乙肝、丙肝、丁肝观察160天。

预防

控制传染源

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切断传播途径

漱洗用品及食具专用

病人食具煮沸消毒

接触病人后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切断母婴传播保护婴儿,对HBsAg阳性尤HBeAg亦呈阳性的产妇所产婴儿,出生后迅即注射乙型肝炎特异免疫球蛋白及(或)乙型肝炎疫苗。

切断传播途径

漱洗用品及食具专用

病人食具煮沸消保护易感人群

甲型肝炎

接种甲肝疫苗。

甲型肝炎接触者7~14天内给以含HAV抗体的人丙种球蛋白。

保护易感人群

甲型肝炎

接种甲肝疫苗。

甲型肝炎接触者7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或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和新生儿预防,与乙型肝炎特异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可提高保护率。注意加强和复种。

●乙型肝炎高效免疫球蛋白

用于母婴传播(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的阻断,应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使用。

亦可用于意外事故的被动免疫。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或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用于

简称乙脑,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染病。

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

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乙脑,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

传染源

家畜、家禽(储存宿主)。

猪→蚊→猪的传播环节。流行期间,猪的感染率100%,马90%以上。

蚊虫感染后,可终身带毒,随蚊越冬或经卵传代,是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

蝙蝠也可作为储存宿主。

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意义不大。流行特点

传染源

家畜、家禽(储存宿主)。

猪→蚊→猪的

传播途径

经过蚊虫叮蛟而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53-90%

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

流行区以10岁以下,尤其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3-6月小婴儿发病少,病情轻。

传播途径

经过蚊虫叮蛟而传播。

易感人群

●仅分布在亚洲

●严格的季节性80~90%的病例集中在7、8、9三个月内。华北地区为7~8月,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

●呈高度散发性同一家庭同时有两个患者罕见。流行特点

●仅分布在亚洲

●严格的季节性80~90%的

灭蚊

人群免疫

●灭活疫苗

流行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在流行前1-2个月开始,首次皮下注射,间隔7~10天复种1次,预防接种后2~3周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维持1年。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

●减毒活疫苗正在试用中

预防

灭蚊

人群免疫

●灭活疫苗

流行区6个月又称恐水症,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85-90%为狂犬)。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近年因养狗逐渐增多,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传染源

患病动物唾液中含有多量的病毒,于发病前数日即具有传染性。隐性感染的犬、猫等兽类亦有传染性。

流行特点

近年因养狗逐渐增多,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传播途径

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病毒自皮肤损伤处进入人体。

粘膜也是病毒的重要侵入门户,如眼结合膜被病兽唾液沾污,肛门粘膜被狗触舔等,均可引起发病。

传播途径

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咬伤后发病率10-70%,平均为15-20%。传播途径

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病毒自皮肤损伤

控制传染源

加强动物管理家犬应严格禁锢,并进行登记和疫苗接种。

伤口处理

清创用20%肥皂水和清水反复彻底清洗伤口和搔伤处,至少30分钟,再用75%乙醇或2%碘酒涂擦,也可用0.1%新洁尔灭液冲洗。3天内不包扎伤口。

预防

控制传染源

加强动物管理家犬应严格禁锢,并进自动免疫

被狼、狐、狗、猫等动物咬伤者,应作预防接种。一般咬伤,第1,7,14天肌注疫苗。严重者1,3,7,14,30天肌注疫苗。

被动免疫

高效价免疫血清浸润注射和肌注

自动免疫

被狼、狐、狗、猫等动物咬伤者,应作预防接种

由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有发热、咽炎、杨梅舌、“帕氏线”、“口周苍白圈”、全身弥漫性充血性点状红色皮疹、偶呈“鸡皮样”丘疹,疹退后脱屑。

少数患儿在病后2~3周出现急性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猩红热

由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

病人或带菌者。病人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时期的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经破损的皮肤传播。

细菌污染玩具、食物、生活用具等经口传播。流行特点

传染源

病人或带菌者。病人自发病前24小时至

易感人群

3~7岁儿童。

婴儿从通过胎盘母体获得的被动性抗毒免疫可持续到1岁末之前。

自然感染后免疫持续终生。

发病季节

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多见。

易感人群

3~7岁儿童。

婴儿从通

预防

管理传染源

病人及带菌者(急性咽炎及扁桃体炎病人)隔离6~7天。咽试子培养持续阳性者延长隔离期。

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避免到公共场所,住房注意通风消毒处理病人的分泌物和污染物。

保护易感者

密切接触史的易感者,给药物预防,如青霉素或磺胺嘧啶。

预防

管理传染源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在病程中增多并迅速扩大)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传染源

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10天内具有传染性。带菌者在流行期间高达50%。

传播途径

●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传播。

●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因其在体外生活力极弱),

●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乳、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儿传播本病有重要意义。流行特点

传染源

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10天内具有传染

人群易感性

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

新生儿发病少见。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流行特征

●年龄:10岁以下占80%,1岁以内占30%。

●季节:冬春季流行,2-4月达高峰(寒冷、干燥、粘膜抵抗力降低)

●周期性:以往通常每3~5年出现一次小流行,8~10年出现一次大流行。

人群易感性

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

新生儿发

早期发现病人

病人须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日,不少于发病后7日。

接触者医学观察7日。

疑似病人均应给予足量的磺胺嘧啶治疗,疗程5天。

预防

早期发现病人

病人须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日,不少于菌苗预防

A群荚膜多糖菌苗预防接种

流行前皮下注射1次,接种后5~7天出现抗体,二周后达到高峰。(免疫程序:6月、9月、1、4、、7岁各一次)

药物预防

磺胺嘧啶75~100mg/kg/日,分2次,菌苗预防

A群荚膜多糖菌苗预防接种

流行前皮下注射1次,接

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感及粘液脓血便为特征。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多见于平素体格健壮、营养情况较好的2~7岁儿童,起病急骤,病情严重,可迅速出现惊厥、昏迷和休克,易引起死亡。

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

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轻型不典型菌痢与慢性隐慝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通过污染的手(“脏手传播”)、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传播。

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流行特点

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轻型不典型菌痢与慢性隐慝型菌痢为重人群易感性

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不良卫生习惯)

病后免疫力不持久。

不同菌型间无交叉免疫。人群易感性

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不良卫生习惯)

病后免疫力

流行病学特征

全年散发,夏秋两季多见,

主要原因

气温条件适合繁殖

苍蝇多,传播媒介多。

天热易感者喜冷饮及生食瓜果蔬菜等食品。

胃肠道防御功能降低,如大量饮水后胃酸等消化液被稀释,抵御痢菌能力下降。

流行病学特征

全年散发,夏秋两季多见,

主要原因

气温

预防

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早隔离,直至粪便培养隔日一次连续2~3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早治疗,彻底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

执行“三管一灭”(即管好水源、食物和粪便、消灭苍蝇),

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保护易感人群

痢疾菌苗疗效一般不够肯定,尚未推广。

预防

管理传染源

小儿常见传染病

流行特点及预防

小儿常见传染病

流行特点及预防

传染病又称感染性疾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病原体种类有:

●细菌

●病毒

●寄生虫

●真菌

●螺旋体等

传染病又称感染性疾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

基本构成因素:

●病原体的侵犯

●宿主机体的反应传染病的传染过程

基本构成因素:

●病原体的侵犯

●宿主机体的反

病原体作用

●毒力荚膜、粘附力、毒素、酶

●数量

●定位与扩散形式直接扩散、血流

扩散、淋巴管扩散

●变异性免疫逃避、药物逃避

病原体作用

●毒力荚膜、粘附力、毒素、酶

宿主机体的防御作用

新生儿与年幼儿的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

●新生儿体内正常的固有菌群少,易发生菌群失调,使保护作用削弱。

●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屏障、血脑屏障均较薄弱。

●胃液酸度低,易致胃肠道感染

宿主机体的防御作用

新生儿与年幼儿的特点

特异性免疫

●IgM不足易致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胎传IgG使婴儿在六个月前对很多细菌、病毒有免疫力。

●IgA、IgE、IgD水平低

特异性免疫

●IgM不足易致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胎传I

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

传染源

●人病人、病原携带者。麻疹、病毒性肝炎、菌痢等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受染动物狂犬病等为人畜共患。

传染源

●人病人、病原携带者。麻疹、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垂直传播)

l胎盘传播:病毒多见,如风疹病毒、CMV、HBV。

l产道传播:CMV、HBV。

l母乳传播:CMV、HBV。

l母婴密切接触传播

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垂直传播)

l胎盘传播:病毒多见,水平传播

l呼吸道经空气、飞沫、尘埃传播如麻疹、猩红热

l胃肠道经水、食物、苍蝇传播如菌痢、伤寒、甲肝、蛔虫病

l

日常生活接触手、玩具、用具传播水平传播

l呼吸道经空气、飞沫、尘埃传播如麻疹、猩红l

血液、血制品、注射等如HBV

l

虫媒传播吸血节肢动物如蚊传流脑、疟疾、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

自身传播

如蛲虫病,雌虫到宿主体外,经搔抓后,虫卵又从口入。

l

血液、血制品、注射等如HBV

l

虫媒传播吸血节易感人群

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

出生六个月以内,自母体获得被动免疫,对麻疹、甲肝等很少感染。

易感人群

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基本特征

●病原体

●传染性

●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免疫性病毒性传染病免疫力常可保持终生(流感例外)。细菌、原虫仅为数月至数年(伤寒长),可再感染或重复感染。

传染病的特征基本特征

●病原体

●传染性

●流行性、地方性、季临床特征

临床分期

●潜伏期

●前驱期

●发病期

●恢复期临床特征

临床分期

●潜伏期

●前驱期

●特殊表现

●发热

●皮疹出现日期、部位、顺序、数目等不尽相同。常见出疹性传染病有猩红热、麻疹、水痘、幼儿急疹、风疹、斑疹伤寒、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等。

●中毒症状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特殊表现

●发热

●皮疹出现日期、部位、顺序、数

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

●早诊断

●早隔离

●早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

●早诊断

●早隔离

●切断传播途径

●肠道传染病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作好水源及粪便管理。

●呼吸道传染病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消毒、戴口罩。

●虫媒传染病药物杀虫、防虫、驱虫及应用防虫设备。

切断传播途径

●肠道传染病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保护易感人群

●计划免疫(疫苗、菌苗、类毒素),提高特异性免疫力。免疫力在接种后1--4周内出现,持续数月至数年。

●人工被动免疫抗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注射后免疫力迅速出现,维持1~2月即失去作用。保护易感人群

●计划免疫(疫苗、菌苗、类毒素),提高特

预防接种

疫苗接种的一般禁忌症

生理状态●某种传染病流行期如乙脑禁百日咳●最近进行被动免疫者不接种活疫苗●特殊生理状态如早孕妇女

预防接种

疫苗接种的一般禁忌症病理状态●发热●过敏性体质●急性传染病●重症慢性疾病如活动性肺结核●免疫缺陷病、应用免疫制剂、脾切除

不接种活疫苗●癫痫、精神病、脑炎后遗症应慎重病理状态疫苗接种反应

一般反应●局部反应红晕、胀痛、硬结、淋巴结肿大●全身反应发热、头痛、乏力、恶心、腹泻●加重反应较一般反应重由于疫苗质量、接种方法、过度劳累等疫苗接种反应异常反应(体质因素)●非特异性反应局部化脓感染●精神性反应癔病、晕厥●变态反应过敏性紫癜、休克偶合其他疾病●某种疾病发病前期●诱发●加重异常反应(体质因素)一般和支持治疗

●隔离、消毒

●护理房间安静清洁,空气流通新鲜

●饮食流质、半流质软食等,保证热量供应,供给各种营养素。

传染病的治疗一般和支持治疗

●隔离、消毒

●护理房间安静清洁抗病原体与免疫治疗

●抗生素疗法

●抗病毒疗法

●免疫疗法抗毒素、免疫调节剂

对症治疗

抗病原体与免疫治疗

●抗生素疗法

●抗病毒疗法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疹退糠麸脱屑,并留有棕色色素沉着。

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小儿常见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课件流行特点

传染源

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潜伏期末2-3天至出疹后5天内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传染性非常强。

经飞沫直接传播入呼吸道。

通过受病毒污染的日用品、玩具、衣物手等传播。

流行特点

传染源

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易感人群

●未患过麻疹、未接种过麻疹疫苗

●幼年时接种过麻疹疫苗,以后未复种

●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0%以上可患病。接种过疫苗的小儿仍有15%再患麻疹。易感人群

●未患过麻疹、未接种过麻疹疫苗

●幼年

发病年龄

●高峰年龄1~5岁

●近年发病年龄上移

●婴儿可从母亲获得免疫力(IgG),持续至8个月左右消失(可发生轻型麻疹)。

发病季节

任何季节高峰在冬春季

发病年龄

●高峰年龄1~5岁

●近年发

控制传染源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隔离与检疫

●隔离至出疹后第6天,有并发症者

延长到出疹后第10天。

●密切接触者检疫14—21天。

预防

控制传染源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保护易感人群

自动免疫

●麻疹减毒活疫苗8-10个月初种,7岁时复种。

●易感者在流行期接触病人后2天接种活疫苗,可预防麻疹发生或减轻症状。

●对1个月内服过脊髓炎疫苗,8周内接受过输血、血制品或其它被动免疫制剂者,推迟接种。

保护易感人群

自动免疫

●麻疹减毒活疫苗8-被动免疫

●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采用。

●肌注丙种球蛋白,接触后5天内注射者可防止发病,6~9天内注射者可减轻症状。

●免疫有效期3周。

被动免疫

●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

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病,发病率高,传染性强,病程短,全身症状轻,预后较好。

妊娠妇女早期感染会对胎儿造成严重损害。

临床特征为前驱期短,3日出疹,耳后、枕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

风疹

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病,发病率高,传染性强

传染源

病人(包括隐性感染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发病前后5天左右均为传染期

传播途径

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

经胎盘传播引起先天性感染。

流行特点

传染源

病人(包括隐性感染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易感人群

高峰年龄5~9岁。极易在幼儿园或小学发生流行。

6个月以下婴儿很少发病。

一次患病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

发病季节

冬春季为高峰季节。

易感人群

高峰年龄5~9岁。极易在幼儿园或小学

控制传染源

孕早期避免与病人接触。

自动免疫

风疹减毒活疫苗抗体可维持7年以上。

接种对象1岁以后儿童及育龄期妇女。

孕妇不宜接受。

被动免疫

高价免疫球蛋白

体弱儿童及孕早期妇女,接触病人后5天内肌注。

预防

控制传染源

孕早期避免与病人接触。

自动免疫

风疹减毒活疫

又称婴儿玫瑰疹,是婴幼儿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突然高热,体温可达40C左右,一般状况较好,高热持续3-4天后热退疹出。出疹时周围淋巴结尤枕后淋巴结可肿大。幼儿急疹

又称婴儿玫瑰疹,是婴幼儿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

●常见于6个月~18个月小儿

6个月内及3岁后少见

●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四季均可发病,春、秋季较多

●感染后有终身免疫力

流行特点

●常见于6个月~18个月小儿

6个月内及3岁预防

病人和易感者分别隔离、检疫15天

治疗

对症治疗

高热可用物理降温或退热药

烦燥不安或易惊时给予镇静剂

预防

病人和易感者分别隔离、检疫15天

治疗

对症治疗

高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

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轻微的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为特征。水痘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

呼吸道传染病小儿常见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课件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染性强。

自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止,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玩具、用具、衣物等。流行特点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染性强。

自出疹前1~2

易感人群

未患过水痘的人群、儿童易患病。

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

6个月前一般不发生水痘。

易感人群

未患过水痘的人群、儿童易患病。

易感者接触患者后

控制传染源

隔离期自发病起至疹痂干为止,接触水痘的儿童留检3周。

自动免疫

水痘减毒活疫苗接触水痘后给予

被动免疫

丙种球蛋体质虚弱、免疫功能低下、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的小儿,在接触水痘72h内给予。

预防

控制传染源

隔离期自发病起至疹痂干为止,接触水呼吸道隔离

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剪指甲、换衣服

皮肤瘙痒止痒镇静剂或炉甘石洗剂

防止庖疹破溃感染

庖疹破溃涂以龙胆紫或新霉素软膏

继发感染者抗生素

激素禁用已用激素者尽快减量停用治疗

呼吸道隔离

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剪指甲、换衣服

皮肤瘙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伴轻度呼吸道症状。

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

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易发生变异,威胁最大,易引起暴发流行,迄今全世界已发生过五次大的流行和若干次小流行,造成数十亿人发病,数千万人死亡。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病人自潜伏期末到发病后5日内均可有病毒排出。传染期约1周,以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飞沫直接传播

玩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流行特点

传染源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病人自潜伏期末到发病后5日内

人群易感性

新生儿易感性与成人相同。

感染后对同一抗原型免疫力维持1-2年。

型与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病毒易发生变异。

流行特征

突然发生、迅速蔓延、发病率高、流行过程短。

无明显季节性,冬春季节为多。

每10~15年可发生一次世界性大流行。

每2~3年可有一次小流行。

人群易感性

新生儿易感性与成人相同。

感染后对同一抗原型

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早诊断、就地隔离治疗1周或至退热后2天。密切接触者观察3天。

切断传播途径

戴口罩

室内保持空气新鲜,可用食醋或过氧乙酸熏蒸。

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2小时。

预防

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早诊断、就地隔离治疗1周保护易感人群

自动免疫

●减毒活疫苗采用鼻腔接种在流行季节前1~3月喷施双侧鼻腔。仅在16-60岁健康人中使用。

●灭活疫苗皮下注射用于儿童及老人。基础免疫后6-8周重复一次,以后每年再加强免疫一次。

药物预防

病毒唑滴鼻、中草药预防等。

保护易感人群

自动免疫

●减毒活疫苗采用鼻腔接种在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一侧或双侧耳下部以耳垂为中心肿大、疼痛),其病毒除侵犯腮腺外,还可累及各种腺组织及心、肾、肝、神经系统等器官。

流行性腮腺炎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

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病例。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内有高度传染性。

传播途径

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通过唾液污染物及尿液等直接接触传播。

流行特点

传染源

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病例。腮肿前6天至腮肿易感性

普遍易感,最常见学龄期及学龄儿童

1岁内婴儿极少感染。

感染后具终身免疫。

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为主。

在儿童集体机构中易造成暴发流行。

易感性

普遍易感,最常见学龄期及学龄儿童

1岁内婴儿极少

控制传染源

隔离病人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易感儿检疫3周。

自动免疫

●减毒活疫苗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喷鼻或气雾。不能用于孕妇、先天或获得性免疫低下以及对鸡蛋白过敏者。

●腮腺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预防

控制传染源

隔离病人至腮腺肿胀完全消

被动免疫

丙球无预防作用。

腮腺炎免疫球蛋白效果不肯定。

药物预防

板兰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每日1剂,连续6天。

被动免疫

丙球无预防作用。

腮腺炎免疫球蛋白效果不肯定。

治疗

对症治疗给予流质饮食,避免酸性食物刺激,保持口腔清洁。

使用中药内外兼治内服普济消毒饮,外用如意金黄散。

干扰素治疗。

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及戊型肝炎。

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疲乏无力、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例出现发热及黄疸。多数为无症状感染者。

乙型,丙型肝炎易发展为慢性,少数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

病毒性肝炎

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及

传染源

甲型肝炎

急性患者和隐性患者。

自发病(黄疸)前2周至发病后2~4周内的粪便具有传染性。

流行特点

传染源

甲型肝炎

急性患者和隐性患者。

乙型肝炎

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病毒存在于患者血液及各种体液中

急性患者发病前2~3个月即具有传染性。HBsAg(+)的慢性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中凡伴有HBeAg(+),或抗-HbcIgM(+),或DNA聚合酶活性升高或血清中HBVDNA(+)者均具有传染性。乙型肝炎

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病毒

丙型肝炎

类似乙型肝炎

丁型肝炎

HBsAg携带者是宿主和主要传染源

戊型肝炎

类似甲型肝炎

丙型肝炎

类似乙型肝炎

丁型肝炎

HBsAg携带者是宿主和

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

经粪、口途径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

水源被污染或生食污染的水产品(贝类,毛蚶),可导致局部地区暴发流行。

不通过胎盘感染。

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

经粪、口途径以日常生活接触乙型肝炎

●母婴传播

通过胎盘、产道、哺乳及密切接触

传播率40-50%,若HbsAg、HbeAg双阳性传播率高达90%。

●水平传播

输血及血制品以及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

密切生活接触

经吸血昆虫(蚊,臭虫,虱等)叮咬传播乙型肝炎

●母婴传播

通过胎盘、产道、哺乳及密切接触

传播率

丙型肝炎

与乙型肝炎相同

母婴传播不如乙型肝多见

丁型肝炎

与乙型肝炎相同,我国不多见

戊型肝炎

与甲型肝炎相同

丙型肝炎

与乙型肝炎相同

母婴传播不如乙型肝多见

丁型肝炎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甲型肝炎

6个月内很少。感染后持久免疫。

乙型肝炎

抗体水平降低和HBV变异株可使已有免疫者再感染。

儿童病例病情一般较轻,病程较短恢复完全。1岁以内婴儿罹患肝炎时病情较重,易于发生为重症肝炎或肝硬化。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甲型肝炎

6个月内

控制传染源

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以及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对急性甲型或戊型肝炎患者的儿童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乙肝、丙肝、丁肝观察160天。

预防

控制传染源

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切断传播途径

漱洗用品及食具专用

病人食具煮沸消毒

接触病人后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切断母婴传播保护婴儿,对HBsAg阳性尤HBeAg亦呈阳性的产妇所产婴儿,出生后迅即注射乙型肝炎特异免疫球蛋白及(或)乙型肝炎疫苗。

切断传播途径

漱洗用品及食具专用

病人食具煮沸消保护易感人群

甲型肝炎

接种甲肝疫苗。

甲型肝炎接触者7~14天内给以含HAV抗体的人丙种球蛋白。

保护易感人群

甲型肝炎

接种甲肝疫苗。

甲型肝炎接触者7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或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和新生儿预防,与乙型肝炎特异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可提高保护率。注意加强和复种。

●乙型肝炎高效免疫球蛋白

用于母婴传播(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的阻断,应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使用。

亦可用于意外事故的被动免疫。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或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用于

简称乙脑,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染病。

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

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乙脑,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

传染源

家畜、家禽(储存宿主)。

猪→蚊→猪的传播环节。流行期间,猪的感染率100%,马90%以上。

蚊虫感染后,可终身带毒,随蚊越冬或经卵传代,是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

蝙蝠也可作为储存宿主。

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意义不大。流行特点

传染源

家畜、家禽(储存宿主)。

猪→蚊→猪的

传播途径

经过蚊虫叮蛟而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53-90%

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

流行区以10岁以下,尤其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3-6月小婴儿发病少,病情轻。

传播途径

经过蚊虫叮蛟而传播。

易感人群

●仅分布在亚洲

●严格的季节性80~90%的病例集中在7、8、9三个月内。华北地区为7~8月,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

●呈高度散发性同一家庭同时有两个患者罕见。流行特点

●仅分布在亚洲

●严格的季节性80~90%的

灭蚊

人群免疫

●灭活疫苗

流行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在流行前1-2个月开始,首次皮下注射,间隔7~10天复种1次,预防接种后2~3周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维持1年。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

●减毒活疫苗正在试用中

预防

灭蚊

人群免疫

●灭活疫苗

流行区6个月又称恐水症,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85-90%为狂犬)。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近年因养狗逐渐增多,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传染源

患病动物唾液中含有多量的病毒,于发病前数日即具有传染性。隐性感染的犬、猫等兽类亦有传染性。

流行特点

近年因养狗逐渐增多,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传播途径

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病毒自皮肤损伤处进入人体。

粘膜也是病毒的重要侵入门户,如眼结合膜被病兽唾液沾污,肛门粘膜被狗触舔等,均可引起发病。

传播途径

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咬伤后发病率10-70%,平均为15-20%。传播途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