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919db6cda741fbec92351e5b222ca6b/7919db6cda741fbec92351e5b222ca6b1.gif)
![《六国论》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919db6cda741fbec92351e5b222ca6b/7919db6cda741fbec92351e5b222ca6b2.gif)
![《六国论》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919db6cda741fbec92351e5b222ca6b/7919db6cda741fbec92351e5b222ca6b3.gif)
![《六国论》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919db6cda741fbec92351e5b222ca6b/7919db6cda741fbec92351e5b222ca6b4.gif)
![《六国论》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919db6cda741fbec92351e5b222ca6b/7919db6cda741fbec92351e5b222ca6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国论苏洵《阿房宫赋》中在写完阿房宫占地面积极大显示秦的“奢”后,用“
,
”
两句接着描写阿房宫建筑密度极大,从另一个角度继续强化秦之“奢”。《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走廊曲折、屋檐高耸的特点的句子是:
,
。
《阿房宫赋》中,描写宫殿、楼阁依地形而建,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句子是:
,
。《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建筑之多的句子是:
,
。《阿房宫赋》中写秦“贪”之掠夺对象,一是六国,二是天下百姓。第二段写秦对六国“人”和“物”的贪奢。其中“
,
”身份显贵,却被“
”,早晚唱歌拉弦,“
”,
衬秦人之尊,也更见秦人之奢。五步一楼
十步一阁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蜂房水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妃嫔媵嫱
王子皇孙辇来于秦为秦宫人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嘉祐二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知人论世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当年苏老泉,
年已二十七。
方知需用功,
发奋读书籍。
并同儿与女,
思究圣人语。
寒窗多少年,
青丝根根白。
父子同进京,
三人皆中举。
皇城咸震惊,
争诵苏洵名。
读书从不晚,
辛勤为第一。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知人论世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佑集》,本文选自《嘉佑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第8篇。千古文章四大家一门父子三词客知人论世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①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即史论。题解论论在这里是一个倒装,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六国论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国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
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的“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战国背景前230前228前225前226-前223前227前221前222远交近攻各个击破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
前228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北宋所处的时代和六国有何相似之处?分裂割据、割地求和背景介绍北宋疆域示意图战国疆域示意图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的现象,但是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自宋朝开国到英宗治平年间(一百年间),宋军和契丹、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写作背景借古讽今
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1004年,辽(契丹)大举攻宋,直通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已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丝绢二十万匹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况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澶渊之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灭亡判断句,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兵器,武器锋利动词,打仗、作战好弊病,弊端赠送财物赂秦:指向秦割地求和。中心论点连词,表因果亏损道理,原因判断句分论点一有的人相继灭亡全都、一概疑问助词,吗介词,因为……的国家分论点二表原因,因为独自地形作动,保全判断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议论。文本解析本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分论点一分论点二中心论点总分总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介词,用,凭借动作名,攻战的方法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还受到其他国家的贿赂)连词,就城镇(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古义:它实际上今义:副词(贿赂秦国)所丢失的土地也那么最大的欲望最大的忧患本来对比论证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回想代词,相当于“其”,他们的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古:祖辈父辈今:爷爷通“曝”相当于“而”,才形容很少的土地看待,对待副词,很、非常拿连词,表目的,来给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安稳熟睡这样以后先辈创业之艰难与后代赂秦之可耻行径形成鲜明对比“今日”“明日”:割地之频繁“五城”“十城”:割地之多、广“一夕”:时间之短暂“又”:体现秦国的贪婪赂秦之可悲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既然这样,那么凶残的通“餍”,满足献,送代词,指秦国副词,越,更加确定,清楚明了以致、以至于灭亡、覆灭本来动词,应该这样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用侍奉柴草“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句话出自于《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得当,适宜事实论证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论证了什么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诸侯:战败所失——赂所失得土地难——献土地易矛盾:地有限——欲无厌结果: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薪不尽——火不灭对比论证秦:攻取所得——受赂所得态度:一夕安寝——秦兵又至处境: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固不在战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至于颠覆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曾最终副词,接着、随后灭亡亲附,亲近秦王的姓,指秦国连词,表转折判断句已经幸免副词,当初、起初代词,他们的名作动,坚持正义连词,表转折,却代词,这把……作为才招致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跟,与状语后置句“赵尝于秦五战”古:两次今:又一次连续使动,使…退却,击退代词,指秦军及、等到因为小人的坏话被杀被动句成为代词,指赵国可惜连词,表转折,却坚持到底消灭几乎,差不多完古:智谋和力量今:认识、理解事物的能力表顺承副词,确实、实在没有办法智谋穷竭,国势孤立衰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燕国)刺客不行,(赵国)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副词,从前,过去连词,表假设,如果韩、魏、楚,这三国都曾割地赂秦代词,他们的亲附,依附古义:不去,没有出发
今义:(懒得写)还天数,命运互文胜败存亡的命运通“倘”,假如、如果较量,抗衡副词,不轻易判断,估量假设论证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文本解析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诸侯国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感情色彩齐国燕国赵国与嬴而不助五国以荆卿为计牧以谗诛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鄙夷赞美惋惜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假设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对策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介词,用助词,的侍奉名作动,礼遇,礼待合力,指六国联合名作状,向西朝向(秦国)名作动,吃饭名作状,向下恐怕主谓取独判断句助词,的固定句式,表被动被动句形势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挟持名作状,每日,每月连词,以至动词,治理通“毋”,不要固定句式,表被动假设论证承接上文,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六国提出抗秦之道:一是重用谋臣;二是礼遇奇才;三是六国联合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引出下文,由论古转入讽今,规劝北宋统治者吸取六国灭亡的惨痛教训,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句首发语词,表议论代词,指六国比仍,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形作动,战胜代词,指秦国助词,的如果状语后置句“其势于秦弱”凭借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后置句“苟以大之天下”降低身份连词,表转折,却跟随古义:旧事、旧例今义:这对比论证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应以史为鉴,坚决抵御外敌,不可屈服退让全文结构第一段弊在赂秦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第二段)引古(并列)总分赂秦力亏(第三段)不赂者以赂者丧总分总分第四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分总(递进)讽今第五段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过渡主旨
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弊在赂秦”。
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的军事袭扰采取以贿赂求和荀且偷安的退让态度;讽谏宋王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北宋疆域示意图1、下列句子中,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B.开篇先用否定肯定相对照的判断句式,开门见山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引出两个分论点来阐述中心论点。C.文章第二段以概括的史实和浅近的道理,论证第一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日照货运资格证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阿勒泰驾驶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5年甘肃货运从业资格证年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铜仁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货运考题
- 监理工程师考试合同(2篇)
- 电力实时监测合同(2篇)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3章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多边形的外角和》听评课记录3
- 学生暑假实习总结
- 幼儿园中班月工作总结月工作总结
- 湖北省十堰市城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要点课件
- 防涉黄课件教学课件
- 企业人才招聘与选拔方法论研究
- GB/T 11263-2024热轧H型钢和剖分T型钢
- 医疗器械软件研究报告 适用嵌入式和桌面式 2023版
- 2024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
- 联通欠费催缴业务项目实施方案
- 《三国演义》题库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编制和评审中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意见
- 全国网约车出租车驾驶员公共题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