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与北京城墙》等相关文章_第1页
《梁思成与北京城墙》等相关文章_第2页
《梁思成与北京城墙》等相关文章_第3页
《梁思成与北京城墙》等相关文章_第4页
《梁思成与北京城墙》等相关文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1《梁思成与北京城墙》在世界遗产“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不应忘记一个人⋯⋯1950年,梁思成写下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梁思成不但表达了城墙不阻碍城市发展的观点,还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城墙之上的画卷。他说,这应该成为一个全长将近40公里的这么一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环城公园。登上去之后,能够舒展人们的筋骨,壮阔他们的胸襟,古老的城墙确实可以担负起新的使命。——世界文化遗产网最后一搏1957年,“反右”运动正如火如荼,而雄伟壮丽的北京城墙也正在被热火朝天地拆除着。到处是毁墙的炮声,每一炮,都像在梁思成的心中炸响。他已经有了无望的感觉,但这位中国建筑业的泰斗还要为保卫北京城墙做最后拼搏。有一天,梁思成进城去瞅了瞅,发现地安门已经没有了,广安门也消失了,听说正拆广渠门,急忙赶去,发现已经只剩下一个城台和一个门洞。毁城的大军正向北京最后的两个城门进军——崇文门和西直门——1957年时最后两个有瓮城的城门。梁思成流泪了,他要去找周总理。他不明白:北京旧城是在伟人的努力下才保存下来的,而今天的毁城决策正是当年的保卫者做出的。他还记得,那是在1948年深冬的北平清华园,家里忽然来了位不速之客。3个月前,在南京北极阁,他刚刚当选为院士,一回到清华园,发现整个北平已经被共产党的军队围得像铁桶一样了。眼下他确实有些担心。近在咫尺的古城已经被围了好几个月,城里的傅作义将军是战是降是和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消息。共产党对这样一个瓮中之鳖究竟有多久的耐心呢真要打起来,那一座座精美绝伦的古代建筑⋯⋯他不愿往下想了。这样一位对中国古典建筑情有独钟的建筑学家,要目睹五代之都在兵燹中毁于一旦,那种痛心疾首可想而知。他觉得,自己比被围在城里的傅作义将军还要度日如年。就这样天天在担忧之中煎熬着,直到有一天,一位不速之客叩响了他寓所的大门。来人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开门见山地说:“梁教授,我受人民解放军攻城部队的委托,前来向你请教。城里有哪些著名建筑和文物古迹需要保护,请你把它们的位置准确标在这张地图上,以便我军在攻城时避开。”梁思成先生不仅把北平重点文物的位置准确地标在北平军事地图上,而且拿出了带领学生们收集古建筑文献时记载的《全国建筑文物简目》,把它们一并交给了那位解放军干部,并对他进行了详细讲解。他很感动,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想:共产党人了不起啊!于是,那张北平军事地图变成了《北平重点文物图》,在西柏坡,挂到了毛泽东指挥平津战役的指挥所墙壁上。随后,毛泽东命令:“把这幅图,交给围城部队。一定要他们注意保护这些重要的文化古迹。部队在进行攻击练习时,一定要对目标计算精确!”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北平城的全面保护被列为首要任务。在攻城的演习训练中,解放军对城内射击目标逐一精确计算,力求勿使炮弹损毁文化古迹。一个月后,1949年1月,傅作义召集北平的学者名流开会。著名画家徐悲鸿说:“北平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文化古城,这里有许多宏伟的古代建筑⋯⋯希望傅作义将军顾全大局,服从民意,使北平免于炮火摧毁。”康有为先生年逾花甲的女儿康同璧慷慨陈辞:“北平有人类最珍贵的文物古迹,这是无价之宝,绝不能毁于兵燹。”最后的呐喊很快,北平和平解放了。这一次胜利,是良知的胜利。不论是毛泽东、傅作义,还是梁思成、康同壁,历史都会“大书一笔”。但新中国成立后,保卫下来的北京旧城,却要在“保卫者”手中毁掉了。它在即将落下炸弹之前得到了保护,在攻城的炮弹尚未发射时得到了关怀,但却要在和平时期里彻底消失。对此,梁思成后来这样回忆说:“建国之初,北京市一位领导曾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对我说:‘毛主席说,将来从这里望过去,要看到处处都是烟囱!’这使我大吃一惊。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所要避免的吗‘处处都是烟囱’的城市将是什么样子那情景实在太可怕了。于是我就老老实实地把我的想法和盘托出。我认为华盛顿作为一个首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可借鉴的好典型。北京是个古代文化建筑集中的城市,不宜发展工业,最好像华盛顿那样,是个政治文化中心,风景幽美,高度绿化,而北京的大批名胜古迹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城市。”当时的梁思成,不仅是著名的建筑学家,而且是北京市的副市长,但他无法主宰北京城墙的命运。1950年2月,梁思成和居住在南京、曾留学英国的著名建筑家陈占祥一起交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即著名的“梁陈方案”。提出在旧城外的西侧另辟新区。这样,旧城留下,新建一个新中国的政治心脏,而一条便捷的东西干道连接新旧二城,如扁担一样担起中国的政治心脏和中国的城市博物馆。梁陈方案立刻被否定。1957年,陈占祥被打成右派,而梁思成,幸亏彭真的“提前”保护,才免遭厄运。让我们看一看梁思成要保卫的是一个怎样的“北京旧城”。即使没有到过北京的人,也早已从香烟牌上见识了大前门。今天,在人们看到孤独兀立在车水马龙中的前门箭楼和正阳门之间是一个由城墙围成的巨大瓮城;北京内城九门都是由箭楼和城门楼构成的双重城楼的巍峨建筑,门楼为三檐双层的巨大楼阁或殿堂,包括外城和皇城的城门城楼、箭楼、角楼等曾多达47个。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梁思成知道旧城作为一个整体,无论如何保护不成的时候,仍然发出最后的呐喊。他退而求其次,希望保住旧城的城墙和城楼。在北京《新建设》中,梁思成为北京城墙做了他最后的徒劳辩护,可以使我们后人洞悉当年的情景(“○”为毁城者的言论,“△”为梁思成的辩护):○城墙是古代防御工事,是封建帝王统治的遗迹,其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理应拆除。△那么,故宫不是帝王的宫殿吗天安门不是皇宫的大门吗这一切建筑遗物虽然曾为帝王服务,被统治者专用,但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杰作,今天已属于人民大众,成为民族的纪念文物了。○但是,城墙限制和妨碍城市发展。△现代城市为防止过度密集和拥挤,采取大城市用园林地带分隔为小区域的办法。城墙正可负起新的任务,承当现代大都市的区间隔离物。而当国防上需要时,城墙上还可利用为良好的高射炮阵地,古代的防御工事在现代还能再尽历史任务。重要的是打破心理上的城墙。人民政府所规划的大北京市界已21倍于旧城区,政策方向早已确定,旧时代政治、经济上的阻碍早已消除,我们不应再被心理上的一道城墙所限制、所迷惑。○城墙阻碍交通。△只要选择适当地点,多开城门即可解决。同时在城市道路系统设计上,控制车流,引导其汇集在几条主干道上,正可利用适当的城门位置导向。○拆除城墙,可取得许多砖,可取得地皮,利用为公路。拆之无害,且有薄利可图。△城墙除1米厚的砖皮外,内皆灰土,总数约1100万吨,以20节18吨车皮组成的列车日运一次,需83年才能运完。这一列车,83年之中可运多少有用之物废物体积如十一二个景山,安放何处北京城外并不缺少土地,四周都是广阔的平原,何苦要费巨大的人力取得这一带之地拆除城墙的庞大劳动力又可积极生产许多有利于人民的成果。如此浪费人力,同时毁掉一件国宝文物,不但是庸人自扰,简直是罪过的行动。但这样的争辩很快就结束了。急速前进的历史和匆忙的决策,彻底淹没了梁先生的建议和童话般的憧憬。有一天,梁先生从城内开完会回到清华园,谈到了北京市负责人的话:“谁要是再反对拆城墙,是党员就开除他的党籍!”从此,反对的意见,美好的建议,都沉默了。这一次,是科学和理性的败退。于是,对梁思成的批判开始了。随后,北京城墙不幸地被拆毁了。

“存”与“废”的抉择———北京城墙存废争论下的民众反应城墙的存废关涉市民生活和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情感,因此,他们在这场争论中的意见和倾向,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一、华南圭拆除城墙的“四条主要理由”引起争议1949年1月31日,北京和平解放,揭开了北京历史新的一页。在5月的都市计划委员会筹备会上,华南圭即提出要拆除北京的城墙以利交通,梁思成当场表示坚决反对。由于城墙存废事关重大,再加上解放初期各项建设才刚刚开始,这一问题便被暂时搁置起来。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和建设的加快,1957年北京市委提出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草案。这个草案当时并没有马上对社会公布。但社会各界对北京的远景规划极为关注,城墙的存废问题也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1957年5月,时为北京市人大代表的华南圭在6月3日的《北京日报》上提出了自己对城墙的意见,认为有40条理由可以说明拆除北京城墙的好处,其中主要有:一拆除城墙可以使城内城外打成一片,消除城郊隔阂;二从城市整体规划着想,拆除城墙以后,城内外的建筑风格容易达到配合和调和;三北京整体规划需要一条环形大路,可以利用城墙地基筑路,而拆除城墙后展宽绿化的护城河,“规模之壮,风景之美,将是世界无匹”;四拆除城墙有很大经济意义。华南圭还批判了把城墙也看成是古建筑而要求保留的说法。他说三大殿和颐和园等是精华应该保留,而砖土堆成的城墙则不能与颐和园等同日而语。5月22日,视察北京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全国人大代表俞平伯、全国政协委员叶恭绰也对北京城墙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俞平伯认为,北京的城墙是祖国的历史文物,也是构成北京风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应该把它保存下来。而且从北京远景规划来看,将来要发展地下交通,城墙的保存并不妨碍交通。叶恭绰则认为,应该拆除,但是要有计划地拆,有些已经坍塌或损坏的,可以先拆,而目前还比较完整的城墙,则应该绿化,加以利用。上述对北京城墙的不同主张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关注。6月4日上海《新闻日报》以专电《巍峨的北京城墙拆掉好还是保存好》为题报道了这“各执一词的争论”,将华南圭、俞平伯、叶恭绰作为几种不同意见的代表人物。报道最后说:“争论还在继续中”。二、民众对城墙存废的主要意见北京是中国历经天灾人祸幸而保存下来的完整城市,即使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党和解放军也特别对其加以保护。全国解放前夕,解放军即请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编制《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1950年7月7日,政务院做出了关于保护古文物建筑的指示。这些措施都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解放以后,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甚多,但是,也有很多事情无法得到群众的理解,比如:天安门广场扩建,欲拆除狮子、华表而代之以碑碣;北海旁边压上了“不伦不类”的高层建筑,使北海无复当日之景色;北京的东安门、西安门和地安门三座门都消失了。有民众指出:“只就缺点来看,还是很多的,使我们这个朋友的仪容减色不少。”华南圭拆除城墙的建议在北京市民和社会各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此事还有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解放以后,曾经发生过拆万里长城的事件。在浙江省龙泉县,还发生过拆塔事件,给古代文物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激起广大人民的反对和指责。这些事件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要拆除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的北京城墙,不能不引起极大的关注。市民纷纷来信,反映对北京城墙的意见和建议,大部分民众都表示不同意拆除北京城墙,并驳斥了华南圭的“四条主要理由”。相关部门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主要有三种意见:一完全保留城墙。认为城墙是古代建筑,是民族遗产,并标志着劳动人民历史的成就,有了城墙可保持首都的幽静、整齐及古色古香的优点。另外城墙与天安门、三大殿构成整体,虽历经天灾人祸均幸得保存,况北京的城墙在全国以及全世界都比较完整,因此应当保存下来为后代子孙瞻仰。二改造利用城墙。有人主张将城墙拆去上半部改建高架电车道,从而改善首都的交通,也有人主张建城墙花园供人游览,还有人主张栽花植木以避风沙。其中以主张架高架电车道者为多。三拆除城墙。认为城墙没有什么价值,假若把城墙拆掉改建成一条环形滨河路将比城墙的存在更为美丽。有人建议拆掉城墙还可以利用其砖石修筑护城河岸、建造楼房,或利用城墙及城墙土做些砖窑烧砖。还有群众来信要求举行民意测验或公布规划,以便于更多的人发表意见。三、对城墙价值的认知解放以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城墙还有没有它存在的价值这是决定城墙命运的最根本的依据。尽管对城墙价值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在大部分市民的来信中,肯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墙给市民生活带来了情趣。城墙和城门楼相映成趣,每当早晨,无论春夏秋冬,这里都是市民锻炼和游玩的好去处,甚至胜过了公园。有市民说:自幼我就喜欢城门楼和雄伟的城墙,及两岸垂柳的护城河,现在我仍然喜欢它。也有市民说:拆除城墙后北京没有什么不能形容于笔墨的美,相反地,古城落日、春水扬波,城内掩映着参差不齐的建筑物,又有什么不美呢二北京城墙本身建筑宏伟,工坚料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极大的保存价值。市民认为:对于北京城墙的处理,应该加以缜密的考虑,详尽的讨论,切不可轻率从事。对于城墙没有多大价值的说法,有的市民说:像博物馆里保存的历史文物,即使一片一甲也至少有一些引人欣赏研讨的价值,何况雄伟的北京大城更何况它不怕风吹雨打,又不会要饭吃。难道堂堂的大中华就容不下一个北京城墙吗三北京城是规划得很好的一个整体的艺术建筑,是千百万个劳动人民的血汗,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结晶,也是我们宝贵的遗产。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带有民族风格的雉堞雄伟的城墙,和整个北京城、包括天安门在内,形成了一个有统一体的协调的优美风格的建筑。四北京城墙使北京具备了特殊的风格。如果拆除了北京城墙,北京又有什么风格可言天下都市皆是如此,北京又哪能风格壮丽,非笔墨所能形容呢世界上无论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或资本主义国家,人力财力比我们丰富,可以建筑无数广阔的马路,但他们没有数百年历史的城墙,所以他们不能和我们媲美。五城墙可以防御风灾,消除噪音。北京城墙比较高大雄伟,内城保存得尤为完整,在环境和生态上的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六城墙在北京市民和全国人民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北京城墙存在了数百年,很多市民对她有着特殊的感情。有市民说:我个人以及我所认识的北京老住户,都是爱护北京城全部古代建筑而痛心任何借口加以破坏的。有外地人士来信说:我虽然未见识过北京城,心里却时刻向往着,真有“士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感慨,如果一旦毁除了古都风格,将使来到北京的人们和国际友人也会无限怅憾。也有市民对拆除北京城墙表示拥护,认为城墙“确不能与颐和园同等而论”,历代修城是为了防守刀兵之乱,为了保护皇帝和官宦们的生命财产。根据大小不同的范围,筑起大小不同的圈圈,甚至于恶霸地主也围一个圈圈。这就是“大者曰城,小者曰寨。”也有人认为北京城墙已经“陈旧”了,跟欣欣向荣大踏步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城市太不相称了,把城墙拆了,代之以现代化的环形马路,则使首都向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更前进了一步。拆除城墙之后的土、砖、瓦等还可以修筑工人宿舍、工厂等,既美化了首都,也可以废物利用,“一举多得”。在改造利用城墙的建议中,来自清华大学的某市民提出的建议具有典型意义,他认为:由于北京人口不断增加以及工作与生活上的需要,北京的交通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可以利用目前已有的城墙,将它改建成双轨的环形电气化铁路,以减轻其他交通工具的负荷,解决北京的交通问题。具体做法是:在现有的豁口处架设跨度不大的桥梁即可联起,已有的城门楼改建后作为车站,估计经过二到三年时间的改建,即可通车。到那时,“高架车速度较高,却又没有地下铁道复杂的通风和其他技术问题,它将现有的城墙很好地利用起来,也可以解决是否拆城墙的问题”。四、对城墙认识误区的批驳在解放初期,有人提议拆除长城,认为拆除长城有许多好处:因长城有万里之长,用砖数目之多可想而知,拆除后,可用此大量城砖从事建筑,可以其无数土方之土平沟壑,可以便利交通,可以改善长城内外人民之关系。有读者来信认为,希望拆除北京城墙的人,原因亦不过如此:土可以平城内沟壑,砖可用之于建筑,又可消除城乡矛盾,且可开辟环城大道,外国现代化城市亦无城墙。但却没有考虑现实问题,拆除城墙需要用人、花钱,需要工具、机器、时间等,如果把这些力量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做出很多惊人的成绩来。众多的来信对华南圭的四条主要理由进行了批驳:北京城墙是城郊的隔阂,究竟是思想上的隔阂还是交通上的阻碍,华南圭的意思非常模糊。如果说城墙造成思想上的隔阂,那原因不在城墙,如果说城墙阻碍了交通,可以通过开辟城门的办法解决。即使住在都市的人因此多走了弯路,多开点城门,也没必要拆除全部城墙。拆除城墙,城内外的风格容易达到协调和配合。如果拆除了城墙,北京又有什么风格可言有读者以天津为例:天津在解放前并没有城墙,但旧租界地与中国地就显然不同,无论在交通上,公共设施上都是不相同的。显然拆除城墙可以使城内外打成一片,消除城郊隔阂的问题,不是那么简单,主要是在于规划时对城市功能分区上如何处理,如何使得各项公共建筑、福利设施、公共交通等分配得当,这样才能解决城郊隔阂,否则没有城墙也不一定能够使得城内外打成一片。对于拆除城墙以修建环形马路的说法,有市民指出,为了一条路或为了多些砖石,而忍心把北京城拆毁未免心肠太硬,实际也得不偿失。拆除城墙来修马路,也是重在破坏,而非建设。城墙内外原有马路,不过历来未经整理,逐渐为房屋所占据。可以将房屋拆除,城内外皆修筑环形马路,分别上行下行,多开门洞以调剂出入。华南圭认为拆除城墙有很大的经济价值,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北京的城墙是灌过浆的,拆时要损坏很多砖,拆下来的砖上附着的灰浆很难刮净,而且内部还是渣土,费工费时费力,没有什么经济价值。这不过是一种败家子过日子的办法。北京的城墙是我们祖国的遗产,也是古代建筑,不能简单地说是砖、土堆成的,因为所有的建筑物无非是砖、土、木材等堆砌而成,那样就没有古迹的价值可谈了。城墙的价值不是一句泥土结构是糟粕就可以抹杀的。有读者指出,当年张作霖在北京拆除皇城及东西两单牌楼,至今为北京市民所痛恨。而华南圭值“皓发苍髯”之年,献此“焚琴煮鹤”之议,似乎大可不必。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华南圭视察北京市总体规划时发现,关于天安门的十一个方案都把华表、石狮废除,代之以“非驴非马”的石柱或石碑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应该保全原有的规模,原封不动,华表依然,石狮依然,金水桥依然;因为天安门之所以为天安门,自有其应有的性格也。他说:“凭良心,说直话,十一个方案,都不能称为满意。”在民众的来信中,对华南圭关于保全天安门原有规模的建议表示赞同,而对拆城墙的建议则表示反对。五、对城市规划和文物保护的反思在一位普通工人的来信中,有这样一幅让人印象深刻的漫画:向来与护城河唇齿相依的城墙,正在与护城河道别。城墙说:有人说我已经阻碍了人们走社会主义了。朋友,没想到我们永别了!护城河说:难道没人替你说话了吗解放以后,在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华南圭的建议中,都有拆除城墙、美化护城河的设想。北京的护城河失去了城墙的依托,许多市民深感不能理解。北京城墙及其他古建筑与城市规划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他们认为:近代城市规划和古建筑可能存在着矛盾,但不是不能解决的矛盾。开豁口、开辟城门两侧道路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从远景来说,修筑地下铁道更能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处理得当,城市的建筑可能更协调些,处理不好,一旦拆错,铸成既成事,就无法挽回了。有读者认为,在某些城市规划者的心目中,除了天安门和三大殿以及其他几个孤岛似的公园外,其余一切古建筑都可以大拆大卸,毫不痛惜,“这种一面建筑新的、一面又拆除旧的,不论从经济效果和爱护文物来说,都是充分的败家子的作风。”一部分城市规划者“总觉得一路大拆,一路大建才算过瘾,国家资财的浪费,古文物的废除,全不在他们的心上。”有来信指出,有些人不是尽量利用原有的基础和条件,和在尽量保存、保护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情况下美化城市,他们今天拆东明天拆西,即使他们“宽宏大量”地留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天安门,天安门岂不感觉很“可怜”北京的东安门、西安门、地安门三座门都消失了,街道上的牌楼也没有留下几座。市民们发出呼吁:“我们不能做一个任意挥霍遗产的败家子”。有民众认为,有城墙也不妨碍城市整体规划,重要的是我们的建筑师“如何对待历史的遗产”,如果把城墙作为多余的、累赘的包袱,那就毫无问题地大笔一挥拆掉省事;如果把它看作有价值的祖国遗产呢那就可以发挥建筑师的智慧,创造性地处理它,使它在城市规划中作为建筑的积极因素,使得它的存在不但不是多余,反而增添了建筑艺术,总之,不能单纯从规划的便利角度来对待祖国的遗产。正如梁思成所说的城墙“在规划中不是一个不能处理的难题,是否能把它处理得好,也是对做北京规划的人的一个考验”。北京市远景计划报道以后,德国建筑师代表团到北京,对北京拆除城墙表示不同意,他们打了一个非常尖锐的比方,认为这种做法等于法国填塞了塞纳河。有读者指出,有些人主张拆掉前有些人主张拆掉前三门前门、崇文、宣武和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城墙,这种想法和做法,很难在世界各国找出先例。莫斯科的高尔基大街,为了保持古建筑,在展宽街道时,曾设法把整幢大楼向后移动。华沙在复建时,几乎一砖一石,都是在恢复旧有风格上建立的。这种爱护自己祖国城市的精神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六、来信折射的情感和心态拆除北京城墙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即使是官方的主管部门也承认: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相关部门对人民来信做了认真的统计,并明确将人民来信工作作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部分。1957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规划管理局全年共收到人民来信165件不包括设计院及勘测处,关于处理城墙方面的来信共计51件,约占来信总数的31%。其中完全保留城墙的来信,共计34件,占67%;改造利用城墙的来信,共计12件,占23%;主张拆除城墙的来信共计5件,占10%左右。北京是众望所归之地,北京的一举一动都对外省外县有很大影响。在关心北京城墙的人中,不仅有北京人,也有“没有见过北京只是听说过北京”的外地人,有普通的工人,农业社的社员,也有干部、知识分子,还有尚值学龄的儿童。有些来信的作者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北京城墙的质朴感情跃然纸上。广大民众关心着首都建设和未来的发展,对北京和古老城墙的感情溢于言表。有的说,这是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平生第一次来信”,有的说“我爱北京甚于爱我的家乡”。有市民说,作为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人,我们极希望能够知道这个朝夕相处、亲密可爱的朋友未来的命运,我们当然比外省的人或者外国人更关心她,更了解她。论争与结局———对建国后北京城墙的历史考察到了解放初期,北京城墙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近百年来,北京城墙没有经过彻底检修,坍塌、内裂的地方逐渐增多,有的地方因危险已予拆除。北京保存较好的前三门城墙,到了1958年,已经发生了墙皮凸闪、城砖碱化、野树丛生等严重影响安全的问题:凸闪处共计5850米,全在城内。其中以国会街最为严重,在层砖之间生长的树根竟粗达10厘米,从地面直抵城顶,以致表层砖被挤,向外凸闪,来往的车辆行人,极不安全。沿城顶一带,解放前掏挖的射击孔就有158处,城顶还有大小洞穴119处,“最深者已与城下所挖的防空洞连通”,整修极为困难。城墙的总体情况又是怎样呢内城的外部轮廓虽尚属完整,但墙冠的宇墙和箭垛除前三门一线外几乎全部残缺不全,内外墙面受风雨侵蚀,麻面极为普遍,敌伪时期曾在墙内挖了许多防空洞,当时尚存451个。据初步调查,内城有130余处有塌落的危险。外城城墙约16000米,初步统计倒塌或拆光的约占全长37%;砖已剥落,仅剩土墙的约占全长16%;一面砖剥落的约占全长24%;砖土尚存,但外形已极残破的约占全长的23%,其中约30余处墙面闪裂。当时的媒体报道:北京内城城墙长期没有很好地管理,现在城墙顶上长了很多蒿草、树丛。城墙顶面的海墁已经破坏,很多地方沉陷、裂缝大的有两公寸宽,城墙局部鼓闪,女儿墙和垛口松动,到雨季经雨水浸泡、冲刷,常发生塌滑事故。由于自然侵蚀以及战争和人为的破坏,北京城墙在解放初的破败已经十分严重,与新中国首都的地位很不相称。城墙的残破颓败极大地影响了北京城市的整体面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发展。为了解决交通问题,解放后仅内城就陆续开辟了城墙豁口23个,豁口的总长度约800米。随着街道的展宽,已开豁口还要大大加宽,配合新开道路还要再开辟豁口。同时,由于顺城街逐渐成为环城的重要通道,城墙严重妨碍顺城街与通过城门各干道相交处的内外视线,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当然,城墙也发挥着一些作用:它可以防止环城铁路的噪音,还可以防御风沙。在这种情况下,城墙无论是保留,抑或拆除,都会产生诸多问题。“留之有碍,拆之可惜”,尤其是外城城墙,高度、厚度和城楼的规模比内城相差甚远。由于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若长期保存,既危险又难看。”城墙的破败所造成的伤亡事故,在当时的新闻报道里屡见不鲜。如1957年3月,“一个人到拆去砖的城墙里挖土,土方塌落,被压死。”1962年4月,“在朝阳门豁口南侧,就有一个取土的人被砸死,两人被砸伤。”管理不善,使城砖大量被盗,拆城砖还使交通堵塞、火车受阻,诸如此类,都加剧了城墙的损毁和破坏,也给城墙造成不良的社会声誉。……综观北京城墙的拆除,不是由一次决定或运动所完成的,其间大的行动,主要集中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两次大的拆除活动,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探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城墙自身的原因建国以后的拆除城墙行动,是民国开始的拆城墙的延续。不可否认,城墙本身的现状,是导致各方主张拆除的重要原因。北京城墙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管理难度大,并时时发生交通事故和人身伤亡,这与新中国首都的面貌是不一致的。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和首都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城墙的破败和落后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势之下,拆除城墙势所难免,北京比较残破的外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拆除的。二国家建设和首都城市发展的需要解放以后,北京市通过开辟城门豁口,以缓解城门口的交通问题。但由于国家建设和首都城市发展的需要,开辟豁口也不能完全解决由城墙所导致的交通和城市发展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考虑城墙的存废。对于城墙与城市建设的矛盾和冲突,在一段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并没有做关于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中,关于城墙是否保留以及对某些古代建筑物的处理办法未作具体规划,“这些问题对目前城市建设工作的影响还不很大,因此不必急于、同时也还很难一下肯定下来。”在“大跃进”中,为了改变首都的面貌,1958年的北京市总体规划提出:“展宽前三门护城河,拆掉城墙,充分绿化,滨河路北侧修建高楼。”“城墙、坛墙一律拆掉。”“把城墙拆掉,滨河修筑第二环路。”这个城市总体规划带有“大跃进”的痕迹,但一定程度上,拆除城墙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墙与城市建设的矛盾很难完全避免。要在实践中摆好城墙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确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三认识上的某种偏差解放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认为:北京的都市建设反映了封建时代低下的生产力和封建的社会制度的局限性,“以皇宫为中心,外边加上一层层的城墙,这充分表现了封建帝王唯我独尊和维护封建统治、防御农民`造反'的思想。”这种对城墙性质的认定必然影响到城墙的存废。“从长远来看,保留城墙是没有必要的,而且在某些方面对城市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