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期ChinaTradeRemedy特别关注第12期China特别关注第1期ChinaTradeRemedy卷首语第1期China卷首语PAGE72中国贸易救济中国贸易救济PAGE73中国贸易救济中国贸易救济第5期ChinaTradeRemedy特别关注第5期China特别关注第5期ChinaTradeRemedy特别关注第5期China特别关注卷首语2011年,全球不稳定因素仍在增加:发达国家经济状况接连不断2011年,全球不稳定因素仍在增加:发达国家经济状况接连不断——日本地震、欧债危机、美债危机、占领华尔街运动、失业增加等;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经济软实力的挑战——新兴经济体物价普遍上涨、气候谈判呈现出与发达国家的利益对立、新兴产业发展比较优势遭遇保护主义围堵等;利比亚战争、美伊冲突令并不明朗的经济形势承载了一份不可名状的政治效应。主要国家主权信用评级频遭下调,亦动摇了市场信心,金融市场持续大幅波动,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下降,全球制造业活动收缩……在这种复杂的全球政治经济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温和回落、物价涨幅初步抑制。世界银行最新预测,2011年中国经济将实现9.1%的增长;海关统计显示,2011年1~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3096.2亿美元,同比增长23.6%。截至2011年12月11日,我国货物贸易额已升至世界第二,出口增长了4.9倍,进口增长了4.7倍,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但与此同时,中国产品亦逐渐成为各国贸易保护的重点。在贸易救济领域,中国出口产品自1995年以来连续16年成为全球反倾销措施的最大受害者,并自2006年以来连续5年成为全球反补贴措施的重灾国。此外,在技术性贸易措施、知识产权、产品安全等领域,中国出口产品亦成为主要调查对象。这是一个历史的时刻,而《中国贸易救济》则有幸见证了这个意义非凡的变迁。自2002年以《中国反倾销反补贴信息择要》创刊以来,《中国贸易救济》一直关注着中国入世的点点滴滴,并伴随着中国入世的成长而成长,关注领域亦从传统的贸易救济发展到当前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知识产权、反垄断、产品安全等,并进一步与经贸形势、重点产业、政策法规、重点案例相结合,紧跟时代步伐,形成了更为科学的研析架构。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中国贸易救济》也将在变革中不断创新、发展!第1期ChinaTradeRemedy入世十年专稿第1期China入世十年专稿第1期ChinaTradeRemedy入世十年专稿第1期China入世十年专稿入世10年我国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产业安全工作情况——专访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顾春芳入世以来,我国经济积极融入全球化和世界贸易多边体制,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入世改善了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强化了我国企业的规则意识,开阔了全球视野。在这10年中,多边贸易体制所倡导的理念和公开、透明、非歧视原则在中国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了解,我国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维护产业安全工作成效显著。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我国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产业安全的情况,本刊编辑部特采访了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顾春芳局长。《中国贸易救济》:顾局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请您谈谈入世10年来,我国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产业安全工作的总体情况。顾春芳局长:入世10年来,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全面履行入世的各项承诺,逐步建立了符合世贸组织规则要求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经贸管理体制,按照承诺大幅降低关税水平,逐步取消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成为市场最为开放的成员之一。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学习和运用世贸组织规则,有效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及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等国际通行规则维护国家利益和产业合法权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建立和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做出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主要表现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贸易救济法律法规体系,积极有效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国内产业利益;组建了专门的贸易救济调查机构,建立起以贸易救济调查机关为主体,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和重点行业组织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维护产业安全的工作体系和人才队伍;创造性地开展了产业损害预警、贸易救济效果跟踪、涉案产业规范等基础性、预防性和前瞻性工作,不断丰富和拓展救济手段和救济领域;积极参与世贸组织规则谈判,利用争端解决机制维护国家和产业利益;通过多年常抓不懈的培训和宣传,国内产业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普遍增强。贸易救济和维护产业安全各项工作在促进受损害产业恢复发展、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及遏制国外不公平竞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贸易救济》:请您谈谈我国贸易救济制度建立的重要意义。顾春芳局长: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是世贸组织允许采取的维护公平贸易秩序、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的贸易救济手段。入世十年来,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统领之下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措施条例》为核心的、包括商务部26部部门规章和2部最高院司法解释的贸易救济法律体系。加入世贸组织前,我国政府为适应入世后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在国务院机构精简的大背景下,专门组建了贸易救济调查机构,即现在的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和进出口公平贸易局。我国贸易救济法律制度和调查机关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产业安全工作有了法制和体制基础。10年来,我国贸易救济调查机构从初创起步到不断成长壮大,各项工作和制度建设从无到有、从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到自成体系和有所创新,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我国贸易救济制度的建立,是我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全面贯彻和履行国际通行规则的需要;是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维护公平竞争环境的需要;是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防范和化解国际经济风险,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的需要。《中国贸易救济》:刚才您提到入世10年来,我国建立起“一体两翼”的维护产业安全的工作体系,积极有效地开展了产业损害预警、贸易救济效果跟踪、涉案产业规范等基础性、预防性和前瞻性工作,请您具体介绍一下。顾春芳局长:经过10年来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我们在工作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贸易救济调查机关为主体,各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和重点行业组织为两翼的工作体系。各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和广大行业组织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在参与贸易救济立案和调查、建立产业损害预警监测机制、开展案件效果跟踪和涉案产业规范以及宣传、培训和公共信息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创新性的工作,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业务支撑和桥梁纽带的作用。10年间,我们建成了覆盖31个省(区、市)及15个重点行业的产业损害预警监测系统,初步形成了以商务部、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重点企业为组成部分的预警监测体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服务于贸易救济立案和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了产业安全保障工作的前置化;为避免贸易救济涉案产业无序发展和恶性竞争,促进上下游产业链的协调发展,我们积极跟踪、评估贸易救济措施实施效果,探索性地开展了贸易救济涉案产业规范工作,在实现贸易救济措施与国家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协调配合、保证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效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中国贸易救济》:请您介绍一下贸易救济和维护产业安全工作在促进受损害产业恢复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顾春芳局长:贸易救济措施在维护公平贸易环境、促进受损害产业恢复发展、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及遏制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维护了公平贸易秩序、受损害产业得以恢复和发展。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国外产品低价进口对国内产业的冲击,为产业发展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国内企业效益好转,利润增长。如光纤反倾销立案当年进口量即同比下降44.1%,进口均价同比增长29.5%;甲乙酮反倾销措施实施后,进口量同比大幅下降66%,进口均价增长17.7%;聚酰胺-6,6切片采取反倾销措施后,国内产业开工率同比增长1倍以上,利润同比增长8倍。二是部分涉案产业成长为全球行业排头兵,发展成就世界瞩目。新闻纸实施反倾销措施的10年间,国内产业加大新设备、新工艺的引进和技术改造力度,全球产量排名由2001年的第6位跃升至2009年的第1位,国内龙头企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技术装备水平达到世界一流;聚氯乙烯和苯酐行业采取反倾销措施后,其产业规模也已跃居全球首位。三是为幼稚产业成长壮大赢得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提升了产业国际竞争力。贸易救济措施为一些尚在成长中的幼稚产业提供了必要保护,避免了外国同业不公平竞争甚至恶意挤压,使幼稚产业得以成长壮大。如邻苯二酚是我国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在研发创立初期曾险为倾销进口产品所扼杀,经过前后两次反倾销和一次期中复审,该产业获得蓬勃发展,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有机硅产业多年来受制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低价倾销冲击,反倾销措施实施后,国内产业实现自主研发和规模生产。四是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技术进步。电解电容器纸反倾销措施有效遏制了国外厂商的不正当竞争,提高了国产纸的市场占有率,国内申请企业凯恩股份公司目前已成为全球仅有的两家能够系列化生产电解电容器纸的企业之一;光纤反倾销措施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光纤光缆行业的发展,为推动我国3G、三网融合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1,4-丁二醇采取反倾销措施后,国内产业升级换代,采用了新的生产工艺和装置,促进了节能减排和环保。五是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马铃薯淀粉反倾销案和反补贴案惠及10个省区、近6000万薯农的利益,稳定了农民收入,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的稳定;磺胺甲噁唑在临床医疗上居于重要地位,反倾销措施的实施,保证了国内产品的社会需求。六是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一些国外企业不公平竞争行为。随着我国运用贸易救济措施能力不断增强,一些跨国公司慑于贸易救济措施的威力,自觉规范其竞争行为,主动采取产业对话与合作等形式避免摩擦。第1期ChinaTradeRemedy入世十年专稿第1期China入世十年专稿入世10年我国贸易救济调查相关问题解读——专访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调查三处处长于伟毅入世10年来,我国贸易救济措施立法和实践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11年11月,我国已对来自26个国家(地区)的进口产品发起了69起反倾销调查,4起反补贴调查和1起保障措施调查,共涉及10个行业,62种产品。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我国产业发展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外部风险正在增大。因此,继续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实施贸易救济措施,仍将是维护国内产业安全、维护公平贸易秩序的有效手段。为了更深入了解我国贸易救济案件的复审、贸易救济措施效果等情况。本刊编辑部特采访了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调查三处于伟毅处长。《中国贸易救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已经10年了,请介绍一下10年来我国贸易救济期终复审案件工作的进展情况。于伟毅处长:入世10年来,我国共对已到期的17起案件开展了期终复审工作。在调查与裁决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WTO的相关条款和我国的法律法规,开展贸易救济案件的期终复审工作。一方面,为维护国内市场的公平贸易环境,保护我国产业的合法权益,对于仍需维持贸易救济措施的案件,我们依法进行调查,作出继续维持反倾销措施的肯定性裁决;另一方面,我们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期终复审工作中,防止和避免贸易救济措施被滥用,对于依法应当终止反倾销措施的期终复审案件,我们及时发布相关公告,终止贸易救济措施。《中国贸易救济》:《商务部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与业界加强配合,准确评估贸易救济措施的效果和影响”,请您介绍一下商务部近几年开展贸易救济涉案产业规范工作的情况。2010年4月,商务部下发了《贸易救济涉案产业规范工作实施办法》,该《实施办法》对2009年颁布的《贸易救济涉案产业规范工作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对涉案产业规范工作的主体、运作环节以及各主体的权责进行了清晰界定,要求涉案产业规范工作要从“立案介入、效果跟踪、产业评估、行为规范、信息发布、复审参考”6个环节开展工作,使涉案产业规范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工作的开展将更为制度化、系统化、日常化。《中国贸易救济》:请您介绍一下,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在贸易救济工作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于伟毅处长:贸易救济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案件调查工作中,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作为调查组成员,参与整个调查活动,同时还受我局委托,通过召开上下游企业协调会等形式,积极与涉案企业进行沟通,帮助和指导涉案企业做好相关工作。在效果跟踪工作中,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积极配合我局对贸易救济措施实施效果进行专题调研工作,积极参加贸易救济效果跟踪工作,及时上报跟踪发现的问题,积极提出合理化政策建议。《中国贸易救济》:请您介绍一下,行业协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贸易救济工作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于伟毅处长:我局对指导行业协会参与贸易救济工作十分重视。一是在案件调查工作中,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利用行业协会联系产业的优势,通过行业协会及时了解和掌握产业的情况;二是在贸易救济效果跟踪工作中,通过行业协会组织企业进行问卷填报工作,很好地起到了沟通企业、客观反映问题的作用。作为“一体两翼”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协会很好地推进了我们的效果跟踪工作,帮助我们完善了对涉案产业效果跟踪的研究及评价体系。《中国贸易救济》:近几年在贸易救济措施效果跟踪工作中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于伟毅处长:为更加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贸易救济措施的效果,近几年来我局加强了贸易救济措施效果跟踪工作。一是我们4次在全国范围内,对贸易救济涉案企业的存续情况进行了调查,涉及10多个行业、近300家涉案企业。二是对近40%案件进行了重点跟踪,建成了3个数据库和2个查询系统,包括涉案产品企业数据库及查询系统、涉案产品进出口数据库和查询系统、涉案产品反倾销税额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丰富与完善为今后规范工作的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三是构建了由2个计量经济模型和3个局部均衡模型构成的贸易救济效果评价模型体系,为准确追踪、测算和评估贸易救济措施的效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定量分析依据。通过调查,我们较全面地了解了贸易救济措施实施后,涉案企业和产品的运行概况。《中国贸易救济》:近几年,产业损害调查局加强了对我国重点行业的产业安全评估工作,请您介绍一下开展产业安全评估工作的范围和方式。于伟毅处长:为准确掌握新形势下我国重点行业产业安全状况,评估和了解我国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竞争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以及安全状况,从2008年开始,我们连续与有关专业研究机构合作,对我国钢铁、石化、轻工、纺织、机械、船舶、汽车、电子、建材、有色等10多个重点行业进行了产业安全评估,在评估以及研究过程中,我局密切联系当前经济形势,对所评估的重点产业范围进行调整,如2010年增加了能源、物流、金融、房地产、信用评级等重点产业。针对重点行业的产业安全评估,我们不仅构建了共性的指标体系框架作为产业安全评价的基础,而且还根据各行业的特点,建立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分行业二级和三级指标体系,以对不同行业产业安全作出准确评价。
入世10年的成就与超越之道——专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10年前,入世落槌,从此为中国开启了这扇多姿多彩的世界之窗;10年后,宝剑锋从磨砺出,人们也已开始习惯从世界看中国,从中国看世界……10年风雨历程,百年树人理念,入世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是越来越便宜的汽车,是琳琅满目的品牌与投资,还是国际化的思想观念与文明的传承?为此,本刊编辑部特采访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博士。《中国贸易救济》:您如何看待中国入世这10年所取得的成就?梅新育博士:“1990年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赢家”——国际上对中国的这一评价堪称对中国入世10年成就的最好总结。通过在基本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入世,中国对外经贸赢得了更可预见的发展环境,堪与尼克松访华取消对华全面贸易禁运、美国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PNTR)相提并论,并列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经贸发展史上三大利好。入世以来,中国对外经贸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皆然,尤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规模加速扩张表现抢眼。在入世前的1991~2001年间,中国出口额从719.10亿美元升至2660.98亿美元,增长270%,年均增幅14.0%;2002年,中国出口猛增22.4%,2001~2010年间,中国出口从2660.98亿美元升至15777.89亿美元,增长493%,年均增长21.9%。2000~2008年间,世界出口年均增长12%,中国出口年均增长24.4%,是世界出口平均增幅的两倍多。更大规模的出口,更高的出口增速,意味着出口部门为中国国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意味着中国产业赢得了更大的规模效益和更多的高成长机遇,因此有更大的概率铸造非价格竞争优势,超越曾经不得不高度依赖的价格竞争策略和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之类“优势”。出口贸易的持续高速增长,一方面直接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2002~2010年间,始于西方国家IT泡沫破灭冲击余波荡漾之际,后来又遭遇次贷危机—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冲击,而且一直遭受初级产品行情持续高涨的压力,中国GDP增长率在这9年中仍然有5年超过10%,另外4年增长率也全部在9%以上,外向型经济发达的中国东南沿海繁荣富庶已经几乎不让中等发达国家。广东等几个经济规模最大、人均GDP最高的沿海省市进出口贸易依存度也是全国省级行政区中最高的,其中,经济规模最大的广东省2010年外贸依存度高达124%,比全国平均水平(51%)高约一倍半,实属必然。另一方面,出口贸易的持续高速增长使中国得以彻底摆脱鸦片战争前困扰中国160年以上的国际收支逆差压力,笼罩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头顶的国际收支和货币危机阴云散去,中国宏观经济由此赢得了良好的稳定性。虽然目前持续巨额贸易顺差和天文数字的外汇储备貌似已经给我们带来了众多困扰,但我们必须明白,美国胖子的烦恼与索马里饥民的烦恼有着本质的不同。就总体而言,入世之后中国国内产业遭受的冲击不如入世前普遍担忧的那么大。典型的如汽车工业,入世前普遍担忧这是面临冲击最大的制造业,实际结果是中国至今已连续数年成为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国和销售市场,汽车产品出口突飞猛进。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重要原因之一是经过50年发展,到入世之时,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已经跻身世界前列,这种“大国效应”使得企业界将生产集中于中国国内比进口更有利。《中国贸易救济》:入世后,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取得了何种成就?中国的对外贸易情况如何?对外贸易绝对规模增速远远超过其他各国和地区,其结果是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排名不断提升。1950年,中国出口总值排名全球第27位,1980年为全球第26位,1990年列第15位,入世前夕的2001年排名第6位,2004~2006年居世界第3位,2007年升至第2位,2009年以来已经稳居世界首位。贸易规模大幅度扩张,在世界贸易体系中排名不断提升,将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为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循序渐进赢得更大谈判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赢得更大谈判能力,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有能力超越此前被动的“与国际惯例接轨”,推动确立更加公平合理、更符合我们期望的贸易规则,进而加快改善中国在国际经贸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在多哈回合谈判中,我们已经开始看到了这个趋势。有一种常见的说法,称中国仅仅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此说并不完全错误,但多少失之偏颇,因为虽说“大”不等于“强”,但可持续的“强”只能以“大”为基础。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持续优化,表现为出口额中工业制品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初级产品占比不断下降;在工业制品出口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占比显著提高;进口额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则不断提升,工业制品占比则不断下降(见附表)。即使考虑到2002年以来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牛市启动、初级产品进口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因素,按数量衡量,中国初级产品进口的增长也相当惊人。建国初期,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呈现典型的农业发展中国家特征,出口商品80%以上是初级产品;到20世纪70年代,初级产品占我国出口总额比重仍在50%左右;改革后实现了工业制品出口超越初级产品出口,1980年工业制品占到出口总额的49.7%,1989年提高到71.3%,入世以来,中国制成品出口进一步远远超过初级产品出口。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分类,入世前的2000年,中国出口中初级产品占10.2%,工业制品占89.8%;2010年,中国出口中初级产品占比降至5.2%,工业制品占比提高到94.8%。2000~2010年,中国出口额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占比从33.1%提高到49.5%,占比提高16.4个百分点,而工业制品总体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根据历年《海关统计》计算)。中国入世同时也是贸易伙伴的福音,因为中国出口贸易的空前扩张也伴随着进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高增长。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和世贸组织2009、2010年《世界贸易报告》数据,2000~2008年间,世界进口年均增长12%,美国、欧盟27国、日本、俄罗斯、巴西、印度年均增速分别为7%、12%、6%、21%、14%、14%(2005~2009年数据),中国进口年均增速则高达22.4%。2009年,世界进口萎缩24%,中国进口只下降了11.2%。2010年,中国进口增幅更高达38.7%。时至今日,中国不仅是世界头号出口大国,也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进口大国。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消费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增幅,2000~2009年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依次为9.7%、10.1%、11.8%、9.1%、13.3%、12.9%、13.7%、16.8%、21.6%和15.5%,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4%,剔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4.8%……这一切为中国创造了旺盛的进口需求,而持续经常项目收支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又确保了中国的进口支付能力,从而使中国得以凭借强大进口能力带动贸易伙伴经济增长,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果实。从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巴西、安哥拉到苏丹,越来越多的贸易伙伴从中国旺盛的进口需求中受益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皆然,中国因素越来越成为条件相近国家经济发展实绩差距判然的关键原因。早在入世前的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就发挥了东亚经济稳定器的作用;在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中,中国经济的稳定器作用进一步扩展到东亚之外。2009年,世界进口萎缩24%,中国进口只下降了11.2%。正是中国强大的进口需求又带动多个国家(地区)较快走出了萧条,以至于在德国这样的欧洲经济火车头,2009年下半年以来奇迹般的经济复苏也被不少舆论称作是“中国制造”的。与此同时,作为全世界最引人瞩目的新兴对外投资大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正日益显著。在越来越多的东道国,中国投资得到了热烈的拥抱;即使在对中国投资怀有更多政治猜忌的某些发达东道国,大开门户迎接中国投资的呼声也日益看涨。且不提多少发展中国家总统、外长向驻华大使面授机宜,“衡量你在中国工作业绩的标准就是看你招揽来多少中国投资”,就是美国自治邦北马里亚纳群岛,其总督也表示愿意向中国出租岛屿,招揽中国投资。《中国贸易救济》:在取得既有成就的同时,我们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调整与进一步完善的?梅新育博士:当然,中国入世以来的不如人意之处也不可忽视:出口商品国内增值率较低,环境污染,出口企业劳工权益问题,一直未能摆脱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者身份……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正视并努力解决。但无论我们为取得这些成绩付出了多少代价,中国对外经贸已经取得的成绩仍然是成绩,我们只能在以往成绩的基础上寻求超越之路,不应也不能推倒重来。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上,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我们不仅需要继续努力赶超,还需要兼顾防止被赶超,不合理地全面否认我们业已取得的成就,盲目推倒重来,只会给力图赶超中国之辈创造机遇。在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之上,中国对外经贸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寻求超越的终极出路在于推动建立更合理、更符合我们利益和期望的国际经贸规则,从此前不无被动色彩的“与国际惯例接轨”,转向“推动规则演化”。我们不能也无法满足于西方主导规则下的玻璃天花板,我们需要在实力基础上努力推动建立更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规则,此起彼伏的国际贸易摩擦、特别是明显不平等规则下的争端更警示我们“推动规则演化”的紧迫性。我们的西方贸易伙伴需要明白这一点,也需要明白,既然所有国际经济组织都以增进人类福利为根本宗旨,那么我们只有这样做才符合这些国际经济组织的根本宗旨,因为靠损害1/5人类的利益去增进全人类利益不过是一个黑色笑话而已。近年那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够出现“中国制造”的繁荣,前提也是中国自身的发展繁荣。《中国贸易救济》:您认为入世给中国带来的最深刻的变化是什么?梅新育博士:入世以来,最深刻的变化也许是中国人面对世贸组织的心态正在发生微妙的改变,对世贸组织正在从仰视转向平视。这种从仰视到平视的转变更符合世贸组织的基本宗旨,因为世贸组织不是一个凌驾于主权国家及其国民之上的“太上政府”,而是一个为主权国家及其国民提供协调服务的自愿的国际组织;世贸组织的权力或曰影响力来自主权国家政府的授权,不是主权国家政府的权力来自世贸组织的授权;世贸组织的基本宗旨不是要求人们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追求去遵循某种至高无上的“天条”,而是通过一定的贸易安排增进世界各国的福利,实现多赢。这种从仰视到平视的转变之所以发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入世之后的表现完全可以赢得高分;另一方面是因为世贸组织自身存在较多缺陷,其行动能力颇受拘束,在解决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面临的问题方面成绩有限。尽管如此,我们不应也不可能继续把世贸组织放在类似救世主的神坛上加以仰视,但我们也不应、不可能俯视多边贸易体系。虽然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但作为一个其国民经济已经深深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作为一个其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遍及全球的国家,中国的最大利益仍然在于世贸组织所代表的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以一个享受充分权利成员的身份积极参与,努力推动这个多边贸易体系健康、平稳前行,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目前在区域、双边机制上的投入与其说是代表了我国贸易政策的主流,不如说是为了推动多边机制进步所作的侧面努力。附表1994、2000、2010年中国进出口商品构成(单位:%)商品构成(按SITC分类)1994年2000年2010年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一、初级产品16.2814.2310.220.85.231.00类食品及活动物8.282.704.92.12.61.61类饮料及烟类0.080.060.30.20.10.22类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3.416.431.88.90.715.1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3.363.493.29.21.713.5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0.411.560.050.40.020.6二、工业制品83.7285.7789.879.294.869.05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5.1510.494.913.45.610.7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19.1824.2817.118.615.89.4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18.1244.5733.140.849.539.48类杂项制品41.265.8534.65.723.98.19类未分类的商品——————注释:由于四舍五入、未分类商品占比未计算等原因,表中项目每列相加之和有时不等于100%资料来源:根据海关总署历年《海关统计》计算入世10年我国物流产业安全状态评价——专访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维达入世10年来,我国物流产业走上了成长期的快速发展轨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我国物流产业以10%以上的速度飞速发展。据统计,2009年,全社会货运量达320亿吨,全社会货运周转量达到137329亿吨公里。入世以来,我国的物流企业数量从最初的邮政局一家垄断到现在的国企、民企、外企百花齐放、各有千秋;GPS、物联网等新科技、新概念也不断被引入物流业;市场需求旺盛和市场竞争激烈两驾马车促使我国物流产业在服务价位、服务水平上不断提升。人力资源成本低、熟悉城市线路、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是我国本土物流企业的优势。为了从总体上了解入世10年来我国物流产业安全的状态情况,本刊编辑部特采访了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何维达教授。《中国贸易救济》:请您谈谈,入世10年来我国物流产业安全情况。何维达教授: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2001~2004年、2009~2010年的安全度都为1,我国物流产业处于安全状态。2005~2008年的安全度值都小于1,尤其是2005年与2007年的安全度小于0.9,2005年只有0.816,即物流产业处于非安全状态。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以中国物流业全面对外开放为标志,国外物流企业如虎添翼,依靠雄厚的资金以独资、并购、加盟等方式加速网点扩张,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竞争力超强的网络,使得我国的物流产业受到了一定的冲击。2008年,我国正式启动了物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此机制的建立可以防止外资企业控制关键性的物流渠道和网络资源,对国内物流市场形成垄断态势和不公平竞争局面,攫取高额物流产业利润,并且我国物流产业也在竞争正寻求发展创新,所以经过调整我国2008~2010年物流产业处于安全状态。《中国贸易救济》:请您谈谈,我国物流产业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哪些?何维达教授: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得到2001~2010年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各项指标安全状况明细情况(见表1)。表12001~2010年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各项指标安全状况明细表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资本成本安全安全安全安全安全安全基本安全安全安全安全全社会物流量不安全不安全基本安全基本安全基本安全安全安全安全安全安全产业需求增长率安全安全安全不安全危机不安全不安全危机危机不安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不安全基本安全安全安全安全安全基本安全安全基本安全安全劳动力素质危机危机危机危机不安全不安全基本安全基本安全基本安全基本安全劳动力成本安全安全安全安全基本安全基本安全基本安全基本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宏观产业环境不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不安全不安全不安全基本安全基本安全基本安全基本安全全社会物流周转增长率基本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基本安全基本安全安全安全不安全不安全不安全国内市场占世界市场份额不安全不安全不安全不安全不安全不安全不安全不安全基本安全基本安全设备升级投入增长率不安全危机安全不安全不安全危机不安全不安全不安全基本安全人均产值危机危机危机危机不安全不安全不安全不安全不安全基本安全产业集中度不安全不安全不安全不安全不安全不安全不安全不安全不安全不安全外资股权控制率安全安全安全安全安全安全安全安全安全安全外资品牌控制率安全安全安全安全安全安全安全安全安全安全首先,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产业需求增长率从2004年开始就处于不安全或者危机状态,这主要是因为2004年以后我国物流产业的需求值快速增大,这一方面证明了我国物流产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另一方面对于尚不成熟的国内物流产业来说,过高的需求将给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小规模企业提供生存空间,不利于市场结构“优胜劣汰”,也会吸引更多的游资、外资流入物流产业的风险,使得我国物流产业市场结构优化升级之路存在更高风险。我国物流产业的劳动力成本正在经历快速上升之路,已经由2004年的安全变成了2010年的不安全。考虑目前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不断上行的趋势以及人民币不断增大的升值压力,对于人力资源成本相对其他产业偏高的物流产业而言,一直作为与外国同行市场竞争时主要优势之一的劳动力成本面临升高,甚至加速升高的风险。此外,观察劳动力素质的安全状态,虽然10年来一直保持良好趋势,并且从2001年的危机状态成功提升到了基本安全的状态。但是如果对比已经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企业和国内的机械制造、钢铁、石油等其他产业而言,物流产业的人力资源优势非常明显。由于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可以预见,这种劣势带给物流产业安全的负面效应将会在未来更加显著。其次,全社会物流周转增长率自2008年以后进入不安全状态,这说明我国物流产业的综合运行效率增长速度不够快。将物流周转增长率与产业需求增长率比较的话,更能发现我国物流产业目前的效能不仅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而且发展速度跟不上社会的需要。第三,我国物流市场占世界市场的比例虽然逐年增长,但是增长速度仍比较缓慢,从总体数值而言,占世界市场的比例较小,离具有引导力所需要的水平差距还比较远。这就意味着我国物流产业还不能掌握定价权等市场支配地位具备的权力。再次,从人均产值来看,虽然从2001年的危机状态进入到2010年的基本安全状态,但从指标的实际值来看,距离世界发达水平和国内先进产业的差距较大,其增长速度有待提高。此外,我国设备升级投入增长率除了2010年外均处于不安全或以下的状态,10年来整体状态处于不安全的境界,这说明我国物流产业对技术改造升级的投入与其他产业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严重不足,这将会影响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走势和竞争潜力。第五,我国物流产业的产业集中度10年来均处于不安全的状态,而且从实际指标值来看,从2001年到2010年期间的进步有限。目前,“小、散、乱”的现象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相当突出,这种混乱的产业格局如果不尽快通过政策和市场手段调整,我国物流业整体的竞争力很难提升。虽然2001~2010年期间,外资对我国物流企业的股权控制力和对我国物流市场的品牌控制力都有限,我国物流产业控制力整体处于较优状态。但从具体指标值来看,入世以后,两个指标的数值都明显增长,尤其是2008年以后,增长很迅速。这显示,在外资企业逐渐适应我国市场环境后,对本土物流企业的竞争威胁会有增高的趋势。我国物流市场上外资企业品牌的数目约只占0.13%,但是他们获取的市场份额却高达将近6%,UPS、联邦快递等知名品牌依靠自己在资本、技术、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不断蚕食国际业务等高端市场的份额。本土企业相较外资企业,产业集中度过低,对我国物流市场尤其国际业务市场的控制能力有限。《中国贸易救济》:刚才您详细说明了我国物流产业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请您谈谈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何维达教授:从最近10年的物流产业安全状态可以看出,我国物流产业虽然经历了2005~2007年的轻微波动,但整体来说我国物流产业在不断变换的产业安全状况中仍然稳步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物流产业的不足和面临的问题。首先,要充分重视国外物流产业对我国物流产业安全的冲击,整合上下游资源并引入高端信息技术,注重吸收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推动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促使物流产业的竞争模式由价格竞争模式为主转向品质竞争模式为主。最后,加强政府监管力度。使得物流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会带来服务质量下降、出现非法市场竞争行为等负面现象。企业也要合理看待市场走势,量力而行,避免“只看机遇,不看风险”的盲目扩张行为,确保我国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国物流产业的竞争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入世10年WTO争端解决对中国经贸法制建设的影响——专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盛建明入世10年来,中国在对外经济贸易增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中国的贸易伙伴也因为与中国日益增长的经贸交往而获益良多。不仅如此,入世10年来,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及规则制定活动,通过积极参与争端解决活动和遵从争端解决机构(DSB)的裁决在世贸组织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了深入了解世贸组织争端解决,尤其是涉及我国的贸易争端案件对我国经贸法制建设的影响,本刊编辑部特采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盛建明教授。《中国贸易救济》:目前,我国深入参与世贸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贸易争端案件与日俱增,请您谈谈,入世以来,我国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对我国经贸和法制建设的整体影响。盛建明教授:从表面上来看,入世对于我国经贸法制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其一是我国以自由贸易和与和谐贸易为导向并与中国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相适应的外贸法律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其二是一个能使中国本土企业与其外国对手平起平坐的贸易救济法制环境正在日益完善。但是,通过深入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贸易争端案件与日俱增,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正在被触动,这些因素对于中国在经贸领域法制建设将会发生更为持久和更加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WTO争端解决机构以规则导向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和活动,有效提高了而且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涉外经贸管理制度统一性,已经而且必将强烈触动和有效提高中国各级官员的依法行政意识,已经而且必将以间接方式逐步促进中国各级官员的在从事涉外经济管理过程中国际规则意识和运用水平提高。争端解决机制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透明度和司法审查等先进的法律理念在我国外贸法律制度中的落实,而且必将更加深刻地推进中国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改革。《中国贸易救济》:刚才您提到,WTO争端解决机构以规则导向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和活动,有效提高了而且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涉外经贸管理制度的统一,请具体谈谈。盛建明教授:确保外贸管理体制的统一性,是中国在其入世议定书中明确承诺。这是因为,原则上,《WTO协定》应该适用于每一成员的全部关税领土,包括其地方政府。成员应以“统一、公正和合理的方式”实施所有的法律、法规、判决和裁定。这一条文的原文如下:1.《WTO协定》和本议定书的规定应适用于中国的全部关税领土,包括边境贸易地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其他在关税、国内税和法规方面已建立特殊制度的地区(统称为“特殊经济区”)。2.中国应以统一、公正和合理的方式适用和实施中央政府有关或影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TRIPS)或外汇管制的所有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发布或适用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其他措施(统称为“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3.中国地方各级政府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其他措施应符合在《WTO协定》和本议定书中所承担的义务。上述规定,无疑给外国利害关系方对与中央政府贸易方面的相关政令不一致的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采取的措施提供了诉讼依据。表面上来看,中国中央政府因某一地方政府或某一政府部门的与WTO规则背道而驰的行为而受到其他成员的起诉似乎是坏事,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又未必完全是坏事。实事求是地说,在目前阶段,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中国中央政府在经贸领域的政令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因为中央政府未必有那么多具有专业法律素质的人员时时刻刻监督地方政府统一实施中央政府的政令和立法。此外,统一执行中央政府之政令,必然会触及一些阶层的既得利益。这部分阶层必然会想方设法抵制中央政府的政令在当地或本部门的统一执行,这就必然增大中央政府政令在全国境内统一执行的执法成本。据报道,截至目前,国家已按照立法法的要求建立了对各省和各部委的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制度,与此同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都建立了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制定或者修订有关规范性文件备案和制定程序的规章43部。设定“红头文件”有效期限、定期清理、前置审查等措施,正在各地相继施行。尽管我国建立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直接原因,不是为了适应中国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之需要,而是为了落实国务院2004年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纲要》,但是与日俱增的涉华贸易争端,肯定是促使我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建立的一个重要触发因素,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入世,特别是争端解决机制挑战对于我国包括经贸领域在内各种行政管理体制统一性的正面促进作用。《中国贸易救济》:刚才您提到,WTO争端解决机构以规则导向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和活动,已经而且必将强烈触动和有效提高中国各级官员的依法行政意识,请具体谈谈。盛建明教授:WTO争端解决机构的活动,特别是其设立的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活动,包括贸易争端的管辖、审理、裁决、执行等各个环节与程序。当某一部门规章或地方当局出台的某项措施被裁定为违反WTO的规则,而这种违反又是因为该政府部门或当局出台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或相关措施背离中央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之情形所导致,那么中国中央政府必然会责令该政府部门或地方政府依法纠正其错误的部门规章、地方立法或其他相关措施。这一问责过程中,无异于对涉案的各相关政府部门、各级地方政府进行的一次现身说法。就效果而言,这种触及其自身利益的深刻的法律教育能有效提高各级官员的依法行政意识。《中国贸易救济》:刚才您提到,WTO争端解决机构以规则导向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和活动,已经而且必将以间接方式逐步促进中国各级官员在从事涉外经济管理过程中国际规则意识和运用水平的提高,请具体谈谈。盛建明教授:在以往的经济管理过程中,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在出台与外国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直接相关的政策、法规与措施时,一般比较谨慎。但是如果某项政策涉及的表面上看纯粹是国内经济事务,例如某地方政府出台了给予当地某一产业或某一企业某项财政资助政策,当地政府一般不会意识到这种补贴措施也可能因为违反WTO的补贴规则而使中央政府受到其他成员的起诉。当中国政府或接受补贴的相关企业因此遭受别国反补贴调查,特别是中国政府在遭受败诉后,给予补贴的地方政府必将受到追究,此时,地方政府就会深刻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出台对于贸易有影响的公共政策时,不仅要具有依法行政的意识,而且必须具有国际规则意识。由此可见,随着WTO争端解决机构以规则导向的贸易争端解决活动的增加,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卷入WTO的争端解决,中国各级官员在从事涉外经济管理过程中国际规则意识有可能得到逐步提高。中央政府和主管机关应当因势利导,积极争取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借助中国政府被卷入的贸易争端解决活动,采取有效途径主动提高各级官员的国际规则意识,特别是WTO的规则意识。通过参与WTO争端相关案例,国家相关部门一定会采取措施扎实提高相关官员,特别是经贸领域主管机关或官员的国际规则意识和规则运用意识。这种规则意识的提高,必将进一步改善我国贸易法制建设的人员素质,提高我国贸易立法和执法的技术含量和合规水平。《中国贸易救济》:刚才您提到,争端解决机制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透明度和司法审查等先进的法律理念在我国外贸法律制度中的落实,而且必将更加深刻地推进中国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改革,请具体谈谈。盛建明教授:众所周知,提高各成员对外贸易管理的透明度,是WTO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成立WTO的《马拉喀什协定》和WTO诸多涵盖协定中,对透明度的规定可谓是不厌其烦、俯拾即是。与此同时,WTO在许多涵盖协定中均为成员设置了司法审查之条约义务。这些条款,为不服贸易行政主管部门裁决的利害关系方行使获得司法救济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增强了WTO规则的可预见性。透明度和司法审查等先进的法律理念并没有局限于外贸法律制度建设之范畴,它们正在逐步融入中国的其他立法实践和执法实践之中,从而在保障利益主体的私权利和制约政府的公权力方面正在发挥独特的作用,最终必将推动中国全方位的经济社会进步和制度文明建设。尽管中国政府在外贸法制及外贸管理活动中透明度的提高是多个因素促成的结果,但是,争端解决机构的因素可谓是功不可没。理由如下:就贸易争端解决来说,在中国被其他WTO成员起诉的案件中,大多都涉及到某项措施缺乏透明度的指控。例如,在最近“美欧等国诉中国原材料出口管制措施”一案中,起诉方就指出中国的出口管理体制缺乏WTO协定,特别是GATT所要求透明度。再例如,在2007年“美国诉中国出版物管理措施”一案中,起诉方也就中国出版物进口审查制度缺乏必要的透明度提出指控等等,不一而足。应该指出的是,尽管不少案件中外国起诉方的指控属于无中生有、捕风捉影。但是确有不少案件是因为措施缺乏足够透明度引起的。凡是因这些问题被起诉过的措施主管部门,一定会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对透明度提高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久而久之,其透明度意识就会大为提高。此外,尽管我国在入世议定书中明确承诺要建立司法审查活动,尽管我国政府严守承诺,已经结合中国国情逐步建立了中国对于贸易管理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但是WTO的争端解决活动,实质上进一步拓宽了司法审查的范围,有利于我国贸易司法审查制度乃至整个行政诉讼制度的改革。众所周知,依照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制度,行政诉讼的范围被严格限定在诸如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或行政裁决等具体行政行为上,对于贸易政策、行政法规等抽象行政行为,境内外各种个人或实体,即便认为此类行为缺乏正当性,也没有权利提起行政诉讼。但是,WTO的贸易争端解决的范围,是影响进出口的一切贸易措施。根据以往的专家组报告或上诉机构之裁决,这里的贸易措施范围极其宽泛。它们既可以是与贸易有关的主管机关就个别事项作出的只是针对某一特定当事人的具体行政行为,也可以是某一项贸易政策、法规等抽象行政行为或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措施。所有与贸易有关的“措施”,都可以作为WTO争端解决机构司法管辖的对象。这里只有一个限制,那就是这类措施属于WTO各涵盖协定所覆盖范围内的事项。由此可见,作为国际司法审查的重要机制,WTO争端解决机制管辖的范围十分宽泛,可以说已经远远突破了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的适用范围。因此,可以大胆预测,日益频繁和日趋重要、且与中国贸易政策与法规息息相关的WTO争端解决活动,必将给我国行政诉讼法的现行体制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第1期ChinaTradeRemedy入世十年专稿第1期China入世十年专稿关注WTO争端解决“后报复问题”——专访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朱榄叶在世贸组织(WTO)的协定条款中,并未明确出现“报复”一词,但在《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DSU)第22条中却涉及了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最具特色的报复机制的内容,并在第22.3条中进一步规定了“交叉报复”的情形。根据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报复是在败诉方不执行裁决时,WTO授权胜诉方对败诉方中止减让义务的临时性救济,或称自助式救济。目前,在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案件中,已有多起涉及报复机制的案件,但报复之后,当事方又该何去何从?对此,本刊编辑部就WTO争端解决“后报复”问题专门采访了华东政法大学朱榄叶教授。《中国贸易救济》:在世贸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中,若出现败诉方未有效履行争端解决机构建议和裁决的情况,胜诉方有何途径继续维护其自身的权益?朱榄叶教授: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框架下,成员之间的贸易纠纷如果无法通过磋商得到和解,经一方申请,就会进入专家组解决阶段。经过专家组调查审理、专家组报告、上诉审理、上诉机构报告等阶段后,争端解决机构(DSB)会通过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DSB通过的报告对争端双方具有约束力,“败诉”的一方必须履行,应使其措施符合其在相关协定所承担的义务。通常双方会通过磋商或仲裁确定执行专家组/上诉机构报告的时间,有时“败诉方”也会主动修改被认定违反WTO协定的措施。如果“败诉方”拒绝履行专家组/上诉机构的报告,或者“胜诉方”认为“败诉方”的履行仍不符合WTO的相关协定,就可能出现WTO争端解决机制所允许的“报复”。所谓“报复”,指一个案件中被诉方没有执行专家组/上诉机构报告,或者虽然被诉方自认为已经执行,但申诉方认为其没有执行或执行仍然不符合相关协定,则由申诉方提出,经DSB授权申诉方对被诉方中止减让或由被诉方给予补偿。根据《争端解决程序与规则的谅解》(DSU)的规定,双方也可以就报复或补偿水平达成协议,但实践中还没有出现过争端双方就此达成协议的情况。《中国贸易救济》: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在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案件中,涉及到报复的案件情况。朱榄叶教授:自1995年1月1日WTO正式成立至2011年11月15日,在近17年的时间里,WTO受理了427起贸易争端,197起“后报复问题”指的是一个成员受到其他成员的“报复”,同时,还要履行专家组/上诉机构报告,在该成员修改了被确认不符合WTO相关协定规定的措施之后,其他成员是否有权继续实施报复措施的问题。在我们前面提到的关于中止减让或补偿的仲裁裁决中,仲裁人只提出每年授权中止减让的金额(或者一个计算公式),而不会对授权的时间作出任何裁决。这样做的理由其实很清楚,就是因为仲裁人无法预测被申诉方是否会履行专家组/上诉机构报告,或者其将在多长时间内履行专家组/上诉机构报告,因此无法明确授权的期限。然而,裁决中没有规定报复措施的时间限制,是否就意味着申诉方可以无限期地“报复”下去,甚至在被诉方修改了其国内措施之后仍然可以继续“报复”?答案显然是否定的。2004年11月8日,欧共体提出的“美加持续中止减让案”就涉及“后报复”的问题。在WTO成立初期的“欧共体荷尔蒙案”欧共体禁止使用6种荷尔蒙饲养的牛肉和牛肉制品进口,美国(DS26)和加拿大(DS48)分别提出申诉,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的结论认为“欧共体的措施没有以风险评估为依据,违反了《植物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第5.1条”。中,在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通过之后,双方无法就执行期达成一致,由仲裁人确定了15个月的执行期限。15个月过后,美国和加拿大认为欧共体未能执行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报告,于是向DSB申请报复。1999年7月26日,DSB根据仲裁人确认的金额,授权美国和加拿大可以对欧共体中止关税减让义务,金额分别为每年1.168亿美元和1130万加元。在DSB授权后,两个国家都对从欧共体成员国进口的部分产品实行了从价加征100%的关税。2003年欧共体禁止使用6种荷尔蒙饲养的牛肉和牛肉制品进口,美国(DS26)和加拿大(DS48)分别提出申诉,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的结论认为“欧共体的措施没有以风险评估为依据,违反了《植物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第5.1条”。即美国和加拿大在欧共体荷尔蒙争端中持续中止减让(WT/DS320、WT/DS321)。《中国贸易救济》:请您介绍一下,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如何授权报复?在具体案件中,各成员方如何运用这一机制进行博弈?朱榄叶教授:一般情况下,到执行期满,被诉方通常会通知其已经履行了DSB的报告。此时如果申诉方不认可这样的履行,通常会要求授权报复,而双方对中止关税减让的数额一般无法达成一致,申诉方会提交仲裁,而被诉方会指出在没有最终确认是否履行了DSB报告之前,没有理由实施报复,申诉方于是就提出执行情况审查程序,此时双方通常会协议让仲裁程序暂停,等待执行情况审查专家组的结论。本案中,在欧共体修改了其禁止进口的措施之后,由于原来案件的申诉方已经得到了授权,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继续实施中止关税减让,而不必采取任何行动,这样就逼得欧共体采取行动。“美加持续中止减让案”在程序上有一个问题非常令人关注,即专家组的职权范围问题,更具体说是本案专家组对欧共体2003/74/EC指令与《植物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的相符性有没有管辖权的问题。根据DSU第7条的规定,专家组的职权范围是申诉方成立专家组的请求决定的,即“按照[争端各方引用的涵盖协定名称的]有关规定,审查[争端方]在[WT/DSXX]文件中提交DSB的事项,并提出调查结果以协助DSB提出建议或作出该协定规定的裁决”。DSU还规定“专家组应论及争端各方引用的任何涵盖协定的有关规定”。在该案中,专家组的职权范围是根据欧共体在WT/DS320/6号文件和WT/DS321/6(即欧共体成立专家组的请求)所引用的涵盖协定的规定,解决欧共体在该文件中提交DSB解决的事项。在欧共体成立专家组的请求中,并没有引用SPS协定的任何条款,但专家组却花了大量篇幅分析这一问题,并且作出了结论。专家组的这一做法虽遭欧共体上诉,但得到了上诉机构的支持。问题就在于本案的特殊性——“后报复”阶段对报复措施的处理问题。欧共体在宣称已经执行了专家组/上诉机构报告之后,本来可以提起执行情况审查(DSU第21.5条)程序。然而,它没有选择执行情况审查程序,而是选择提出新的申诉。从欧共体的做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它是想以攻为守。作为原来案件的被诉方,它处于守势,在修改了被确认为不符合SPS协定的措施之后,美国和加拿大继续实行中止减让的措施,如果欧共体提出执行情况审查程序,它就仍然是被诉方,仍然要被动地接受审查。欧共体提出新的申诉,指控美国和加拿大继续实施中止减让违反了DSU的相关条款,这样一来,似乎欧共体的履行措施符合涵盖协定就变成了一个已经确定的问题,于是就可以跳过执行情况审查,来审查美国和加拿大是否违反了由这个案件也引起了对“后报复”阶段的程序处理问题。诚然,在中止减让/补偿水平的裁决中不可能也不应该规定中止减让的期限,前文已经指出了其理由,如果被诉方一直不修改被确认不符合WTO的措施,申诉方是可以一直报复下去;但如果被诉方确实已经修改了其措施,履行了专家组/上诉机构报告,此时申诉方再继续中止减让就没有理由了。对于这样的情况,目前DSU并没有规定。《中国贸易救济》:您认为DSU应该对此作出何种规定?朱榄叶教授:DSU应该规定,这类问题只能通过任何一方启动DSU第21.5条程序来解决。正如“美加持续中止减让案”的上诉机构指出的,DSU第21.5条提供的程序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合适程序,应该由原来案件中的任何一方提起DSU第21.5条程序参见WT/DS320/AB/R,WT/DS321/AB/R,第340~345段。。我认为,第21.5条的程序不仅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合适程序,也是惟一合理的程序。这一论断是从一个假设推导出的:假设DSU规定授权“报复”后若干年如果申诉方仍在进行报复,则须进行审查看授权报复的基础是否还存在。这样的规定看来也是合理的。规定审查年限会遇到两种可能:在年限到期时,若被诉方自己承认没有履行专家组/上诉机构报告,那就没有必要启动审查程序;若被诉方自认为已经履行了专家组/上诉机构报告,而申诉方还在继续“报复”时,这就需要对申诉方的做法是否符合DSU的规定进行审查。要决定继续“报复”有没有违反DSU,必须先决定被诉方有没有履行专家组/上诉机构报告,也就是要对被诉方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此时因申诉方仍然在实施“报复”,它不可能主动启动参见WT/DS320/AB/R,WT/DS321/AB/R,第340~345段。根据这样的情况,建议将DSU第22.8条修改为:“减让或其他义务的中止应是临时性的,且只应维持至被认定与使用协定不一致的措施已取消,或必须执行建议或裁决的成员对利益丧失或减损已提供解决办法,或已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如果对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的情况是否应当继续存在异议,任何一方应当根据第21.5条提请专家组审理,只要可能应诉诸原专家组加以决定。”附表通过DSU第22条仲裁确定的中止减让水平序号案件号案件——中止减让水平126影响肉及肉制品的措施(荷尔蒙),248影响肉及肉制品的措施(荷尔蒙),327欧共体香蕉进口、销售和分销体制,191.4百万美元(美国),201.6百万美元(厄瓜多尔)446巴西飞机出口融资项目,344.2百万加元5108美国外国销售公司税收待遇,4043百万美元(欧共体)6136美国1916年反倾销法只决定了原则,没有决定具体数额7222加拿大支线飞机出口信贷和贷款担保,24779.7万美元(巴西)8217/234美国2000年持续倾销与补贴抵消法CDSOA(巴西、加拿大、智利、欧共体、印度、韩国、日本、墨西哥),美国政府公布的、根据CDSOA针对某一国在最近一个年度出口产品支付的反倾销、反补贴税所得到的分配乘以0.729267美国陆地棉补贴2006财年可以中止1.474亿美元,此后各年的数额根据裁决中公布的公式计算;如果巴西有权终止的数额超过4.097亿美元(美国2007年向巴西出口的货物额),则巴西可以选择TRIPS和/或GATS方面的报复10285美国博彩(TRIPS协议下)每年21百万美元第1期ChinaTradeRemedy观点第1期China观点外资机床企业加大在中国市场布局第1期ChinaTradeRemedy观点第1期China观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属加工机床消费国和进口国。审计与咨询公司普华永道和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到2015年,新兴经济体机床市场容量将达680亿美元,其中50%以上的市场需求增长来自中国。中国高端机床的市场容量将从2010年的36亿美元增至2015年的100亿美元。中国庞大的机床市场使全球机床企业向往不已,国外知名机床进一步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布局。8月8日,全球著名的钣金加工设备和服务供应商瑞士百超集团在天津空港举行了新工厂奠基仪式。天津工厂将主要负责研发和生产激光切割机产品,这是百超的核心产品,也是市场增长最快的产品。百超在天津设立工厂的目的就是要更加贴近客户,为国内客户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10月18日,日本山崎马扎克株式会社投资50亿日元的山崎马扎克机床(辽宁)有限公司在大连奠基,该厂将主要生产高端通用数控机床产品,计划于2012年竣工投产,2013年后计划年产机床100台。这是日本山崎马扎克在中国设立的第二家工厂,是其扩大中国市场的重大举措。11月5日,世界知名的钣金机械加工制造商日本天田公司宣布,该公司将在中国进行两项新投资。其一是在上海成立一家注册资本达25亿日元、负责整个中国区业务的总公司,开展融资和租赁销售等业务,并将负责产品企划和开发,以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其二是投资100亿日元在上海建成一家包括技术中心在内的新工厂,预计2013年竣工投产。随着机床工业的日益国际化、信息化及产品零部件外源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强盛。外资独资企业不仅在国内生产先进的机床产品,而且带来了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据机床行业专业人士预测,今后10年,世界最大的10家公司的机床销售量,将占到世界机床市场的30%;20家最大的机床企业的机床销售量,将达到世界机床市场的45%,而在上一个10年这一数字只有14%。外资机床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产品开发日益具有针对性,这对国内企业形成巨大挑战。近年来,中国机床行业一直存在巨额贸易逆差,2011年前三季度金属加工机床逆差达81.7亿美元,同比扩大50%以上。目前,许多世界著名企业都推出了高性能低价格的系列产品,其战略意图显然针对中国市场和中国竞争对手。国内机床企业应密切跟踪进口产品品种,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积极迎接挑战。
纳米材料产业化方兴未艾每次技术的重大突破总会引发新的产业变革,迎来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科技的发展要求材料超微化、智能化、元件高集成、高密度存储和超快传输等特性为纳米科技和纳米材料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如电动汽车前景看好,但需要解决汽车电池大电流带来的散热问题,如果有高效微结构材料散热器,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散热问题。世界技术评估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一项旨在了解纳米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的调查——《纳米技术长期影响和研究方向:2000~2020》。负责调查的专家组首席专家乍得·米尔金称,过去10年,纳米已从概念炒作转为实质性科学与工程成就。如美国NanoTechLabs公司为石油工业提供一种纳米材料添加剂,以提高原油采收率,此外,几种纳米材料用于电磁屏蔽产品,主要服务于美国国防部航空航天方面的需求。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已显露出蓬勃生机,但远未达到理想水平,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三高。一是纳米材料成果转化难度高。我国纳米科技论文水平很高,但后续的应用开发和技术支持鞭长莫及,大部分企业属于生产型,缺乏持续创新和应用开发能力,只能接受非常成熟的技术,由此导致纳米材料成果不能顺利转化。二是纳米材料产业化风险高。纳米材料的产业化更注重实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总成本的大部分是沉没成本,纳米材料作为新兴产业具有很大的投资风险。美国NanoTechLabs公司CEO曾谈到,未来30年纳米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部分原因是由于军事应用与商业应用不同,军事应用仅在较小规模下即可顺利发展。三是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效应的不确定性高。有关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估涉及的许多问题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有待进一步研究。英国皇家学会与英国皇家工程学院曾建议,欧盟应当立法将纳米微粒和纳米管列为新型化学物质,以促进相应安全性测试的实施。美国企业为了解决与全球性的法律、法规、环境、卫生和安全问题有关的产品商业化责任,涉及碳纳米材料和产品商品化的12家公司宣布成立了碳纳米安全联盟。纳米材料应用范围和前景广阔,产业化发展方兴未艾。师昌绪院士曾指出一个材料应该是多种用途,这样材料的生产量提高了,质量才稳定,价格也低。因此,让新研发的纳米材料具有多种用途,使研发成果充分共享,可以大大降低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市场风险,这也许是纳米材料步入产业化发展快车道的一剂良方海水淡化产业前景广阔11月2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环资司组织召开了《“十二五”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评审会,会议最终原则通过了这一规划。根据《规划》,中国海水淡化产能有望从2011年的66万吨/日提升到2015年的200万吨/日以上。此外,一份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牵头、其他11个部委参与的《推进海水淡化指导意见》也正在制定中。我国淡水资源日益短缺,人均水资源仅占世界水平的1/4。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淡水污染严重,全国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8个为严重缺水城市。随着淡水资源的日益枯竭,海水淡化已经成为解决淡水危机的替代方案之一。目前,全球每日淡化水产量已达4970万吨,其中80%进入自来水的市政管网,尤其在中东地区,以及美国、新加坡等国利用率非常高。我国海水淡化日产能为66万吨,仅占全球的约1%。我国海水资源丰富,目前淡化海水成本已降到4~5元/吨,大规模应用已经具备成本优势。同时,海水淡化具有不受季节性影响、水源丰富、污染较少以及满足工业用水较高要求等优势。相比南水北调,对于北方沿海地区,海水淡化在中国更具有现实价值。不过,由于我国现行《水法》中并没有将海水列入水资源范畴,有关海水淡化的相关政策很难推进,因此,明确海水淡化的战略地位显得极为重要。《规划》提出,要建立一批国家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建立海水淡化国家级产业基地,建立海水淡化产业联盟、工程中心和实验室,推进国产海水淡化材料的生产和制造。此外,国家将出台配套的财税政策,符合政策规定的企业在所得税方面有望享受“三减两免”的优惠,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国际上海水淡化技术领先的公司主要有以色列IDE公司、法国威立雅公司、新加坡凯发公司、日东电工集团和美国海德能公司等。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经过40多年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是继美、法、日、以色列等国之后研究和开发海水淡化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已经完全掌握了反渗透法、蒸馏法两大主流海水淡化技术,设备造价比国外降低了30%~50%,吨水成本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为大规模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按照目前平均海水淡化设备每日7000元/吨的成本测算,未来10年中国海水淡化设备投资有望高达120亿~140亿元,行业有望进入高速增长期。目前海水淡化设备的投资主要是高压泵、耐腐蚀钢管、仪表和膜组件。在应用最广泛的反渗透法中,核心设备是膜组件,而我国海水淡化膜设备主要依靠进口。2005年出台的《海水利用专项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90%以上,而目前我国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尚不到60%。在扶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中,明确提出了“推进国产海水淡化材料的生产和制造”等要求,这也就意味着,随着设备国产化进程的提速,作为核心部件的膜设备必将步入快速增长期,未来相关设备厂商的发展空间很大。看印度外贸政策转变近期,印度接连出台几项新政,均指向振兴本国制造和限制他国产品,同时外贸政策也有新动向,一方面出台刺激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企业发展的新措施,另一方面拟对中国生产的电力设备开征关税,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海关数据显示,2011年1~10月,我国对印度出口累计545亿美元,同比增长26%,进口372亿美元,同比增长8.9%。电力设备等机械工业产品是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主要产品,印度对华电力设备的此项计划,源于其试图振兴国内制造及限制中国产品出口的策略。此前,《华尔街日报》评论指出,“早在中印讨论如何扩大两国贸易并将于2015年将两国贸易额翻番至1000亿美元之时,印度便有意减少中国电力设备进口,扭转本国贸易逆差状况”。印度商工部长夏尔玛表示,2009~2010财年,印度自中国进口额为398亿美元,出口额则仅为194亿美元,印度进口总额为3469亿美元,印度总贸易逆差为946亿美元。同时,印度商工部指出,印度需要加强制造业竞争力,以及贸易多样化以减少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据印度官方统计,2004~2005财年到2009~2010财年的5年中,印度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增长了3.5倍。2004~2005财年,中印贸易额为127.0亿美元,2009~2010财年达到423.7亿美元;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中山客运驾驶员考试题库
- 数学-浙江省湖州、衢州、丽水2024年11月三地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试题和答案
- 吉首大学《合唱与合唱指挥2》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首大学《Web编程技术》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期末试卷-B卷及答案
- 吉林艺术学院《戏曲鉴赏》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流行音乐演唱录音实践Ⅱ》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执行四方协议书范本范本
- 2024年公证遗产继承分配协议书模板
- 吉林师范大学《影视语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练习语文试卷含答案
- 刘润年度演讲2024
- 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设计
-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 2024年广西无纸化学法用法普法考试学习资料02
- 花键轴工序卡片5
- 金属有机化学ppt课件
- 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 SLT800-2020_(高清-有效)
- 应急管理试题库
- 工地观摩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 当当网与电子商务47条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