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短文两篇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讲义_第1页
第11课 短文两篇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讲义_第2页
第11课 短文两篇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讲义_第3页
第11课 短文两篇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讲义_第4页
第11课 短文两篇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短文两篇课程标准课标解读.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意,感知山川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精简描绘的写景手法。.了解骈文的特点,感受本文的节奏之美。知识点01作者、背景、文题、主旨1.作者作品陶弘景(43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参与朝廷大事咨询,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巳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辛弃疾并称“甚至”。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水调歌头》等。2、背景链接《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二出狱后,被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3、文题解读《答谢中书书》“答”是回复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书”即书信,是古时一种应用性文体。从题目可见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征的一封信。《记承天寺夜游》“记”即游记;“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4、主旨点睛《答谢中书书》通过描绘秀丽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和自我排遣的达观。【即学即练1】(1)《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早晚景色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下交横,盖竹柏影也。知识点02内容与写法1、《答谢中书书》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概括文中的“山川之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表现在四个方面:(1)山水相映之美。如“高峰”与“清流”,二者相映成趣。(2)色彩配合之美。如“五色”与“青林翠竹二(3)晨昏变化之美。如“晓雾”与“夕日”。(4)动静相衬之美。如“高峰”“石壁”“青林翠竹”为静,“猿鸟”“沉鳞”为动。【即学即练2】《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2、结合课文,分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两句在文中的作用。(1)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山川之美”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2)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3、赏析“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中的“乱”和“竞、“乱丁纷乱,形象地写出了猿鸟“鸣”的状态,渲染了清晨山林热闹欢悦的气氛;“竞力争相,形象地写出了水中游鱼争相跃出水面的状态,渲染了傍晚热闹欢快的气氛。4、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符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句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4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在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之景。5、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苏轼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人。【即学即练3】对《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B)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工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解析】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知识点03字词积累薇(yuWn)夕日欲飙(山)沉鳞竞跃(yu6)与其奇者(yti)未程(qin)相与(yii)遂(sul)藻(zQ存(xlng)竹柏(b沅)•••••.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月色入户(古义:门。今义:住户,人家。)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一词多义:「夕日欲颓(副词,将要)*Y「夕日欲颓(副词,将要)*Y欲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念)■与无与为乐者(动词,和).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田能力拓展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1、留“留”即保留原文不译,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和度量衡标准等。如《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康乐”为人名,可保留。《记承天寺夜游》中“承天寺”为地名,可保留。.换“换”就是替换,如以下几种情况可以替换:(1)把文言文的某些词,换成与它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的某些词。如“吾”换成“我”,“闻”换成“听到”,等等。(2)用本字换通假字。(3)用适当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如《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中的“十二”是个虚数,“十二卷”可译成“很多卷二3,调“调”即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如《记承天寺夜游》“相与步于中庭”中状语“于中庭”后置,在翻译时应调整为“相与于中庭步”。.增古代汉语语言精练,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补充一定内容。如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增补:(1)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如《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中的“游”“细"直”“碍”等都是单音节词,翻译时应将其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该句可译为: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2)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并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进行必要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文意。如《记承天寺夜游》中“解衣欲睡”省略了主语“我二(3)文言文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如《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中,数词“一”与名词“葫芦”之间无量词,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进行补充,译为“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J.删文言文里的一些虚词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对应的词语,就可以删去不译。如《狼》“久之,目彳以瞑”中的“之。可删去不译。以上所说的几种翻译方法,不是各自独立的,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翻译时,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羔分层提分题组A基础过关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水中藻、存(xing)交横(heng),盖竹柏影也。••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qi)者。••C.怀民亦未寝(qin),相(xidng)与步于中庭。••D.晓雾将歇(xi。),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i),沉鳞竞跃。••【答案】B【解析】“与"应读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跃)•••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置身其中)••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答案】C【解析】C"户”的意思为“门&与: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故选C。.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A.自康乐以来;A.自康乐以来;自三峡七百里中A.自康乐以来;自三峡七百里中B.朝发白帝,暮到江陵;B.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晓雾将歇,夕日欲颓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B.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晓雾将歇,夕日欲颓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答案】D【解析】A.两个“自”均为“从、由”之意;B.“朝”“晓”均为“早晨”之意;C.“至”“到”均为“到达”之意;D.第一个“与”意思为“欣赏”,第二个“与”意思为“和。故不同。故选D。.下列各组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A.欲界之仙都A.欲界之仙都但微颔之B.A.欲界之仙都但微颔之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山川之美D.D.蔽林间窥之D.蔽林间窥之D.蔽林间窥之乃记之而去【答案】A【解析IA.之:的/代词;B.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之:的/的;D.之:代词/之:代词。故选A。.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中藻、苻/交横B.实是/欲界之仙都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A【解析】正确的停顿应为:水中/藻、存交横。故选A。.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题目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信。B.《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的文学家。C.《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所写,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D.《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称“闲人”,即清闲的人,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答案】D【解析】闲人:闲散的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二题组B能力提升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四时俱备四季••②沉鳞竞跃竞相③五色交辉交相*④晓雾将歇消散(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徐以杓酌油杨之B.两岸连山,略无阙处••C.蝉则千转不穷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案】D【解析】A.“杓”同“勺”,勺子;B.“阙”同“缺力空缺;C.“转”同“唯”,鸟鸣声;D.“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故选D。(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4)本文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①句式之美,对仗工整,多用四字句,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朗朗上口;②色彩斑斓,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引发联想想象,同时,猿鸟沉鳞之动,动静结合,音声相和,富有美感;③言简义丰,耐人寻味;④情景交融,美景寄托着作者美好的情感。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是脍炙人口的写月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品析。首先,作者用积水比喻月光,用藻存比喻竹柏的影子,虽未着一个“月”字,却处处见月光;其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正面描写,“水中藻、苓交横”是侧面描写,为读者创设了一个冰清玉洁的空灵世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两个句子,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命运相同。(3)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但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的自慰罢了。题组C培优拔尖练L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裳,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秸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也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日:“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这么,如此。(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②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