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7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法学关于法制现代化的思考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当前,各国法制现代化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传统社会法向现代社会法的转型,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然而,由于人文环境与社会结构上的差异,使不同社会在面临“共同问题”时,还要注意对各自“问题”的认知和思考。法制现代化的意义在于:它能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引领社会法制发展中各个领域密切关注新时代所提出的新问题,使自身的理论成长远离徘徊于现实之外的主观遐想,参与到现实的社会法律生活之中,反映并解读时代生活的各种关系,使自身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近代中国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引进了西学,进行了空前的社会改造,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绝大多数引进的西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科学的旗帜下进行的,法学可以说就是其中之一。在这种引进中,法学不仅是作为一种具有真理性的普适性命题,而且往往成为对这些命题的研究、解说和论证,成为一套具有强烈规范意义的原则或规则体系。这就使得法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纯粹理性的学说,强调其系统性、逻辑性。似乎掌握了这一套逻辑上、系统上正确的原理,颁布了一套又一套系统的规则,最多再训练一批廉洁、循法的官员,法治的建立就指日可待了。”然而,法学不仅是一种纯粹理性的、思辨的学科,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几千年未有之转型,其中包括: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政治万能向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转型,利益、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一元社会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化就是“合理化”,是一种全面的工具理性的发展过程。归根到底,产生资本主义的因素乃是合理的常设企业、合理的核算、合理的工艺和合理的法律。不仅如此,合理的精神,一般生活的合理化以及合理的经济道德都是必要的辅助因素。没有人文环境、社会关系的现代化,就没有物质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调控体系,其自身的现代化,一定意义上是社会全面现代化的条件和标志。1978年后,随着社会法制变革的发展,各种新问题、新挑战、新困难在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中日益凸显,给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发展带来重重困难。“中国特色”不仅应从价值——方法同构的角度来理解,就变革中的社会而言,还应突出其“模式创造”和“模式选择”的意涵。固然,中国法制现代建设应包含对西方成功经验的借鉴和吸取,而对自身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却最终建立在对自身法制建设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从中发现中国法制现代化发展规律。由此看来,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不是断代的,应是连续的;不是孤立的,应是有机联系的;不是短暂的,应是永续的。从历史角度来看,整体上把握法制现代化的成长机理与发展的普遍模式,认识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我们解决当前法制变革面临的各种困难,加快法制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分析出我国当前法制现代化现实困境以及成因,然后针对性的提出中国主义法制现代化的主要途径。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引言法制现代化的内涵概述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现实困境立法时不太注重法律本身的合乎理性,存在法律间的不协调现象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较为普遍司法不公现象时有存在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整体素质较差中国法制现代化现实困境的成因分析文化的专制经济的计划性社会的乡土性中国主义法制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快法律移植的步伐促进法律意识的现代化价值取向的理性化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结语参考文献致谢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手段包括在大学学习所得的理论基础上,通过检索万方、知网、校园图书馆等方式查阅本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出自己的研究方案。四、中外文参考文献目录(理工科专业应在10篇以上,文科类专业应在15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2篇。)[1]王建平,《从当代中国研究反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学术交流》2003年第5期。[2]郑成良,《论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4期。[3]马克林,《近代法制转型的考察与思考》,《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4]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5]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6]刘秀萍,《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展理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7]梁治平,《梁治平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8]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9]许玉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法律发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10]夏新华,《法治:实践与超越》,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1]张楠,《从法治的价值内涵看政府推进型法治之路》,《政法论丛》2001年第6期。[12]胡承槐,《论“市民社会”及其历史地位——兼评“重建市民社会”》,《哲学研究》1999年第11期。[13]罗猛,《中国法治之路的现实选择》,《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14]ShinDohChull,“DemocratizationanditsConsequences”,SocialIndicatorsResearch,vol.62,No.1,2003.[15]MarmorAndrei,“TheRuleofLawanditsLimits”,LawandPhilosophy,vol.23,No.1,2004.五、研究的整体方案与工作进度安排(内容、步骤、时间)1、确定论文选题(20010年11月10日前)2、完成资料收集和文献查阅(2010年11月30日前)3、完成外文资料翻译与文献综述的写作(2010年12月30日前)4、完成开题报告(2011年1月20日前)5、完成论文初稿(2011年2月20日前)6、完成论文的修改与定稿(2011年4月20日前)7、组织毕业论文文案评阅、论文答辩(2011年5月8日前)六、研究的主要特点及创新点本文的主要特点及创新点是先分析了我国当前法制现代化现实困境以及成因,然后针对性的提出中国主义法制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法学关于法制现代化的思考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法制建设才真正起步,法学研究广泛涉及社会国家的各个层面。法制现代化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价值桥梁,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方式探索、发掘传统社会中的现代性因素是本质相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对世界法制现代化基本理论认识的背景下,逐渐展开了对中国自身法制建设历史与规律的研究,其中包括法制现代化的动力探究、模式创造与方法选择。将中国法制建设进程与分期的解读与把握,发展成为密切联系实际的,能够整合、纠偏与发展法制建设要素、方法和模式的重要理论工具。总体上讲,初步形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法制现代化理论:其一,以公丕祥为代表。他认为,东方国家与政府在法律转型以及变革过程中的作用更为明显,在东方社会,拥有强有力的政府系统,是那些原先不发达国家迅速实现社会以及法制变革的必要条件;其二,以张文显为代表。他认为,世界法律的发展史已经表明,法律移植是落后国家加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应有内容,也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需要。一切能够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的富有生命的积极要素都在移植之列;其三,以朱苏力为代表。认为中国法制建设的必经之路必须注重利用中国的本土资源,注重中国法律文化传统和实际,并且从理论上说明了为什么要借助本土资源,论证了利用本土资源可以超越传统——而不是恢复中国的法律传统,可以建立与中国现代化相适应的法治。法学三十年,中国法制现代化研究具有鲜明特点:法学兴起于近三十年,“研究”表现出鲜明的历史阶段性,如从1978年到1990年,侧重于清末法制变革的研究。该阶段研究的特点是,注重从历史视角把握客观实际,以揭示中国法制建设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总体特征和基本规律;尔后,对中西法文化比较、法律移植论、传统法与现代法关系等问题的探讨渐渐在中西语境中展开。概言之,“研究”既注重对中国法制现代化发展历史的把握,同时密切联系当前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较前期相对分散的研究而言,逐渐形成系统而全面的理论体系。这标志中国法学正逐步走向成熟。然而,在“研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1978年后,法学虽然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但在一定时期内,总体上还保持着政法话语的理论倾向,这使法制现代化建设在对自身功能及价值的主体性论证中缺位。对自身主体性认识上的不足,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法律发展与社会变革的有机关联和功能互动,表现为对社会变革提出的新要求反应迟钝。除此之外,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研究不充分。在阐释西方法律思想发展的研究中,缺少对西方法律成长机理中人文环境与社会结构的解读,而偏重西方法律的表面价值,忽视中国传统法价值。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缺少对中国自身法价值的系统论证与对法律发展特异性的充分认识。法制现代化理论研究必须密切关注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从中拓展、丰富自身的理论内涵与作用范围,法制理论对法制变革社会实践的关注与对接,正是国家法向社会法发展的必要前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共识之下,学者开始了对中国法制现代化发展模式新的理论探究,如:2007年在南京师范大学以《社会转型与中国法制现代化》为题召开了“第三届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期间,孙国栋做了《法制现代化研究必须“找回中国”——以对“传统”的解读为例》的报告,张国锋做了《论中国法律模式变革的方向》的报告,王小钢的报告是《风险社会论说中的中国法制现代化——认真对待“反思性法制现代化”》。此外,在凤凰卫视主办的“世纪大讲堂”中,相关的讨论层出不穷,如:第77期:《中国法律历史的演进》,主讲人:张晋藩;第93期:《晚清变革的动力与空间》,主讲人:雷颐;第100期:《东西方思想方法比较》,主讲人:李晓宁。2008年10月,王人博做了题为《中国宪政路上的两个先驱》的讲座;2008年10月,谢泳先生做了题为《中国百年宪政之思考》的讲座。总体来看,中国法制现代化在探寻西方模式的同时,开始注重理论与中国现实问题的结合,并在对法制现代化理论模式的发展与重构中,进一步建构中国法制现代化反思与批判的理论体系。针对上述情况,我选用以下研究方法,展开对中国法制现代化成长机理的研究: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律发展观,基本方法论原则,立足中国法制现代化理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密切联系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辨证地看待中国法制建设进程与世界法制现代化普遍进程的关系。第二,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在广泛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分析甄别和综合归纳,客观地阐述法制现代化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中的具体形态,并指出其总体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三,运用学科渗透法,全力融与法学相关的学科为一体,拓展阐述问题的视野和空间,在百年中国的法制建设与发展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界定出中国法制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独特之处。参考文献[1]王建平,《从当代中国研究反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学术交流》2003年第5期。[2]郑成良,《论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4期。[3]马克林,《近代法制转型的考察与思考》,《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4]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5]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6]刘秀萍,《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展理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7]梁治平,《梁治平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8]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9]许玉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法律发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10]夏新华,《法治:实践与超越》,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1]张楠,《从法治的价值内涵看政府推进型法治之路》,《政法论丛》2001年第6期。[12]胡承槐,《论“市民社会”及其历史地位——兼评“重建市民社会”》,《哲学研究》1999年第11期。[13]罗猛,《中国法治之路的现实选择》,《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14]ShinDohChull,“DemocratizationanditsConsequences”,SocialIndicatorsResearch,vol.62,No.1,2003.[15]MarmorAndrei,“TheRuleofLawanditsLimits”,LawandPhilosophy,vol.23,No.1,2004.
本科毕业论文(20届)法学关于法制现代化的思考一、引言当前,各国法制现代化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传统社会法向现代社会法的转型,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然而,由于人文环境与社会结构上的差异,使不同社会在面临“共同问题”时,还要注意对各自“问题”的认知和思考。法制现代化的意义在于:它能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引领社会法制发展中各个领域密切关注新时代所提出的新问题,使自身的理论成长远离徘徊于现实之外的主观遐想,参与到现实的社会法律生活之中,反映并解读时代生活的各种关系,使自身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近代中国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引进了西学,进行了空前的社会改造,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绝大多数引进的西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科学的旗帜下进行的,法学可以说就是其中之一。在这种引进中,法学不仅是作为一种具有真理性的普适性命题,而且往往成为对这些命题的研究、解说和论证,成为一套具有强烈规范意义的原则或规则体系。这就使得法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纯粹理性的学说,强调其系统性、逻辑性。似乎掌握了这一套逻辑上、系统上正确的原理,颁布了一套又一套系统的规则,最多再训练一批廉洁、循法的官员,法治的建立就指日可待了。”然而,法学不仅是一种纯粹理性的、思辨的学科,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几千年未有之转型,其中包括: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政治万能向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转型,利益、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一元社会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②1978年后,随着社会法制变革的发展,各种新问题、新挑战、新困难在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中日益凸显,给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发展带来重重困难。“中国特色”不仅应从价值——方法同构的角度来理解,就变革中的社会而言,还应突出其“模式创造”和“模式选择”的意涵。固然,中国法制现代建设应包含对西方成功经验的借鉴和吸取,而对自身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却最终建立在对自身法制建设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从中发现中国法制现代化发展规律。由此看来,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不是断代的,应是连续的;不是孤立的,应是有机联系的;不是短暂的,应是永续的。从历史角度来看,整体上把握法制现代化的成长机理与发展的普遍模式,认识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我们解决当前法制变革面临的各种困难,加快法制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③二、法制现代化的内涵概述现代化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过程,而法制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从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转化的过程,又是人类法律文明的一个历史性发展,其目标在于摒弃传统人治,实现现代法治。从广义上说,法制泛指国家的法律与制度,从狭义上说,法制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的原则把管理国家事务、政治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制度化、法律化,包括法律制度与法律秩序。在我们国家,一般认为法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一切法律现象和法律规范的综合体系,认为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立法)、法律的执行(执法)与法律的遵守(守法)三个方面。④而何谓法制现代化?法制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的、系统的、比较的概念,又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包容性概念。学术界的观点是纷繁多样的。郝铁川教授明确指出,法制现代化就是要建立起一套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以取代过去建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法律制度。张文显教授从法制现代化的基本性质出发,指出法制现代化是一个从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型过程,是人治型的价值规范体系向法治型的价值规范体系的变革过程。法制现代化的目标就在于实现法治,而一般认为,法治有三个层面,一是法律制度层面,不过制度虽然容易确定,却也容易反复;二是公民的认识,必须让公众认可制度,这是巩固和完善制度成果的保证;三是法律文化方面,文化是流淌在人们生命肌体内的一条难断的血脉,能把人们的心联结在一起,能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孕育创造的力量。所以我们要让制度深入人心,形成习惯,成为信仰。⑤因此,从内容上看,法制现代化也是一个包含了人类法律思想行为及其实践各个领域的多方面的进程。⑥三、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事实说明,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初步建立在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广泛的调整乡村生活、社会生活和民用生活,基本上完成了它的工作。与此同时,在中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司法制度,加强法律监督,保证法律的正常实施。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国家与社会虽然有适度分离但还没有彻底摆脱僵局状态的影响,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立法不完善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我国立法不是很完善,甚至有时候会产生冲突、矛盾、不协调的现象。一些规定太笼统、抽象、原则,人们在应用它们时不能准确把握,缺乏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一些缺乏法律理论作为支撑,缺乏科学性和稳定性。一些规定模棱两可,弹性太大。一些规定不完整的,只有行为模式,没有后果模式。此外,大量的法律规定滞后问题严重。(二)执法不严从执法水平角度来看,尽管中国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设立了超过四百法律或法律的决定,成千上万的地方性法规,并进行了更多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结合一定数量的规定行使自治权,自治法规,以“亿”一词来描述法律的数量目前在我国并不过分。但其中绝大多数可以有效的实行,执法不严现象很普遍。周旺生教授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司法当局经常据以办案的法律只有三十几个,适用法律比较多一些的法院,所适用的法律一般也不超过五十个。迄今为止,中国的法律80%左右未能进入诉讼领域,换言之中国80%的法律徒有法律之名,没有法律之实。⑦(三)司法制度存在弊端我国目前的司法体制存在着弊端,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和组织的法律期望值。我国的公安制度、检察制度、审判制度、律师制度尚未完善。法院的独立审判权难以行使,对那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贪污受贿、徇私枉法、吃卡拿要、以言代法、办关系案、人情案的现象缺乏制约、查处的手段和力度。我国司法实践中,诉讼缺乏公正性,“打官司就是打关系”成为人们对诉讼的一种理解,诉讼成了关系和金钱的较量,同样的案子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法院会有不同的审理结果。因此,当事人千方百计将案件交由可求得地方保护或有关系的法院管辖。这些现象均说明法律公正性、权威性和统一性的缺乏。法律效率的低下,同时体现在打赢了官司也难以执行,胜诉判决书成了“法律白条”。当事人的诉讼价值也由于判决的不能执行而无法实践。法律效率的低下,还体现在人们对法律后果的失望和缺乏信心。此外,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在内的,重实体而轻程序的实际做法也严重地损害了法律的效率、公正和权威。而且在我们国家,法官的素质普遍低下,无法适应法制现代化的要求。所以,我们国家必须建立完善的司法体制。(四)公民的法律意识薄弱从法律意识的角度来看,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在2004年,上海市政府以“上海市民法律意识调查”为主题的向社会公开招标。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公认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意识在不断得到加强,但同时又承认闯红灯,践踏草坪,偷税漏税的现象依然存在;与此同时,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没有相应的责任概念遵循。我们的多数公民对社会法律现实的认识通常是凭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亲身感受获得的,具有很强的情感。公众法律意识已经严重阻碍了法制现代化的进程。⑧其实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本文中,笔者将对中国法制现代化困境的成因进行分析与研究。四、中国法制现代化现实困境的成因分析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努力是明确的,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目前中国法制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窘境也不容忽视。通过分析和研究实证数据,笔者认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困境我同们的国家与社会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密不可分,国家相对于对社会来说过于强大,然而限制国家的力量的社会却弱小很多。其具体主要在于文化方面、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一)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起源于夏商,结合了儒家的“礼”与法家的“法刑”。它们经过成千上万年的融合,形成了传统的法律文化。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一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法治传统。虽然许多学者提出了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也有“法治”,如战国法家主张“法治”,为了反对孔子“仁治”、“德治”。但这种传统法治与现代法治的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的民法在过去的传统社会从未出现。在中国传统社会,皇权至上才是最高的法律行为准则。尽管被称为“中华法系”的中国传统法律在形式和内容已经相当完备,但实质上还是给统治者使用的工具而已。此外,孔子认为对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来说,法律功能比伦理道德的功能要小的多,认为伦理道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规范作用。传统的法律文化的影响不仅是直接产生的封建法律体系,而且还形成了千百年来公民的法律意识。虽然随着西方法律文化的渗透,传统的法律文化和西方的法律文化还有马克思主义法律文化的不停地冲突、碰撞、融合,使我国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传统社会的儒家文化根深蒂固,有它独特的内在特征,不可能因此消失,那些传统法律文化早已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所以传统文化方面的影响大大德阻碍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二)计划经济的影响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领导经济改革开始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在世界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直到今天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仍然不够完善。现代法治产生的发展历史让我们认识到现代的法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市场经济是现代法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主要社会基础。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市场经济也还处于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的不健全的情况下,对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发展造成了更大的困难。(三)社会乡土性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其实是一种建立在血缘亲情关系基础上的“乡土社会”。“乡土社会”这个概念来自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与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他认为中国基层的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书中他这样描述道:“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当然这并不是说一点都没变动,而是意味着生活在乡土社会的成员在空间上具有低流动性。正是这种低流动性使得中国乡土社会形成为一种“熟人社会”,也可称为“礼俗社会”。秩序的维护靠的不是法理,而是“习”出来的礼俗。过了六十年,中国有9亿农村人口,农村土地约占90%的中国领土,传统价值的观念根深蒂固,乡土社会仍然存在。因为存在“乡土社会”,在国家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同时,民间法也起了一定的控制和调节功能,尤其是在一些相对落后,保守的农村地区,民间法对社会的影响、调控,甚至超越了国家的法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社会已经产生了它自身的内在逻辑与运行机制,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它慢慢脱离“礼俗社会”,逐步实现中国法制的现代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的地位逐渐提高,传统的礼俗和习惯渐渐淡出,公民社会逐渐长大,但是仍然遇到很大的障碍。现今中国的社会结构与传统的社会结构通过许多改造后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不是完全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但是“礼俗社会”并未完全消失,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阻碍着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五、中国主义法制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一)加快法律移植的步伐在世界的经济逐步一体化的情况下,各国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相互交流与合作,法制的变革也逐渐的国际化。法律制度的相互交流与移植也成为必然,而且在欧洲和亚洲都已有了先例。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实现法律的国际化既是与世界接轨的需要,也是中国法律制度自身变革的需要。埃尔曼说:“法律制度从一个文化到另一个文化移植是常有的情形。当改革是因为物质或概念需要和本土文化的新情况不能提供有效的策略或只能提供不足意味着,移花接木可以取得完全或部分成功。”刘布鲁斯·坎蒂格尔也指出,当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移植一些先进的制度可以促进社会发展”。我们认为,在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国际经济一体化提供法律文明相互交融,与世界各国学习的机会,去移植其他国家已经形成,并为实践和历史证明是成功的,成熟的法律经验和运行机制,有利于加快建设中国法制的现代化的步伐。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本质是法律国际化的趋势是各个国家基于其现实的社会条件,基于其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法律国际化意味着各个国家的法律存在互相吸收和移植的现象,它显示了世界各国不同的法律文明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融合,以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社会文明和人类最基本道德的统一性的认同,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各国可以对他国的法律制度盲目地全盘照搬。各个国家必须根据自己本国的国情移植与自己国家相适应的法律。所以如何处理好法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成为我们国家重要的研究课题。就我们国家而言,首先当然要在立足于本国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架构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法律制度。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世界上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己经有了上百年的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建设历史,积累了相当丰富而成熟的法制经验,形成了相当有效的法律运作机制。这些法制经验、知识与思想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必须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走国际化道路,将世界上其他国家法律制度中那些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知识与经验吸收过来,将那些有助于人的解放与生产力解放的因素吸纳进来,将那些反映社会进步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移植过来。这不仅对于中国的法制变革具有有益的借鉴和启迪作用,而且也有助于加快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脚步。⑨(二)促进法律意识的现代化中国传统社会是讲究礼仪道德的社会,相对于道德礼仪,法律的地位就显得次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因为我们一直不重视法律的功能,法律虚无主义和人治曾一度占主导地位。文化大革命期间,法律体系已经被破坏了。为了突出法制建设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我们各种错误过去发生的,尽管与一些领导人思想、作风有关,但组织体系、工作体系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的可以使坏人不能任意横行、不好的可以让好人也不能完全做善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具有长期性、全局性、稳定性和根本性。这种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必须引起注意。”从法律制度建设而言,非常重要的是立法、司法、执法等几个环节和方面。现代法律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律创建系统,使立法主体能够遵循的立法权限和程序,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制定法律。从法律制度的形式角度来看,必须做到逻辑严谨、概念严密、体系严整、程序严格,具有形式合理性;从内容的角度来看,要真实反映社会关系的法权要求和充分表达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充分尊重人权、人的价值和尊严,其价值合理性;还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司法制度。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审判权,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程序进行司法运作,干涉司法活动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所有受到不法侵害的人都能得到法律的救济,所有的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除此之外,它也要求建立严格的行政执法体制。任何行政行为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法律和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合法的程序执行。任何滥用权力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因为滥用职权和社会主体的伤害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得到救济。要确保每个人都是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没有人可以有特权。应该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完善现代法律制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确立我国现代法律意识是更为困难。因为基于中国传统法律价值观,总是将法律作为一种达到皇权专制目的的手段。强调强制、专制、特权、概念、人治的观念,这跟法治、自由、民主、平等、独立和人权等现代法律思想是完全不同的。任何一种法律制度,不论其设计与制定是多么的完备,但都需要依靠个别的人来进行操作。因此,要使现代法律制度可以有效地操作,使现代法律精神得到贯彻,需要全社会都要树立全新的现代法律意识。它要求所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树立行政行为“法无授权即非法”的基本概念,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国家机关、团体、部门和个人的权利严格限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它需要普遍提高立法者,司法者以及执法者、法律监督者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培养其忠实的信仰法律,愿意牺牲一切,要实现法律正义和公平,不惧怕困难和牺牲的崇高品格,还要求在民众具有“法律至高无上”、“法无禁止即自由”和其他现代法律概念,懂得用法律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得有违法违规行为,形成遵纪守法良好社会风气。基本上所有的社会改革都先要经历思想和观念的斗争与革命,这样的革命往往决定了社会革命的成败得失。现代法律意识是否能在全社会牢固确立,决定了传统法律制度是否能向现代法制的变革,决定了中国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法治国家。(三)价值取向的理性化社会主义法制的现代化价值取向应该是自由、秩序和法律之间互相联系、相互渗透,形成良性互动。自由是法的其他价值的基础,作为法的内涵价值的自由应当是理性的自由,它不是“每个人都想如何就如何”,而是“每个人都应该如何就如何。”自由意味着每个人应与其他人自由的相互共存,这便意味着平等。对个人自由的尊重、合理选择的自由的尊重本身就意味着最大的平等。因为自由是“每个人都应该如何就如何”的模式,所以自由总是一个具有范围的自由,应该被限制在保护他人自由享有同等有效范围。自由意味着人的本质的解放,也是生产力的解放,那么自由就获得了经济学上的意义,效率便成为可能。自由的实现需要权力干涉,自由是个人和群体、权利与权力,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界,是对选择和滥用权力的制约,这便有了民主、法治的概念。自由的意义就在于它不只是会导致其他价值的产生,而且它本身具有终极意义,它不是达成政治目标的手段,它本身是最高的政治目标。在马克思那里,人的自由全面和充分的发展被认为是最终目的。一定要提及的是,所有的价值,只有自由是绝对不可能成为人治、专制的价值追求,而是作为它们的天敌存在。因此自由对法治、民主而言,就成为了终极目标。价值取向十分重要,基本上决定了法律制度的实施效果。好的法律被民众所接受和遵守,不好的法律不被民众所接受。价值取向还为完善我国法律体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四)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新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也将发生,这就要求制定新的法律加以调整,原有的法律也需要修改。因此,2011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们必须适当地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新领域的立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制度。结语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在过去的160年里,先后尝试走过三条道路。第一条道路:中华法系改良;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工程审计合同
- 2025版实习生实习期间实习单位培训责任协议3篇
- 写字楼电梯管理协议
- 2025个人货车租赁合同书
- 建筑工程:车库雨棚施工合同范本
- 家政服务伸缩缝安装施工协议
- 2025版劳动合同补充协议范本汇编3篇
- 2024年教育培训机构广告合作合同范本3篇
- 自建房屋建筑设备租赁合同
- 证券投资联合体投标协议模板
- 信阳市光山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测试卷(含答案)
- 抽沙船施工方案
-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铜铅锌矿选矿试验报告
- 诺如病毒检测技术培训
- 物业工程维修作业安全操作指南
- 自考05627职业辅导个人笔记
- 昆山通海中学小升初考试试卷
- 成人高等教育行业营销方案
- 活动义齿(设计)课件
- SA8000-2014社会责任绩效委员会SPT组织架构、职责和定期检讨及评审会议记录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认识分号》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