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庐山历代诗文存醉石一、先秦4000多年前在庐山紫霄峰上,大禹治水时,尝登此,刻字于石室中。好事者缒入之,摹得百余字,字奇古不可辨。只“洪荒漾,予乃檋”六字可识。这是留传庐山最早的文字记录。庐山古称敷浅原,大禹时所作的《禹贡》有庐山古称的记载。《尚书.禹贡》曰:“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明末名士,著名文学家夏允彝断言敷浅原即庐山,“敷浅原之为庐山审矣”。“庐山”见之于现存的古籍,首见战国末年、魏国史官于公元前229年至225年所著的《竹书纪年》:“(周康王)十六年,王南巡狩,至九江庐山。”周康王钊,约于公元前11世纪在位,是西周的第三位君主,故庐山之名最早起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早年的《竹书记年》早已遗失,现版本是以明朝留存版本为参考)战国末年的《山海经》等书又称庐山为天子都、天子障、南障山等。《山海经.海内东经》中亦有:“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障,又曰三天子障,山在闽西”之语。二、两汉与魏国史官《竹书纪年》相隔一百年,西汉司马迁又将“庐山”之名载于《史记》。《史记.河渠书》中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之记载,“庐山”之名始见于此。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登上庐山的文人。司马迁上庐山,翻开了庐山人文活动的崭新一页。庐山开始令世人瞩目,跃居天下名山行列。这在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中有记载:“元封五年冬(公元前106年),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礼其名山大川,北至琅琊并海上,四月至奉高修封焉。”《史记.封禅书》则如是记:“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礼其名山大川。”从汉武帝此次出巡路线看,祭把的名山当中就有庐山,并给汉武帝留下了深刻印象,乃“以潜之天柱为南岳,以庐山为贰”,列入西汉祀典。从现在能查找到的古籍看,最早题咏庐山的诗为东汉顺帝建康元年(144)“庐山君”之女“婉”所作的《琴歌》:“登庐山兮郁嵯峨,唏阳风兮拂紫罗;招若人兮濯灵波,欣良运兮畅云柯;弹名琴兮乐莫过,云龙令兮登太和。”但“庐山君”究竟为何人?转载此作的晋代祖台之《志怪》,只说是庐山的一位神仙,实名未有,其女——“婉”,就更虚缈了。今本《搜神记》卷四《建康小吏》条亦有曹著的简单记载:“建康小吏曹著,为庐山使所迎,配以女婉。著意不安,屡屡求请退。婉潸然垂涕,赋诗序别,并赠织成裈衫。”汪绍楹校注本谓:“本条未见各书引作《搜神记》。”则是否为《搜神记》原本,亦有可疑。而祖台之《志怪》则较为详细周密。三、三国庐山的历史,三国以前,传闻多于真实,三国以后,大体有据可考。星子县温泉镇的杏林便有一段十分美好的传说。《董奉传》载:“董奉,字君异,三国吴时闽之候官也,隐庐山,为人治病不受钱,惟令种杏一株。”据东晋著名道教学家葛洪《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颗杏树。所以四乡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贩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达二万余人。《真仙通鉴》记录了他的精湛医术:“奉居庐山时,为人治病。有少许病癞濒殆,自载诣奉。奉请坐密室中,以布五重缄其首,敕家人毋相通。俄有物人其室,通舐之,痛不可堪。废其舌可大尺许,气息如牛,久乃去。始解布,与少水饮,旬日少年体尽出无肤,痛甚。又旬日,生肤如凝脂,癞尽愈。”正是由于董奉精湛的医术和行医济世的高尚医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学的专用名词。四、两晋佛学对东晋山水审美意识与山水游记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以慧远为首的诸道人以佛眼看庐山,形成较为集中的游记创作群作。其作品融铸了大自然的生命活力和佛理的空明玄寂,体现出玄理与地志的双重影响,可视为游记成熟的标志。宗炳对山水观照进行了美学阐释,表述了澄怀味象、与道冥合的玄理旨趣,代表了慧远一派山水游记的艺术趋向。西晋史学家司马彪著《续汉书》,其《地理志》载:“庐山西南有双阙,壁立千余仞,有瀑布焉”,指的就是石门涧,该志被后人补人《后汉书》,这是庐山胜景在史籍中最早的记载。其后,东晋高僧慧远撰《庐山略记》,杏林、香炉等名称始见。东晋道士支昙谛(347-411)曾作《庐山赋》:“南面巍崛,北背迢递。悬溜分流以飞湍,七岭重墂而叠势。美二流之潺湲,津百川之所冲。峭门百寻,峻阁千仞。”此赋中与慧远的《庐山略记》一样,提及公元2世纪约70年代安息国名僧安世高来庐山的活动。安世高,来自当今西亚的古国安息的翻译僧,在长安活动了22年。他都知道中国长江之南的庐山,非得游历。可见,东汉时代庐山的知名度已经是传及外国了。传说庐山在殷周之际,因匡续(匡俗)隐居山中,依着岩石造屋,人们以为是神仙所居。于是,庐山又有了两个名称:“匡庐”、“匡山”。匡俗及其传说,最早出现在晋代会稽太守熊默撰《豫章旧志》之中。《豫章旧志》载:“庐俗字君孝,本姓匡,父东野王共鄱阳令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鄡阳,曰“越庐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宫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汉武帝南巡,睹山以为神灵,封俗‘大明公’。”匡俗,秦末汉初人,被西汉朝廷封为“越庐君”,居于鄡阳县(今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其部分地域后来下陷为鄱阳湖所浸没)。晋代的熊默说“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宫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他只是记述了西汉之初,庐山仍只称此名。他也没有拿出此说的文献根据。可是,早于熊默约五六百年的司马迁并没有说过庐山之名有这样的来历。可是东晋道士周景式在《庐山记》里却编造了个庐山始祖——神仙匡俗。他说:“庐山匡俗,字子孝,本东里子,出周武王时。生而神灵,屡逃征聘,庐于此山,时人敬事之。俗后仙化,空庐尚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如乌号。世称‘庐君’,故山取号焉。”他把汉代的实名人物匡俗,虚构成为周武王(公元前11世纪)时代的仙人。他把庐山命名来历,重新虚构为道教创造的“仙人”居此。周景式在《庐山记》中,记载了秦始皇于其三十年(前217),南巡时,经长江,遥望庐山将其中一座高峰,命名为“上霄峰”,表达了他对庐山的景仰——庐山之南有上霄峰,高壁缅然与霄汉连接,秦始皇三十六年叹期岳远,遂记为上霄焉。北魏郦道元作《水经?庐江水注》,把《山海经》所载庐江与庐山联系起来,以为“庐山之名,山水相依,互举殊称”,因谓庐山即古“三天子都”或“天子鄣”,而出于庐山北麓之石门涧即古庐江。《水经》中有“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的记载。五、慧远秦汉时,由于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对神仙方术的推崇更使庐山成为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神仙之庐”。东汉明帝时,庐山就是中国佛教中心之一,当时山上寺庙多达三百多处,其中号称庐山“三大名寺”的西林寺、东林寺、大林寺和“五大丛林”的归宗、秀峰、万杉、栖贤、海会等最为著名。太元八年(383),慧远50岁,正是“知天命”之年,与弟慧持等从荆州南下,原先拟去粤东罗浮山(今广东省博罗县境内)。慧远一行路经此郡,他见庐山雄伟幽静,足以滋养发展佛教事业,安定心神,便带领众僧,在庐山西麓的西林寺之东的“龙泉精舍”住了下来。慧远仰慕庐山的风光与他从事的佛教传播事业相和谐。慧远初来庐山,住在昔日同门慧永的西林寺内。然而,跟随他从荆州来的僧人就有数十人,到庐山后,还有很多信徒仰慕其名而来,龙泉精舍与西林寺都住不下了。这也促使他尽快新建寺庙。太元十一年(386),53岁的慧远,在庐山西麓创建了东林寺。他在庐山这么留驻,前后就是34年,直到他生命的尽头。东林寺内现存的一株树龄为1600多年的罗汉松,传为慧远所植。慧远创建了东林寺,心灵更加皈属于庐山了,更有一番静善、从容的心绪来欣赏庐山的大气势的美景了。大约是在太元十一年(386),慧远写了《庐山略记》。这是现存历史文献中能查找到的最早的抒写庐山美景的散文。慧远在《庐山略记》里叙述:庐山“其南岭临宫亭湖,下有神庙,即以宫亭为号,其神安侯也”。由此可知,他来庐山后,在山麓转了一圈,也曾到了山南麓的鄱阳湖滨。他还在宫亭庙里祭祀了东汉末年从安息国来到庐山的高僧安世高。慧远在《庐山略记》中说,东林寺背后的山,“左有龙形而右塔基焉。下有甘泉涌出,冷暖与寒暑相变,盈减经水旱而不异,寻其源,出自龙首也。”他还写到了东林寺对面是香炉山(后来称为“北香炉峰”),寺附近还有石门涧峡谷里对峙的险峰(铁船峰、天池山)与石门涧瀑布:“石门,其前似双阙,壁立千余仞而瀑布流焉。”“其中鸟兽草木之美,灵药万物之奇,略举其异而已耳。”在他看来,东林寺区域奇特的自然美,对于弘扬佛教十分有利。按照慧远《庐山略记》所述,那时他兴建了庐山的第一座佛塔。这比北魏时在平城永宁寺和洛阳永宁寺所建的木结构浮图(塔)要早。隆安四年(400),慧远来庐山17年了。这年早春二月,他以67岁高龄第四次攀登了石门涧。他写了《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这篇散文。此文记述的是慧远与朋友、门徒三十多人同游石门涧的情景。“道人”亦是对佛徒的统称。他这篇散文的起笔风格,还如同第一篇写庐山的散文——《庐山略记》,是从石门涧的地理位置开始的。他说,俄而太阳告夕,所存已往,乃悟幽人之玄览,达恒物之大情,其为神趣,岂山水而已哉!慧远继承了前辈文化人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之上、并且有着突破性的创新的山水自然观,但是,他在山水审美之中宣说的是佛教的观念,是把山水看作是佛理的载体,看成是他的生命的永远的亲和归宿。慧远的五言诗《庐山诸道人游石门》与为之“序”的散文,在思想是一脉相通的。即,在具有佛学观念的人的眼中,山中景物都虚化在天空之中,而天空却是浩眇的佛的力量的外在化了。故而,山景是虚化在佛的力量之中了。在慧远的情绪感染下,30多位同游者,皆写了五言游庐山诗。刘遗民、王乔之、张野等庐山隐士也写了和诗,成为当时传颂遐迩的盛事。而慧远的《游庐山》(一作《东林杂咏》)诗,这是现存的署以实名的最早的两首庐山诗之一(另一首即为湛方生的《庐山神仙诗》)。游庐山慧远崇岩吐气清,幽岫栖神迹。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有客独冥游,迳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慧远超兴非有本,理感兴自生。忽闻石门游,奇唱发幽情。褰裳思云驾,望崖想曾城。驰步乘长岩,不觉质自轻。矫首登灵阙,眇若凌太清。端坐运虚轮,转彼玄中经。神仙同物化,未若两俱冥。六、陶渊明陶渊明在庐山的怀抱里过了一生。然而,他留下的125首诗和20篇文里,却没有“庐山”这两个字。他对庐山似乎十分苛刻,只是用“南山”、“南岳”、“南阜”、“西山”等代称庐山。他用“南山”代称庐山。例如:“南山有旧宅”(墓宅,《杂诗十二首》之七,作于50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并序》之五,或作于义熙六年,47岁;或作于义熙十二年,52岁。)其实,把庐山称为“南山”,是因庐山在浔阳城之南,晋代江州一带的习惯叫法。例如,《晋书》列传第六十四《翟汤传》说,“翟汤字道深,寻阳人”,“司徒王导辟,不就,隐于县界南山。”又如,东晋大臣庾亮写的《翟征君赞》里说:“景命不延,卒于浔阳之南山。”那时代,也把庐山的主峰称为“南岭”。例如,元兴三年(404)慧远作《游山记》:“凡再诣石门,四游南岭,东望香炉”。于是,也有以主峰南岭之名代庐山这样称呼。称庐山为“南山”,看来与此有关。陶渊明的诗中,还把庐山称为“南岳”。例如:“南岳无余云。”(《述酒》,作于57岁。)陶诗中,还把庐山称为“南阜”。“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游钭川并序》,作于37岁。)他辞彭泽令,归田隐居后,搬了几次家。随着他围绕着庐山移居,庐山有时又被他称作了“西山”。“日没星与昴,势翳西山巅。”(《杂诗十二首》之九,作于50岁。)“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岁暮和张常侍》,作于53岁。)根据现代的考古证实,庐山在6000年前就有了人类居住。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述,在大禹时代,庐山就是中国的一个名山了。而自汉武帝时代起,庐山就是帝王政权的象征之一了。然而,伴随庐山63年的陶渊明,就是那么固执,就是那么“守拙”,就是那么古怪。在他眼中,这个大山的名字不必叫得那么“官方”。他一次也没有把“庐山”这两个字写进他的作品。他全然是用江州一带农民的称呼,例如“南山”,来表达他对这座大山的情感。因为,他更看重与他生存关系更密切的山麓田园,而不是这座名山的山体,更不是历代帝王恩赐给这座名山上的神圣的光环。陶渊明就是陶渊明。一生住在庐山下,就是不上庐山隐居。一生守着大庐山,却从不写“庐山”两字,也极少抒写庐山的大景象。他偏偏爱写小花小草小丘小田小坡等田园小景。这就是他独特的艺术个性。他审美上的守拙,就守到了底。这种坚守,这种放松,这种仅仅属于他的逻辑世界,使他成了中国第一个开创田园诗的先祖了。他留下的125首诗歌,20篇文章里,也几乎没有庐山山体名胜的一处地名。尽管那时庐山之上的九奇峰、五老峰、大岭、黄龙山谷、天池峰、大林峰、石门涧、北香炉峰、虎背岭等,已为慧远及其门徒或登临旅游,或建寺。五老峰、香炉峰、大林峰、石门涧、天池峰、归宗寺等奇峰胜景之名,频繁出现在王羲之、慧远、谢灵运、顾恺之等许多文化人的诗、文、书法、绘画作品之中。陶渊明也曾对庐山的形象作了描绘。例如——“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和郭主簿二首》之二,作于38岁。)“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归鸟》,约作于41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二十首并序》之五,作于52岁。)“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作于52岁。)“爰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于王抚军座送客》,作于57岁。)但,这不是他抒写的自然景色的主体。他大量描绘的是田园风光,他经常陶醉的是田园风光。比之于庐山,这些田园风光甚至是盆景式的。他觉得山麓眼前的一片田,一道坡,一条垅,更亲切,更有人情味。这便是他执着的美学观,他率真的性情与不苟入流的人格取向在审美上的反映。庐山的山体,庐山之麓,不是陶渊明生存的贴近的外部环境。庐山也不是他的人格象征。他的人格象征是他挥汗苦劳的田园世界,是他脑海中重新构建的梦幻般却又是本色极了的田园世界。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七、其他元兴元年(402年)在慧远的倡导下,包括刘遗民、周续之、张野、雷次宗、毕颖之、宗炳等在内的一百多名僧俗弟子在庐山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社,誓相提携,共登西方神界。史称这次庐山集结为“白莲杜”或“莲社”,也是中国净土宗的开始。刘遗民授令为这次立社著文铭石《庐山结社立誓文》(又名《西方发愿文》),他首先记叙了这次立社的经过和盛况,“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宿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於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东晋玄学家周续之,兼通儒道释三学,而以老庄为主。与刘遗民、陶渊明被时人称为“寻阳三隐”。庐山金轮峰下,有道玉帘泉。泉旁有一幢苔藓斑烂的石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隐居庐山时,就常在被称作“羲之洞”的石屋里埋头练字。王羲之少年时代,一直生活在京都建康。他对于千里之外的庐山的向往,与卫夫人有一定的关系。她根据秦代李斯所著《笔妙》而作的《笔阵图》说,学习书法,要讲究笔砚,而所使用的墨,则应该是——其墨取庐山之松烟……王羲之很可能自341年起,就隐居于庐山南麓归宗寺旁他的别墅里,既等待着朝廷的任命,又专心钻研书法艺术。被后人尊为“书圣”。奉和慧远游庐山王乔之超游罕神遇。妙善自玄同。徹彼虚明域。暖然尘有封。众阜平寥廓。一岫独凌空。霄景凭岩落。清气与时雍。有标造神极。有客越其峰。长河濯茂楚。险雨列秋松。危步临绝冥。灵壑映万重。风泉调远气。遥响多喈嗈。遐丽既悠然。余盼觌九江。事属天人界。常闻清吹空。奉和慧远游庐山张野觌岭混太象。望崖莫由检。器远蕴其天。超步不阶渐。朅来越重垠。一举拔尘染。辽朗中大盼。逈豁遐瞻慊。乘此抒莹心。可以忘遗玷。旷风被幽宅。妖途故死减。庐山神仙诗湛方生吸风玄圃,饮露丹霄。室宅五岳,宾友松乔。八、南北朝晋代高僧慧远定居庐山36年,以东林寺为中心,开展他的佛学和佛教活动,东林寺也从此被尊崇为佛教“净土宗”的祖庭,影响远及东洋西域。桓玄夺取东晋政权后,下令“沙汰沙门”(即佛教徒),结果南方大批佛寺被拆毁,大量僧徒还俗,但桓玄在禁令中却说:“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列。”使得庐山在一段时间内竟成为南方唯一的佛教圣地。道教传入后,也以宫观洞府林立。陆静修是道教一代宗师。他于公元461年到达庐山,因爱慕庐山胜景,建太虚观于庐山东南麓的金鸡峰下。在陆静修影响下,道教也在庐山与大规模发展的佛教分庭抗礼,挤得一席之地。陆静修死后谥为“简寂先生”,取“止烦曰简,远嚣在寂”之意,太虚观也从此改名简寂观。清人李渔曾为简寂观撰写一联,愤愤不平地道:“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道家陆静修与佛家慧远大师及儒家陶渊明结为“方外之交”,留下“虎溪三笑”的美谈。但据后人考证,慧远去世时,陆静修只不过是十岁孩童,因此事纯属虚构无疑,只是故事背后隐含的“三教原来是一家”的意味,颇足深思。顾恺之是魏晋南北朝唯一有画迹传世的画家,又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著有画论的理论家。代表顾恺之绘画最高成就的是《洛神赋图》,这是一幅人物与山水合一的梦幻题材。尽管有些论者将《洛神赋图》视作中国最早的一幅山水画,但严格来说,它不能算作完全独立的山水画,而顾恺之所创作的《庐山图》,则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幅山水画。游简寂观张正见[南朝?陈]三梁涧本绝,千仞路犹通。即此神山内,银牓映仙宫。镜似临峰月,流如饮涧虹。幽桂无斜影,深松有劲风。惟当远人望,知在白云中。游庐山观道士石室吴迈远[南朝?宋]蒙茸众山里,往来行迹稀.寻岭达仙屋,道士披云归。似著周时冠,状披汉时衣。安知世代积,服古人不衰。得我宿昔情,知我道无为。从冠军建成平王登香炉峰江淹[南朝?梁]广成爱神鼎,淮南好丹经。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瑶草正翕鹤,玉树信葱箐。绛气下萦薄,白云上杳冥。中坐瞰蜿虹,俯伏视流星。不寻遐怪极,则知耳目惊。日落长沙渚,层阴万里生。藉兰素多意,临风默含情。方学松柏隐,羞逐市井名。幸承光诵末,伏思托后旌。九、谢灵运谢灵运是南朝宋文学家,东晋政治家谢玄的曾孙,书法家王羲之的外甥。才华横溢,高傲自负,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其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除诗文创作外,他还兼通史学,精通佛教老庄哲学,工于书法、绘画。宋文帝刘义隆曾称赏他的诗和字为“二宝”。东林寺前有一个白莲池。这白莲池是东晋名士谢灵运凿的。他跟庐山东林寺的名僧慧远也有深交,尽管慧远比他大五十来岁,两人还是很投缘。他来到庐山,要求加入慧远创立的白莲社。慧远却没有答应,慧远对谢灵运说:“你的心性太杂,还是先凿三个莲池,等到你的心能象莲花一样洁净,才能入社。”谢灵运没有办法,只好开凿三个莲池,才被准许进入了莲社。慧远圆寂后,他特地写了一篇祭吊的名文《庐山慧远法师诔》,一时洛阳纸贵。谢灵运酷爱登山,而且喜欢攀登幽静险峻的山峰,高达数十丈的岩峰他也敢上,可以说是古代第一位攀岩运动的先行者。他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于是,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稳当,这就是著名的“谢公屐”。好山泽之游的谢灵运,来到庐山,登上绝顶,放眼四顾,灵感飞来,题咏了《登庐山绝顶望诸峤》一诗。诗中对庐山自然山水的高度敏感和刻画再造,使之成为精美的诗歌意象,自然与时节的变幻,同时也屡现了他外在平静和内在的不平静,融合一体的绝盼,正是这既富于对自然山水的兴趣,又强烈地显露人生精神的融合,使山水诗有了灵魂,有了生命,有了活力,有了高品位的蕴涵,才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也因此庐山成为这个诗歌流派的重要载体之一。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谢灵运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入彭蠡湖口谢灵运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乘月听哀穴,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金膏灭明光,水碧缀流温。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十、鲍照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为元嘉“三大家”,其成就居“谢颜”之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诗人之一。传说,鲍照在匡山乙尖读书作诗,文思泉涌。常常面对巍巍庐山和无边的沧浪之水,下笔如有神,提笔一挥而就。其后不久,元嘉16年(公元439年)秋,他站在乙尖山顶遥望今安庆方向大雷郡望江县,电闪雷鸣的雷池切断了兄妹的联系,写成了著名的《登大雷岸与妹书》抒情散文,生动地传达出匡山神态,成为千古名篇。文中描述庐山:西南望庐山,又特惊异。基压江潮,峰与辰汉相接。上常积云霞,雕锦缛。若华夕曜,岩泽气通,传明散綵,赫似绛天。左右青霭,表里紫霄。从岭而上,气尽金光;半山以下,纯为黛色。信可以神居帝郊,镇控湘、汉者也。李白对鲍照特别推崇,常自比鲍照,古人对李白与鲍照诗歌的继承关系多有提及。鲍诗的题材、语言、结构,想象奇妙、意象奇异皆被李白继承,李白有不少诗与继承关系明显,更有不少名句从鲍诗化用而来。乙尖山上天生八卦顶;明月峰下俊逸鲍参军。鲍照既是“道人”,又是“参军”。李白诗曰:“梁有汤惠休,常从鲍照游,卓绝二道人,结交风与麟。”望石门鲍照访世失隐沦,从山异灵士。明发振云冠,升峤远栖趾。高峰隔半天,长崖断千里。氛雾承星辰,潭壑洞江汜。崭绝类虎牙,巑岏象熊耳。埋冰或百年,韬树必千纪。鸡鸣清涧中,猿啸白云里。瑶波逐空开,霞石触峰起。迴互非一形,参差悉相似。倾听凤管宾,缅望钓龙子。松桂盈膝前,如何秽城市。登庐山诗鲍照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萦。巃嵸高昔貌,纷乱袭前名。洞涧窥地脉,耸树隐天经。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阴冰实夏结,炎树信冬荣。嘈囋晨鹍思,叫啸夜猿清。深崖伏化迹,穹岫閟长灵。乘此乐山性,重以远游情。方跻羽人途,永与烟雾幷。十一、隋西林寺在东林寺之西,相距不过几百米。是庐山最早的寺院之一的,东晋太元二年(377)由慧远同参慧永所建,比东林寺早建9年。《欧阳修集》卷一三八集.古录跋尾卷五【隋庐山西林道场碑〈大业十三年〉】:右《庐山西林道场碑》,渤海公撰,公为隋太常博士时作,不著书人名氏,而字法老劲,疑公之书也。西林道场者,伪赵将竺氏舍俗出家,名昙现,始居于此。晋太和二年,光禄卿陶范始为现弟子慧永造寺,而号西林。按《两京记》,隋尝更名佛寺为道场,此碑大业十三年建也。颜鲁公寓题碑阴百余字,尤奇伟,今附于碑后。十二、唐唐代,大名鼎鼎的“神仙”吕洞宾,亦得道于庐山,扬名于庐山。吕洞宾足迹遍及庐山南北,游览了太平宫、归宗寺、简寂观等山中胜迹,留下了大量诗作。吕洞宾长期在庐山活动,奇闻逸事随在皆是,名声远播。唐太尉曹勋和庐山清虚道人“采其事实以闻于德寿殿,连唐高宗也深深折服,甚嗟异之”。吕洞宾因此更是身价百倍,俨然成为道教一代祖师,“天生一个仙人洞”也籍此而成为千人顶礼,万人膜拜的道教胜地。唐代,庐山高道还有被誉为庐山道教宫观风景第一的白鹤观住持刘混成。晚年,离开心血所系的白鹤观,辞别朝夕相处的弟子,孤身登上五老峰,在木瓜洞栖隐下来。刘混成所创建的白鹤观,不仅景色优美而成为庐山第一佳境,而且唐宋两代其在庐山道观中的地位较为显赫。苏轼、苏辙、陈抟等都曾来观游历礼拜,并在诗文中反映了“时传丹录千年术,只诵黄庭两卷经”的盛况。太平宫坐落于庐山西北麓,背倚老君岩,面对株岭山,始建于唐开元间,传说是唐玄宗因梦而建,并御书“九天使者之殿”。唐宋时期,太平宫是庐山最壮丽的道观建筑,惜为历代兵火所毁。唐代贞元年间(785—805)洛阳士子李渤与其兄李涉负笈远游,来到庐山,为这里的林泉风月所吸引,与结伴而来的五人在山南的栖贤寺内借僧舍谈书。七人情同手足,互相切蹉,学业大进。世人倾慕,称该寺为七贤寺。李渤是七贤中的佼佼者。他善于把旅游与读书结合起来,以匡庐的山泉陶冶自己的情操,增进自己的学识。他们由近到远,先游栖贤寺周围的断橹泉、赤眼泉、玉渊、三峡涧、栖贤桥;随后,他们又游到山的东面和西麓,游览了头陀寺、东林寺和西林寺。有一次,他们来到四山环合,一水中流的卓尔山麓,见这里无常井之喧,有泉石之胜,是隐居读书的理想环境,“徘徊不忍去”。不久,兄弟俩就在此结庐读书,还驯养了一头白鹿。从此,人称此地为白鹿洞。陆羽到庐山,由其《题康王谷泉》(《全唐诗》只存一句)诗句可知。正德《南康府志》中记载:陆羽“尝梦游庐山,后抵此,果如梦中所见,欣然曰今非梦矣”。号称唐朝“茶圣”的陆羽,不但会品茶,而且善评泉,在他的名著《茶经》里,评天下泉为二十种。其中评庐山观音桥畔的招隐泉为“天下第六泉”,庐山龙池山顶水为“天下第十泉”,唯独庐山谷帘泉,被评为“天下第一泉”。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中有陆羽品水排等次的生动记载。唐宣宗李忱,唐代的第17位皇帝,算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有“小太宗”之誉。对于这位皇帝,传说在他即位前,受其两个侄儿文宗和武宗的迫害,被迫出家为僧。明代名僧圆悟禅师在其撰的《碧岩集》中记载:宣宗少时,爬到哥哥穆宗的龙床上,作出接见大臣的姿态,穆宗非常赞赏。武宗即位后,记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智闲和尚门下剃度为僧。后随智闲和尚来到江西庐山,两人同观瀑布,智闲提出要作诗,其动机是觉得此人气度不凡,想趁机考考他,以判断其底细究竟怎样,便先吟出两句诗:“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宣宗接着吟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智闲和尚见此人学识渊博,气度不凡,便以礼相待。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五代时期,庐山作为隐逸的渊薮吸引着文人墨客来此结庐遁隐,其浓厚的宗教氛围及多元文化的交融,深深地影响到文人的信仰与诗文创作。十三、初唐初唐,从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到玄宗开元初年(713年),约10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诗人,大多跨越了隋唐两代。在山水诗创作方面,局势虽未打开,但六朝细微描摹的特点使山水诗显得工丽齐整,诗人的目光也逐渐从都城向林野转移,吟颂出质朴自然的园林、山水。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四杰之首的王勃诗文俱佳。王勃虽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但仍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其中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文中虽无直接描述庐山,却也与庐山不无关系,“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寒食江州蒲塘驿宋之问去年上已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湖口望庐山瀑布泉张九龄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飞流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入庐山仰望瀑布水张九龄绝顶有悬泉,喧喧出烟杪。不知几时岁,但见无昏晓。闪闪青崖落,鲜鲜白日皎。洒流湿行云,溅沫惊飞鸟。雷吼何喷薄,箭驰入窈窕。昔闻山下蒙,今乃林峦表。物情有诡激,坤元曷纷矫。默然置此去,变化谁能了。出为豫章郡途次庐山东岩下张九龄兹山镇何所,及在澄湖阴。下有蛟螭伏,上与虹蜺寻。灵仙未始旷,窟宅何其深。双阙出云峙,三宫入烟沉。攀崖犹昔境,种杏非旧林。想像终古迹,惆怅独往心。纷吾婴世网,数载忝朝簪。孤恨自靡托,量力况不任。多谢周身防,常恐横议侵。岂匪鹓鸿列,惕如泉壑临。迨兹刺江郡,来此涤尘襟。有趣逢樵客,忘怀狎野禽。栖闲义未果,用拙欢在今。愿言答休命,归事丘中琴。十四、盛唐盛唐,从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到代宗大历初年(766年),约五十年左右。在此期间,国家强盛,社会安定,百姓殷富,倾心于诗文成为一种时尚,盛唐气象也在此时产生,诗歌繁荣达到了顶峰。盛唐的山水诗,和以谢灵运、谢朓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许多诗人在其创作准备期或旺盛期曾有过一段漫游生活,他们的足迹及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自然山水成了诗人的朋友,或诗人自身的外化。人和自然,情和景,契合交融达到化境。中国的山水诗到了盛唐,才臻于完美、纯熟。宿香山寺石楼李颀夜宿翠微半,高楼闻暗泉。渔舟带远火,山磬发孤烟。衣拂云松外,门清河汉边。峰峦依枕席,世界接人天。蔼蔼花出雾,惆怅欲言还。送东林廉上人还庐山王昌龄石溪流已乱,苔径入渐微。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常为炉峰意,况与远公违。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会寻名山去,岂复无清机!九江口作王昌龄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十五、孟浩然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他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晚泊浔阳望香炉峰孟浩然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彭蠡湖中望庐山孟浩然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过龙泉精舍孟浩然亭午闻山钟,起行散愁寂。寻林采芝去,谷转松萝密。傍见精舍开,长廊饭僧毕。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桔。竹房思旧游,过憩终永日。入洞窥石髓,傍崖采蜂蜜。日暝辞远公,虎溪相送出。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林寺诗寄之孟浩然江路经庐阜,松门入虎溪。闻君寻寂乐,清夜宿招提。石镜山精怯,禅床布鹄栖。一灯如悟道,为照客心迷。十六、王维王维是唐代享有盛名的诗人,精通音律,擅长书画,这使他的诗既富于音乐美,又富于画意。历代诗评均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山水田园诗,直接继承了东晋陶渊明的风格,淡泊而有深远之致,“若浅实深,若凡庸实峻厚,若平淡实丰腴”,清幽淡远,意在言外。王维与庐山的关系不详。他笔下的诗虽多,但除《远公龛》外,只有《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据十韵》一诗与庐山勉强有点牵连,但从《远公龛》一诗内容来看,他似乎到过庐山东林寺。远公龛王维松路向精舍,花龛归老僧。间云移锡杖,落日低金绳。入夜翠微里,千峰明一灯。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据十韵王维束带趋承明,守宫惟谒者。清晨听银虬,薄暮辞金马。受辞未尝易,当是方知寡。清范何风流,高文有风雅。忽佐江上州,当自浔阳下。逆旅到三湘,长途应百舍。香炉远峰出,石镜澄湖泻。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彭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送君思远道,欲以数行洒。十七、李白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至上元元年(760年),诗仙李白先后五次漫游庐山和九江,在游遍庐山之后曾感叹道:“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下之壮观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和遗墨。其中他的题咏庐山的诗篇中所涌现出的思维岩浆和情感琼液都是在道家出世和儒家入世共筑的河床上流淌。确切地说,李白的庐山诗作,是儒、佛、道作为文化母体的唐代社会环境的产儿,而其中更为富有的则是道家思想。被杜甫称之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其山水田园诗是以对动态物象的共鸣为中心构成的,追求的是形象的飞跃感和流动感,他突破了六朝以来一般诗人对山水进行的平面的,静止的描写,把自然那种极富动感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山水田园诗的动态意境主要表现为空间的运动感,时间的动感和心理的活动感。“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从自己的性格之本上来肯定个体生命的意义了。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这是李白第三次来到庐山。李白在五老峰的九叠屏下,筑庐隐居,建起了一座灵巧秀美的“太白读书堂”,也就是人们所称的“李白草堂”。李白的许多著名诗篇就是在庐山隐居时写成的,他对大自然的描写入情入理,夸张适度,精美绝伦,连宋代大文豪苏轼也赞不绝口称赞道“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句。”望庐山瀑布二首李白其一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裹。仰见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潨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枉霞,流沫沸穹石。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且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其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李白其一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若恋幽居好,相邀弄紫霞。其二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一往屏风叠,乘鸾著玉鞭。望庐山五老峰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庐山东林寺夜怀李白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冥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绝断出没。流夜郎水华寺寄得阳群官李白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写意寄庐岳,何当来此地!天命有所悬,安得若愁思?浔阳紫极宫感秋作李白何处闻秋声,翛翛北窗竹。回薄万古心,揽之不盈掬。静坐观众妙,浩然媚幽独。白云南山来,就我檐下宿。懒从唐生决,羞访季子卜。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野性转萧静,世道有翻覆。陶令归去来,田家酒应熟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李白谢公之彭蠡,因此游松门。余方窥石镜,兼得穷江源。欲将继风雅,岂徒清心魂。前赏逾所见,后来道空存。况属临泛美,而无洲渚喧。漾水向东去,漳流直南奔。空濛山川名,回合千里昏。青桂隐遥月,绿枫鸣愁猿。水碧或可采,金精秘莫论。吾将学仙去,冀与琴高言。过彭蠡湖李白云海方助兴,波涛何足论。青峰忆遥月,绿萝愁鸣猿。浔阳城泛彭蠡寄王判官李白浪动灌婴井,浔阳江上风。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落星转疏雨,晴云散远空。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庐山屏风叠李白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何处吾思君,天台绿萝月。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影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宿处青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间,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入江夏北市门见访李白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若无三千客,谁道信陵君。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邯郸能屈节,访博从毛薛。夷门得隐沦,而与侯生亲。仍要鼓刀者,乃是袖槌人。好士不尽心,何能保其身。多君重然诺,意气遥相托。五马入市门,金鞍照城郭。都忘虎竹贵,且与荷衣乐。去去桃花源,何时见归轩。相思无终极,肠断朗江猿。赠智常禅师李白知见一何高,拭眼避天位。因观洗耳人,千古应无愧。别东林寺僧李白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无名上人东林禅居李白草堂每多暇,时谒山僧门。所对但群木,终朝无一言。我心爱流水,此地临清源。吞吐山上日,蔽亏松外村。孤峰隔身世,百衲老寒暄,禅户积朝雪,花龛来暮猿。顾余守耕稼,十载隐田园。萝筱慰舂汲,岩潭恣讨论。泄云岂知限,至道莫探元。且愿启关锁,于焉微尚存。十八、杜甫在唐代诗人中有两人的成就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顶峰;一个是登上浪漫主义之巅的“诗仙”李白;一个是登上现实主义之巅的“诗圣”杜甫。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杜甫虽比李白小十一岁,但因二人均怀才不遇,而又目空一切,不仅趣味相投,而且信仰也接近,故二人交往甚厚,一同饮酒赋诗,一同求仙访道。杜甫三十三岁、李白四十四岁时,曾一同漫游梁(开封)宋(商丘),其后又同游齐鲁。杜甫一生,经历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个皇帝统治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唐王朝由太平盛世转到衰落的大动荡时期。杜甫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歌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所以人们称杜诗为“诗史”。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尧舜上”、“穷年忧黎元”,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忆李十二白读书匡山杜甫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大觉高僧兰若杜甫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林兰若秋风晚。一老犹鸣日暮钟,诸僧尚乞斋时饭。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飞锡去年啼邑子,献花何日许门徒。留别公安太易沙门杜甫隐居欲就庐山远,丽藻初逢休上人。数问舟航留制作,长开箧笥拟心神。沙村白雪仍含冻,江县红梅已放春。先踏炉峰置兰若,徐飞锡杖出风尘。十九、中唐中唐,从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文宗太和九年(835年),约七十年左右。安史之乱使唐王朝摇摇欲坠,玄宗放弃长安,逃难中盛唐结束进入了中唐时期。诗歌风格有三大走向,即大历诗风、韩孟诗风和元白诗风。在山水诗上,也由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而转为带着沉重的心思来山水中排解郁抑,使山水也沾染上诗人的失意与无奈。诗作也更多表现出诗人冷清孤寂,清淡高远的意趣。栗里颜真卿张良思报韩,龚胜耻事新。狙击不肯就,舍生悲缙绅。呜乎陶渊明,弈叶为晋臣。自以公相后,每怀宗国屯。题诗庚子岁,自谓羲皇人。手持《山海经》,头戴漉酒巾。兴逐孤云外,心随还鸟泯。庐山权德舆九派浔阳郡,分明似画图。秋光连瀑布,积翠辨香炉。江上送客游庐山张继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边。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惬心应在此,佳句向谁传。登湓城浦望庐山初晴,直省赍敕催赴江阴李嘉祐西望香炉雪,千峰晚色新。白头悲作吏,黄纸苦催人。多负登山屐,深藏漉酒巾。伤心公府内,手板日相亲。寄贾处士岛许棠时泰亦安眠,人闻不谓然。穷经休望辟,饵术只称仙。彭蠡波涌月,庐峰雪照天。常闻风雨夜,彻晓在渔船。庐山瀑布徐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停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二十、诗僧——灵澈、皎然诗僧是诗禅合辙的文化侧影,这种能诗的禅子,我们称为“诗僧”。据近人覃召文所考,东晋时期由于时尚三玄,促进僧侣与文士的交往,造就诗僧形成的温床,慧远等成为中国第一代诗僧。诗僧在诗质与诗量方面都能有跻身士林,齐致风骚的成就者,要到中晚唐时期,特别是以皎然、贯休、齐己三人为代表的僧俗唱酬集团,“诗僧”一词至此才正式诞生。诗僧的“见性忘情”表现于创作之中,便是对诗情的节制与淡化,它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了僧诗气幽质冷的风格的产生。在这点上,灵澈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中唐著名文学家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论灵澈诗云:上人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故语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诸生思虑,终不可至。其变也,如松风相韵,冰玉相叩,层峰千仞,下有金碧,耸鄙夫之目,初下敢,三复则淡然天和,晦于其中,故睹其容览其词者,知其心不待境静而静。唐代著名诗僧灵澈先后住过庐山东林寺和宣州开元寺,平生作诗两千余首,以吟诵山水、人情世故者为多,存世者百不及一,《全唐诗》仅存十六首,一代诗僧可谓“空名”矣,然现存诗中与庐山有关的就达六首之多。简寂观灵澈古松古柏岩壁间,猿攀鹤巢古枝折。五月有霜六月寒,时见山翁来取雪。宿东林寺(一作云门雪夜)灵澈天寒猛虎叫岩雪,林下无人空有月。千年像教今不闻,焚香独为鬼神说。远公墓灵澈古墓石棱棱,寒云晚景凝。空悲虎溪月,不见雁门僧。东林寺酬韦丹刺史灵澈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东林寺寄包侍御灵澈古殿清阴山木春,池边跂石一观身。谁能来此焚香坐,共作垆峰二十人。西林寄杨公灵澈日日爱山归已迟,闲闲空度少年时。余身定寄林中老,心与长松片石期。皎然,中唐著名诗僧,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文章俊丽,颜真卿、韦应物并重之,与之酬倡,堪为唐诗僧之翘楚。皎然博访名山,谒诸禅祖,先后到过庐山、泰山、崂山、嵩山等处。赠融上人皎然常爱西林寺,池中月出时。芭蕉一片叶,书取寄吾师。送王山人游庐山皎然千里访灵奇,山资亦相随。叶舟过鹤市,花漏宿龙池。峰顶应闲散,人间足别离。白云将世事,吾见尔心知。寒栖子歌(曾居庐山,欲有事罗浮之行)皎然君在庐山知不群,有疑是鹤又是云。生死尘埃污不得,眼前荣利徒纷纷。今日惠然来访我,酒榼书囊肩背荷。拂除衣上饵烟霞,昨夜胥门宿蔡家。天然不饮亦不食,抛名换姓觅不得。且向人间作酒仙,不肯将身生羽翼。停形为饵天地根,世人皆死我独存。洗虑因吞清明箓,世人皆贪我常足。栖子妙今道已成,手把玄枢心运冥。能令鬼哭神效灵,身如飘风不可绊。朝游崆峒夕汗漫,向来坐客犹未散。忽忆罗浮欲去时,遥指孤云作路岐。海上仙游不可见,人间日落空桑枝。二十一、顾况、元结元结、顾况等人用诗歌反映现实,是杜甫的同调,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顾况是中唐的杰出诗人,其诗歌常常以画家的眼光来取境,融画理于诗歌,诗画交融,对韩、孟一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他的讽喻现实之作又是白居易等新乐府运动的先导。顾况因生性耿直而为官场所不容,退官归隐茅山,晚年自号华阳真逸、悲翁,郁郁而不得志。登匡顶顾况遥闻林下语,知是经行所。日暮香风时,诸天散花雨。望简寂观顾况青嶂青溪直复斜,白鸡白犬到人家。仙人住在最高处,向晚春泉流白花。庐山瀑布歌送李颀顾况飘白霓,挂丹梯。应从织女机边落,不遣浔阳潮向西。火雷劈山珠喷日,五老峰前九江溢。九江悠悠万古情,古人行尽今人行。老人也欲上山去,上个深山无姓名。题叶道士山房顾况水边扬柳赤栏桥,沿里神仙碧玉箫。近得麻姑书信否,浔阳江上不通潮。元结的诗一反浮华文风,以救时劝俗为宗旨,是新乐府运动的先行者。秀峰石刻的两通长篇幅石刻之一《大唐中兴颂》,就是由元结文、颜真卿手书,记述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中兴“盛德大业”。二十二、刘长卿、韦应物刘长卿、韦应物主要以山水诗见称。在中唐诗人中刘长卿、韦应物是颇得严羽好评的诗人,韦应物、刘长卿在严羽看来是有“盛唐气象”的,他们比之同时代的中唐诗人要高一筹。刘长卿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以画入诗,简括鲜明。他的五言律诗当时更负盛名,后来权德舆称道为“五言长城”。送灵澈还山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送孙逸归庐山刘长卿炉峰绝顶楚云衔,楚客东归向北岩。彭蠡湖边香桔柚,浔阳郭外暗枫杉。青山不断三湘路,白鸟空随万里帆。常爱此中多胜事,新诗他日伫开缄。送郑山人还访庐山刘长卿浔阳数亩宅,归卧掩柴关。谷口何人待,门前秋草闲。忘机卖药罢,挥手杖藜还。旧笋成寒竹,空斋向暮山。水流经舍下,云去到人间。桂树花应发,因行寄一攀。韦应物诗中最为人们传诵的是山水田园诗。后人每以“陶韦”或“王孟韦柳”并称,把他归入山水田园诗派。简寂观西涧瀑布下作韦应物淙流绝壁散,虚烟翠涧深。岩际松风起,飘来散尘襟。窥萝玩猿鸟,解组傲云林。茶瓜邀真侣,觞酌洽同心。旷岁怀兹赏,行春始重寻。聊将横吹笛,一写山水音。简寂观瀑布韦应物蹑石欹危过急涧,攀崖迢递弄悬泉。犹将虎竹为身累,欲付归人绝世缘。效陶彭泽韦应物霜露悴百草,时菊独妍华。物性有如此,寒暑其奈何。掇英泛浊醪,日入会田家。尽醉茅檐下,一生岂在多。寄黄、刘二尊师韦应物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矫掌白云表,晞发阳和初。清夜降真侣,焚香满空虚。中有无为乐,自然与世疏。道尊不可屈,符守岂暇馀。高斋遥致敬,愿示一编书。二十三、大历十才子卢纶、吉中孚、韩翃、耿湋、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夏侯审、李端,时号大历十才子。他们的创作成就高低不一,所长亦各异。他们不再像前辈盛唐诗人那样充满兼济理想,真正的兴趣也不在政事,而是集情趣于山水,寄心绪于景物。李端,李嘉祐的堂侄,他少年居住庐山,依从诗僧皎然读书,受到老师佛教出世思想的影响。加上幽静闲适的山林生活,形成了他清高、恬淡的性格。后辞官隐居衡山,自号衡岳幽人。河口逢江州朱道士因听琴卢纶庐山道士夜携琴,映月相逢辨语音。引坐霜中弹一弄,满船商客有归心。送客归江州韩翃东归复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客舍不离青雀舫,人家多住白鸥洲。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闻道渊明居止近,篮舆相访会淹留。江行望匡庐钱起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杪秋庐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钱起向山看霁色,步步豁幽性。反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石门有馀好,霞残月欲映。上诣远公庐,孤峰悬一径。云里隔窗火,松下间山磬。客到两忘言,栖心与禅定。寄庐山真上人李端高僧无迹本难寻,更得禅行去转深。青草湖中看五老,白云山上宿双林。月明潭色澄空性,夜静猿声证道心。更说谢公南座好,烟萝到地几重阴。二十四、白居易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可注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元和十年,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事触怒执政,贬为江州司马。十二年,在香炉峰和遗爱寺之间,筑草堂三间,落成之后,作《庐山草堂记》。“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花径位于牯岭西谷,古称“白司马花径”,以白居易曾循径赏花而得名。相传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白居易与好友17人于暮春四月初八上庐山,游至大林寺一带,发现这里的桃花绽开正艳,于是怀着惊喜的心情挥笔写下了《大林寺桃花》一诗。花径亭中一横石上刻“花径”二字,相传为白居易手书。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白居易香炉峰北面,遗爱寺西偏。白石何凿凿,清流亦潺潺。有松数十株,有竹千馀竿。松张翠伞盖,竹倚青琅玕。其下无人居,悠哉多岁年。有时聚猿鸟,终日空风烟。时有沉冥子,姓白字乐天。平生无所好,见此心依然。如获终老地,忽乎不知还。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何以洗我耳,屋头飞落泉。何以净我眼,砌下生白莲。左手携一壶,右手挈五弦。傲然意自足,箕踞于其间。兴酣仰天歌,歌中聊寄言。言我本野夫,误为世网牵。时来昔捧日,老去今归山。倦鸟得茂树,涸鱼反清源。舍此欲焉往,人间多险艰。草堂前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白居易淙淙三峡水,浩浩万顷陂。未如新塘上,微风动涟漪。小萍如泛泛,初蒲正离离。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绕水欲成径,护堤方插篱。已被山中客,呼作白家池。睡起宴坐白居易后亭昼眠足,起坐春景暮。新觉眼犹昏,无思心正住。淡寂归一性,虚间遣万虑。了然此时心,无物可譬喻。本是无有乡,同归无异路。闭关白居易我心忘世久,世亦不我干。遂成一无事,因得长掩关。掩关来几时,仿佛二三年。著书已盈帙,生子欲能言。始悟身向老,复悲世多艰。回顾趋时者,役役尘壤间。岁墓竟何得,不如且安间。别草堂三绝句白居易其一正听山鸟向阳眠,黄纸除书落枕前。为感君恩须起,炉峰不拟住多年。其二久眠褐被为居士,忽挂绯袍作使君.身出草堂心不出,庐山未要动移文。其三三间茅舍向山开,一带山泉绕舍回,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上香炉峰白居易倚石攀萝歇病身,青筇竹杖白纱巾。他时画出庐山障,便是香炉峰上人。登香炉峰顶白居易迢迢香炉峰,心存耳目想。终年牵物役,今日夜一住。攀萝蹋危石,手足劳俯仰。同游三四人,两人不敢上。上到峰之顶,目眩神恍恍。高低有万寻,阔狭无数丈。不穷视听界,焉知宇宙广。江水细如绳,溢城小如掌。纷吾何屑屑,未能脱尘狭。归去思自嗟,低头入蚁壤。庐山桂白居易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生为石上桂,叶如剪碧鲜。枝干日长大,根日牢坚。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不及红花树,长栽温室前。题庐山山下汤泉白居易一眼汤泉流向东,浸泥浇草暖无功。骊山温水因何事,流入金铺玉甃中。黄石岩下白居易久别鹓鸾侣,深随鸟兽群。教他远亲故,何处觅知闻。昔日青云意,今移向白云。遗爱寺白居易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东林寺学禅,偶怀杨主簿白居易新年三五东林夕,星汉迢迢钟梵迟。花昙当君行乐处,松房是我坐禅时。忽着月满还相忆,始叹春来自不知。不觉定中微念起,明朝更问雁门师。夜宿东林寺白居易经窗灯焰短,僧炉火气深。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东林寺白莲白居易东林北水塘,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函苕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飙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顷。我渐尘埃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夏萼敷未歇,秋芳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晚题东林寺双池白居易晚向双池好,初晴百物新。袅枝翻翠羽,溅水跃红鳞。萍泛同游子,莲开当丽人。临流一惆怅,还忆曲江春。春游西林寺白居易下马西林寺,翛然进轻策。朝为公府吏,暮作灵山客。二月匡庐北,冰雪始消释。阳丛抽茗芽,阴窦泄泉脉。熙熙风土暖,蔼蔼云岚积。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身闲易澹泊,官散无牵迫。缅彼十八贤,古今同此适。是年淮寇起,处处兴兵革。智士劳思谋,戎臣苦征役。独有不才者,山中弄泉石。宿简寂观白居易岩白云尚屯,林红叶初陨。秋光引闲步,不知身远近。夕投灵洞宿,卧觉尘机泯。名利心既忘,市朝梦亦尽。暂来尚如此,况乃终身隐。何以疗夜饥,一匙云母粉。游石门涧白居易石门无旧径,披榛访遗迹。时逢山水秋,清辉如古昔。常闻慧远辈,题诗此岩壁。云覆莓苔封,苍然无处觅。箫疏野生竹,崩剥多年石。自从东晋后,无复人游历。独有秋涧声,潺湲空旦夕。题元十八溪亭白居易怪君不喜仕,又不游州里。今日到幽居,了然知所以。宿君石溪亭,潺源声满耳。饮君螺杯酒,醉卧不能起。见君五老峰,益悔居城市。爱君三男儿,始叹身无子。余方炉峰下,结室为居士。山北与山南,往来从此始。雨中赴刘十九二林之期,及到寺,刘已先去,因以四韵寄之白居易云中台殿泥中路,既阻同游懒却还。将谓独愁犹对雨,不知多兴已寻山。才应行到千峰里,只较来迟半日间。最惜杜鹃花烂熳,春风吹尽不同攀。山中戏问韦侍御白居易我抱栖云志,君怀济世才。常吟反招隐,那得入山来。戏赠李十三判白居易垂鞭相送醉醺醺,遥见庐山指似君。想君初觉从军乐,未爱香炉峰上人。出山吟白居易朝咏游山诗,暮歌采薇曲。卧云坐白石,山中十五宿。行随出洞水,回别缘崖竹。早晚重来游,心期瑶草绿。白云期白居易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六十身太老,四体不支持。四十至五十,正是退闲时。年长识命分,心慵少营为。见酒兴犹在,登山力未衰。吾年幸当此,且与白云期。庾楼二首白居易重游萧寺宿,再上庾楼行。郡人犹认得,司马咏歌声。岁时销旅貌,风景触乡愁。牢落江湖意,新年上庾楼。庾楼晓望白居易独凭朱槛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竹雾晓笼衔岭月,频风暖送过江春。子城阴处犹残雪,衙鼓声前未有尘。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题崔使君新楼白居易忧人何处可消忧,碧甃红栏湓水头。从此浔阳风月夜,崔公楼替庾公楼。题浔阳楼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深夜湓浦月,平旦炉烽烟。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访陶公旧宅诗白居易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呜乎陶靖节,生彼晋宋间。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永为孤竹子,拂衣首阳山。夷齐合一身,穷饿未为难。先生有五男,与之同饥寒。肠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昔常咏遗风,著为十六篇。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慕君遗荣利,老死此丘园。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不见篱下菊,但馀墟中烟。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九江春望白居易淼茫积水非吾土,飘泊浮萍是我身。身外信缘为活计,眼前随事觅交亲。炉烟岂异终南色,湓草宁殊谓北春。此地何妨便终老,譬如元是九江人。彭蠡湖晚归白居易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何必为迁客,无劳是病身。但来临此望,少有不愁人。二十五、韩愈、柳宗元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散文大家的并称。其中唐代有两位,即韩愈和柳宗,二人不但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盟主,也是中唐诗坛的领军人物。韩愈以文为诗,戛戛独造,诗风雄奇怪异;柳宗元的诗深婉幽峭,精艳工致,深得楚骚遗韵。二人的诗歌影响深远,受到当时及后世许多诗人、学者的高度评价。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韩愈于袁州刺史任满后过庐山。游西林寺,题箫二兄郎中旧堂韩愈中郎有女能传业,伯道无儿可保家。偶到匡山曾住处,几行衰泪落烟霞。峡石西泉韩愈居然鳞介不能容,石眼环环水一钟。闻说旱时求得雨,只疑蝌蚪是蛟龙。湓浦港韩愈湓城却鄂渚,风便一日耳。不枉故人书,无因泛江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南岳弥陀和尚碑并序》云:初法照居庐山,由正定趣安乐国。文中所说法照是南宋宗晓净土六祖说中的第三祖和志磐七祖说中的第四祖,法照所开启的五会念佛法门和他所创作的净土宗歌赞,在唐代中晚期的净土宗中影响很大。吕温《南岳弥陀寺承远和尚碑》亦云:永泰中,有高僧法照者,起自东吴,求于庐阜,尊远公教迹,结西方道场。二十六、孟郊、贾岛孟郊的诗,很受韩愈的推崇,当时的人已有“孟诗韩笔”的称誉。可见韩、孟两人的诗是各具特色、旗鼓相当的。过彭泽孟郊扬帆过彭泽,舟人讶叹息。不见种柳人,霜风空寂历。贾岛早年为僧,法名无本。后来到京城认识了韩愈,遂还俗,举进士。他和孟郊同以“苦吟”著名,后人更以“郊寒岛瘦”并称。寄默公贾岛已知归白阁,山远晓晴看。石室人心静,水潭月影残。微云分片灭,古木落新干。夜后风飘磬,西峰绝顶寒。二十七、元稹、刘禹锡元稹与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庐山独夜元稹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钟声知何处?苍苍树里闻。琵琶亭元稹夜泊浔阳宿酒楼,琵琶亭畔荻花秋。云沉鸟没事已往,月白风清江自流。唐宪宗时期,历史上有一个合称“二王八司马”。“八司马”当中,有两个是有名的文学家,就是柳宗元和刘禹锡。柳宗元擅长散文,刘禹锡善于写诗。刘禹锡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其诗善使事运典,托物寓意,以针砭时弊,抒写情怀。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刘禹锡昔事庐山远,精舍虎溪东。朝阳照瀑水,楼阁虹霓中。骋望羡游云,振衣若秋蓬。旧房闭松月,远思吟江风。古寺历头陀,奇峰扳祝融。南登小桂岭,却望归塞鸿。衣裓贮文章,自言学雕虫。抢榆念陵厉,覆篑图穹崇。远郡多暇日,有诗访禅宫。石门耸峭绝,竹院含空濛。幽响滴岩溜,晴芳飘野丛。海云悬飓母,山果属狙公。忽忆吴兴郡,白蘋正葱茏。愿言挹风采,邈若窥华嵩。桂水夏澜急,火山宵焰红。三衣濡菌露,一锡飞烟空。勿谓翻译徒,不为文雅雄。古来赏音者,燋爨得孤桐。送张盥赴举诗刘禹锡尔生始悬弧,我作座上宾。引箸举汤饼,祝词天麒麟。今成一丈夫,坎坷愁风尘。长裾来谒我,自号庐山人。道旧与抚孤,悄然伤我神。依依见眉睫,嘿嘿含悲辛。永怀同年友,追想出谷晨。三十二君子,齐飞凌烟旻。曲江一会时,后会已凋沦。况今三十载,阅世难重陈。盛时一已过,来者日日新。不如摇落树,重有明年春。火后见琮璜,霜馀识松筠。肃风乃独秀,武部亦绝伦。尔今持我诗,西见二重臣。成贤必念旧,保贵在安贫。清时为丞郎,气力侔陶钧。乞取斗升水,因之云汉津。二十八、李贺李贺诗多感进伤逝之作,或寄情天国,或幻念鬼境,世称“鬼才”。尤擅乐府歌行,词采瑰丽,意境奇特,富浪漫色彩,被称为长吉体。。绝句多抒写不平之感,笔意超纵。在同时代的“元、白”、“张、王”两派乐府外,李贺诗别开境界,独树一帜。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李贺其一:洛郊无俎豆,蔽厩惭老马。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长船倚云泊,石镜秋凉夜。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其二: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欲将千里别,持此易斗粟。南云北云空脉断,灵台经络悬春线。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饥儿梦中见。维尔之昆二十余,年来持镜颇有须。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荒沟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生蛴螬。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二十九、晚唐晚唐从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到昭宣帝天佑四年(907年),大约七十年左右。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终于使唐王朝走向覆灭。在山水诗方面,晚唐诗人在对山水荒寒意境的吟咏下,将写景与抒情融入一体,并在对山水的描绘中加入对历史的反思和感叹。双剑峰来鹄倚天双剑古今闲,三尺高于四面山。若使火云烧得动,殆应农器满人间。桑落洲胡玢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水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简寂观修睦正同高士坐烟霞,思著闲忙又是嗟。碧岫观中人似鹤,红尘路上事如麻。石肥滞雨添苍藓,松老涵风落翠花。莫道此间无我分,遗民长在惠持家。寄李校书游简寂观黄滔古观云溪上,孤怀永夜中。梧桐四更雨,山水一庭风。诗得如何句,仙游最胜宫。却愁逢羽客,相与入烟空。白鹿洞(其二)王贞白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石门山泉郑谷一脉清泠任所之,萦莎漱藓入空池。云边野客穷来处,石上寒猿见落时。聚沫绕槎残雪在,迸流穿树堕花迟。烟春雨晚闲吟去,不复远寻星子陂。庐山寺马戴白茅为屋宇编荆,数处阶墀石叠成。东谷言笑西谷响,下方云雨上方晴。鼠惊樵客缘苍壁,猿戏山灵撼紫柽。别有一条投涧水,竹筒导引入茶铛。望庐山沈彬东过匡庐忍醉眠,双眸尽日挂危巅。压低吴楚肴函水,约破云霞独倚天。一面峭来无鸟径,数峰狂欲趁渔舡。江人莫笑偏凝望,卜隐长思瀑布前。三十、诗僧——贯休、齐己禅月大师贯休是晚唐著名诗僧,兼工书画。他既是出家沙门,又是著名诗人,他在诗和僧两者之间找到了适当的平衡点。相传贯休隐居在云堂院期间,由于钦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趣,从而写下了山居诗二十四首。云堂院在江西梅岭脚下,东与庐山对峙,素有“小庐山”之称。书匡山老僧庵贯休筼筜红实好鸟语,银髯瘦僧貌如祖。香烟濛濛衣上聚,冥心缥缈入铁圄。白麏作梦枕藤屦,东峰山媪贡瓜乳。卢少卿惠千文贯休庐山有石镜,高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简历中自我评价15篇
- 法宣工作总结3篇
- 2025年CRO服务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健康服务项目申请报告模板
- 2025年ITO靶材项目立项申请报告范文
- 专项计划自荐信汇编七篇
- 安全演讲稿范文七篇
- 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经典13篇
- 二年级老师教学计划五篇参考
- 初中生自我介绍范文集合六篇
- 美剧迷失全六季下载地址
- 各项常规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课件
- 2021年推进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总结
- 第五章_油样分析
- [理学]无机及其分析化学 课后答案
- 氯碱生产企业安全标准化实施培训指南
- 活套法兰计算表
- 年产十万吨苯乙烯工艺设计
- 储罐受限空间作业方案DOC
- 压力容器耐压试验
- 课程设计---年产5.6万吨乙醇精馏塔的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