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文化专题研究 第二讲 新疆绿洲农耕文化课件_第1页
西域文化专题研究 第二讲 新疆绿洲农耕文化课件_第2页
西域文化专题研究 第二讲 新疆绿洲农耕文化课件_第3页
西域文化专题研究 第二讲 新疆绿洲农耕文化课件_第4页
西域文化专题研究 第二讲 新疆绿洲农耕文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

新疆绿洲农耕文化一、新疆文化类型及特征以生产、生活方式划分:史前狩猎采集渔捞文化和有史以来的绿洲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屯垦文化、城市文化等。以民族可以划分:古代塞人文化、汉文化、吐火罗文化、匈奴文化、乌孙文化、突厥文化、回鹘文化、蒙古文化等和近代以来形成的维吾尔族文化、汉族文化、哈萨克族文回族文化、柯尔克孜族文化、蒙古族文化、锡伯族文化、塔吉克族文化、乌兹别克族文化、满族文化、俄罗斯文化、达斡尔族文化、塔塔尔族文化等。以区域划分:古代龟兹文化、于阗文化、焉耆文化、高昌文化、楼兰文化、疏勒文化等绿洲城郭文化和近代以来的吐鲁番文化、阿克苏文化、喀什文化、和田文化、乌鲁木齐文化、伊犁文化、阿勒泰文化、哈密文化、昌吉文化等类型。以宗教划分:萨满教文化、祆教文化、佛教文化、摩尼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道教文化等类型。特征新疆历史上处于丝绸之路的要冲,东西方的中国中原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在此交汇,各种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碰撞、融合,形成了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古代新疆文化,也提升了古代新疆文化的品位。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交融性。形成了族际文化共享现象。传承性。具有转型性特征。二、维吾尔文化维吾尔族是近代形成的新疆十三个世居民族之一。维吾尔族的形成是回鹘等蒙古人种与西域南部印欧人种等长期融合的结果。近代以来主要居住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缘的绿洲。清乾隆年间,新疆南部的一部分维吾尔人以“回屯”的形式被征调到伊犁地区屯垦,自此以后维吾尔人又分布在天山以北。(二)居屋形式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制图案。

维吾尔族的传统建筑具有明显的干旱地区建筑特点。房顶多穹窿顶或平顶,墙壁较厚,拱形门窗,窗口少而且小,天窗较大,用来采光。屋内砌土坑,供起居坐卧,又有火墙、炉灶,以取暖、做饭。住房多成方形院落。大门忌向西开,房前屋后种植果树、花木。屋前搭葡萄架,成一凉棚。有些住房还有较宽的前廊。(三)、服饰文化维吾尔族传统服装极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长袍,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丝巾或布巾扎束腰间;农村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面套对襟背心;城市妇女现在已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胶质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维吾尔族花帽有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成的民族风格图案,有些还缀有彩色珠片;妇女常以耳环、手镯、项链为装饰品,有时还染指甲,以两眉相连形式画眉;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两条长辫,辫梢散开,头上别新月形梳子为饰品。也有人将发辫盘系成发结。(四)、饮食文化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在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习惯是请客人围坐在桌子旁,上面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巾。随后主人一手端盘,一手执壶,逐个让客人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然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巾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维吾尔族抓饭的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关于盐维族盐崇拜:佳品馈赠

在维吾尔民间,人们在婚嫁等喜庆礼仪中把盐作为表示美好祝愿的佳品馈赠。现在五六十岁的很多人至今还能说得出村里扛着盐块儿来参加他婚礼的乡亲的名字。就是在90年代的今天,特别是在和田、喀什等的广大乡村,民间礼尚往来中,把盐作为礼品来馈赠的古老习俗依然流行,但发生了一些小小的变化。首先,把盐作为馈赠礼品的习俗只遗留在婚俗中男方向女方送去的彩礼之中,即彩礼中的一项必须是盐。那盐再也不是天然的盐块儿了。被精制的两包加碘盐所取而代之。盐的形状发生了变异,但盐还是盐,本质没有变。维族的盐“逐客术”

维吾尔人以摇晃盐钵儿来施行的“逐客术”,是很有趣的。当家里不了不受欢迎的客人,或客人来得不是时候时,主人碍于面子不好下逐客令。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在维吾尔民间流行着这样一种习俗:悄悄走进厨房,把盛盐的葫芦即“土孜路克”摇一摇,并将它挪动个地方。人们相信,这样挪动几次,在食盐灵力的神奇作用下,客人就会主动起身告辞。人们通过朴素的联想取了“挪动”这一象征行为的“动”之意,实现“逐客”的愿望,耐用还显得不失礼。由于这种禁忌,人们就把泔水倒在较偏僻而固定的地方,这种地方在维吾尔语里叫作“亚拉克”。在乡村,如果从房前屋后的庄稼地里穿行偶尔碰上“亚拉克”,也不能踩着走过去或跨越,只能绕行。洗衣裤的脏水也不能往“亚拉克”上倒,更不能在此大小便。否则,人们想信会有报应。轻则脚或屁股上长浓疮,重则眼瞎或会被鬼灵缠身,眼斜嘴歪,患上癫狂症。所以,在维吾尔民间,家长告诫孩子们不能到有“亚拉克”的地方去玩耍,以防不测。灵力诅咒

维吾尔人想信食盐有超自然的神奇力量,可以作用于人的吉凶、祸福和顺逆,影响人的命运,左右人的一生。所以维吾尔人在受到欺辱的时候,常有凭借食盐的“灵力”来诅咒人的习惯。维吾尔人相信祝吉求福的语言能够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顺利和幸运,同样诅咒也可以致人于逆境和不幸。所以,人们一般对于受恩于自己,但忘恩负义、恩将仇抱的人才施用诅咒,以示报复。在维吾尔民间诅咒虽然没有固定的套语,但总要提到盐。在维吾尔民间的咒骂语里还常有这样一个词——“土孜库尔”。“土孜”是盐,“库尔”是瞎子的意思。这两个彼此毫无关联的名词被凑在一起,便合成为“我拿盐使你变成瞎眼”的诅咒词不达意。通常是父母对不孝子孙才用这类严厉的咒骂语,但当父母的一般不凭盐来诅咒自己的孩子,除非是在怒不可遏的个别情况下。

由于人们对用盐来诅咒的效能的崇信,在民间人们议论某某人总受穷时,往往这样说:“他可能受到过他母亲的诅咒,所以没有好日子过”之类的话。人们赌咒发誓时,如果脚踩着食盐或《古兰经》去取馕,那是赌咒发誓中最严厉的形式,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主要是用馕块儿来代替的。因为馕里必定有盐,盐与粮混合为一体的馕具有更神圣的性质。在民间流行着“可以踩着《古兰经》去取馕,但不可踩着馕去取《古兰经》”的说法。所以在民间纠纷中,争执的一方听到对方这样的誓言,又看到对方脚踩着食盐,只得作罢不再计较。在人们的信仰意识中,真说了或做了所矢口否认的话或事,而竟敢用亵渎食盐的方式起誓,那是不可饶恕的大罪。惩罚将是严历的,要么走路过桥时绊一跤把腿摔断,落得终身残疾;要么吃馕喝水时被水噎住而呛死。因为民间有“吃馕噎住,水能解求;喝水噎住,只有往墓穴走”的谚语。说谎的人就是死后等待他的也是地狱里的烈焰和大铁锤,人们对此是深信不疑的。维族盐崇拜:巫术遗风

在维吾尔婚俗中新郎与新娘吃过蘸过盐的馕的仪式,在不少的地区是在群情振奋,伴郎和伴娘你争我夺,围观的来宾时而呐喊助威,时而哄堂大笑的热闹气氛中进行的。当阿訇的“尼喀经”将要诵完时,伴郎和伴娘已经与各自的伙伴们交头接耳、眉飞色舞地开始布置“作战方案了”。吃馕的仪式一开始,有的是伴娘迅速地站在新郎的面前,挡住他的去路,给新娘争取时间;有的是早已“埋伏”在新娘身旁的伴郎冷不防打掉已送到新娘嘴边的馕块儿,抢到就直接送进新人的嘴里,越快越好。

维族盐崇拜:巫术遗风

在维吾尔婚俗中新郎与新娘吃过蘸过盐的馕的仪式,在不少的地区是在群情振奋,伴郎和伴娘你争我夺,围观的来宾时而呐喊助威,时而哄堂大笑的热闹气氛中进行的。当阿訇的“尼喀经”将要诵完时,伴郎和伴娘已经与各自的伙伴们交头接耳、眉飞色舞地开始布置“作战方案了”。吃馕的仪式一开始,有的是伴娘迅速地站在新郎的面前,挡住他的去路,给新娘争取时间;有的是早已“埋伏”在新娘身旁的伴郎冷不防打掉已送到新娘嘴边的馕块儿,抢到就直接送进新人的嘴里,越快越好。

新郎与新娘在青年伙伴们的全力帮助下都一心想争取把馕先于对方吃到自己嘴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人们认为,新郎和新娘谁要先把那馕块抢到嘴里吃掉,今后在婚后的家庭生活中谁的话就有分量、就会算数、就有权威性,就会在家庭中处于显要的地位。这是一种借助盐来实现婚姻美满的求吉巫术的遗风,现在只是把它作为增添婚礼气氛的仪式罢了。维族盐崇拜:盐水蘸馕

维吾尔人称食盐为“土孜”,他们和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把食盐看向很神圣。这不仅是因为食盐的化学作用不理解。为什么那么一点儿盐能使一大锅饭有那样可口的滋味呢?人们感到十分惊奇。他们认为盐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反映了这一观念。如在维吾尔婚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仪式就是让新郎和新娘各吃一小块儿在盐水里蘸过的馕。这是维吾尔人古老的习俗之一,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为什么新郎和新娘必须各吃一块儿在盐水时蘸过的馕呢?对此人们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说,没有放盐水揉出来的面缺乏“筋骨”,打馕贴不住馕坑,做“拉面”扯不长,吃起来也没有嚼头。反之,和面放进适量的盐水情况就变了。同样的道理,新婚夫妇吃了在盐水里蘸过的馕块儿,由于盐神力的传导作用,就能使爱情长久、家庭巩固。另一种解释是,没有放盐的淡饭吃起来不香,反之就很有味道。同样,给新郎新娘吃了在盐水里蘸过的馕,就能使他们婚后的生活更加甜蜜、和谐幸福。两种说法都含有婚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的祝福之意。这就是说,在新郎与新娘吃蘸过盐的馕的民俗事象背后,有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古老、更为丰富的精神领域,这就是人们对盐的崇拜和在此基础上人们希望婚姻美满的民俗心理

维族盐崇拜:盐为圣物

崇拜大自然,是人类远古时期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纵观世界民族之林,有以自然现象如闪电、彩虹、雷鸣、狂风等为崇拜对象的;有以自然物如日月、山川、大地、石头等为崇拜对象的;也有以动、植物图腾为崇拜对象的,但像维吾尔人这样把生活必需品——食盐视为圣物而大加崇信的风俗,还是较为罕见少闻的。(五)婚姻文化维吾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在青年男女成亲之前,都要经过提亲和订亲仪式,反映了维吾尔族对婚姻的慎重。传统婚礼必须进行“尼卡”仪式。由于地区的不同,南北疆的婚俗也有差异。(六)、丧葬文化既隆重而又严肃,是按伊斯兰教的仪式进行的。维吾尔族的葬礼中有两点别有特色。第一,维吾尔族家庭中对老人的去世,讲究比较多。第二,在办理丧葬过程中有老人参与才能办好,没有老前辈就不行。送葬也有复杂的程序。(七)、人生礼仪1、命名礼按维吾尔族习俗,婴儿出生几天后,请位当主持阿訇人给小孩举行命名仪式,一般只有婴儿父母的近亲长辈参加。大家吃过便宴后,仪式就开始了。婴儿的姥姥或奶奶将婴儿包裹在干净漂亮的小被子里,从母亲身边抱出来交给阿訇,阿訇跪坐在“家衣那玛孜”(礼拜时用的毯子)上,双手接过婴儿后,首先对着婴儿的右耳诵念祷告词,然后对着婴儿的左耳念赞主词,并呼唤为婴儿选定的名字:“今后你就叫某某”。主持人阿訇在说第一句时,腾出一只手用食指捂住耳眼,模仿唤礼员在清真寺塔楼上唤礼的样子,有腔有调轻轻地吟唱:“真主至上,万物之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大家都默念以上清真言。阿訇重复三遍婴儿的名字后,把婴孩轻轻地放下并顺势往前一滚,使婴儿惊叫哭喊起来,这时大家从肃穆中转为喜悦,由在场的年长者如婴儿的爷爷将婴儿抱起,呼唤婴儿的名字哄一哄,逗一逗,并按自己的心愿祝福几句,然后递到下一位客人手中。按辈数和年龄大小依次下传,直到由婴儿的父亲送回卧床休息的婴儿的母亲怀中,命名仪式才宣告结束。2、割礼维吾尔人称割礼为“逊奈提”或“海提那”。将割礼仪式称为“逊奈提托仪”或“海提那托仪”。割礼原为阿拉伯半岛古代居民的习俗。后被伊斯兰教沿袭,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被维吾尔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接受,并逐渐成为维吾尔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接受,并逐渐成为维吾尔族的一种习俗。维吾尔族进行割礼的时间一般是在单月,孩子的岁数也要求是单数,如5岁或7岁。为了伤口愈合得快,多在春秋季节进行。维吾尔族把割礼看作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要举行割礼仪式。割礼仪式非常隆重,这天人们在屋顶上敲起纳拉鼓,吹起唢呐,象过节一样热闹,亲朋好友,乡邻带着礼物前来祝贺。在进行割礼前,男孩的父母要给他准备新衣服、新被褥、新枕头等。近年来,城市维吾尔人的割礼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一些变化。现在大多数家庭请医生给孩子施行割礼术,割礼仪式也通常在割礼以后举行。(八)、文化艺术维吾尔族有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文化艺术。文学的体裁、内容都十分丰富,如流传至今的戌时长诗《福乐智慧》等。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丰富多彩。流传极广的“阿凡提的故事”,至今为人们喜闻乐见。维吾尔族能歌善舞,“十二木卡姆”是传世音乐作品。舞蹈有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等,女子舞姿轻盈优美,旋转快速多变;男子动作热烈奔放,强悍刚劲。传统保留节目有赛乃姆、刀郎舞、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婚礼舞、麦斯舞等,当代创作的摘葡萄舞、种瓜舞、新疆好、我的热瓦甫等舞蹈均为上乘之作。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族民间群众娱乐形式之一,每逢节日、喜庆或休闲时刻,人们会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表演杂技、魔术等,尽情狂欢。(九)、节庆文化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节日期间杀羊或骆驼,到清真寺去作聚礼,唱歌跳舞,并举行赛马、刁羊和摔跤等活动。(十)、民族禁忌一、凝视禁忌不少维吾尔人认为人们忌羡他物或忌妒贤能的眼光,具有某种超自然的恶的力量,会给所喜爱的人、物或所从事的事业带来种种不利,如凝视人家漂亮聪明的孩子,会使这个孩子遭到某种不幸;烤馕时被人凝视,馕就在馕炕贴不住;灌面肺子时要在肺子上蒙一块布,不让别人凝视,被人凝视肺子就会破;织布时被人凝视,就会经常出现断线等。维吾尔人防范毒眼致厄的手主要有佩带护身符等。二、饮食禁忌在饮食上,穆斯林禁食猪、狗、驴、骡肉和猛兽猛禽的肉,忌食未经杀而自死的动物的肉,也禁食所有动物的血。三、崇拜禁忌忌践踏粮食、咸盐及各种食物,否则会遭到报应,不是日后变成乞丐,就是双目失明,永远生活在黑暗里;不能朝咸盐和火吐唾沫。忌踩或跨"亚拉克"(倒泔水的地方),认为这种地方有饭粒、馕渣和盐水,而这些都是"圣物",否则会带来厄运,遭到各种磨难。四、礼仪禁忌新疆人待客和作客有许多讲究。忌踩餐布或从餐布跨过。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的食物,不能嗅食物,不能随便到锅灶前去,不能随便揭看锅盆等炊具。尽可能不剩食物于碗中。不能将饭粒落地,万一掉到地上,要起来放在餐布上。要把碗中的饭吃干净。吃馕或馒头时,要将馕或馒头掰开吃,不可整吃。吃完饭后不能敲碗碟。作客时,如有事要离席,不能从人前走,必须到人后走。吃完饭祈祷时,禁止东张西望、嘻笑和起身走动。客人不能随便借翻主人家的东西,不能在主人的房子里来回走动饭前饭后要洗手,洗完手后不能乱甩手上的水珠,必须用毛巾擦干。不能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麻袋和装有盐的袋子和做饭用具上。吃饭或与人交谈时,最忌讳吐痰、擤鼻涕、挖鼻孔、掏耳朵、剪指甲、挠痒等,否则被人认为是失礼的行为;在屋内炕上坐下时,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接受或奉送礼物、茶饭碗时要双手,单手接受或递送物品被视为缺乏礼貌,家里有客人时不能扫地。作客时,应听从主人的招待,如实在不想吃东西,也要尝一口,以示尊敬,不能完全拒绝。主人给客人倒茶时,客人应双手捧起碗,不能为了表示客气接过茶壶自己倒。五、赞美禁忌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用"胖"、"漂亮"、"胃口好"等之类的词句;不论是亲戚还是朋友,忌讳一进屋就去抱主人家的孩子,尤其忌讳远道而来的客人去抱,认为这样会使小孩受惊生病。六、其他禁忌穆斯林在做乃玛孜(礼拜)时,不能喧闹,诵读祈祷经文时,不能说话,不能站在或经过做乃玛孜的人面前或将人像置于做乃玛孜的人面前,也不能不脱鞋或用脏脚踩礼拜毯。不能在清真寺或麻扎(坟场)喧哗或谈论与此无关的内容。不能朝着太阳、月亮大小便,往水里撒尿,不能朝天空吐唾沫,清晨未洗脸前不能看太阳等;不能踩拔庄稼和小草,尤其是不能往庄稼和草上大小便。路经麻扎时,不能骑马、骡、驴;不许牲畜在墓地内乱跑;不允许任何人无故进入墓地,不许从墓地上大量取土,以防坟墓倒塌,墓地附近禁止修猪圈、厕所,禁止在墓地、清真寺以及小渠边大小便、吐痰、擤鼻涕、带污秽物经过和逗留。妇女不能跨越绳子、脏水,认为跨越绳子生孩子时胎盘不容易下来;跨越脏水,分娩时将会无力。陌生人不能随便进入产妇的房间,一般要在产后满十二天之后去探望产妇。忌讳男人将头发、胡子留得过长和带金戒指,忌讳女人将指甲、腋毛等留得过长。认为星期二、星期五上路不吉利,会遇到倒霉的事。吸毒、赌钱、酗酒、斗殴、说谎、暗算别人、占别人的便宜等,均被禁忌。关于数字数字“7”;这个数字同穆斯林的宗教礼节和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他们每隔7天要在清真寺举行一次集体礼拜;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念大赞词,传统习惯要念7遍;男孩子割礼也大都在7岁进行;人死后,在第七天要做一次祭事等等。另外,在维吾尔族的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中,也常常出现“7”这个数字,例如,翻过了“7”座大山;走过了“7”座大桥;趟过了“7”条大河;搏斗了“7”天“7”夜;遇到了“7”位仙女等。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之所以崇尚“7”,被认为是与《古兰经》的提示有关。《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立法依据之一,而它的第一章“法蒂哈”又是教徒们日常诵念次数最多的一章,这一章恰巧也是由七节经文组成的,故有“常念7节”之称。另外,在穆罕默德去世十多年之后,在公元644年,奥斯曼作了哈里发,他令人将《古兰经》字片汇编成一本,恰好也抄了7部,分送各地,麦地那留的一部就是流传到今天的《古兰经》。“7”这个数字不仅在穆斯林的生活习俗中普遍存在,就是连伊斯兰的建筑中也出现“7”这个数字,如有的清真寺台阶是7级;礼拜寺的窗户是7扇;有的房屋大梁也为7根等。这都和伊斯兰崇尚“7”有联系,看来,他们把“7”看作是一个吉祥的数字维吾尔族在生活中把单数看成是吉祥的数字,所以他们在一些习俗和生活中都选用单数。例如,他们每天要礼拜5次,分别在黎明、中午、下午、黄昏和夜晚。此外,每星期五午后在清真寺举行一次集体“主麻拜”;清真寺的台阶是单数;用“阿不杜瓦”(洗手用的水壶)给客人倒水洗手时,也只倒3次;维吾尔族小姑娘的辫子是单数;盖房子用的大梁也要单数;结婚时,阿訇问新郎和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时,要连问3次;在离婚时,如果男人连说3次“塔拉克”,即表达了离婚的决心;小孩在割礼时,必须选择在单日,孩子的岁数也必须是单数;人死后,要净身,然后男的身体缠3层白布,女的身体则缠5层白布;平时,如果在街上捡到东西,要先喊3声:“这是谁的东西?”如果无人答应,才能动手捡起来。像这种有趣的单数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原因: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这些崇尚单数的习俗,大都受到宗教的影响,他们认为真主只有一个,不承认其他神,所以把奇数看成是吉祥的数字,以表达他们对真主的虔诚。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出现偶数的趣事。他们认为偶数也有吉祥的,如“40”这个数字。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常应用。如妇女生孩子要满40天才算满月,婴儿7到10天后可以上摇床等。在民间故事中,也常常出现“40棵树”、“40根小辫子的姑娘”、“40座大桥”、“40条大河”、“40峰骆驼”、“40个大盗”等等。麻扎崇拜“麻扎”是阿拉伯语音译,是伊斯兰教素菲神秘主义教徒活动的中心,是伊斯兰教圣徒圣裔的陵墓。分布在天山南北比较著名的麻扎就有大小200多座,大部分集中在南疆地区。通常麻扎有庭院、大门、围墙和墓室等建筑,甚至有清真寺、讲经堂和经文学校等附属部分。有的十分华丽,用琉璃砖瓦作建筑材料,高大雄伟,庄严肃穆;有的却十分简单朴素,仅仅是一座土堆而已。“麻扎”是随着伊斯兰教传入突厥语民族中的阿拉伯语词,在维吾尔地区指称围绕着圣人或著名历史文化人物的墓葬及其灵魂崇拜而形成的一系列民俗活动的中心。麻扎一般分布在居民点或距离居民点不远的墓地,也有位于荒滩戈壁或沙漠之中的,根据教派或特殊的历史传说。每个麻扎都有其相对稳定的崇拜群体,甚至,每个麻扎也都有其特殊的功能。人们在这里举行定期的朝拜和祭祀活动,祈福求安,攘病驱灾,慰藉亡灵,求雨祈子,许愿还愿,还举行大规模的群众性文娱体育活动。摆摊设市,交易物品,吟诗演说,与中原地区的庙会和蒙古的敖包祭祀活动相似。如此看来,麻扎及其崇拜活动的非伊斯兰教起源应该是无疑的了。建筑麻扎和麻扎文化从一个侧面集中地反映了维吾尔文化的多元性和西域诸种文明相互影响、互动整合的历史事实。在麻扎文化中,后起的伊斯兰文化是其表层,原生的萨满文化为其底层,中间则夹杂着佛教、基督教、摩尼教、拜火教(祆教)等诸种文明的成分。总之。麻扎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斑斓多彩、神秘复杂的世界。建筑西安化觉寺建筑讲道:信仰与和平第一节伊斯兰教的历史源流一、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1、修身遗腹子、6岁丧母;25岁与赫蒂彻结婚;35岁获“艾敏”称号(忠实可靠者)2、“受命为圣”40岁在希拉山洞“受命为圣”希拉山洞(Ghar

Hira’)

伊斯兰教圣迹。希拉山北距麦加城5公里,山中有一洞,约1人高,可容3—4人并卧,其尽头裂缝中可以窥见麦加城。传为穆罕默德世俗生产时休养、沉思处所。据《古兰经》,611年莱麦丹月(教历九月)第二十七夜,穆斯林在此洞穴内,第一次接受安拉“启示”,并开始了传播伊斯兰教的生涯。穆斯林为表示纪念,称希拉山为“光明山”。3、登霄阿拉伯语(Id

al-Mi‘raj)的意译。伊斯兰教节日。时为每年教历7月27日。据《古兰经》载,穆罕默德在此日的“一夜之间”从麦加的禁寺“行到”古都斯耶路撒冷的“远寺”,并在一块岩石上登上云霄,遨游七重天,见到了古代“先知”和“天园”等,于次日黎明返回麦加(17:1)。穆斯林于此节日夜诵经礼拜,并发表说以纪念。4、创教、建国622年,“希吉拉”事件。(迁徙)一切穆斯林都是兄弟、处理与犹太教关系、政教合一“乌玛”、“为安拉之道而战”、630年进军麦加632年,麦加“辞朝”,完成伊斯兰教的创立。二、阿拉伯帝国

1、哈里发与倭马亚王朝(661-750)

2、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黑衣大食、法蒂玛王朝绿衣大食、后倭马亚王朝为白衣大食)

3、奥斯曼帝国(1453-帝国版图三、伊斯兰教的派别什叶派:“追随者”,伊玛目中保思想。逊尼派:“遵守者”,正统派苏非派(禁欲主义与神秘主义)四、18世纪中叶:近现代伊斯兰教运动复古主义(现代复兴运动):瓦哈比派运动,伊朗的巴布教派运动与巴哈教。--“回到《古兰经》去”泛伊斯兰主义(阿富汗尼):伊斯兰教大会,世界伊斯兰大会,伊斯兰世界联盟伊斯兰现代主义:埃及,印度五、穆斯林人口20世纪下半页,穆斯林人口为8.51亿,占世界人口的17%。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第二节伊斯兰教的经典和教义一、经典:《古兰经》(天经)与圣训麦加篇章:教理(三分之二)麦地那篇章:教律与社会主张(三分之一)二、教义:“伊玛目尼”

信安拉:“万物非主,惟有真主”(清真言)信使者:穆罕默德(“封印至圣”)信天使:四天使长信天经(四部天经):《古兰经》,《讨拉特》(“摩西五经”),《引支勒》(四福音书),《则逋尔》(大卫诗篇)信后世:天堂与地狱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包括:

信安拉、信天使、信先知、信启示、信末日、信前定。其中重要和核心是信仰安拉的独一性、《古兰经》是真主的启示,

以及安拉使者穆罕默德先知的地位。现简述如下:

1、

信仰安拉,

是宇宙唯一的主宰

他既无伙伴和对手,

也无子嗣。

宇宙万物的创造,

日月星辰的运行,

昼夜的循环,

风云雷雨的发生,

植物的生长,

人类的生产、繁殖和人生的富贵贫贱及生死祸福等,都是安拉的意志决定的。

安拉具有绝对完美的德性,

他至高尚,大仁大慈,

洞查一切。他是永恒的,

无始无终,永存不灭。

2、

信仰天使

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的妙体,

他们纯清无染,

守正不偏私,专事执行安拉的命令。其数目繁多,各司其职,如赞颂安拉的高超,传达安拉的启示,记录人们的善恶言行,吹奏末日号角及管理天堂及火狱等。其中地位最高的为哲布理莱天使。

3、

信仰先知

相信安拉在不同时代在各民族中特造作为使者或先知的人,到本民族中去劝告人们趋善避恶,信仰一神。这些使者同样是有生有死的普通人,而不同的是他们蒙安拉的指引,

接受启示,显示奇迹。穆罕默德则是集众先知大成的最後一位。

4、

信仰启示

即安拉默授於他所选派的先知的启示,其汇集被称为经典或天示录。信仰经典,也就是相信它的神圣性,同时要遵守当中的戒律。《古兰经》则是安拉一系列启示中的最後一部,它有证明和代替在它之前的一切经典的作用。

5、

信仰未日

《古兰经》认为天地是要毁灭的,人生是有限的,今生是後世的耕耘场所,後世才是最终的归宿。

因此,一切原来有生命的东西都将死而复生,接受审判。每个人将根据自己生前的行为得到赏罚。受赏者进入天堂,受罚者进入火狱。

6、

信仰前定

相信安拉在万有之前预定万事万物,这些事物根据安拉的意欲会在预定的时间内以特有的形式按预定数量陆续发生。同时承认,人类有意志和行为的自由,安拉的前定是绝对的,人的自由是相对的。善行为安拉所喜,恶行为安拉所恶。因此,人要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而不能完全听天由命。三、伊斯兰教的教法教法内容(道路,人的行为):绝对义务;值得嘉许;获准;遭受谴责;禁止受罚教法学(法理学)第三节伊斯兰教的礼仪与节日一、宗教义务(五功)念:“内心诚信,口舌招认”礼:每日5次礼拜斋:教历9月斋戒一月,白天禁食课:宗教税朝:穆斯林一生至少麦加朝觐一次。“哈只”二、节日:开斋节:教历9月全月斋戒结束时,于10月初举行的庆祝开斋仪式。具体日期,为斋月最后一天寻看新月(月牙),见月的次日即行开斋。我国新疆称为“肉孜节”。宰牲节:“古尔邦节”。阿拉伯语al-Qurban的音译,意为“献牲”、“献祭”。回历十二月十日宰牛宰羊来庆祝宰牲节。伊斯兰的宰牲节源于伊卜拉欣圣人。他受安拉的启示奉献其子伊司玛依。圣纪节:穆罕默德生日。世界各地穆斯林斋月图片

斋月

斋月斋月三、圣地三大清真寺麥加禁寺

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阿拉伯语al-Masdjid

al-Haram的意译。位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城(今沙特阿拉伯境内)中心,是全世界穆斯林礼拜朝向“克儿白”(天房)的所在地。穆罕默德生前将周围划为禁地,即禁止非穆斯林入内和狩猎杀生、斗殴等行为,故名禁寺。当时只是一块东西宽、南北窄的露天礼拜场所,除“克儿白”外无其它建筑。后经历代哈里发和当代沙特阿拉伯政府扩建,禁寺面积已达18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万人礼拜。禁寺建筑风格独特,布局严整。一万多平方米的平坦广场中心有一座长方形的圣殿——“克儿白”(天房)。环绕禁寺的是分为上下走道的拱廊。计有64道大门,其中有三道主要大门,即阿布杜勒·阿齐兹国王门、欧麦尔(副朝)门和赛拉姆(和平)门。6座高达92米的尖塔分别树立在三道大门的两侧;塔基宽达7.7米;塔顶装有包金青铜月牙,与耸立在萨法山项另一座尖塔相望。20米高的围墙将64道大门和7座尖塔连接起来,并建有用大理石砌成的多层阶梯。禁寺周围有大理石圆柱892根,圆顶建筑500多个。面对“克儿白”黑石方向有一圆顶小阁子,四周围以表铜栅栏,据传是易卜拉欣修建天房时的立足处。另有“渗渗泉”等,均被认为禁寺内圣迹。

麥加禁寺夜景

麥加禁寺鳥瞰圖麥加禁寺夜景

麥地那穆聖寺伊斯兰教第二大圣寺。阿拉伯语al-Masjid

al-Nabi的意译。位于沙特阿拉伯麦地那城,又名先知寺。622年9月穆罕默德由麦加迁徙至麦地那时始建,初以椰树杆为梁,用泥巴、干草和树枝搭制而成,围墙高不足2米。经不断扩建,至穆罕默德逝世时面积已达2475平方米。现在的规模是1848年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布杜勒·麦基德费时12年扩建奠定的。1955年沙特政府再次大规模扩建,使圣寺面积达16326平方米。现有5座尖塔,其中两座高70米;5道大门:西面为和平门和慈爱门,北面为光荣门,东面为妇女门和哲布利勒(天仙名)门。大殿和走廊由232根圆柱、474根方柱及689道拱门联成一体。殿内的宣讲台有12层台阶,全由大理石砌成。穆罕默德陵墓位于寺内东南角。艾卜·伯克尔和欧麦尔二位哈里发及圣女法蒂玛的陵墓也在寺内。每年都不得有许多朝觐者来此瞻仰。

沙特阿拉伯麥地那穆聖寺全夜景聖寺中央活動式天棚聖寺一角:綠色圓頂及宣禮塔阿克萨清真寺(al-Masjid

al-Aqsa)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寺。又名阿克萨清真寺(al-Masjid

al-Aqsa)。位于耶路撒冷城内。寺名源于《古兰经》载穆罕默德一夜之间“从禁寺行到远寺”(17:1)。

相传在穆罕默德圣人复兴伊斯兰教以前,先知苏莱曼始建。穆罕默德传播伊斯兰初期确定为穆斯林礼拜朝向。638年,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征服耶路撒冷后重修。705-709年,伍麦耶王朝哈里发阿卜杜勒·马立克·本·麦尔旺及其子瓦利德再一次大规模修建,使寺殿高88米、长90米、宽36米,有大理石圆柱53根,方柱49根。

1099年,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时将其一部分改作基督教堂,另一部分当作神庙、营房及武器库。1187年,埃及穆斯林萨拉丁·阿尤布从十字军手中收复耶路撒冷,随下令修复该寺,重建了殿内“凹壁”并用彩石镶嵌,同时修饰了圆顶。

1948年阿以战争发生后,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并陆续拆毁了周围的大部分建筑。1969年8月被焚,远寺许多建筑均遭到严重破坏,属于历史文物的宣讲台也化为灰烬。

耶路撒冷金頂清真寺遠景耶路撒冷金頂清真寺內觀(從南面)青年在金頂清真寺內禮拜情況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El-AqsaMosque)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

维吾尔族回族塔塔尔族东乡族保安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撒拉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结语:宗教对人性的思索?

据艾布•穆萨传述,先知穆罕默德说:“人心象沙漠上的一片羽毛,它随风飘浮。”(艾哈迈德圣训集)

宗教的人学意义?西方:三大一神教东方:贺麟先生—儒家、道家、墨家第三编宗教的社会文化功能第一章概说宗教的社会文化功能第一节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一、文化:人性化的自然:共享性;习得性;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