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地租理论与土地利用模式课件_第1页
第4章:地租理论与土地利用模式课件_第2页
第4章:地租理论与土地利用模式课件_第3页
第4章:地租理论与土地利用模式课件_第4页
第4章:地租理论与土地利用模式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章:城市地租与土地区位地租理论土地区位理论城市土地的利用1.第4章:城市地租与土地区位地租理论1.4.1地租理论演变地租的基本概念地租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主要地租理论城市地租理论2.4.1地租理论演变地租的基本概念2.

4.1.1地租的概念地租是一个经济范畴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体现地租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地租性质、内容、形式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的生产关系地租作为一种经济范畴,反映了经济利益关系;反映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3.4.1.1地租的概念3.4.1.2地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代表人物:威廉·配第、洛克和代表重农主义的坎提能、魁奈和杜尔阁。时期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贡献17世纪中期配第提出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土地价格=年租×21魁奈提出“纯产品”学说农业中因自然界的帮助而生产的剩余产品以地租的形式归土地所有者所有杜尔阁“纯产品”由农业劳动者生产出来,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使“纯产品”归土地所有者所有4.4.1.2地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时期代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詹姆斯·安德森、屠能时期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贡献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斯密系统研究地租理论的古典经济学家研究了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建筑地租、第一性地租、派生地租等安德森提出了土地相对肥沃的概念地租来源于生产土地产品的劳动土地产品的价格决定地租,而不是相反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地租理论只承认级差地租,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屠能创建农业区位理论主要研究级差地租I中由于位置优劣而产生的地租5.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时期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贡献斯密系统研究地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代表人物:让·巴蒂斯特·萨伊(法)、马尔萨斯(英)新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代表人物:克拉克、马歇尔、奇封士、瓦尔拉斯等时期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贡献19世纪上半叶萨伊提出“三位一体”的分配论:工资是劳动者的补偿,利息是资本的补偿,地租是使用土地的补偿马尔萨斯地租是自然对人类的赐予20世纪初克拉克是土地这一生产要素对产品的生产所做的贡献地租是一种“经济盈余”马歇尔创立均衡价格论地租只收土地需求的影响而决定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6.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时期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贡献1现代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代表人物:保罗·A·萨缪尔森、雷利·巴洛维等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恩格斯把劳动价值论贯穿到地租理论的始终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之一地租有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三种形式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20世纪初到20世纪下半叶胡佛建立了竞争曲线理论,可同时处理不同类型土地使用的竞标萨缪尔森地租是否成为决定价格的成本,取决于观察问题的角度;地租取决于需求者之间的竞争7.现代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把劳动价值论贯穿到8.8.9.9.4.1.3主要地租理论1.地租的自然力理论地租的源泉是土地自然力,代表人物杜尔阁。1776年发表的《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2.地租的生产费用价值论萨伊认为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土地三个要素协调创造的,企业利润为每个要素得到相应的收入。Y=f(V,C,L)10.4.1.3主要地租理论1.地租的自然力理论10.3.地租的劳动价值论

地租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地租的来源是工人无偿的劳动。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认为地租是由劳动创造的,经营者从利润中扣除并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部分。4.地租的剩余原则论地租是一种经济剩余,即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剩余的部分。代表人物:雷利·巴洛维5.地租的供求平衡论土地的供求决定地租水平,代表人物:保罗·萨缪尔森。11.3.地租的劳动价值论11.6.地租的产权价值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体现。杜尔阁初步揭示了地租和土地所有者的关系。7.地租的垄断价格论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换形成的地租。8.竞标地租理论阿隆索以区域均衡和区位边际收益等空间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提出的竞标地租理论。该理论接受了不同用途地租(地价)不同,不同地段地租不同等诸多土地经济学现象。12.6.地租的产权价值论12.4.1.4城市地租1.城市地租的内涵住宅经营者或者工商企业为建筑住宅、工厂、商店、银行、娱乐场所,租用城市土地而交付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2.城市地租的特点城市地租以农业地租为基础区位级差地租是城市地租的主要形式商业地租是城市地租的典型形态城市地租具有相当大的垄断性城市土地投资的地租效应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城市地租比农业地租更具有累积性13.4.1.4城市地租1.城市地租的内涵13.3.城市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等级不同地理位置决定着级差地租量的多少企业外部的集聚效应影响着级差地租商业地租是城市地租最典型的形态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垄断及其分离,必然使这种超额利润转化成城市级差地租Ⅰ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垄断及其分析,级差生产力必然转化为级差超额利润,进而转化为城市级差地租Ⅱ14.3.城市级差地租14.4.城市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城市绝对地租城市土地所有权为国家垄断而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城市的绝对地租。城市的绝对地租主要是由使用城市土地的二、三产业提供的。城市地租是由农业地租调节的。城市的绝对地租是该地作为农业时的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之和。城市绝对地租的来源仍然是超额利润城市垄断地租一种个别的、特殊的地租形式15.4.城市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城市绝对地租15.4.2城市土地区位土地区位和区位理论决定城市土地区位的主要因素16.4.2城市土地区位土地区位和区位理论16.4.2.1土地区位和区位理论1.区位概念特定的地块所处的地理和经济空间位置及其相邻地块间的相互关系。2.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于18世纪末,形成于19世纪1826年屠能的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的发表标志着区位理论的正式产生。1909年韦伯《论工业区位》奠定现代工业区位理论基础。1933年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的中心地方》提到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20世纪50年来以来,区位论引入动态因素,走向成熟。17.4.2.1土地区位和区位理论1.区位概念17.3.区位理论农业区为理论屠能提出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从农业土地利用角度阐述了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经济分析方法。18.3.区位理论18.工业区位理论韦伯的基本理论方法是“区位因素分析”,即通过对运输费用、劳动力成本和聚集效益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计算,选择生产某种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获利最大的地点作为其理论区位。工业寻求最优区位分成三个阶段来进行:只有运费因子时,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用时,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作用时,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19.工业区位理论19.城市区位理论克里斯塔勒提出六边形城市空间分布模型城市或者中心居民点的物资供应、行政管理、交通运输等相互作用形成城市区位。20.城市区位理论20.市场区位理论考察整个企业体系,从总体均衡的角度揭示区位分布和选择为题。把生产区位和市场区位结合判断企业区位选择廖什不把最低成本作为工业区位的决定因素,而把与工业产品销售范围联系在一起的利润原则看成决定因素。这对空间经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21.市场区位理论21.4.2.2决定城市土地区位的主要因素1.自然区位因素:区域的地理特征区域自然环境2.经济区位因素:区域人口状况经济发展状况交通和通信情况3.社会和制度环境区位因素总体社会状况土地与住房政策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计划政府相关政策22.4.2.2决定城市土地区位的主要因素1.自然区位因素:3.社4.2.3房地产区位选择1.房地产宏观区位的选择指在全国各城市范围内进行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用地的空间布局选择。

在土地区位选择的宏观层次上一般只涉及工业用房地产,它取决于全国范围内工业(项目)的宏观空间布局。工业的宏观空间布局确定了,工业用房地产的宏观区位选择也就随之确定了。23.4.2.3房地产区位选择1.房地产宏观区位的选择23.2.城市房地产中观区位选择主要指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商业区:商业区按其功能从高到低可分为中央商业区、城区商业区和街区商业区。工业区:根据各种工业的特点(如污染状况、占地面积等),可以将工业分成内围工业区、外围工业区和远郊工业区。居住区:居住区是人们生活、休息的场所。一般位于中央商业区与内围工业区之间,或内围工业区与外围工业区之间。24.2.城市房地产中观区位选择24.3.城市房地产微观区位选择

1.选择商用房地产微观区位的标准:①要处在商业区,以利于利用其外部经济效益;②临街或道路状况要好,最少也要一面临街;③通讯要方便④要有足够的人口流量;⑤增值潜力要尽可能大。

25.3.城市房地产微观区位选择25.2.选择居住用房地产微观区位的标准:①周围要有优雅、清静的自然环境,面向广场,绿地、海滩则更好;②交通、通讯和人际交往要方便;③要有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完善的文化娱乐设施,淳正的民风,良好的治安条件;④便利的购物出行买卖条件;⑤具有尽可能大的增值潜力。26.2.选择居住用房地产微观区位的标准:26.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郊次级中心区形成4.3城市土地的利用27.城市土地利用模式4.3城市土地的利用27.4.3.1城市土地利用模式1.同心圆模式美国学者伯杰斯(E.w.Burgess)在研究了芝加哥的发展历史后认为,城市发展的典型过程是通过以中央商业区(centralBusinessDistri瓤,简称CBD)为中心向外辐射扩展,城市各地带不断地迁入和转移,就形成了同心圆式的扩展过程,并形成了五同心圆带构成的空间结构(参见下图)。在其理论中,既强调了城市地域的聚合和迁入.又强调了城市地域的分化和转移。28.4.3.1城市土地利用模式28.29.29.2.扇形模式H.Hoyt在对美国城市房租进行研究后提出了扇形布局模式。该模式建立在城市土地利用在不规则的模式下发展,并以房地产从市中心向外扩展并保持发展的趋势,形成城市发展的扇形格局。H.Hoyt模式强调了城市的中心的CBD区功能,认为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存在的吸引与排斥、迁入和迁移是城市土地扇形布局的基础。30.2.扇形模式30.3.多核心模式哈理斯(C.D.Harris)和尤曼(E.L.Ullman)1945年研究了各类城市的地域结构后提出了多核心模式。多核心布局更加强调了城市职能分区,并强调了大、重工业向外布局的特征。在多核心模式中,城市地价从中心到外围出现几个峰值区。这种多核心城市除城市CBD外,城市还有其他次中心,因此多核心适合北京、上海等现代特大城市的分区布局特征。31.3.多核心模式31.4.多地带模式如果把各种功能区抽象概括,则城市可以归结为中央地带、过渡地带和外围地带。多地带模式一般有三地带或四地带的模式。多地带模式对于人口众多、快速扩展阶段的城市,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从城市布局上看是中央地带的扩大,过渡地带转变成具有相当实力的城市区,外围地带则不断向城市用地演化。32.4.多地带模式32.1.大城市房地产区位由中心区向郊区演变的趋势1990-1995年,北京约20%的拆迁户搬到郊区居住;沈阳市规划局对1981年至1991年完成的2万平方米以上146个住宅小区不完全统计,68%建在近郊区;上海市的闭行区和浦东新区2个近郊区住宅销售面积占全市的比例,从1996年的30%上升到了l998年的42%.1998-1999,南京市一、二类地区(中心区)的商品房销售面积仅占全市销售面积的21.76%、20.22%,而六、七类地区(郊区)却占28.87%、33.76%。4.3.2城郊次级中心区形成33.1.大城市房地产区位由中心区向郊区演变的趋势4.3.2城郊次2.单一中心城市的衰退城市CBD集聚效应的衰减CBD区位利益来源:聚集经济利益;通勤成本的节约城市CBD集聚效应的衰减原理如下图:通勤成本聚集利益城市规模净聚集利益N1N2集聚经济利益城市CBD聚集效益的衰减34.2.单一中心城市的衰退通勤成本聚集利益城市规模净聚集利益N13.城郊次级中心的形成多核心模式是城市次级中心形成的理论模式随着原来市中心的衰退,其对厂商、居民的吸引力下降,新迁入者倾向于新聚集中心。市中心郊区市区次级中心城市次级中心的形成示意图35.3.城郊次级中心的形成市中心郊区市区次级中心城市次级中心的形第4章:城市地租与土地区位地租理论土地区位理论城市土地的利用36.第4章:城市地租与土地区位地租理论1.4.1地租理论演变地租的基本概念地租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主要地租理论城市地租理论37.4.1地租理论演变地租的基本概念2.

4.1.1地租的概念地租是一个经济范畴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体现地租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地租性质、内容、形式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的生产关系地租作为一种经济范畴,反映了经济利益关系;反映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38.4.1.1地租的概念3.4.1.2地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代表人物:威廉·配第、洛克和代表重农主义的坎提能、魁奈和杜尔阁。时期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贡献17世纪中期配第提出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土地价格=年租×21魁奈提出“纯产品”学说农业中因自然界的帮助而生产的剩余产品以地租的形式归土地所有者所有杜尔阁“纯产品”由农业劳动者生产出来,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使“纯产品”归土地所有者所有39.4.1.2地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时期代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詹姆斯·安德森、屠能时期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贡献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斯密系统研究地租理论的古典经济学家研究了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建筑地租、第一性地租、派生地租等安德森提出了土地相对肥沃的概念地租来源于生产土地产品的劳动土地产品的价格决定地租,而不是相反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地租理论只承认级差地租,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屠能创建农业区位理论主要研究级差地租I中由于位置优劣而产生的地租40.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时期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贡献斯密系统研究地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代表人物:让·巴蒂斯特·萨伊(法)、马尔萨斯(英)新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代表人物:克拉克、马歇尔、奇封士、瓦尔拉斯等时期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贡献19世纪上半叶萨伊提出“三位一体”的分配论:工资是劳动者的补偿,利息是资本的补偿,地租是使用土地的补偿马尔萨斯地租是自然对人类的赐予20世纪初克拉克是土地这一生产要素对产品的生产所做的贡献地租是一种“经济盈余”马歇尔创立均衡价格论地租只收土地需求的影响而决定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41.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时期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贡献1现代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代表人物:保罗·A·萨缪尔森、雷利·巴洛维等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恩格斯把劳动价值论贯穿到地租理论的始终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之一地租有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三种形式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20世纪初到20世纪下半叶胡佛建立了竞争曲线理论,可同时处理不同类型土地使用的竞标萨缪尔森地租是否成为决定价格的成本,取决于观察问题的角度;地租取决于需求者之间的竞争42.现代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把劳动价值论贯穿到43.8.44.9.4.1.3主要地租理论1.地租的自然力理论地租的源泉是土地自然力,代表人物杜尔阁。1776年发表的《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2.地租的生产费用价值论萨伊认为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土地三个要素协调创造的,企业利润为每个要素得到相应的收入。Y=f(V,C,L)45.4.1.3主要地租理论1.地租的自然力理论10.3.地租的劳动价值论

地租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地租的来源是工人无偿的劳动。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认为地租是由劳动创造的,经营者从利润中扣除并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部分。4.地租的剩余原则论地租是一种经济剩余,即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剩余的部分。代表人物:雷利·巴洛维5.地租的供求平衡论土地的供求决定地租水平,代表人物:保罗·萨缪尔森。46.3.地租的劳动价值论11.6.地租的产权价值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体现。杜尔阁初步揭示了地租和土地所有者的关系。7.地租的垄断价格论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换形成的地租。8.竞标地租理论阿隆索以区域均衡和区位边际收益等空间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提出的竞标地租理论。该理论接受了不同用途地租(地价)不同,不同地段地租不同等诸多土地经济学现象。47.6.地租的产权价值论12.4.1.4城市地租1.城市地租的内涵住宅经营者或者工商企业为建筑住宅、工厂、商店、银行、娱乐场所,租用城市土地而交付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2.城市地租的特点城市地租以农业地租为基础区位级差地租是城市地租的主要形式商业地租是城市地租的典型形态城市地租具有相当大的垄断性城市土地投资的地租效应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城市地租比农业地租更具有累积性48.4.1.4城市地租1.城市地租的内涵13.3.城市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等级不同地理位置决定着级差地租量的多少企业外部的集聚效应影响着级差地租商业地租是城市地租最典型的形态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垄断及其分离,必然使这种超额利润转化成城市级差地租Ⅰ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垄断及其分析,级差生产力必然转化为级差超额利润,进而转化为城市级差地租Ⅱ49.3.城市级差地租14.4.城市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城市绝对地租城市土地所有权为国家垄断而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城市的绝对地租。城市的绝对地租主要是由使用城市土地的二、三产业提供的。城市地租是由农业地租调节的。城市的绝对地租是该地作为农业时的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之和。城市绝对地租的来源仍然是超额利润城市垄断地租一种个别的、特殊的地租形式50.4.城市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城市绝对地租15.4.2城市土地区位土地区位和区位理论决定城市土地区位的主要因素51.4.2城市土地区位土地区位和区位理论16.4.2.1土地区位和区位理论1.区位概念特定的地块所处的地理和经济空间位置及其相邻地块间的相互关系。2.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于18世纪末,形成于19世纪1826年屠能的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的发表标志着区位理论的正式产生。1909年韦伯《论工业区位》奠定现代工业区位理论基础。1933年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的中心地方》提到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20世纪50年来以来,区位论引入动态因素,走向成熟。52.4.2.1土地区位和区位理论1.区位概念17.3.区位理论农业区为理论屠能提出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从农业土地利用角度阐述了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经济分析方法。53.3.区位理论18.工业区位理论韦伯的基本理论方法是“区位因素分析”,即通过对运输费用、劳动力成本和聚集效益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计算,选择生产某种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获利最大的地点作为其理论区位。工业寻求最优区位分成三个阶段来进行:只有运费因子时,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用时,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作用时,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54.工业区位理论19.城市区位理论克里斯塔勒提出六边形城市空间分布模型城市或者中心居民点的物资供应、行政管理、交通运输等相互作用形成城市区位。55.城市区位理论20.市场区位理论考察整个企业体系,从总体均衡的角度揭示区位分布和选择为题。把生产区位和市场区位结合判断企业区位选择廖什不把最低成本作为工业区位的决定因素,而把与工业产品销售范围联系在一起的利润原则看成决定因素。这对空间经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56.市场区位理论21.4.2.2决定城市土地区位的主要因素1.自然区位因素:区域的地理特征区域自然环境2.经济区位因素:区域人口状况经济发展状况交通和通信情况3.社会和制度环境区位因素总体社会状况土地与住房政策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计划政府相关政策57.4.2.2决定城市土地区位的主要因素1.自然区位因素:3.社4.2.3房地产区位选择1.房地产宏观区位的选择指在全国各城市范围内进行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用地的空间布局选择。

在土地区位选择的宏观层次上一般只涉及工业用房地产,它取决于全国范围内工业(项目)的宏观空间布局。工业的宏观空间布局确定了,工业用房地产的宏观区位选择也就随之确定了。58.4.2.3房地产区位选择1.房地产宏观区位的选择23.2.城市房地产中观区位选择主要指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商业区:商业区按其功能从高到低可分为中央商业区、城区商业区和街区商业区。工业区:根据各种工业的特点(如污染状况、占地面积等),可以将工业分成内围工业区、外围工业区和远郊工业区。居住区:居住区是人们生活、休息的场所。一般位于中央商业区与内围工业区之间,或内围工业区与外围工业区之间。59.2.城市房地产中观区位选择24.3.城市房地产微观区位选择

1.选择商用房地产微观区位的标准:①要处在商业区,以利于利用其外部经济效益;②临街或道路状况要好,最少也要一面临街;③通讯要方便④要有足够的人口流量;⑤增值潜力要尽可能大。

60.3.城市房地产微观区位选择25.2.选择居住用房地产微观区位的标准:①周围要有优雅、清静的自然环境,面向广场,绿地、海滩则更好;②交通、通讯和人际交往要方便;③要有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完善的文化娱乐设施,淳正的民风,良好的治安条件;④便利的购物出行买卖条件;⑤具有尽可能大的增值潜力。61.2.选择居住用房地产微观区位的标准:26.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郊次级中心区形成4.3城市土地的利用62.城市土地利用模式4.3城市土地的利用27.4.3.1城市土地利用模式1.同心圆模式美国学者伯杰斯(E.w.Burgess)在研究了芝加哥的发展历史后认为,城市发展的典型过程是通过以中央商业区(centralBusinessDistri瓤,简称CBD)为中心向外辐射扩展,城市各地带不断地迁入和转移,就形成了同心圆式的扩展过程,并形成了五同心圆带构成的空间结构(参见下图)。在其理论中,既强调了城市地域的聚合和迁入.又强调了城市地域的分化和转移。63.4.3.1城市土地利用模式28.64.29.2.扇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