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胡适课件_第1页
鲁迅与胡适课件_第2页
鲁迅与胡适课件_第3页
鲁迅与胡适课件_第4页
鲁迅与胡适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迅与胡适中国现代文人的责任与命运讲课要点近代中国的学术转型知识分子:向左走?向右走?国民性思考:重建社会伦理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一、世纪之争二、从实科到文科三、国学与文学四、在政局动荡中的人生追求五、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

一、世纪之争20世纪是鲁迅的世纪,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鲁迅与胡适,在我的视野里是两个窗口,一个通向深邃冷寂的长夜,一个连着开阔、暖意的春的原野。”(孙郁)鲁迅是闪电,胡适是阳光(邵建)鲁迅是酒,胡适是水(傅国涌)鲁迅的精神是药,胡适的思想是饭,……鲁迅消失了的地方,胡适便凸现出他的意义(徐迅雷)鲁迅和胡适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从同盟军(《新青年》时期)到路人(甚至是敌人)的关系。30年代,一个是左翼领袖,一个是右翼旗帜。学术界有“挺鲁派”和“挺胡派”。从根本上来说,鲁迅与胡适性情、身份、立场差异太大。不同的留学背景,使他们成为“英美派”和“留日派”的代表人物。当然,在“留日派”中鲁迅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二、从科学到文学鲁迅1902年4月进日本弘文学院,1903年发表《说镭》、《中国地质略论》等文章,表现了对科学的热情;1904年6月到仙台医学院;1906年3月退学,返回东京。弃医从文鲁迅学医的动机:救治像父亲一样的病人、战争时当军医、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弃医从文”:直接原因“幻灯事件”;深层原因是对国民性的思考(其中包含梁启超影响)。胡适学农的动机“我的选择是根据了中国盛行的,谓中国学生需要学点有用的技艺,文学哲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个观念。但是也有一个经济的动机:农科学院当初不收学费,我心想我或许还能够把每月的学费节下一部分汇给我的母亲。”杜威鲁迅思考问题的角度,始终是民族国家的命运,最终由身体治疗转向精神的疗救。胡适更多是从个人兴趣出发,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这决定了他思考问题始终执着于社会中的个人,为他走向自由主义(维护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选择)奠定了基础。鲁迅与胡适志业的转向,为五四文学革命的爆发和成功奠定了基础。胡适开启了五四文学革命,鲁迅贡献了经典作品,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一个时代。三、国学与文学鲁迅:1907-1918《文化偏至论》“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太炎门生浙江两级师范风潮:木瓜之役金石文史之学胡适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盟《新青年》白话与文言鲁迅:1918年自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掊击家族制度与礼教之弊害,实为文学革命思想之急先锋。鲁迅作品

2、《阿Q正传》

阿Q形象接受史:《阿Q正传》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阿Q

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而构成一部阿Q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

●无论是20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潮,还是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救亡思潮,提出了“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也就自然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50年代至7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强调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分析,于是阿Q就被视为“落后的农民!”(或“农民”)的典型。

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人们又从《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的观念出发,重读《阿Q正传》。阿Q就一次地被确认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转向对“阿Q精神(性格)”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鲁迅的《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这就是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严家炎)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之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郁达夫《怀鲁迅》胡适作品《新青年》是胡适的发祥地,没有《新青年》,胡适的命运或许是另外一番光景。一夜之间,大洋彼岸的胡适名声大震。《新青年》成为胡适一生声名事业的发祥地,年仅26岁的胡适就此暴得大名,开始了他作为名人的生涯。▲

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号照片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仅写到先秦,但一生也没有写下卷,被讥是“善著上卷书”。蔡元培赞扬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长处是“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及系统的研究”,称其为“第一部新的哲学史”冯友兰多次肯定《中国哲学史大纲》,认为它表明“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胡适是新红学派—考据派的创始人,可以说是将小说纳入了学术研究正轨的第一人,取代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旧红学。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说:“我现在要忠告诸位爱读《红楼梦》的人:我们若想真正了解《红楼梦》,必须先打破这种牵强附会的《红楼梦》谜学!”胡适是《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即所谓“甲戌本”)孤本的发现者和拥有者。并且接下来发现了一系列珍贵的版本比如《庚辰本》,为现代红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胡适:昌明国粹,融会新知,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我们应该尽力指导国故家用科学的研究法去做国故的研究,不应先存一个有用无用的成见,致生出许多无谓的意见”《国学季刊》宣言四、在政局动荡中的人生追求鲁迅:从政府公务员到左翼文艺界的领袖1.鲁迅的公务员身份(1912——1926)鲁迅十余年的时间在政府机关工作,有些令人费解。如自1913直到1924他参加了多次祭孔,尽管在日记和书信里对祭孔表达反感,但还是参加了这些活动。直到1925年女师大风潮的时候,他终于与官场对立起来,到1926年“三一八”后,彻底脱离了政界。双重身份的分裂“目的是在弄几文俸钱,因为我祖宗没有遗产,老婆没有奁田,文章又不值钱,只好以此暂且糊口。”(《不是信》)女师大风潮“驱杨报告”北京女子师范大学2、鲁迅向左转一种民间立场——始终与被压迫者站在一起,支持颠覆国民政府的革命行为。1936鲁迅去世,随后开始了一个被神化的过程,于是留下一个问题:鲁迅活到解放后怎样?政治立场左转,但基本的思想没变,看问题的角度没变,质疑与批判的锋芒没有收敛。这种政治立场的转变,即基于人道,也基于正义,自然也有着微茫的希望。胡适:从不谈政治到“诤臣”、“诤友”1.“好政府主义”的流产胡适刚从美国回国时,声言“20年不谈政治”,在思想文艺上替中国政治创造一个革新的基础,但到1920年8月,他与蔡元培、李大钊等人发表《争自由的宣言》表示“我们本不愿谈实际的政治”,“但实际的政治没有一刻不来妨害我们……”1921年8月,胡适在安庆中国大学演讲《好政府主义》,1922年5月与丁文江、蔡元培等16人在《努力周报》上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宣扬“好政府主义”:第一,胡适认为应该作为各种政治派别的最低目标;(“好人笼着手,恶人背着走”)第二,创造保护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的、宪政的、公开的、有计划的政府。受到左派和右派的激烈批评。1922年,参加签名的王宠惠等人奉命组织“好人内阁”,但为吴佩孚所左右,毫无作为。担任教育总长但很快下野的汤尔和感慨地对胡适说:“我劝你不要谈政治了罢。从前我读了你们的时评,也未尝不觉得有点道理;及到我进了政府里面看看,原来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你们说的话,几乎没有一句骚到痒处的。你们说的是一个世界,我们走的又另是一个世界。……”鲁迅在1930年在《好政府主义》中评价说:“自三民主义以至无政府主义,无论它的性质的寒温如何,所开的究竟还是药名,如石膏、肉桂之类,——至于服后的利弊,那是另一个问题。独有“好政府主义”这“一副药”,他在药方上所开的却不是药名,而是“好药料”三个大字,以及一些唠唠叨叨的名医架子的主张。”2.人权论战起因:国民党实行“训政”,以党治国,镇压所谓“反革命”,后实行党化教育。1927年5月胡从美国回国,对现实不满,组织了一个类似费边社的组织“平社”,准备出版《平论》。他解释说:站立在时代的低洼里的几个多少不合时宜书生发表其偶尔想说的“平”话,谓之平社,基本是原新月社中人。《平社》未能出版,《新月》成为人权讨论的阵地。经过:胡适相继发表《人权与约法》、《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知难,行亦不易(孙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难说”述评)》,梁实秋《论思想统一》,罗隆基《论人权》、《专家政治》等,结集为《人权论集》批评的几个方面:第一,反对政党置于国家之上,抵制训政,呼吁制定宪法;第二,反对党化教育、思想统一;第三,反对政治迫害,呼吁言论自由等基本人权。深化:1929年5月,平社成员分工讨论“中国问题”,从科学、社会、思想、文学等多个角度陆续刊发文章,言论更为尖锐。胡适《我们走哪条路》提出打倒“五鬼”: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罗隆基《我们要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今日中国的政治,只有问制度不问人的一条路。制度上了轨道,谁来,我们都拥护。没有适合时代的制度,谁来,我们总是反对。式微:1931年胡适北上,平社活动趋于平淡,同年7月,上海发生枪击宋子文事件,胡适深受刺激,写诗一首:几枝无用笔,半打有心人,毕竟天难补,滔滔四十春!1932年被邀参加国难会议,他与丁文江等人交换意见,决定不与国民党为敌,采取渐进改良的措施,人权运动就此结束。

从1929年到1933年,鲁迅针对新月社批评家以及所谓的“人权运动”,陆续发表过几篇文章。瞿秋白《中国人权派的真面目》:

人权派的所谓人权,其最主要的用处是在消灭共产……人权派和国民党的分别,觉不是根本的政治立场的分别,而只是他们自己所说的策略上的分别……这个“分别”,正是忠心耿耿的人权派,不辞劳怨,不避艰险的对于国民党的直谏,这正是人权派努力帮助国民党屠杀民众的地方!3.抗战问题上的书生之见自“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之后,抗战问题提上日程。胡适一方面成为蒋介石的座上宾,偶尔被召见、垂询,另一方面发表言论,反对武力抗战,主张和平解决,最终认识到“和比战难”,出任驻美大使。这期间受到鲁迅的激烈批评。五、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基本的立场差异:鲁迅立足于底层,是苦难人民的代言人,但他不谄媚大众,不利用大众,而是彻底地批判大众愚昧和麻木;胡适立足于上层,是知识分子的良知。但他也并不逢迎官僚,不趁机捞取个人利益,而是试图对中国的政治体制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思想上,鲁迅建构了启蒙主义的体系,试图通过改变中国民众的心理,实现社会的总体变革;胡适欣羡美国的自由宪政,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