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同学们好:

欢迎大家参加马鞍山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业(专科)的学习。我将竭诚为大家做好《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辅导工作。

大家对我的教学有什么意见和建,请及时和我联系。

联系电话:2327514—8008

E-mail:ywh_118@163.com

祝:学习进步,天天愉快!教学大纲

教学媒体

重难提示或分析

综合练习题辅导教师:杨文华

整理ppt第一章

“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

战争时期文学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二、文学社团三、作家作品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戏剧整理ppt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1、“五四”新文化运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旧思想旧道德的思想革命,二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2、文学革命的内容:一是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还有是介绍外国文学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整理ppt

3、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4、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是倡导文学改革,提出系统理论主张的第一篇文章,并且提出了文学改革须从“八事”入手。

5、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义”。6、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给文化思想界以极大的影响。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传播马克思主义。整理ppt二、文学社团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圣陶、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

主张“为人生”的态度和现实主义倾向。代表刊物《小说月报》、《文学周报>>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发起人:是当时的留日学生,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郑伯奇等。主张“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学活动”的浪漫主义倾向。代表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月刊》。整理ppt

3、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提倡新格律诗。刊物《诗镌》。

4、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主要成员: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孙伏园、等。刊物《语丝》。

另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文学社团:未名社、莽原社、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狂飚社、湖畔诗社、民众戏剧社、南国社等。5、封建复古主义:(1)“学衡派”:主张:反对白话文,维护文言文。主要人代表:林纾、吴宓、梅光迪、胡先骕刊物《学衡》。

(2)“甲寅派”:发起人:章士钊。刊物《甲寅》。整理ppt

三、作家作品

(一)小说与诗歌

1、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了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2年出版的《呐喊》和26年出版的《彷徨》堪称新小说的两座丰碑。

2、叶圣陶作品中大多描写小城镇中小市民小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如〈潘先生在难中〉。

许地山的作品揭露和抨击了黑暗社会和现实,但也宣扬了佛教思想和乐天知命的宿命论人生观。作品有《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整理ppt

3、王统照早期小说以抽象的“爱”与“美”为弥合人生缺陷的药方代表作有〈微笑〉、〈沉思〉。随着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把创作思想转向现实的人生,作品有《湖畔儿语》《生与死的一行列》。

4、冰心的问题小说〈斯人独憔悴〉和宣扬“爱”的哲学的小说《超人》和《悟》。表现了她对社会人生的关切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小诗集《繁星》和《春水》的出版,使冰心成为当时“小诗派”的代表,《繁星》和《春水》的基调是“母爱、童真和大自然”。

5、郁达夫的小说带有“自叙传”的性质,浓郁的抒情格调,感伤色彩浓重的浪漫主义倾向。2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沉沦》(《沉沦》、《银灰色的死》、《南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整理ppt

7、庐隐的〈海滨故人〉中描写了五个追求人生意义的知识女性。

8、张资平22年出版的带有自传性的〈冲积期化石〉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9、乡土文学是鲁迅影响下的形成的一恶果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王鲁彦、许钦文、王任叔、许杰等。他们都出生在农村,作品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写出了隐约的乡愁作品有《黄金》、《疲惫者》等。

10、1917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早于第一篇白话小说的作品。11、1920年3月,胡适的〈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另外沈尹默、刘半农、刘大白等都是新诗的开拓者。沈尹默的《月夜》是“第一首散文诗而备具新诗美德的佳作。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刘大白的《田主来》《卖布谣》。整理ppt

12、郭沫若是中国新诗的奠基者,21年代8月出版的诗集《女神》充分反映了“五四”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开了一代诗风。诗集《女神》是一部杰出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诗歌以神话、传说为题材,借此表达诗人的理想和愿望;充满战斗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自由开放的形式和华赡丰美的语言《凤凰涅槃》最具代表性。13、冯至与“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具有强烈反封建世俗的精神。湖畔诗人是指: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代表作诗合集《湖畔》《春的歌集》及汪静之的《蕙的风》。与湖畔诗人写作题材相近的诗人冯至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14、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在建立新格律诗理论和进行新格律诗的创作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闻一多在26年发表的《诗的格律》中提出了格律诗必须具有“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代表作诗集《红烛》和《死水》。整理ppt(二)散文、杂文

1、鲁迅是现代杂文的开拓者和奠基者,24年语丝社所办的刊物《语丝》是新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的散文刊物。鲁迅的《野草》,艺术构思新颖奇特,风格含蓄深沉,是我国散文诗的丰碑。

2、文学研究会中以朱自清的散文成就最高,佳作《背影》、《荷塘月色》。冰心的散文《寄小读者》、《往事》。郁达夫的“自叙传”的散文《还乡记》等。3、最早的剧本是胡适的《终身大事》,历史剧有郭沫若的《卓文君》、《王昭君》、《聂》后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整理ppt三、作品分析

1、《伤逝》分析2、《狂人日记》分析3、《春风沉醉的晚上》分析4、《背景》分析5、《死水》分析

整理ppt《伤逝》分析

《伤逝》是一篇具有非凡思想深度的爱情小说。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形象。

涓生和子君都是20年代初期具有某种程度的民主思想的知识青年。他们互相认识后,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大胆地追求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并且不顾强大的封建势力和世俗偏见,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篱,走到了一起。但是,他们在一起生活没有多久,彼此间的冷漠就代替了热恋。

整理ppt

女主人公子君原本是一个为了争取婚姻自主而蔑视一切世俗观念的人,但与涓生同居后,她不再读书,不再思考,整日不是沉浸在对两人过去相恋情景的回忆中,就是忙于操持家务,或者为小油鸡而“和小官太太暗斗”。生活使他变得日渐空虚、庸俗。男主人公涓生原本不仅是一个能够追求新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而且还是新思想的传播者,他曾以自己的觉醒唤起了子君的觉醒,并且把纯真热烈的爱情奉献给了子君。但是,在与子君度过了最初的一段“安宁和幸福”的生活后,他不再满足现有的爱情生活。他意识到,他与子君的爱情应“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否则,“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但是,他们的爱情怎样才能更新、生长、创造?他们新的生活道路到底在哪里?这一切,他自己也并不很清楚。当局长一纸公文断绝了他的生计后,他最初还是做了多种努力,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处境。当这一切努力失败后,他竟错误地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子君,认为:“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了她”,最后终于提出了和子君分手。涓生本以为和子君分手后,他自己可以自由奋飞,子君也可以获得解脱。然而,他没有想到,离开子君后他依然是求告无门,走投无路,处于绝境,只有一个人在会馆“寂静和空虚”的破屋中,带着“悔恨和悲哀”回首往事。

整理ppt

而子君呢?涓生与子君分手,实际上是将她重新推回到了她曾经挣脱出的有着“严威”和“冷眼”的封建家庭。于是不久,她便“在严威和冷眼”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就这样,涓生和子君这对曾经热恋、相爱,并大胆地走到一起的青年男女,最后以悲剧结束了他们的爱情生活。《伤逝》是鲁迅写的惟一一篇有关爱情题材的小说。以爱情为题材来表现反封建的主题,这样的作品在鲁迅创作《伤逝》的那个时期是相当多的。但是,《伤逝》与同时代同类题材的小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作品不是将表现的重心放在诉说封建社会制度下男女相恋没有自由的痛苦,或是放在表现笔下人物为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如何去同严酷的封建势力做斗争等,而是放在了涓生与子君结合以后的遭际以及他们的悲剧结局上,这就使读者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造成涓生与子君悲剧的原因上。应该说,这也正是作者创造这篇作品的重要意图。整理ppt那么,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总体上说,其原因是复杂的,非单一的,主要包括下面几方面:首先,他们的爱情缺乏深厚的基础和更高的目标。由于两位主人公的奋斗目标仅仅是“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因此,他们一旦走到了一起,也就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个性解放”、“爱情至上”、“恋爱自由”等思想,20年代前后曾经召唤过许多青年冲破封建罗网,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因此,那时有不少作家也把讴歌男女青年勇敢反封建、争取自由恋爱作为爱情小说的主要表现内容。但是,鲁迅与同时代作家的不同在于:他没有一味地盲目讴歌当时盛行的这些观点,而是让人们从涓生与子君这对恋人的悲剧故事中,去思索当时这些流行的思想的局限性。子君与涓生靠着这些思想的鼓舞,勇敢地抗争封建势力的重压,特别是子君,当她勇于追求自由恋爱时,曾发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宣言,表达了她为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人格独立而无所畏惧的精神。然而,正是由于子君把获得爱情、婚姻自主,当作了自己奋斗的终极目标,把与涓生的爱和小家庭的生活,当作了新生活的全部内容,因此,当她婚后实现了这些目标时,她也就无所追求了,人变得空虚、停滞,情趣变得越来越庸俗,视野变得越来越狭小。也正因此,她和涓生之间的裂痕也就越来越大。

整理ppt另外,由于子君还是一个“爱情之上”者,因此,当涓生宣布不爱她的时候,她的精神也就由此完全崩溃了。与子君比,涓生尽管对爱情比较冷静,懂得“爱情必须时时更新”;但由于他最终不知道该怎样更新,因此,在对待爱情、对待生活上,他与子君有着同样的盲目性。正是这种盲目性导致他们失去了奋斗方向,最终使爱情枯萎。作者通过对男女主人公悲剧的再现,揭示出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以及“爱情至上”等当时十分流行的思想的局限性。在作者看来,尽管这些思想在反封建斗争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们有可能成为青年反封建的精神支柱,但绝不能引导人们获得长久的幸福,取得真正的解放,这也正是《伤逝》比当时同类题材作品思想深刻的地方。其次,黑暗社会的重压。涓生和子君虽然依靠“个性解放”等思想,一时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樊篱,但由于整个社会并没有因此改变,黑暗的社会是决不允许有这种叛逆者存在的。因此,他们婚后,社会对他们的打击、摧残始终没有停止。这其中涓生的失业,对他们的打击最沉重。因为这几乎使得这对青年丧失了生存的最低条件。尽管他们也曾经挣扎过,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贫困的困境。显然,这加剧了他们的悲剧。最后,当子君无奈回到娘家后,封建势力继续对她施以“威严”、“冷眼”,最终吞噬掉她的生命。作者在表现这对恋人悲剧的同时,还对黑暗的社会、残酷的封建势力摧残青年的罪行也予以了猛烈抨击。整理ppt

第三,涓生和子君身上各自存在的性格弱点。子君的“怯弱”,涓生的自私,是最终导致他们分手,不能抵御外来迫害,度过难关的一个重要原因。

《伤逝》的思想是相当深刻的。作品通过子君、涓生这对青年的爱情悲剧,鞭挞了封建势力对青年一代的迫害,揭示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等思想的局限性。由此,作品提出了一个非常卓越的见解--社会解放,应该是婚姻自由和妇女解放的前提。

《伤逝》在艺术上有着极强的魅力,整部作品抒情色彩十分浓厚。首先,这与采用“手记”的形式讲述故事有关。这种形式十分便于主观情感的抒发。由于作品让主人公以内心独白的形式,与读者倾心而谈,这就使故事讲述者涓生在讲述他与子君的爱情悲剧的同时,可以尽可能地倾诉他内心深处的“悔恨和悲哀”。这种如泣如诉、直抒胸臆的内心剖析,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生动,而且表达感情真实细致,给作品添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其次,与作品在叙述故事时将叙事、写景、抒情高度统一有关。如作品在讲述一年前男女主人公相恋时,插入了一段景物描写。作品这样写热恋的人眼中的会馆的景色:“她又带了窗外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而一年以后,当子君死去,涓生带着一片空虚与悲哀重新回到会馆时,会馆呈现出的却是另一番景色:“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显然,这些笔墨既是写景,又是写情,同时,它们又与整部作品的叙事紧紧地融于一体,共同创造了一种和蔼的艺术境界,使作品增强了抒情色彩,具有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整理ppt狂人日记》分析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作者在这篇小说发表时,第一次采用了“鲁迅”的笔名。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少年时代,由于家庭正走向破败,鲁迅亲身体验了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漠,同时,也使他有机会接触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看到了他们的淳朴和善良,也看到了他们生活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麻木。在南京求学期间,鲁迅受到“戊戌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特别是“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赴日本学习医学。然而,随着对中国国民性的缺点和病根的认识逐渐加深,他越来越深切地感到改造国民性的重要。他说:“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但是,从日本回国后,鲁迅接连遭到严酷现实的打击,一度失望而沉默。正当鲁迅埋头在中国古文化中“钩沉”的时候,正当鲁迅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痛苦、焦虑的时候,《新青年》树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使鲁迅走出沉默将已数十年来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思考和认识,浓缩在一篇小说里,与《新年青》同仁一起,站在了文学革命的最前沿,向整个封建社会提出了挑战。这篇非同凡响的小说,就是《狂人日记》。整理ppt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在中国仍至世界文学史上以“处女作”成名的作家为数不少,但在37岁时才发表处女作,而且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并成为大文豪的作家却为数不多。鲁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学革命造成的机遇。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文学革命,也就没有鲁迅。鲁迅在发表《狂人日记》之前,不但写了《文化偏至论》、《魔罗诗力说》等文学论文,翻译了许多“域外”的进步小说,还创作了文言小说《怀旧》,其主要思想都在于唤起人们的觉醒。然而,作为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声音虽然激进,但毕竟缺少呼应,不能造成一个运动。而《新青年》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首先发难后,虽然也一时有些寂寞,但大家一起鼓动,终于形成了一股势力,其影响就震撼人心了。沈雁冰曾在《读<呐喊>》一文中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那时《新青年》方在提倡‘文学革命’,方在无情地猛攻中国的传统思想,在一般社会看来,那一百多面的一本《新青年》几乎是无句不狂,有字皆狂的,所以可怪的《狂人日记》夹在里面,便也不见得怎样怪,而曾未能邀国粹家之一斥。前无古人的文艺作品《狂人日记》于是遂悄悄地闪了过去,不曾在‘文坛’上掀起了显著的风波”。与后来郁达夫的《沉沦》、汪静之的《惠的风》等作品相比,《狂人日记》确实“不曾在‘文坛’上掀起了显著的风波”,没有因此而展开一场文艺论战;但是,《狂人日记》在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开拓现代小说的道路特别是在批判封建礼教的流毒方面,其影响仍然是巨大而深远的。所以,鲁迅的成功,又在于他对我们民族和社会的深刻认识。

整理ppt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他还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棠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力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司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由此可见,作品小序中所谓“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等语,完全可以理解为作者有意摹传统笔记小说作法而写的反语,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说的“医家”有更深广的含义,并非狭义的“医生”、“大夫”。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狂人日记》在表现其主题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鲁迅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最为深恶痛绝,他的“弃医从文”的重大抉择便直接由于这个因素。而顾在五四运动前后写的所有杂文和小说,都是以启蒙主义为总的思想特征的。

整理ppt

《狂人日记》的创作,下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

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为此感到不解和愤怒:“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作品还写道:“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即狂人的大哥引者)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作用!你们也会吃尽。”在作品的最后一日记里,作者深切地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不有?”并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确实远远超出了文学的领域。整理ppt

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的、离经叛道的人,曾经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疯子’。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疯子;站在革命的立场看去他是先知先觉。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却在社会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和评价,这也是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映。鲁迅塑造这具有狂与不狂两重性的形象,就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揭示。这也是狂个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义”。掌握狂人形象的关键,就在于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的理解。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过:当时“大约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知识”。从作口中狂人的言行来看,他的确是一个“迫害狂”患者,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属于精神病学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如作品所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像这样的以为人人都要害他、要吃他的心理,在作品中处处可见。如果只看到这一方面,那就很容易认为狂人是真狂了。其实狂人的评议和心理有许多错乱和偏执的地方,却又表现出清醒的认识、深刻的思想和发言人的洞察力。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他从写满“仁义道德”几字的历史字缝里所发现的吃人的本质。这段话揭开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礼教的面纱,揭露了封建礼教在精神上对人民的残害,揭示了封建制奴役压迫人民的罪恶。几千年来,敢于站出来说出这个本质的人难道不就是被世人看作是“狂人”的人吗?整理ppt

作品开头,有这样一段话:“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作者按照一个迫害狂患者的思维特征来写人物的语言,其逻辑虽然常常很不清晰,但是,其含义却是相当丰富而且深刻的。所以,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和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如果我们很好地解决了狂人形象是真狂还是假狂的问题,那么,对狂人形象所具有的“狂与不狂”的两重性就容易掌握了。狂人的“狂”,一方面是由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更重要的一方面却是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并且被历史所证明是正确的,只是他说出了当时的人们不敢说或者是还没有说出的骇人听闻的话。我们说《狂人日记》是鲁迅全部创作的“总序言”,除了思想主题方面的因素外,还包含着它在鲁迅小说艺术上的开拓意义。鲁迅小说正是从这里开始,就一直既借鉴外国小说的长处,又继承传统小说的优点,从而创造出一种现代小说的新的民族形式。整理ppt

《狂人日记》一发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别”而引起了许多关注新文学的人们的注意。而它的特别,主要就在于它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形式。此外,作口中所带有的“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和新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寓热于冷”的凤格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所以,茅盾说:当时“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

在中国,以前没有日记体小说,只有笔记体和章回体小说。笔记体是“采风式”的,章回体是“说书式”的,它们在都采用第三人称,而日记体则全部采用第一人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表白。鲁迅的《狂人日记》不但从题目上,而且从整体形式上都借鉴了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鲁迅在借鉴果戈理小说的同时,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表现得更为“忧愤深广”,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礼教,很好地表现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意识,而且在艺术手法方面,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抛弃本国的小说传统,在以自我表白为主要特征的日记体小说中,仍然能很好地运用白描手法,极简明地通过语言和行为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此外,作者对白话的运用,也达到了非常娴熟的程度。比如:早上,我静坐了一会。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它兜肚连肠的吐出。从这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就可以看出作者文字功夫,其中有心理、有动作、有细节,用的都是标准的白话,自然朴实,却又处处生动形象,充满意趣。

整理ppt

作品中还有一些警句式的词句,如“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等等,其概括的力度和含义的深度,都绝不亚于文言文。鲁迅正是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在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同时,很地与传统小说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本民族的思想和生活,才创造出了“日记体”这样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从创作方法上看,《狂人日记》主要采用的还是现实主义的方法。这表现在作品重视典型环境的描写、重视细节的真实性、重视人物性格的统一性等方面。我们在阅读中时,如果把狂人的“错觉”加以矫正,就可以发现,无论是路人对他的态度,还是何先生对他的诊断,都是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生活现象。而“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甚至于“去年城里钉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着血舐”(这个细节后来被作者用于他的另一篇小说《药》之中),确实是“从来如此”。

整理ppt

《狂人日记》的现实主义精神,最重要的是念念不忘对封建道德的批判、对愚昧国民的同性和鞭挞。在作品中,除了现实广义的方法外,象征主义也时常可见。无论是“很的月光”,还是“赵家的狗”;无论是狼子村的炒吃心肝,还是李时珍写的人肉可以煎吃,都既可以看作是现实主义的刻画,也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结合。狂人的精神病状的描写是逼真的,而他的几乎所有语言又都是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他的形象本身的象征意义则更为突出。

茅盾曾在1923年这样写道“这奇文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储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言而喻的悲哀和愉快。”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就形成了一种“异样的风格”,即作品虽然一开篇就使人笼罩在阴冷的恐惧之中,虽然处处使人感到毛骨悚然,但是,作品中狂人昂扬的斗志,却不能不使人振奋,不能不使人觉得作者在冷峻的文字中还流淌着热烈的感情,还寄托着热切的希望。概而言之,是鲁迅小说“异样的风格”就是寓热于冷。

《狂人日记》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与崭新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绩,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整理ppt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小说的代表之一。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有成就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从1921年开始,他共创作小说40余篇。郁达夫的小说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叙传小说,代表作是《沉沦》;一类是侧重表现社会的小说,即社会问题小说,代表作有《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对于文学创作,郁达夫主张文学作品应更多表现作家“自我”,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郁达夫的小说,无论是哪一类,大都不追求复杂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是注重写人,写情,写一己的体验。这就使郁达夫的小说具有浓重的表现自我的个性特征,也正因此,郁达夫的小说又被称为浪漫抒情小说。

《春风沉醉的晚上》创作于1923年7月。当时,作者受到革命形势的影响,已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因此,他的目光也开始从先前较多地注视知识分子狭小的圈子,转移到更广大的劳动人民。在作品中,他开始有意识的表现下层劳动者,描绘他们的苦难,表现他们的抗争,歌颂他们的品德,揭示他们不幸遭遇的根源。作品中的“我”是一位生活无着的穷知识分子,为生活所迫,住进了贫民窟中一个窄小破旧的阁楼里。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个同样被生活压迫的烟厂女工。由于有着同样的生活处境,对现实有着强烈的不满,他们相识后很快从相互同情,发展到相互关怀、体贴。

整理ppt

作品以黑暗污浊的大都市为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深刻的阶级矛盾,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展示了他们自发的反抗意识及纯洁美好的心灵;同时也表现出,在那样的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与穷苦工人之间是可以沟通的,并且歌颂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

作品成功地刻画了一位正直、善良、真诚、乐于助人、具有朴素的阶级反抗意识的下层女工的形象。17岁的女工陈二妹,在一家小烟厂做包烟工,她每天从早到晚,要站在机器旁干十几个小时的活,有时还要被迫加班,得到的报酬却十分低微,除了吃饭,根本不够付房钱和买衣服。由于她的父亲刚刚去世,她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女,工厂的管理人便总想乘机戏弄她。正是由于陈二妹生活在社会下层,因此她对剥削压迫她的资本家有着强烈的仇恨。当她发现“我”吸烟时,便规劝“我”不要吸烟,尤其不要吸她所在工厂的烟,因为她痛恨那个厂,尽管陈二妹的这种反抗和抱复,对她所在的那个工厂不会有丝毫损伤,然而这反抗的呼喊,毕竟是发自被压迫者内心深处的,它代表着当时下层工人群众自发反抗斗争的要求和心声。陈二妹是个爱憎分明的姑娘,她身上有着对资本家朴素的反抗意识,同时也有着对遭遇同样命运的落难者的深切同情与关怀。她自己生活相当贫困,然而当她发现“我”的生活同她一样窘困时,便主动买来面包留给“我”充饥;当她发现“我”整夜不归,行为令人可疑时,便真切地担忧“我”走上邪路,归劝“我”改过;当她发现是自己误会了别人时,又马上坦率地检查自己。作品通过刻画这样一位下层女工形象,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善良美好的可贵品质,同时也揭示出了她们苦难的根源是严重的阶级压迫和剥削。整理ppt作品中的“我”是一位有才华、撩倒困顿、感情忧郁,对黑暗的现实有着愤慨,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切同情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生活无着,情感抑郁,但当面对与自己有着同样境遇的下层女工陈二妹的不幸时,其内心深处却激荡着愤世嫉俗之情。陈二妹的形象是通过“我”的观察和接触来刻画的。在“我”眼里,陈二妹是可怜的、无助的,是善良的、纯正的。作品这样写,不但展现出陈二妹美好纯洁的心灵,而且凸现出“我”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我”对弱者的同情,对下层劳动者身上美好品行的赞美,对黑暗的憎恶。在一般情况下,小说中的“我”或是一个组织材料的线索,或是作家创造的一个形象,不是作家本人,然而,由于郁达夫的作品采用的是自叙传的形式,浪漫主义色彩浓厚,因此,他的作品中的“我”却可以认为是作家本人。也正因为如此,透过这篇作品中的“我”这一形象,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作者本人对下层劳动者的感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正是当时一部分进步知识分子内心的真实再现,具有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作品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色是结构严谨,整个故事发展写得完整自然。郁达夫早期小说有不重视情节,结构松散的特点,然而这篇作品的结构却异常精美。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步步设伏,层层推进,前后勾连,适时解“扣”,而且这种安排又不露痕迹,十分自然。整理ppt比如,由于房屋狭窄,陈二妹每次回来,“我”都要站起身来让路,这样,陈二妹自然感到很不过意,于是有了赠食物情节的出现;由于“我”神经衰弱,夜里出外散步,这就使陈二妹产生误会,故事由此生出波澜,推出了后来的“规劝”、“解释”等一连串的情节;当误会消除后,两人的友谊进一步发展,故事也由此推向了高潮。郁达夫的作品有注重描写人物心理历程的特点。这篇作品在表现人物心理上更具有独到之处。作品多次袒露“我”的内心活动,把人物复杂微妙的精神世界再现了出来。比如作品写到陈二妹规劝“我”不要吸烟,尤其不要吸她所在的那家烟厂的烟时,作品这样描写“我”的心理:“我知道这是她为怨恨N工厂而滴的眼泪,但我的心里,怎么也不许我这样想,我总要把它们当作因规劝我而洒的。”这段人物心理的剖白,真实的表现出了作品中“我”因陈二妹的规劝而产生出来的复杂而又真切的内心世界。在作品的尾部,故事进入高潮,当陈二妹发现自己误会了“我”而坦诚地道歉时,作者又适时地描写了一段“我”的内心活动,从而将人物情感与理性的冲撞以及人物灵魂净化的心理历程,都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由于作品采用了这种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因而不仅使人物变得更加真实生动,而且也使作品具有了一种浓郁的抒情色彩。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作者较早描写工人的好作品,也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最早表现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由于它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较高的成就,因此历来被认为是“五四”优秀短篇小说园地中的一朵奇葩。整理ppt《背影》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散文名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是一位散文成就卓著的作家。他的散文风格独特,而且为后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成就主要集中于前期,即1923年—1927年。五四运动爆发时,朱自清还是学生,但他很快积极地投身到这场运动中,并同时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号召,开始了新诗创作。不久,他由诗歌创作转向散文创作。1923年,他与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后撰写出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引起散文界的重视。以后,他又不断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散文,如《温州的踪迹》、《女人》、《背景》、《荷塘月色》等。这些散文都写得感情真挚,讲究技巧,富有诗意美。朱自清早期不少散文擅常描写景物,而且善于细致地传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但是朱自清并不是将这种表现仅仅停留在抒发个人情感的狭小天地中。“五卅”前后,朱自清还创作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与罪恶、抒发自己炽烈爱国热忱的作品,《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血歌——为五卅惨剧作》、《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给死者》、《执政府大屠杀记》等。这些作品写得情感激烈,思想性较强。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多收在他的诗文合集《踪迹》、《背影》、《你我》中。整理ppt1928年以后,朱自清侧重国学研究,散文创作逐渐减少;散文风格也由先前多绚丽,重描写、抒情,走向多质朴,重议论、说理。朱自清后期创作的散文名篇有《儿女》、《给亡妇》等。

《背影》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主要叙写由于祖母的死和父亲的“赋闲”所造成的家庭的凄凉境况。这一部分主要是交代背景,即“那年冬天”,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中欠债,在这种情况下,父子同行。这一部分既交待了事情的缘起,又渲染了气氛,为下文写车站分别作了必要的铺垫。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自然段),侧重写父亲对“我”的关怀。作者通过写父亲在百忙中仍坚持为儿子送行、送行时与车夫议价、选定座位、叮嘱儿子等场面,特别是通过写在车站父亲亲自为儿子买桔子而来回翻越车站月台时的“背影”,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高潮与核心。

第三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写由于家境困窘造成的父亲“老境颓唐”以及父亲在老境颓唐时对“我”的思念。这一部分对父亲坎坷的一生作了一个简洁的回忆,然后推出“我”在晶莹的泪光中看到的父亲的背影,最后以深沉的感叹作结。

《背影》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主要是因为作者在作品中抒发了真挚浓郁的父爱子、子思父的深切感情。整理ppt首先,极力刻画了父亲对儿子的慈爱之情。一般人的家庭观念总以为父严母慈,所以写亲子之爱,多写父亲的教诲。

《背影》则通过对父子在车站分别场景的真实细致的描述,特别是通过父亲为儿子关行,和脚夫讲价钱、为儿子选座位、过月台买桔子等几件典型的事例,表现出了父亲对爱子的一片深情。与脚夫讨价,是因为当时家境窘迫,负债累累,父亲怕儿子年轻碍面子,吃了亏,于是亲自去照料。上车后,父亲又亲自为儿子选座位、买桔子。父亲之所以要为儿子做这些,并非不知儿子已经长大成人,自己可以照料自己,只是觉得能多为儿子做些事,可以靠慰一下自己那颗爱子的拳拳之心。

其次,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深怀念的感情。作品所写的车站父子分别一幕,是八年前的事。尽管这分别的场景当时曾经给作者留下了难忘深刻的印象,但真正理解八年前父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体贴关怀,却是后来的事。几年后,当作者自己也做了父亲,也为生计四处奔波时,才日益加深了对父爱的理解,由此,作者也就愈发怀念父亲。正是出于这种理解和怀念,作品在叙述当年情景时,还写了自责。“我”从前少不更事,认为父亲太迂,说话不大漂亮等。在作品中,作者有意将自责、内疚与“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相互映照地写,愈见子思父情感的真切,以及父子间特有的深厚感情。

第三,在讲述父子情深的故事时,还特别强调了这一切都发生在祖母死后,父亲失业,家财典质,生活日见窘迫的情形下。这就使作品在歌颂父子情深的同时,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旧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的动荡不安,使人更进一步体味到悲剧中的温情。整理ppt《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多少年来,它之所以能叩动很多人的心弦,除了在内容上独具魅力以外,在艺术上也有很多高明之处。首先,结构凝练精美。作者善于抓住瞬间的生活感受,以“背影”为题目,又以“背影”为行文线索,记叙中有实写,有虚写,详略得当,使全文结构严谨,主题突出。

为了突出父爱子的情感,作者选取了父亲到车站送行、讲价钱、选座位、嘱咐儿子、穿越铁道买桔子等一系列典型事例,这些事例都细致、准确地表现出了父亲对爱子的特殊感情,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作品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还是父亲的“背影”。这不仅是因为作品以“背影”为题目,还因为作者在叙述事件过程中,始终对父亲的背影给予了着力刻画,并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在作品中,“背影”共出现了四次:开篇志笔就点出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这是点题。中间记叙父亲送行过程时,又两次描写背影。一次是写父亲过铁道买桔子时的背影,这是作者着力刻画的背影;另一次是写父亲离开车站时的背影,它再一次点题。最后,写“我”读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了铭刻在心中的父亲的背影。这次描写,紧紧呼应前文,突出了“背影”的感染力。作品以“背影”为线索,步步扣题,前呼后应,不仅使全文“形散神不散”,更突出了表现父爱的主题,同时也使全文成了一个十分严谨集中的整体。

其次,文章成功地运用了白描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

作者写父爱,许多地方运用了白描手法。其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桔子的一段文字,就是极为精彩的白描:……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整理ppt在这段描写中,作者如实地写了父亲的穿戴、体态,更精确朴实地描写了父亲买桔子过铁道、爬月台的情景。没有比喻,也没有背景的烘托,只是将眼前所见如实写来。这就使父亲的背影,随着他蹒跚的步履,笨重的体态,艰难的动作,如实地央入读者眼帘。这种白描文字,乍读给人平淡的感觉;但细细品味,其间却蕴藏着深情,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第三,语言自然朴实,特别是人物对话简洁传神,这使全文具有了一种质朴的本色美。作品在语言上的突出特点是不追求词藻的华丽,而是以朴实自然的词语,叙述事件、摹写人物。如写父亲买桔子过月台一段,作者用了这样几个动词:“慢慢探下身去”的“探”,“两手攀着上面”的“攀”,“两脚向上缩”的“缩”。这些动词都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既简洁地写出了人物的动作,又富有动态感。又如这与父亲送别时的对话也很简短,仅四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四句嘱咐,都写得十分简短,然而它们却以少胜多,准确地反映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疼爱、依依不舍。第一句儿子劝他不必送,可父亲坚持要送,因为他担心茶房不周到;第二句他告诉儿子他要去买桔子,这是惦念儿子在车上饥渴;第三句写出了父亲担心儿子沿途的安全;第四句是父亲走了几步回头说的,他让儿子快上车,是怕儿子的行李丢失。这些对话写得简洁、精粹,而且紧扣特定情境,更增添了全文的艺术感染力。

《背影》是朱自清早年写人散文的名篇。它不仅写出了作者浓浓的情致,也表现出了朱自清驾驭散文这种文体的超凡的艺术功力。整理ppt

《死水》分析《死水》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创作的诗集主要有《红烛》、《死水》两部。这两部诗集虽然是闻一多思想和艺术风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但它们共同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红线。

诗集《红烛》是闻一多第一本诗集,这个诗集中不少作品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在异国他乡的孤寂以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其中,《太阳吟》写得很有特色。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寄情于太阳,向它倾诉了思乡恋国的衷肠。诗集《死水》所收集的作品无论是思想的深刻,还是艺术的成熟,都要比《红烛》集中的作品有显著的提高。其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悲痛、或激愤、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读者无论何时读到这些作品,都会为之动情、颤栗。闻一多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他有感于“五四”以来新诗过于散漫自由,因此提倡一种新格律诗。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这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

闻一多在我国新诗创作理论建设上也很有成绩,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

整理ppt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凌辱、歧视的辛酸。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全诗共分五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节),表达了诗人对“死水”一般的旧中国腐败现实的激愤之情

诗的第一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有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当时,旧中国封建传统势力根深蒂固,渗透于各个领域;帝国主义的入侵,资产阶级的所谓文明,又使一些无耻的中国人滋长了洋奴的思想;反动派相互勾结,残酷地扼杀着一切进步的新思想、新事物……正是这一切,使当时的中国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在这句诗中,“绝望”二字,写出了诗人深沉的失望心情。诗的第二句,“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清风”是与“死水”相对照的事物,可以用以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然而,这些新鲜的东西却引不起“死水”的半点反应。清风吹处波不生,可见死水已沉寂到了极点。这一句是对“死水”的更进一步描绘。诗的第三、四句“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写出了诗人面对“死水”,继失望而产生的恨极心情。现实既然如此黑暗,让人绝望,倒不如让它彻底腐烂发臭,也许病入膏肓,不可就药,烂得更快、更透,旧的彻底死亡了,新的才会成长得更茁壮。这两句诗,又表现了诗人激愤中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整理ppt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节),诗人对“死水”进行了细致描绘,具体形象地揭露出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的感情。在这几节诗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以及讥讽的笔触,逐步深入地写出了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后死水的进一步变化。扔进死水中的“破铜烂铁”,会生出绿色、红色的锈,铜锈绿的如“翡翠”,铁锈红的如“桃花”;再有,“剩菜残羹”的油腻,散在水面,阳光一照,犹如闪光的“罗绮”;有的地方发了霉、生了毛,又宛如“云霞”;死水发酵后,还会变成有着“绿酒”般颜色的臭水,那上面泛起“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正是在这样的一沟死水上,成群的花蚊在上面杂乱地飞舞,有时,还要加入鼓噪的蛙鸣。这令人作呕的死水,肮脏腥臭,令人无法立足!这里,诗人借对死水的进一步细致描绘,对旧中国黑暗现实给予了细致形象的再现。在这部分内容中,诗人用色彩鲜明、形象美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来描绘污浊、肮脏的死水,犹如给恶魔穿上了精美典雅的外衣。这是用虚假的美来反衬真实的丑,诗人这样写,使丑类变得更为丑恶。以美写丑,丑更丑,诗人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更鲜明地表现出死水的腐臭本质,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嘲讽意味。

第三部分(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诅咒现实,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这一部分的头两句,诗人以十分断然的口吻,对黑暗的中国社会予以了彻底的否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在彻底否定之后,“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一句,又写出了诗人在绝望之中的一丝期望。丑恶开垦出的世界,只能更丑恶,但丑恶到极点,就有可能会产生转机整理ppt因此,这最后两句,既名含着诗人对旧中国的绝望,也包含着对新中国的期望和向往,包含着诗人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尽管对诗人来说,这种期望在当时是非常朦胧的。

全诗把军阀统治下黑暗陈腐的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对其进行了强烈的鞭挞与诅咒,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热情。

闻一多是最早提倡和实践新格律诗的诗人,这首诗也是实践其新格律诗主张的范例。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主张“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首诗完全符合他的上述主张。

首先,从音节上看,该诗具有音节的和谐美,这主要表现在诗的节奏上。这首诗的节奏非常整齐,每一行诗都有四个停顿,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这里,每四个停顿又是由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组成,这样整齐的停顿,使这首诗的单节十分和谐,就如同四拍子的歌曲一样,使其节奏具有了格律化的音乐美。这首诗的音乐美还表现在韵律上。全诗除第一节外,第二、三、四、五节都采用隔句韵的形式,并且每节换一次韵,在统一中有所变化,使声律整齐而不呆板。这也就使新格律诗与旧格律诗在形式上有了明显的区别。另外,这首诗的首尾两节都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做首句,这种复沓不仅在意义上是一种强调和呼应,在韵律上也有回还往复之美。

整理ppt其次,这首诗的建筑美也是显而易见的。所谓诗的建筑美,是指诗行与诗节的排列均齐而言。这首诗共五节,每节均四句,每句九字,做到了节的匀称,句的均齐。每节诗都四四方方,整整齐齐,好像一座有棱有角、刚劲挺拔的大厦,具有建筑美。

再次,这首诗也具有较强的绘画美。这主要表现为诗的词藻美上。诗人在描写死水时,特别注意选取那些易于引起人们视觉联想的词藻,以加强诗句的绘画美感。如诗中既有色彩丰富、鲜明的“翡翠”绿,又有“桃红”红,“珍珠”白,再加上“罗绮”、“云霞”、“绿酒”等描写,使死水显现出繁复的色彩来,这无疑大大增强了诗歌的绘画美。诗人用美丽的色彩来描绘死水的“表”,当然正是为了有力地揭示它那丑恶的“里”。表与里的强烈对比,造成强烈的反讽效果,犹如漫画中的夸张,修辞中的反语。

《死水》一诗相当成功地实践了闻一多自己的诗歌主张,不愧为诗人众多诗作中的精品。整理ppt练习题一

(一)填空题(答案写在横线上)1.__年9月,___主编的《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2.__年1月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表了胡适的《____》和___《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开始。3.《____》和《____》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后以现实题材创作的两部小说集。4.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12人共同发起成立的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是改革后的《____》。5.以文学研究会为中心,以__、___、许地山、王统照、庐隐等为代表的“___”,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小说流派。6.__的小说,在题材上,教育界的生活占有重要比重,他笔下的人物又以教育界的知识分子居多,故又称“___”。7.____年成立于日本东京的___,是“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齐名的另一个重要的新文学社团。8、以创造社为中心,以___、郭沫若、___为代表的__小说派,是当时最重要的浪漫小说流派。9.郁达夫、郭沫若等人的小说创作,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自己身边的日常琐事为题材的“___”,一是以古代或外国的故事为题材的“_____”。10.____年出版的____的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11.___的《____》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新诗集。整理ppt12.“小诗派”以___为代表。13.小诗的创作主要受印度诗人___和日本俳句的影响。14.冰心于1923年和1930年出版了两部小诗集,第一部是《____》,第二部是《_____》。15.汪静之的诗集《_____》,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专门的爱情诗集。16.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理论,主要指“音乐的美”、“__”和“_”。17.闻一多于1923年和1928年出版了两部诗集,第一部是《__》,第二部是《___》。18.徐志摩在他十年的诗人生涯中,留下了四部诗集,它们是:《志摩的诗》、《____》、《_____》和《云游》。19.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是《_____》。20.1924年创办的《___》周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的散文(杂文)刊物。21.1927年出版的《___》,是鲁迅惟一的一部散文诗集。22.文学研究会中影响最大的散文家是_______。23.上海民众戏剧社出版的《_____》月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戏剧专刊。24.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和《___》,1926年结集为《___》出版。25.鲁迅《祝福》控诉了封建社会政权、___、___、___这“四条极大的绳索”的野蛮性和残酷性。整理ppt(二)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字母填在括号内)1.《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作者是()。A.李大钊B.钱玄同C.刘半农D.鲁迅2.撰写《评新文化运动》攻击新文化运动的是()。A.林纾B.梅光迪C.吴宓D.章士钊3、影射小说《荆生》《荆生》和《妖梦》的作者是()。A.林纾B.梅光迪C.吴宓D.章士钊4.鲁迅继《狂人日记》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A.《药》B.《孔乙已》C.《呐喊》D.《彷徨》5.中篇小说《海滨故人》是谁在本时的代表作()。A.冰心B.王统照C.庐隐D许地山6.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是()。A.《狂人日记》B.《冲积期化石》C.《沉沦》D.《漂流二部曲》7.《相隔一层纸》是()的诗歌处女作。A.胡适B.沈尹默民C.冯至D.刘半农8.冰心的第一部小说诗集是()。A.《春水》B.《湖畔》C.《繁星》D.《女神》9.谁被鲁迅誉屡“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A.胡适B.汪静之C.冯至D.郭沫若10.五四运动前后以什么杂志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撰写杂感随笔的作者群()。A.《新青年》B.《每周评论》C.《语丝》D.《时事新报、学灯》11.《荷塘月色》的作者是()。A.冰心B.朱自清C.鲁迅D.叶圣陶12.谁在《还乡记》、《还乡后记》、和《日记九种》中诉说了个人的遭遇和不幸()A.郁达夫B.闻一多C.徐志摩D.郭沫若整理ppt13.《新青年》在1919年发表了谁借鉴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定的独幕剧话《终身大事》()。A.洪深B.郭沫若C.胡适D.丁西林14.提倡“爱美剧”的新文学社团是()。A.文学研究会B.创造社C.民众戏剧社D.戏剧协会15.在《阿Q正传》第五章“生计问题”中鲁迅描写了一场阿Q与谁的“虎斗”()。A.洋鬼子B.小DC.赵秀才D.王胡16.《伤逝》中涓生各子君费尽周折寻到的处所是在()。A.吉详胡同B.吉兆胡同C.吉利胡同D.兆吉胡同17.在《伤逝》中,涓生和子君是怎样处理他们的叭儿狗“阿随”的()。A.插了草标到庙市去卖掉B.用色袱蒙着头带到东郊去放掉C.推在一个并不深的土坑里D.装进竹篮里送给朋友18.《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我”的房东是()。A.N烟公司的女工B.一个五十多岁的弯腰老人C.邓脱路的裁缝D.一个六十多岁的胖妇女19.《潘先生在难避》中的潘先生是一位()。A.小学教员B.小学校长C.教育局长D.教育处长20.周作人的“书信体”散文《乌篷船》是作者假拟写给谁的信()。A.子虚B.乌有C.子荣D.乌荣整理ppt(三)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1~5个是正确答案,将其全部选出并将字母填在括号内。错选、漏选均给分)1、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八事”,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A.须言之有物B.不摹仿古人C.不做无病之呻仿D.务去滥调套语2、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三大主义,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A.推倒雕琢的阿腴的贵族文学B.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C.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D.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3.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扩大后,先后参加编辑部工作的主要有()。A.李大钊B.沈雁冰C.钱玄同D.刘半农4.参加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的12人中,主要有()等。A.周作人B.沈雁冰C.郑振铎D.叶圣陶E.鲁迅5.参加发起成立创造社的留日学生主要有()等。A.郭沫若B.郁达夫C.成仿吾D.张资平E.郑伯奇6.以《诗镌》为阵导的“新月诗派”诗人主要有()。A.闻一多B.徐志摩C.梁实秋D.林语堂E.朱湘7.语丝社的主要成员有()等。A.鲁迅B.周作人C.孙伏园D.刘半农E.川岛8.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发表的三篇小说是()。A.《狂人日记》B.《孔乙已》C.《阿Q正传》D.《伤逝》E《药》整理ppt9.许地山的主要小说有()等。A.《湖畔儿语》B.《命命鸟》C.《海滨故人》D.《商人妇》E.《缀网劳蛛》10.小说集《沉沦》中收入了哪三篇作品()。A.《沉沦》B.《微笑》C.《沉船》D.《南迁》E《银灰色的死》11.郭沫若早期曾发表有十多篇小说,其中,主要有()。A.《斯人独憔悴》B.《她怅望着祖国的天空》C.《漂流三部曲》D.《生与死的一行列》E.《牧羊哀话》12.“乡土文学派”的主要作家有()。A.王鲁彦B.许钦文C.王任叔D.彭家煌E.许杰13.“五四”新诗坛上写作小诗的诗人主要有()等。A.胡适B.汪静之C.潘漠华D.应修人E.冯至14.“湖畔诗社”的四位诗人是()。A.汪静之B.冯雪峰C.潘漠华D.应修人E.冯至15.民众戏剧社的主要成员有()等。A.沈雁冰B.洪深C.郑振铎D.田汉E.欧阳予倩16.20年代前后,反映现实题材的社会问题剧主要有()等。A.《一只马蜂》B.《赵阎王》C.《获虎之夜》D.《卓文君》E《三个叛逆的女性》17.赵贵翁和陈老五是鲁迅哪篇小说中的人物()?A.《狂人日记》B.《阿Q正传》C.《孔乙已》D.《祝福》E.《伤逝》18.阿Q生活的主要场景是在()。A.狼子村B.鲁镇C.太子村D.未庄E.土谷祠整理ppt19.在《伤逝》中,涓生曾说,他的位置不过是在什么与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