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第十四章价值与价值观-第十五章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_第1页
第十三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第十四章价值与价值观-第十五章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_第2页
第十三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第十四章价值与价值观-第十五章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_第3页
第十三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第十四章价值与价值观-第十五章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_第4页
第十三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第十四章价值与价值观-第十五章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第十四章价值与价值观第十五章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十三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1《马克思主义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哲学》2第十三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第十三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3

第一节真理的本质和特性一、真理的本质二、真理的具体性与全面性三、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第一节真理的本质和特性一、真理的本质二、真理的具体性与全面4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对真理本质的理解,取决于对认识活动中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理解。一、真理的本质一、真理的本质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谓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就是关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符合。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它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6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是是客观的。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7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是多个。坚持客观真理论,必然坚持真理一元论。真理的一元性,是就真理的客观内容而言的。如果从其表现形式看,真理又是多样的,它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不同的理论形式来表达。真理是内容上的一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一。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8真理的客观性表明,任何人、任何群体要想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都只能采取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人们只有尊重真理并按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真理的客观性表明,任何人、任何群体要想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都91.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它就不再是真理。脱离条件的所谓抽象真理是不存在的。真理是对具体事物的抽象,经过科学抽象的真理,是反映了事物的条件及其发展变化的真理,不是僵死的教条,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公式,而是具体真理。二、真理的具体性与全面性1.真理的具体性二、真理的具体性与全面性10具体真理是一定条件下的真理,这并不否定真理的普遍性。任何真理都有普遍性,只是这种普遍性是有其条件和范围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普遍性。具体真理是包含着具体历史条件的丰富的普遍性。具体真理是一定条件下的真理,这并不否定真理的普遍性。任何真理112.真理的全面性真理是具体的,也是全面的。在认识过程中,尽可能地把握对象的一切方面及其相互关系,是达到真理的必要条件。真理的全面性就是指对事物本质规定的综合,如实反映事物的诸矛盾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全面性意味着真理并不是一次完成的终极真理。作为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变化。真理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因此,坚持真理的全面性,也就是把真理理解为过程。2.真理的全面性12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三、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三、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13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人类认识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即人类认识能够正确地把握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14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善的。承认认识对象及其变化发展的无限性,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和我们的认识有待于拓展和深化,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2.真理的相对性153.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它们相互依存。其次,它们相互包含。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思维、人的认识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新和有限性的矛盾在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中的表现。人思维、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作为人的思维、人的认识成果的真理只能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3.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16都是把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对立起来,片面夸大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形而上学真理观的两种具体表现:独断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堵塞人类认识进一步发展的道路。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走向主观真理论,陷入了不可知论和诡辩论。都是把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对立起来,片面夸大一个方面而否定另17

第二节真理的检验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逻辑证明与实践标准三、科学预见与实践标准第二节真理的检验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逻辑证18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科学地解决了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真理的本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就在于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认识本身和客观对象都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能够把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联系和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把二者加以比较和对照的社会实践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实践是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的、感性的物质活动,是主观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既具有普遍性的品格,更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不仅直接就是一种现实的物质活动,而且还能够把一定的认识、理论变成直接的、实实在在的现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两个方201.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正确地理解已被实践证实的理论的作用。已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对于人们的新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并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2.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必须正确地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深刻理解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3.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防止和反对实践标准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对吧被某一具体实践证实的认识绝对化的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辨析1.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正确地理解已被实践证实21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否定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指运用已有的只是并按照逻辑规则进行推理,从而对某一认识的正确性进行论证。逻辑证明是解决命题形式之间的必然联系问题,而不是解决命题内容是否真实的问题。二、逻辑证明与实践标准二、逻辑证明与实践标准22第一,逻辑证明常常是对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实践检验的必要先导。第二,逻辑证明也是对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实践检验的必要补充。第三,逻辑证明能够发现和校正对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实践检验在出现的误差。第四,有些认识的真理性主要是靠逻辑证明来论证,而不是直接地诉诸实践来验证。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特别是科学认识的真理性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一,逻辑证明常常是对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实践检验的必要先导。23首先,逻辑推理所展现的仅仅是命题形式之间的必然联系,它并不涉及命题的内容。其次,逻辑推理规则本身的正确性也是逻辑所不能证明的。最后,逻辑证明的结论是否正确,最终也还要由实践来检验。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并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首先,逻辑推理所展现的仅仅是命题形式之间的必然联系,它并不涉24总结总之,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真理性的过程中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轻视逻辑证明的作用是错误的。但这种作用无论如何巨大,也还是辅助作用,逻辑证明不能作为与实践并列的另一种检验真理的标准。总结总之,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真理性的过程中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25三、科学预见与实践标准科学预见是认识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特别是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从某种具有普遍性的科学理论和先行条件出发,推导出关于未知事实的认识活动,通常被称作科学预见。科学预见对于人的认识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科学预见的内容是否为真理,最终只能由实践来检验。三、科学预见与实践标准26科学预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科学预见又是真理发展的重要形式。科学预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科学预见又是真理发展的重要形式27首先,人们借以进行科学预见的科学理论是来源于实践的。其次,科学家们的科学预见能力是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形成的。最后,科学预见是否正确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离开实践基础,人们既不可能做出科学预见,也不可能对科学预见做出真正的检验。首先,人们借以进行科学预见的科学理论是来源于实践的。28

第三节真理的发展规律一、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二、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真理三、在解放思想在发展真理第三节真理的发展规律一、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二、在同谬误斗29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因而也是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源泉。实践是发展的,因而真理也是发展的。一、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一、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30对于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和发展真理的认识活动,毛泽东精辟地概括为“实事求是”。实事求是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它一方面强调从“实事”中“求是”,使认识、理论如实反映实际、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强调必须用“实事”中所求的

“是”即规律性的认识去知道实践。“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对于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和发展真理的认识活动,毛泽东精辟地概括31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发展真理的过程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程度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范围不断拓展的过程。发现和发展真理的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发现和发展真理的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实32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不断深化发展的,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也是不断深化发展的。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是坚持不懈地实事求是的过程,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也就是在实践中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总结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不断深化发展的,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所获得的真33真理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人的认识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往往产生正确和错误两种不同的结果,即真理和谬误。所谓谬误,就是与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相背离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坚持和发展真理,就必须同谬误作斗争。二、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真理二、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真理34客观原因:认识对象的复杂性、认识条件的局限性主观原因:特定主体认识能力的有限性、思维方式的片面性、认识的褊狭性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产生谬误,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原因。客观原因:认识对象的复杂性、认识条件的局限性在人的35对认识中所产生的谬误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承认人在认识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决不是为错误辩护、宽容错误,而是为了提高防止错误和克服错误的自觉性,尽可能少犯错误、不犯错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真理的基本前提。对认识中所产生的谬误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承认人在认识过程中难361.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2.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又是相互转化的。(1)真理向谬误转化,主要是由于真理脱离了其所反映的对象或超出了其所适用的范围。(2)谬误向真理转化,则主要表现为同谬误作斗争有利于真理的发展。真理是愈辩愈明的。3.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关系表明,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既要划清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又要辩证地理解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在人的认识活37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并且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不仅要求我们在与谬误斗争中发展真理,而且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从而不断推进真理的发展。三、在解放思想中发展真理三、在解放思想中发展真理38

含义: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实事求是;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含义: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39教条主义把理论看作固定不变的教条,以为在实际工作中只要一切照着“本本”上写的原则去做,就万事大吉。教条主义学风是与实事求是的原则相对立的。经验主义则是理论脱离实际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经验主义者轻视理论,把个别的成功经验看作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原则而照搬照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才能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和取得实践的成功。解放思想,就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风,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把理论看作固定不变的教条,以为在实际工作中只要一切照40解放思想是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就是要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就是要形成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变化中的世界和变革中的中国是当今的最根本的实际。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必须使思想与变化中的世界相符合、与我国人民的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相符合。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使思想不断与变化中的实际相符合的过程,就是坚持和发展真理的过程。解放思想是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就是要改变因循守旧41本章关键词真理实践标准逻辑证明科学预见真理的发展规律本章关键词真理42一、名词解释真理实践标准真理的发展规律解放思想二、简答题1.怎样理解真理的本质和特性?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怎样理解逻辑证明、科学预见与实践标准的关系?思考题一、名词解释思考题43第十四章价值与价值观第十四章价值与价值观44

第一节价值的本质与形态一、价值的本质二、价值的基本特性三、价值的形态第一节价值的本质与形态一、价值的本质二、价值的基本特性45

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着一种主体按其需要对客体的属性和功能进行选择、利用和改造的关系,或客体的属性、功能对主体的需要满足和实现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价值关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意义关系。一、价值的本质一、价值的本质46客观主义价值论只是从客体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来规定价值,认为价值是客体本身所固有的某种东西,与人无关,与主体无关。客观主义价值论只是从客体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来规定价值,认为价值是客体本身所固有的某种东西,与人无关,与主体无关。02客观主义价值论只是从客体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来规定价值,认为价47价值关系形成的根据:主体及其需要是价值关系形成的根据。客体及其属性是价值关系形成的又一根据。实践是价值关系形成的基础。价值关系形成的根据:48总结: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是在实践中实现的。没有实践,就没有主体和客体,就没有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正是通过实践活动,一方面,客体按照主体的需要和要求发生结构和形式上的变化;另一方面,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变成主体的一部分总结: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是在实践中实现的。没有实践,就没有49价值的本质表现为价值的特性。价值具有主体性、相对性、客观性。二、价值的基本特性价值的本质表现为价值的特性。二、价值的基本特性50第一,价值的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没有主体,就没有价值关系;同一客体对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第二,价值的相对性。价值的主体性决定了价值的相对性。价值是随主体、客体和主客体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第三,价值的客观性。价值的客观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主体的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第一,价值的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关系的形成第二,51价值的形态是指价值的存在类型。依据主体的需要,价值可以区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交往价值三种基本形态。三、价值的形态三、价值的形态52物质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价值。精神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价值。交往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人的交往需要的价值。物质价值、精神价值、交往价值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它们共同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构成社会生活的价值系统。物质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价值。53注意:人的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人不仅具有满足他人的需要的价值,而且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是一种价值。从根本上说,人具有目的性价值,物的价值是一种从属于人的目的的工具性价值。因此,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形态中最高级的价值,如毛泽东所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注意:人的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54一、评价与认知二、评价的标准三、评价的科学性第二节评价及其科学性一、评价与认知第二节评价及其科学性55一、评价与认知

评价是人对事物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把握,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及其大小所作的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价值评价。评价是人类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评价本质上属于认识,是对客观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具有认识的一般特性。人类认识包括认知和评价两个方面。认知以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为对象,反映的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关系和发展过程;评价以价值为对象,反映的是事物的属性、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化过程与人的需要、目的、利益之间的关系,揭示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一、评价与认知评价是人对事物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把握,是主56评价和认知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它们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其次,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认知为评价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评价和认知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57评价标准是主体评价客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尺度。价值的本质规定决定了人的需要是最根本的评价标准。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因为有了人和人的需要,才有了事物对人的价值。二、评价的标准评价标准是主体评价客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尺度。价值的本质58

偏好在主体评价对象时,它作为主体所具有的一种心理倾向发生作用。规范不仅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而且影响着对人的行为的评价。理想作为人的活动的目标,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事物价值的看法。影响评价的要素:影响评价的要素:59作为评价标准的需要,以及影响评价的偏好、规范和理想等因素,都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始终体现着人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变化,在阶级社会中甚至带有阶级对立的性质。因此,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便成为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评价的重要任务。总结:作为评价标准的需要,以及影响评价的偏总结:60三、评价的科学性0102科学的评价,能够正确地揭示、把握客观价值关系,为实现价值提供可靠的前提和保证,为人的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目标。非科学的评价则会歪曲、遮蔽客观的价值系,甚至善恶不分,美丑颠倒,进而把人的行为引向歧途,导致严重的实践后果。三、评价的科学性0102科学的评价,能够正确地揭示、把握客61科学的评价是客观公正、全面有效的评价第一,正确地认识客体的属性和规律。第二,正确地把握主体的需要。第三,科学地确立和运用评价标准。科学的评价是客观公正、全面有效的评价62

总结:评价的标准归根到底是主体的需要。主体有个体、群体、社会等不同形式,主体的需要也具体包括个人需要、群体需要、社会需要等不同形式。因此,当判断某一客体有无价值时,我们必须明确是“对谁的价值”、“以谁的需要”为尺度。总结:评价的标准归根到底是主体的需要。主体有个体、63

第三节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一、价值观的形成二、价值观的功能三、价值观的冲突与选择第三节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一、价值观的形成二、价值观的功能三64价值观不是关于某一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具有什么价值的看法,而是人们基于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对某类事物的价值以及普遍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们所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好与坏、对与错、符合与违背意愿的总体观念,是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见解。一、价值观的形成一、价值观的形成65价值观的内容:价值原则价值规范价值理想价值观的内容:66价值观的形成主体的需要和自我意识是价值观形成的逻辑前提。物质生活和文化传统是价值观形成的社会条件。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价值观形成的现实根据。价值观的形成67价值观的特性价值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的价值观总是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价值观的民族性表现着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气质。在阶级社会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因而价值观总是带有阶级的特性。价值观的特性68价值观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贯穿于人们每一活动的始终,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世界观的重要内容的价值观,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核心,构建着个人的精神家园,回答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制约、规范着人的实践活动和全部社会生活,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二、价值观的功能价值观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贯穿于人们每一活动的始终,渗透于69第一,导向功能。第二,规范功能。第三,凝聚功能。第四,激励功能。第十三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第十四章价值与价值观-第十五章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70在现代社会,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体系以及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价值观的多样性成为一个显著的事实。价值观的多样性必然引发和带来价值观的冲突。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三、价值观的冲突与选择三、价值观的冲突与选择71合理的价值观选择第一,坚持价值与真理的统一。第二,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第三,坚持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合理的价值观选择72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任何健康有序的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一个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社会,必须有与经济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凝聚社会的意志和力量,指引社会前进的方向。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7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着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着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74总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总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75本章关键词价值的本质基本特性形态评价认知评价的标准价值观中国特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章关键词价值的本质基本特性形态76一、名词解释价值价值观评价认知中国特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简答题1.怎样理解价值的本质和基本特性?2.什么是评价标准?如何做到科学评价?3.怎样理解价值观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作用?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思考题一、名词解释思考题77第十五章人类解放与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十五章人类解放与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78

第一节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一、社会发展的内涵与实质二、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三、人的全面发展及其过程第一节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一、社会发展的内涵与实质二、人的发79社会发展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运动、变化,也不是自然界发展在社会领域的简单延伸,而是具有价值内涵的前进、上升运动,是人类在创造、实现自身价值的实践中所引起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进步过程。一、社会发展的内涵与实质一、社会发展的内涵与实质80首先,社会发展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其次,社会发展是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最后,社会发展是包含着价值理想的历史运动。首先,社会发展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其次,社会发展是一种由81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发展,始终是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联系在一起的。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社会理想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研究必然要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人的现实生活及其发展予以特别关注。探讨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实际上就是在寻求人的解放的途径。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发展,始终是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联系在82人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其统一的基础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改造自然和社会,既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从根本上是一致的。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在内容上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人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83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应当坚持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二、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84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不是从抽象的人和人性出发研究历史,而是从现实的人和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出发来考察社会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从而科学地揭示出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而且,马克思主义不是从抽象的人性伸张来寻求人的发展,而是强调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着85首先,在人与物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其次,在人的全部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了人的实践活动。最后,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的价值追求。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原则。首先,在人与物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86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在于:其一,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全部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基础;“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其二,人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历史不是由什么神秘的力量左右的,而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正是在世世代代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活动中向前推进的。其三,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不仅要依靠人,而且是为了人。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在于:87其一,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其二,人的发展的快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快慢。其三,人的发展的总体状况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步状况。人的发展作为一种综合状态,集中地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状况。其一,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人的发展作为88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这就是要以发展为主题,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但发展又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富裕人民、造福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这就是89人的发展既充分反映和体现了社会发展,同时又会促进社会发展。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二者互为前提与基础。从实际发展过程来看,人越是发展,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创造得越多,社会发展就越趋于进步。全面发展的社会,要求全面发展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的发展既充分反映和体现了社会发展,同时又会促进社会发展。90人的全面发展尽管有多方面的表现,但就其基本内涵而言,主要指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人的全面发展及其过程三、人的全面发展及其过程91人的素质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由于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的统一,因而人的素质包括自然素质、社会素质、精神素质。根据这些素质的内容,人的素质又可划分为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人的素质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92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途径和条件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二是社会关系的合理构建三是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四是教育的充分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途93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真正自觉地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和行动的纲领,是从社会主义社会开始的。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总结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94

第二节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一、自由与必然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二、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与对世界的改造三、自由时间与人的发展第二节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一、自由与必然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95一、自由与必然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对于人的自由来说,外在的制约主要在于客观的必然性。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贯穿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始终,并成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这一矛盾是由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决定的。一、自由与必然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96作为超越性的存在物,人又不会满足现有的生存条件,不会完全屈从于现有自然、社会条件的限制,而是力求获得思想和行动的自由。人既不能脱离自然界和社会,又不能没有自我实现和自我追求,这就不能不产生自由与必然的矛盾。只要有人类存在和发展,这一矛盾就会存在。也就是说,自由与必然的矛盾并不会随人类活动能力的提高而消除,只能是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形成新的矛盾关系。自由与必然的矛盾运动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的。自由与必然的矛盾运动作为超越性的存在物,人又不会满足现有的生存条件,不会完全97自由与必然既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动力。人类就是在不断追求自由中完善自己的,也是在不断解决自由与必然的矛盾过程中实现发展的。与此同时,借助于自由的扩展和人的发展,社会也在加速发展与进步。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发展过程就是人类不断向自由迈进的过程。自由与必然既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98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自由,认为人类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既是自由的基础,也是实现自由的条件。人的自由就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为、自主的状态。自由实现的程度同人的认识与实践水平是相一致的。二、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与对世界的改造二、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与对世界的改造991.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人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约,超出必然性所限定的范围去寻求自由。这是人的自由的限度。然而,必然既是自由的限度,同时也是自由的根据。正因为事物运动有必然性可循,人的判断才有可靠性,人的意识才有预见性,人的行为才有主动性;正因为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人才有选择的可能性,才能通过实践将可能变为现实。人的自由不在于摆脱必然性,而在于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必然性。1.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1002.自由是根据对必然的认识而对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只是取得自由的前提。认识了必然并不等于实际上达到自由,只有利用了必然改造世界,达到了预想的目的,才是真正得到了自由。因此,从必然的限制走向自由,必须是在认识了这种必然之后,自觉地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它来能动地改造世界,从改造的成果中获得实际的自由。2.自由是根据对必然的认识而对世界的改造。1013.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并不是分离的,而是统一于人的实践创造过程之中。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由这样的实践所制约的自由也必然是历史的、具体的,超越实践能力与实践发展水平的自由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人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自由会不断扩大。第十三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第十四章价值与价值观-第十五章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102首先是自由与选择的关系。自由总是和选择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选择就没有自由。但是,选择并非是绝对自由的。选择是有条件的,受到必然和各种因素的制约。真正能够体现自由的选择是理性的选择、尊重必然的选择。人要在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实现自由,其选择决不能脱离条件,违背必然。其次是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关系。自由就意味着主体性的高扬,主体性发挥的程度直接影响着自由的程度。但是,主体性的发挥不能轻视或无视客观性,主体内在尺度的运用必须以客体外在尺度为基础。只有尊重和认识事物的客观必然性,才能把握主体内在尺度可能运用的范围。对待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上,应当注意处理好这样两个关系:首先是自由与选择的关系。自由总是和选择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选103时空问题不仅存在于自然领域,而且存在于社会领域。社会时空固然以自然时空为前提,但又明显不同于自然时空。社会的时间和空间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的。三、自由时间与人的发展三、自由时间与人的发展104与自然时空相比,社会的时间和空间发展变化特别明显:

自然界基本上是在相对稳定的时空内按照特定的速度不断变化、发展着;社会则不同,随着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其时间和空间也在发生重大改变。“日新月异”、“天涯若比邻”等就是这种变化的写照。与自然时空相比,社会的时间和空间发展变化特别明显:105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社会成员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日益增加,这就使知识进步、科技创新的进程不断加快,从而为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反过来,社会活动领域的开放与扩展,又可以促进个人、群体、民族和国家之间各方面的交往、交流,从而通过相互学习、借鉴,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缩短发展所需要的时间。社会时间与空间就是这样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的,这就是时间的空间化和空间的时间化。在社会历史领域,时间和空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社会成员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日益增加,这就106正是劳动赋予时间以生命和活力,使时间成为人的积极的存在、主体性的存在。时间作为人的积极存在与劳动实践活动作为人的积极存在,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活动逐渐产生分化,从生产活动中分化出交往活动,从物质交往活动中分化出精神交往活动,等等,而每一种活动又不断分化出新的活动领域。这样,活动不断分化和活动领域不断扩大的结果,便是人的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展。而每一次活动的分化和交往的扩大,都促进了人的发展。劳动使人的生命活动的时间内容和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时间的因素具有了能动的意义。正是劳动赋予时间以生命和活力,使时间成为人的积极的存在、主107时间之所以是人的发展的空间,其原因就在于:自由时间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人的发展空间的大小。人的活动时间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自由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为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所花费的时间。自由时间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可供人自由支配的时间,是直接用于个人自由发展的时间。直接决定人的发展空间大小的是自由时间的多少。时间“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时间之所以是人的发展的空间,其原因就在于:自由时间的多少108这个规律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改变而被推翻,能够改变的只是这一规律实现的社会形式。正因为如此,时间因素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首要意义。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节约劳动时间,实际上等于创造了人的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由于人的发展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人的各种活动在时间上所占的比重,因而时间节约的规律便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改变而被推翻,能够改变的只是这一109

第三节人的发展与人类解放一、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三、共产主义理想与我们的使命第三节人的发展与人类解放一、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二、每个110人类解放就是要使整个人类实现真正的平等、自由,使每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类解放,关键是要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如果无产阶级不能得到真正解放,人类解放就不过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无产阶级解放同整个人类解放是完全一致的。一、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一、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111首先,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其次,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更不是狭隘的利益集团。要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必须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制度。这就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解放同整个人类解放是完全一致的。首先,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解112由于人的活动主要涉及自然、社会、人自身三大领域,因而人类解放就意味着人在这些领域中摆脱束缚。这些领域中获得解放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有从社会关系的束缚下获得解放,才能形成合理的社会结合,摆脱自然界对人的盲目控制,同时摆脱异己力量,实现人的自我控制;只有从自然中不断获得解放,才能强化社会解放的物质基础,提高改变社会关系以及改造人自身的能力;只有实现人的自我解放,才能使人真正成为自身的主人,进而通过自由的联合,成为社会的主人和自然的主人。人类解放由于人的活动主要涉及自然、社会、人自身三大领域,因而人类解113人类解放是一个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从而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速人类解放进程。人类解放是一个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尊114人的发展不只具有个体的意义,而且具有社会的意义。人的发展是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115个人自由发展的充分实现,是以社会的发展即“自由人联合体”的形成为前提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条件和可能。在真实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中,由于消除了阶级对立、阶级差别,因而个人与共同体之间这种异化和对立的关系也随之消除。一方面,在这样的联合体中,每个人不是特定阶级的成员,而是作为社会的个人,每个人都是平等、自由的;另一方面,实现个人自由发展的各种条件置于全社会的控制之下,每个人都可以在联合体内获得完全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从而实现其自由。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必须使一切人得到自由发展。个人自由发展的充分实现,是以社会的发展即“自由人联合体”116人的自由发展依赖于社会发展,但也取决于人自身的努力。人不可能离开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来寻求自由发展,但是,不能因此而否认人的能动选择的重要性和主体性发挥的必要性。对发展的自觉程度如何,对现实可能性的认识如何,对条件的利用如何,以及努力的程度如何,都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具体发展状况。人的自由发展依赖于社会发展,但也取决于人自身的努力。人不可117理想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不能不提倡理想,一个人也不能没有理想。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而实现整个人类解放,必须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共产主义理想与我们的使命三、共产主义理想与我们的使命118共产主义理想是科学的理想,它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产生的。它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通过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分析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它始终贯穿于现实的社会实践之中,并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共产主义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科学的理想,它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产生的。它源119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总的目标与价值取向,离开了这种总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但是,这种总的目标是要通过一系列阶段性目标来实现的。所谓阶段性目标,就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任务与要求。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与要求,不同的国家、民族在同一阶段也会有不同的任务与要求。在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在现阶段的目标。这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在现阶段就集中体现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通过各个发展阶段人们的共同理想逐步实现的。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总的目标与价值取向,离开了这种总的目标与价120一要处理好个人理想与民族和国家理想的关系。二要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三要处理好理想与行动的关系。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学生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一要处理好个人理想与民族和国家理想的关系。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121本章关键词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人的自由无产阶级解放共产主义理想本章关键词社会发展人的发展122一、名词解释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人的自由无产阶级解放共产主义理想二、简答题1.怎样理解自由与必然的关系?2.怎样理解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3.为什么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思考题一、名词解释思考题123第十三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第十四章价值与价值观第十五章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十三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124《马克思主义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哲学》125第十三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第十三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126

第一节真理的本质和特性一、真理的本质二、真理的具体性与全面性三、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第一节真理的本质和特性一、真理的本质二、真理的具体性与全面127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对真理本质的理解,取决于对认识活动中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理解。一、真理的本质一、真理的本质12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谓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就是关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符合。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它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129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是是客观的。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130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是多个。坚持客观真理论,必然坚持真理一元论。真理的一元性,是就真理的客观内容而言的。如果从其表现形式看,真理又是多样的,它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不同的理论形式来表达。真理是内容上的一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一。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131真理的客观性表明,任何人、任何群体要想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都只能采取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人们只有尊重真理并按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真理的客观性表明,任何人、任何群体要想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都1321.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它就不再是真理。脱离条件的所谓抽象真理是不存在的。真理是对具体事物的抽象,经过科学抽象的真理,是反映了事物的条件及其发展变化的真理,不是僵死的教条,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公式,而是具体真理。二、真理的具体性与全面性1.真理的具体性二、真理的具体性与全面性133具体真理是一定条件下的真理,这并不否定真理的普遍性。任何真理都有普遍性,只是这种普遍性是有其条件和范围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普遍性。具体真理是包含着具体历史条件的丰富的普遍性。具体真理是一定条件下的真理,这并不否定真理的普遍性。任何真理1342.真理的全面性真理是具体的,也是全面的。在认识过程中,尽可能地把握对象的一切方面及其相互关系,是达到真理的必要条件。真理的全面性就是指对事物本质规定的综合,如实反映事物的诸矛盾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全面性意味着真理并不是一次完成的终极真理。作为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变化。真理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因此,坚持真理的全面性,也就是把真理理解为过程。2.真理的全面性135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三、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三、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136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人类认识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即人类认识能够正确地把握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137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善的。承认认识对象及其变化发展的无限性,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和我们的认识有待于拓展和深化,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2.真理的相对性1383.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它们相互依存。其次,它们相互包含。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思维、人的认识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新和有限性的矛盾在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中的表现。人思维、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作为人的思维、人的认识成果的真理只能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3.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139都是把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对立起来,片面夸大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形而上学真理观的两种具体表现:独断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堵塞人类认识进一步发展的道路。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走向主观真理论,陷入了不可知论和诡辩论。都是把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对立起来,片面夸大一个方面而否定另140

第二节真理的检验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逻辑证明与实践标准三、科学预见与实践标准第二节真理的检验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逻辑证141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科学地解决了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4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真理的本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就在于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认识本身和客观对象都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能够把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联系和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把二者加以比较和对照的社会实践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实践是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的、感性的物质活动,是主观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既具有普遍性的品格,更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不仅直接就是一种现实的物质活动,而且还能够把一定的认识、理论变成直接的、实实在在的现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两个方1431.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正确地理解已被实践证实的理论的作用。已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对于人们的新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并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2.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必须正确地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深刻理解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3.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防止和反对实践标准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对吧被某一具体实践证实的认识绝对化的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辨析1.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正确地理解已被实践证实144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否定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指运用已有的只是并按照逻辑规则进行推理,从而对某一认识的正确性进行论证。逻辑证明是解决命题形式之间的必然联系问题,而不是解决命题内容是否真实的问题。二、逻辑证明与实践标准二、逻辑证明与实践标准145第一,逻辑证明常常是对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实践检验的必要先导。第二,逻辑证明也是对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实践检验的必要补充。第三,逻辑证明能够发现和校正对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实践检验在出现的误差。第四,有些认识的真理性主要是靠逻辑证明来论证,而不是直接地诉诸实践来验证。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特别是科学认识的真理性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一,逻辑证明常常是对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实践检验的必要先导。146首先,逻辑推理所展现的仅仅是命题形式之间的必然联系,它并不涉及命题的内容。其次,逻辑推理规则本身的正确性也是逻辑所不能证明的。最后,逻辑证明的结论是否正确,最终也还要由实践来检验。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并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首先,逻辑推理所展现的仅仅是命题形式之间的必然联系,它并不涉147总结总之,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真理性的过程中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轻视逻辑证明的作用是错误的。但这种作用无论如何巨大,也还是辅助作用,逻辑证明不能作为与实践并列的另一种检验真理的标准。总结总之,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真理性的过程中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148三、科学预见与实践标准科学预见是认识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特别是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从某种具有普遍性的科学理论和先行条件出发,推导出关于未知事实的认识活动,通常被称作科学预见。科学预见对于人的认识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科学预见的内容是否为真理,最终只能由实践来检验。三、科学预见与实践标准149科学预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科学预见又是真理发展的重要形式。科学预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科学预见又是真理发展的重要形式150首先,人们借以进行科学预见的科学理论是来源于实践的。其次,科学家们的科学预见能力是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形成的。最后,科学预见是否正确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离开实践基础,人们既不可能做出科学预见,也不可能对科学预见做出真正的检验。首先,人们借以进行科学预见的科学理论是来源于实践的。151

第三节真理的发展规律一、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二、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真理三、在解放思想在发展真理第三节真理的发展规律一、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二、在同谬误斗152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因而也是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源泉。实践是发展的,因而真理也是发展的。一、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一、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153对于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和发展真理的认识活动,毛泽东精辟地概括为“实事求是”。实事求是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它一方面强调从“实事”中“求是”,使认识、理论如实反映实际、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强调必须用“实事”中所求的

“是”即规律性的认识去知道实践。“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对于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和发展真理的认识活动,毛泽东精辟地概括154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发展真理的过程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程度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范围不断拓展的过程。发现和发展真理的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发现和发展真理的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实155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不断深化发展的,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也是不断深化发展的。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是坚持不懈地实事求是的过程,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也就是在实践中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总结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不断深化发展的,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所获得的真156真理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人的认识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往往产生正确和错误两种不同的结果,即真理和谬误。所谓谬误,就是与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相背离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坚持和发展真理,就必须同谬误作斗争。二、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真理二、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真理157客观原因:认识对象的复杂性、认识条件的局限性主观原因:特定主体认识能力的有限性、思维方式的片面性、认识的褊狭性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产生谬误,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原因。客观原因:认识对象的复杂性、认识条件的局限性在人的158对认识中所产生的谬误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承认人在认识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决不是为错误辩护、宽容错误,而是为了提高防止错误和克服错误的自觉性,尽可能少犯错误、不犯错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真理的基本前提。对认识中所产生的谬误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承认人在认识过程中难1591.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2.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又是相互转化的。(1)真理向谬误转化,主要是由于真理脱离了其所反映的对象或超出了其所适用的范围。(2)谬误向真理转化,则主要表现为同谬误作斗争有利于真理的发展。真理是愈辩愈明的。3.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关系表明,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既要划清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又要辩证地理解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在人的认识活160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并且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不仅要求我们在与谬误斗争中发展真理,而且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从而不断推进真理的发展。三、在解放思想中发展真理三、在解放思想中发展真理161

含义: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实事求是;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含义: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162教条主义把理论看作固定不变的教条,以为在实际工作中只要一切照着“本本”上写的原则去做,就万事大吉。教条主义学风是与实事求是的原则相对立的。经验主义则是理论脱离实际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经验主义者轻视理论,把个别的成功经验看作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原则而照搬照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才能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和取得实践的成功。解放思想,就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风,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把理论看作固定不变的教条,以为在实际工作中只要一切照163解放思想是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就是要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就是要形成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变化中的世界和变革中的中国是当今的最根本的实际。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必须使思想与变化中的世界相符合、与我国人民的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相符合。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使思想不断与变化中的实际相符合的过程,就是坚持和发展真理的过程。解放思想是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就是要改变因循守旧164本章关键词真理实践标准逻辑证明科学预见真理的发展规律本章关键词真理165一、名词解释真理实践标准真理的发展规律解放思想二、简答题1.怎样理解真理的本质和特性?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怎样理解逻辑证明、科学预见与实践标准的关系?思考题一、名词解释思考题166第十四章价值与价值观第十四章价值与价值观167

第一节价值的本质与形态一、价值的本质二、价值的基本特性三、价值的形态第一节价值的本质与形态一、价值的本质二、价值的基本特性168

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着一种主体按其需要对客体的属性和功能进行选择、利用和改造的关系,或客体的属性、功能对主体的需要满足和实现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价值关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意义关系。一、价值的本质一、价值的本质169客观主义价值论只是从客体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来规定价值,认为价值是客体本身所固有的某种东西,与人无关,与主体无关。客观主义价值论只是从客体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来规定价值,认为价值是客体本身所固有的某种东西,与人无关,与主体无关。02客观主义价值论只是从客体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来规定价值,认为价170价值关系形成的根据:主体及其需要是价值关系形成的根据。客体及其属性是价值关系形成的又一根据。实践是价值关系形成的基础。价值关系形成的根据:171总结: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是在实践中实现的。没有实践,就没有主体和客体,就没有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正是通过实践活动,一方面,客体按照主体的需要和要求发生结构和形式上的变化;另一方面,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变成主体的一部分总结: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是在实践中实现的。没有实践,就没有172价值的本质表现为价值的特性。价值具有主体性、相对性、客观性。二、价值的基本特性价值的本质表现为价值的特性。二、价值的基本特性173第一,价值的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没有主体,就没有价值关系;同一客体对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第二,价值的相对性。价值的主体性决定了价值的相对性。价值是随主体、客体和主客体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第三,价值的客观性。价值的客观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主体的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第一,价值的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关系的形成第二,174价值的形态是指价值的存在类型。依据主体的需要,价值可以区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交往价值三种基本形态。三、价值的形态三、价值的形态175物质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价值。精神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价值。交往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人的交往需要的价值。物质价值、精神价值、交往价值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它们共同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构成社会生活的价值系统。物质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价值。176注意:人的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人不仅具有满足他人的需要的价值,而且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是一种价值。从根本上说,人具有目的性价值,物的价值是一种从属于人的目的的工具性价值。因此,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形态中最高级的价值,如毛泽东所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注意:人的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177一、评价与认知二、评价的标准三、评价的科学性第二节评价及其科学性一、评价与认知第二节评价及其科学性178一、评价与认知

评价是人对事物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把握,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及其大小所作的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价值评价。评价是人类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评价本质上属于认识,是对客观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具有认识的一般特性。人类认识包括认知和评价两个方面。认知以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为对象,反映的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关系和发展过程;评价以价值为对象,反映的是事物的属性、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化过程与人的需要、目的、利益之间的关系,揭示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一、评价与认知评价是人对事物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把握,是主179评价和认知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它们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其次,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认知为评价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评价和认知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180评价标准是主体评价客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尺度。价值的本质规定决定了人的需要是最根本的评价标准。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因为有了人和人的需要,才有了事物对人的价值。二、评价的标准评价标准是主体评价客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尺度。价值的本质181

偏好在主体评价对象时,它作为主体所具有的一种心理倾向发生作用。规范不仅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而且影响着对人的行为的评价。理想作为人的活动的目标,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事物价值的看法。影响评价的要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