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评价汇总课件_第1页
土地资源评价汇总课件_第2页
土地资源评价汇总课件_第3页
土地资源评价汇总课件_第4页
土地资源评价汇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1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2

第一节土地资源评价概述23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土地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

一、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3一、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4二、土地评价的作用与任务服务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交易土地税收土地补偿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土地管理估计土地利用评判经营好坏4二、土地评价的作用与任务服务土地利用规划5三、土地评价的分类评价目的的不同评价成果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5三、土地评价的分类评价目的的不同评价成果6四、土地评价的分类根据土地评价目的分多目的(综合)和土地评价的分类根据土地评价目的多目的(综合)单目的(单项)评价,如1:100万土地资源图是评价土地对农、林、牧业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属综合评价;以种植业为对象的土地评价是单项评价。按评价对象分为农用地、林业用地、城镇土地、旅游用地、交通用地等的评价。按评价的时间分为当前适宜性评价与潜在适宜性评价。当前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不经大型的改良而处于目前状况下的土地适宜性潜在适宜性评价是指经过大型改良之后在将来某个时候的土地适宜性。6四、土地评价的分类根据土地评价目的7

多样性原理相对性原理可比性原理

五、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综合性原理系统分析原理限制性原理7

多样性原理相对性原理可比性原理五、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综8(一)生产性原则(二)综合性原则(三)主导因素原则(五)比较性原则(六)相对稳定原则土地评价要求对不同的土地类别在可继获得的利益和所需的投入之间进行比较。土地评价的原则8(一)生产性原则土地评价的原则9评价层次:评价单元

土地评价必须落到一定的地块或实体上,基本的地块或实体单位即土地评价单元。或土地评价单元是具有专门特征的土地单位度用于制图的区域,它是土地评价的基本单位。根据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土地评价单元的选择大致有以下五种方式:分全国、省、县、乡四个层次。9评价层次:评价单元土地评价必须落到一定的地块或实体10评价单元的选择①以土地类型(或土地资源)单元为评价单元,以土壤—地貌—植被—利用现状的相对一致性作为划分依据;②以土壤分类单位(我国采用土类、土属、土种,英国、美国采用土系),划分的依据是土壤分类体系。③以土地利用类型单元为评价单元,划分依据是土地利用分类体系;④以生产地段或地块(我国的承包地、国外的大型农场或大农场的作业地块)作为评价单元;⑤以行政区划单位(如乡、村)为评价单元。10评价单元的选择①以土地类型(或土地资源)单元为评价单元,11土地评价系统指在土地评价工作中评定土地质量的等级序列系统。代表性评价系统有:①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三级序列;②FAO“土地适宜性分类”评价系统:适宜性纲、适宜性级、适宜性亚级、适宜性单元四级序列;③前苏联的评价系统:土地类、土地级、土地亚级、土地种四级序列;④澳大利亚土地潜力系统:限制性等级、适宜性类别二级序列;⑤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五级序列。11土地评价系统12土地评价的方法评价方法是指通过试验了解土地质量对某种用途的影响大小从而确定其适宜性及适宜程度是对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各种性质(这些性质对土地用途起着明显的作用)作出诊断,由此推论土地的质量。间接法直接法12土地评价的方法评价方法是指通过试验了解土地质是对影13土地评价的方法归类法针对一定利用方式的土地质量优劣为依据,判断其生产力大小(或适宜性与适宜程度,潜力高低等)。

即根据各类土地在生产实践上的相似性与差别,对土地类型再次进行组合、分类和排队,并作出相应的解释。13土地评价的方法归类法针对一定利用方式的土地质量优14土地评价的方法选出决定土地生产力的诸要素,根据各要素性质的特点定出评价标准工资,以对作物的适宜性程度求得不同的指数,然后对各项指数进行算术得出总数,按指数出土地等级。迄今计量方法的应用主要在于选择评价因素确定其权值及对单项评价进行综合。数值法14土地评价的方法选出决定土地生产力的诸要素,根据各15评价/因素选取方法经验法多元回归分析层次分析法因素成对比较法极限条件法模糊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15评价/因素选取方法16(2)评价目标的确定(1)土地评价立项与初步商讨内容:①评价目标;②评价所依据的数据和论据;③评价地区范围与界线;④可能考虑的土地利用种类;⑤评价方法;⑥评价要求进行的调查深度和比例尺;⑦对评价最终成果的要求;⑧评价过程中工作阶段的划分土地资源评价的准备阶段

主要内容包括:立项、确定目标、工作人员及相应的物质条件的配备基础数据的收集与工作计划的制定等。土地资源评价程序16(2)评价目标的确定(1)土地评价立项与初步商讨内容:①17(3)数据和资料的调查、收集

包括研究地区的基本情况、用于评价的数据和资料(如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生物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地理区位、投入、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土地资源评价程序17(3)数据和资料的调查、收集包括研究地区的基本情况、用于18制定土地评价的工作计划包括确定待评价土地的范围和边界、选择可以考虑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土地评价的类型、确定调查的范围、深度和比例尺、划分工作阶段。土地资源评价的准备阶段土地资源评价程序18制定土地评价的工作计划土地资源评价的准备阶段土地资源评价19土地评价的中间过程

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选择和确定、土地用途的要求、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要求: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选择和确定、确定土地用途的要求。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土地资源评价程序19土地评价的中间过程土地资源评价程序20土地评价结果汇报土地评价图土地评价报告土地评价的目的土地评价的过程和方法土地评价的结论

比例尺图面设计制图综合土地资源评价程序20土地评价结果汇报土地评土地评土地评价的目的土地评价的过程21

第二节土地潜力评价2122一、土地潜力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在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土地潜力既指土地的好坏,又表示土地的生产能力,它可分成现实条件下的土地生产能力和改变某种限制条件后将来的土地生产能力。22一、土地潜力23二、土地潜力评价类型土地利用潜力评价以土地的适应性、限制性、保护、改造的措施来划分土地的等级,它是一个相对等级的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根据气候、土壤等因素,估算出土地在一定条件下能生产多少生物或经济产量,它是一个绝对数量的概念。23二、土地潜力评价类型土地利用潜力评价24三、美国的土地利用潜力分类美国农业部土壤保特局于1961年正式颁布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它以农业生产为目的,根据土地对作物生长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将土地分成若干个顺序的类别。该系统可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三级。24三、美国的土地利用潜力分类美国农业部土壤保特局于1962525262627三、苏联的土地生产一发生分类系统

土地资源研究在苏联开始较早,但大量的科研工作则在60年代以后,在苏联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地理研究所、莫斯科大学地理系及农业部等单位主持下,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大量大比例尺的土地资源及评价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苏联国家地籍簿,它代表了苏联土地资源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水平。这个土地评价分类首先按各土地带进行,先把全国分成若干土地自然地带,然后再依该系统进行分类和评价。其分类系统由土地类、土地等、土地亚等、土地种四级构成。27三、苏联的土地生产一发生分类系统

土地28四、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体系参考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负责,组织全省市土地专家编制的中国l︰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资源分类系统,该系统采用了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5个续分层次。28四、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体系参考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29

第三节土地适宜性评价2930

一、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一、重要概念自然适宜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比配——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30一、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一、重要概念31请分析以下水果的土地利用要求31请分析以下水果的土地利用要求32下图的土地性状适宜橙生长吗?32下图的土地性状适宜橙生长吗?33比配的过程依据土地性状的分析比较得出提出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要求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33比配的过程依据土地性状的分析比较得出提出新的土地土地利34二、FAO的自然适宜性评价1972年10月在荷兰瓦格宁根召开国际专家会议,在多次修改的基础上,1976年正式出版了《土地评价纲要》。FAO土地适宜性评系统分四级: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和土地适宜性单元。

34二、FAO的自然适宜性评价1972年10月在荷兰瓦格宁根35对FAO《土地评价纲要》的评述优点①针对特定用途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丰富的信息;②考虑社会经济要素;③强调土地适宜性,增强农民试种新作物和推广新技术的信息。缺点:主观性较强35对FAO《土地评价纲要》的评述优点36土地适宜性评价36土地适宜性评价37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评述

(1)评价结果应用广泛;(2)方法简便易行;(3)适当考虑社会经济因素;(4)适用于任何比例尺的评价。37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评述38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工作程序38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工作程序39

土宜评价

土地自然适宜性的进一步认识,土地自然适宜性一般只考虑某些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而土宜考虑特定植物的特定品种或特定产品的某些品质性状,或一个地区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宜性,因而在此区域形成特有的经济品种。

土宜的概念39土宜评价土宜的概念40

土宜评价在土宜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要求,并进一步评价特殊自然条件对土宜的形成产生什么影响的过程。

土宜评价生产力产品的品质自然适宜性40土宜评价土宜评价生产力产品的品质自然适宜性41

土宜调查它是土宜评价的基础,它针对某些土宜而进行的详细土地调查。作物种类作物品质自然条件土宜调查

土宜要求与土地性状比配

土宜评价结果表达或分类方法41土宜调查作物种类作物品质自然条件土宜调查土宜要求与土42第五节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42第五节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43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一、概述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单位面积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条件下,单位面积土地的生产潜力与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均消费标准之比。43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概述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4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PSCL

)的因素

P(e)为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A为土地面积;N为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PSCL=[P(e)×A]/N4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PSCL)的因素

P(45工作程序土地资源清查土地资源物质生产潜力计算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和分析气候资源、土壤资源、作物种植制度、土地利用现状清查要计算在一定物质和技术水平下的物质生产能力按人均所需的食物消费量来预测一定行政区域内所能承载的人口容量45工作程序土地资源清查土地资源物质生产潜力计算土地资源人口46影响土地生产潜力的因素

(1)土地资源的数量(2)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3)投入水平(4)生活水平(5)时间尺度46影响土地生产潜力的因素47

是一种研究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方法。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求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方法简介AEZ法47研究方法简介AEZ法48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作物气候生产潜力计算(1)作物的光温生产力①模拟计算作物的总生长率(bgm);②计算实际叶面积下的总生产率(bg);③计算呼吸速率④计算作物的净生物量(bn)⑤计算光温生产力(Ymp)(2)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3)作物气候适宜性评价及产量修正作物光温水土生产潜力计算投入水平与土地生产潜力48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作物气候生产潜力计算49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1)计算方式(2)计算标准(3)按行政区进行人口承载潜力的计算和统计人口承载潜力的区域分析49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50第六节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50第六节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51一、土地可持续利用基本内涵针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状况(生产性、安全性、保持性、可行性、可接受性)进行系统诊断,并寻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途径是一种针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前瞻性评价,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类,国际研究的重点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定量评价。51一、土地可持续利用基本内涵52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是土地适宜性在时间上的扩展,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稳定和增长,可以从自然的持续性、经济的持续性、社会的持续性等三个方面研究和评价其系统的持续性。52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是土地适宜性在时间上的扩展,是实现土地生53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原则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评价应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判断应充分考虑评价区域的特点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特定土地利用的评价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多学科的行动用系统观点进行评价科学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53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原则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54第七节土地经济评价5455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既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出土地等级或价格;或是通过对土地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决定土地利用经济可行性,既从经济效益方面确定了土地的适宜性。

55土地经济评价56土地经济利用项目经济评价用经济可比指标对投入——产出的效果的评定,既从经济学研究的角度对土地作出质量评价,明确提出用劳动耗费率与提供产品或其它效益的对比关系来进行土地质量的评定。56土地经济利用项目经济评价用经济可比指标对投入——产出的57第八节土地分等定级57第八节土地分等定级58一、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等级,它揭示了城镇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

城镇土地分等的程序

建立因素因子体系

确定各因子的相应权重

初步划分城镇土地等

对城镇土地等进行调整并定案编制成果图、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分析并建立评价标准58一、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59商服繁华程度交通条件基本设施状况环境条件定级因素商服繁华影响度道路通达度公交便捷度对外交通便利度基础设施完善度公用设施完备度环境质量优劣度绿地覆盖度自然条件优劣度选择性必选至少一个必选备选至少一个必选备选重要性排序12或33或24权重范围0.2-0.40.1-0.30.1-.30.03-0.2城镇土地综合定级因素表59商服繁华程度交通条件基本设施状况环境条件定级因素商服繁华60因素选择要求因子及选择要求城镇区位必选

交通区位、城镇对外辐射能力城镇集聚规模必选城镇人口规模、人口密度、非农产业规模、工业经济规模城镇基础设施必选道路、供水、供气、排水状况城镇用地投入产出水平备选城镇非农业产业产出效果、商业活动强度、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强度、劳动力投入强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必选国内生产总值、财政状况、商业活动、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外贸活动区域综合服务能力必选金融状况、邮电服务能力、科技水平区域土地供应潜力备选区域农业人口人均耕地、区域人口密度60因素选择要求因子及选择要求城镇区位必选交通区61农用地分等定级概述农用地等是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自然质量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平均土地经济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等别。农用地级是在行政区(省、县)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和实际情况需要,遵照与委托方要求相一致的原则,即主要考虑定级目的,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级别。农用地分等定级61农用地分等定级概述农用地分等定级62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根据土地调查成果、规划土地用途和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评定土地等级”。国土资源部“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建立土地等、级、价格体系”。农用地分等是一项基础性和公益性工作,对推进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国家农用地分等汇总与建库工作主要是完成全国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的农用地分等数据、文字、图件等成果的汇总及数据库建设,并建立全国统一可比的农用地等别体系。62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根据土地调查63农用地分等定级意义与作用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可以科学量化农用地质量及其分布,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农业土地资源潜力分析、科学核算农用地生产潜力、耕地占补平衡、土地开发整理、征地制度改革、基本农田保护、促进农地合理流转、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调整农业税赋、农用地估价等众多领域提供科学的依据。63农用地分等定级意义与作用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64农用地分等(1)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2)分等因素指标区或样地适用区(3)确定分等因素(4)编制分等因素质量分记分规则表(5)划分分等单元(6)单元因素分值计算方法(7)单元因素分值确定(8)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CLij)(9)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Ri)(10)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Yi)(11)土地经济系数(12)计算分等指数(Gi)(13)农用地等的确定64农用地分等(7)单元因素分值确定65农用地分等定级方法光温生产潜力土地资源下垫面质量本底质量平均利用水平质量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平均投入产出水平质量αβClKcKlKlj=Yj/Yj,maxβ=基准作物单产/指定作物单产CLij=[∑wk*fijk]/100Kcj=aj/Aj分等方法65农用地分等定级方法光温生产土地资源本底质量平均利用水平质66农用地分等汇总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对各省所提交的省级分等成果进行整理,在此过程中,检查省级分等成果数据的正确性及完善程度,建立国家级成果与省级成果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将相关问题反馈给各省级部门。各省在分等过程中由于对规程的理解有所差异,以及各省分等工作的基础条件和技术手段都有所差异,因此需要调整各省农用地等别,形成统一的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成果,以反映全国范围内农用地质量的宏观分布特征,体现农用地质量在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并以此科学量化农用地质量及其分布,为落实产业布局及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商品农产品基地、农用地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66农用地分等汇总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对各省所67各省农用地国家级分等汇总的基本工作过程包括:

资料整理分析、汇总方法研究、数据整理与处理、省际等别控制、数据汇总、图件编绘和报告编写等几方面的内容。67各省农用地国家级分等汇总的基本工作过程包括:

68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的基础对象为满足要求的省级汇总成果。等别面积数据统计汇总应从县级基础单元汇起,才能保证其精度。图形数据可以逐级缩编形成小比例尺挂图。由于等别间距需要调整的客观要求,造成逐级汇总的困难。因此,数据统计汇总的基础为省级数据库挂接的综合单元内部各地类的面积数据,图形汇总对象为省级1:50万图件。68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的基础对象为满足要求的69农用地定级方法修正法G、KZ、KF、KO因素法自然生态(CL+)农业经济经济区位样地法自然生态(CL+)农业经济经济区位69农用地定级方法修正法G、KZ、KF、KO因素法自然生态(70规程成果农用地研究相关成果70规程成果农用地研究相关成果71国家级成果——全国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分布图71国家级成果——全国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分布图72国家级成果——全国农用地等别控制图72国家级成果——全国农用地等别控制图73国家级成果——国家级农用地分等汇总73国家级成果——国家级农用地分等汇总74省级成果/野外工作74省级成果/野外工作757576县级农用地自然质量成果76县级农用地自然质量成果77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1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78

第一节土地资源评价概述279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土地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

一、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3一、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80二、土地评价的作用与任务服务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交易土地税收土地补偿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土地管理估计土地利用评判经营好坏4二、土地评价的作用与任务服务土地利用规划81三、土地评价的分类评价目的的不同评价成果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5三、土地评价的分类评价目的的不同评价成果82四、土地评价的分类根据土地评价目的分多目的(综合)和土地评价的分类根据土地评价目的多目的(综合)单目的(单项)评价,如1:100万土地资源图是评价土地对农、林、牧业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属综合评价;以种植业为对象的土地评价是单项评价。按评价对象分为农用地、林业用地、城镇土地、旅游用地、交通用地等的评价。按评价的时间分为当前适宜性评价与潜在适宜性评价。当前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不经大型的改良而处于目前状况下的土地适宜性潜在适宜性评价是指经过大型改良之后在将来某个时候的土地适宜性。6四、土地评价的分类根据土地评价目的83

多样性原理相对性原理可比性原理

五、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综合性原理系统分析原理限制性原理7

多样性原理相对性原理可比性原理五、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综84(一)生产性原则(二)综合性原则(三)主导因素原则(五)比较性原则(六)相对稳定原则土地评价要求对不同的土地类别在可继获得的利益和所需的投入之间进行比较。土地评价的原则8(一)生产性原则土地评价的原则85评价层次:评价单元

土地评价必须落到一定的地块或实体上,基本的地块或实体单位即土地评价单元。或土地评价单元是具有专门特征的土地单位度用于制图的区域,它是土地评价的基本单位。根据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土地评价单元的选择大致有以下五种方式:分全国、省、县、乡四个层次。9评价层次:评价单元土地评价必须落到一定的地块或实体86评价单元的选择①以土地类型(或土地资源)单元为评价单元,以土壤—地貌—植被—利用现状的相对一致性作为划分依据;②以土壤分类单位(我国采用土类、土属、土种,英国、美国采用土系),划分的依据是土壤分类体系。③以土地利用类型单元为评价单元,划分依据是土地利用分类体系;④以生产地段或地块(我国的承包地、国外的大型农场或大农场的作业地块)作为评价单元;⑤以行政区划单位(如乡、村)为评价单元。10评价单元的选择①以土地类型(或土地资源)单元为评价单元,87土地评价系统指在土地评价工作中评定土地质量的等级序列系统。代表性评价系统有:①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三级序列;②FAO“土地适宜性分类”评价系统:适宜性纲、适宜性级、适宜性亚级、适宜性单元四级序列;③前苏联的评价系统:土地类、土地级、土地亚级、土地种四级序列;④澳大利亚土地潜力系统:限制性等级、适宜性类别二级序列;⑤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五级序列。11土地评价系统88土地评价的方法评价方法是指通过试验了解土地质量对某种用途的影响大小从而确定其适宜性及适宜程度是对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各种性质(这些性质对土地用途起着明显的作用)作出诊断,由此推论土地的质量。间接法直接法12土地评价的方法评价方法是指通过试验了解土地质是对影89土地评价的方法归类法针对一定利用方式的土地质量优劣为依据,判断其生产力大小(或适宜性与适宜程度,潜力高低等)。

即根据各类土地在生产实践上的相似性与差别,对土地类型再次进行组合、分类和排队,并作出相应的解释。13土地评价的方法归类法针对一定利用方式的土地质量优90土地评价的方法选出决定土地生产力的诸要素,根据各要素性质的特点定出评价标准工资,以对作物的适宜性程度求得不同的指数,然后对各项指数进行算术得出总数,按指数出土地等级。迄今计量方法的应用主要在于选择评价因素确定其权值及对单项评价进行综合。数值法14土地评价的方法选出决定土地生产力的诸要素,根据各91评价/因素选取方法经验法多元回归分析层次分析法因素成对比较法极限条件法模糊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15评价/因素选取方法92(2)评价目标的确定(1)土地评价立项与初步商讨内容:①评价目标;②评价所依据的数据和论据;③评价地区范围与界线;④可能考虑的土地利用种类;⑤评价方法;⑥评价要求进行的调查深度和比例尺;⑦对评价最终成果的要求;⑧评价过程中工作阶段的划分土地资源评价的准备阶段

主要内容包括:立项、确定目标、工作人员及相应的物质条件的配备基础数据的收集与工作计划的制定等。土地资源评价程序16(2)评价目标的确定(1)土地评价立项与初步商讨内容:①93(3)数据和资料的调查、收集

包括研究地区的基本情况、用于评价的数据和资料(如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生物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地理区位、投入、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土地资源评价程序17(3)数据和资料的调查、收集包括研究地区的基本情况、用于94制定土地评价的工作计划包括确定待评价土地的范围和边界、选择可以考虑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土地评价的类型、确定调查的范围、深度和比例尺、划分工作阶段。土地资源评价的准备阶段土地资源评价程序18制定土地评价的工作计划土地资源评价的准备阶段土地资源评价95土地评价的中间过程

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选择和确定、土地用途的要求、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要求: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选择和确定、确定土地用途的要求。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土地资源评价程序19土地评价的中间过程土地资源评价程序96土地评价结果汇报土地评价图土地评价报告土地评价的目的土地评价的过程和方法土地评价的结论

比例尺图面设计制图综合土地资源评价程序20土地评价结果汇报土地评土地评土地评价的目的土地评价的过程97

第二节土地潜力评价2198一、土地潜力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在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土地潜力既指土地的好坏,又表示土地的生产能力,它可分成现实条件下的土地生产能力和改变某种限制条件后将来的土地生产能力。22一、土地潜力99二、土地潜力评价类型土地利用潜力评价以土地的适应性、限制性、保护、改造的措施来划分土地的等级,它是一个相对等级的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根据气候、土壤等因素,估算出土地在一定条件下能生产多少生物或经济产量,它是一个绝对数量的概念。23二、土地潜力评价类型土地利用潜力评价100三、美国的土地利用潜力分类美国农业部土壤保特局于1961年正式颁布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它以农业生产为目的,根据土地对作物生长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将土地分成若干个顺序的类别。该系统可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三级。24三、美国的土地利用潜力分类美国农业部土壤保特局于1961012510226103三、苏联的土地生产一发生分类系统

土地资源研究在苏联开始较早,但大量的科研工作则在60年代以后,在苏联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地理研究所、莫斯科大学地理系及农业部等单位主持下,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大量大比例尺的土地资源及评价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苏联国家地籍簿,它代表了苏联土地资源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水平。这个土地评价分类首先按各土地带进行,先把全国分成若干土地自然地带,然后再依该系统进行分类和评价。其分类系统由土地类、土地等、土地亚等、土地种四级构成。27三、苏联的土地生产一发生分类系统

土地104四、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体系参考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负责,组织全省市土地专家编制的中国l︰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资源分类系统,该系统采用了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5个续分层次。28四、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体系参考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105

第三节土地适宜性评价29106

一、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一、重要概念自然适宜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比配——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30一、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一、重要概念107请分析以下水果的土地利用要求31请分析以下水果的土地利用要求108下图的土地性状适宜橙生长吗?32下图的土地性状适宜橙生长吗?109比配的过程依据土地性状的分析比较得出提出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要求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33比配的过程依据土地性状的分析比较得出提出新的土地土地利110二、FAO的自然适宜性评价1972年10月在荷兰瓦格宁根召开国际专家会议,在多次修改的基础上,1976年正式出版了《土地评价纲要》。FAO土地适宜性评系统分四级: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和土地适宜性单元。

34二、FAO的自然适宜性评价1972年10月在荷兰瓦格宁根111对FAO《土地评价纲要》的评述优点①针对特定用途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丰富的信息;②考虑社会经济要素;③强调土地适宜性,增强农民试种新作物和推广新技术的信息。缺点:主观性较强35对FAO《土地评价纲要》的评述优点112土地适宜性评价36土地适宜性评价113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评述

(1)评价结果应用广泛;(2)方法简便易行;(3)适当考虑社会经济因素;(4)适用于任何比例尺的评价。37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评述114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工作程序38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工作程序115

土宜评价

土地自然适宜性的进一步认识,土地自然适宜性一般只考虑某些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而土宜考虑特定植物的特定品种或特定产品的某些品质性状,或一个地区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宜性,因而在此区域形成特有的经济品种。

土宜的概念39土宜评价土宜的概念116

土宜评价在土宜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要求,并进一步评价特殊自然条件对土宜的形成产生什么影响的过程。

土宜评价生产力产品的品质自然适宜性40土宜评价土宜评价生产力产品的品质自然适宜性117

土宜调查它是土宜评价的基础,它针对某些土宜而进行的详细土地调查。作物种类作物品质自然条件土宜调查

土宜要求与土地性状比配

土宜评价结果表达或分类方法41土宜调查作物种类作物品质自然条件土宜调查土宜要求与土118第五节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42第五节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119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一、概述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单位面积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条件下,单位面积土地的生产潜力与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均消费标准之比。43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概述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120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PSCL

)的因素

P(e)为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A为土地面积;N为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PSCL=[P(e)×A]/N4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PSCL)的因素

P(121工作程序土地资源清查土地资源物质生产潜力计算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和分析气候资源、土壤资源、作物种植制度、土地利用现状清查要计算在一定物质和技术水平下的物质生产能力按人均所需的食物消费量来预测一定行政区域内所能承载的人口容量45工作程序土地资源清查土地资源物质生产潜力计算土地资源人口122影响土地生产潜力的因素

(1)土地资源的数量(2)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3)投入水平(4)生活水平(5)时间尺度46影响土地生产潜力的因素123

是一种研究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方法。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求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方法简介AEZ法47研究方法简介AEZ法124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作物气候生产潜力计算(1)作物的光温生产力①模拟计算作物的总生长率(bgm);②计算实际叶面积下的总生产率(bg);③计算呼吸速率④计算作物的净生物量(bn)⑤计算光温生产力(Ymp)(2)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3)作物气候适宜性评价及产量修正作物光温水土生产潜力计算投入水平与土地生产潜力48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作物气候生产潜力计算12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1)计算方式(2)计算标准(3)按行政区进行人口承载潜力的计算和统计人口承载潜力的区域分析49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126第六节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50第六节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127一、土地可持续利用基本内涵针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状况(生产性、安全性、保持性、可行性、可接受性)进行系统诊断,并寻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途径是一种针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前瞻性评价,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类,国际研究的重点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定量评价。51一、土地可持续利用基本内涵128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是土地适宜性在时间上的扩展,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稳定和增长,可以从自然的持续性、经济的持续性、社会的持续性等三个方面研究和评价其系统的持续性。52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是土地适宜性在时间上的扩展,是实现土地生129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原则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评价应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判断应充分考虑评价区域的特点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特定土地利用的评价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多学科的行动用系统观点进行评价科学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53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原则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130第七节土地经济评价54131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既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出土地等级或价格;或是通过对土地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决定土地利用经济可行性,既从经济效益方面确定了土地的适宜性。

55土地经济评价132土地经济利用项目经济评价用经济可比指标对投入——产出的效果的评定,既从经济学研究的角度对土地作出质量评价,明确提出用劳动耗费率与提供产品或其它效益的对比关系来进行土地质量的评定。56土地经济利用项目经济评价用经济可比指标对投入——产出的133第八节土地分等定级57第八节土地分等定级134一、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等级,它揭示了城镇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

城镇土地分等的程序

建立因素因子体系

确定各因子的相应权重

初步划分城镇土地等

对城镇土地等进行调整并定案编制成果图、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分析并建立评价标准58一、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135商服繁华程度交通条件基本设施状况环境条件定级因素商服繁华影响度道路通达度公交便捷度对外交通便利度基础设施完善度公用设施完备度环境质量优劣度绿地覆盖度自然条件优劣度选择性必选至少一个必选备选至少一个必选备选重要性排序12或33或24权重范围0.2-0.40.1-0.30.1-.30.03-0.2城镇土地综合定级因素表59商服繁华程度交通条件基本设施状况环境条件定级因素商服繁华136因素选择要求因子及选择要求城镇区位必选

交通区位、城镇对外辐射能力城镇集聚规模必选城镇人口规模、人口密度、非农产业规模、工业经济规模城镇基础设施必选道路、供水、供气、排水状况城镇用地投入产出水平备选城镇非农业产业产出效果、商业活动强度、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强度、劳动力投入强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必选国内生产总值、财政状况、商业活动、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外贸活动区域综合服务能力必选金融状况、邮电服务能力、科技水平区域土地供应潜力备选区域农业人口人均耕地、区域人口密度60因素选择要求因子及选择要求城镇区位必选交通区137农用地分等定级概述农用地等是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自然质量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平均土地经济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等别。农用地级是在行政区(省、县)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和实际情况需要,遵照与委托方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