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第5章课件_第1页
自动控制理论第5章课件_第2页
自动控制理论第5章课件_第3页
自动控制理论第5章课件_第4页
自动控制理论第5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控制系统的校正与工程设计第五章控制系统的校正与工程设计1微分方程子系统传递函数全系统传递函数子系统物理定律拉氏变换

方框图系统性能分析

时域频域校正合格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校正的概述控制系统的设计指标要求串联校正并联校正

PID校正微分方程子系统传递函数全系统传递函数子系统物理定律拉氏变2控制系统的校正概述给定环节被控对象

测量环节

比较环节

放大环节

干扰信号

执行环节

校正环节

系统有不可变部分,需要通过可变部分来调节整体的性能控制系统的校正概述给定环节被控对象测量环节比较环节放3校正方式R(S)H(S)C(S)Gc(S)-G2(S)R(S)H(S)C(S)G1(S)-G2(S)Gc(S)-R(S)H(S)C(S)-G2(S)Gc(S)串联校正并联校正反馈校正顺馈校正校正方式R(S)H(S)C(S)Gc(S)-G2(S)4校正装置无源校正有源校正R1CR2R1R2CR1C2R2C1相位滞后相位超前相位滞后-超前CR2-﹢﹢R1R3R2-﹢﹢CR3PI校正PD校正校正装置无源校正有源校正R1CR2R1R2CR1C2R2C15频域特性的性能指标零值幅值复现频率与带宽谐振频率与谐振峰值截止频率与截止带宽频域特性的性能指标零值幅值复现频率与带宽谐振频率与谐振峰值截6控制系统的设计指标要求时域性能指标频域性能指标闭环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指标要求时域性能指标频域性能指标闭环开环7一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频域性能指标闭环开环一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频域性能指标闭环开环8二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频域性能指标闭环开环二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频域性能指标闭环开环9校正的原则低频段:足够高的增益,保证系统稳态精度。中频段:Bode图中幅频特性曲线穿过0dB线的斜率在-20dB/sec,保证系统的稳定性。高频段:开环幅频特性曲线尽可能地衰减,以减小高频噪声对系统的干扰。校正的原则低频段:足够高的增益,保证系统稳态精度。中频段:B10串联校正R1R2C相位超前校正相位滞后校正相位滞后-超前校正串联校正R1R2C相位超前校正相位滞后校正相位滞后-超前校正111.

根据给定的系统稳态指标,如稳态误差系数,确定开环增益K2.绘制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并计算相角裕量3.根据给定的相角裕量,计算所需的相角超调量4.令,并确定考虑到校正后剪切频率改变所留的裕量,常取利用Bode图进行相位超前校正考虑到校正后剪切频率改变所留的裕量,常取利用Bode图进行相125.确定新的剪切频率.使未校正系统的对数幅值为处的频率为新的剪切频率6.求超前校正装置的转折频率7.确定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8.确定校正环节的参数.

5.确定新的剪切频率.使未校正系统的对数幅值13例R(S)C(S)Gc(S)-要求(1)计算开环增益及未校正系统Bode图Ⅰ型系统例R(S)C(S)Gc(S)-要求(1)计算开环增益及未校14(2)未校正系统(3)计算校正环节最大超前角(4)确定校正环节系数(2)未校正系统(3)计算校正环节最大超前角(4)确定校正环15(5)确定校正后剪切频率(6)确定校正环节转角频率(5)确定校正后剪切频率(6)确定校正环节转角频率16R1R2C相位超前校正(7)确定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校正环节会使输出衰减,必须进行补偿(8)确定校正环节的参数R1R2C相位超前校正(7)确定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校正环节会17(9)校正后的系统传递函数R(S)C(S)Gc(S)-(9)校正后的系统传递函数R(S)C(S)Gc(S)-18串联校正相位超前校正相位滞后校正相位滞后-超前校正R1CR2串联校正相位超前校正相位滞后校正相位滞后-超前校正R1CR219例R(S)C(S)Gc(S)-要求(1)计算开环增益及未校正系统Bode图Ⅰ型系统例R(S)C(S)Gc(S)-要求(1)计算开环增益及未校20(2)未校正系统(3)计算校正环节剪切频率(2)未校正系统(3)计算校正环节剪切频率21(5)确定校正环节转角频率(4)确定校正环节系数(5)确定校正环节转角频率(4)确定校正环节系数22相位滞后校正(6)确定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7)确定校正环节的参数R1CR2(8)校正后的系统传递函数R(S)C(S)Gc(S)-相位滞后校正(6)确定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7)确定校正环节的23串联校正相位超前校正相位滞后校正相位滞后-超前校正R1C2R2C1串联校正相位超前校正相位滞后校正相位滞后-超前校正R1C2R24并联校正R(S)H(S)C(S)G1(S)-G2(S)Gc(S)-R(S)H(S)C(S)-G2(S)Gc(S)反馈校正顺馈校正并联校正R(S)H(S)C(S)G1(S)-G2(S)25PID校正R2-﹢﹢R1R3比例控制器CR2-﹢﹢R1R3比例积分控制器R2-﹢﹢CR3比例微分控制器R2-﹢﹢C1R3C2比例微积分控制器PID校正R2-﹢﹢R1R3比例控制器CR2-﹢﹢R1R3比26R2-﹢﹢R1R3比例控制器PR(S)C(S)-R2-﹢﹢R1R3比例控制器PR(S)C(S)-27比例积分控制器PICR2-﹢﹢R1R3R(S)C(S)-比例积分控制器PICR2-﹢﹢R1R3R(S)C(S)-28比例微分控制器PDR(S)C(S)-R2-﹢﹢CR3比例微分控制器PDR(S)C(S)-R2-﹢﹢CR329比例微积分控制器PIDR(S)C(S)-R2-﹢﹢C1R3C2比例微积分控制器PIDR(S)C(S)-R2-﹢﹢C1R3C30PID控制器设计R(S)C(S)-Ⅰ型系统(二阶期望特性系统)Ⅱ型系统PID控制器设计R(S)C(S)-Ⅰ型系统(二阶期望特性系统31PID控制器设计R(S)C(S)-Ⅱ型系统(三阶期望特性系统)PID控制器设计R(S)C(S)-Ⅱ型系统(三阶期望特性系统32习题习题33第五章控制系统的校正与工程设计第五章控制系统的校正与工程设计34微分方程子系统传递函数全系统传递函数子系统物理定律拉氏变换

方框图系统性能分析

时域频域校正合格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校正的概述控制系统的设计指标要求串联校正并联校正

PID校正微分方程子系统传递函数全系统传递函数子系统物理定律拉氏变35控制系统的校正概述给定环节被控对象

测量环节

比较环节

放大环节

干扰信号

执行环节

校正环节

系统有不可变部分,需要通过可变部分来调节整体的性能控制系统的校正概述给定环节被控对象测量环节比较环节放36校正方式R(S)H(S)C(S)Gc(S)-G2(S)R(S)H(S)C(S)G1(S)-G2(S)Gc(S)-R(S)H(S)C(S)-G2(S)Gc(S)串联校正并联校正反馈校正顺馈校正校正方式R(S)H(S)C(S)Gc(S)-G2(S)37校正装置无源校正有源校正R1CR2R1R2CR1C2R2C1相位滞后相位超前相位滞后-超前CR2-﹢﹢R1R3R2-﹢﹢CR3PI校正PD校正校正装置无源校正有源校正R1CR2R1R2CR1C2R2C138频域特性的性能指标零值幅值复现频率与带宽谐振频率与谐振峰值截止频率与截止带宽频域特性的性能指标零值幅值复现频率与带宽谐振频率与谐振峰值截39控制系统的设计指标要求时域性能指标频域性能指标闭环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指标要求时域性能指标频域性能指标闭环开环40一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频域性能指标闭环开环一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频域性能指标闭环开环41二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频域性能指标闭环开环二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频域性能指标闭环开环42校正的原则低频段:足够高的增益,保证系统稳态精度。中频段:Bode图中幅频特性曲线穿过0dB线的斜率在-20dB/sec,保证系统的稳定性。高频段:开环幅频特性曲线尽可能地衰减,以减小高频噪声对系统的干扰。校正的原则低频段:足够高的增益,保证系统稳态精度。中频段:B43串联校正R1R2C相位超前校正相位滞后校正相位滞后-超前校正串联校正R1R2C相位超前校正相位滞后校正相位滞后-超前校正441.

根据给定的系统稳态指标,如稳态误差系数,确定开环增益K2.绘制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并计算相角裕量3.根据给定的相角裕量,计算所需的相角超调量4.令,并确定考虑到校正后剪切频率改变所留的裕量,常取利用Bode图进行相位超前校正考虑到校正后剪切频率改变所留的裕量,常取利用Bode图进行相455.确定新的剪切频率.使未校正系统的对数幅值为处的频率为新的剪切频率6.求超前校正装置的转折频率7.确定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8.确定校正环节的参数.

5.确定新的剪切频率.使未校正系统的对数幅值46例R(S)C(S)Gc(S)-要求(1)计算开环增益及未校正系统Bode图Ⅰ型系统例R(S)C(S)Gc(S)-要求(1)计算开环增益及未校47(2)未校正系统(3)计算校正环节最大超前角(4)确定校正环节系数(2)未校正系统(3)计算校正环节最大超前角(4)确定校正环48(5)确定校正后剪切频率(6)确定校正环节转角频率(5)确定校正后剪切频率(6)确定校正环节转角频率49R1R2C相位超前校正(7)确定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校正环节会使输出衰减,必须进行补偿(8)确定校正环节的参数R1R2C相位超前校正(7)确定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校正环节会50(9)校正后的系统传递函数R(S)C(S)Gc(S)-(9)校正后的系统传递函数R(S)C(S)Gc(S)-51串联校正相位超前校正相位滞后校正相位滞后-超前校正R1CR2串联校正相位超前校正相位滞后校正相位滞后-超前校正R1CR252例R(S)C(S)Gc(S)-要求(1)计算开环增益及未校正系统Bode图Ⅰ型系统例R(S)C(S)Gc(S)-要求(1)计算开环增益及未校53(2)未校正系统(3)计算校正环节剪切频率(2)未校正系统(3)计算校正环节剪切频率54(5)确定校正环节转角频率(4)确定校正环节系数(5)确定校正环节转角频率(4)确定校正环节系数55相位滞后校正(6)确定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7)确定校正环节的参数R1CR2(8)校正后的系统传递函数R(S)C(S)Gc(S)-相位滞后校正(6)确定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7)确定校正环节的56串联校正相位超前校正相位滞后校正相位滞后-超前校正R1C2R2C1串联校正相位超前校正相位滞后校正相位滞后-超前校正R1C2R57并联校正R(S)H(S)C(S)G1(S)-G2(S)Gc(S)-R(S)H(S)C(S)-G2(S)Gc(S)反馈校正顺馈校正并联校正R(S)H(S)C(S)G1(S)-G2(S)58PID校正R2-﹢﹢R1R3比例控制器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