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 优秀奖 市赛获奖_第1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 优秀奖 市赛获奖_第2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 优秀奖 市赛获奖_第3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 优秀奖 市赛获奖_第4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 优秀奖 市赛获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冲关训练(二)一、(2022·安徽“江南十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曹马①能收人心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魏伐吴,三征②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③,嘏曰:“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矣!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注】①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②三征:即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③傅嘏:字兰石,魏雍州人。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安之计,是以相赏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B.师又谢朝士曰谢:道歉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引:率领D.谁任其咎咎:失败答案:D咎:过错、罪过。2.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④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⑤司马欲委罪于孤耶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③⑤答案:B①是曹操所说,表现曹操善“收人心”;⑤是司马昭所说,但不能表现其善“收人心”。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魏伐吴失败后,出征的军队中的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没有人受到处罚。B.陈泰率领雍州与并州的联军讨伐胡人,结果战败。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军队“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了胜利。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奸诈,但他们用兵之时能够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答案:DA.“没有人受到处罚”错,原文是“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B.“结果战败”错,原文为“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C.“军队‘人心摇荡’”错,原文是王基上奏章说“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将士们)希望得到赏赐,求取战功,先去作战,然后才想办法取得胜利,这不是保全军队的长久计策。(得分点:“徼”、“全”,句意)(2)起初,议论攻城的人七嘴八舌,请求转移军队的人很多,当时我没有亲自前往,也认为应该这样。(得分点:“临履”、“谓”,句意)(3)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在官渡被打败了,这应该归罪于他自己,他向田丰道歉都来不及。(得分点:“败”、“谢”、“不暇”,句意)参考译文:曹操(想要)亲自(率兵)攻打乌桓,他的部下都劝阻,(曹操)打败乌桓归来之后,查问当时劝阻他的人,将领们不明白曹操这样做的缘故,个个都提心吊胆。曹操都重赏了他们,并对他们说:“这次我率兵前往,是冒着很大的危险而侥幸胜利的,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由于上天帮助,但这不可当做常例。诸位的谏言,才是万全之计,因此重赏你们,今后(有建议)不要有所顾忌不说出来。”魏国(准备)攻打吴国,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纷纷献计献策,天子下诏征求尚书傅嘏的意见。傅嘏说:“(将士们)希望能得到赏赐,求取战功,先去作战,然后才想办法取得胜利,这不是保全军队的长久计策。”司马师不听从(傅嘏的建议),分三路进攻吴国,结果军队大败。朝廷上下议论,要将出征的将领贬出朝廷,司马师说:“我没有听从傅嘏的建议,才到这种地步,这是我的过错,诸位将领有什么罪呢?”(于是)都宽宥了他们。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当时担任监军,唯独他被削去了爵位。雍州刺史陈泰请求司马师给并州下命令,合力讨伐胡人,司马师采纳了他的建议。队伍还没有集合起来,有两个郡的胡人因为要到远方打仗,惊恐万分,都逃了回去。司马师又给朝中士大夫道歉:“这是我的过失,不是陈泰的责任。”因此人人都感到既惭愧而又高兴。司马昭到寿春去讨伐诸葛诞,王基领兵刚到,还未把城包围起来,司马昭就命令王基收拢兵力,坚守营地。王基多次请求攻城,司马昭却下令让他率领驻军转移到北山据守。王基根据实际情况,上奏章说:“如果把军队转移到(北山),依靠险要的地势,势必会动摇人心,这对形势有很大的损害。”奏报得到准许。等到寿春被攻克后,司马昭写信给王基,说:“起初,议论攻城的人七嘴八舌,请求转移军队的人很多,当时我没有亲自前往,也认为应该这样。将军你权衡了转移的利弊得失,独自怀着坚定的信心,对上违背天子的诏书,对下拒绝众人的建议,最终制服了敌人,捉住了贼寇,即使是古人所称述的人,也不过这样罢了。”然而东关之败后,司马昭问众人:“谁应该承担打败仗的责任?”司马王仪说:“责任在元帅。”司马昭十分愤怒地说:“司马王仪你想把罪责推在我的身上吗?”把王仪推到帐外杀了。这件事就做错了!曹操和司马师、司马昭的奸诈,本来就不必说了。但是他们在用兵的时候,把美名推给别人,把恶名留给自己,善于吸收别人的计谋和智慧,还有谁能不尽心竭力为他们效力呢?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在官渡被打败了,这应该归罪于他自己,他向田丰道歉都来不及,而他却说:“我没有采用田丰的建议,(打了败仗)结果被他讥笑。”竟然把田丰杀了。袁绍失去了国家,葬送了军队,并不是由于不幸运。二、(2022·湖北八市高三调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谏论(下)苏洵夫臣能谏,不能使群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选耎①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则否。彼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傥言②而不获,吾不信也。(有删改)【注】①选耎:“选”通“巽”。怯弱。②傥言:“傥”通“谠”。正直的言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劝:勉励B.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暴然:突然C.《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是:正确D.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诚:果真答案:C是:这样。2.下列句子中,全是作者主张君主用来促使臣子进谏的方法的一组是()①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②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③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④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⑤此无他,墨刑之废耳⑥增其所有,有其所无A.①②④B.①②⑥C.②③⑤D.①③⑥答案:B③是作者打比方;④说的是畏罪的人最终也进谏的原因;⑤说的是三代之后废除了对不进谏者的刑罚的事实。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如果不设置明确的奖赏与刑罚措施,臣子是绝不会冒着触犯君王的危险去进谏的。B.文章第三段举三个人跨越深渊的例子,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臣子进谏的危险所在和刑罚、赏赐的积极作用,运用的是喻证法。C.文章一开头就提出论点“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强调纳谏之君要使臣子必谏。下文由此生发,展开论述。D.文章从君王的角度立论,具体而生动地探讨了君王应当怎样才能使臣子踊跃进谏的问题。答案:A此项说法太绝对。“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的人还是会进谏的。4.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既然这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和怯懦的差别吗,关键在于用形势驱使他们罢了。(2)臣子们闭口不言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国政混乱、国家衰亡也就紧随其后了。(3)如果增加现在已经有的(对进谏的人的)赏赐,设立现在所没有的(对不进谏的人的)刑罚,那么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变得正直,奸佞的人就会变得忠诚,更何况那些本来就忠诚正直的人呢!参考译文:臣子能进谏,却不能使君主一定接纳自己的谏言,(这样的臣子)算不上真正能进谏的大臣。君主能接纳谏言,却不能使大臣一定进谏,(这样的君主)就不是真正能接纳谏言的君主。想要使君主一定能接纳谏言,我先前的论述已经很完备了。想要使臣子一定能进谏,我现在还是谈一谈吧。君主的地位高如天,尊贵如神,威势如雷霆。人不能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这是非常明白的事情。古代圣人知道这个道理,因此设立赏赐来勉励他们。《传》说“兴盛时代的君王赏赐进谏的臣子”,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仍然担忧臣子软弱怯懦,奉承谄媚,使得君主有一天不能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因此还要制定刑罚来威慑他们。《尚书》上说“臣子不能纠正君主的过失,就对他们施以墨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根据人之常情,只要不是丧心病狂,失掉理智,没有哪个人会避开赏赐而去受刑的,为何不进谏呢?如果没有设立奖赏与刑罚,那么,按照人之常情,人们又何苦去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呢?如果不是那些本性忠诚讲道义、不求奖赏、不怕刑罚的人,谁想用言语来换取死罪呢?君主又怎么可能完全得到本性忠诚讲道义的人,并任用他们呢?现在有三个人,一个人勇敢,一个人半勇敢半怯懦,一个人怯懦。有个人和他们一起到了深渊前面,告诉他们说:“能跃过深渊的人,才算勇敢,不然就是怯懦。”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跃过深渊,那个半勇敢半怯懦的人和怯懦的人就做不到。这个人又告诉他们:“谁能跃过深渊,就奖励他一千两黄金,不能这样做的人就得不到。”那个半勇敢半怯懦的人追逐利益,一定会跃过深渊,那个怯懦的人还是做不到。过了一会儿,那个怯懦的人回头看到一只猛虎突然向他逼近,那么,那个怯懦的人不等别人跟他说什么,就赶紧跃过深渊,如同走过平坦的大路一样。既然这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和怯懦的差别吗,关键在于利用形势驱使他们罢了。君主的威严难以冒犯,如同深渊难以跳跃。本性忠诚讲道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的人就如同那个勇敢的人,所以他没有什么不可以进谏的。追求奖赏的人,如同那个半勇敢半怯懦的人,所以他听到有奖赏就会进谏。畏惧刑罚的人,如同那个怯懦的人,所以设置了刑罚然后他才会进谏。从前的君主知道勇敢的人不可能经常获得,所以把奖赏用作(鼓励半勇敢半怯懦的人的)千金,把刑罚用作(激励怯懦的人的)猛虎,让臣子对前者(奖赏)有所追寻,对后者(刑罚)有所躲避,在这种形势下臣子们不得不尽力谏言规劝君主的过失,这就是夏、商、周三代兴盛的原因啊。在没落的时代就不是这样,把奖赏给了不进谏的人,却把刑罚给了进谏的人,臣子们闭口不言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国政混乱、国家衰亡也就紧随其后了。偶尔有贤明的君主想听听自己的过失,也不过是奖赏进谏的人罢了。唉!如果没有猛虎,那怯懦的人肯跃过深渊吗?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废除了墨刑而已。三代之后,像霍光杀昌邑王的那些没有进谏(规劝昌邑王过失)的大臣的情况,不也太少了吧!现在奖赏进谏的人的情况,偶尔还有,可是惩罚不进谏的人的刑罚,已经完全被废止了。如果增加现在已有的(对进谏的人的)赏赐,设立现在所没有的(对不进谏的人的)刑罚,那么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变得正直,奸佞的人会变得忠诚,更何况那些本来就忠诚正直的人呢!如果真能这样,说君主想听到正直的谏言却听不到,我是不相信的。三、(2022·吉林部分重点中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高密孙氏素豪侠,人客数犯法。民有相劫者,贼入孙氏,吏不能执。修将吏民围之,孙氏拒守,吏民畏惮不敢近。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孙氏惧,乃出贼。由是豪强慑服。举孝廉,修让邴原,融不听。时天下乱,遂不行。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言终而修至。复署功曹。时胶东多贼寇,复令修守胶东令。胶东人公沙卢宗强,自为营堑,不肯应发调。修独将数骑径入其门,斩卢兄弟,公沙氏惊愕莫敢动。修抚慰其余,由是寇少止。融每有难,修虽休归在家,无不至。融常赖修以免。袁谭在青州,辟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数毁短修。后献以事当死,修理之,得免。时人益以此多焉。谭、尚有隙。尚攻谭,谭军败,请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以修为督军粮,还乐安。谭之破,诸城皆服,唯管统以乐安不从命。太祖命修取统首,修以统亡国之忠臣,因解其缚,使诣太祖。太祖悦而赦之。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及破南皮,阅修家,谷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士不妄有名。”乃礼辟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迁魏郡太守。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病卒官。(选自《三国志》,有删改)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游学南阳,止张奉舍止:住宿B.修独将数骑径入其门径:一直C.修抚慰其余,由是寇少止少:同“稍”,稍微D.因解其缚,使诣太祖诣:拜见答案:C少:同“稍”,逐渐。2.下列各组中,分别表现王修“为人仗义”的一项是()①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②敢有不攻者与同罪③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④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⑤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⑤答案:C②说的是王修不畏强暴,执法严明;⑤说的是太祖查抄没收审配等的家财物产数以万计,与王修无关。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A.王修字叔治,北海郡营陵县人。七岁时丧母。因为母亲死于社日这一天,所以第二年邻里在社日这一天祭祀土地神时,王修触景生情,极为哀痛,请邻里停止了社日活动。B.王修被孔融召为主簿,任高密县令。贼人进入当地豪侠孙氏家躲藏,差役没法捕捉。王修率领差役和百姓包围了孙家,迫使其交出了作案之人。C.王修曾被袁谭征召为治中从事,多次受别驾刘献诽谤诬陷。后来刘献因做错事当判死罪,王修审理这件案子,并未落井下石,而是使刘献得以免于一死。D.王修为官清廉,他在袁谭处任职时,袁谭手下有权势的人大多都积聚财物。可在太祖攻破袁谭后,却见王修家粮谷不满十斛,仅有书籍几百卷。答案:A“请邻里停止了社日活动”的表述有误,根据文意,应该是邻里为王修所感动主动停止了社日活动。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张奉全家人都生了病,没有来探望他们的人,王修亲自留下来照顾他们,直到他们的病好了才离开。(2)王修又说:“我曾蒙受袁氏厚重的恩德,如果能够让我收殓袁谭的尸体,然后再接受斩刑,我就没有什么遗憾了。”参考译文:王修字叔治,北海郡营陵县人。七岁时母亲去世。他的母亲是在社日那一天去世的,第二年邻里在社日这一天祭祀土地神,王修思念母亲,极为哀痛。邻里知道后,为此停止了社日活动。王修二十岁时,外出到南阳游学,住在张奉的家里。张奉全家人都生了病,没有来探望他们的人,王修亲自留下来照顾他们,直到他们的病好了才离去。初平年间,北海的孔融召王修为主簿,任王修为高密县令。高密人孙氏向来强横任侠,他的门客屡次触犯法律。有百姓被抢劫,贼人进入孙氏门下,差役没法捕捉。王修率领差役和百姓包围了孙氏家宅,孙氏拒险坚守,差役和百姓感到畏惧不敢靠近。王修命令他们:“敢有不向前进攻的人,与孙氏一同治罪。”孙氏害怕,于是交出了贼人。从此,豪强们都因恐惧而屈服。荐举孝廉时,王修把机会推让给邴原,孔融没有听从他。适逢天下大乱,这件事没有实行。不久,郡中有人叛乱。王修听说孔融有危难,连夜赶往孔融那里。贼人开始造反时,孔融对身边的人说:“能冒着危难来的,只有王修而已!”话刚说完,王修就到了。后来王修又任功曹。当时胶东多有贼寇,孔融又命王修为胶东县令。胶东人公沙卢宗族强盛,他自己在房屋周围建立了防护沟,不肯听从官府的发派调遣。王修独自带领几个人骑着马径直闯进公沙卢家中,斩杀了公沙卢兄弟几人,公沙氏族人十分惊愕,没有敢妄动的。王修安抚了其余的人,自此贼寇逐渐止息。孔融每次有危难之时,王修即使是在家里休息归养,也没有不来的。孔融往往倚仗王修得以免于祸患。袁谭在青州时,任王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几次诽谤诬陷王修。后来刘献因做错事当判死罪,王修审理这件案子,刘献得以免于一死。当时的人因此更加称赞王修。袁谭与袁尚有矛盾。袁尚攻打袁谭,袁谭的军队战败,向太祖求救。太祖攻破了冀州后,袁谭又叛乱了。于是太祖带领军队在南皮县攻打袁谭。王修当时正在乐安运送粮食,听说袁谭处境危急,率领他带去的士兵和属下的从事一共几十人,向袁谭那里赶。到了高密县时,听到袁谭已死的消息,王修下马放声大哭,说:“没有了您,我能回到哪里去啊?”于是到太祖那里,请求太祖让自己收回袁谭的尸体,并把他葬了。太祖想看看王修的诚意,沉默着一声不吭。王修又说:“我曾蒙受袁氏厚重的恩德,如果能够让我收殓袁谭的尸体,然后再接受斩刑,我就没有什么遗憾了。”太祖称赞他讲道义,听从了他。太祖让王修担任督军粮,返回乐安。袁谭被击败后,全州的各个城池都顺从了太祖,唯独管统据守乐安,不愿顺从。太祖命令王修去取管统的首级,王修因为管统是亡国的忠臣,于是解开捆绑他的绳子,让他去见太祖。太祖很高兴,赦免了管统。袁氏统治之时政令宽松,在职的有权势的人大多都积聚了一些财物。太祖攻破邺城后,查抄没收审配等的家财物产数以万计。等到太祖攻破南皮县后,察看王修的家,家里粮谷不满十斛,仅有书籍几百卷。太祖感叹道:“王修作为士人真是名副其实。”于是以礼征召王修为司空掾,司金中郎将,后来升他为魏郡太守。王修治理政务,抑制豪强,扶助弱小,赏罚分明,为百姓所称道。王修病死在官位上。四、(2022·豫南四校高三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亲政篇(明)王鏊交①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曰内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寝②听政。”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适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盖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极门,盖古之正朝也。又北曰两仪殿,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则文德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内殿引见,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国朝圣节、正旦、冬至大朝会则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刬近世壅隔之弊。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深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注】①交:交流,沟通。②路寝:帝王正殿所在。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特视之,谢恩见辞特:只,不过B.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象:好像C.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禄:福气D.天下至今以为恨矣恨:遗憾答案:B象:效法,仿效。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当时朝廷上下不交流的状况的一组是()①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②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③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④孝宗晚年,深有慨于斯⑤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⑥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刬近世壅隔之弊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答案:A③是作者的观点;④是写孝宗晚年对上下不交流的状况深有感触;⑥是作者的建议。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朝中叶,皇帝不过问政事,君臣见面,只限于皇上临朝这几刻。上下之间,只不过靠呈奏章、批答来联系,针对这一情况,王鏊写了本文上奏皇帝。B.文章认为,明朝重大朝会在奉天殿,平日朝奏在奉天门,只是一直以来缺少内朝制度,以致上下之间的意见阻塞不通;天下的弊病,因此积累起来。C.作者希望大臣常向皇帝问安,侍从等轮流上殿答对,各部门有事不易决断的君臣当面讨论解决,群臣上殿陈奏,都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D.文章引经据史,条理分明,尖锐地指出君臣之间不交流的危害,切中时弊;提出恢复内朝亲政的制度,希望借此改变朝廷上下不交流的现状。答案:B从文中的“岂非内朝之遗制乎”“今内朝未复”可知,“一直以来缺少内朝制度”有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因为地位权势悬殊,正是人们所说的殿堂之上天子比万里还远,即使想进言,也无从说起啊。(2)皇上虚心地询问他们,和颜悦色地和他们谈话,像这样,人人都能够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参考译文:上下交流就安泰,上下不交流就会阻隔不通,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但上下不交流的弊病,没有像近代这样严重的了。君臣相见,仅限于上朝这几刻。上下之间,只不过靠臣下呈奏章和君主批复来联系,用刑罚法度来维持罢了。这不仅是因为遵循老规矩,也是因为地位权势悬殊而使他们这样。为什么呢?皇上常常在奉天门上朝,没有一天间断过,可说是勤于政事了。但是君臣之间相距很远。有御史负责督察朝见的礼仪,有鸿胪寺官员检举不合规矩的人。通政司官员代有本奏的官员呈上奏章,皇上只是随意看看,臣子就谢恩拜辞,提心吊胆地退了下来。皇上何尝处理过一件事,臣子又何尝说过一句话呢!这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因为地位权势悬殊,正是人们所说的殿堂之上天子比万里还远,即使想进言,也无从说起啊。我认为要做到上下交流,不如恢复古代内朝的制度。据说周代的时候有三种朝见的方式:库门的外面是正朝,君主询问谋略和大臣商议政事就在这里;路门的外面是治朝,皇上每天在这里受百官朝见;路门的里面是内朝,也叫燕朝。《礼记·玉藻》上说:“君主在太阳出来的时候去临朝听政,退朝后到路寝处理政事。”上朝召见群臣,是用来端正上下的名分;处理政事在路寝,是用来疏通远近的意见。汉朝的制度: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是中朝;丞相以下到六百石的官员是外朝。唐朝皇城北面,类似于古代的外朝。它的北面是太极门,类似于古代的正朝。再北面是两仪殿,类似于古代的内朝。宋朝的时候,平时朝见在文德殿,侍从以下每五天由一名官员上殿。在内殿召见大臣,这大概还保留有三朝的意思吧。因为天上的星象有三垣,天子就仿效上天:正朝,仿效太极;外朝,仿效天市;内朝,仿效紫微。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本朝凡是万寿节、正月初一、冬至的大朝会在奉天殿,这就是古代的正朝;平日就在奉天门,这就是古代的外朝;而单缺内朝。然而并不是没有,华盖、谨身、武英等殿,难道不是遗留下来的内朝制度吗?洪武年间,像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像杨士奇、杨荣等,每天侍奉在皇帝身旁;大臣蹇义、夏元吉等,经常在便殿回答皇上的提问。在这个时候,哪里有阻隔的忧患呢?现在内朝制度没有恢复,皇上驾临进行日常的朝见以后,臣子不能再进来朝见,三殿的门高高地关闭着,更是少有望见的机会。所以上下的意见阻塞不通;天下的弊病,因此积累起来。孝宗晚年,在这方面深有感触。他屡次在便殿召见大臣,谈论天下的事情。正要有所作为,而百姓没有福气。孝宗没有看到太平盛世就去世了,直到现在,天下的人都为此感到遗憾。希望皇上远的效法圣祖,近的学习孝宗,彻底铲除近代君臣壅塞隔阂的弊病。大臣每隔三天或五天,进殿向皇上问安一次,侍从和台谏各一名上殿来轮流答对。各部门有事请求决断的话,皇上根据自己的看法处理它;有不容易决断的,就和大臣当面讨论解决。不时地引见群臣,凡是谢恩、辞行这类情况,群臣都可以上殿陈奏。皇上虚心地询问他们,和颜悦色地和他们谈话,像这样,人人都能够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皇上虽然深居皇宫,可是天下的事情却全都清清楚楚地摆在眼前。外朝是用来端正上下的名分的,内朝是用来沟通远近的意见的。像这样,哪里会有近代壅塞隔阂的弊病呢?唐尧、虞舜的时候,人们耳聪目明,好的言论没有被埋没,民间没有遗漏的贤人,也不过就是这样罢了。五、(2022·温州五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於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吏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知:结交B.往税凡五百金税:赠送C.大臣多害辟阳侯行害:害怕D.狱急,不敢见君狱:案件答案:C害,这里可理解为“痛恨”。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②以资政殿学士行B.①因使人欲见平原君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①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D.①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答案:C均为助词,的。A.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凭借……的身份。B.①副词,于是,就;②介词,通过,经,由。D.①连词,于是,便;②副词,反而,竟然。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平原君“刻廉刚直”的一项是()①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②行不苟合,义不取容③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④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⑤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⑥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A.③④⑥B.①②③C.②④⑤D.①③⑥答案:B“刻廉刚直”是“廉洁无私,刚正不阿”的意思。④是说平原君想要曲线救辟阳侯;⑤是说平原君为了使家人免受祸患宁愿身死;⑥说的是平原君的儿子。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年黥布欲谋反,找平原君商量有关问题,平原君却不畏权贵,不但不为黥布出谋划策,反而竭力谏止。B.辟阳侯因罪下狱,从孝惠帝到诸臣皆欲诛之,平原君威胁和利诱孝惠帝的宠臣为辟阳侯说情;吕氏集团覆灭后,平原君又为辟阳侯出谋划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C.孝文帝时,淮南厉王诛杀了辟阳侯。孝文帝听说辟阳侯的许多计谋出自平原君,便欲逮捕平原君问罪,平原君深知罪孽深重而畏罪自杀。D.平原君家境贫寒,母亲对他管教甚严,使平原君形成了“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品格,平原君拒交辟阳侯就与母亲有一定关系。答案:C平原君是为了使家人免受祸患而自杀的。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现在他的母亲去世,您若赠送厚礼为他的母亲送葬,那么他一定愿意为您拼死效劳。(得分点:厚、死、诚……则)(2)我一死,灾祸就到此为止了,不会连累你们。(得分点:绝、及、而)参考译文:平原君朱建是楚国人。以前曾经做淮南王黥布的相国,因犯罪离去,后来又侍奉黥布。黥布想反叛时,问平原君,平原君劝谏阻止他,黥布不听他的却听梁父侯的,造起反来。汉朝诛杀了黥布,听说平原君曾劝阻过他,且不与他同谋,平原君得以赦免。平原君能言善辩,为人严肃廉洁,刚毅正直,家住长安。他办事不随波逐流,合乎正义不讨好取悦他人。辟阳侯行为不端正,但受吕太后宠信。当时他想和平原君交往,平原君不肯见他。后来平原君的母亲去世,陆贾一向和平原君关系好,去探望他。平原君家境贫寒,没有用来给母亲出殡送葬的钱,正要借钱置办殡丧用品,陆贾让平原君只管发丧。陆贾去见辟阳侯,道贺说:“平原君的母亲死了。”辟阳侯说:“平原君的母亲死了,为何就向我道贺?”陆贾说:“前些日子你想结交平原君,他守节义不肯见你,是由于他的母亲的缘故。现在他的母亲已经去世,您若赠送厚礼为他母亲送葬,那么他一定愿意为您拼死效劳。”辟阳侯于是送上百金。其他列侯贵人因为辟阳侯的缘故,前去吊丧送礼的人很多,礼金共有五百金。辟阳侯受吕太后宠幸,有人向孝惠帝告辟阳侯的状,孝惠帝大怒,将辟阳侯交付有关人员审讯,要处死他。吕太后心里有愧,不方便讲话。大臣们大多不满辟阳侯的行为,想要就此除掉他。辟阳侯处境危急,于是派人找平原君,想与他见一面。平原君推辞说:“案子审得正紧,我不敢见你。”(实际上)平原君去求见孝惠帝的宠臣闳籍孺,劝他说:“您受皇上宠信,天下无人不知。现在辟阳侯因受皇太后宠幸而受审,人们都说是您进了谗言,想要杀他。现在要是辟阳侯被杀了,明天太后生气,也会杀了您。您何不负荆请罪,替辟阳侯向皇上求个情?皇上听了您的话放了辟阳侯,太后一定很高兴。这样,两个主子都宠信您了,您将富贵加倍啊!”当时闳籍孺非常害怕,听从了他的计谋,向孝惠帝说了情,孝惠帝果然放了辟阳侯。辟阳侯被囚禁时,想要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他,辟阳侯以为他背离了自己,非常气愤。等到他出狱之后,(明白了实情,)又非常惊叹佩服他。吕太后去世,大臣诛杀了吕氏诸人,辟阳侯同吕氏诸人交情很深,但最终没有受牵连被杀。辟阳侯能够得以保全,都是得力于陆贾和平原君。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了辟阳侯,也和辟阳侯党附吕氏有关。孝文帝得知辟阳侯的门客平原君曾替辟阳侯出谋划策,便派人抓捕平原君要治他的罪。平原君听到捕吏上门,便要自杀。他的儿子和捕吏都说:“事情究竟怎么样还不知道,为什么自杀?”平原君说:“我一死,灾祸就到此为止了,不会连累你们。”于是自刎而死。孝文帝听说后,很惋惜地说:“我本来没有杀他的意思。”就召见平原君的儿子,拜为中大夫。平原君的儿子后来出使匈奴,因匈奴单于无礼,于是责骂单于,最后死在匈奴。六、(2022·东北三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阎宝,字琼美,郓州人。父佐,海州刺史。宝少事朱瑾为牙将,瑾之失守于兖也,宝与瑾将胡规、康怀英归汴梁,皆擢任之。自梁祖陈师河朔,争霸关西,宝与葛从周、丁会、贺德伦、李思安各为大将,统兵四出,所至立功,历洺、随、宿、郑四州刺史。天祐六年,梁祖以宝为邢洺节度使、检校太傅。庄宗定魏博,十三年,攻相、卫、洺、磁,下之,宝独保邢州,城孤援绝。八月,宝以邢州降,庄宗嘉之,进位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遥领天平军节度使、东南面招讨等使,待以宾礼,位在诸将上,每有谋画,与之参决。契丹之寇幽州也,周德威危急,宝与李存审从明宗击契丹于幽州西北,解围而还。胡柳之役,诸军逗挠①,汴军登无石山,其势甚盛。庄宗望之,畏其不敌,且欲保营。宝进曰:“王深入敌境,偏师不利,王彦章骑军已入濮州,山下唯列步兵,向晚皆有归志,我尽锐击之,败走必矣。今若引退,必为所乘,我军未集,更闻贼胜,即不战而自溃也。凡决胜料势,决战料情,情势已得,断在不疑。今王之成败,在此一战,若不决胜,设使馀众渡河,河朔非王有也,王其勉之。”庄宗闻之耸听,曰:“微公几失计。”即引骑大噪,奋槊登山,大败汴人。十八年,张文礼杀王镕叛,宝帅师进讨。八月,收赵州,进渡滹水,擒贼党张友顺以献。九月,进逼真定,结营西南隅,掘堑栅以环之,决大悲寺漕渠以浸其郛②。十九年正月,契丹三十万来援镇州,前锋至新乐,众心忧之。宝见庄宗,指陈方略,军情乃安。敌退,加检校侍中。三月,城中饥,王处瑾之众出城求食,宝纵其出,伏兵截击之。饥贼大至,诸军未集,为贼所乘,宝乃收军退保赵州,因惭愤成疾,疽发背而卒,时年六十。同光初,追赠太师,晋天福中,追封太原郡王。【注】①逗挠:亦作“逗桡”,军事用语,曲行避敌以观望。②郛:外城。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梁祖陈师河朔陈:部署B.契丹之寇幽州也寇:盗贼C.向晚皆有归志向:将近D.王其勉之勉:努力答案:B寇:侵犯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正面表现阎宝“善谋略”的一组是()①宝独保邢州,城孤援绝②每有谋画,与之参决③我尽锐击之,败走必矣④即引骑大噪,奋槊登山,大败汴人⑤指陈方略,军情乃安⑥凡决胜料势,决战料情A.①②④B.③⑤⑥C.②④⑤D.①③⑥答案:B①是说阎宝在其他城池失守的情况下能独守邢州,这个事实不能体现出他善谋略;②是表现庄宗对阎宝的器重;④是庄宗的行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阎宝为梁邢洺节度使,后来庄宗进攻邢洺,攻克诸城,只有阎宝守住了邢州,但孤城独守,又无后援,最后阎宝率邢州部众归顺了庄宗。B.庄宗很欣赏阎宝,对他礼遇有加。阎宝身兼数职,地位在诸将领之上,常常参与国事的谋划与决断。C.契丹入侵幽州,占据无石山,攻势强盛,庄宗担心不能抵御,想要退守。阎宝分析军情,陈说利害,庄宗很受震动,后来率军奋力攻山,大败契丹军。D.阎宝有谋略,胡柳之战,庄宗听其言,大败汴军。契丹兵援镇州时,阎宝又在众心忧虑的情况下陈说方略,稳定了军心。答案:C“登无石山,其势甚盛”的是“汴军”,也就是后梁的军队,而不是“契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若引退,必为所乘,我军未集,更闻贼胜,即不战而自溃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庄宗闻之耸听,曰:“微公几失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现在如果带兵后退,一定会被敌军追击,我方军队还没有集结,加上听说敌军胜势,就会不战而自己溃败。(关键点:“引退”译为“带兵后退”,“为所”表被动,“乘”译为“追逐、追击”,“溃”译为“乱”或“溃败”)(2)庄宗听了很是震动,说:“如果没有您,几乎计谋错误。”(关键点:“耸”,通“竦”,震动;“微”译为“如果没有”)参考译文:阎宝,字琼美,郓州人。父亲阎佐,曾任海州刺史。阎宝年轻时做朱瑾的牙将,朱瑾失守兖州,阎宝与朱瑾手下的胡规、康怀英归汴梁,都被提拔任用。自从梁太祖进军河朔,在关西争霸,阎宝与葛从周、丁会、贺德伦、李思安各自为大将,率领军队四面出击,所到之处都建立战功,历任洺、随、宿、郑四州刺史。天祐六年,梁太祖让阎宝做邢洺节度使、检校太傅。庄宗平定魏博,十三年,攻打相、卫、洺、磁四州,都攻克了,只有阎宝守住了邢州,但是孤立无援。八月,阎宝率邢州部众投降,庄宗嘉奖他,阎宝晋升官职做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担任天平军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等职,庄宗以宾客之礼对待他,地位在各位将领之上,每有事情谋划,就与阎宝商议决断。契丹进犯幽州,周德威形势危急,阎宝与李存审跟随明宗在幽州西北攻打契丹军队,解周德威之围后回师。胡柳之战,各军曲行避敌,持观望态度,汴军登上无石山,军势强盛。庄宗望见,害怕自己军队不能与之对抗,想要退守。阎宝进言说:“大王深入敌境,主力军队之外的部分军队战事不利,王彦章的骑兵已经进入濮州,山下只有步兵陈列,天色将晚,士兵都有了归意,我们发动全部精锐部队攻打他们,他们一定会败退逃跑。现在如果带兵后退,一定会被敌军追击,我方军队还没有集结,加上听说敌军胜势,就会不战而自己溃败。大凡作战,决定胜负的是能否正确地估计形势;决定要不要战斗的是能否正确地了解敌情。敌情和形势都已经掌握了,决定就要下得果断。现在大王的成败,就在此一战,如果不能取胜,假如余下人马渡过黄河,黄河以北的地区就不归大王所有了,大王一定要努力迎战啊!”庄宗听了很是震动,说:“如果没有您,几乎计谋错误。”于是率领骑兵大声呼喊,挥动长矛登上无石山,大败汴军。十八年,张文礼杀死王镕后反叛,阎宝率军进攻讨伐(张文礼)。八月,收复赵州,进军渡过滹水,擒获叛贼的同党张友顺献给庄宗。九月,军队进逼真定,在西南方扎营,挖壕沟、建栅栏来环绕着它,挖开大悲寺漕渠来淹没敌城的外城。十九年正月,契丹三十万大军来援救镇州,前锋抵达新乐,军中众人都很担忧。阎宝见庄宗,陈说策略,军情才安定下来。敌人退军,朝廷加封阎宝为检校侍中。三月,城中发生饥荒,王处瑾的部下出城寻找食物,阎宝放他们出去,埋伏军队截击了他们。饥饿的敌军士兵大量涌至,其他军队尚未集结,阎宝被敌人追击,于是收兵退守赵州,他因此感到耻辱,愤恨而病,背上毒疮发作而死,时年六十岁。同光初年,朝廷追赠阎宝为太师,晋天福年间,追封他为太原郡王。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耶律屋质,字敌辇。资简静,有器识,重然诺。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会同间,太宗崩,诸大臣立世宗,太后闻之,怒甚,遣皇子李胡以兵逆击,遇安端、刘哥等于泰德泉,败归。李胡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曰:“我战不克,先殪此曹!”人皆恟恟谓曰:“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横渡,隔岸相拒。时屋质从太后,世宗以屋质善筹,欲行间,乃设事奉书,以试太后。太后得书,以示屋质。屋质读竟,言曰:“太后佐太祖定天下,故臣愿竭死力。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太后曰:“我若疑卿,安肯以书示汝?”屋质对曰:“李胡、永康王皆太祖子孙,神器非移他族,何不可之有?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太后乃遣屋质授书于帝。帝遣宣徽使耶律海思复书,辞多不逊。屋质谏曰:“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帝曰:“彼众乌合,安能敌我?”屋质曰:“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借曰幸胜,诸臣之族执于李胡者无噍类①矣。以此计之,惟和为善。”帝然之。始相见,怨言交让,殊无和意。太后谓屋质曰:“汝当为我画之。”屋质进曰:“太后与大王若能释怨、臣乃敢进说。”太后曰:“汝第言之。”太后复谓屋质曰:“议既定,神器竟谁归?”屋质曰:“太后若授永康王,顺天合人,复何疑?万口一辞,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乃许立永康。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谋反下狱,惕隐刘哥及其弟盆都结天德等为乱。耶律石剌潜告屋质,屋质遽引入见,白其事。刘哥等不服,事遂寝。未几,刘哥邀驾观摴蒱②,捧觞上寿,袖刃而进。帝觉,命执之,亲诘其事。刘哥自誓,帝复不问。屋质奏曰:“当使刘哥与石剌对状,不可辄恕。”帝曰:“卿为朕鞫之。”屋质率剑士往讯之,天德等伏罪,诛天德,杖翰,迁刘哥。保宁五年五月薨,年五十七。帝痛悼,辍朝三日。(选自《辽史·列传第七》,有删改)【注】①噍类:活人。②摴蒱:古代博戏名。类似后代的掷色子。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相见,怨言交让让:责备B.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夺:强取C.太后曰:“汝第言之。”第:只管D.刘哥等不服,事遂寝寝:停止答案:B夺:使之改变。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都能反映耶律屋质“善筹”的一组是()①资简静,有器识,重然诺②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③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④故臣愿竭死力⑤屋质率剑士往讯之⑥当使刘哥与石剌对状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答案:B句①写其外表、才识、人品。句④是表示效死的决心。句⑤是行动,不属于谋划。利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驾崩后,太后不同意诸大臣让世宗继承王位的主张,派皇子李胡起兵,险些出现骨肉相残的局面。B.在矛盾调解的过程中,耶律屋质秉持“惟和为善”的观点,先说服太后接受了和议,后说服世宗放弃了坚持敌对的想法。C.和解开始时,双方各不相让,最后通过耶律屋质的调解,太后终于答应世宗的要求,同意立永康王为帝。D.刘哥和他的弟弟勾结耶律天德叛乱,后来因为耶律石刺将计划暗中告诉了耶律屋质,叛乱才没有能发生。答案:C“太后终于答应世宗的要求”的说法于文无据。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如果真的打仗,那么就是父子兄弟相互残杀了!(果:果真,真的。则:那么。夷:残杀,消灭。)(2)如果太后怀疑我,我即使想尽忠心,可以吗?(见疑:怀疑我。虽:即使。得乎:可以吗?)(3)信中表达的意思像这样,国家的祸患就不能完结了。如果能消除怨恨来使国家安定,那么我认为没有什么比得上和议的。(书:信。艾:停止,完结。释:消除。安:使……安定。)参考译文:耶律屋质,字敌辇。资质简约沉静,有器量与见识,重承诺。遇到突发的事件,能从容镇定地处理,人们不能窥测他的才识。会同年间,太宗驾崩,众大臣拥立世宗,太后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愤怒,派皇子李胡带领军队攻打他们,李胡在泰德泉遇到安端、刘哥等,失败而归。李胡把世宗的大臣的家属全部抓起来,对守卫的人说:“我作战不能取胜,就先杀死这些人!”人们喧扰不安地互相说:“如果真的打仗,那么就是父子兄弟相互残杀了!”军队临时驻扎在潢河横渡,两军隔岸相互对抗。当时耶律屋质跟随太后,世宗认为他善于谋划,想进行离间,就找了件事写信,来试探太后。太后收到信,把信拿给耶律屋质看。耶律屋质看完信,说道:“太后辅佐太祖平定天下,所以我愿意竭尽自己的力量效命。如果太后怀疑我,我即使想尽忠心,可以吗?”太后说:“我如果怀疑你,怎么肯把信给你看呢?”耶律屋质回答说:“李胡、永康王都是太祖的子孙,帝位没有转给其他家族,有什么不可呢?太后应该考虑长远的计策,和永康王和议。”太后于是让耶律屋质写信给皇帝。皇帝让宣徽使耶律海思回信,信中有很多不恭敬的言辞。耶律屋质进谏说:“信中表达的意思像这样,国家的祸患就不能完结了。如果能消除怨恨来使国家安定,那么我认为没有什么比得上和议的。”皇帝说:“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怎么能抵挡我呢?”耶律屋质说:“即使打不过你,对你的亲人怎么办啊?况且还不知道谁胜谁负呢?即使你侥幸胜利,被李胡抓住的众大臣的家属就没有活着的人了。根据这个谋划这件事,只有和议是最好的。”皇帝认为他说得对。开始相见时,双方充满怨言,相互责备,没有一点儿和议的心意。太后对耶律屋质说:“你应当替我谋划这件事。”耶律屋质进谏说:“太后和大王如果能够消除怨恨,我才敢进献谋略。”太后说:“你只管说。”太后又对耶律屋质说:“和议已经确定,帝位最终归谁啊?”耶律屋质说:“太后如果把帝位交给永康王,顺应天意,符合人心,又有什么可犹豫的啊?众人一致希望立永康王,是不可使之改变的啊。”于是同意立永康王为皇帝。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因谋反被关进监狱,惕隐刘哥和他的弟弟刘盆都勾结耶律天德等人作乱。耶律石刺暗中把这件事报告给耶律屋质,耶律屋质立即带着耶律石剌入朝见皇帝,禀告这件事。刘哥等人不承认,于是停止处理这件事。不久,刘哥邀请皇帝观看赌博,捧酒杯祝皇帝长寿,在袖里藏着刀子敬酒。皇帝发现了,下令抓住他,亲自审问这件事。刘哥自己发誓,皇帝又不追究了。耶律屋质上奏说:“应当让刘哥跟耶律石剌当面对质,不能立即饶恕他。”皇帝说:“你替我审问他。”耶律屋质率领剑士前去审讯刘哥,耶律天德等人服罪。耶律屋质下令杀了耶律天德,对萧翰实施杖刑,流放了刘哥。保宁五年五月耶律屋质去世,享年五十七岁。皇帝沉痛哀悼,停止视朝三天。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吴元年召议礼仪,除中书考功博士。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族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一日览牒,有青蛙立案上,鼎曰:“蛙非黎异乎?果异,止勿动。”蛙果勿动,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寻进副使,徙晋王府右傅。坐累左迁,复授王府参军,召为刑部主事。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帝闻,悼惜,命葬之黄羊川,立祠,以所食俸给其家。(选自《明史》,有删改)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邓愈镇江西,数延见数:多次B.帝遣御史廉之廉:廉洁C.复以细故烦御史故:事情D.鼎欲稽官吏利弊稽:考查答案:B廉:查访。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熊鼎政绩的一组是()①乃留愈幕府赞军事②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③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④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⑤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A.①④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③⑥答案:C①只是写熊鼎参与军事,不能体现他的政绩;③只是写熊鼎劝谏的结果,不能体现他的政绩;⑥写的是熊鼎的忠义,与政绩无关。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友谅胁迫熊鼎投降,他不加理睬;皇帝要授予熊鼎官职,他不为所动,等到为母亲守孝期满,他才到了京城。B.当耿忠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后,在已经颁布大赦令的前提下,皇帝仍要派遣御史去查访,这引起熊鼎的不满,并极力进谏,最终使皇帝改变了决定。C.熊鼎治理台、温时,大力打击那些残暴凶恶的伪官悍将,使老百姓安居。他治理山东时,又采取郡县各备两份日历的办法来考查官吏。D.熊鼎担任岐宁卫经历后,却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没有打草惊蛇,而是将情况悄悄报告给了皇帝。虽然熊鼎事先已知此事,但到敌寇反叛后,他还是被敌寇杀害了。答案:B“这引起熊鼎的不满”错误。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赃的罪行,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2)(熊鼎)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述说(报告皇帝)。皇帝派使者前来慰问犒劳,赐给他皮衣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去召他回京。参考译文: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叛乱,熊鼎集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守江西,多次召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便向皇上推荐他。太祖要授予他官职,他以母亲年老需要赡养为由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辅佐他谋划军事。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予他德清县丞之职。后来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的人大为惊骇,熊鼎镇抚他们恢复平静。吴元年,皇帝召他来讨论礼仪,任命他为中书考功博士。(熊鼎)升任起居注时,奉诏搜求可以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将其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遣御史去查访。而当时已经颁布了大赦令,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在各地广布信用,又因小事派出御史,这样做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很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前去。洪武元年,新设立浙江按察司,任命熊鼎为佥事,分管台、温。台、温自从被方氏私下占据以后,伪官悍将有两百人,非常残暴凶恶。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赃的罪行,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出事情真相怎么办?”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怎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之人呢!”熊鼎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平民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都不能伸冤。一天熊鼎披览案卷,有只青蛙立在案头,熊鼎说:“青蛙你是不是黎异?如果是,就停下来不要动。”青蛙果然停在那里不动。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任命熊鼎为佥事。熊鼎到任后,上奏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的贪官污吏得以肃清。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没有敢隐瞒的官吏。不久被提拔为副使,调任晋王府右傅。因受别人的牵连而被贬官,后又任王府参军,被召为刑部主事。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朝廷)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熊鼎)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述说(报告皇帝)。皇帝派使者前来慰问犒劳,赐给他皮衣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去召他回京。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他们胁迫熊鼎返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他与赵成、知事杜寅都被杀了。皇帝得到消息后,为他们哀伤惋惜,下令将他们安葬在黄羊川,立祠庙祭祀,用他们的俸禄来供养他们的家属。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也。祖述,吴兴太守。父纬,散骑侍郎。朓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解褐①豫章王太尉行参军,度随王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子隆在荆州,好辞赋,数集僚友,朓以文才,尤被赏爱,流连晤对,不舍日夕。长史王秀之以朓年少相动,密以启闻。世祖敕曰:“朓可还都。”寻以本官兼尚书殿中郎。隆昌初,敕朓接北使,朓自以口讷,启让不当,不见许。高宗辅政,以朓为骠骑谘议,领记室,又掌中书诏诰,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以选复为中书郎。建武四年,出为晋安王镇北谘议、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启王敬则反谋,上甚嘉赏之。迁尚书吏部郎。朓上表三让,中书疑朓官未及让,以问祭酒沈约。约曰:“让之美,本出人情。若大官必让,便与诣阙章表不异。”朓又启让,上优答不许。东昏②失德,江祏欲立江夏王宝玄,末更回惑,与弟祀密谓朓曰:“江夏年少轻脱,不堪负荷神器,不可复行废立。始安③年长入纂,不乖物望。非以此要富贵,政是求安国家耳。”遥光又遣亲人刘沨密致意于朓,欲以为肺腑。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少日,遥光以朓兼知卫尉事,朓惧见引,即以祏等谋告左兴盛。祏闻,以告遥光,遥光大怒,与徐孝嗣、祏、暄等连名启诛朓曰:“谢朓资性险薄,王敬则往构凶逆,微有诚效,自尔升擢。而溪壑无厌,著于触事。窃论官禁,间谤亲贤,轻议朝宰,丑言异计,非可具闻。无君之心既著,共弃之诛宜及。”又使御史中丞范岫奏收朓,下狱死。时年三十六。朓初告王敬则,敬则女为朓妻,常怀刀欲报朓,朓不敢相见。及为吏部郎,沈昭略谓朓曰:“卿人地之美,无忝此职。但恨今日刑于寡妻。”朓临败叹曰:“我不杀王公,王公由我而死。”(选自《南齐书》,有删改)【注】①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做官。②东昏:萧鸾死后,荒淫无度的东昏侯萧宝卷登位。③始安:即始安王萧遥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除秘书丞,未拜拜:授予官职B.长史王秀之以朓年少相动相:观察C.卿人地之美,无忝此职忝:辱没D.丑言异计,非可具闻具:皆,都答案:A拜:接受官职。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导致谢朓被杀的一组是()①度随王东中郎府②遥光大怒,与徐孝嗣、祏、暄等连名启诛朓③启王敬则反谋④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⑤即以祏等谋告左兴盛⑥窃论宫禁,间谤亲贤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⑤答案:C①陈述谢朓任职经历。③说的是谢朓告发岳父,与谢朓被杀无关。⑥是遥光等人奏本中的话,不能说明谢朓就是这样做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朓先因举报岳父,引起妻子揣刀报复。后因不参加萧遥光等人的篡权行动,遭到萧遥光集团诬陷,最终下狱而死。B.谢朓还没来得及接受秘书丞一职,就被任命为中书郎。后来出任宣城太守,但通过选拔又做了中书郎。C.谢朓被萧遥光任命为尚书吏部郎,并让其兼知卫尉事,谢朓害怕被他引荐,就否定了刘沨所说的话,不肯答应他们的要求。D.江祏等人秘密地对谢朓说:“江夏王年少轻浮不严谨,不能承担帝位。”强调拥立始安王不是为了富贵,而是为了国家政治的安定。答案:CC项,“谢朓被萧遥光任命为尚书吏部郎”错,尚书吏部郎是皇帝任命的,萧遥光让他兼知卫尉事。而且否定刘沨的话在这之前。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让之美,本出人情。若大官必让,便与诣阙章表不异。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谢朓资性险薄,王敬则往构凶逆,微有诚效,自尔升擢。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谦让之美,本来就要出自个人的真情。如果被授予官职一定谦让,(成为惯例,)就与朝廷的章表没有什么不同了。(关键词:让、人情、若、异)(2)谢朓生性轻薄无行,王敬则以前勾结凶恶的逆贼想造反,(谢朓)并没有贡献什么实在的力量,(只是)从那时开始升迁。(关键词:险薄、构、微、擢)参考译文:谢朓字玄晖,是陈郡阳夏县人。祖父谢述,官至吴兴太守。父亲谢纬,官至散骑侍郎。谢朓从小爱好读书,有美好的名声,文章清新华美。脱去粗布衣服(从平民直接)到豫章王那里做了太尉行参军,调到随王东中郎府任职,后来调为王俭卫军东阁祭酒。萧子隆在荆州时,喜好辞赋,多次聚集同僚朋友,谢朓凭借文才,尤其受到他的赏识。萧子隆与他见面交流,一天也舍不得离开他。长史王秀之因为谢朓年少常常观察他的行为,(然后)秘密启奏给皇上。世祖下诏书说:“谢朓可回到都城。”不久谢脁就兼任了尚书殿中郎。隆昌初年,皇帝下诏命谢朓负责迎接北方使者,谢朓以自己说话迟钝为由,上奏章推辞不做迎接使,这一请求没有被皇帝答应。高宗辅政(的时候),任命谢朓为骠骑谘议,统领记室,又(让他)掌管中书诏诰,任命他为秘书丞。谢朓还没来得及接受官职,又被任命为中书郎。(谢朓)后来出任宣城太守,通过选拔又做了中书郎。建武四年,谢朓出任晋安王镇北谘议、南东海太守,处理南徐州的政事。因为告发王敬则谋反,皇上非常赏识他。升谢朓为尚书吏部郎。谢朓多次上书推辞,中书怀疑谢朓的官职够不上照例辞让(的级别),拿这个来问祭酒沈约。沈约说:“谦让之美,本来就要出自个人的真情。如果被授予官职一定谦让,(成为惯例,)就与朝廷的章表没有什么不同了。”谢朓又上奏推辞,皇上还是不允许。东昏君德行丧失,(开始)江祏想要改立江夏王萧宝玄,但最后却更加犹豫了,与弟弟江祀秘密地对谢朓(试探)说:“江夏王年少轻浮不严谨,不能承担帝位,如果立他不行,也不能再度废除。始安王年长承继皇位,不违背方物众生之意。这样做不是以此索要富贵,是为了国家政治的安定。”遥光又派亲信刘沨秘密地向谢朓表达意思,想要将他引为心腹。谢朓自认为深受高宗大恩,否定了刘沨所说的话,不肯答应(他们的要求)。过了几天,遥光让谢朓同时掌管卫尉事,谢朓害怕被他提拔,就把江祏等人要谋反一事告诉了左兴盛。汪祏听闻这件事之后,把这告诉了遥光,遥光很生气,就和徐孝嗣、江祏、刘暄等联名上奏要求诛杀谢朓,说:“谢朓生性轻薄无行,王敬则以前勾结凶恶的逆贼想造反,(谢朓)并没有贡献什么实在的力量,(只是)从那时开始升迁。他的欲壑难填,没有满足,在他所做的事情上都能表现出来。他私下里爱好谈论宫廷之事,偷偷诽谤朝中皇亲贤臣,轻浮地议论朝中宰辅,他丑恶的言行,诡异的计谋,不能都使皇上听闻。这个人心中没有国君,已经很明显了,众人希望诛杀他的心思应该提及了。”又让御史中丞范岫上奏请求收押谢朓,谢朓下狱而死。死时只有三十六岁。谢朓当初告发王敬则,王敬则的女儿是谢朓的妻子,她常常怀揣着刀想要报复谢朓,谢朓不敢见她。等到谢朓做了吏部郎,沈昭略对谢朓说:“你的才能,不会辱没这个职务。只是遗憾,被妻子报复。”谢朓临败时叹息说:“我没有杀王公,但王公却因我而死。”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翟鹏传翟鹏,字志南,抚宁卫人。正德三年进士。性刚介,历官以清操闻。嘉靖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时边政久弛,壮卒率占工匠私役中官家,守边者并羸老不任兵。又番休无期,甚者夫守墩,妻坐铺。鹏至,尽清占役,使得迭更。野鸡台二十余墩孤悬塞外,久弃不守,鹏尽复之。岁大侵,请于朝以振。坐寇入停俸。复坐劾总兵官赵瑛失事,为所讦,夺职归。二十年八月,俺答入山西内地。兵部请遣大臣督军储,因荐鹏。乃起故官,整饬畿辅、山西、河南军务兼督饷。鹏驰至,俺答已饱去,而吉囊军复寇汾、石诸州。鹏往来驰驱,不能有所挫。寇退,乃召还。明年三月,宣大总督樊继祖罢,除鹏兵部右侍郎代之。其年七月,俺答复大入山西,纵掠太原、潞安。兵部请复设总督,乃起鹏故官。鹏受命,寇已出塞。鹏遣千户火力赤率兵三百哨至丰州滩,不见寇。复选精锐百,远至丰州西北,遇牧马者百余人,击斩二十三级,夺其马还。未入塞,寇大至,官军饥惫,尽弃所获奔。鹏具实陈状。帝以将士敢深入,仍行迁赏。旧例,兵皆团操镇城,闻警出战。自边患炽,每夏秋间分驻边堡,谓之暗伏。鹏请入秋悉令赴塞,画地分守,谓之摆边,九月中还镇。遂著为令。二十三年正月,帝以去岁无寇为将帅力,降敕奖鹏,赐以袭衣。帝倚鹏殄寇,锡命屡加,所请多从。鹏亦竭智力,然不能呼吸应变。御史曹邦辅尝劾鹏,鹏乞罢,弗允。(俺答)由顺圣川至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