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主要公共支出分析7主要公共支出分析本章学习目标1.解释政府介入教育、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原因2.了解我国教育、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主要公共支出项目的现状3.掌握基础设施筹资的主要形式4.了解社会保障资金的筹资模式、掌握社会保障对经济行为人的影响分析本章学习目标1.解释政府介入教育、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原7.1教育支出教育支出是指政府用于教育事业方面的财政支出。因此,教育支出在各国政府的公共支出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呈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越高的现象。7.1教育支出教育支出是指政府用于教育事业方面的财政支出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100余个国家的数据统计,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世界平均值为5.19%,其中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5.3%,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1%。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100余个教育经费统计在我国教育经费统计上,一般从收入来源和支出结构两方面分类。教育经费统计在我国教育经费统计上,一般从收入来源和支出结构两从收入来源上看,全口径的公共教育支出是指我国教育经费统计中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有时出于数据获得的难度,用预算内教育经费替代公共教育投入,通常也将预算内教育投入称为小口径的公共教育投入),包括: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用于征收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经费。从收入来源上看,全口径的公共教育支出是指我国教育经费统计中的预算内教育经费是指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在列入本年度预算支出科目,并划拨到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主办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事业单位的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是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主体。预算内教育经费是指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在列入本年从支出功能结构上看,可以细分为三部分:一是与学生人数或教职工人数相关的人员经费,二是与人数无关,日常运行所需的公用经费,三是学校用于购买房地产、校舍建筑、大型教学设备等资本性方面的支出,也称基本建设支出。从支出功能结构上看,可以细分为三部分:表7.1我国教育经费收入来源结构和支出功能结构教育经费收入来源结构教育经费支出功能结构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事业性经费支出1.1预算内教育经费1.1.1教育事业费拨款1.1个人部分1.1.1基本工资1.1.2基建拨款1.1.2补助工资1.1.3科研经费拨款1.1.3其他工资1.1.4其他经费拨款1.1.4职工福利费1.2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经费1.2.1城市教育费附加1.1.5社会保障费1.2.2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1.1.6奖贷助学金1.2.3地方教育费附加1.2公用部分1.2.1公务费1.3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1.2.2业务费1.4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经费1.2.3设备购置费2、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1.2.4修缮费(包括校舍建设费)3、社会捐赠、集资办学经费1.2.5其他费用4、事业收入4.1学费2、基建支出包括基建拨款和自筹基建支出4.2杂费5、其他教育经费表7.1我国教育经费收入来源结构和支出功能结构教育经费收7.1.1政府介入教育领域的理论依据1.很多教育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尽管教育具有明显的个人收益,但是,教育仍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是教育公共产品性质的体现,也是政府承担出资责任的重要原因。7.1.1政府介入教育领域的理论依据1.很多教育服务具有不同类型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程度并不完全相同,可以划分为基本上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和基本上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三种类型。不同类型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程度并不完全相同,可以划分为基本上基本上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主要包括: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和工读教育,以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的公开教育等。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类型的教育并不完全符合纯公共产品的属性,但实践中多数国家一般将它们为一种制度安排而定位在公共产品上,这些类型教育的经费基本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基本上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主要包括: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类型包括义务教育阶段以上的各类教育,如高等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私人收益一般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成本的分担是合乎情理的。且会外溢到全社会,对这类教育政府应给与适当的补贴。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类型包括义务教育阶段以上的各类教育,具有较强的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包括收取报酬的家庭教师进行的教育,各种为满足个人自身发展或消遣而开办的兴趣班和补习班的教育,企业对员工进行的各种培训等等。这些形式的教育可以通过市场的运作自行发展而不需要国家财政的补贴。具有较强的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包括收取报酬的家庭教师进行的因此,教育产品的外部性并不相同,外部性是政府从效率角度出资的重要依据。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外部性强弱,我们可以确定政府补贴的大小,见图7.1。因此,教育产品的外部性并不相同,外部性是政府从效率角度出资的图7.1:不同教育产品的外部性外部性弱政府补贴份额小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外部性强政府补贴份额高图7.1:不同教育产品的外部性外部性弱2.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每一个公民的生活和发展共同具有的部分——起码必备的部分。一个公民如果缺少了这一部分,那就保证不了为了谋生所必需的基本条件。2.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3.资本市场的不完善。虽然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但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要大大高于有形资本投资的风险:3.资本市场的不完善。虽然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但人力资本首先,有形资本投资可以抵押,人力资本投资不可抵押。人力资本投资,贷方就难以得到回收贷款的保证。对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银行来说,贷款给既无信用依据,又无法以有形资产作抵押的学生风险太大了。首先,有形资本投资可以抵押,人力资本投资不可抵押。人力资本投其次,人力资本回报较高,但不稳定。人力资本回报围绕平均数波动很大。就每个大学毕业生个体来说,所选职业、个人努力、机会运气和其他因素都会影响借款的大学毕业生的个人回报以及还款能力。其次,人力资本回报较高,但不稳定。人力资本回报围绕平均数波动最后,社会对人力资本投资契约的有效性以及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管理费用也与有形资本投资不同。如果借款的目的是人力资本投资,社会对违约的谴责,法律对违约的约束力都会低于有形资本投资。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条件下,管理契约、获取收入报告的难度都会高于有形资本投资。最后,社会对人力资本投资契约的有效性以及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管理经济困难家庭很难获得人力资本投资所需的贷款,因此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务或为教育贷款提供担保、补贴,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也成为政府介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原因。经济困难家庭很难获得人力资本投资所需的贷款,因此由政府提供教7.1.2我国教育支出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无论从绝对数量指标上看,还是从相对指标的提升上看,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7.1.2我国教育支出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科教兴1.财政教育支出绝对总量虽然逐年稳定增长,但是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衡量的相对总量并未达到应有的水平。1.财政教育支出绝对总量虽然逐年稳定增长,但是以占国内生产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体现在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上,总量迅速增加,然而在教育经费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仍处于较低水平(见表7.3),绝大多数年份不足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各级政府对教育表7.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情况(以当年价格计算)单位:亿元
年份财政性教育经费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不含债务)比例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197875.0575.056.682.07100.001980114.15114.159.292.53100.001985226.83225.7111.322.5399.511990462.45410.3515.002.4988.7319951411.521028.3917.542.0572.8620002562.602085.6713.722.4481.3920013057.002582.3713.952.7184.4720023491.403114.2314.082.9689.2020033850.623453.8513.602.8789.7020044465.854027.8113.522.4190.1920055161.074665.6913.352.4790.4020066348.365795.6115.933.0291.2920077122.3214.312.83表7.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情况(以当年价格计算1993年,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当时就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在上世纪末占GDP的比重应该达到4%,但这个目标时至今日仍未达到,比例最高时也只有3%略余(2006年),这一比例不仅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7.4),更不用说达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到2000年世界各国的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6%的目标。1993年,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当时就提出表7.41980-1991年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国际比较单位:%国家197019751980198519901994199820002001意大利3.74.1-5.03.24.94.84.6-法国4.85.25.05.85.46.15.95.85.7加拿大8.67.66.96.56.86.95.85.75.2美国7.57.46.74.95.25.45.05.05.6英国5.36.65.64.94.95.34.74.44.6日本3.95.55.85.0-3.63.43.53.6印度2.62.73.03.53.93.53.24.14.1泰国3.23.53.43.83.63.84.95.1-阿根廷1.51.82.71.51.13.84.14.6-墨西哥2.33.54.73.93.74.74.34.5-多哥2.23.55.64.95.6-4.54.8-古巴4.25.77.26.36.66.86.87.7-世界平均5.15.05.05.2#表7.41980-1991年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国背景资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据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8%,约合10450亿。随着中国GDP的逐年递增,2012年的4%将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背景资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财政教育支出在不同教育层次中的配置结构虽然有所改善,但义务教育仍然处于薄弱环节。2.财政教育支出在不同教育层次中的配置结构虽然有所改善,但义从不同教育的产品属性以及在实现社会公平的作用上看,政府在不同教育层次承担的财务责任并不相同,公共教育应重点投入外部性比较强、更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初等教育或义务教育,而对外部性比较弱的高等教育投入应该采用成本补偿制度,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应该是多元化的,不应完全依靠财政性投入。从不同教育的产品属性以及在实现社会公平的作用上看,政府在不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投入比例为26.18%,仍然高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我国初等、中等教育的投入比例为70.2%,低于美国(75.6%)、日本(71.5%)、英国(73.6%)、韩国(78.5%)、泰国(73.6%)等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投入比例为26.18%,仍然高于一般的发展中从生均教育经费的三级结构看,比例失调更加明显。发达国家的生均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中的分布相对均衡。而发展中国家生均高等教育投入远高于生均初等教育投入,我国生均高等教育经费与生均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尽管呈现下降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生均高等教育投入相对于生均初等教育投入相比,仍然偏高。从生均教育经费的三级结构看,比例失调更加明显。3.财政教育支出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明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以及教育投入体制等方面原因,造成我国教育投入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分布极不平衡。财政性教育支出呈现东部、中部、西部递减的梯级分布。3.财政教育支出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明显。表7.52000-2003年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单位:元2000年2003年增长幅度%普通初中46759627.62东部72795931.91中部37847625.93西部41151625.55普通小学27636231.16东部43664447.71中部21127731.28西部23728419.83表7.52000-2003年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学校的生均公城乡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差异一直是我国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最突出表现。农村普通初中、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均低于城市的相应数值,也远远低于全国城乡的平均水平。城乡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差异一直是我国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最表7.6我国城乡普通初中、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单位:元项目办学层次199820002002200420062007生均公用经费普通初中356.67376.33425.23476.95667.93782.37其中:农村267.92253.14276.7306.81495.63600.65普通小学172.52197.2238.15280.18422.72498.62其中:农村136.55148.3172.42200.49331.99400.93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普通初中610.65679.81960.511096.981561.691962.67其中:农村478.25533.54795.84889.691355.41763.75普通小学370.79491.58813.13952.441361.091671.41其中:农村305.62412.97708.39823.221230.261531.24表7.6我国城乡普通初中、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单7.1.3对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的进一步思考1.加强政府在教育支出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确保教育经费的充足。政府在确保教育经费充足上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特别是要用法律的形式将政府在教育中的支出项目、比例标准、拨款程序和方式等内容加以固定化和明确化。7.1.3对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的进一步思考1.加强政府在教2.进一步明确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同责任、权利和义务。不同教育层次的外部性程度不同以及在促进社会公平上的作用不同,决定了教育并非一个同质铁板,政府在不同层次教育上承担的责任并不相同。义务教育,实行免费教育。对于非义务教育实行政府和社会受益各方共同分担成本的方式。2.进一步明确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同责任、3.增强财政的扶弱能力,逐步缩小教育经费投入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不公平性。3.增强财政的扶弱能力,逐步缩小教育经费投入在地区之间、城乡在平衡地区、城乡之间教育经费投入上: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起着关键性作用。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和省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指标体系衡量各地义务教育财政供给能力、义务教育财政需求以及财政努力程度等,进而构建因素法转移支付模型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手段。因此,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因素法转移支付模型迫在眉睫。在平衡地区、城乡之间教育经费投入上: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起着关4.创新教育管理方式,提供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由于在教育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公共生产(公立学校)成为教育的主要生产方式,在我国政府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适度发展私立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4.创新教育管理方式,提供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由于在教育市场7.2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永久性的成套的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所有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共同需要的服务。广义的基础设施还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部门提供服务时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7.2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永久性的成套一般是指狭义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公共设施:电力、电信、自来水、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及管道煤气等;二是公共工程:公路、大坝和灌溉渠道等水利设施;三是其他交通部门:铁路、港口和航道、机场、市内交通等。一般是指狭义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部分:7.2.1政府介入基础设施的原因1.基础设施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据世界银行1994年发展报告,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存量每增长1%,GDP就会增长1%。特别是当经济发展中存在基础设施瓶颈约束时,消除这一约束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就更为明显,这一点已为各国的发展所证实。7.2.1政府介入基础设施的原因1.基础设施是经济增长的2.有些基础设施规模经济显著,具有自然垄断性需要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其中相当部分是沉淀成本,如果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进行重复投资,不仅会浪费资源,而且使每家企业的网络系统均不能得到充分利用。2.有些基础设施规模经济显著,具有自然垄断性需要大量固定资产3.基础设施普遍存在外部效应。共同的外部生产条件如:大江大河的治理、污染的治理、农村公路、交通标志、街道清扫,这些都难以通过收费弥补成本,私人部门通常不愿意对这类基础设施进行投资。3.基础设施普遍存在外部效应。共同的外部生产条件4.减轻贫困,促进公平。修建基础设施使穷人受益。普通百姓能从新建的政府投资基础设施中获益,增加收入。此外,良好的饮用水及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不仅能为所有居民提供健康的生存环境,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还能提高穷人的生产效率。4.减轻贫困,促进公平。修建基础设施使穷人受益。普通百姓能从5.基础设施支出是政府调控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经济不景气时,私人部门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不强,企业无法吸纳失业人口,此时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有助于拉动国内需求,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在经济过热,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需求过旺时,减少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有助于降低国内需求,抑制或减缓通货膨胀势头。5.基础设施支出是政府调控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经济不景气时“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为应对2008年开始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国内诸多因素造成的经济下滑,我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近一半资金投向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为应对2008年开始爆发的全球性7.2.2政府投资基础设施的范围及介入方式不同基础设施满足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程度并不相同。7.2.2政府投资基础设施的范围及介入方式不同基础设施满基础设施的市场化指数从效率角度讲,公共产品程度越高,财政需要承担的财务责任越大。排他成本越低,私人付费的可能性越大。政府还会出于公平目的,对一些基础设施进行公共提供。世界银行对各种基础设施确定的市场化指数,为基础设施的市场配置与公共配置的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基础设施的市场化指数从效率角度讲,公共产品程度越高,财政需要市场化指数是经济学家对于各项基础设施的综合评价而提供的允许市场经营程度的指标。在设计这一指标时,通常考虑市场竞争潜力、商品或服务特点、向使用者收费补偿成本的可能性、公共服务的责任(对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外部性等五个方面。市场化指数是经济学家对于各项基础设施的综合评价而提供的允许市市场化指数=1.0,不适宜在市场上出售,应采取政府公共提供方式,如农村道路、城市道路,管道排污与处理、一级与二级灌溉网络;市场化指数=2.0,基本适宜在市场上出售,宜采取混合提供的政策,即政府经营,通过适当收费和政府补贴,达到收支平衡,如:城市自来水管道网络、港口与机场设施、铁路路基与火车站、水净化处理设施等;市场化指数=3.0,最适宜在市场上出售,对这类基础设施宜采取市场提供的政策。市场化指数=1.0,不适宜在市场上出售,应采取政府公共提供方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为某个特定项目而安排的融资。主要的项目融资方式:BOT方式TOT方式PPP方式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为某个特定项目而安排的融资。BOT(build-operate-transfer)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方式:政府将拟建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商方式转让给某一公司,由其组建项目公司负责基础设施融资、建设和经营,并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内,通过向设施使用者收费方式回收投资,并取得合理收益,特许期结束,基础设施产权无偿转让给政府。著名的英法海底隧道工程,我国广西来宾电厂B厂,湖南长沙电厂A厂,泉州刺桐大桥均是运用BOT方式建造的成功范例。BOT(build-operate-transfer)方式,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方式,即转让-经营-转让方式,是指委托方(政府)与受托方(外商或私人企业)签订协议,规定委托方将已投产运营的基础设施项目移交给受托方在一定期限内经营,委托方凭借所移交的基础设施项目在未来若干年的收益,一次性从受托方那里融到一笔资金,再将这笔资金用于新的基础设施建设。1994年山东省将烟台至威海一级汽车专用公路的经营权转让天津天瑞公司(外商独资企业),1996年陕西省将渭河电厂部分经营权也采用TOT方式转让了外商。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部门与企业合作模式:政府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授权企业代替政府建设、运营或管理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电厂、水厂等)或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如医院、学校、监狱、警岗等)并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7.2.3我国基础设施支出现状1.基础设施投资总量增长迅速。基础设施的需求因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而不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包含基础设施在内的政府投资迅速增长。表7.5大致反映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和GDP中所占的比重。7.2.3我国基础设施支出现状1.基础设施投资总量增长迅表7.5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及其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单位:亿元、%年份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基础设施投资占GDP比重19851074.3730.253.619901703.8131.983.419957403.6240.685.2200013427.2750.047.5200114820.1046.447.1200217666.6242.877.2200470477.421.239.38200588773.620.429.852007137323.918.159.91表7.5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及其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2.基础设施的多元化筹资格局逐步形成。在我国,政府投入一直是基础设施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政府几乎包揽了全部基础设施项目的全部投资,投资资金来源于财政预算拨款。这一筹资模式由于受政府财力约束,极大地制约了基础设施发展,使得基础设施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2.基础设施的多元化筹资格局逐步形成。在我国,政府投入一直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财政预算拨款占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不断下降,基础设施的多元化筹资格局逐步形成,见表7.8。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引导民间资本、国外资本流向基础设施投资,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财政预算拨款占基础设施投资的比表7.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结构单位:%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198128.112.73.855.4198516.020.13.660.319908.719.66.365.419953.020.511.265.320006.420.35.168.220016.719.14.669.620027.019.74.668.720034.620.54.470.520044.418.54.472.720054.417.34.274.1表7.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结构单位:3.基础设施资金投向长期以来以“城市为中心”的格局逐渐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一直遵循“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持为辅”的原则,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主要不是靠公共财政,而是靠农民自己。最终造成城乡基础设施的巨大差异,近年来,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相继出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进入了快车道,尽管现有的财政投入还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对各种基础实施的实际需要。3.基础设施资金投向长期以来以“城市为中心”的格局逐渐转变。7.2.4基础设施支出的进一步思考1.大力构建多元化的基础设施提供机制,扩大基础设施供给。尽管公共投资占整个投资额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但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政府投资额所占比重仍然偏高。尽管存在统计口径的差异,但我国公共投资规模明显高于西方发达国家。7.2.4基础设施支出的进一步思考1.大力构建多元化的基2.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的行业结构仍需要进一步集中到私人资本不愿意或不能够很好提供的领域。从财政投资的行业结构看,财政投资仍集中在很多竞争性很强的领域,与市场化进程的要求相悖。在财政投资规模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竞争性行业的财政投资比重如此重大,势必大大缩减财政本应从事的基础设施投资,无论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还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看,这种投资的行业结构都是不合理的。2.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的行业结构仍需要进一步集中到私人资本不3.积极探索在基础设施生产、经营、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的新途径,提高基础设施效率。基础设施供给的垄断性是我国基础设施长期由政府投资、政府建设和政府经营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我国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如何在基础设施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国内外成功的改革经验或许给我们更多的启示。3.积极探索在基础设施生产、经营、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的新途径针对“乘车难”问题,形成了公交竞争机制。温州在基础设施上通过“以桥养桥,以交养交、以水养水、以电养电、以邮养邮”的基础设施经营方式,灵活运用“公共产品的政府提供并不代表公共产品也必须由政府生产”的原则,将基础设施的建设主体由政府变为企业,较好地解决了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管理经营效率低下问题,形成基础设施的“温州模式”。针对“乘车难”问题,形成了公交竞争机制。7.3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概念:指政府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专门社会保障基金,对社会成员在生、老、病、死、残、丧失劳动力或因自然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7.3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概念: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是国家应履行的确保社会成员生活权利的一种法律责任。它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杠杆,是稳定社会和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机制。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是国家应履行的确保社会成7.3.1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理由(1)社会保障均等化体现了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生存权、健康权、居住权、受教育权、工作权和资产形成权这6项基本权利是公民的生存权,市场不能有效提供,政府必须负起责任,社会保障均等化起码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权。7.3.1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理由(1)社会保障均等化体现(2)克服保险市场存在的“逆向选择”的需要。保险市场上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会像旧车市场那样,出现逆向选择。风险低的人群是不愿投保,只有那些风险高的人才会选择购买保险,使得出售保险不可行。而实行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可以消除逆向选择。(2)克服保险市场存在的“逆向选择”的需要。保险市场上存在严(3)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需要。社会保障通过其资金的筹集和待遇的给付,从而弥补市场在收入分配上的缺陷,以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已成为市场经济的“自动稳定器”和“安全网”,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3)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需要。社会保障通过其资金的筹集和待(4)家长主义的表现。社会保障是一种优值品,由于个人缺乏远见,不能正确评价这一特殊商品所带来的效用,使得个人对其消费意愿偏低。因此,实行家长制管理的政府,通过强制手段,增加个人对保险的消费,防止社会成员在现在或未来的安排上由于选择不当,没有为未来积累足够的财产而造成的贫困现象(4)家长主义的表现。社会保障是一种优值品,由于个人缺乏远见我国社会保障内容体系(1)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形成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和失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包括赡养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基本医疗需求在物质上给予社会性资助和保障的形式和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内容体系(1)社会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①遭受风险的原因是在职业过程中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工作机会;②保障对象是全体劳动者;③资金来源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担负一定的比例;④支付标准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⑤支付期限是丧失劳动能力或丧失工作机会的期间。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①遭受风险的原因是在职业过程中丧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要求受保人或其就业单位向社会保障机构缴纳一定的费用,并且也具有风险分担、互助互济的保险功能。但社会保险毕竟不同于商业保险,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要求受保人或其就业单位向社会保障机构缴纳一①两者的目的不同:社会保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保证公民应享有的合法权益,不以盈利为目的;商业保险的目的是通过出售保险服务,获取盈利。①两者的目的不同:社会保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②两者的实施方式不同:社会保险是强制保险,由国家根据立法采取强制行政手段加以实施;商业保险则一般为自愿保险。②两者的实施方式不同:社会保险是强制保险,由国家根据立法采取③两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不同:社会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对等关系表现为,只要劳动者依法尽到社会义务,就有享受的权利,而且所有的人在尽到义务的前提下,享受的权利是均等的;商业保险贯彻契约原则,保险与被保险人是一种“对等互利”的关系,被保险人享受权利的多少,取决于投保金额的大小,即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③两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不同:社会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对等关系表现社会保险的项目在不同国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财力的限制而不尽相同。我国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有:社会保险的项目在不同国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财力的限制而不尽①老年保险。向达到退休年龄的离、退休职工支付养老金,故又称养老保险。②医疗保险。负责支付患病职工的医疗费用;职工的直系亲属也可享受一定的医疗补助。③失业保险。向破产企业职工、濒临破产企业精简的职工、企业辞退的职工以及合同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支付失业救济金和医疗补助费。①老年保险。向达到退休年龄的离、退休职工支付养老金,故又称养④工伤保险。向因工负伤的职工支付病假工资、医疗费、伤残补助等津贴,其待遇标准一般均高于非因工负伤的职工。⑤生育保险。向休产假的职工发放产假工资。⑥丧葬补助。向已故职工的家属支付一次性的丧葬补助金。④工伤保险。向因工负伤的职工支付病假工资、医疗费、伤残补助等(2)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事业单位)为全体成员提供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和举办各种福利事业的总称。包括一般的社会福利、特殊的社会福利。(2)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社会福利是指国一般的社会福利即国家和社会有关部门及团体举办的社会文化教育事业以及市政建设、社会服务等。一般的社会福利即国家和社会有关部门及团体举办的社会文化教育事特殊的社会福利即国家和社会为残疾人和无劳动生活能力的人举办的社会事业,包括残疾人福利、儿童福利和老人福利。特殊的社会福利即国家和社会为残疾人和无劳动生活能力的人举办的(3)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的人或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为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而向其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援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3)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的人或因自然灾(4)社会优抚社会优抚是国家和社会按照规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提供确保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的带有褒扬和优待抚恤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优抚对象:现役军人,退伍、复员、转业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现役军人家属,烈士家属,牺牲、病故军人家属,革命伤残军人和其他特殊对象。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支付待遇比较高,体现权利与义务、贡献与分配对等的原则。(4)社会优抚社会优抚是国家和社会按照规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提(5)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指以城市街道居委会和农村乡镇村民委员会为依托,发动社会力量,倡导居民互助互济,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它主要提供“政府无力办、商业不愿办、单位不好办、群众急需办”的社会服务。它是当今社会保障的一项新内容,属于服务保障的范畴。(5)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指以城市街道居委会和农村乡镇村民委员7.3.2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及筹资模式1.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包括政府财政一般性预算、企业和个人的缴费、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社会捐助等。7.3.2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及筹资模式1.社会保障资金①政府财政预算支出国家财政对于社会保障的预算支出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最主要和最稳定的来源。政府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中主要应该承担的是那些针对贫困人群的救济性补助支出,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至于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国家只作为支持者、后盾的角色出现,主要还是依靠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缴费。①政府财政预算支出国家财政对于社会保障的预算支出是社会保障②企业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税(费)收入在三方共同负担社会保障基金的原则下,劳动者所在经济单位(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必须按照自己的承受能力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险基金份额。根据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我国要逐步采取由企业与个人共同负担社会保障费(税)的办法,并实行养老、医疗保险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②企业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税(费)收入在三方共同负担社会保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单位缴费工资总额20%全部进入统筹账户,个人缴费工资的8%进入个人账户;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③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政府指导下实行的一种强制性储蓄活动,借此将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化。具体做法是,要求雇员的缴费和雇主为雇员缴纳的费用一并存入雇员个人账户,这笔款项及其利息的所有权归雇员个人所有,政府对这些款项仅有部分使用权和调剂权。因此,它在性质上更接近于商业保险。③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政府指导下实行的一种强制性储蓄活动,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国债、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投资比例不低于50%,企业债、金融债不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高于40%。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国债、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④社会捐助社会各界对社会保障的捐赠行动。④社会捐助社会各界对社会保障的捐赠行动。2.社会保障资金的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式:根据当期支出需要组织收入,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今后的保障支出储备资金。特点:管理方便,收支关系清楚,在计划开始初期收费率低,以后随着支出规模的扩大,收费率逐步提高。通常采用由政府征收社会保障税筹资方式。2.社会保障资金的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式:部分基金式根据分阶段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收费率,在满足本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基金,据以确定收费率。特点:收费率分阶段调整,在收费率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储备基金为以后时期可能出现的意外支出需求作准备,也可在积累过程中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投资。通常采用由政府征收社会保障费筹资方式。部分基金式根据分阶段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收费率,在满足本期支完全基金式。在预测未来时期社会保障支出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以保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收支平衡的总平均收费率。在初期,收入大于支出,其余额作为以后年份的储备基金,在支出大于社收入年份,用储备基金及利息来弥补收支差额。特点:可以保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收支平衡,而且结合个人账户来进行,因此实施的难度较小。但是,初期收费率较高,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威胁,难以保证在预期内不调整收费率。完全基金式。在预测未来时期社会保障支出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一个筹资模式的选用各国及一国的不同时期的社会保障水平不同,因此采取何种筹资模式也有所不同。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短期内难以预测,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疾病保险等宜实行现收现付制。筹资模式的选用各国及一国的不同时期的社会保障水平不同,因此采对于养老保险,各国实行的筹资方式有很大差别,我国长期以来采取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为应付老龄化的到来,我国养老保险不宜采用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但目前也不宜实行完全基金模式,而是实行部分基金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养老保险,各国实行的筹资方式有很大差别,我国长期以来采取7.3.3社会保障对经济行为人的影响分析1.养老保险对储蓄的影响社会保障会对个人储蓄产生两种方向相反的影响:一种是“资产替代效应”,降低为退休消费而进行资产积累的需要,减少储蓄;另一种是“诱导退休效应”,社会养老金的给付机制诱使人们提前退休,反过来要求人们在工作期有一个比较高的储蓄率。7.3.3社会保障对经济行为人的影响分析1.养老保险对储个人储蓄的净效应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对比,当退休效应强于资产替代效应,个人储蓄就会增加。个人储蓄的净效应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对比,当退休效应强于资产替代2.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医疗保险市场存在承保人和参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由此就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存在于商业医疗保险,导致高风险人群将低风险人群赶出保险市场,结果保险公司出现亏损。为了保证收支平衡,保险公司随之调高医疗保险费率,这又使得更多的低风险人群的退出,造成恶性循环。2.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医疗保险市场存在承保3.社会保险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者的道德风险上。产生两大后果。一是刺激劳动者选择提前退休。退休后的养老金收入较高时,愿意选择提前退休,结果减少劳动供给;二是导致社会失业率的上升。诱使劳动者选择自愿失业,影响失业者寻找新的工作岗位的努力程度和再就业率。3.社会保险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者的道德风险上。4.对低收入人群的救济补助和福利依赖问题产生一定的负效应。发放福利性救济容易使低收入人群产生依赖和懒惰情绪。4.对低收入人群的救济补助和福利依赖问题产生一定的负效应。7.3.4社会保障支出分析现代社会下的实行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社会保障支出都是社会公共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国家预算与社会保障支出相关的科目:至2006年,主要有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及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三大类。经过2006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现行主要有以下三大类:7.3.4社会保障支出分析现代社会下的实行任何社会制度的类别反映内容包括项目社会保障和就业反映政府在社会保障与就业方面的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管理事务、民政管理事务、财政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补助、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企业改革补助、就业补助、抚恤、退役安置、社会福利、残疾人事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他城镇社会救济、农村社会救济、自然灾害生活救济、红十字事务、廉租住房支出等。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反映政府由社会保险基金列支的各项支出。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工伤保险基金支出和生育保险基金支出等。医疗卫生反映政府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医疗卫生管理事务支出、医疗服务支出、医疗保障支出、疾病预防控制支出、卫生监督支出、妇幼保健支出、农村卫生支出等。类别反映内容包括项目社会保障和就业反映政府在社会保障与就业方(1)社会保障和就业反映政府在社会保障与就业方面的支出。包括:社会保障和就业管理事务、民政管理事务、财政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补助、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企业改革补助、就业补助、抚恤、退役安置、社会福利、残疾人事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他城镇社会救济、农村社会救济、自然灾害生活救济、红十字事务、廉租住房支出等。(1)社会保障和就业反映政府在社会保障与就业方面的支出。(2)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反映政府由社会保险基金列支的各项支出。包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工伤保险基金支出和生育保险基金支出等。(2)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反映政府由社会保险基金列支的各项支出。(3)医疗卫生反映政府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包括:医疗卫生管理事务支出、医疗服务支出、医疗保障支出、疾病预防控制支出、卫生监督支出、妇幼保健支出、农村卫生支出等。(3)医疗卫生反映政府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1.社会保障支出的实证分析我国社会保障支出规模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从表7.9中可见。但是,从社会保障支出的相对指标来看,总体上处于较低的层次,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及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均较低。1.社会保障支出的实证分析我国社会保障支出规模一直处于上升态表7.9中国社会保障支出一览表社会保障支出(亿元)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社会保障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比重(%)社会保障支出占当年GDP比重(%)1997328.4279.783.790.421998595.6381.366.030.7119991197.44101.0310.461.3420001517.5726.7311.331.5320011987.4030.9612.131.8120022636.2232.6413.952.1920032655.910.7512.23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电网考试复习试题与答案
- 2024年食品安全员考试重要回顾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记者证考试重难点归纳与试题及答案
-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 2024年多媒体设计师权益保障及试题答案
- 2024年系统分析师增长潜力试题及答案
- 咖啡冲泡技术试题及答案详解
- 幼儿教师绘本培训
- 2024年珠宝鉴定师考试的职场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秘书证考试考场经验分享试题及答案
- 云南白药成本控制分析报告
- 宗亲会活动方案
- 测绘生产成本费用定额2022
- 阴道裂伤的健康宣教
- 抵制非法宗教主题班会教案
-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讲读课件
- 摄影个人作品集
- 语文高考题小说说题比赛
- 钦州卓达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年产1500吨木炭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汽车修理厂维修结算清单
- 普通心理学第六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