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先秦文学_第1页
第一编 先秦文学_第2页
第一编 先秦文学_第3页
第一编 先秦文学_第4页
第一编 先秦文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二章诗经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第四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五章楚辞1第一章上古神话【教学设想】作为先秦文学的起点,要把远古神话的产生、发展、流变的过程梳理清楚。注意将中国古代神话与外国神话作比较,探讨中国远古神话为什么不成系统和不发达等问题。重点和难点:几则神话材料的解读、阐释、理解。2第一节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1、神话的概念(见教材)。2、神话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所产生的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的自然现象,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也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33、神话的功能:神话对原始人很重要。首先,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意义.。其次,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精神纽带。再次,神话是先民们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的情绪。4二、神话的保存:中国在远古时代可能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经过口耳相传大部分没能够保存下来,只是在一些古代文献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庄子》等古籍保存了许多零零星星的神话传说。5《山海经》6三、《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山海经》是保存远古神话最多的古籍。这部书成书时代大约在战国末期或西汉初期。关于它的作者以及性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它是一部地理书,鲁迅说它是一部“巫书”。不管怎么说,它里面保存了很多远古神话,其中有不少神话已具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经过缀合,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它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7第二节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

1、创世神话《艺文类聚》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补:《绎史》卷一《开辟原始》引《五运纪年历》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为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海,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82、世祖神话讲《淮南子》中“女娲补天”、《太平御览》中“女娲造人”的故事。《诗经·生民》中记载的周民族始祖后稷的神话故事。910113、洪水神话讲《山海经》中“鲧禹治水”的故事(扩展到有关“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禹娶涂山氏”等禹的故事)。124、战争神话《山海经》中“黄帝擒蚩尤”的故事。135、英雄神话《山海经》中“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淮南子》中“后羿射日”的故事14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156、传奇神话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之一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以及“吐丝女”、“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等的故事。欧(呕,吐)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山海经·海外北经》)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山海经·海外南经》)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同上》)厌(餍,吃)火国在其南,其为人兽身黑色,火出其口中。(《同上》)16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演变上古神话演变的显著结果为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171、历史化这可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轻视、曲解、改造神话有关系。"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儒家后学也多讲究经世致用之学,所以煞费苦心的改造神话,使之化为历史。例: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大戴礼记·五帝德》)18子贡问孔子:“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见汪继培辑本《尸子》卷下)。《韩非子》中记鲁哀公问孔子"夔一足"的问题,孔子解释为"夔非一足也,夔有一,足矣"。192、文学化神话流变为寓言是文学化的主要表现。神话本身含有一定的哲理,后世思想家为宣言自己的哲学观点、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常将神话改造为有所寄托的寓言,神话便文学化了。在先秦诸子著述中,尤其是"寓言十九"的《庄子》中,寓言不胜枚举,如"鲲化为鹏"、"倏忽与混沌"、"藐姑射之仙"、"列子御风而行"、"望洋兴叹"等。20《山海经·西山经》: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混沌无面目。《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21《山海经·中山经》: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荛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丝,服之媚于人。《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223、宗教化神话与原始宗教有如孪生兄弟,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神话含有宗教的因素,易为宗教所利用。神话流为道教的仙话,就是神话宗教化的具体表现。西王母神话逐渐演变为仙话,就是其典型实例。23《山海经·西山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庄子·大宗师》:"夫道,……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庄子·大宗师》成玄英疏:"汉武帝时,献青桃,颜容若十六七女子,甚端正。"《汉武内传》:"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帝,美容貌,神仙人也。"24月亮神话的演变:25《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东汉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张衡《灵宪》:"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唐·李冗《独异志》:"羿烧仙药,药成,其妻姮娥窃而食之,遂奔入月中。"26第四节上古神话的实质及其文学意义从严格意义上说,神话并不直接等同于"文学"。神话是原始人类的综合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的最初认知和解释,是他们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又是他们的愿望的表达。在现代人看来十分荒诞的描述中,包含着初民心目中的世界起源、宇宙模式、万物关系、民族历史、宗教观念以及各类日常生活知识。27其一,神话的思维,充满了幻觉的作用,使人类理性逻辑尚未发展成熟时期的思维方式。它本身虽然不是自觉的运用幻想,却仍然同文学的形象思维有共通之处,表现了人类不自觉的艺术创造力。所以,有的研究者把神话思维称为"诗性思维"。28其二,有的神话中所蕴含的那种百折不挠、矢志不移的奋斗精神(如刑天、精卫、大禹治水),那种厚生爱民的意识,曾经激励了无数的志士仁人为理想而奋斗。它既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原始精神,又给文学创作提供了精神动力。29其三,神话故事、神话素材常常被后代文学家所利用,创作出新的、具有特异色彩的作品。如《西游记》中降妖除怪的故事、《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的描述等。30【思考与作业】1、我国远古神话尤其是始祖神话(史诗)为什么是零散的、不成系统?2、试对《圣经》所记载的"洪水神话"与中国"洪水神话"作比较。31第二章《诗经》主讲:党万生32本章重点《诗经》的定名、编集、分类、流传等基本知识;《诗经》的思想内容与现实精神;《诗经》的艺术特点,尤其是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诗词影响深远,要准确把握其含义及不同的艺术效果。33《诗经》的编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一般称为“诗”或“诗三百”。《墨子·公孟》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说法;《史记·孔子世家》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说明《诗经》为配乐歌唱的乐歌总集。《庄子·天运》记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荀子·劝学》提及为学“始乎诵经”,《诗》亦列入其中。这说明春秋末、战国时已用为教材。由于儒家的推崇,到了汉代,诗被尊为“经”,于是,后世便都称之为《诗经》。《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有目而无辞,乃所谓“笙诗”,故实有305篇。34采诗、献诗与删诗(1)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35采诗、献诗与删诗(2)《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国语·鲁语》:“昔正考父校(当读效,奉献之意)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36采诗、献诗与删诗(3)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37朱彝尊论删诗之说不可信孔子删诗之说,倡自司马子长。历代儒生,莫敢异议。惟朱子谓:“经孔子重新整理,未见得删与不删。”又谓:“孔子不曾删去,只是刊定而已。”水心叶氏亦谓:“《诗》不因孔子而删。”诚千古卓见也。窃以《诗》者,掌之王朝,班之侯服,小学大学之所讽诵,冬夏之所教,莫之有异,故盟会、骋问、燕享,列国之大夫赋诗见志,不尽操其土风。使孔子以一人之见,取而删之,王朝列国之臣,其孰信而从之者?

——朱彝尊《曝书亭集》卷59:诗论一38删诗说不能成立的主要理由《诗经》为周王朝政教礼乐制度之重要载体,在孔子之前已有为周王朝颁行的权威定本,供天子及诸侯燕享、盟会、骋问之用;孔子无权、亦不当有此志愿及行动。孔子及其弟子言论未提及删诗;相反,孔门重诗教,孔子多言“诗”及“诗三百”之名。《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在鲁观乐,十五《国风》与《雅》、《颂》的演奏次序与今本相同。其时(前544)孔子仅8岁。《墨子·公孟》篇:“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儒墨交攻,若三百篇之制出自孔子,墨子恐不尊袭。书传所引《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去其九。39孔子论《诗》(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40孔子论《诗》(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同上)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同上)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41《诗经》的分类风

15國風共160篇,「風土之音曰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民歌。雅

大雅31篇,小雅74篇,「朝廷之音曰雅」,是宮廷正樂,用於典禮。颂

周(31)、商(5)、魯頌(4)共40篇,「宗廟之音曰頌」,是宗廟祭祀時唱的讚歌。42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43《诗经》中的“风”之于“雅和颂”,大概就象现在所谓的“通俗歌曲”,而“国风”译作“中华民谣”应该是蛮贴切的!采风之作,众口相传,简单而真挚,就象席慕容的诗所说:“涉江而过,芙蓉千朵,诗也简单,心也简单!”十五国风之地域图44十五国风次第歌周南召南邶鄘卫,继以王郑及齐魏。唐秦陈郐与曹豳,十五国风之次第。45十五国风次第歌(2)周南召南邶鄘卫,继以王郑及齐魏。唐秦陈郐与曹豳,十五国风今次第。周召邶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及唐陈。郐曹同为十五国,季札所观之旧文。46四家诗名称传者国别今古文流传情况齐诗辕固生齐今文亡于三国鲁诗申培鲁今文亡于西晋韩诗韩婴燕今文亡于北宋毛诗毛亨鲁古文流传至今毛苌赵47《诗经》的思想内容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二、农事诗三、征役诗四、婚恋诗五、怨刺诗六、燕飨诗48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古人重祭祀,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在《诗经》“三颂”和《大雅》中保存了不少祭颂神灵、祖先,祈福禳灾的祭歌;以及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赞颂先公先王德业的民族史诗。49本类代表作品《周颂》中《思文》祭后稷,《清庙》祭文王,《执竞》祭武王,《昊天有成命》祭成王;《时迈》祭山川,《天作》祭岐山,《我将》祭天帝,《载芟》祭土神谷神。《商颂》中的《玄鸟》记商人始祖契的降生,《长发》则专写商代先王契、相土和成汤的创业。《鲁颂》则歌唱鲁僖公治国有道。《大雅》中的《文王》、《思齐》、《棫朴》、《旱麓》、《下武》、《文王有声》等主要歌颂文王、武王、上帝和天命,《江汉》、《常武》、《六月》、《车攻》、《采芑》等则赞美宣王中兴的。《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大明》、《皇矣》五首诗,则是专记周人古史,堪称史诗的作品。50《诗·大雅》中的周民族史诗《生民》讲述后稷诞生的神奇及他对农业的贡献。《公刘》:歌颂周远祖公刘率部落从邰迁豳之事。《绵》:写文王祖父古公亶(dǎn)父(太王,王季之父、文王之祖)率其部落从豳迁岐山的过程,这是周部落再次创建国家。《皇矣》:记周文王伐崇、伐密的战争事迹。《大明》:记载的是周武王牧野伐商的战绩。51《大雅·生民》层次第一章:后稷母亲姜嫄受孕之异;第二章:后稷诞生之神异;第三章:后稷被弃不死之神异;第四章:后稷成长之神异;第五章:后稷种植作物能力之神异;第六章:天赐嘉种、助后稷获大丰收之神异;第七章:后稷率族人准备举行大祭;第八章:上帝欣然受祭,保佑周族平安至今。52后稷降生神话的社会背景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黄帝以来的五帝和三王的祖先的诞生传说都是感天而生,知有母而不知有父。那正表明是一野合的杂交时代或血族群婚的母系社会。”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周人知道他们的女老祖宗姜嫄无夫而生子,但到二雅时代,他们已经是文明人了,再不敢正视这种野蛮事实,便把这种极原始的风俗说成了灵异,说姜嫄履‘帝迹’而生子。但我们知道,在原始社会里根本就没有上帝信仰的——上帝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人间有了统一的帝王以后,反映到天上,天上才有这样统一的上帝。因此,肯定地说,说姜嫄履帝迹而生子。显然是后代的讹传或作诗的人的故意粉饰。不懂历史发展。”532.农事诗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及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篇。代表作品:《周南·苤苡》、《豳风·七月》《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543.征役诗颂记战功:《大雅》之《江汉》、《常武》,《小雅·六月》叙写军威:《小雅·采芑》尚勇乐战:《秦风》之《小戎》、《无衣》征夫厌战:《豳风·东山》、《小雅·采薇》、《唐风·鸨羽》思妇闺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卷耳》、《554.婚恋诗相恋与欢会:《野有死麕》、《桑中》、《静女》、《野有蔓草》、《溱洧》、《十亩之间》、《木瓜》等。追慕与苦思:《关雎》、《汉广》、《简兮》、《子衿》、《蒹葭》、《月出》、《采葛》、《狡童》、《褰裳》等。爱的受阻:《柏舟》、《将仲子》等。婚嫁:《桃夭》、《摽有梅》、《鹊巢》、《丰》、《伐柯》等。弃妇:《邶风·邶舟》、《谷风》、《氓》、《中谷有嶊》等。565.怨刺诗刺贪刺虐刺昏刺暴,怨苦怨劳,怨不公不均。如:《大雅》之《民劳》、《桑柔》、《瞻卬》,《小雅》之《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北山》、《雨无正》等。刺乱刺淫:《国风》中之《北风》、《新台》、《墙有茨》、《相鼠》、《伐檀》、《硕鼠》、《株林》等。576.燕飨诗多为君主宴会群臣或贵族统治者宴请同僚所作的诗,也有少量兄弟宴乐的诗。赵沛霖《诗经研究反思》:“实际上,宴饮诗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既有粉饰太平、肯定享乐的一面,又有好礼从善、向往良好风范的一面。后者体现了礼乐文化精神,体现了东方式的人际关系以及尚未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精神风貌。”如《小雅》之《鹿鸣》、《常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彤弓》、《宾之初筵》等;《大雅·行苇》、《鲁颂·有駜》通常也被认为是宴饮之诗。58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经》篇目初中第六册:《周南·关雎》、《秦风·蒹葭》、《王风·君子于役》。高中第三册:《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59《诗经》的艺术成就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二、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四、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60古人释赋、比、兴(1)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注)

61古人释赋、比、兴(2)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62古人释赋、比、兴(3)李仲蒙:“序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63赋———叙述白描法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狡童》64赋例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小雅·北山》)65“比”——比喻象征法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小雅·天保》)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邶风·柏舟》)66兴——发端联想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王风·扬之水》)67“兴”的作用发端起韵。如:《王风》、《郑风》、《唐风》之《扬之水》。创设意境,烘托气氛。如:《秦风·蒹葭》、《王风·黍离》、《邶风·燕燕》、《陈风·月出》等。象征比拟,引起联想。如:《周南·关雎》、《桃夭》等。68《诗经》的语言形式朴素简洁,精炼生动。四言为主,间以杂言。重言叠字与双声叠韵。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开创韵例,自然和谐。69《诗经》的风神意境《三百篇》之体制音节,不必学,不能学。《三百篇》之神理意境,不可不学也。神理意境者何?有关寄托,一也。直抒己见,二也。纯任天机,三也。言有尽而意无穷,四也。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70西晋虞挚论《诗经》之体“诗之流也,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古诗率以四言为体,而时有一句两句,杂在四言之间。后世演之,遂以为篇。”(《文章流别论》,见《艺文类聚》卷五六)。71刘勰论《诗经》语词之精美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文心雕龙·物色》72顾炎武论《诗经》之用韵古句用韵之法,大致有三。首句次句连用韵,《关雎》之首章是也,凡汉以下诗及唐人律诗之首句用韵者源于此。一起即隔句用韵者,《卷耳》之首章是也,凡汉以下诗及唐人律诗之首句不用韵者源于此。自首至末,句句用韵者,若《考槃》、《清人》、《还》、《著》、《十亩之间》、《月出》、《素冠》诸篇……凡汉以下诗若魏文帝《燕歌行》之类源于此。《日知录·论古诗用韵之法》73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74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75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76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77古人论《关雎》之有关纲常政教《史记·外戚世家》:“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汉书·匡衡传》载匡衡疏:“妃匹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78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79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80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81鄘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终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髡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82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83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里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84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苍苍,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85《蒹葭》的主题《毛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矣。”朱熹:“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白川静《诗经研究》云:“此诗历来不白,……其实篇中既非抒发恋爱的情感,亦非表现思慕贤哲之意,本来就是一篇水神祭祀诗。”其它说法:襄公求贤尚德之作,思贤招隐之词,朋友想念之吟,贤人隐遁之诗。……86《蒹葭》的艺术特色1、意境美。秋水芦花,白露为霜,景极清;求之不得,望而弗及,情极凄。情景交融,意韵悠长。2、朦胧美。景,凄迷;情,怅惘。抒情主人公与其所求之“伊人”均迷离不清,连主题也是朦胧的。3、音调美。迭词,对偶,押韵构成音调美。87方玉润论《蒹葭》“兴尽首章”方玉润《诗经原始》云:“三章只是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此则兴尽首章,不可不知也。”88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贲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89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发,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毛诗序》:“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90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91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9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93思考问题:诗中叙述了主人公婚恋生活中的哪些片断?诗中为何数次提及淇水?诗中弃妇对其夫的称呼有何变化?为什么?这首诗是以叙事为主还是以抒情为主?94《氓》的艺术特点较成熟的叙事诗较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比兴手法的运用95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96《采薇》之思想内容本诗是描述边防军士服役思归,爱国恋家,情绪矛盾苦闷之作。一、二、三、章写远别家室,历久不归之忧,四、五章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日夜戒备,居无定所之劳,末章写归途中雨雪饥渴之苦和痛定思痛之情。前三章以薇菜的发芽,鲜嫩到苍老起兴,暗喻征战时日之久,四五章通过对比,反衬士卒奔突之苦,曲折地反映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现实。97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戈戟。与子同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98故园九吟·我家流沙河荒园有谁来!

点点斑斑,小路起青苔。

金风派遣落叶,

飘到窗前,纷纷如催债。

失学的娇女牧鹅归,

苦命的乖儿摘野菜。

檐下坐贤妻,

一针针为我补破鞋。

秋花红艳无心赏,

贫贱夫妻百事哀。

99故园九吟·哄小儿

流沙河爸爸变了棚中牛,

今日又变家中马。

笑跪床上四蹄爬,

乖乖儿,快来骑马马!

爸爸驮你打游击,

你说好耍不好耍?

小小屋中有自由,

门一关,就是家天下。

莫要跑到门外去,

去到门外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快用鞭子打!

100故园九吟·焚书

流沙河留你留不得,

藏你藏不住。

今宵送你进火炉,

永别了,

契诃夫!

夹鼻眼镜山羊胡,

你在笑,我在哭。

灰飞烟灭光明尽,

永别了,

契诃夫!

101饮驴

牛庆国走吧我的毛驴

咱家里没水

但不能把你渴死村外的那条小河

能苦死蛤蟆

可那毕竟是水啊趟过这厚厚的黄土

你去喝一口吧

再苦也别吐出来生在个苦字上

你就得忍着点

忍住这一个个十年九旱至于你仰天大吼

我不会怪你

我早都想这么吼一声了只是天上没水

再吼也无非是

吼出自己的眼泪好在满肚子的苦水

也长力气

喝完了我们还去耕田102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03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叙事记言各臻妙境104主要内容与重点提示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有萌芽而至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事记言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左传》与《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为重点。105《周易》、《尚书》参考书《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魏王弼注,唐孔颖达正义《周易古经今注》高亨中华书局《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孔安国伪传,孔颖达正义《尚书今古文注疏》(见皇极经解)(汇集今古文,供研究用)清孙星衍106《左传》参考书:《春秋左传集解》(十三经注疏本)(晋杜预参考汉魏间贾逵、许淑、郑众、王肃等家今文观点,作集解三十卷,为现存最早最权威之古注,在全部十三经注疏中也是较好的旧注本)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旧注疏证》清刘文淇及其子刘毓,孙刘寿,次孙贵(刘师培之父)三代四人陆续编撰,195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先列旧注,次及本人疏证,博采众书,材料极富,为深入研究左传之重要参考书。《春秋左传读本》王伯祥选注,选文较多,注释稳妥详细,多用旧注,为了解左传全貌之初读本.《左传选注》朱东润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选材体例以国别事件为主,侧重文学角度,每段后有评述性说明。《左传注译》杨伯峻有序文介绍左传,有并行的译文。《国语》三国吴韦昭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07《战国策》参考书:《战国策》东汉高诱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由于过去文学观念不同,魏晋隋唐没有整理战国策的记载,北宋时,战国策已缺11篇,高注20卷缺12卷,曾巩细心搜求民间藏本,编成33篇,即今本。)《战国策》宋鲍彪注,元昊师逆补注,通畅好读,但自作主张改动原文及次序不可取。《战国策选注》原北京师范学院牛洪恩、邱少华、孙悦春选注,天津古籍出版社,为较好之普及本。1081、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社会制度的变迁,兼并战争的频繁,促进了散文的兴盛。2、“士”阶层的形成,文化学术散布到民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成了散文的发展。3、诗歌篇章短小,不能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于是散文起而代之。4、竹简和书的发明,书写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散文的发展。先秦散文兴盛的主要原因109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甲骨卜辞——叙事散文的萌芽。铜器铭文——铸之鼎器重宝之文字。《易》卦爻辞——卜筮文字,亦事亦理,亦韵亦散。《尚书》——记言文之祖。《春秋》——记事文之祖。1101、甲骨卜辞1899(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安阳县小屯村发现刻有文字的兽骨,龟壳,这便是甲骨文的发现。据考古鉴定,甲骨文是灼龟甲占卜的记录,属殷商文化。已发现约3500多字,能识者约2000。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111卜辞举隅戊辰卜,及今夕雨?弗及今夕雨?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郭沫若《卜辞通纂》八日庚戌,有各云自东(现),毋昃,亦有出虹自北,饮于河。——《甲骨文合集》第10405片反面1122、商周铜器铭文

商周时期,在铸造青铜器时,将当时发生的认为值得永久记载的事件直接刻写在模具中,连同铜器一起铸就的文字叫铜器铭文。有铭文的铜器基本上都是青铜器,比较常见的有鼎、簋等食器,爵、觚、尊、卣、壶等酒器,盘、匜等水器,钟、□等乐器以及戈、剑等兵器。已发现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数逾万件。著名而较完整的铜器铭文有《毛公鼎》等,其性质、篇幅与《尚书》已相当接近。毛公鼎113铜器铭文举隅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迺

差地设征,降民监德,迺自

作配乡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贵)唯德,民好明德,寡顾在天下。用厥邵绍好,益干()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经齐,好祀无(废)。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侮)。

——李学勤释文遂公盨114《周易》是用蓍草的茎占卜的一部记录卦辞的书。(单卦八,取自自然界的八种物质现象:天(乾)、地(坤),为父母,生风雷水火山泽(巽震坎离艮兑),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八卦重叠组合,成64卦,每卦6爻成384爻,每爻有爻辞,说明本爻在本卦中的性质,每卦有说明本卦性质的总的卦辞,卦爻辞简单而晦涩难懂,蓍人可以灵活解释,这为后来的神签提供了根据。不过卦爻辞在叙述卦体吉凶时,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3、《周易》的卦爻辞115《易经》卦爻辞举隅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履:履虎尾,不咥人,亨。初九:素履,往无咎。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九五:夬履,贞厉。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116三、《尚书》1、《尚书》的基本概念尚书即上书,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先秦时只叫《书》,到汉代被尊为经书,故又叫“书经”。史官之设始于殷,“左史纪言,右史记事。”《尚书》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重要篇目的汇编。其中多为王室文告、誓词和臣下对国君的劝谏颂祝之辞。1172、《尚书》的成书年代及流传情况《尚书》的编定,难以确定较准确的时间,但先秦古籍如《论语》、《左传》、《荀子》、《韩非子》等,大多提到它并引用其中的句子,似乎是先秦时已有一个流行的本子,名称叫《书》。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今本《尚书》分虞、夏、商、周四部分。1183、《尚书》的文学价值:《尚书》重视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提出用人、理政的原则、方法和勤勉治国、力戒逸乐的主张。《尚书》之文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虽为“记言”,却并不单调。记叙简明扼要,描写用笔不多而颇生动,议论要言不烦,抒情皆直抒胸臆而富于感染力。但《尚书》毕竟是散文萌芽阶段的作品,文字古奥,语句拗口,韩愈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指出了《尚书》语言的这一特点。《尚书》的文风质直古朴,不事藻饰。119三、《春秋》《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中经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共十二君,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120关于《春秋》的作者,《左传》等书中有孔子修《春秋》的话,孟子更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鲁哀公十四年(前481)春“西狩获麟”,传说孔子“绝笔于获麟”(杜预《春秋》左氏传序),则《春秋》成书当在孔子卒前二年。但《论语》中没提到过《春秋》,故杨伯峻不信此说,他认为《春秋》是鲁国原史。《春秋》的思想倾向,主要是遵循周制维护周礼,明王道,重人事,褒善贬恶,反对“邪说暴行”,志在“拨乱世反之正”。121

《春秋》语言之凝练含蓄,历来为人叹赏。所谓“一字见义”的语言特点,其叙事之“微显瘅幽,婉而成章”(《史通·叙事》)也主要得力于此。较之《尚书》,《春秋》已明显地由“佶屈聱牙”一变而为简明含蓄,意味着历史散文的发展和进步。“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的语言特点,后世誉之为“《春秋》笔法”。春秋笔法122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散文的典范,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有不少新特点,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比《春秋》增多二十七年。123一、作者和成书的时代《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唐以后,许多人怀疑此说,现代有人提出是战国时的人所作。《左传》与《春秋》虽有联系,但主要不是注释,而是以《春秋》为提纲,综合国史、传说和轶闻逸事,较详尽地记载了春秋时期304年间各诸候国内部和各国之间错纵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范围大体上局限于统治集团内部。124除《左传》外,给《春秋》作传的还有两部书,一部是齐人公羊高所作,叫《春秋公羊传》;另一部是鲁谷梁赤所作,叫《春秋谷梁传》。这两部书不同于《左传》的共同特点是叙事较少,而主要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但多失之穿凿附会,故其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均不及《左传》。春秋三传125烛之武退秦师本篇不经意地刻划了一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之士的形象。全文情节比较简单,笔墨也很经济,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出色的外交辞令。烛之武抓住秦晋争霸的矛盾,“越国以鄙远”之艰难,“亡郑以陪邻”之利弊先动摇秦国的决心,然后摆出晋君曾许秦以焦瑕,却“朝济而夕设版焉”的事实,挑起秦国对晋的不满,最后揭露晋国的野心而给秦王造成心理上的威胁,从而使秦穆公背弃前盟,撤兵而去。烛之武的说辞颇有点战国时纵横家的意味,应该说《左传》中这种出色的外交辞令跟《战国策》是有一家的继承和发展的渊源关系的。126本篇写的是秦穆公在企图称霸中原的野心指导下向东扩张势力的尝试。文章的宗旨在于总结秦败的原因。战争所与三方,在秦,则师出无名,是非正义的;在郑,则保卫国土是正义的;在晋,则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帮助正义一方的。作者的思想倾向都通过具体的叙述表现了出来。秦晋殽之战1271、结构严谨,线索分明,围绕中心安排材料。全文以蹇叔哭师开头,中间写了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皇武子逐客,殽山丧师,最后以秦穆公哭师结束,首尾呼应,回抱圆合。在详略的处理上,对直接提示秦败原因的蹇叔哭师,弦高犒师详写,对显示秦败结果的殽山丧师则只用了十几个字,写得极其简略。王孙满观师后的的评论和晋国战前军事决策会议上的意见,既是对蹇叔意见的补充,又是从裁判的角度对秦败原因的直接揭示。可见《左传》的作者在剪裁方面极具匠心。写作特点128蹇叔是一位忠心耿耿,爱国爱民,深谋远虑,见识卓绝的老臣的形象。他劝告穆公晓之以理,言辞委宛;告诫孟明通之以利害,言辞激切;哭送儿子动之以情,言辞哀痛。他的性格特点虽然只是通过其语言表现出来的,但很富于立体感。弦高是一名有正义感的爱国者的形象,由于他的沉着机智,巧于应变,终于使郑国转危为安。先轸是一员多谋善断,性格刚烈的将领的形象,他眼光敏锐,在截击秦军的问题上,当机立断,迅速组织了这场战争并获得了胜利。文赢放三师之后,他当着襄公的面,疾言厉色,不顾而唾,一方面表现了他火暴的性格,另一方面则表现出他对晋国的无比忠诚。秦穆公的先是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与后来在事实面前勇于改错,形成鲜明对比,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刻划了几个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129弦高犒师用心良苦皇武子辞客绵里藏针孟明谢赐弦外有音3、出色的外交辞令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130二、《左传》的思想内容(1)重视民势和民心向背,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人民力量不断显现的结果,它迫使统治者在考虑施政方略时不得不考虑民心民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有一定的进步性。(2)歌颂正义、歌颂爱国,如对郑子产、弦高、楚申包胥,齐晏婴等人的爱国爱民的思想和言行是充分肯定的。(3)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和秽行。(4)记述了许多战争,从中总结了不少经验,今天仍有借鉴意义。(5)局限:首先,维护旧礼制、宣扬血缘宗法制度的倾向很突出,对当时一些革新措施颇为不满。其次,《左传》对妖鬼、神怪、占卜、津津乐道。131三、《左传》的文学成就(1)善于写矛盾冲突,文章有不少富于故事性、戏剧性的情节。(2)《左传》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其叙事虽尚简,但“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左传》记事精妙优美,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简而奥的辩证统一。刘熙所指出:“《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艺概·文概》)。(3)善于写战事。《左传》之写战争,结构完整,情节精采,运笔灵活,并不局限于正面的战斗场面描写,而能着眼于战争的前后左右;重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内外因素,以历史家的卓越识见,揭示其前因后果、经验教训,因而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并且还以简练形象之笔,描写战争中的人物和事件,绘声绘色。132(4)、善于写人。古之史官,有所谓记言、记事之分。其实往往言中见事,事中有言,机械区分很难,而记言记事皆必记人。《左传》虽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非自觉描写人物,但毕竟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5)工于记言,尤长于出色的外交辞令。如《烛之武退秦师》、《齐伐楚鉴于召陵》(末段)、《齐晋鞍之战》等。133《国语》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史,所记史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前1000—前440),分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关于《国语》的作者,司马迁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之说,但《国语》所记起于周初,与《春秋》和《左传》不同,而且与《左传》既有重复,又有抵触的地方,详略也各异,故后人多不信史迁之说,一般认为《国语》的编纂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成书时间当在战国初期。第三节《国语》的文学成就134

《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则多记教诲之语。“重民”、“尚礼”、“崇德”,是其主要表现。其思想观念驳杂不纯,但基本体现儒家思想倾向。从文学角度看,《国语》在一定程度上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矛盾,展现了其时政治变化的轮廓。不少篇章深刻揭露了统治者的凶残和穷著极欲,提示了广大民众处境的悲惨,为后代提供了鲜明的历史画卷,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周语》、《鲁语》颇重文辞,较为曲雅,风格近于《左传》;《晋语》多记谋略,事胜于辞而不管幽默风趣之笔;《楚语》讲究修饰,文章亦较有气势;《吴语》、《越语》文笔别具一格,精采动人。《国语》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135全文通过厉王弭谤和召公谏弭谤,揭露了厉王的倒行逆施和残酷暴虐;透露出史家重民反暴的思想倾向。艺术上有两大特色:一是形象生动的比喻。如召公的谏词连类取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用比喻表达了召公进步的政治见解。二是语言简劲。如第一段叙述西周末年民不堪命,国人怨谤的黑暗政治状况和厉王的残暴愚蠢及结尾的厉王拒谏,“三年乃流王于彘”,惜墨如金,辞约意丰。(背诵)《召公谏厉王弭谤》136又如《晋语》“叔向贺贫”:“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塑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彷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讽刺世态,入木三分。

137《晋语》“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事业成功),吾含舅氏之肉,其知厌(满足)乎!’舅犯走且对曰:‘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若克(能)有成,公子无(发语词)亦晋(所有)之柔嘉(脆嫩,美味),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138一、《战国策》的成书时代和编纂者《战国策》是杂记东西周(东周末期在洛阳附近由周王朝分裂所建的两个小诸侯国)、秦、齐、楚、赵、魏、韩、燕、卫、中山等国的部分历史的书。从其内容所反映的时间看,大约在前460—前220年之间,上接春秋,下至秦统一六国。其名称,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多种叫法,西汉刘向整理古籍时,共收33篇,定名《战国策》。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大量帛书有《战国纵横家书》二十七章,其中十一章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战国策》显然不是一人所作,作者的姓名亦已不可考。第四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139第一段,写冯谖初到孟尝君门下时,以“客无好”、“客无能”及三次弹铗作歌的奇特的言行考验孟尝君“爱士”的诚意,表现了他异乎常客的风采和不虚夸,不苟合的性格。第二段,写冯谖为孟尝君收债而矫命焚券,市义复命的过程,表现了他的敢作敢当的魄力,干练的办事才能,卓越的见识以及他对人民力量的认识。第三段,写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地位而进行的游说活动,表现了他的超人的才智。

冯谖客孟尝君140本篇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奇士”形象,在具体表现手法上有以下特点:①典型生动而又迂回曲折的情节。②抑扬顿挫的文笔,烘云托月的手法。

141触龙说赵太后本篇通过触龙说服赵太后派长安君为质于齐的故事,指出要真正爱护子女。就必须使之有功于国,靠自己的能力走向社会,而无劳之奉,无功之位定不会长久的道理。触龙对赵太后所说的话虽只针对赵国的现实,但具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到今天也还有一定的借鉴价值。142

1、写出了气氛的变化。触龙用“请君入瓮”的方法,使赵太后心悦诚服。这种细致的变化,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作者能自觉写出这种变化,是《战国策》中同类作品具有文学性的主要原因之一。2、通过对话写出了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触龙有见识而又能随机应变,善于抓住女人的心理开展工作。赵太后固执自信,性格暴躁,却又并非顽固不化。本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143《战国策》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突出表现了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部分策士的某些言论概括了一定意义的政治经验,总结了当时的一些进步原则,这是应予注意和肯定的。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1、折光式地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关系如《冯谖客孟尝君》写冯谖为孟尝君市义,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地租剥削,而且还反映出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认识到了人心的向背对巩固统治的作用。《触龙说赵太后》则曲折地反映了世卿世禄制度的衰败。二、《战国策》的纵横家思想1442、进一步发展了《左传》的民本思想《赵威后问齐伎》提出了“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的观点,”《齐策四》:“齐宣王见颜躅(zhu)曰:躅前!躅亦曰:王前!……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这和《左传》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十分接近。3、奉劝统治者居安思危,纳谏进贤,革除弊政《邹忌讽齐王纳谏》、《庄辛说楚襄王》等篇,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值得警戒的教训。与此同时,颂扬了一些有作为的统治者如魏文侯,赵武灵王、燕昭王等,鞭挞了一些残暴,毒辣、荒淫无耻的统治者如宋康王、齐闵王等。

4、歌颂侠义之士不畏强暴,为国家安危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唐睢不辱使命》对唐睢在秦庭上折服气焰薰天的秦王而保全了安陵的那种无所畏惧的胆略和气魄给予高度赞赏。《荆轲刺秦王》对荆轲嫉恶如仇,重义轻生的壮举慷慨悲歌,备极颂扬。145《战国策》间杂儒、墨、道、法诸家而倾向于纵横家,所记主要人物多为活跃于各国舞台的谋臣策士。《战国策》思想倾向确与儒家格格不入,特别是其政治观和人生观,表现出一些突破传统思想的特点。《战国策》思想倾向的新特点,反映在政治观上,主要为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策士的计谋策略成了决定一切的因素。《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中,作者论断道:“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候之威,谋臣灾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作者甚至断言:“计听覆逆者,唯(虽)”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见《秦策二·楚绝齐齐举兵伐楚》章末)认为谋略乃事业成功的根本,如失计而听过就难免亡国。

146

纵横家的计谋策略主要施之于外交,因而又突出地宣扬外交的重要性,并特别讲究游说艺术。其所谓“计谋”,乃是策十们以实现某种功利为目的,为人或为己所谋划并实施的一套巧妙的策略。不外乎投其所好,巧言进谏;因其所惧,危言耸听;弄虚作假,挑拨离间;夸言其长处而以利诱之,攻击其短处而以威逼之。此即纵横捭阖之计,长短倾侧之术,或曰“奇策异智”,“为一切之权”(刘向《战国策书录》),“为机变之巧”(《孟子·尽心上》)。纵横家这种“以智服人”的主张,既不同于法家的“以力服人”,更与儒家奉行的“以德服人”背道而驰。

147

《战国策》思想倾向的特点更突出地表现在人生观上,即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与儒家的重“义”非“利”针锋相对。如《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记苏秦游记苏秦游赵王得用,“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绵乡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镒)”,可谓“富贵利达”之至。又如《秦策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张仪也亮出了“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的观点。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货币的进军”打入政治、思想领域,图财赢利的商人意识渗透纵横家灵魂的现实。148战国时代思想的解放,士阶层的活跃,带来了文风的创新。《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就是这种新的艺术风格的具体体现。策士们无论是倾人之城,谋人之国,还是排难解纷,却敌图存,也无论是单方陈辞还是双方论辩,都力求做到在内容上审时度势,切中事情,在表达上具有最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他们的说辞,或雄辩奇警,词锋凌厉;或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或曲折迂回,巧设机彀,或危言耸听,故作惊人之笔,表现出一种似乎真理在握而睥睨一切的气概。和《左传》相比,《战国策》是国别体记言散文,但在叙事的技巧和人物刻划方法上,较《左传》有了明显的进步: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战国策》的文学成就1491、善于选取典型而生动的故事情节,开始有意识地刻画人物,从而使其中的许多篇章具有颇为浓厚的小说色彩。《荆轲刺秦王》则背景广阔,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场景多变,故事有开端(燕太子丹求士复仇)发展(荆轲的准备工作)高潮(庭刺)和结局,和小说有相似之处。《苏秦以连横说秦》运用了叙述、描写、渲染、夸张、内心独白等表现手法塑造了苏秦这个人物形象(《史记·苏秦列传》):“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这说明司马迁已注意到了苏秦是经过典型化的艺术手段塑造的形象。150苏秦的得势与失势: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去秦而归。赢腾履(jue),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愧)色。归至家,妻不下衽,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发愤苦读,引锥刺股,揣摸出一套游说艺术,说赵王,被任用,封武安君,挂六国相印。当他游说楚王,路过洛阳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151

2、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战国策士为达游说目的,善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抽象道理,其主要手法是巧于比喻、善用寓言和博引史事。如《楚策四·庄辛说楚襄王》记庄辛论幸臣之危国,由晴蛉而黄雀、黄鹄,再及蔡候、君王,其设喻由小至大,从物到人,因外及内,缓而不骤,娓娓动人。《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家庭生活小事作比喻,论述广开言路的重要性。至于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等,都是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故事,并成为人们熟悉的成语。寓言的运用,既可节省文字,又可使不易表述的抽象道理形象化,大大加强论辩的说服力。1523、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1)、敷张扬厉,善用铺陈,长于夸张渲染,在散体中包容着大量的骈辞俪句,具有“辩丽姿肆”,纵横驰骋,沉而快,雄而隽;气势充沛,如江河直下;词锋逼人,似高屋建瓴的特点。这也是战国时期一代文风的重要标志之一。

(2)、富丽华赡、明畅通俗。《战国策》语言之通俗,在先秦散文中颇为突出。较之《国语》语言的平实自然和《左传》语言的委婉含蓄,其风格显然别是一家。特别是其纵横恣肆的文风、富丽华赡的文采,对后世作家如贾谊、司马迁以及苏洵、苏轼等,都有重大影响。

153总之,《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一个里程碑。和《左传》相比,又有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左传》由于编年记事体例的限制,一般只是在记事过程中用一些较为生动的细节的片断和精练的文字渲染刻划人物,而《战国策》则往往通过更为完整曲折的情节和铺张扬厉的说辞来有意识地塑造形象,因此,《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较之《左传》更丰满多姿。

其次,《战国策》中的说辞是左传中外交辞令的变本加奇。两相比较,可以看出,策士的说辞打破了春秋时代礼法信义的思想束缚,抛弃了赋诗言志的旧套。具有面对现实,直陈利害得失的特点。如果说春秋时代的辞令带着雍容典雅,简约矜持的宫廷气息,那么策士的说辞则具有通俗活泼,畅所欲言的民间色彩。1541、通过阅读作品,试比较《左传》、《国语》和《战国策》在叙事、写人、记言方面有何异同?

2、春秋时代的辞令和战国策士的说辞技巧在今天的外交活动或经贸与市场营销活动中有何借鉴价值?思考讨论题:155第四章诸子散文本章重点: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代表著作《孟子》散文的特点《庄子》散文的特点荀子散文的特点156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体裁时代特点代表著作语录体春秋至战国初简单的言行记录,无完整篇章《论语》、《老子》、《墨子》论辩体战国中期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仍以对话为主。但篇幅扩大,论题集中,开始向长篇议论方向发展,专题论文初步形成。《孟子》、《庄子》专题论文战国后期形成了结构完整的论说文体制。《荀子》、《韩非子》157诸子散文语言的发展《论语》多为口语记录,朴实简明,“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孟子》明白晓畅,长于辩论,“渐有繁辞,而叙述时特精妙。”开始向书面语转化。《庄子》散文气势宏大,文辞富丽,描写传神,舒卷自如,极富情感性。文学色彩更浓。《荀子》、《韩非子》重视语言的修饰和锤炼,准确生动,富于变化要,文辞丰美,含义深刻,已是纯熟的书面语。158诸子散文修辞的发展《论语》修辞,手法简略。《孟子》为文,长于比喻,创造寓言式比喻,运用排偶、对比,增强气势与说服力。《庄子》修辞丰富而独具特色,灵活自如地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寓哲思于形象,仪态万方,瑰丽多姿。《荀子》擅用譬喻说理,明喻、暗喻、引喻、博喻及反正设喻,形式多样;又多用排比。《韩非子》则大量运用比喻、寓言、历史故事说理,又排比、对偶、反复,使文章形象而深刻周密,气势峻拔。159第二节《论语》一、《论语》及其成书:1、《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全书共20章。2、其作者是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3、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160二、孔子生平与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61【家世】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162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163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64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165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166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他先后整理和编订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并以诗书礼乐教育学生,提倡“有教无类”,一生弟子众多,有“弟子三千,贤者七二”之说。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167三、《论语》的主要思想在政治上强调“宗周”,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在思想上提倡“仁”、“礼”学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教学方法和治学态度。168孔子讲学图169孔子思想体系图仁爱(核心)信义(人际关系)和平(人际关系)忠恕(组织关系)孝悌(家庭关系)忠恕(组织关系)孝悌(家庭关系)仁爱(核心)170四、《论语》的文学特征(一)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片言只语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