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影视评论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影视评论概述一、影视评论的发展现状※观众对影视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但不够系统和深刻;※对能够挖掘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思想内涵、社会意义及能够启发观众审美思维的影视评论文章较少;※对影视创作的方式方法、评价标准、发展规律、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二、对影视作品及影视文化进行分析评论的目的※引导观众更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影视作品※引导观众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的影视知识及影视文化※对影视作品的创作和发展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帮助影视艺术蓬勃有序地可持续性发展
三、进行影视评论的知识储备㈠、一定的文学功底㈡、充足的影视知识㈢、相关的社会学科理论㈣、相应的人生阅历五、影视评论与影视鉴赏之间的关系※影视艺术评论与影视艺术鉴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影视艺术鉴赏是影视艺术评论的基础,影视艺术评论要在影视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进行;※影视作品鉴赏完成后,从各角度对影视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写出影视评论文章,这是鉴赏的高级阶段。
第二节影视鉴赏的方法一、反复看自己喜欢的影视作品二、反复鉴赏经典的优秀作品三、与别人交流影视鉴赏的感受四、有意识地记忆重点的东西
第三节影视鉴赏能力的培养一、了解影视历史㈠、了解电影发展史㈡、了解电视发展史二、了解影视艺术技巧三、关注思想性更深刻、范围更广阔的影视作品四、阅读和撰写影视作品分析评论文章
第四节影视评论写作一、什么是影视评论写作影视评论写作是在对影视作品鉴赏的基础上,结合影视理论的特点,对具体作品、创作思路、主题风格、人物塑造及突出的影视文化现象作较迅速和较准确的阐述。
第五节影视评论的类型一、根据评论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㈠影人访评是对影视工作者的“访”和影视评论者的“评”相结合的产物㈡影视语言评论影视语言影像表述系统声音表述系统㈢影视文化评论1、影视本体评论和影视受众评论2、对影视艺术所构成的文化和经济背景的评论3、对影视艺术的民族性问题的评论4、对影视作品、影视受众、社会制度和周围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评论5、对影视传播过程中观众的地位的评论三、根据媒介的不同进行的分类㈠、期刊评论:趣味性强,通俗生动㈡、报纸评论:时效性强、真实客观㈢、电视评论:声画结合、直观新颖㈣、网络评论:参与性强、良莠不齐四、根据性质的不同进行的分类㈠、新闻性影视评论1、创作和制作动态2、人物或明星花絮3、一般性通俗评论㈡、学术性影视评论1、针对的对象是具有影视专业知识的读者2、主要的目的是提供有深度的批评或观点3、写作上要遵循一定的形式和风格的规范4、能够指导受众对影视现象更深刻地理解
第二章影视发展史概述第一节国外电影发展史概况一、电影的产生1895年12月28日法国巴黎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工厂大门》《火车进站》二、电影的发展美国电影㈠、初期的美国电影1、重要的电影事件⑴、1894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的电影单窥方式;⑵、1896年4月23日纽约音乐厅第一次公开放映影片标志着美国电影的开端;⑶、1905年美国匹兹堡出现了第一家被称为“镍币影院”的小型影院。2、电影创作者及其作品⑴、埃德温·鲍特和格里菲斯《一个消防员的一天》(1902年)《火车大劫案》(1903年)《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年)《党同伐异》(1916年)⑵、“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⑶、1927年世界公认的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问世;⑷、1928年第一部百分之百的有声片《纽约之光》的出现,使美国电影全面进入了有声时代;⑸、1935年美国拍摄的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界》标志着彩色影片的工业化制作的开始。2、这一时期比较成熟的类型片⑴西部片:詹姆斯·克鲁兹的《篷车》(1924年)和约翰·福特的《铁马》(1924年)、《关山飞度》(1939年)以及弗莱德·齐纳曼的《正午》(1952年)。⑶歌舞片:《爵士歌王》(1927年)、《42号街》(1933年)、《淘金女郎》(1933年)、《绿野仙踪》(1939年)、《出水芙蓉》(1944年)、《雨中曲》(1952年)、《音乐之声》(1965年)⑷强盗片:《小凯撒》(默文·勒鲁瓦,1930年)、《公敌》(威尔曼,1931年)、《疤脸大盗》(霍华德·霍克斯,1932年)。⑸悬念片:美国“悬念大师”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的《房客》(1926年)、《三十九级台阶》(1935年)、《蓄意破坏》(1936年)、《蝴蝶梦
》(1940年)、(《疑影》(1943年)、《后窗》(1954年)、《眩晕》(1958年)、《精神病患者》(1960年)、《鸟》(1963年)。㈢、新好莱坞时期1、新好莱坞的标志性作品——阿瑟·佩恩导演的《邦妮和克莱德》(1967年)。2、迈克·尼克尔斯的《毕业生》(1967年);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斯巴达克斯》(1960年)、《2001年太空漫游》(1966年)、《发条橘子》(1971年);丹尼斯·霍帕的《逍遥旗手》(1969年);罗伯特·阿尔特曼的《陆军野战医院》(1970年)等。3、新好莱坞时期的两位核心人物——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马丁·斯科塞斯《教父》(三部,1972、1974、1990年)《现代启示录》(1979年);《出租车司机》(1976年),《纽约纽约》(1977年)。4、伍迪·艾伦《安妮·霍尔》(1977年),《汉娜姐妹》(1986年)《曼哈顿》(1978年)、《开罗的紫玫瑰》(1985年)等。5、20世纪70年代末,好莱坞商业影片的文化价值取向开始转变,影片多表现为关注平民的家庭伦理生活和传统美德的复归。《克莱默夫妇》(1979年)、《普通人》(1980年)、《金色池塘》(1981年)、《母女情深》(1983年)等。6、70至80年代,以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为代表的青年导演开辟了好莱坞崭新的主流模式电影。《大白鲨》(1974年)、《第三类接触》(1977年)《夺宝奇兵》(1981年)、《ET》(1982年)、《侏罗纪公园》(1996年)及其续集、《辛德勒的名单》(1993年)、《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美国风情画》(1973年)《星球大战》(1977年)。㈣、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电影继续着商业化的扩张之路,并借助电影将美国文化价值理念推向世界。1、类型片的新发展2、科恩兄弟3、昆汀·塔伦蒂诺4、詹姆斯·卡梅隆欧洲电影:世界艺术电影的圣殿一、法国电影㈠、法国是电影的诞生地。1、卢米埃尔:纪录电影和纪实美学的先驱。在电影诞生之初,他就遵循写实主义原则,充分地利用电影的活动照相性忠实地摄录生活,他认为不能以摄影师的主观看法去概括生活现象,要排斥一切戏剧因素,把保持原样的真实视为最高的美学原则。2、梅里爱:将戏剧和文学引入电影,使电影摆脱了单调乏味的题材和平铺直叙的表现手法,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20世纪初至30年代流行于欧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表现主义起源于德国,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表现主义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表现主义的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表现主义的理论纲领“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3、法国印象派电影★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作。马奈《吹笛少年》1866年,法国
莫奈《日出·印象》(1873年,法国)梵高《向日葵》1888年,荷兰
梵高《星月夜》1889年,美国★法国印象派电影印象派电影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电影创作者路易·德吕克及其友人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电影业在美国电影的竞争压力下日趋衰弱,影片年产量直线下降,质量也日见低劣。在这种情况下,德吕克通过他主办的《电影》杂志,幻想用“纯艺术”来复兴法国电影。他在理论上提出一些含糊不清的概念,在创作实践上则团结一批有才气的电影创作者如阿培尔·甘斯、谢尔曼·杜拉克和让·爱普斯坦等以及一些在商业上已取得成功的电影导演,他们共同组成了法国电影印象派,力求在影片公司的老板们出于商业目的而打算拍摄的影片中暗地进行一些革新。但是德吕克的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人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在德吕克于1924年去世后不久,这一学派就有一部分人走上了拍摄商业性电影的道路,另一部分人则走上了与商业性电影彻底决裂的先锋派道路。被列为印象派影片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狂热》(1921年)、《流浪女》(1922年)、《微笑的博戴夫人》(1923年)、《忠诚的心》(1923年)、《车轮》(1922年)、《拿破仑》(1927年)。这些影片都有故事情节,有的还不乏庸俗的趣味,但其中往往有某些场面在造型风格上较有特色,并明显地表现了印象主义画家对光的处理方法的影响。4、20世纪20年代以法国为代表的先锋派电影运动★先锋派电影兴起的社会根源☆19世纪末欧洲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电影对欧洲电影形成的商业压力。★先锋派电影的兴起与盛行先锋电影运动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盛行于德国、瑞典、西班牙等国。★什么是“先锋派”“先锋派”是一场严格意义上的电影美学探索运动,先锋派电影沿着实验性、非理性、反叙事、反情节、反性格塑造的道路向前发展,主张用抽象的画面、线条及光影拍摄“纯电影”;后期则转向表现超脱现实的梦幻与潜意识以及无逻辑、非理性的意识活动。★先锋派电影的类型先锋派电影抽象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纪录电影
先锋派电影的代表作抽象电影《机器的舞蹈》——费尔南·莱谢尔(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贝壳与僧侣》——谢尔曼·杜拉克(法国)《一条安达鲁狗》——路易·布努艾尔和达利(西班牙)纪录电影《雨》、《桥》——伊文斯(荷兰)★先锋派电影的特点及意义☆情节完全是荒诞的,是由梦幻式的潜意识构成的片段;☆与大众的品味是脱离的,思想也是苍白的,但它广泛的实验性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法。5、诗意现实主义★产生背景: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影响到了法国,不得不使电影转而关注现实,这一时期诗意现实主义开始出现。★法国3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电影创作倾向。它并无明确的系统理论,在创作上强调遵循人道主义和人性论。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多为反映社会现实、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并进行社会批判的影片。
该电影思潮在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同时,也将诗化的哀愁与浪漫的抒情融入其中,以作为对无可抗拒的命运的心理诉求。创作者力主电影在宏观地表现日常生活的真实图景的同时,应具有某种诗情画意(如叙事结构、对白、表演、画面构成、光线照明和声响气氛、配乐、附有隐喻作用的道具等)。
最早具有上述表现特征的影片有克莱尔的《巴黎屋檐下》(1930年),雷诺阿的《母狗》(1931年),维果的《零分的操行》(1933年)、《驳船阿塔兰特号》(1934年)等,这些影片以散文式的手法对生活中的人、日常的事物和环境作了诗意的再现。1936年以后,一些电影工作者开始摄制现实主义色彩鲜明,以普通群众的命运、经历为主要内容的叙事影片,如《兰基先生的犯罪》(1936年)、《在底层》(1936年)、《生活属于我们》(1936年)、《雾码头》(1938年)、《北方旅馆》(1938年)、《大幻灭》(1937年)、《游戏的规则》(1939年)等等。这些影片一般都有诗意现实主义影片之称。6、新浪潮电影运动★产生背景:二战后法国电影再次进入低迷时期,制作手法平庸、毫无艺术内涵的电影激起了法国一批年轻导演大刀阔斧改革电影的决心,于是一场跨越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的“新浪潮”运动浩荡展开,以崭新的电影观念和视听语言冲击着法国旧有的电影形态和叙事秩序。★新浪潮的两大派别☆电影手册派:他们推崇巴赞的纪实美学理论,创作更接近生活、贴近现实,作品多以半自传体形式呈现,带有强烈个性化色彩的“作者论”风格。主要有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下》(1959年)、《朱尔和吉姆》(1961年)、《最后一班地铁》(1980年);吕克·戈达尔的《筋疲力尽》(1959年)、《枪手》(1963年)等优秀作品。☆左岸派:他们由居住在塞纳河左岸的电影导演、文学家组成,其创作风格自成一体,他们的题材始终围绕时间和人的精神两方面,在回忆、显示和预想的矛盾纠葛中,呈现出鲜明的文学特质和现代色彩。代表作品是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年)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年),阿涅斯·瓦尔达的《克莱奥:5点到7点》(1962年)。★新浪潮电影的特点☆在内容上宣扬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哀叹人的命运,强调人与人的隔膜、猜疑、变化无常。☆在题材上“新浪潮”电影具有强烈的“个人性质”,最有代表性的表现方式就是所谓“导演的自述”。☆在表现手法上用长镜头代替蒙太奇,移动摄影代替固定摄影,没有完整的故事结构,情节和画面的跳跃性强;摄影风格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风格;与传统明星制度相对立,他们启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轻人做演员;“新浪潮”大量采用自然环境音响。7、“学院派”和“现代派”的产生★产生背景: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华商业浪潮的不断推进,迫使法国电影产业积极求变,新一代导演形成了、“学院派”和“现代派”两个分支。代表作品:吕克·贝松的《杀手里昂》(1994年)、《第五元素》(1997年)、《圣女贞德》(1999年)兼具娱乐性与观赏性的影片;《狼族盟约》(2001年)、《猎豹行动》(2002年)等商业影片;《天使爱美丽》(2001年)、《玫瑰人生》(2007年)、《围墙之间》(2008年)等艺术电影。二、意大利电影㈠、20世纪初的意大利电影1、帕斯特罗纳的《卡利比亚》(1914)2、尼诺·马尔托格里奥《迷失在黑暗中》㈡、一战后的意大利电影趋于衰落㈢、二战结束后的意大利电影以德·西卡、罗西里尼、维斯康蒂等为首的进步电影人,以“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和“还我普通人”为口号,掀起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和理论家、编剧柴伐梯尼(1902年9月29日—1989年10月13日)他曾任新闻记者,1936年进入电影界,担任编剧。他被誉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和理论家,参加了该流派几乎所有重要作品的创作。
他于1942年与勃拉塞蒂合作的《云中四部曲》是其早期的著名作品,新现实主义的影片《孩子们看着我们》、《擦童鞋》、《偷自行车的人》、《米兰的奇迹》、《温培尔托.迪》、《罗马十一时》等都出自他的手笔。他认为新现实主义电影就是一种现实的实录,生活就是艺术,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感人的事件,只要你悉心注意,就能找到艺术。他的这一观点冲击着当时陈旧的欧洲电影界,甚至也冲击着好莱坞,他的这一观点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他们的影片多以批判的立场、以纪实手法反映意大利当代饥饿、贫穷、失业等严峻的社会主题以及反法西斯统治主题;注重讲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境遇,以小人物代替英雄,用非职业演员还原本真。善用自然光和长镜头营造画面实感以及强调人与环境相融合的自然主义的创作手法。这一时期的经典力作有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游击队》(1946)、《德意志零年》(1947),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温别尔托·D》(1951),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1947),德桑蒂斯的《罗马11时》(1952)。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创造了一种“反戏剧”的纪录片式的创作风格,将世界现实主义审美旨趣推向了又一新的美学高峰。㈣、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意大利出现了一种以《两分钱的希望》(1952)、《面包、爱情和幻想》(1953)等影片为代表的“玫瑰色的新现实主义”电影。60年代后期开始兴起政治电影运动,反映当时社会某些重大政治问题,直接表现当代真实政治事件政治运动,深入揭露政府黑暗,深刻剖析各阶级人物心理的著名影片相继涌现,如《马太伊事件》、《给晚报的公开信》等。㈤、20世纪六七十年代意大利传统的写实主义电影逐渐式微,在欧洲社会伦理和哲学思潮风云变幻的背景影响下,一种更为人性化表现方式的现代主义电影占据主流。现代主义电影偏好演绎生命的游移和孤独、人生的荒诞和异化等主题,更关注生活中个体的生存境遇、心理诉求和行为指向,侧重展现资本主义社会堕落、空虚、病态的精神危机。表现形式上则完全打破传统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以哲学思辨和心理意念为索引,深刻剖析人们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
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以安东尼奥尼和费里尼为典型代表。前者作品有《奇遇》(1960)、《夜》(1961)、《蚀》(1962)被称为“现代爱情三部曲”及其《红色沙漠》(1964);费里尼的作品有《甜蜜的生活》(1960)、《八部半》(1962)、《朱丽叶塔的精灵》(1965)在内的“背叛三部曲”;随后安东尼奥尼走向国际影坛,拍摄出《放大》(1966)、《职业:记者》(1975)等蜚声国际的影片。费里尼也继续自己的现代主义道路,拍摄了《小丑们》(1970)、《罗马风情》(1971)、《卡萨诺瓦》(1977)等优秀作品。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好莱坞的强势冲击,意大利电影危机四伏,为寻求生存和发展,意大利电影也趋向多元化发展态势。一方面老一代著名导演坚持旧有风格,不断摸索创新,如安东尼奥尼的《云上的日子》(1995)、费里尼的《船行》(1983)、贝尔托卢奇的《末代皇帝》(1987)、《偷香》(1996)等影片。另一方面众多青年导演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大胆创新的手法为意大利电影注入了新的元素,如朱纳佩·托纳托雷的《天堂电影院》(1988)、罗贝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1997)等影片享誉世界。之后,意大利电影开始寻求国际化合作,《儿子的房间》(2001)、《深海长眠》(2004)、《我与拿破仑》(2006)等影片皆荣获国际大奖,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三、德国电影㈠、早期的德国电影事业发展较为迟缓,本土电影市场多为外国电影垄断,直到一战结束后,随着德国电影技术发展和政府大力扶持,德国民族电影才逐步发展起来,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德国艺术电影达到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㈡、20世纪20年代初,受先锋派绘画和文学艺术的影响,表现主义电影和抽象主义电影应运而生。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作有《卡里加里博士》(1919),抽象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有《对角线交响乐》(1921)、《平行线交响乐》(1924)、《地平线交响乐》(1924)等。与此同时,“室内剧”电影受先锋主义戏剧影响演变而生,其代表性作品有茂瑙的《最卑贱的人》(1924)。在1925年,出现了一批“新客观派”电影,“新客观派”主张详尽而又客观地再现现实,创作者纷纷走上街道、捕捉生活真实,《没有欢乐的街》(1925)、《街头惨剧》(1927)等一系列“街头电影”为德国电影带来了全新的题材和生机。㈢、二战后的德国电影在好莱坞电影和电视产业的猛烈冲击下萎靡不振,直到1962年第八届西德短片节上,以亚历山大·克鲁格为首的26位青年电影导演、编剧和演员针对西德电影现状联名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并宣称要与传统的商业电影彻底决裂、创立新的国际性电影语言,德国电影才迎来了新的生机。法斯宾德被誉为“德国电影的心脏”,其代表作《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1978)、《莉莉·玛莲》(1981)、《劳拉》(1981)、《维罗尼卡·福斯的欲望》(1982)组成战时和战后的“女性四部曲”,其作品个性鲜明,个人化镜语生动贴切,主题带有强烈的思辩色彩和批判力度,对历史和现实带有愤怒与无奈的绝望感。
文德斯首创“公路片”样式,拍摄有《爱丽丝漫游城市》(1973)、《错误的运动》(1974)、《时间的流程》(1975)“旅行三部曲”,后又推出《德克萨斯州的巴黎》(1984)、《柏林上空》(1987)等经典艺术影片。
施隆多夫的《丧失名誉的卡琳娜·布鲁姆》(1975)、《铁皮鼓》(1979)以及赫尔措格的《阿基尔,上帝的愤怒》(1973)、《吸血鬼斯费拉杜》(1978)都凭借其精湛的技艺和鲜明的风格在新德国电影运动中颇具影响。施隆多夫赫尔措格新德国电影运动重新确认与再度挖掘了电影的叙事能力,更重要的其对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心理情绪及精神历程给予了高度关注,富于历史思辩色彩与哲学深度,并推动了德国电影商业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㈣、八十年代的德国电影此时的德国政局动荡,德国电影始终徘徊不前。直到90年代后期,新锐导演汤姆·提克威、沃尔夫冈·贝克等开始在影坛崭露头角。其中《罗拉快跑》(1998)以先锋的姿态预示着德国电影的变革。其后现代的风格元素、非主流的逻辑思变,加之动感十足的电子游戏、MTV、摇滚、电子音乐、动漫的时尚视听元素,呈现出一种对现代文明的解构与超脱。四、英国电影英国是世界电影的发祥地之一㈠、20世纪初的前十年乔治·阿尔培特·史密斯和詹姆士·威廉逊创立的布赖顿学派,其影片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问题,表现“真正生活的片段”,并提出“通俗化”的创作原则。他们的代表作《科西嘉兄弟》(1898)、《亨莱的赛船》(1899)首创蒙太奇艺术手法。㈡、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纪录电影运动代表性作品有《漂网渔船》(1929)、《工业的英国》(1932)、《锡兰之歌》(1935)、《住房问题》(1935)等一系列主题深刻又富有美感的纪录片。㈢、二战后,随着电影制作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以大卫•里恩的《孤星血泪》(1946)、《雾都孤儿》(1948)和劳伦斯•奥利弗的《王子复仇记》(1948)为代表的“文学电影”以及伊林喜剧等电影样式。㈣、20世纪50年代的“自由电影”运动“自由电影”运动的影片创作方法继承新现实主义传统,多以英国中部工业区为实拍场景,采用黑白胶片摄制选用无名演员来表现工人阶级日常生活。而创作思想则沿袭“新浪潮”精神,影片内容上充满孤独彷徨、喧嚣寂寞、愤世嫉俗的反叛精神。“自由电影”运动到1963年达到高潮,涌现出《上流社会》(1958)、《愤怒的回顾》(1959)、《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晨》(1960)等杰出电影代表作品。㈤、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电影这一时期回归本土、体现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的电影大获成功,出现了《法国中尉的女人》(1981)、《甘地传》(1982)等经典电影。“詹姆斯•邦德007系列电影”也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传世力作。㈥、大卫•里恩他是英国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其早期作品《雾都孤儿》(1948)使其成为英国史诗电影的杰出代表。《桂河桥》(1957)、《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日瓦戈医生》(1965)、《印度之行》(1984)等影片是世界影史当之无愧的瑰宝。大卫•里恩作品可谓“雅俗共赏”,在极具大众化观赏性的同时,又不失内涵丰厚、意蕴悠长的历史价值,其影片既有英国电影细腻严谨的戏剧式叙事传统,又有英国文学经典的丰厚的人文精神与人性关怀。自然风物、异域风情所传递的强烈的视听美感与影片主题达到了完美的融合。㈦、20世纪80年代初素有“MTV”之父美称的艾伦·帕克拍摄了《迷墙》(1982),这一带有典型无原则、无中心、无深度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影片迅速冲击了世界电影秩序。㈧、20世纪90年代英国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艺术创作传统,推出了《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1994)、《莎翁情史》(1998)等兼具艺术与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五、前苏联及俄罗斯电影㈠、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的《战舰波将金号》(1925)和《母亲》(1926)成为理性蒙太奇、叙事蒙太奇等理论探索的集大成者。杜甫仁科以《土地》(1930)在延续蒙太奇探索的同时,更加弥补和丰富了蒙太奇的深层内涵。㈡、30年代标志作品有《夏伯阳》(1934)、高尔基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1938-1940)等。㈢、50年代的苏联电影呈现出两种创作趋势1、以格里高里·丘赫莱依的《第四十一》(1956)、米哈伊尔·卡拉托佐夫的《雁南飞》(1957)、安德烈·塔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1962)为代表的“诗电影”类型。这一类型电影注重挖掘人与人性的价值与诗意,以画面构图的诗情画意凸现人道主义和人性关怀。2、是以丘赫莱依的《士兵之歌》(1958)等为代表的“思想电影”潮流。这类影片偏重以剧中人物的思想为线索展开情节,注重表达哲学理念和思想内涵。㈣、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苏联电影这一时期的苏联电影呈现出高度政治化色彩,电影题材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以《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79)为代表的将革命理想与生活片段相结合的道德题材影片;2、以《列宁在巴黎》(1981)为代表的重塑真实、伟大而又普通、平凡形象的领袖题材影片;3、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他们为祖国而战》(1974)为代表的多角度反思和表现战争的爱国题材影片等。㈤、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国际国内政策风云变幻,解体前夕,苏联电影界进入“公开化”、“自由化”的全面开放时期,批判官僚主义、反思历史的《悔悟》(1984),揭露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的《小信差》(1986)、《小薇拉》(1988)、《国际女郎》(1989)等一系列革新影片相继问世,并一举轰动国际影坛。1991年苏联解体后,苏联电影成为昨日历史,俄罗斯电影在经过短暂的低迷后,大刀阔斧的对电影制片业、电影审查制度进行改革,积极鼓励商业电影及各类题材电影的创作,相继涌现出《烈日灼人》(1994)、《窃贼》(1997)、《密码疑云》(2008)、《美人鱼》(2008)等电影佳作。亚洲电影:民族电影异彩纷呈的舞台亚洲电影自诞生以来就呈现出浓郁的民族气息和神秘的东方色彩,民间习俗、地域文化、民族气质、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等都是构成亚洲电影文化内涵的重要元素。一、日本电影1896年电影传入日本,随后“日本电影之父”牧野省三在新旧融合的基础上拍出一系列歌舞伎电影;萌芽时期的日本电影基本保持这种高度舞台化、审美保守化的“歌舞伎”模式。20至30年代,“日活”(1914)、“松竹”(1920)、“东宝”(1932)三家电影企业相继创办并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到战前时期日本电影年产量已达四百部以上,仅次于好莱坞。随着有声片的出现,“歌舞伎”形式逐步走向消亡,有声元素的加入丰富和拓展了影片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这一时期,受德国表现主义影像的新感觉派电影较为流行,代表作品是衣笠贞之助的《疯狂的一页》(1926)。
随着日本军国主义日渐猖獗,反映社会现实、倡导人道主义的“倾向电影”奋起反之,以伊藤大辅为领军人物,拍摄了《仆人》(1927)、《忠次旅日记》三部曲(1927-1928)、《大冈的审判》(1928)等揭露和批判德川幕府时期封建主义现象的影片。
著名的“女性电影大师”沟口健二也是这一期的代表性导演,其绝大多数作品都围绕女性题材展开,尤其是最底层的妓女生活。二战前后,他完成了《浪华悲歌》(1936)、《青楼姐妹》(1936)、《西鹤一代女》(1952)、《雨月物语》(1954)等四部关注妓女命运、批判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风格影片。
享有“平民导演”之称的小津安二郎也贡献突出,其代表作品有《浮草物语》(1934)、《晚春》(1949)、《东京物语》(1953)、《秋刀鱼的味道》(1962)等反映日本中、下层人民的家庭生活、人际关系、情感矛盾的影片。他的作品风格朴实、意境恬淡、生动细腻,在电影语言上,低位仰拍、固定机位及无技巧转换镜头都是他与众不同的个性风格。
50年代日本进入战后重建时期,因而反映和揭露战争灾难和生活苦难的影片成为关注焦点,突出代表是新藤兼人,其代表作《裸岛》(1960)以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内涵被誉为“诗的电影”。战后最杰出的人物非黑泽明莫属,他是享有国际声誉的日本电影大师,其代表作品有充满柔道哲学的《姿三四郎》、战后独树一帜的《无愧于我们的青春》(1946)等。而《罗生门》(1951)则代表了其最高水准,荣获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1980年的《影子武士》又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
60年代,电影界也由一批颇具创新与独立精神的青年导演掀起了新浪潮运动,旗手人物是大岛渚。大岛渚的影片以新颖的手法表达了强烈的反体制思想和对“性”与“暴力”的独特见解。代表作品有《爱和希望之街》(1959)、《青春残酷物语》(1960)、《感官王国》(1976)和《情感王国》(1978)。今村昌平也是新浪潮极具影响力的导演,他的影片特别关注人的本能、原始性以及日本民族的“劣根性”,代表作品有《猪和军舰》(1961)、《鳗鱼》(2000)等。进入70年代,日本电影多以武士片、黑帮片、软性色情片等商业类型电影为主,此时彩色电视的兴起冲击了日本电影市场的发展。到80年代,日本电影发展环境趋于严峻,再加上好莱坞电影的大量涌入,日本主流电影更为生存困难,除却早期比较有影响力的导演偶有佳作外,最受关注的导演当属伊丹十三,其喜剧作品《葬礼》(1985)、《蒲公英》(1986)、《女税务员》(1987)等广受欢迎。
90年代以后,日本许多大制片厂纷纷倒闭,众多小型独立制片公司蓬勃发展起来,独立电影焕发生机与活力,这昭示着日本电影再度复兴。岩井俊二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其导演的影片以清新淡然、青春浪漫的风格备受瞩目,代表作有《情书》(1995)、《燕尾蝶》(1996)。另外北野武的《花火》(1997)是新写实暴力片的标志作品,宫崎骏的《龙猫》(1988)、《千与千寻》(2001)等成为世界动画电影的经典。此外,作者电影、喜剧电影、另类女性电影等都在这一时期竞相出现,使日本电影进入新千年后,一直保持着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二、韩国电影日本于1910年8月与韩国政府同之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设立朝鲜总督府,进行殖民统治。从此时至1945年,日本统治着朝鲜半岛。在日本的专制统治下,韩国民族电影的独立生存举步维艰。1919年,韩国公映了金陶山拍摄的舞台剧影片《义理的仇斗》,韩国电影的历史长卷由此铺开。1923年,尹白南导演了韩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故事片《月下的盟誓》,这部电影被看作是无声电影时期的开端。三年后,由罗云奎导演的《阿里郎》成为韩国民族电影崛起的力作,影片揭露日本统治的残酷罪恶,表现韩国人民的顽强不屈、英勇抗战,影片一经推出便反响强烈。1935年,由李明雨导演的韩国第一部讲述古典爱情故事的有声片《春香传》大获成功,韩国由此进入有声电影时期。
1945年日本投降,韩国当局对电影采取免税政策,本土电影渐渐复苏,《自由万岁》、《解放的故乡》等光复题材的电影纷纷出现。进入50年代,韩国电影迎来中兴时期,历史片、政治片、喜剧片、战争片等多样题材齐头并进,如俞贤穆的现实主义力作《变迁的哀愁》(1956)、金绮泳的魔幻美学作品《女佣》(1960)等。60年代,韩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军事当局对电影实行严厉的检查制度,这一时期诸如《年轻人的表情》、《赤脚青春》、《青春似火》等一系列反映青年人对动荡生活感到失望与迷惑的生活情节片、青春片红极一时。
70年代是韩国电影的衰退时期,电视行业的迅速普及致使电影观众骤减,韩国电影市场呈现一片萧条景象。直到80年代初,以“为什么拍电影”、“电影该为社会做些什么”为旗号的现实主义电影潮流席卷而来,代表人物是李长镐、裴昶浩、林权泽。李长镐导演拍出了《风吹大好天》(1980)、《傻瓜宣言》(1983)等批判社会矛盾的影片。而被誉为“韩国电影发展一面镜子”的林权泽相继拍摄了聚焦传统父权体系下女性宿命的《种女》(1986)、宗教色彩浓厚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1989),90年代又拍摄了取材传统民族文化的《悲歌一曲》(1992)。
90年代的韩国电影步入多元发展的时期,在政治宽松、经济发展、文化普及的社会背景下,韩国制片人制度逐渐成熟,民族化的商业类型电影趋于繁荣。
这一时期韩国电影的发展:一是以《结婚的故事》(1992)、《我的野蛮女友》(2001)等影片为代表的喜剧与情感因素相融合的浪漫喜剧爱情片;二是以《游戏规则》(1994)、《我的老婆是大佬》(2001)等为代表的模仿好莱坞模式又不失本土特色的黑帮片;三是以《上网》(1997)、《八月照相馆》(1998)等为代表的唯美纯洁的爱情文艺片;四是以《安静的家庭》(1998)、《退魔录》(1998)等为代表的颇具号召力的恐怖片;五是以《花瓣》(1996)等影片为代表的突破政治禁忌的历史片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姜帝圭导演的影片《生死谍变》(1999)打破了《泰坦尼克号》在韩国的票房纪录,成为韩国电影的里程碑。
2001年以后,林权泽的《醉画仙》(2002)、李沧东的《绿洲》(2002)、康佑硕的《实尾岛》(2003)、金基德的《撒玛利亚的女孩》(2004)和《空房间》(2004)、朴赞郁的《老男孩》(2004)、姜帝圭的《太极旗飘扬》(2004)等众多影片完成了艺术与商业的完美融合,再一次使韩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站稳脚跟,并迅速渗入亚洲国家与地区,成为亚洲影坛的生力军。三、印度电影印度曾长期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因而印度电影的起源几乎与欧洲同步。19世纪末萨·达达拍摄了印度最早的两部短片成为印度电影的先驱,1912年托尔内摄制了印度第一部长故事片《蓬达利克》。而真正标志印度电影发端的影片,则是“印度电影之父”和印度电影的先驱者。唐狄拉吉·戈温特·巴尔吉1913年拍摄的取材于印度神话故事的影片《哈里什昌拉国王》,影片寓教于乐的表现手法及其独特神秘的民族色彩为印度电影形式与内容奠定了创作基础。20年代,印度无声影片达到全盛时期,出现了表现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斗争的《塞兰特里》、《抗暴君记》以及反映社会生活和问题的《印度的夏洛克》(1925)、《从英国归来》等,这些影片都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成果。1931年帝国影片公司导演阿德希尔·伊兰尼拍摄了印度第一部有声电影《阿拉姆·阿拉》,影片绚烂瑰丽的歌舞场面、激昂狂欢的场景基调使电影轰动一时。二战期间,在英国严密的控制下出现了为数不多的现实主义影片,如阿巴斯导演的《大地之子》(1943)和森达拉姆导演的《柯棣华医生的不朽事迹》(1946)等成为印度电影史上的不朽之作。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电影逐步走向高度模式化的创作范式,歌舞片成为主流。1951年拉兹·卡普尔自导自演了电影《流浪者》以富丽堂皇的场景、载歌载舞的表演成为印度电影的新起点。50年代初,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下,以萨蒂亚吉特·雷伊联合莫纳里尔·森达拉姆等青年导演发起了一场拒绝商业、反映真实的“新电影”运动;指出“电影不是一种低水平的纯娱乐的手段而是一种严肃的表现形式”,并倡导电影降低成本、关注现实。萨蒂亚吉特·雷伊是这一时期最为多产、成就最高的电影大师。他的作品《道路之歌》(1955)、《不可征服的人》(1956)、《阿普的世界》(1959)组成了“阿普三部曲”。影片简明直白的艺术风格、抒情浓郁的人道主义色彩以及真实可感的现实主义气息,将印度电影推向国际影坛高峰,雷伊也因此获得“印度的弗拉哈迪”的美誉。此外,莫纳里尔·森达拉姆也是“新电影”运动的主力军,相继拍摄了《夜之终结》(1953)《舒姆先生》(1969)等现实主义经典力作。70年代,印度政局动荡不定、社会阶级矛盾突出,饱受苦楚的贫困民众唯有在幻想中寻求精神喘息和解脱,这时期电影界模仿西方、成本高昂的商业武打片盛极一时。80年代后,人才的转移、电视的竞争及好莱坞电影的长驱直入使印度电影步履维艰,国内电影发展形势异常严峻。
90年代后,学成归国的新一代青年导演继续发扬印度“新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努力挖掘印度电影的新内涵与新变化。以《海德拉巴的忧郁》(1998)、《孟买男孩》(1998)两部电影为标志,新潮流电影火热展开,影片将镜头直接对准现代都市,将全球化背景下印度传统人文遭遇的矛盾冲突细致地展现出来。之后的《阿育王》(2001)、《印度往事》(2001)等一批优秀电影,开创出以新技术和新思路为依托、从低成本迈向大制作的民族电影复兴之路。2001年后印度电影,一方面以《德夫拉斯》(2002)《三傻大闹宝莱坞》(2009)为代表,努力创作富于印度民族风情而又制作豪华的商业类型电影;另一方面,以《季风婚礼》(2001)为代表,新电影人继续艺术探索之路,将本土民族特色与现实主义手法自然融合,努力寻求民族电影的辉煌与梦想。四、伊朗电影1929年,在丹麦电影的启示下,伊朗第一部故事片《阿比·杜比》宣告问世,之后第一部有声电影《洛尔姑娘》也接踵而至。在伊朗电影发展初期,由于受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神权政治统治的影响,电影被宗教上层人士公然诋毁和竭力排斥,从而导致了伊朗电影成长缓慢。在40到60年代,库尚创办的“米特拉影片公司”相继推出了《生活中的风暴》、《羞愧的人》等多部为观众所喜爱的影片,库尚因此成为伊朗电影工业的开拓者。
70年代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电影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电影年产量达60到70部,内容大多是娱乐性、通俗性较强、旨在取悦观众的商业类型电影。但也有以达鲁希·梅赫朱依的《乳牛》(1969)《邮差》、《米娜环道》为代表的开辟伊朗乡土写实电影先河的优秀影片。
1979年霍梅尼发动伊斯兰革命,伊朗电影产业出现短暂萎缩,很快霍梅尼政府意识到电影对政权的巩固作用;于是,一方面依照伊斯兰教义建立了严格的审查制度,另一方面,则成立电影基金会,扶持遵守伦理、道德、宗教和文化法规方面内容的国产电影。因此,在某些政策的扶持下,一大批新生代青年导演被培养起来,电影产量稳步提升。
20世纪80到90年代,伊朗电影逐渐成为国际影坛所关注的焦点,其中核心人物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阿巴斯是伊朗电影的灵魂人物,曾被赞誉为“90年代世界舞台上出现的最重要的电影导演”,法国新浪潮领军人物戈达尔甚至宣称:“世界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基亚罗斯塔米”。
阿巴斯的电影将镜头聚焦普通民众和儿童,沿袭乡土写实风格,以冷静客观的笔触抒写市井生活中深邃的情感世界,并以温润流畅的叙事手法规避了政治、宗教、女性等禁忌与冲突,其作品总能解读到一种深沉殷切的关怀情愫。阿巴斯的代表作品有《面包与小巷》(1970)、《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87)、《橄榄树下》(1994)、《樱桃的滋味》(1997)、《随风而去》(1999)等。
90年代以后,特别是穆罕默德·卡塔米当选为新总统后,推行开放的新文化政策,解禁外国进口影片,取消若干限制规定;在这种背景下,一大批新秀导演和电影作品蓬勃而生。马基德·马基迪的《小鞋子》(1998)、《天堂的颜色》(2000)、《巴伦》(2001)等影片沿袭阿巴斯质朴的文化品格,以清新之风远征美国商业市场。
另外还有贾法尔·帕纳西和萨米拉·玛哈马尔巴夫两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导演,前者凭借处女作《白气球》(1995)荣获戛纳“金摄影奖”、关注女性命运的《生命圆圈》(2000)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后者是一位出色的简约而宁静风格的女性导演,她的《苹果》(1998)、《黑板》(2000)、《下午五点》(2003)等作品在戛纳电影节屡受好评。此外还有茨雅·麦什基妮的《流浪狗》(2004)以及阿斯哈·法哈蒂的《关于伊丽》(2008)都是近年来伊朗电影的重量级作品。
伊朗电影在国际影坛上并不是那么夺目璀璨,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电影,伊朗电影始终坚持充满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人性光辉的创作风格,源源不断地为世界电影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四、浪漫主义㈠、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1、整体大背景当时的欧洲战争频发、社会动荡,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知识分子深感失望,想要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2、社会和历史原因⑴、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产物;⑵、大革命摧毁了旧的社会秩序,导致了不同阶层的人们心态的变化;
★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巴士底监狱暴发的一场革命,这次革命摧毁了法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震撼了欧洲封建体系,推动了欧洲各国革命。⑴、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一独立主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与基础;⑵、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从另一个角度为浪漫主义提供了视角。
3、哲学和文化因素德国古典哲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理论来源。4、文学与艺术因素⑴、“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倾向古已有之;⑵、浪漫主义同时涵盖了艺术的其他门类。㈡、浪漫主义的发展概况浪漫主义文学的鼎盛时代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即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表现理想、推崇英雄、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就必然地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主流。㈢、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1、总体特点浪漫主义文学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强调对大自然的表现及人与自然的统一,更强调自由和个性;在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为主要特征。2、具体特点⑴、塑造超越现实的艺术形象浪漫主义以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执着于对人生理想甚至幻想的表现,力图为人类展现出一幅理想的生活景象。⑵、远离现实在理想主义精神的支配下,浪漫主义文学更多地采用了远离现实生活的神话传说、奇异故事等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以富于幻想的方式创造出想象的和虚构的艺术世界。⑶、崇尚自然浪漫主义强调以自然为对象和表现人性的自然本质;这个"自然"既指那个与社会生活截然不同的大自然,又指突现了人之本性的自然。⑷、大胆幻想、构思奇特、手法夸张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上充分发挥想象、夸张、虚构、变形、比喻、象征等非再现性的艺术手段,致力于理想的艺术世界的创造;浪漫主义以传奇式的故事情节,华丽的语言形式,把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自然奇观和异域风情揉合起来,以表现理想中的世界和人生,呈现出雄奇瑰伟的浪漫气势。⑸、注重主观感情和理想浪漫主义的作品感情色彩浓重,表现主观愿望,表现理想,表现向往理想的激情。㈣、浪漫主义的影响浪漫主义是西方近代文学两大主流体系之一,对整个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1、浪漫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彻底摧毁了统治欧洲文坛几千年的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2、许多浪漫主义者广泛地从民间传说、民歌、神话、童话中撷取题材,在很大程度上保存并发扬了西方文学的民间传统,并且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为现代主义文学题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第三节现代主义、精神分析学说、存在主义与现代电影的联系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弗洛伊德理论及影视表现概述㈠、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产生和形成的原因1、摄影技术的发明和完善使画家无法再在逼真性上与之抗衡;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3、弗洛伊德第一次科学地揭开了人的潜意识活动的奥秘;4、存在主义对“高度物质文明社会中人类的异化现象、人沦为物的奴隶而丧失了个体的精神自由”的描述和现实生活又高度一致,使人们对只专注于对人的行为的外部描写和对现实生活场景的外表的逼真再现的传统文艺发出质问,要求废弃这种从外部模仿现实的传统;5、两次世界大战使西方的自由、博爱、人道的理想观念被摧毁了,西方文明陷入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㈡、什么是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不主张去再现生活,而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主要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是变形的,故事是荒诞的,主题是绝望的。㈢、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现代主义文学主要经历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和垮掉的一代这样一些流派,下面介绍几种影响比较大的流派。1、象征主义⑴、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后期象征主义产生于一战之后,20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的发展达到顶峰。⑵、象征主义的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在幻觉中构筑意象,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也许你品评的女性形象
只不过活生生画出了你虚妄的心愿!
牧神哪,幻象从最纯净的一位水仙
又蓝又冷的眼中象泪泉般涌流,
与她对照的另一位却叹息不休,
你觉得宛如夏日拂过你羊毛上的和风?
不,没有这事!在寂静而困倦的昏晕中,
凉爽的清晨如欲抗拒,即被暑气窒息,
哪有什么潺潺水声?唯有我的芦笛
把和弦洒向树丛;那仅有的风
迅疾地从双管芦笛往外吹送,
在它化作一场旱雨洒遍笛音之前,
沿着连皱纹也不动弹的地平线,
这股看得见的、人工的灵感之气,
这仅有的风,静静地重回天庭而去。啊,西西里之岸,幽静的泽国,
被我的虚荣和骄阳之火争先掠夺,
你在盛开的火花下默认了,请你作证:
正当我在此地割取空心的芦梗
并用天才把它驯化,远方的青翠
闪耀着金碧光辉,把葡萄藤献给泉水,
那儿波动着一片动物的白色,准备休息,
一听到芦笛诞生的前奏曲悠然响起,
惊飞了一群天鹅——不!是仙女们仓皇
逃奔
或潜入水中……一切都烧烤得昏昏沉沉,
看不清追求者一心渴望了那么多姻缘
凭什么本领,竟能全部逃散不见
于是我只有品味初次的热情,挺身站直,
在古老的光流照耀下形单影只,
百合花呀!你们当中有最纯真的一朵。
2、表现主义⑴、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20世纪初至30年代流行于欧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⑵、表现主义起源于德国,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表现主义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果树种植与租摆合同
- 2024年度山地物流配送合同:山地区域物流体系建设
- 2024年度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承包合同
- 采矿用电笛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纸制家用食物垃圾袋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电动鼓风机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影视制作合同制作内容、投资额度与分成
- 胭脂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小额贷款公司借款合同
- 衣服罩衣柜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细菌性肺炎》课件
- “天眼”智慧风险预警系统
- 电力企业合规培训课件模板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英语期末考试题(含答案和音频)
- 肝内胆管结石的护理查房课件
- 大学生当兵职业规划书
- 烹饪技巧培训课件
- 《社交电商课件》-带你了解社交电商的全过程
- 2023信息数据保密协议Word模板
- Oxford-Phonics-World牛津自然拼读课件Level1-Unit8
- GB/T 29712-2023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检测验收等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