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练习)-高一下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期末专项复习_第1页
文言文阅读(练习)-高一下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期末专项复习_第2页
文言文阅读(练习)-高一下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期末专项复习_第3页
文言文阅读(练习)-高一下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期末专项复习_第4页
文言文阅读(练习)-高一下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期末专项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施琅,字琢公。顺治三年,师定福建,琅从明总兵郑芝龙降,芝龙归京师,其子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琅以计得脱,其父、弟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康熙二十年,成功孙克塽幼,刘国轩等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谕相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令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夏至后二十馀日,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标以为言,暂缓进剿。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成船三百,但遇风利即可进。”诏从之。八月,琅统兵至台湾,克塽率属剃发,缴金印,台湾平。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遗民、弃其地者,琅疏言,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中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一旦纳土归命,善后之计,尤宜周详。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上命允其行。琅又疏请克痍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俱诣京师。诏授克塽公衔。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二十七年,入觐,赏赉优渥。琅辞谢,又言:“臣年力已衰,惧勿胜封疆之重,请辞。”帝不许,命还任,三十五年,卒于官。(选自《清史稿·施琅传》,有删改)(乙)施琅每当调遣,辄冠军锋。寻总水师,屡陈进取;厦门之克,尔与有劳。朕欲声厥罪,以救边氓,谘诹在廷,谓难剪灭。惟尔独抒忠悃,力赞成谋。朕心益断,命尔徂征。尔能上度天时,下揆地势,排群帅以密陈,乘南风而破浪,一鼓而平。四十余年之巨孽悉除,三十六岛之残黎皆悦。戢兵而惟宣德意,受降而不复私仇。调度周详,朕深嘉叹!何不遐年,朕心轸悼!泽加身后,赠恤从优,谥曰襄壮。(选自《施琅碑文》,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B.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C.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D.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顺治,是清朝皇帝的年号。年号与谥号、庙号相比,起源最晚,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可以不唯一。B.疏,封建时代朝廷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C.户部,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掌管全国的疆土、田地、户籍、赋税、科举、财政等事宜。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表彰大臣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他或其亲属的官职或称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施琅早年经历坎坷,家破人亡。他跟随芝龙投降清廷,被郑成功抓获,施琅拒绝降服,他的父亲、弟弟及子侄被杀,他只身以计脱险。B.施琅以国为重,顾全大局。克塽投降后,他理智处理公义私怨的关系,认为杀戮有违人心归顺,不但没有诛杀克塽,还请求皇帝准他归朝。C.施琅功成不居,淡泊名利。面对自己的功绩和朝廷的优厚奖励,施琅不贪功,以自己年岁已高为由婉拒皇帝的赏赐,得以功成身退。D.施琅英勇忠心,深合帝意。无论攻克厦门还是收复台湾,他总是身先士卒;朝堂问策施琅对答让皇帝满意,他死后皇帝哀痛不已。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上命允其行。(2)尔能上度天时,下揆地势,排群帅以密陈,乘南风而破浪,一鼓而平。5.《施琅碑文》中评价施琅的功绩使得“四十余年之巨孽悉除,三十六岛之残黎皆悦”,请结合上文的传记材料,简要概述具体指哪些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秋,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信数使使胡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隆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七年冬十月,上自将击韩王信,信亡走匈奴。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立赵苗裔赵利为王,复收信败散兵,与信及匈奴谋攻汉。匈奴使左右贤王将万余骑,与王黄等屯广武以南,至晋阳。汉兵击之,匈奴辄败走,已复屯聚,汉兵乘胜追之。会天大寒雨雪,士卒堕指者什二三。上居晋阳,闻冒顿居代谷,欲击之。使人觇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未还,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逾句注。刘敬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安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冒顿与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会天大雾,汉使人往来,匈奴不觉。陈平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帝出围,欲驱,太仆滕公固徐行。至平城,汉大军亦到,胡骑遂解去。汉亦罢兵归,令樊哙止定代地。上至广武赦刘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帝南过曲逆,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乃更封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

B.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

C.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

D.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文中指"匈奴"。因胡地在北,越地在南,胡越可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

B.什二三,意为"十之二三"。什,指由十个单位合成的一组。

C.械系,用刑具把犯人锁起来。械,这里指枷锁和镣铐之类的刑具。

D.侯,古爵位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仲、男五等爵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祖亲自率兵攻打韩信,韩信逃往匈奴,韩信部将拥立赵利为王,并收集韩信战败逃散的士兵,和韩信、匈奴一起合谋攻打汉军。

B.汉高祖准备攻打匈奴,先派人出使匈奴以侦察军情,匈奴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实力;派往匈奴的十余批使者都说可以进兵攻打匈奴。

C.出使匈奴返回的刘敬阻止进军,没被采纳;先到平城的汉高祖被匈奴的四十万大军围困在白登山长达七天,汉军内外不能相互救援。

D.正是由于王黄赵利与汉朝有密谋,冒顿打开了白登山包围圈的一个角,加上当时天降大雾,这些都给汉高祖突围提供了机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2)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5.刘敬根据什么劝阻汉高祖发兵攻打匈奴军队?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唐高祖武德元年春正月丁未朔,隋恭帝诏唐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首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二月己卯,唐王遣太常卿郑元痔将兵出商洛,徇南阳,左领军府司马安陆马元规徇安陆及荆襄。三月己酉,以齐公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都督十五郡诸军事,听以便宜从事。乙卯,徙秦公世民为赵公。戊辰,隋恭帝诏以十郡益唐国,仍以唐王为相国,总百揆。唐国置丞相以下官,又加九锡。王谓僚属曰:“此谄谀者所为耳。孤秉大政而自加宠锡,可乎?必若循魏、晋之迹,彼皆繁文伪饰,欺天罔人。考其实不及五霸,而求名欲过三王,此孤常所非笑,窃亦耻之。”或曰:“历代所行,亦何可废!”王曰:“尧、舜、汤、武,各因其时,取与异道,皆推其至诚以应天顺人,未闻夏、商之末必效唐、虞之禅也。”但改丞相府为相国府,其九锡殊礼,皆归有司。五月戊午,隋恭帝禅位于唐,逊居代邸。甲子,唐王即皇帝位于太极殿,遣刑部尚书萧造告天于南郊,大赦,改元。六月甲戌朔,以隋民部尚书萧瑀为内史令。委萧瑀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瑀孜孜尽力,绳违举过,人皆惮之,毁之者众,终不自理。上尝有敕而内史不时宣行,上责其迟,瑀对曰:“大业①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有司不知所从,其易在前,其难在后。臣在省日久,备见其事。今王业经始,事系安危,方有疑,恐失机会,故臣每受一敕,必勘审,使与前敕不违,始敢宣行,稽缓之愆,实由于此。”上曰:“卿用心如是,吾复何忧。”诏曰:“近世以来,时运迁革,前代亲族,莫不诛夷。兴亡之效,岂伊人力。其隋蔡王智积等子孙,并付有司,量才选用。”(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注】①大业:隋炀帝杨广的年号。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B.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C.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盜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D.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始祖,远祖,多用作开国之君的庙号,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B.三王,一般指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帝王,也就是夏禹、商汤和周武王。C.改元,指君主改用新年号纪年,年号以一为元,故称“改元”,也称建元。D.民部,即户部,汉置民曹,主财用,隋改称民部,唐避李世民讳改称户部。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王派遣郑元瑀攻打南阳,派遣马元规攻打安陆等地,授权齐公李元吉随机处置事务,后来隋恭帝下诏划拨十个郡来增扩唐国范围。B.对于隋恭帝赏赐的九锡之礼,唐高祖认为自己是不能接受的,在和下属官员辩驳一番之后,他把九锡殊礼都归还给了主管的官员。C.萧瑀孜孜不倦地帮助唐高祖处理日常事务,纠正各种违法行为,检举他人的过失,虽然遭受很多人的诋毁,但他始终不为自己申辩。D.面对唐高祖的责备,萧瑀解释说,以前高祖的某些敕令会前后相矛盾,有关官员不知如何处理,现今他要勘定,导致敕令延时宣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必若循魏、晋之迹,彼皆繁文伪饰,欺天罔人。(2)委萧瑀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5.文末唐高祖李渊在诏书中说“兴亡之效,岂伊人力”(国家的兴亡,都不是人力所能决定的),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仁宗庆历四年三月乙亥,诏天下州县立学。时范仲淹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宋祁等奏:“教不本于学校,事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通,则不足尽人材。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饬矣。先策论,则文词者留心于治乱矣;简程式,则闳博者得以驰骋矣;问大义,则执经者不专于记诵矣。”帝从之。至是乃诏曰:“今朕建学兴善以尊大夫之行,更制革敞以尽学者之才。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夏四月壬子,判国子监王拱宸等言:“汉太学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间,今取才养士之法盛矣,而国子监才二百楹,制度狭小,不足以容。”诏以锡庆院为太学,置内舍生二百人。五月壬申,帝至太学谒孔子。故事止肃揖,帝特再拜。赐直讲孙复五品服。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训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瑗上书请兴武学,其略曰:“顷岁吴育已建议兴武学,但官非其人,不久而废。今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注《孙子》,大明深义。若使尧臣等兼莅武学,每日令讲《论语》,使知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吴,使知制胜御敌之术。选有智略者二三百人教习之,则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成《武学规矩》一卷,进呈。”时议难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学校科举之制》)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B.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C.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D.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策论,宋代以来试士科目之一,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B.判,唐宋两代的一种官制,多指以高位兼任低职务,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C.楹,本义为厅堂前部的柱子,在古代也常作量词,文中指房柱的计量单位。D.实学,以“实体达用”和“经世致用”为主要宗旨与内容的学说,始于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仁宗与众位大臣讨论办学时,范仲淹与宋祁等人的意见不一致,范仲淹多次强调兴办学校,而宋祁等则谈为教育的关键不在办学校。B.宋仁宗听从大臣们的建议,下诏大力兴办州县等地方学校,改革科举制度,务求使学者充分展示才能,让读经的人不再只是死记硬背。C.胡瑗在湖州教授学生,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师生之礼仪,即使在盛夏酷暑,也一定穿着整齐坐于堂上;宋仁宗以湖州办学为全国范例。D.胡瑷上书宋仁宗建议兴武学,他撰写了一卷《武学规矩》进献给宋仁宗,又提出请梅尧臣等人来讲习《孙子》《论语》,教授制胜御敌之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2)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5.为什么仁宗在太学谒孔子时要行再拜之礼?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初,韩弘之子、右骁卫将军公武为其父谋,以财结中外。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绍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上怜之,尽取弘财簿自阅视,凡中外主权,多纳弘货,独朱名细字曰:“某年月日,送户部牛待郎钱千万,不纳。”上大喜,以示左右曰:“果然,吾不缪知人!”三月,壬戌,以僧孺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五年秋九月,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降,李德裕遣行维州刺史虞藏俭将兵入据其城,具奏其状。牛僧孺曰;“吐蕃之境,四面各万里,失一维州,未能损其势。徒弃诚信,有害无益。”上以为然,诏德裕以城归吐蕃,执悉怛谋归之,吐蓄诛之于境上。德裕由是怨僧孺。六年冬十一月乙卯,西川监军王践言入知枢密,数为上言:“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上亦悔之,尤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失策。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亦疏之。僧孺内不自安,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退,谓同列曰:“主上责望如此,吾曹岂得久居此地乎!”因累表请罢。十二月,乙丑,以僧孺同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

臣光曰:“君明臣忠,佞邪黜远,礼修乐举,兵革偃戟,诸侯顺附,四夷怀服,时和年丰,家给人足,此太平之象也。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血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而僧孺谓之太平,不亦诬乎1?当文宗求治之时,僧孺任居承粥,进则偷安取容以窃位,退则欺君诬世以盗名,罪孰大焉!”(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朋党之祸》)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B.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C.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D.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郎,初为宫廷近停,唐代设置为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的各部长官的副职。

B.小康,指政教修明、百姓富裕安乐的儒家理想社会,低于"大同"理想。

C.阍寺,即阍人与寺人,阍人负责掌门禁,寺人是宫廷近侍,文中指外戚。

D.里闾,"里"指百姓所居之处,"闾"指里巷大门,后"里闾"泛指乡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弘之子贿赂朝廷官员被揭发后,皇帝亲自审阅账目,发现牛僧孺拒不受贿,皇帝大喜,牛僧孺便也得到赏识重用。

B.牛僧孺认为接受归降、收归维州不能真正削减吐蕃势力,反而破坏双方信任,皇帝就让李德裕把降将悉怛谋送回吐蕃。

C.王践言的多次进谏,助涨了依附李德裕的官员挑拨高间的嚣张气焰,使皇帝责怪牛僧孺的策谋错误并最终疏远了他。

D.司马光认为当时藩镇制据、士卒自立、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牛僧孺却说是太平之世,这是言语不真实的行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绍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2)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5.司马光对牛曾孺的评价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其评价依据。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C;2.C;3.C4.(1)如果摆渡不完,他们逃窜藏匿在山谷中,就是所说的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皇帝下令允许他这样做。(2)你向上能推测天道运行的规律,往下能揣度各种形势,力排众议秘密上言,乘着南风破浪前进,一鼓作气(一举)平定了台湾。5.①郑成功的孙子投降,台湾被和平收复;②施琅力排众议,台湾百姓避免了举岛内迁。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我舟”是“骤难”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项;“练习”是谓语动词,“水师”是“练习”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项;“臣旧时部曲”意思是“我以前的部下”,是“通”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D项。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科举”不是由户部掌管,而是由礼部掌管的。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婉拒皇帝的赏赐”错,原文是“臣年力已衰,惧勿胜封疆之重,请辞”,即婉拒皇帝的任职;“得以功成身退”说法有误,原文是“帝不许,命还任,三十五年,卒于官”,即施琅是在任上去世的。4.“倘”“藉”“赍”各1分,句意1分。“度”“揆”“密陈”“一鼓”各1分。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四十余年之巨孽悉除,三十六岛之残黎皆悦”这句话的意思是:四十多年的首恶都被剪除了,三十六岛残留的民众都非常高兴。“四十多年的首恶”指的是占据台湾的郑成功及其孙子,剪除首恶就是指郑成功的孙子投降,台湾被和平收复;“三十六岛残留的民众都非常高兴”指的是施琅力排众议,避免了台湾百姓举岛内迁一事。【文言译文】(甲)施琅,字琢公。顺治三年,清军平定了福建,施琅随明总兵郑芝龙投降(清军),郑芝龙回到京城,他的儿子郑成功占据了海岛台湾,要招纳施琅,(施琅)不听从。郑成功捉拿了施琅,施琅用计得以逃脱,他的父亲、弟弟及子侄都被郑成功杀害。康熙二十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尚年幼,将领刘国轩等人负责军务。内阁大学士李光地呈上能够平定台湾的奏本,趁机推荐了施琅熟悉海上的事务,皇上再次任命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并命令(他)见机进军攻取(台湾)。施琅到任军中,上书说:敌人的船只长时间地停泊在澎湖,(以)全部力量坚固防守。冬春交际之时,飓风时常发生,我们的船只很难渡过海洋。我现在练习水兵,又派遣间谍与我以前的部下联系,让他们做内应,等到风向有利我们便出兵,可以大获全胜。夏至后二十多天,彗星出现,户部尚书梁清标以此为理由,要求暂时延缓进攻围剿。施琅上书说:“我已经挑选两万水师精兵、三百艘战船,只要遇到风对我们有利,就可进攻。”(皇帝)下诏听从他的建议。八月,施琅带着清军到了台湾,郑克塽率领部属剃了头发,上缴了金印,台湾平定。(皇上)派遣侍郎苏拜到福建,与督抚和施琅商议妥善地料理(台湾平定后)遗留的问题。有人说应该迁移在台湾居住的人、放弃台湾的土地,施琅上书说,台湾虽然是一个偏远落后的海岛,土著人混杂而居,(但)中原的百姓悄悄地前往陌生的地方聚集的,已不下万人。一旦收纳他们的土地回归朝廷,妥善处理遗留问题的计策,更应该考虑周密详细。如果丢弃他们的土地、迁走他们的百姓,用有限的船只,去摆渡无限的百姓,不经过多年,难以完成。如果摆渡不完,他们逃窜藏匿在山谷中,就是所说的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皇帝下令允许他这样做。施琅又上书请求皇上允许郑克塽交回台湾本土,回归朝廷,并让他带领家眷和部下一起到京城。(皇上)下诏授予郑克塽爵位。有人认为施琅一定要替父报仇了,会对郑氏家族下毒手。施琅说:“孤岛台湾刚刚回归,一旦发生杀戮的事情,担心人心不会顺从。我忍受哀伤和苦痛的原因,是以国事为重,不取顾及私怨啊。”康熙二十七年,施琅入朝觐见,(皇帝)赏赐众多财物。施琅谢绝(皇帝),又说:“我的年龄和体力已经衰老,担心不能胜任巡抚的重任,请求辞去官职。”皇帝没有准许,下命让他继续留任,康熙三十五年,在任上去世。(乙)施琅每次被调动派遣,总是能够在军中居首位,不久统领水军,多次陈迷要有作为;平定厦门,你有大功劳。朕想宣布他们的罪逆,来拯救我的边民,但廷臣商议(的结果),认为实难剪除消灭。只有你自己表达忠诚之心,极力赞成我的谋划。我的内心更加强烈地想要做个决断,命令你赶快出征。你向上能推测天道运行的规律,往下能揣度各种形势,力排众议秘密上言,乘着南风破浪前进,一鼓作气(一举)平定了台湾。四十多年的首恶都被剪除了,三十六岛残留的民众都非常高兴。收起兵器布宣恩惠,仇敌投降后不再计较个人仇怨。(你)安排调动的周到细致,我深表赞叹!为什么不长寿呢,我非常痛心,深深地哀悼你!在你死后给予你恩惠,并给你的家属赠送财物加以抚恤,赐予“襄壮公”的谥号。2.答案:1.B;2.D;3.D;4.(1)你这个齐国的俘虏,不过是靠耍嘴皮子得到官做,现在你竟又胡言乱语扰乱我的军事行动!(2)这个县好壮观啊!我走遍天下,只有洛阳能和这个县相比!5.①据两国交战应炫耀显示自己的优势的经验。②而他出使匈奴时只看到老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推断匈奴埋伏了重兵准备消灭汉军。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应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是由于王黄、赵利与汉朝有密谋”分析有误,从原文“冒顿与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可看出。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有“口舌”,意为“言语”;“妄言”,意为“胡说,胡言乱语”;“沮”,意为“阻止,败坏”,文中意译为“扰乱”。第(2)小题的关键点有倒装句,“壮哉县”是“县壮哉”的倒装,译为“这个县好壮观啊”;“独”,意为“只”;“是”,意为“这,这个”。【参考译文】汉高祖刘邦六年(前201年)秋季,匈奴将韩信包围在马邑,韩信多次派使者出使匈奴,要求和解。汉朝发兵援救韩信,但又怀疑韩信多次派遣使者去匈奴,对汉朝怀有二心,派人去责备韩信。韩信害怕被杀,于是在九月,献出马邑县投降匈奴。匈奴冒顿趁势率军向南越过句注山,进攻太原郡,一直打到晋阳。汉高祖刘邦七年(前200年)冬季十月,高祖亲自率军攻打韩信,韩信逃亡到匈奴。他的部将白上人曼丘臣、王黄等人拥立原赵王的后裔赵利为王,重新收集韩信战败逃散的士兵,与韩信及匈奴一起合谋攻击汉军。匈奴派左、右贤王率领一万多名骑兵,与王黄等人屯驻在广武城以南,一直到晋阳一带。汉军出兵袭击,匈奴骑兵败退,然而随后又聚集起来,汉军乘胜向北追击。这时恰恰又遇上天气异常寒冷,下着暴风雪,士兵手指十之二三都被冻掉。汉高祖住在晋阳城,听说冒顿住在代谷,准备去攻打他。便派人去侦察匈奴,这时冒顿将匈奴强壮的士兵、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汉军使者只看到老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往匈奴的使者有十来批,他们回来后都说匈奴可以攻打。高祖又派刘敬出使匈奴,还没等他回来,汉军就动员三十二万的兵力向北追击匈奴,越过句注山。这时刘敬回来报告说:“两国的军队相互攻击,本应炫耀显示自己的优势。今天我去,只是看见老弱病残,这一定是想对我们示弱,埋伏奇兵用来争夺利益。我认为匈奴不可攻打。”这时汉军已经出发,高祖非常恼火,写刘敬说:“你这个齐国的俘虏,不过是靠耍嘴皮子得到官做,现在你竟又胡言乱语扰乱我的军事行动!”用刑具将刘敬押到广武城。汉高祖先到了平城,但部队还没全部到达,冒顿出动四十万精练的骑兵,把高祖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之久,这时汉军内外不能相互救援。高祖用陈平的秘计,派使者暗中用重金的厚礼贿赂冒顿的阏氏。阏氏对冒顿说:“两国的国君不应该相互围困。现在即使我们得到汉朝的土地,单于您最终也不能居住在那里。况且汉朝的国君也有神灵保佑,希望单于您考虑吧。”冒顿与王黄、赵利约好会合的时间,而王黄、赵利的部队却没有前来,冒顿怀疑他们与汉朝有密谋,便打开包围的一个角。正遇天有大雾,汉朝派使者来来往往,匈奴没有察觉。陈平请求高祖命令士兵用强弩再加两支箭,面向敌军,从解围的一角直接冲出去。高祖出了包围圈,想疾驰而去,太仆滕公夏侯婴却坚持慢慢走。回到平城,汉朝的大军也赶到了,匈奴的骑兵才撤退而去。汉朝也收兵而归,命令樊哙留下平定代地。高祖到广武后赦免刘敬,对他说:“我没采纳你的建议,被围困在平城。我已经把之前谎报军情的十多批使者都杀了。”于是封给刘敬两千户,晋升爵位为关内侯,号称建信侯。高祖在回京师时,向南经过曲逆,说道:“这个县好壮观啊!我走遍天下,只有洛阳能和这个县相比!”于是改封陈平为曲逆侯,曲逆县的全部赋税收入都做他的食邑。3.答案:1.A2.C3.D4.(1)如果一定要追寻魏、晋的轨迹,那全都是繁文缛节,欺天骗人。(2)唐高祖委任萧瑀掌管日常事务,事情无论大小,没有不掌管的。5.①意在引导舆论,隋朝的灭亡是天意,李渊登上皇位也是天意,隋灭唐兴乃天命所归;②借此为其不依旧例,选择宽大处理隋皇室后裔提供依据。解析:1.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得掌握一些文言文断句的常识,例如句首发语词之前、句末语气词之后、并列词句之间等都要停顿,关联词“虽”“向使”“然则”等之前一般要停顿,等等;其次断句要注意句意的相对完整性;最后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判断时可以着重分析停顿不同的地方,可以借助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意、语感等综合判定,作出选择。原文断句如下: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2.解答此类题目,重在平时识记、积累。古代文化知识一般包括称谓、官职、天文历法、宗教礼仪、科举制度等,这些都需要平时分类积累,特别要注意教材里出现的古代文化知识。答题时,有时可以根据语境推断。C项“也称建元”错。“建元”一般是指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与“改元”不同。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要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大意。首先要整体阅读,掌握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然后将各个选项内容回归文本,比对分析,再作出选择。D项“以前高祖的某些敕令会前后相矛盾”错误,原文“大业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今王业经始”,可知敕令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是在“大业”年间,而“今王业经始”则明确了“大业”与唐高祖无关。4.解答此类题目,既要结合语境,整体把握大意,又要注意落实句子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翻译时以直译为主,力求字字落实;以意译为辅,结合语境表述;尽量做到表意清楚准确、表述通顺规范。文言文参考译文:唐高祖武德元年春季正月丁未朔,隋恭帝杨侑下诏,特许唐王可以佩剑穿鞋上殿,朝拜时不用通报自己的名字。唐王李渊攻克长安后,写信晓谕各郡县,于是东起商、洛,南到巴、蜀,各郡县的长吏以及盗贼首领、氐羌酋长,争相派遣子弟晋见,请求归降,主管部门回信答复,每天都以上百封来计算。二月己卯,唐王李渊派遣太常卿郑元璹率领军队才商、洛出发,去攻打南阳,左领军府司马、安陆人马元规去攻打安陆及荆州、襄州。三月己酉,任命齐公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都督十五郡诸军事,授权他随机处置事务。乙卯,改封秦公李世民为赵公。戊辰,隋恭帝下诏划拨十个郡以增扩唐国范围,仍然任命唐王李渊为相国,总管百官。唐国设置丞相以下官职,又赐予唐王李渊九锡的特殊礼遇。唐王李渊对僚属说:“这是谄谀逢迎的人做的事。我执掌朝廷大权,而给自己授予九锡以显示恩宠,行吗?如果一定要追寻魏、晋的轨迹,那全都是繁文缛节,欺天骗人。考究曹魏和司马氏的功业还不如春秋五霸,而求取名声却想要超过夏禹、商汤、周武三王,这是我经常指责嘲笑的,私下也对此感到耻辱。”有人说:“这是历代所通行的事,怎么可以废除呢!”唐王说:“唐尧、虞舜、商汤王、周武王,分别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取得和让出帝位的方式不一样,但都是竭尽诚意,上应天意,下顺人心,从未听说夏、商末年一定要效仿唐尧、虞舜禅让的。”李渊只改丞相府为相国府,那些九锡殊礼都归还给相关官员。唐高祖武德元年五月戊午,隋恭帝杨侑将帝位禅让给唐王,退居到代王府邸。甲子,唐王李渊在太极殿即皇帝位,派遣刑部尚书萧造在南郊祭告上天,大赦天下,更改年号。唐高祖武德元年六月甲戌朔,唐高祖李渊任命隋室的民部尚书萧瑀为内史令。唐高祖委任萧瑀掌管日常事务,事情无论大小,没有不掌管的。萧瑀孜孜不倦,尽心尽力,纠正违法,检举过失,人们都很畏惧他,诋毁他的人很多,但他始终不为自己申辩。唐高祖曾经有敕令但内史没有及时宣布执行,唐高祖责备他们拖延,萧瑀回答说:“大业年间,内史宣布敕令,有的前后相互矛盾,有关官员不知道该遵奉哪一道敕令,因此就把易行的放在前面,难办的放在后面。我在隋室内史省时间很久了,详尽见过这样的事情。如今帝王大业刚刚开始经营,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远方如果对敕令有疑虑,恐怕就会失去执行的契机,所以我每次接到一道敕令,一定要详细勘定,让它与以前的敕令不矛盾,才敢宣布执行,拖延的过错,确实是因为这个原因。”唐高祖说:“你如此尽心,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唐高祖李渊下诏说:“近代以来,时运变迁革易,前代宗室的亲族,没有不被全部诛杀的。国家兴亡的效验,哪里是人力所能决定的。那些隋室子孙,如蔡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