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点32 诗歌鉴赏之赏析字句杂乱(解析版)_第1页
易错点32 诗歌鉴赏之赏析字句杂乱(解析版)_第2页
易错点32 诗歌鉴赏之赏析字句杂乱(解析版)_第3页
易错点32 诗歌鉴赏之赏析字句杂乱(解析版)_第4页
易错点32 诗歌鉴赏之赏析字句杂乱(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三语文高考易错点快攻易错点32诗歌鉴赏之赏析字句杂乱【典例分析】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唐·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与故人曾同客江汉,逢饮必醉,数年后淮上偶遇,欢笑如旧,可以想见二人情谊之深厚。B.他乡遇故知,自然值得高兴,但岁月无情,两鬓已斑,热烈中暗含苍凉,不言悲而悲在其中。C.诗人问故人为何从梁州来淮上而不回朝,故人回答说秋日淮上山景怡人,实在令人向往不已。D.诗歌题目言“喜”会故人,但诗歌不仅写故人相逢的喜悦,也写天涯漂泊、时光易逝的伤感。2.请简要赏析诗歌的第二联。【答案】1.C2.此联写了离别后如浮云飘忽不定,流水岁月,匆匆一晃就已过了十年的情景。诗人用“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人,写出了人生辗转别离之苦;“流水”比喻时间,写出了岁月如流、年华易逝的伤感,此句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十年的人生感慨。【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诗人问故人为何从梁州来淮上而不回朝,故人回答说……”错误。“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的意思是“你问我为何不返回家乡,只因贪恋淮上美丽秋山”,是故人问诗人为何从梁州来淮上而不回去,诗人回答说秋日淮上山景怡人,正是我耽玩留恋之处。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的意思是“自从离别后飘游如云浮,十年岁月宛如大江流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这里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自然流畅,洗练概括。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便表现出来了。意境空灵,真是“疏可走马”。“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用“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人,写出了人生辗转别离之苦;“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流水”比喻时间,写出了岁月如流、年华易逝的伤感。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十年的人生感慨。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由此可见诗人的剪裁功夫。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陪润州裴如晦①学士游金山②回作杨蟠世上蓬莱第几洲,长云漠漠鸟飞愁。海山乱点当轩出,江水中分绕槛流。天远楼台横北固,夜深灯火见扬州。回船却望金陵月,独倚牙旗③坐浪头。注释:①裴如晦,作者友人,时知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②金山,在今江苏镇江西北。③牙旗:旗杆上饰以象牙的旌旗,代指裴如海的官船。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是诗人陪友人游金山归途之作,前两联写日间登山所感所见,后两联表现夜里回舟时的情景,对这次旅游作了艺术总结。B.首联总写初上金山的观感。上句“蓬莱”用了借代手法,诗人与友人登上金山,恍惚面临海上神山,领略着仙境的滋味。C.颈联侧重描写长江边两座历史名城:苍茫的天宇下,镇江的多景楼、北固山横立天际,十分壮观;扬州城依然灯火辉煌,非常繁华。D.尾联上句写回船时回望金陵月色,暗示友人:金陵镇江同属东南重镇,关系国家安危;下句希望友人勿忘保境安民的职责。4.这首诗的颔联着重描绘金山周围的环境,请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其妙处。【答案】3.B4.①颔联的意思是:诗人临窗远眺,只见海上群山点点,“当轩”而出;凭栏俯瞰,又见江水“中分”,“绕槛”而流。②“乱”字形容山如簇围,“当”字形容秀色可揽,“中”字状地处江心,“绕”字状江流萦回。③这两句描绘金山周围的环境,抒发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上句‘蓬莱’用了借代手法”错,应是“比喻手法”。首联总写金山胜景,诗人用“烟波微茫信难求”的海上仙山蓬莱岛为喻写金山夜景,是比喻。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海山乱点当轩出,江水中分绕槛流”,这是说诗人临窗远眺,看到海上群山点点,从窗户耸然而出;靠着栏杆俯视,看到江水“中分”,“绕槛”而流。然后结合诗句中使用精妙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颔联让人想起李白“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句式上虽有点模仿的痕迹,但不乏创新。李白以气势胜,杨蟠以炼句胜,各有千秋。出句中的动词用得很妙,尤其是“乱点”和“出”,“乱”字形容山如簇围,“当”字形容秀色可揽,“出”字写山好像从水面冒出来的一样,“中”字状地处江心,“绕”字状江流萦回,颔联把山给写活了,不但有生气,而且有灵气。这两句描绘金山周围的环境,抒发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漫成二首(其二)①杜甫江皋②已仲春,花下复清晨。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读书难字过,对酒满壶频。近识峨眉老③,知予懒是真。(注)①此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作者寓居成都杜甫草堂时期。②皋,岸,水边高地。③峨眉老,东山隐士。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通过对江边和花下的描写,渲染出一派浓郁春色,令人欣喜。B.颔联因“贪看鸟”而“错应人”,写作者沉浸在美景中,不愿与世人交往。C.尾联借“峨眉老”这一意象点出了诗人暂得安定的闲适疏放情怀。D.全诗以日常生活场景入诗,有田园诗回归自然悠闲自适的艺术境界。6.有人认为“懒”字是本诗“诗眼”,请结合后三联逐联分析。【答案】5.B6.①颔联:因为抬头贪心看鸟,没有看清来人就胡乱答应,写出心不在焉,疏懒之态。②颈联:难识之字,任其读过,不求甚解,正见懒趣。③尾联:只有峨眉老懂我,他人并不明白我“懒”的真谛;一“懒”字将诗人悠闲自在的心绪展露无遗。【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写作者沉浸在美景中,不愿与世人交往”错误。因为看鸟入神,没有看清来人就胡乱答应,写的是心不在焉之态。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眼的能力。颔联“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的意思是“抬头贪心看鸟,没有看清来人就胡乱答应”,因“贪看鸟”而“错应人”,因为看鸟入神,没有看清来人就胡乱答应,写的是心不在焉之态。颈联中“读书难字过”,就是难识之字,任其读过,不求甚解,对于不理解的字不去查证,可见懒趣。尾联“近识峨眉老,知予懒是真”,表明只有峨眉老懂我,他人并不明白我“懒”的真谛,借“峨眉老”这一意象点出了诗人暂得安定的闲适疏放情怀。【易错点警示】赏析字句杂乱赏析诗歌的字句,就是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词语和句子的精妙之处。考生常犯的错误是在赏析诗歌的字句时没有章法,条理杂乱,答案表述缺少逻辑性等。【易错点快攻】炼字——字不离句,三步阐释1.读懂诗歌大意。解答炼字题的前提是基本读懂诗歌大意明确词语所在句子表达的情感。考生一定不能断章取义,否则容易犯一叶障目的错误而不能准确把握句子的内容和主旨。2.牢记基本模板。(1)鉴赏炼字的题型释含义—准确解释该字在诗中的含义。描景象一结合诗歌的相关内容描绘该字所呈现的景象。析作用—分析该字在营造意境、突出主旨和结构思路上所起的作用。(2)鉴赏诗眼的题型第一步,指出该字(词)在表达主旨上所起的作用。第二步,结合诗歌语句进行分析梳理,说明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第三步,分析该字(词)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炼句——术语准确,思路清晰1.描。先描述诗歌语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再结合具体语境概括诗歌语句的内容,点出其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2.析。先考虑诗歌语句是否使用了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描写手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抒情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再分析句子中使用的这些艺术手法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并结合句子的内容分析其艺术效果,最后考虑炼字(词),如分析句子中使用准确传神的词语(多为动词、形容词等)。【易错点通关】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正月崇让宅①李商隐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②。[注]①此诗是作者悼念亡妻之作。崇让宅,诗人和妻子曾在此居住。②《起夜来》为古乐府杂曲歌词,其词表现女子思念情人到来。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密”“掩”“深”“迥”等字透露出荒寂凄凉之感:“徘徊”一词传达出一种寻寻觅觅、若有所失的心绪。B.颔联写月有晕而朦胧,风天将至;夜露生寒,庭花瑟缩未开,营造了凄寒惨淡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凄凉的心境。C.尾联“共馀香语”“不觉犹歌”,写作者与妻子对话并聆听她吟唱《起夜来》的梦中情形,表现了他对亡妻思念至深。D.此诗由景见情,由白天写到仪晚,由门外写到宅内、室中,通过层层环境描写,衬托出诗人思念亡妻的复杂心境。2.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答案】1.C2.①以动衬静。通过“蝙拂帘旌”、“鼠翻窗网”的声响,反衬出旧宅的空寂,表现了诗人寂寞孤独的心境。②运用传神的动作、心理描写。“展转”写出诗人因忆念妻子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情形,表现了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浓重;“惊猜”写出诗人听到鼠翻窗网之声而以为妻子来到室中的惊喜。③在结构上引起下联描写。由“惊猜”妻子的到来,自然引起尾联作者与妻子对话并聆听妻子吟唱的恍惚之境的描写。④用字简练传神。“终”字,写出作者因思念亡妻而夜不成眠的情形,“小”字,传达出作者到因听到鼠翻窗网的声响而微微一怔的细小心理变化。【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写作者与妻子对话并聆听她吟唱《起夜来》的梦中情形”错,尾联意思是背着灯光独坐,像在与亡妻共语,仿佛听到她唱起了《起夜来》。当时作者处于恍惚迷幻的状态,不是梦境。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颈联意思是,蝙蝠来回飞窜拂着帘旌,令人通宵辗转难以入睡,老鼠也翻动窗网,让人一阵阵吃惊疑猜。颈联由室外而室内,选择两种最能显示宅室空寂荒凉的事物——蝙蝠与老鼠,写它们的动态,以及诗人的反应。蝙蝠飞旋,掠动门帘上端的横沿(帘旌);老鼠窜走,翻动窗檐下的丝网。这一片空寂荒凉中不见阳光的蝙、鼠的动态,反过来更衬出了宅室的荒寂和诗人寂寞孤独的心境。是为以动衬静。诗人栖宿如此空寂的室内,既思虑万千,又心存怵惕,在沉思默想中听到蝙、鼠的声响,不觉惊疑怔惧,更加辗转难寐。这是动作和心理描写;而“惊猜”更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波动,听到窗户响声居然以为是妻子回来了,可见对亡妻思念之深。此联在结构上有启下的作用。正是因为“惊猜”妻子的到来,才有了尾联“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作者与妻子对话、聆听妻子吟唱这一幻想也就不显突兀而和情理。在炼字上,“小”字形容心中微微一怔,措词极有分寸。“终”字,写出作者因思念亡妻而夜不成眠的情形。一“惊”、一“猜”,连下两个动词,体物精细入微,用字简练传神。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送友人入蜀①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是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平静叙述,宛如好友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从“见说”一词可知。B.颔联写人在栈道上走,“起”、“生”二字,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C.尾联用典,婉转地启发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借以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渴望归隐。D.本诗着眼于送别,全诗起承转合皆紧贴诗题,叙事状物,写景寄情,一脉相连。4.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颈联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答案】3.C4.“笼”和“绕”。

“笼”,笼罩;写出山上树木繁茂、枝叶婆娑、笼罩栈道的景象,生动传神写山上蜀道景美。

“绕”,环绕;写出山下春江环绕蜀城,形象贴切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由近景到远景相互映衬,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和情感的能力。C.“借以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渴望归隐”错,尾联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又寄寓作者本人在长安政治上遭人排挤的深深感慨,但是没有淡泊名利渴望归隐之意。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颈联“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的意思是花树笼罩着从秦入蜀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此联中的“笼”和“绕”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前句中的“笼”是“笼罩”的意思,包含第一层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这正是从远处观看到的景色。秦栈便是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在山岩间凿石架木建成,路面狭隘,道旁不会长满树木。“笼”字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第二层的意思是: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香的景象。后句中的“绕”是“环绕”的意思,写出山下春江环绕蜀城,形象贴切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笼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字凝语炼,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春题湖上①

白居易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注:①白居易曾就任杭州刺史,在职期间,兴修水利,疏浚西湖,甚为便民。此诗作于作者卸杭州刺史任之前夕。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围绕“春”“湖”展开景境,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情景交融,物我划一。B.首联对春天的西湖作了介绍:乱峰簇拥,水面平铺,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有如“画图”。C.颔联借比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巧极形容,宛然一幅玲珑精致的工笔画。D.诗人别出心裁在山水中嵌入农事,表现了一种变格出新,流露了诗人归隐田园山水之意。6.有人说诗歌颈联诗意地描绘农事,尽显“春来”时特有的美色,请从修辞和炼字的角度赏析此“春来”之景。【答案】5.D6.(1)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抓住了“早”、“新”的特点,把水稻刚长出来的短秧比作碧毯上的线头,把蒲绿刚伸展出来的嫩叶比作青罗裙上的飘带,极富“春来”之意。(2)这两句的动词“抽”和“展”极为传神,“抽”字写出秧苗才离开母体、吃力地生长的情状,“展”字可见蒲草初长嫩叶时轻盈、洒脱的风姿,两动词传神地表现“春来”时之生机。【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本诗并未流露归隐之意,而是隐含诗人对湖区百姓的关怀。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颈联“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意思是,绿色的毛毯绒头是抽长的早稻,青色的罗裙飘带是舒展的新蒲。从修辞看,“碧毯线头”“青罗裙带”用碧毯细短的线头比喻幼小的绿色秧苗,用青罗裙飘拂的长带比喻舒展着的绿色的蒲叶,描绘西湖春色,突出春色一个“早”字和“绿”字,妥贴入微,真切动人,表达了诗人对湖上春光的喜爱之情。从炼字看,颈联最有表现力的两个词是“抽”和“展”。诗句抓住“抽”和“展”两个动词来写,早稻犹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象青罗裙上舒展的飘带。把本来静态的事物写的极富动态和情趣,凸显了春来万物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一种形象的画面感。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武牢关遇雨①吴融泽春关路迥,暮雨细霏霏。带雾昏河浪,和尘重客衣。望中迷去骑,愁里乱斜晖。惆怅家山远,溟蒙湿翠微。(注)①武牢关,原称虎牢关,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唐时因为避高祖的祖父李虎的讳亦称武牢关,为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诗人多次考试不第,此诗应为诗人科举应试再次落第,途经武牢关时所作。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关”字,写前路杳杳,暮雨霏霏,渲染了关山难越的氛围。B.颔联出句紧承首联次句展开,因“暮”河浪“昏”,因雨而“带雾”。C.颔联对句“重”字,既写诗人沾满尘土的衣着之重,也写出心情沉重。D.尾联以景作结,再次营造了凄迷的氛围,寄托了忧国怀乡的复杂情感。8.诗歌讲究炼字,请赏析颈联炼字的妙处。【答案】7.D8.①“迷”,迷失、迷惘之意。“迷”字既是写“去骑”迷路,更是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落第失意,深感前途迷茫、迷惘消沉的心理状态。②“乱”,纷杂无序之意。这里诗人化抽象为形象,融情入景,借写“斜晖”之乱,抒发愁绪萦怀的伤感。【分析】7.本题考查小说赏析诗歌内容、手法、形象等的能力。D.“忧国怀乡的复杂情感”错。从“惆怅家山远”可以看出,主要抒发了思乡之情。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题首先要释义,然后指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效果。“望中迷去骑,愁里乱斜晖”句意是:武牢关远望,雨中之人迷失了道路,一片哀愁之中夕阳之光杂乱无章。“迷”,迷失、迷惘;“乱”,纷杂无序,诗人表面写雨中赶路之人迷失道路,其实在写自己可觉应试再次落第后对前途的迷茫,内心的失意;夕阳的余晖并无杂乱之感,但是诗人内心哀愁,因此将愁绪萦怀的伤感融入“乱斜晖”之中,化抽象为形象,融情入景。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春望寄王涔阳刘长卿清明别后雨晴时,极浦空颦一望眉。湖畔春山烟点点,云中远树墨离离。依微水戍闻钲鼓,掩映沙村见酒旗。风暖草长愁自醉,行吟无处寄相思。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即点题中“春望”,交代了时间和天气、而“别后”二字暗扣题中“寄”字。B.颔联写景远近结合,两个叠词用得极妙,描写了雾气缭绕、树木浓密的特点。C.诗人隐约听闻钲鼓之声,看到沙村里酒旗时隐时现,颈联视听结合,以动衬静。D.尾联诗人直抒胸臆,以“愁”字点明情感,以“无处寄相思”表达对友人的思念。10.本诗第二句“极浦空颦一望眉”极为精妙,请赏析其独到之处。【答案】9.B10.①“空颦一望眉”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水中波纹比喻为皱起的眉头,也描写出诗人皱眉远眺的细节;②“空”指徒然,白白地,远望却不得见,只是徒劳,含有失落之意;③这一句既引出下文的“春望”之景,也表达了诗人因思念友人的失意惆怅之情。【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B.“颔联写景远近结合”说法不当,颔联并非“远近结合”,“春山烟点点”“远树墨离离”都是远望时的朦胧景象。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诗歌的炼句,可从手法、用词、作用、情感等几方面加以思考。“空颦一望眉”既是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刻画诗人皱眉远眺以表现他内心的挂念,也可以看作是使用比喻手法描写水面,将水中波纹比作紧皱的眉头,形象而生动。句中“空”字的妙处可参考《蜀相》中“隔叶黄鹂空好音”二句。“空”意思是徒然,白白地,全句描写诗人在遥远的水边皱眉远眺,却徒劳无果,表现了失落之情。此句照应标题中“望”字,引出下文“湖畔春山烟点点,云中远树墨离离”所望之景的描写,诗人望而不见,表达了诗人思念友人的失意惆怅之情。六、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1-12题。赤壁杜庠①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注)①杜庠:明朝诗人,号西湖醉老,以诗名于景泰间。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以如椽之笔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顶之势顺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其中一个“本”字强化了这一色彩。B.颔联中一“空”一“已”,前后对比,将孔明的枉费心机、无可奈何与曹操的狂妄轻敌、不可一世表现得淋漓尽致。C.“兵销炬影东风猛”一句,再现了赤壁之战的情景,令人想见赤壁的熊熊烈火、曹操的抱头鼠窜与周瑜的指挥若定。D.“梦断箫声夜月孤”一句,描绘出了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诗境也由上文的粗犷转为凄清,令人黯然神伤。12.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妙处。【答案】11.A12.①“过此”句紧承上文,直抒胸臆: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孔明,雄姿英发的周郎以及月夜泛舟的苏轼,早已杳如黄鹤,令人不禁发出人生无常之叹。②“荒矶”句以景结情(答“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均可):荒矶鸥鸟、衰草寒烟,更兼自身仕途坎坷,作者将百般感慨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渺小短暂的感喟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言尽而意无穷。【分析】1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其中一个‘本’字强化了这一色彩”错误。“水军东下本雄图”意为“曹操声势浩大的水军原本是用来南下平定孙刘一统江山的”;本,即原本、本来是;联系下文“兵销炬影东风猛”句可知:原本之事,板上钉钉之事却落得个丢盔弃甲。作者着一“本”字,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历史结局。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过此”句紧承上文,直抒胸臆,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令人不禁发出人生无常之叹。面对荒矶鸥鸟、衰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感慨万端。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

【全情境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喜雨①唐杜甫南国②旱无雨,今朝江出云③。入空才漠漠,洒迥已纷纷。巢燕高飞尽,林花润色分。晚来声不绝,应得夜深闻。(注)①史载,唐代宗永泰元年,自春不雨,四月己巳乃雨。②南国:古代指荆楚地区。③《礼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写作缘由,巧妙地呼应了标题,自然地引出了下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B.颔联采用流水对格式,生动地表现了这场春雨从行云到下雨的迅疾以及惠农之深远。C.颈联写巢中燕子被突降的大雨吓得高飞乱窜,树林里的鲜花也被雨水打得七零八落。D.全诗质朴无华,却平中见奇,情蕴其间;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摹写雨景细致入微。2.诗眼是诗歌中最能体现主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C2.本诗的诗眼是“喜”字,其理由如下:①久旱逢甘霖。经历长时间的旱情后终于盼来了一场春雨,诗人为农夫们感到无比高兴。②燕飞林花红。燕子兴奋地飞出去啄泥筑巢,林中的花显得更加鲜润迷人,见此撩人春色,诗人的喜悦又进了一层。③晚来声不绝。这场春雨下个不停,诗人禁不住吟诗赞美。【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燕子被突降的大雨吓得高飞乱窜,树林里的鲜花也被雨水打得七零八落”错误,曲解诗意,本诗颈联选取巢燕和林花两个意象,运用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春色迷人,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喜雨”的愉悦心情。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炼字的能力。①从本诗的首联“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可知,当时南国久旱无雨,作者忽然看到乌云密布,内心充满久旱逢甘霖的惊喜之情。从颔联“入空才漠漠,洒迥已纷纷”可知,当时乌云堆积、大雨迅疾而至,心忧百姓生活的诗人自是欣喜万分,诗人为农夫们感到无比高兴。②颈联通过写“巢燕高飞尽,林花润色分”,描绘了燕子飞出巢去啄泥筑巢,林花经雨更加鲜艳润泽的美景,描绘了雨后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含蓄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③尾联“晚来声不绝”,表现了大雨一直到深夜都没有停下来,而“应得夜深闻”是说作者在深夜还听着雨声,表现了作者对这次及时雨的欣喜之情,诗人禁不住吟诗赞美。因此,“喜”最能体现主旨,表现力最强,是本诗的诗眼。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题于越亭①张祜扁舟亭下驻烟波,十五年游重此过。洲觜②露沙人渡浅,树稍藏竹鸟啼多。山衔落照欹红盖,水蹙斜文卷绿罗③。肠断中秋正圆月,夜来谁唱异乡歌。[注]①于越亭:原为唐代元晦所建,游人多喜登临此处。②洲觜:水渚,水洲边的小块陆地。③绿罗:绿色的绫罗绸缎。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写诗人行止,一个“重”字饱含十五年来物是人非的无限感叹。B.沙洲水浅,鸣鸟藏林,一少一多、一显一隐勾勒出别具情味的空寂景象。C.时至中秋,诗人独在异乡,羁绊于客旅,不由得泛起断肠的静夜之思。D.这首诗题咏胜迹,首联侧重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侧重抒情,布局妥帖。4.颈联中的“衔”“蹙”历来被誉为炼字的典范,请对其加以鉴赏。【答案】3.A4.①“衔”“蹙”两字是颈联的诗眼,用字生动传神。“衔”即含,有宏大的吞吐气势;“蹙”即收缩,有微观的细节特点。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水以人的特征。夕阳似乎被山衔起,水光潋滟一如美人蹙眉,两字写尽美景之韵致。③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衔”“蹙”两字描绘了于越亭周围黄昏夕阳时的山光水色。美景融入诗人的即时情感,从而情因景生,妙意天成。【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饱含十五年来物是人非的无限感叹”错误,首联有故地重游之意,写诗人乘一叶扁舟,行经于越亭下,停舟暂驻,面对一江浩渺的烟波,十五年后旧地重游,不由得感叹万端,由一个“重”字就认为“饱含十五年来物是人非的无限感叹”有过度解读之嫌;再结合全诗分析可知,这种说法缺乏依据。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衔”“蹙”是颈联的诗眼,诗眼即诗句中用得传神的字词,解答此题,一般要先解释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再指出修辞手法及艺术技巧。就本题而言,先分析“衔”“蹙”两字在句子中的含义,“衔”即“含”,这里写“山衔落照”,好似山含着落日,有宏大的吞吐气势;“蹙”即“收缩”,有微观的细节特点,“水蹙斜文”是说风吹过水面波动,水纹闪闪。再从艺术特色方面进行分析,以“衔”形容“山”,以“蹙”形容“水”,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水以人的特征,太阳徐徐西落,与山顶等高时,似乎被山衔起,连同倾斜的光辉就是一顶红帽子,青山顿时有了美丽迷人的面容,楚楚动人。风吹过来,水波涟涟,流亮闪熠的水纹犹如卷不到尽头的炫目的绫罗绸缎。一切景语皆情语,“衔”“蹙”两字还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于越亭周围黄昏时夕阳辉映下的山光水色,“欹红盖”“卷绿罗”形象的描摹,“红”“绿”色彩鲜明的着色,“欹”“卷”动作的奇特想象,使诗句富含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传神。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