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第九讲王弼玄学(上)课件_第1页
教学第九讲王弼玄学(上)课件_第2页
教学第九讲王弼玄学(上)课件_第3页
教学第九讲王弼玄学(上)课件_第4页
教学第九讲王弼玄学(上)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一、正始玄学的兴衰“正始名士”形成于魏明帝太和时期,被称之为“四聪八达”,被政府禁锢。曹芳正始(240 ~249)时期“四聪八达”分子控制朝政,史称“正始名士”。正始名士在政治上进行了改革,史称“正始改制”;在意识形态领域发起了一场玄学思想革命,史称“正始之音”。1、正始名士1——道家与玄学——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一、正始玄学的兴衰“正始名士

正始名士,由两代人构成,他们在政治背景、文化倾向和理论休养方面各具特色,因此在正始时期的玄学思想革命中,扮演了不同的领袖角色。一是以何晏、夏侯玄为代表的中年政治实力派,一直处于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位置,属于玄学思潮的组织者,尽管他们首先提出了玄学的基本命题,影响了年轻一代的成长,但是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以王弼、钟会为代表的少年思想家,他们政治地位不高,贡献主要在创建哲学体系方面,其是王弼,以那个时代最高水平的抽象思维,总结并升华了汉魏之际思想变革的积极成果,奠定了早期玄学的理论基础。

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一、正始玄学的兴衰两代正始名士2——道家与玄学——正始名士,由两代人构成,他们在政治背景、文化倾向和2、正始清谈及其论题

四坐听众甲乙谈客麈尾轮番进攻以理取胜清谈形式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一、正始玄学的兴衰麈尾3——道家与玄学——2、正始清谈及其论题四坐听众清谈形式第九讲、王弼玄学(上才性之辩——《四本论》有无之辩——《老子注》礼乐之辩——《声无哀乐》养生之辩——《养生论》言意之辩——《周易略例》易理之辩——《周易注》清谈论题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一、正始玄学的兴衰4——道家与玄学——才性之辩——《四本论》清谈论题第九讲、王弼玄学(上)王弼参加何晏组织的清谈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一、正始玄学的兴衰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见之。晏闻弼名,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弼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弼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

《世说新语·文学》

5——道家与玄学——王弼参加何晏组织的清谈第九讲、王弼玄学(上)

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世说新语·文学》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一、正始玄学的兴衰王弼与裴徽的“有无之辩”6——道家与玄学——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3、正始改制与高平陵政变两个集团情况简表

两大政治集团主要领导成员

政变时年龄

社会背景

思想背景

司马懿集团

蒋济王观

70岁左右

建安名士

名法

曹爽集团

何晏夏侯玄

40岁左右

正始名士

玄学

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一、正始玄学的兴衰7——道家与玄学——3、正始改制与高平陵政变两个集团情况简表两大政主要领政变时司马懿高平陵高平陵政变曹爽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一、正始玄学的兴衰8——道家与玄学——司马懿高平陵高平陵政变曹爽第九讲、王弼玄学(上)1、山阳王氏家族与学术传统二、王弼家学与生平事迹王弼(226~249)字辅嗣,出生于著名的山阳高平(今山东济宁市南部郊区)王氏家族。祖父王凯,为王粲族兄,刘表的女婿。父王业,魏尚书郎。王弼正始时期入仕,官至尚书郎。正始十年秋因病去世。王弼创立了完整的玄学理论体系,完成了由汉代经学向魏晋玄学的划时代转折,代表作《老子注》《周易注》流传至今,《论语释疑》仅存佚文。其著作均收入楼宇烈《王弼集校释》。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二、王弼家学与生平事迹9——道家与玄学——1、山阳王氏家族与学术传统二、王弼家学与生平事迹王弼家族与学术传承示意图(

道家思想遗产)

蔡邕

(传统经学)王龚→王畅→王谦→王粲———□——□→王凯→王业→王弼

(荆州学派)刘表

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二、王弼家学与生平事迹10——道家与玄学——王弼家族与学术传承示意图(道家思想遗产)蔡邕(传统经学王弼故里的学术地理王弼的故里是汉魏时期的兖州山阳郡高平县东部的茅乡,位于现在的山东省济宁市市郊区喻屯乡城南村一带,该地的水陆交通枢纽位置与人文地理条件,使之成为汉魏之际的政治与学术重镇,引发了汉末第二次党锢事件;文化名人辈出,走在儒(鲁文化)道(齐文化)融合的时代潮流前面,而山阳王氏家族则首当其冲,最终通过王弼,使中国文化形态完成了从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巨变。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二、王弼家学与生平事迹11——道家与玄学——王弼故里的学术地理王弼的故里是汉魏时期的兖州山阳郡高高平县茅乡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二、王弼家学与生平事迹12——道家与玄学——高平县茅乡第九讲、王弼玄学(上)清谈得意

2、王弼生平与著述生平事迹弼天才卓出,当其所得,莫能夺也。性和理,乐游宴,解音律,善投壶。其论道傅会文辞,不如何晏,自然有所拔得,多晏也,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然弼为人浅而不识物情,初与王黎、荀融善,黎夺其黄门郎,于是恨黎,与融亦不终。

《三国志·钟会传》注引《弼别传》

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二、王弼家学与生平事迹13——道家与玄学——清谈得意2、王弼生平与著述生平事迹弼天才少年思想家

弼与钟会善,会论议以校练为家,然每服弼之高致。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

《三国志·钟会传》注引《弼别传》

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二、王弼家学与生平事迹14——道家与玄学——少年思想家弼与钟会善,会论议以校练为家,然官场失意正始中,黄门侍郎累缺。晏既用贾充、裴秀、朱整,又议用弼。时丁谧与晏争衡,致高邑王黎于曹爽,爽用黎。于是以弼补台郎。初除,觐爽,请闲,爽为屏左右,而弼与论道,移时无所他及,爽以此嗤之。时爽专朝政,党与共相进用,弼通俊不治名高。寻黎无几时病亡,爽用王沈代黎,弼遂不得在门下,晏为之叹恨。弼在台既浅,事功亦雅非所长,益不留意焉。

《三国志·钟会传》注引《弼别传》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二、王弼家学与生平事迹15——道家与玄学——官场失意正始中,黄门侍郎累缺。晏既用贾充、裴

《老子注》与《老子指略》《周易注》与《周易略例》《论语释疑》

著作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二、王弼家学与生平事迹16——道家与玄学——著作第九讲、王弼玄学(上)意(思想)———象(意象)———言(语言)圣人创作:思想→意象→语言

(经典)

士人理解:语言(经典)→意象→思想三、“得意忘言”的学术方法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三、“得意忘言”的学术方法17——道家与玄学——意(思想)———象(意象)———言(语言)圣人创作:思想

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先秦儒道论“言意”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周易·系辞》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三、“得意忘言”的学术方法18——道家与玄学——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

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至乎通才达识,咸以为然。若夫蒋公之论眸子,钟、傅之言才性,莫不引此以为谈证。

欧阳建《言尽意论》汉魏之际重新发现

粲字奉倩,颍州颍阴人,太尉彧少子也。粲诸兄儒术论议各知名。粲能言玄远,常以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能言者不能屈。

《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粲别传》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三、“得意忘言”的学术方法19——道家与玄学——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至乎通才达识王弼的言意观“言、象”是理解“意”的工具;理解了“意”就不要执着“言、象”;只有忘了“言、象”

,才能得“意”。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三、“得意忘言”的学术方法20——道家与玄学——王弼的言意观“言、象”是理解“意”的工具;故言者,所重新解释了《周易》、《论语》和《老子》、《庄子》,刷新了儒道学说,,完成了由汉代经学向魏晋玄学的划时代转折。

开自由解释经典的风气,推动了魏晋思想解放运动,

新学流派不时异军突起,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百家争鸣。

“得意忘言”的思想解放意义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三、“得意忘言”的学术方法21——道家与玄学——重新解释了《周易》、《论语》和《老子》、《庄子在《老子注》中,王弼重点阐述了君主无为的意义,创建责“无”论哲学。为此,他首先需要给老子的“道”起一个具有时代新内容的“名字”。这是因为,当时流行的名理思维方法认为,事物的“名”,产生于事物的形状,它反映了事物的基本性质和特点。“道”这个名字的意思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它本身不具有“无为”这个思想内涵,因此运用形名方法改造老子的“道”,将其变为含有“无为”内涵的“无”,是王弼建立哲学体系的基础。

四、《老子注》与贵“无”论第九讲、王弼玄学(上)四、《老子注》与贵“无”论22——道家与玄学——在《老子注》中,王弼重点阐述了君主无为夫“道”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玄”也者,取乎幽冥之所出也;“深”也者,取乎探赜ze而不可究也;“大”也者,取乎弥纶而不可极也;“微”也者,取乎幽微而不可睹也;“远”也者,取乎绵邈而不可及也。然则道、玄、深、大、微、远之言,各有其义,未尽其极也。然弥纶无极,不可名细;微妙无形,不可名大。是以篇云:“字之曰道”,“谓之曰玄”,而不名也。

王弼《老子指略》“无”及其别名第九讲、王弼玄学(上)四、《老子注》与贵“无”论23——道家与玄学——夫“道”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无”及其别

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老子·第四十章》王弼注

以无为本第九讲、王弼玄学(上)四、《老子注》与贵“无”论24——道家与玄学——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以无为本第事物因发挥了各自内在的无形本体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与功能,如器皿、房屋、车轴、吹管等有形物(有)只有使用其无形的中空部分才能发挥各自的盛物、住人、载物、演奏等功能。

以无为用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老子·第11章》王弼注第九讲、王弼玄学(上)四、《老子注》与贵“无”论25——道家与玄学——事物因发挥了各自内在的无形本体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未而已矣……故竭圣智以治巧伪,未若见质素以静民欲;兴仁义以敦薄俗,未若抱朴以全笃实;多巧利以兴事用,未若寡私欲以息华竞。故绝司察,潜聪明,去劝进,剪华誉,弃巧用,贱宝货,唯在使民爱欲不生,不在攻其为邪也。故见素朴以绝圣智,寡私欲以弃巧利,皆崇本以息未之谓也。

王弼《老子指略》

崇尚无为,反对有为崇本息末第九讲、王弼玄学(上)四、《老子注》与贵“无”论26——道家与玄学——《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未第九讲、王弼玄学(上)

五、《论语释疑》与性情论

《论语·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乐云,乐云,钟鼓云乎?”

王弼注:“礼以敬为主,玉帛者,敬之用饰也。乐主于和,钟鼓者,乐之器也。于时所谓礼乐者,厚贽zhi币而所简于敬,盛钟鼓而不合雅颂,故正言其义也。”

王弼《论语释疑》名教(制度)本于自然(之情)五、《论语释疑》与性情论27——道家与玄学——第九讲、王弼玄学(上)

《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王弼注:“言有为政之次序也。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歌。所以陈诗采谣,以知民志风。既见其风,则损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达其礼也。矫俗检刑,民心未化,故又感以声乐,以和神也。若不采民诗,则无以观风。风乖俗异,则礼无所立。礼若不设,则乐无所乐。乐非礼,则功无所济。故三体相扶,而用有先后也。”王弼《论语释疑》礼乐制度源于民情第九讲、王弼玄学(上)

五、《论语释疑》与性情论28——道家与玄学——《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

王弼注:“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正?此是情之正也。若心好流荡失真,此是情之邪也。若以情近性,故云性其情。情近性者,何妨是有欲。若逐欲迁,故云远也;若欲而不迁,故曰近。但近性者正,而即性者非正;虽即性非正,而能使之正。譬如近火者热,而即火非热;虽即火非热,而能使之热。能使之热者何?气也、热也。能使之正者何?仪也、静也。”

王弼《论语释疑》性其情第九讲、王弼玄学(上)

五、《论语释疑》与性情论29——道家与玄学——《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性其

《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王弼注:“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也。能尽理极,则无物不统。极不可二,故谓之一也。推身统物,穷类适尽,一言而可终身行者,其唯恕也。

王弼《论语释疑》“无我”是最高道德境界第九讲、王弼玄学(上)

五、《论语释疑》与性情论30——道家与玄学——《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无我”是最高思考题:

1、

论“言意之辩”的意义2、读王弼《老子指略》,谈谈你的看法思考题:31——道家与玄学——思考题:1、论“言意之辩”的意义思考题:31——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一、正始玄学的兴衰“正始名士”形成于魏明帝太和时期,被称之为“四聪八达”,被政府禁锢。曹芳正始(240 ~249)时期“四聪八达”分子控制朝政,史称“正始名士”。正始名士在政治上进行了改革,史称“正始改制”;在意识形态领域发起了一场玄学思想革命,史称“正始之音”。1、正始名士32——道家与玄学——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一、正始玄学的兴衰“正始名士

正始名士,由两代人构成,他们在政治背景、文化倾向和理论休养方面各具特色,因此在正始时期的玄学思想革命中,扮演了不同的领袖角色。一是以何晏、夏侯玄为代表的中年政治实力派,一直处于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位置,属于玄学思潮的组织者,尽管他们首先提出了玄学的基本命题,影响了年轻一代的成长,但是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以王弼、钟会为代表的少年思想家,他们政治地位不高,贡献主要在创建哲学体系方面,其是王弼,以那个时代最高水平的抽象思维,总结并升华了汉魏之际思想变革的积极成果,奠定了早期玄学的理论基础。

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一、正始玄学的兴衰两代正始名士33——道家与玄学——正始名士,由两代人构成,他们在政治背景、文化倾向和2、正始清谈及其论题

四坐听众甲乙谈客麈尾轮番进攻以理取胜清谈形式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一、正始玄学的兴衰麈尾34——道家与玄学——2、正始清谈及其论题四坐听众清谈形式第九讲、王弼玄学(上才性之辩——《四本论》有无之辩——《老子注》礼乐之辩——《声无哀乐》养生之辩——《养生论》言意之辩——《周易略例》易理之辩——《周易注》清谈论题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一、正始玄学的兴衰35——道家与玄学——才性之辩——《四本论》清谈论题第九讲、王弼玄学(上)王弼参加何晏组织的清谈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一、正始玄学的兴衰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见之。晏闻弼名,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弼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弼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

《世说新语·文学》

36——道家与玄学——王弼参加何晏组织的清谈第九讲、王弼玄学(上)

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世说新语·文学》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一、正始玄学的兴衰王弼与裴徽的“有无之辩”37——道家与玄学——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3、正始改制与高平陵政变两个集团情况简表

两大政治集团主要领导成员

政变时年龄

社会背景

思想背景

司马懿集团

蒋济王观

70岁左右

建安名士

名法

曹爽集团

何晏夏侯玄

40岁左右

正始名士

玄学

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一、正始玄学的兴衰38——道家与玄学——3、正始改制与高平陵政变两个集团情况简表两大政主要领政变时司马懿高平陵高平陵政变曹爽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一、正始玄学的兴衰39——道家与玄学——司马懿高平陵高平陵政变曹爽第九讲、王弼玄学(上)1、山阳王氏家族与学术传统二、王弼家学与生平事迹王弼(226~249)字辅嗣,出生于著名的山阳高平(今山东济宁市南部郊区)王氏家族。祖父王凯,为王粲族兄,刘表的女婿。父王业,魏尚书郎。王弼正始时期入仕,官至尚书郎。正始十年秋因病去世。王弼创立了完整的玄学理论体系,完成了由汉代经学向魏晋玄学的划时代转折,代表作《老子注》《周易注》流传至今,《论语释疑》仅存佚文。其著作均收入楼宇烈《王弼集校释》。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二、王弼家学与生平事迹40——道家与玄学——1、山阳王氏家族与学术传统二、王弼家学与生平事迹王弼家族与学术传承示意图(

道家思想遗产)

蔡邕

(传统经学)王龚→王畅→王谦→王粲———□——□→王凯→王业→王弼

(荆州学派)刘表

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二、王弼家学与生平事迹41——道家与玄学——王弼家族与学术传承示意图(道家思想遗产)蔡邕(传统经学王弼故里的学术地理王弼的故里是汉魏时期的兖州山阳郡高平县东部的茅乡,位于现在的山东省济宁市市郊区喻屯乡城南村一带,该地的水陆交通枢纽位置与人文地理条件,使之成为汉魏之际的政治与学术重镇,引发了汉末第二次党锢事件;文化名人辈出,走在儒(鲁文化)道(齐文化)融合的时代潮流前面,而山阳王氏家族则首当其冲,最终通过王弼,使中国文化形态完成了从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巨变。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二、王弼家学与生平事迹42——道家与玄学——王弼故里的学术地理王弼的故里是汉魏时期的兖州山阳郡高高平县茅乡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二、王弼家学与生平事迹43——道家与玄学——高平县茅乡第九讲、王弼玄学(上)清谈得意

2、王弼生平与著述生平事迹弼天才卓出,当其所得,莫能夺也。性和理,乐游宴,解音律,善投壶。其论道傅会文辞,不如何晏,自然有所拔得,多晏也,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然弼为人浅而不识物情,初与王黎、荀融善,黎夺其黄门郎,于是恨黎,与融亦不终。

《三国志·钟会传》注引《弼别传》

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二、王弼家学与生平事迹44——道家与玄学——清谈得意2、王弼生平与著述生平事迹弼天才少年思想家

弼与钟会善,会论议以校练为家,然每服弼之高致。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

《三国志·钟会传》注引《弼别传》

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二、王弼家学与生平事迹45——道家与玄学——少年思想家弼与钟会善,会论议以校练为家,然官场失意正始中,黄门侍郎累缺。晏既用贾充、裴秀、朱整,又议用弼。时丁谧与晏争衡,致高邑王黎于曹爽,爽用黎。于是以弼补台郎。初除,觐爽,请闲,爽为屏左右,而弼与论道,移时无所他及,爽以此嗤之。时爽专朝政,党与共相进用,弼通俊不治名高。寻黎无几时病亡,爽用王沈代黎,弼遂不得在门下,晏为之叹恨。弼在台既浅,事功亦雅非所长,益不留意焉。

《三国志·钟会传》注引《弼别传》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二、王弼家学与生平事迹46——道家与玄学——官场失意正始中,黄门侍郎累缺。晏既用贾充、裴

《老子注》与《老子指略》《周易注》与《周易略例》《论语释疑》

著作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二、王弼家学与生平事迹47——道家与玄学——著作第九讲、王弼玄学(上)意(思想)———象(意象)———言(语言)圣人创作:思想→意象→语言

(经典)

士人理解:语言(经典)→意象→思想三、“得意忘言”的学术方法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三、“得意忘言”的学术方法48——道家与玄学——意(思想)———象(意象)———言(语言)圣人创作:思想

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先秦儒道论“言意”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周易·系辞》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三、“得意忘言”的学术方法49——道家与玄学——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

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至乎通才达识,咸以为然。若夫蒋公之论眸子,钟、傅之言才性,莫不引此以为谈证。

欧阳建《言尽意论》汉魏之际重新发现

粲字奉倩,颍州颍阴人,太尉彧少子也。粲诸兄儒术论议各知名。粲能言玄远,常以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能言者不能屈。

《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粲别传》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三、“得意忘言”的学术方法50——道家与玄学——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至乎通才达识王弼的言意观“言、象”是理解“意”的工具;理解了“意”就不要执着“言、象”;只有忘了“言、象”

,才能得“意”。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三、“得意忘言”的学术方法51——道家与玄学——王弼的言意观“言、象”是理解“意”的工具;故言者,所重新解释了《周易》、《论语》和《老子》、《庄子》,刷新了儒道学说,,完成了由汉代经学向魏晋玄学的划时代转折。

开自由解释经典的风气,推动了魏晋思想解放运动,

新学流派不时异军突起,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百家争鸣。

“得意忘言”的思想解放意义第九讲、王弼玄学(上)三、“得意忘言”的学术方法52——道家与玄学——重新解释了《周易》、《论语》和《老子》、《庄子在《老子注》中,王弼重点阐述了君主无为的意义,创建责“无”论哲学。为此,他首先需要给老子的“道”起一个具有时代新内容的“名字”。这是因为,当时流行的名理思维方法认为,事物的“名”,产生于事物的形状,它反映了事物的基本性质和特点。“道”这个名字的意思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它本身不具有“无为”这个思想内涵,因此运用形名方法改造老子的“道”,将其变为含有“无为”内涵的“无”,是王弼建立哲学体系的基础。

四、《老子注》与贵“无”论第九讲、王弼玄学(上)四、《老子注》与贵“无”论53——道家与玄学——在《老子注》中,王弼重点阐述了君主无为夫“道”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玄”也者,取乎幽冥之所出也;“深”也者,取乎探赜ze而不可究也;“大”也者,取乎弥纶而不可极也;“微”也者,取乎幽微而不可睹也;“远”也者,取乎绵邈而不可及也。然则道、玄、深、大、微、远之言,各有其义,未尽其极也。然弥纶无极,不可名细;微妙无形,不可名大。是以篇云:“字之曰道”,“谓之曰玄”,而不名也。

王弼《老子指略》“无”及其别名第九讲、王弼玄学(上)四、《老子注》与贵“无”论54——道家与玄学——夫“道”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无”及其别

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老子·第四十章》王弼注

以无为本第九讲、王弼玄学(上)四、《老子注》与贵“无”论55——道家与玄学——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以无为本第事物因发挥了各自内在的无形本体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与功能,如器皿、房屋、车轴、吹管等有形物(有)只有使用其无形的中空部分才能发挥各自的盛物、住人、载物、演奏等功能。

以无为用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老子·第11章》王弼注第九讲、王弼玄学(上)四、《老子注》与贵“无”论56——道家与玄学——事物因发挥了各自内在的无形本体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未而已矣……故竭圣智以治巧伪,未若见质素以静民欲;兴仁义以敦薄俗,未若抱朴以全笃实;多巧利以兴事用,未若寡私欲以息华竞。故绝司察,潜聪明,去劝进,剪华誉,弃巧用,贱宝货,唯在使民爱欲不生,不在攻其为邪也。故见素朴以绝圣智,寡私欲以弃巧利,皆崇本以息未之谓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